A. 怎样提升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一、第一堂课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学科来说,上好第一堂课,都会直接影响到之后的教学,作为会计专业来说,尤为如此。中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之前对会计专业的认识是零,当初选专业的时候选择了这个专业,说明至少学生本人对这个专业是有一定的兴趣的。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第一堂课的重要性,讲好开学第一课。第一堂课上来,不宜直接按照课本的顺序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按部就班往下讲,因为第一章概论相对来说内容枯燥,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和学生“聊”完第一堂课。首先,从总体上讲一下会计专业会计行业的发展前景。社会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具体可以结合往届毕业生的发展现状举例说明,让学生们对未来有一个憧憬,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对会计行业就业的认识。会计专业历年来被媒体评为就业领域的常青树,可以从这一点出发,对学生讲解毕业之后的就业方向,可以选择的职业范围。会计行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银行金融机构都需要会计人员,可以给学生举例。例如,学校也必须有专门的会计人员来核算学校的经济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个专业是很好就业的,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再次,在思想上给学生以鼓舞。就会计这门学科来说,学生们现在都是白纸一张,让学生们明白,之前初中学习成绩的好坏,跟学习会计没有一点关系,树立他们的自信。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上职高的学生,有的是初中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共性是上课不能专心,可能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点,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因此,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学中最应该重视的环节。①改善固有的教学方法,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经常问自己:如果我是学生,这么讲,学生爱听吗?怎么讲,学生更容易接受?积极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到最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老师讲课再好,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徒劳的。②多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职高的学生所处的年龄正是成长中叛逆期,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也容易因为对老师个人的喜好影响到本学科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积极肯定,多鼓励,多夸奖,提高他们的自信度,而对于学习中存在的错误,不能一味否定。要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成长。③运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提高课件的精彩度。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模式,主要以教师板书重点,口头讲解为主,这种方法抽象而难理解。尤其对于会计学科而言,学生们对各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等的认识如果只停留在“听”的阶段,是不直观的,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如“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在课件中,可以多插入些图片、声音,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感官冲击,使他们由低着头听,变为抬起头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手段,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B.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有哪些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辽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计划(2008—2012年)》、《关于加强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构建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建设“五点一线”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结合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办学基础能力建设为突破口,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和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基地建设为支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省级试点专业的作用,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体系。
二、总体目标
从2008年开始,经过五年的努力,通过实施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计划,实现学院办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使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提高。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提高教学管理运行质量和水平。
标志性目标是:到2012年力争建成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省级品牌专业1—2个,特色专业1—2个;建设省级精品课程6—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建设校本教材10—15种,省级精品教材4—5种,国家级精品教材1—2种;建设省级教学团队4—5个;评选表彰省级教学名师2—3名,院级教学名师8—10名;评选表彰省级专业带头人3—5名,动态调整院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0—12名;院级立项课题40项,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4—5项,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滚动课题8—10项;建设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个,市财政支持的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4个;建设省级专业教学标准1个。
三、建设内容
(一)加强专业建设,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注重内涵,打造示范专业 1.建设目标 研发和整合新专业承担其教学和人才培养能力
根据“五点一线”经济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的需要,以及本、专科专业协调、衔接发展以及专业群建设、资源共享等需要,加强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突出重点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发展,不断论证增设新专业,满足专业办学条件,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学院将遴选部分基础条件较好、有特色,且与我省乃至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使之在专业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特色,达到或接近省示范专业水平,并带动全院各
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高。2011—2015年,建设院级重点专业8-10个,争取在2015年之前从中培育出2-3个省级示范专业。
2.实施办法
以省、院级优秀教学团队为依托,以省、市、院级教学名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不断完善专业建设方案,编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推敲打造精品课,编写出版教材(精品教材),以教学为基础承担科研课题,撰写高质量的论文,科学论证增设新专业,在建设院级重点专业的基础上,申报冲击省级示范专业。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专业建设模式,锻炼教师队伍,提升团队合力,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二)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改善和丰富教学传授方式 1.建设目标
完善学院“达标课—院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材出版和选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与改革。到2015年,建设8门院级精品课,其中3—4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1—2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鼓励教师出版教材和编写校本教材,努力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精品教材,到2015年力争公开出版教材10—15部,编写校本教材20—25部,其中4—5部成为省级精品教材;1—2部成为国家级精品教材。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各系(部)、教研室以及专业教学团队,在学院课程建设的统筹规划下,立项建设院级精品课。以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为负责人,确定主讲教师,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等,通过教科研和教研,在系(部)及教研室内部,通过示范讲授,开展课程建设研究和实施,不断推敲和完善,请院内外专家评判,申报院级精品课。学院按照省教育厅的精品课申报要求(每年一批),在遴选的院级精品当中,推出具有一定优势的精品课,经过最后的补充和调整,确定申报省级精品课(或国家级精品课)。学院按照《精品课管理和奖励办法》,鼓励和重奖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学院对精品课实行动态管理和年度检查制度。
