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制约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制回约学校的更好发展答。
农村教师待遇落实不好,致使教师不安心工作,想调动、
跑调动的教师多,教师队伍不稳定。
、初中专任教师队伍质量不高。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学专业与
所教专业不相符,小学教育专业教中学专业课,非英语专科教师
教英语,薄弱学科教师紧缺。学校学科教师配备结构不合理,影
响了学科教学和学校质量的稳步提高,致使部分学生放弃学业,
影响了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② 制约当今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教育不仅是消费,更是一种生产性积累,是人力资本投资。 “投资于教育的每一美元所产生的国民收入,要大于投资于水坝、公路、工厂和其他有形资本商品的每一美元所产生的国民收入。”舒尔茨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美国1929—1957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了计算,其结论是“物质资本赚回的利润增加3·5倍,而教育投资所增加的利润达7·5倍。”美国成功赶超英国,日本成功追赶欧美,韩国成功追赶西欧,都是靠优先投资人力资本、超前发展教育事业。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指出:中国在教育投入方面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隐含着巨大隐患。现阶段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远远低于物质资本投资,大约各占GDP的2·5%和30%,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5·4%和17%;韩国分别是3·7%和30%。这样的现状如果持续下去,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并使国家发展必需的人才储备出现供给安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4%;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同年颁布的《教育法》提出“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并规定了财政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然而,语言不等于行动,出台文件不等于实际落实,法律条文不等于社会现实。不少党政官员将教育视为没有回报的单纯投入、当作财政负担甚至包袱。相当比例的党政官员把本属于市场主体——企业的事——招商引资、投资建厂当作了政府的“主业”,而把政府的本职工作——包括教育、医疗、社保、民生在内的公共服务当作了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的“副业”。为提振经济,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决定,第4季度中央增加投资1000亿元,重点是民生工程。教育理所当然属于民生工程。然而,投向教育的资金仅有44亿元,占总额的4·4%。在今、明两年4万亿投资安排中,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总共400亿,只占总额的1%。而各省、市、自治区上报的10万亿投资规划中,绝大多数是铁路、公路、电厂、房地产等基础工程,民生工程比例不超过15%,只有个别省份想到农村教育。教育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各级管理职责如何划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决定。除国家拨款外,地方机动财力中应有适当比例用于教育,乡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教育。地方可以征收教育费附加”。《教育法》第54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5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立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上述规定中不难看出,我国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有明显的缺陷:一是职责不清。我国从中央到省、地区(州、市)、县、乡五级政府,哪类教育由哪级政府负责?各级政府承担教育经费的比例?法律缺乏明确规定。二是授权不当。中央决定授权省级政府划分地方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职责、《教育法》授权国务院确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都是不恰当的。因为,国务院和省级政府都是“当事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以做到公允。三是责任难追。由于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教育投入不达标也就无法追究责任。从未听说哪位党政一把手因为教育没搞好而被问责、或处分、或丢官的。
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例,发达国家为86%、发展中国家为75%、世界平均水平为80%左右,而我国仅为46%。2001年我国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有3·19%,世界平均水平为5·1%, 1985——2002年18年内我国教育投入缺额10100亿元,其中1996——2000年每年缺额1000亿元。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于是就把教育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高校学费20年上涨25倍,而同期居民收入仅增长12·6倍(尚未排除物价增长因素)。高学费与高房价、高医药费被称为压在人们头上新的“三座大山”。
三、财政体制不合理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改革,从中央到省、地(州、市)、县、乡五级政府各设财政,自己管自己。90年代,我国又实行了中央与地方分税制,国税所占份额大约是地税的2·3倍。由于税源、财源分布不同,自下而上越往上财政越宽松,反之,越往下财政越紧张。我国虽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组织法,但对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财权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由于权责不清,“分灶财政”也缺乏具体的划分标准,实际操作中具有较大随意性。这种财政体制对教育投入带来消极影响:一是基层政府没有财力保障教育。中央把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地方又将其交给县、乡基层政府,而恰恰县、乡财政又是最紧张的,连工资都发不全,哪里有钱搞教育。县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的21%,但其供养的人员却占全国的71%。目前,全国地方政府负债总额在1万亿以上。二是由于权责不清,哪一级政府都不愿意主动掏钱投向教育;而是下级财政依赖上级财政,地方财政依赖中央财政。多年来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一直是全国第一的广东省,居然“为了挤占教育经费或减少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一面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聘用了5·2万代课教师,另一面农村中小学教师空编6万多。三是公共财政变成了官员“吃饭财政。”一讲教育投入,官员们就说财政紧张。事实是:全国财政收入从1978——2005年,28年增长了28倍,可是行政管理费却增长了87倍,公务员职务消费增长了140多倍,中国的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的公共教育投入却长期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许多农村学校使用危房的同时,党政机关却在大兴土木,斥资数百万、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修建“白宫”式、“皇宫”式豪华办公楼!在无数农民因学致贫、千千万万学龄少儿因贫失学辍学的同时,每年党政机关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考察费却高达1万亿元以上,……
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之一是各级干部都由上级党委任免,即上级官员决定下级官员的命运。因此,各级党政官员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群众负责,同级党代会或者人代会都不可能对他们有实质性的约束力。一方面,各级党政官员要按照上级官员的意志来工作,上级喜欢什么就搞什么;另一方面,各级官员为了自己早出、快出政绩,都要搞“显眼”的、见效快的,而教育投入往往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成效。这就驱使党政官员去搞招商引资、上大工程项目、做大GDP,大拆大建、搞大广场、宽马路,而不愿意投资教育。我国政治体制的另一个特点是党政一把手决策。这种决策完全是长官意志,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非科学性,被群众称为“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这种决策体制劳民伤财,一方面把更多的钱投向“政绩工程”、“官赏工程”,不利于教育经费的保障;另一方面频繁决策失误,造成极大的投资浪费。据世界银行估计:仅政府投资决策失误一项,在“七五”至“九五”期间,中国失误率就高达30%,资金浪费大约4000——5000亿元,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5%左右。
