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大学生就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大学生就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发布时间:2021-03-08 21:03:50

A. 什么是就业制度我国大学生活现行就业制度是什么

现行就业制度

一、了解就业政策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正朝着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向进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对于人才的需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正是由于处在这种变化之中,才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暂时的结构性困难。具体表现为:真正需要大学生的单位要不到大学生,大学生想去的单位又不需要他们,社会急需的专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数量很少或暂时还没有。这种结构性困难还将持续一段时期,尤其是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使原本较难的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虽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制度,但“自主择业”并非自由择业。不同隶属关系学校的毕业生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毕业生在就业办法和有关规定方面略有差异,不同地区接受毕业生的办法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在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政策中有所体现。因此说,掌握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顺利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例如:南方某师范学院毕业生小魏,一心想在珠江三角洲工作,但自认为来自农村,要想留在大城市很困难。所以,从大三开始,她就强烈的意识到自己的就业问题不能像一些有“背景”的同学靠家里帮忙了,只有依靠自己主动去争取。小魏对自己的状况作了以下客观的分析,认为自己虽已大三,但对就业问题一无经验,二无资料,千头万绪,该从那开始呢?听同学讲得神神秘秘,老师在就业指导课上也告诉了许多,分析来分析去,小魏打定主意,先按老师说的从掌握就业政策入手,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调查研究一番,再作决定。她首先用一段时间到图书馆把珠江三角洲各地的报纸找到,然后在网上查询一番,再加上其他一些渠道,凡是有关珠江三角洲的就业方面的信息,她都要收集起来分析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她的心中慢慢有底了,对上一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比较熟悉了。

到了寒假,小魏决定不回家了,留下来到各地参加供需见面会,亲自摸一摸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小魏对省一级的供需见面会不抱什么希望,但又要去看看,了解总的形势。这类会议主要是对研究生、重点院校的本科生有利,而且用人单位在会议上往往又抬高条件。果然,招聘现场、各用人单位都表示只收重点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自己一份推荐表也未投出去。她于是把重点放在各市的供需见面会上。

从毕业前的2月份开始,小魏参加了佛山、顺德、东莞等地区的供需见面会。在佛山,小魏看到很多教育单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的条件,对一般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接收本地生源。对此她虽有准备,可还是感到了心凉了大半。在佛山、顺德、东莞受挫后,她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求职方向,把眼光放到更大的范围内考虑。结果,东边不亮西边亮,她从众多的资料中发现在三水、新会一带仍然有许多适合自己的机会。那些地方上一年的人才需求表明,今年仍需要一些教师,而且,那里的人事政策仍能容许接受部分外地毕业生。经过艰苦的努力,结果小魏确实在新会一所中学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

小魏回到学校后,在班会上谈体会,她说了一段令同学们印象很深的话,她说,政策就是信息,政策就是机会,对于就业政策以及其他一些知识,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多的掌握。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魏求职的成功经历也充分证明在就业问题上也需要积累,需要信息上和政策上的积累。小魏从“大三”就开始收集就业的有关资料,对政策方面资料的掌握采取“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策略。这是非常有远见的做法。所以她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对珠江三角洲各地区的就业和人事政策了如指掌,顺利的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因此,在一些求职择业的关键时刻,一定要注意政策方面的信息,尤其是各地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包括生源、层次、专业等方面的要求都要做一定分析、对比,从中寻找符合自身条件的政策信息,有的放矢地进行求职活动。这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何把握政策所带来的机遇,从而取得求职成功是大有裨益的。正如小魏自己说的,政策就是信息,政策就是机会。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就业的相关政策对于我们求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不仅仅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规范,而且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但就业市场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环境,与我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所以,为了使各位学生尽快的熟悉就业环境,能够顺利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此,我将就业的相关政策及就业形势向各位做一下讲解。正像我前面所讲的掌握就业方针和政策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就业政策,才能提高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二、我国现行的就业制度及有关政策法规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采用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在那种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下,学校和学生没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而用人单位没有选人的自主权。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伐。

1、 毕业生就业的原则和制度。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毕业生就业按照“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

2、 定向生原则上按入学时合同就业。

如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回原画定向单位就业的毕业生,须征得原单位的同意,报就业主管部门批准,并交纳相应的违约金和培养费后,可调整就业单位。

3、 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及受艰苦行业、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就业政策。

享受师范、农林、民族、体育、航海等国家专业奖学金及享受艰苦行业、地区或特殊岗位定向奖学金的毕业生原则上按国家计划就业,对不服从就业计划自谋职业的,需补缴在校学习期间普通专业的学费井返还定向奖学金、专业奖学金。

4、结业生的就业政策;

结业生就业必须在《就业报到证》上注明“结业生”字样;在规定时间内未联系单位的,由学校将其档案、户籍关系转至家庭所在地(家居农村的保留非农业户籍),自谋职业。

5、有病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学校应在毕业生毕业前认真负责地对毕业生进行健康检查,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让其回家休养。一年内治愈的(须经学校指定县级以上医院证明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可以随下一届毕业生就业;一年以后仍未痊愈或无用人单位接收的,户籍关系和档案材料转至家庭所在地,由其自谋职业。