(2)按照“突出特色、强化技能”的建设原则,加大教材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学院校本教材建设。学院设立教材建设专项基金,强化培养技能型人才意识,以课程改革建设成果为依托,通过立项形式进行教材建设,争取编写公开出版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适应性强的应用型高职系列教材;通过组织力量,科学总结,充分挖掘,精心培育特色明显和一定优势的项目,重点支持特色教材建设。坚持教材的择优选用原则,确保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进课堂,保证教学质量。2008—2009年力争建设校本教材10—15种,公开出版教材5—6种,力争2—3种进入省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2011年力争4—5种进入省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1—2种进入国家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3)备课和讲授,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本教案,加强校园网、多媒体网络教室、数字化图书馆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定期开展网络教学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力争通过建设和系列培训,使多数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建立课件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1.建设目标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加强专业、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理念和方法的研究,以制(修)订
3 人才培养计划为切入点,以“2+1”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努力探索具有我院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运行与质量保障机制。根据学院“1+2+X” 的人才培养规格,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使教学计划符合学院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实行课程模块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实践课程比例。 (2)加大教学研究立项和教学改革成果培育工作。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激励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加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和成果奖励工作,加强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结项验收工作,努力培育和推广优秀教育教学成果。 力争各级教学改革立项、教学成果评奖均有较大幅度增加,2008—2012年建设院级教学研究项目40项,辽宁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4—5项,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滚动课题8—10项。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1.建设目标 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的原则,统筹考虑高层次、高素质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对现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以造就教学名师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制度;加大师资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政治上关心教师成长,工作上、生活上着力营造有利于教师奉献事业的良好环境,将教书育人的业绩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和鼓励教师爱岗爱院,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争到2011年建设省级教学团队4—5个;评选表彰省级教学名师2—3名,院级教学名师8—10名;评选表彰省级专业(学科)带头人3—5名,动态调整院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0—12名。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健全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完善教师奖励体系,激励广大教师教育书人,做出实绩。严格执行教学工作纪律,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以及各种教学信息反馈渠道,对教师执行教学工作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办法,及时进行处理。 (2)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考核教师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在教师职务评审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教科研工作,撰写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支持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尤其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3)大力推进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激励并资助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编撰出版教材工作,做好教科研成果的申报和推广、青年教师的培养等工作。力争到2011年建设省级教学团队4—5个,通过各种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申报成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4)进一步做好院级、省级教学名师的遴选活动。鼓励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积极投入教学第一线,每两年开展一次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并每年进行一次年度考核,评选表彰省级专业(学科)带头人3—5名,动态调整院级专业(学科)带头人10—12名;力争评选表彰省级教学名师2—3名,院级教学名师8—10名。
(五)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建设目标
注重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加大生产实习与教学环节改革力度,建设成1—2个特色鲜明的省级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设省级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2个,市财政支持的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4个;建设省级专业教学标准1个。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管理,注重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确保每个专业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 (2)加强院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各教学单位要拓宽与企业合作的渠道,建立能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相对稳定的院外实习基地。每个专业要建立起3—5个院外固定的实习基地,进行院企合作试点工作,创建校企合作教育的新机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设立专项资金,完善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3)稳定、充实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改革用人制度,从企业中招聘一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实践教学队伍。
(4)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严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和审核,并建立完善检查制度。 (六)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提高教学管理运行质量和水平 1.建设目标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完善合理的教学质量标准,健全加强教学质量标准执行信息反馈与教学质量日常监控的制度。加强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强化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实施办法与步骤
(1)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教研室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院、系二级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结构,提高业务素质,细化管理办法,完善教学工作流程。 (2)建立由学院、系(部)、教研室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网络。继续加大领导听课力度,要求各级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务处、教学督导、各系(部)领导通过随机听课、检查教学工作等方式,把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意见及时反馈,使全院的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质量监控过程中。
(3)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评估引导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改进的方向,激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与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办法。在教师职务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4)加强教学督导信息员队伍、学生维权小组队伍建设,进一步沟通教与学的关系,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生、督导、教学质量评价、期中教学检查、领导听课等获取信息的反馈机制。对这些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做出快速反应和相应的工作调整。
四、保障机制与管理措施
