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我国古代社会教育具有下列特点
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职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古代社会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另外,还产生了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教育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施教为主。这种教学形式最显著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缺点是教育效率低下。
二、中国古代社会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概念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以上统称为古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古代教育在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2、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3、私学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分为官学,还有私学。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
㈡ 常见的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一、学生的组织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对象——学生的组织为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人们所熟悉的,也是各种教学理论著作介绍得最多的。这类教学组织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个别教学 ??这是发端于世界各国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历史最为悠久,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据前苏联教育学者的研究,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在日常生活中,长辈教晚辈,一个传一个地把知识传扬开来。所以,最初的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它包括祭司教学生识字以及后来的封建贵族家庭启用家庭教师进行教学的方式。个别教学一直延续了许多世纪。在我国,个别教学出现的时间很早,持续的时间相当长,延续了数世纪的书塾在教学上就是以个别教学为主要形式的。
??个别教学反映出教育规模狭小,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少,而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根据不同的水平分别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在古代,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没有明确或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进行学习。通常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较适合学生人数少的教学要求,明显带有师徒相传的性质。
(二)班组教学 ? ? 也有人称之为“个别-小组教学制”。班组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于由个别教学向班级教学的过渡时期。它既不同于个别教学,也有别于班级教学,但更大程度上类似于后者,因此有人称之为班级教学的雏形。我国宋代以后的书院和各类官学以及欧洲中世纪学校均采用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它是一种过渡,所以,严格意义上的班组教学在今天已不复存在。班组教学具备了班级教学的某些特征。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能不止一名)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入学和退学较为自由,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统一要求。班组教学为后来的班级教学形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三)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 ??班级教学是在班组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适应了近代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各国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比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更为有效的形式。
??通常人们认为我国长时期以来一直存在的由一名教师在同一时间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复式教学是班级教学的变式,它保留了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四)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班级教学针对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时,班级教学的缺点也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往往很难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因此,本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主张进行分组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或实验,如沃德 (W.A.Wirt)的“分团制”(P1atoon PIatl)、伯克(P.L.Burk)的“个别计划”(Indivial P1an)、华虚朋(C.W.Wash-burne)的“文纳特卡制”(Winnetka System)、帕克赫斯特(HParkhurst)的“道尔顿制”(Dalton Plan)以及贝里(C.Berry)的“底特律计划”(Detroit X-Y-Z Plan)等等;我国的分组教学是由西方引入的。1913-1914年间,我国的有些学校开始采用分组教学,如根据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班内分组的形式在当时称为“分团教授法”。后来也有过按学生能力进行分组教学的实验。西方的分组教学在20年代的苏联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但在本世纪上半叶,分组教学在各国教育界留下的印象是弊大于利,受到众多人的抨击。
??分组教学的再度兴起是在60年代以后,并相继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
㈢ 常见的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其各自的特点如何
三种基本教学组织形式是:
(一)个别教学;(二)班级授课制;版(三)复式教学与现权场教学。
各自的特点如下:
(一)个别教学。
这是最为古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典型形态是私塾教育。其根本特征是“一对一(或几)”个性化,能够充分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充分照顾到
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其根本特征。
(二)班级授课制。
这是现代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当代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对象与焦点,其根本特征是“一对多”即一名教师在课堂内同时对多名学生进行施教。
(三)复式教学与现场教学。
1,复式教学。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
2,现场教学。特点: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使教学丰富多彩。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㈣ 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基本类型
教学组织形式有:
1、个别教学
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回采用个别答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
2、班级授课
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3、导生制
教师选年龄大些、成绩好些的学生为“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它并未持续很久。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受教育普及程度、学科性质、教学任务制约,其发展变化反映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按组织结构分,有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三种形式;按师生交往分,有师生直接交往和师生间接交往两种形式。
古代各国普遍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间有初级的集体教学。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扩大教学对象,增设课程门类。
㈤ 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类型有哪些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主要类型有:
▪ 个别教学
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
▪ 班级授课
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 导生制
教师选年龄大些、成绩好些的学生为“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它并未持续很久.
▪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但同时也给各类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 开放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乱,破坏了正规教育的进行,故3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了开放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主要在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实行.它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不拘传统教学的结构,没有固定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儿童聚集在一起,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各种学习活动.开放教学依据的是资产阶级“进步教育”的理论.
▪ 协作教学
它由教师、实验教学人员、视听教学人员和图书资料人员组成教学小组,共同研究拟订教学计划,然后分工合作,协力完成教学计划.协作教学试图能同时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专长,并能充分利用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
▪ 现场教学
1958年,中国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实践过程中较广泛地采用了现场教学这种教学辅助形式.它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为师生接近工农、接触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条件.