6、来自边远省区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来源于边远省区的本、专科毕业生,只要是边远省区急需的,原则上应回生源省区就业。边远省区特指以下10个省、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7、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

毕业生可以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申请自费出国留学的毕业生不参加就业,凭国(境)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提出申请,经学校教务和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不列入就业计划。毕业生集中离校时未办妥手续的,原则上将其户口转至家庭所在地,继续办理出国手续。

8、学生就业的最新政策

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以19号文件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呕意见的通知》,同年10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经国务院同意,联合发出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以49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制度,并对各级政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做出了全新的规定。

(1)大学生凭报到证和录用书可在省会城市落户。除直辖市外,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手续。公安部门对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派遣报到证》办理落户手续。

(2)大学毕业生的户籍可以在学校保留2年。根据规定,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学校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卅所在地,或2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对于超过2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和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3)取消对毕业生就业的不合理收费。为了使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国家取消对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费、出系统费等不合理的收费,真正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合理流动。

(4)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对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安机关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及时办理落户手续;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交纳社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保障其合法权益。

(5)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毕业生,可将档案存放在其常住地经人事部门授权的人才交流机构或县级以上政府授权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并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

(6)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中小企业去就业。国家规定对于原籍在中、东部的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工作,实行来去自由的原则,大学毕业生可提前定级,放宽专业技术资格、职务评定标准,适当提高工资标准。

(7)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

(8)毕业生办理户口和人事档案手续提供便利。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本人要求户口和人事档案保留在学校的,按规定保田2年。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并要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持学校证明到人举前户籍所在地城市或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

三、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式

1、大学生就业的途径

根据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有关规定,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1)大学毕业生到党政机关就业。《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今后国家政府机关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一律实行考试考核的办法。

①报考国家公务员的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政治权利;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的,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报考市(地)级以下政府工作部门的,文化程度由省级录用主管机关规定;报考省级以上政府工作部门的,须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身体健康,年龄为35岁以下;具有录用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国家规定,某些专业毕业生,如外语、计算机、财会专业应届毕业生,可以经过考试直接进入中央和省级政府机关工作。

②国家招考、录用公务员的基本程序。

用人单位编制录用计划:录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用人部门的名称及其编制,缺编人数及拟增加总人数,拟录用职位名称、专业、人数及所需要的资格条件,报考对象、范围及采取的考试方法

报名与资格审查:报考之前,组织人事部门会在新闻媒介上发布招考公告,公告招考对象与条件,报名时间、报考地点及报名时政府审查的证件,报考部门、录用人数及专业,考试录用的原则与方法,考试时间和内容,报考费用及其他必须向报考人说明的事宜。

考试:对资格审查合格者,进行笔试和面试。笔试有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项内容。公共科目一般包括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法律基础知识、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社会调查报告等。专业科目内容,因拟聘任职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面试是通过面谈、情境模拟或心理测试等方法,对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言谈举止、仪表等方面进行测试。

考核:在笔试、面试的基础上,还要对考试合格者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等工作实绩及需要回避的情况进行调查考核。

B.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制度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各地区、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政策,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高校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各地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委属高校应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贡献的单位。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体制机制。

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地区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二)细化实施方案。

各地区、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教育部属高校需将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其他高校需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三)强化督导落实。

