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学生学会做人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德育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就以说理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评.通过本文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习白求恩、雷风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语文课的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语文课的德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就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唤起学生再造性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现旧社会凉薄苦人儿的种种情景,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进一步则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场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同冷漠的社会联系起来,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再如,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积累.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二)自我倾吐
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三)自我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四)自我实践
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为此,我利用自己身为团总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2. 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素质。学生学会做人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德育在其中处于首要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这段话的精髓是语文课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德育在语文课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既是知识的传授,同时又是品德的教育。在新形势下任何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之中,是每个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注重抓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用形象感染学生,激发其道德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感,必须以完整而鲜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形”诱情,使形象完整鲜明地展现出来,通过形象的感染作用来陶冶学生的感情。我根据不同的教材科目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叙述典型事例为主的,就以生动的讲述为主。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通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生动讲述三个典型事例,突出志愿军的群体英雄形象,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再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革命英雄的情感。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就以说理为主。如:《工作的大小》是一篇思想短评。通过本文教育学生,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学习白求恩、雷风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另外,通过表情朗读和生动的讲述或描绘、背诵的教学手段,使形象完整鲜明的展现出来,既发挥了形象的感染作用,同时有能够达到提高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情理结合,使学生在动心动情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的品德教育既要诉诸感情,也要诉诸理智,将以情动人和以理服人结合起来,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对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尤其重要。由于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因而教师的思想感情应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境,对学生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动心动情学习课文。特级教师于漪认为:“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的感情上的共鸣。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沉进去,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澜,激发起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这种情应当是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能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憎恨剥削,憎恨侵略。”这些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课中的德育必须诉诸感情的真谛:教师必须动情,真正融及学生的感情深处,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人类的高级感情,道德感、美感上受到深切影响。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编教材课文的思想内容,积极贯彻德育教育思想,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寓情感于教学之中,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教读经典散文——朱自清的《背影》中,让同学们依据该文所凝聚的感人肺腑的至真至情,从课堂情境设置内容分析,情感体验,去感受那种深沉的文字间的相连相爱,这对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培养,无疑起到了潜移默化、巩固、发展、提高的作用,效果显著。 语文课的德育不仅仅停留在感情激发上,还必须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在理性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把情和理结合起来,既强化学生的道德感情,又加深其道德认识,帮助他们形成革命的信念和理想。语文课的德育,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就可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唤起学生再造性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孔乙己迂腐、可笑的形象,再现旧社会凉薄苦人儿的种种情景,对孔乙己的悲惨处境、悲剧命运产生同情;进一步则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场面,把孔乙己的遭遇同科举制度联系起来,同冷漠的社会联系起来,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达到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再如,我在执教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该小说写作的背景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于是,我将当时“普法战争”的社会背景在教学中作了特别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动因、性质,这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自然不可缺少。同事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理品德的养成,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虽然是异国,同学们对其遭受的侵略,或许没有感同身受。但是,为了唤起大家对遭欺压、蹂躏异民族的同情,我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有关事实融入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将意味着挨打的道理,从而,将个人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热爱祖国,肩负责任,去发奋学习,努力工作。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训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自我教育上。 人和动物不同,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能认识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使个性品质得到完善。也就是说,自我教育就是自己努力获得良好的思想品质,它以自我意识为条件,通过自我努力来实现。 中学语文课具有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条件。在文学课文里,描写了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愿望、追求和理想。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间接地洞察社会,洞察历史,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在道德上进行自我认识,受到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由语文课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一)自我积累。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的课文,其思想教育也有所不同,或公德、或积德、或法纪,不一而足,零零总总。为此,我在教学中,研究教材,本着方向性原则,将正面的乃至方面的材料或个案,当作一面面镜子,让学生朗照自己,形成一条主线延伸到内心深处,从而积善成德。 (二)自我倾吐 言为心声。在教学中,我除在课堂上运用教材作道德教育依托外,还充分开拓其他途径,如,数年来,我一直要求所教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记下来,定期收交,从中来窥探此时彼刻的心理,“善”则倡,“恶”则改。和风细雨,因人施教。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而且也净化了灵魂。至于作文教学,我除了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教学目标布置练习外,还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练笔,如,《我好后悔》、《我真不该》、《我错了》等可写性很强的作文,让学生去解剖自己,则善而从。 (三)自我比较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文课上,有许多古今中外的人物、事例值得学生借鉴,如果教师运用发挥的好,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失宝贵作用。例如,我在教《乐羊子妻》一文中,运用文中的“乐羊子”与其妻比较外,还让学生设身处地横着比,竖着比。于情于理,充分认识到“拾金不昧”的“益”,“半途而废”的“害”,从而见贤思齐。 (四)自我实践 实践出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乃至一时难以收效的东西,我在语文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到社会上体验。为此,我利用自己身为团总支,负责学校德育工作之便,利用节假日,倡导学生到敬老院送温暖;教师节向老师送贺卡;向贫困学生献爱心,让他们把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写成材料,用作文形式反馈到教学中,通过评比表彰,这对中学生的身心卫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也起到了自省、自重、自我挑战、自我完善的作用。