四、缺乏约束和激励机制
我国《教育法》虽然做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和各级地方政府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规定,但是却没有未达标如何处罚、达标或多投入如何奖励的措施,尤其是缺乏对各级行政首长的奖惩措施。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200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其中,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增长要求。然而,公告归公告,教育投入达不达标,官照样当,工资一分不少。因为,教育投入从来没有成为对党政干部考核的硬指标。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任何一项事业或工作,只有对党政领导干部构成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才能落到实处、做出成效;否则,就会无动于衷、无功而返。君不见,诸如发展经济、招商引资、计划生育、节能减排,由于有具体的指标、进度和措施,由于跟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干得好坏与他们的升降进退密切相关,人人奋勇争先,使出浑身解数,一定会搞出成绩来。而教育投入长期不达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这种约束与激励机制。
~~~~~~~~~~~~~~~~~~~~~~~~~~~~~~~~~~~··这是我复制别人的
③ 1.您认为目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局采取哪些措施改变目前的现状 2.你对
1 社会大环境的负面效应。学校教育一周的效果,在周末两天就会被上网,玩回手机,看各色影视答剧冲击的荡然无存。
应对措施,不是禁止上网,禁止使用手机,而是引导,开放式管理和应用知道——除了上网玩游戏,还可以做很多事,例如查资料,搜集整理专项知识,网络学习。手机,也可以用来帮助学习。
④ 如何大面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谈几点就可以了
制约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及提升对策
在 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学校成功的关键。或者说,“以质取胜”是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因为“没有质量就没有明天”。这样看来, 认真地分析制约学校质量提升的因素及积极地寻找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对教学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家长资源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一、管理队伍建设
问题分析:
问题一:理念上缺比较完整的思路
绝大多数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上缺乏能引领工作的理念和思路。由于缺乏生成的理念,管理中少有看得远、防范于未然的系统思维,还停留在遇火灭火、遇水堵水的被动工作状态。
问题二:工作上缺比较成熟的套路
具体表现为:对困难和问题的估计不足,而一旦碰到困难又少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对策,往往使自己的工作陷入被动。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重视对管理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实行岗前、岗中的培训制度,给每一个即将走上教学管理岗位的人提高相应的待遇。
二、常规建设不太到位
问题分析:
问题一:有制度但落实不够到位。
目前各校均有各项学校日常管理的制度。制度是死的,重要的是对制度的落实,在这一点上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问题二:制度建设创新不够。
光有制度,不重视制度建设的创新,那么制度也必定会失去生命力、失去约束力。看来,作为管理者要不断打破常规,又要不断建立新的常规。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建立制度落实的一系列检测和调试机制,培养管理者的系统思考和预设能力。
二、教师发展
问题分析
问题一:教师的发展意识不到位(心智模式)
教 师中普遍存在自我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意识不到位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关注度不够。(2)对待周围同事发展的排斥 性。(3)对待教学效果的反思角色欠缺。当教学效果不理想时,教师不是多去寻找自身原因,进行积极有效的反思和改进,而是习惯性地推卸责任,
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将教师个体发展规划作为教师自我发展和校本培训的重要抓手,相应地跟上与之配套的考核和聘用。并搭建各类平台提供给教师们展示自我,提高教师的展示能力,增强教师的自信心。
问题二:教师自身业务能力不够均衡
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以研讨课、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评比等模式进行课堂生成和预设能力的讨论和培养。加大对教师学习力的培养,首先让学习成为一种制度,继而成为一种氛围。
三 、学生成长
问题分析:
问题:学习兴趣的减退
学 习兴趣的减退会很快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业成绩下降,两极分化严重。分析学习兴趣减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中碰到 的困难缺少心理准备和面对的勇气。(2)家庭教育没有给孩子良好的熏陶,未能致力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3)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手段 和方法。
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各类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教给家长家庭教育的基本常识,争取取得家长最大的配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学生相处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层面得到有效的保护。
四 、家长资源
问题分析:
农村学校家长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相对较少,相当部分已经无法辅导,这是学校发展的一个劣势。但同时也证实了我们现在主抓学生学习习惯,让家长抓回家作业、配合检查笔记等的紧迫性;我们也发现家长对孩子寄寓较高的期望,这也是学校可以把握的优势。
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等形式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鼓励教师们进行家访,主动地与家长联系
⑤ 制约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及策略有哪些
制约学校教复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制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制约学校的更好发展。
农村教师待遇落实不好,致使教师不安心工作,想调动、
跑调动的教师多,教师队伍不稳定。
、初中专任教师队伍质量不高。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学专业与
所教专业不相符,小学教育专业教中学专业课,非英语专科教师
教英语,薄弱学科教师紧缺。学校学科教师配备结构不合理,影
响了学科教学和学校质量的稳步提高,致使部分学生放弃学业,
影响了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⑥ 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原因是什么
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制约学校的更好版发展。权
农村教师待遇落实不好,致使教师不安心工作,想调动、
跑调动的教师多,教师队伍不稳定。
、初中专任教师队伍质量不高。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学专业与
所教专业不相符,小学教育专业教中学专业课,非英语专科教师
教英语,薄弱学科教师紧缺。学校学科教师配备结构不合理,影
响了学科教学和学校质量的稳步提高,致使部分学生放弃学业,