▪ 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教师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教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使各项活动有计划地交替进行.它在一定条件下对普及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㈥ 教育史上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
㈦ 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试述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1、 虞庠之学:
《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 学校的原始形态:
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
校:木囚。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3、商代的学校
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
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4、周代的学校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 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1)“士”阶层的出现
(1)武士:侠士、力士等
(2)文士:贤良、商贾、方士、隐士等
(3)低级官吏
2)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
3)官学与私学分离
6、官学
1)汉代的太学
(1)教师:博士(诗、书、礼、易、《春秋》)
(2)学生:博士弟子
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老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其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
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其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汉代的选举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2)明清时期的国子监: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还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各学校互不隶属,皆有送学生到国子监的资格。
7、私学
1)私学的发展:孔、墨之学;百家争鸣;稷下之学(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私学的发达:教育儒学化与儒学私学化、私学的含义、私学的形式(授徒讲学、书院、家族教育)、私学的作用:普及儒家经典、科举人才发源地
3)古代著名书院
宋代: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茅山、石鼓、华林、雷塘
明代:紫阳、东林书院
4)私学的历史:顾名思义,私学即私人办的学校。中国古代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史书记载,最早的是春秋中叶郑国的邓析所创办,讲授他自己的著作《竹刑》,专教讼诉之法。同时郑国的伯丰子也开办私学。这些是在孔子私学之前。当时规模最大的是孔子私学,还有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到春秋未期,私学更加兴盛,最有名的是儒、墨两家,当时号称“显学”。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大盛,孟子“从者数百人”,以阐明人伦为教学目的;荀子先后授徒于齐、秦、楚国着书讲学,培养出李斯、韩非这些当时属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墨家私学是个严格而有纪律的政治团体和学派,要求学生具有刻苦、耐劳、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并重视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教育。以老聃和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其后期吸收了许多法家、兵家及儒家的思想,子夏在西河讲学,弟子300多人,李悝、吴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学生。
到汉代,私学分两部分,一是以启蒙教育为主的书馆或学馆,先教认字,可读《孝经》和《论语》;一是传授经学的精舍。精舍一般由当时精通儒学的名家所建,一些经师鸿儒,所教授的门生弟子多达数千甚至上万人,其讲学已初具学术讨论与研究性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兴废无常,私学相对得以发展。名儒聚徒讲学,常有几百人或几千人听讲。如雷次宗在庐山,顾欢在天台山,沈德威在太学当博士,回家还要授课讲学,许多贵族、士子也纷纷到此受业解惑。北魏时期的徐道明讲学20余年,学生先后多至万人。
隋唐时期官学兴盛,私学也随之发达。如隋朝大儒王通、曹宪,唐代颜师古、孔颖达、尹知章、韩愈等都曾在私学中教授学生,许多名儒隐居山水胜地,开学馆、设书院,当为宋代书院大兴的起源。
宋代私学教育和启蒙教育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经过北宋三次兴学,南宋官学有名无实,许多学者致力于私学。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启蒙教材大都为宋人编撰或改订。
辽、金、元各朝代私学也很活跃,其原因是统治阶层发生了不同民族的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养本民族的治国人才,而战乱的频繁,使得官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私学才得以兴盛,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经馆、家学等。明清时代的私学,继宋、元以后仍兴盛不衰,形式也无大区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以后的私学中产生了一批书院,宋代得到发展后明清时代即向官学转化,这不能不说是私学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之一。
三、试述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㈧ 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类型有哪些
所谓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主要类型有:
▪ 个别教学
我国宋代以前的各级官学和私学,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均采用个别教学,它是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
▪ 班级授课
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 导生制
教师选年龄大些、成绩好些的学生为“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所以它并未持续很久。
▪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能照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但同时也给各类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
▪ 开放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乱,破坏了正规教育的进行,故30年代初在英国出现了开放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主要在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实行。它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 不拘传统教学的结构,没有固定教学计划、教材和教室,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儿童聚集在一起,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各种学习活动。开放教学依据的是资产阶级“进步教育”的理论。
▪ 协作教学
它由教师、实验教学人员、视听教学人员和图书资料人员组成教学小组,共同研究拟订教学计划,然后分工合作,协力完成教学计划。协作教学试图能同时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和个人专长,并能充分利用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
▪ 现场教学
1958年,中国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实践过程中较广泛地采用了现场教学这种教学辅助形式。它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为师生接近工农、接触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创造条件。
▪ 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教师在同一教室里,用不同的教材分别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教师给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使各项活动有计划地交替进行。它在一定条件下对普及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是班级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㈨ 简述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除了宫廷教育,其普遍特点是提倡教儿宜早;教子义方(即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即要培养孩子什么品德,自己就要先具备什么品德;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
(9)古代教育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 至中年以下人而设”,此项教育的主要对像“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 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
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终极理想的儒家思想贯穿于蒙学至大学的教育。
儒家的孝、弟、忠、恕、仁、义、礼、智、信,都是为人的条件,应为人人所服膺而遵守。古代的蒙学教育,即儿童初级阶段 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古人认为“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长大后也难以发生改变,因此“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