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教学常规检查查什么——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讲话
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很遗憾,直到现在的教育教学评价,莫不是围绕“升学率”这一核心价值取向在做文章,或者直接,或者变相;大家都知道“升学率”不是衡量学生成长、教师业绩、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却说不清“标准”到底是什么。因为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各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目标、教材、媒介、环境等)之间联系的不确定性,教育目标达成的长周期,无疑增大了教育评价的难度,要实现针对每位学生、每所学校的科学的高认同度的终极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学过程管理,因其细化的目标、具体的操作过程、可控的观念方法技巧,自然成为教学管理的重头戏,担当起保证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重任。教学常规检查,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与管理办法,因此而存在,也因此被重视。常规检查的核心应该在课堂。如果说教学是中心,课堂便是这一中心的具体化,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校教学的管理水平。只有深入常态课堂,多听课,才能了解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有用信息,包括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技巧,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课堂落实情况与师生的课堂状态。根据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当今的课堂教学要求进行课堂评价,从中发现优秀的教师与先进的观念和方法,帮助教师发现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在适当的环境中进行提升或推广;从中发现落实教育方针、执行课堂改革、完成教学目标中存在的偏差与问题,进行调整与改进。教师个别的问题可单独交流,普遍的问题就需要调整管理思路了。把握住了课堂,也就把握住了教学管理的关键,抓住了常规管理的“牛鼻子”。作为学校与基层教学教研管理人员,应尽可能地熟悉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与学科教学的特点,越是微观的课堂管理才更接近课堂实际。常规检查除了课堂,还应围绕课堂向其他教学环节延伸,其中备课、作业的设计批阅与考查评价是重点。无论传统的写教案还是现在提倡的编制导学案,都是课堂教学的预设,备课的重点都应该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比如教学目标怎样分解到教学各环节,围绕重点知识点设计怎样的问题与情境,给了学生怎样的学法指导,合作探究学习怎样兼顾了学生的差异,典型例题如何做到了举一反三等。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备课环节应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与二次备课,应学会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又不偷懒照搬。看备课量的多少与要素的齐全只是一种外在的、低层次的要求。作业的批阅质量应深入到课堂检查,只需检查具有代表性的少数学生的作业本、作文本、写字本、导学案、能力训练等就能了解学生的课业负担、作业的批阅质量,其中应重视批改过程中师生的信息交流,如作业完成中错误的修正、学生是否认真对待了老师的批阅信息,应注意一个时段内批改的次数与批错的次数,它直接反应了批改的密度与质量。考查评价既包括时段考试如单元考、期中期末考、月考等,还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检查考试成绩重点应放在检查教师对成绩的分析以及对薄弱环节采取的应对措施,同时应留意学生成绩优生段、中等生段、后进生段的分布情况,并与老师的辅导工作对应检查。考试成绩是阶段学习效果的直观反映,不在考试次数多少,关键看对每次考试结果的运用效果,分析到位、总结到位、补救调整到位的一次考试胜过考后即丢开不管的十次考试。课堂表现评价弥补了考试成绩只重结果的不足,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辅导环节最容易走过场,往往只能看到一些文字资料的反应,而更多是应付检查的“应景之作”。学校在提出要求时要尽量避免形式的东西,检查的重点尽量看以下几要素:一是课堂教学中是否考虑了学情差异并做到分层要求;二是看考试成绩平均分的状态,更高的成绩说明面向了大多数,重视了中等生的提高;三看优生与后进生的分布,正态分布应该是橄榄型的,太大的后进生队伍(如低于平均分的人数超过了三分之一或极差成绩超过五分之一)则说明辅导的用力不够;四看学生前后两次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提高率,看学生的学习进步水平,这应是教学成绩评价的一种趋势。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常规工作的组成部分,应作为一个专题纳入检查的范围。可以通过检查老师参与的常规听评说课尤其是评课情况、老师的专业阅读与专业写作(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随笔、科研论文等)、学校公开课开设的效果与开放的程度、学校的专题辅导与培训、老师参加学科教学竞赛的水平、学校为上级教学教研活动提供现场、立项课题的完成情况等,来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水平。重视教学研究的学校才是有生命力的学校,也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