影响了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⑦ 农村中学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我们的义务教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由普九攻坚向巩固提高转变,由基础设施建设向重管理、抓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变。可是由于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配备不足等原因,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不高已成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成了摆在当前基础教育工作的核心课题。
造成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中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投入严重不够,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也仅仅只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等客观现实,也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农村中学条件相对较差,又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工作的实力和条件,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起重担了,却又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农村中学只好干瞪眼。从而导致教师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
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较为落后,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农村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由于家长外出打工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很多农村孩子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处,从而缺乏学习内动力。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得不到家长、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农村中学的教学质量能好起来吗?
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将孩子丢在年迈的老人身边。很多祖辈家长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他们起不了应有的监护和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了孩子很多心理问题,这样的留守儿童在思想上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学习上的困难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也难于实现,久而久之,问题越来越多,成绩越来越差,这样的孩子对学习还有什么兴趣,其学习成绩又怎能提高呢?
很多城市学校凭借着自身优越的办学条件年年前往农村小学抢收优秀学生,大部分尖子生、特长生均被他们挖走。一些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长也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送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这样一来,农村中学的生源质量就一降再降。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现实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了重重障碍,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的思路及对策
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改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落后面貌,首先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花大力气从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农村中学的资源配置,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为农村中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
其次,农村中学自身必须更新办学理念,紧紧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扎实有效地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
教育要发展,提高质量是关键,只有逐步革除体制管理诸多弊端,不将工作复杂化,将工作的重心真正回归到立足学生的成长上来,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没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切思想都是空谈,一切努力均为白干。教学成绩上不去,家长会放心?社会会满意?谁愿意将孩子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办学效益的学校身上?学校修得再漂亮,教学设施搞得再理想,没有教师们的尽责尽职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好,这样的学校还有什么意思?从上到下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领导要重视,校长要重视,班主任、科任教师均要重视。制度上严格要求,管理上严格要求,工作上严格要求。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成效。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质量意识。
结合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大讨论,使“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深入每个教师的灵魂,确立校级领导亲自督导制,校级领导蹲点各年级,以身作则,带动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质量兴校”的观点。教育的根本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只有教学成绩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才算到了位。一个学校必须要有质量意识,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在“质量”二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树立质量就是需要的意识。我们的教育真正让社会满意了才算得是有了质量。要树立教育追求就是将教育教学工作做到让学生成才,让社会满意。抓质量就是要从基础抓起。沙滩上建不起高楼大厦。低年级教学质量的好坏必然影响着高年级教学质量的高低。因而还得加强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衔接的研究,将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延展到小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上。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少有明星,这样的二流汉队伍就更要靠科学合理的管理带动。从校长的管理到学校的办学制度确立都应该立足在教学质量责任上。在绩效工资上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奖惩制和责任制,在教学常规管理上努力作到位,真正调动起教师的积极,办学成效方可见到成效。
⑧ 如何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与办法
教学质量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教学质量的高低,要专看到好、中、差属各类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限于教学结果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全过程的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扭转那种只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论成败的片面质量观,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回归,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和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也好、课程改革也好,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