3. 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必要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道德认知、专促进学生全面发属展的重要责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此阶段加强德育教育至关重要。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机械传授,学生是被迫记忆,对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处于认知阶段,而并不能将其更好地用于指导生活行为,而造成学生课上学的是一套,课下做的又是另外一套。这样也就失去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功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与修养这是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标
4. 如何把德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回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答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我个人几年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5. 如何在政治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德育来纲要》明确规定:“思想自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这一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和要求。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理想道德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学科,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门德育教育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政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德育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掌握政治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其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一、根据政治课的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政治课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德育目标,思想政治课教育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促使学生不断的认识,思想不断发展的过程。初中政治课在德育中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和学科责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德育意义,与当前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把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6.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内德。思想品德教育要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品析语句、朗读训练、描绘情境、作业训练及渗透联想训练中渗透,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品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这门学科它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辩证统一。(剩余3314字)
7.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下面我就我个人几年来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
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比如:结合学校“献爱心学雷锋小组”成立七周年的实际情况,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献爱心学雷锋小组”,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三、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德育教育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德育一支中坚力量的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8. 如何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各种体育教材内容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讲解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学生崇拜效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语气要温文尔雅,态度要和蔼亲切,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
2.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崇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做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如田径运动员刘翔,他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我们还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克服伤病的困扰,冲破重重障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为国争光。他们顽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逐步形成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三、巧抓时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练习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过程,同时学生只有通过不同教材的练习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1.练习和等待。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练习,有的学生等待的情形。在练习中教师要重点帮助教育那些练习不认真、怕苦怕累的学生。利用好的典型教育他们树立勇敢、顽强、不怕苦的精神。等待时学生容易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给等待的学生布置任务。如认真观察同学的动作,对照自己找不足,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动作等,从中进行了互相关心帮助的教育;游戏中的等待要引导学生为自己队加油、鼓劲、给同伴增加信心,为集体争光等。
2.反复练习。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实践中获得的,思想品德也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炼。如反复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过程。在反复练习中有时会有较大的运动负荷,是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一个严峻的考验,发现有的学生练习不认真时,要教育学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鼓励学生完成练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出现疲劳就中止练习,既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达不到锻炼意志品质的目的。
四、结合常规课堂和教学条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本身包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对其纪律教师要清楚的进行解释,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课堂常规及其意义,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良好习惯。
1.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品德教育的内容同道德行为的教学条件结合起来。例如在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上提出要求。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在上课之前,我们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给予当众表扬。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并且建立体育课布置场地器材的轮流制度,经常开展评比、表扬,教给各种技能方法,使学生爱劳动、勤劳动、会劳动。
2.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容易受气候、场地器材及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有不同的影响,不好的条件如果注意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如经常在室内上课的学生一到室外就会怕晒怕热、怕冷怕风。在室外上课可以利用自然条件锻炼耐热、耐寒不怕风吹雨打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敬业精神,具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后进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先进学生结“对子”,对后进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
总之,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教学中把育人与健体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不仅思想情操高尚,而且道德品质优良,身体素质也得到提高。
9.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各种体育教材内容都有一定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讲解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
二、利用学生崇拜效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为人师表,做学生表率.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老师在任何场所讲话要文明,语气要温文尔雅,态度要和蔼亲切,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并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幽默感.行为要正直、大方、文明、高洁,使之成为学生崇拜而模仿的典范.