(一)组织管理
学院成立“教学质量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协商决定“教学质量工程”的重大方针和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教学质量工程”的日常工作,开展组织申报、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等工作。
各系部及相关教学单位是“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主体,系、部主任为本部门“教学质量工程”责任人,负责本部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申报、组织实施。 对“教学质量工程”所需引进的高级人才,可优先引进,并在政策上适当倾斜;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教学管理队伍。 (二)制度保障
学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发布、立项、审批、推荐、监控及验收、评奖等机制,并针对具体建设项目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监控措施、经费标准和奖励标准。 学院对“教学质量工程”实行项目管理,主要实施步骤为:各教学单位组织论证、申请,系(部)主任审查立项并组织实施,学院择优推荐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项目。 (三)经费保障
学院在已有教学建设经费的基础上,调整经费预算结构,划拨专项经费,对于进入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的项目,按比例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管理。学院鼓励各教学单位发挥自身特点,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同时,学院设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奖励基金”,对获得省级、国家级立项和取得突出成果的项目予以奖励。
C. 浅谈职业院校如何提高会计实训教学质量
(一)更新教育理念。根据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和会计准则不断国际趋同的特点,我们应当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即培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经济环境,适应各类企业及非盈利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改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市场需求的做法。为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学生个人信息档案系统。
(二)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
1、加大基础课程比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课程包括哲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历史类课程、法学类课程、文学艺术类课程、军事与体育类课程等。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判定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积累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国际化知识。
2、强化学科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通过对经济学类和治理学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与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3、适当归并和改革会计专业基础课。其中成本会计和治理会计可以考虑合并为成本治理会计。并将原治理会计课程中的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存货控制等内容纳入财务治理课程,解决治理会计与财务治理、成本会计的重复问题。
4、扩大选修课程比重,提高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学生在修完会计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爱好及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选修部分课程,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教学方法。新型的会计教学方法应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参与式”的转变。课堂教学是会计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堂的作用在于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共同交流的场所或平台。
(四)改善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工具不但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的认知水平。目前,在高校的本科会计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媒体教学在多数高校已经得到普及,提高了授课内容的知识容量和知识理解率。今后,还应更多地将投影、电视、录像、广播、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及各种先进适宜的财务软件应用到会计教学中。提高会计教学的软硬件水准。
(五)重视实验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一些非凡的技术知识,更多地依靠实践来把握。没有足够的实验室练习或实践教学,会计专业学生很难透彻把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技能。因此,很有必要加快会计课程的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验室的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项目资源、技术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规范课程考核。由于会计教育的中心已从原来的知识灌输转变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上,教学方式也由注重结论转移到注重过程上,因此用一两次考试判定学生能力的考核方式就显得不合时宜。
D.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包括哪些
建设内容编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在新闻通气会上指出,按照“突出重点、改革创新、继承发展、引领示范”的原则,经过近一年的研究论证,“本科教学工程”在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上,选择五个方面内容重点建设:一是以质量标准建设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国家标准;二是以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专业结构优化与内涵建设,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三是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加强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四是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五是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在质量标准建设方面,组织研究制定100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形成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重点建设1500个专业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支持涉及农林、地矿、石油、水利等艰苦行业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高校等专业建设,支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相关专业建设,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医学等领域开展560个专业认证试点,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医学等专业认证体系。
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方面,以优质资源建设为保障,集中全国高校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知识文化传承创新作用,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按照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对已经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建设5000门资源共享课。完善和优化课程共享系统,大幅度提高资源共享服务能力,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教学服务,推动高等教育开放,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继续建设职能完善、覆盖全国、服务高效的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积极开展教师网络培训。
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以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1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促进成果共享,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采取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方式,建设1000个共用共享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资助大学生开展5万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为关键,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该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该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重点建设30个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承担区域内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管理人员培训;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和骨干教师培训工作。支持5000名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