2.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利用一切有影响的、让学生崇拜的英雄人物、先进事迹去诱导学生,做疏导工作.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如田径运动员刘翔,他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我们还有数以千计的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克服伤病的困扰,冲破重重障碍,一次又一次地超越自我,为国争光.他们顽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激励着我们每个人.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典型事例,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逐步形成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良好品德.
三、巧抓时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练习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过程,同时学生只有通过不同教材的练习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1.练习和等待.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学生练习,有的学生等待的情形.在练习中教师要重点帮助教育那些练习不认真、怕苦怕累的学生.利用好的典型教育他们树立勇敢、顽强、不怕苦的精神.等待时学生容易出现不守纪律的现象,为防止此类现象的出现,给等待的学生布置任务.如认真观察同学的动作,对照自己找不足,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动作等,从中进行了互相关心帮助的教育;游戏中的等待要引导学生为自己队加油、鼓劲、给同伴增加信心,为集体争光等.
2.反复练习.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反复练习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实践中获得的,思想品德也要经过运动过程的磨炼.如反复练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过程.在反复练习中有时会有较大的运动负荷,是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一个严峻的考验,发现有的学生练习不认真时,要教育学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鼓励学生完成练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如果出现疲劳就中止练习,既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达不到锻炼意志品质的目的.
四、结合常规课堂和教学条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本身包含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对其纪律教师要清楚的进行解释,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遵守课堂常规及其意义,养成遵守课堂常规的良好习惯.
1.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品德教育的内容同道德行为的教学条件结合起来.例如在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上提出要求.课前整理场地,领取器材和课后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在上课之前,我们叫学生们搬运器械(如垫子)时,要求学生不许拖、拉;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给予当众表扬.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意识.并且建立体育课布置场地器材的轮流制度,经常开展评比、表扬,教给各种技能方法,使学生爱劳动、勤劳动、会劳动.
2.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容易受气候、场地器材及周围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学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思想和情绪有不同的影响,不好的条件如果注意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如经常在室内上课的学生一到室外就会怕晒怕热、怕冷怕风.在室外上课可以利用自然条件锻炼耐热、耐寒不怕风吹雨打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敬业精神,具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后进学生千万不可讽刺挖苦,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地辅导,手把手地教,也可安排与先进学生结“对子”,对后进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
总之,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教学中把育人与健体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生,不仅思想情操高尚,而且道德品质优良,身体素质也得到提高.
10.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众所周知,学生在校的时间绝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教师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中去。以下是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结合数学史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原国教副主任柳斌指出:"爱国主义要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一系列的教育中。"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应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生施加品德熏陶。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在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许多数学家智慧和光芒。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这一知识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现代数学陈景润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最终攻克了"歌特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可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在学习圆周率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二、利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辨证、唯物因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观察世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对学生加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的辨证、唯物因素很多很多,如对立统一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等等。教师就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方能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1、对立统一的观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数学是辨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知识点,如整数和分数的对立统一;加法和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对立统一;精确和近似的对立统一;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另外辨证的思维方法诸如分析与综合、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2、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之中,小学数学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如在学完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来比较们之间的联系,就能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学会了用联系的方法来分析、解决数学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实践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动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运用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教师就是要根据这种认知规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操作、体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亲历动态生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挖掘数学自身内在的美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正是这些构成了数学的美: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如在教完了比和例的知识后,我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的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我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如学完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知识后,有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这样写道:"周长一定的长方形,长和宽的悬殊越小时,它的面积就越大。一个班级、一个社会,如果人与人之间越平等、越和谐,那么整个群体的实力就越强大。"再如,学完了圆的知识以后,有学生这样写:"圆的半径越长,圆也就越大。在学习和工作中,半径就如同你努力的程度,而圆则代表你的收获。因此,你越努力,付出的汗水越多,你的收获也就越多。"列夫托尔斯泰也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数学、鉴赏数学的美、感悟人生真谛,才能陶冶出学生高尚的情操。
四、结合数学知识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养成。
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解决,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结构,处理数据资料,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抽象推理,建立数量关系,合理推理求解,检验校正结果"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将来在急剧变化和剧烈竞争中的适应能力;结合数学计算的正确性、解决方法的简洁性、图形结构的和谐性等特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结合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产生活中节约原料、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数学问题,帮助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简朴、快捷高效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将来能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优良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有的放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