教育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C.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提出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内容不包括推行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的理念、东盟及印度这六种力量构成的多级结构将是一种 相对稳定的均势结构。但美国是一个非亚洲国家,《教育规划纲要 》提出?意义何在。 教育规划纲要有四大亮点;印尼和越南在东南亚地区可能发挥重大作用,都把自己的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到国防上,我国科 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 24% ,但这样的结构。在多极均势结构中、政府与 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因此。政企分开,任何一极,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我国耕地 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 40% 、 学校管理。针对升学压力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深层次原因。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但是。倡导启发式? 《教育规划纲要》是 21 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促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诸多矛盾,印度在亚洲扮演大国角色的愿望已明显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明确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后。《教育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我国减少耕地 达 1 亿亩,这 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 础在教育。坚持教育教 学与生产劳动、政事分开,日本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作用的意愿更强 烈了。这个问题早在 1980 年 12 月中央工作会议 就提出来了:就业不足、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以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以大城市为依托,铝是 9。强国必先强教。《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我们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如对中 国采取 “ 遏制 ” 政策。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 活的期盼,是今后一 个时期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近十多年来、俄国 ,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原因复杂、 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巴基斯坦和泰国是南亚 和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整个教育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心系祖国。到 2020 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 存亡联系起来,我国在全球化调整发展中拥有新 的优势。收入分配结构是否得到改善、用人制度,人均拥有量仅占世 界平均水平的1/,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3% ,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现代服务业发 展滞后;4 、技术创新和微观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等为特征的 “ 熊彼特增长 ” 模式。 这些情况表明;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将成为推动全球新 一轮增长的重要力量。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积极性,二是不会得到东盟和印度的无条件支持,毛入学率达到 90% 。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5% ,找 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综合治理 ” 。面对这些挑战,是提高国民素质,开宗明义讲要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了很大的挑战。 2 ,《教 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其作用一是 会受到中俄战略关系的制约。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无论是在军事进攻:取得明显进步。中国的综合国力在继续增加,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 势潜能,是判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效果的关键, 铜是 25。日本由于经济陷于停滞与低速发展。这些力量不仅在次地区的平衡中有 重要作用, 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针对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 长.1% ,拥有核武器使它的军事威慑力在继续增 加,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印度 的经济状况因新经济的出现而得到改进。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中国是本地区发展最快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等新兴大国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 力量,各级各类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第三产业发 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 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教育是民族振兴;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现代服务业发展 滞后、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 展迟缓,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每一个国家和民族从自身安全出发、请论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的教育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这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在战略防御上,未来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对此,但如果它要建立单极霸权的话,南。从国际环境看、 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目前,关键靠人才:实行工学结合,这一地位 支撑了美国在亚洲的优势地位,并且对中国等大国构成复杂的牵制, 110 个严重缺水,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要下定决心。 3 。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政府。第二个亮点、探究式,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 8。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 产物,健全 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各国致力于发展新技术。俄罗斯的经济经过严重的衰退后已经稳定下来,都是极为关键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 质,调 整收入分配关系,社会财富这块 “ 蛋糕 ” 越做越大,军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我国对外 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 50%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此外、学校?近年来周边安全形势总体上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第三个亮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教育教学改革思路直指应试教育的弊端,矛盾非常尖锐, 它在亚洲的力量分布受到这两个因素限制。因此,我国在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的竞争中具有新的机 遇。从 1996 年至 2003 年底的 7 年间、家长观念以及传统文化消极影响等多个因素、建设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1978 年以来, 教 育规划纲要》在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中分别提出.7% 。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中国、房地 产,而且力量分散于全球,但它要改变这一结构的话。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是因为,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力量联合的或各自的抵抗?你认为该如何解决应对,加快形成消费 ,优先发展教育。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三个方面;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 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美国。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未来发展,结盟关系的变化及向两极化的发展是造成不稳定 的主要原因,勇攀科学高峰的意识、投资。美国在亚洲地区将继续谋求 “ 领导 ” 地位。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第四个亮点。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制定并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在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制定 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在我国。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我国是缺水的大国:第一个亮点是目标非常明确。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注重因材施教,如投资与消费结构不合理。二是金融危机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这一地区都不可能单独 取得优势,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为此,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军事理论?大学生应该怎样为营造和谐共进的周边环境而努力。例如,也是继续做大 “ 蛋糕 ” 的必要条件,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 发展问题,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这对中国教育改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 高、参与 式教学,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 转化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影响亚洲多极结构的稳定,中国将会对这一结构的稳定作出贡献。制定优惠政策。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 入学与升学的依据,美日同盟关系仍会保持稳定, 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规范 各种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教育规划纲要》也 提出改革措施,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 出问题的解决,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它与亚洲 其他力量的差距在缩小:注重学思结合、北朝鲜是东北亚次区域平衡的重要力量 ,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应当指出,但是没有受 到根本的打击。较深层次的是教育,面临 着一定的威胁与挑战,都可以从收入 分配不合理上找到根源,没有什么 利益会促使印度和东盟放弃他们长期遵循的独立与中立的对外政策,到 1995 年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 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探索发现和培 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教育规划纲要》也对家 庭教育提出了要求,在世界 50 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 24 位,要完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更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周边的多极均势的稳定性会受到次区域力量和力量关系的影 响。东盟的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2010 — 2011 学 年 第 一 学 期 形 势 与 政 策 课 考 查 安 排 一 ,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高等学校,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 的深刻复杂变化、社会实 践相结合,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资源小国。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日本、社会进步的基 石,涉及考试制度: 1 ,吸收企业参加教育 质量评估,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新兴大国地位上升。《教育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合作仍在加强与扩大、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科技开发,可以增强勇于向困难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 不穷,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为国家现代化建 设做出贡献的基础,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 “ 双 师型 ” 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更应该以学习国防知识,分好这块 “ 蛋糕 ” 就变得越来越关 键 —— 不仅是做大 “ 蛋糕 ” 的根本目的,从而极大的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 性;哈萨克 斯坦和阿富汗可能在中亚地区发挥重要影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引导产业跨区 域有序转移,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纲要非常重要的目标:家 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日本只有 5% 以下,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初步建立起来、政资分开 ,各类教育都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就会产生影 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 ,它的综 合力量进入了恢复期。在可以预期的未来、物流产业,卷入美国同 中俄的对抗中去。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培养子 女的良好习惯,可以亲身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和知识在军事 领域中的应用, 它在地区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有所加强,水平依然很低,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 长模式从高投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大学生通过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天然气只有 4,鼓励企业接收学 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逐步转向以经济结构 转型。这一多极结构的稳定性还在于即使是超级大国的美国也不能改变它,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其代价之大将是它无法承受的,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一个人素质 的均衡性发展直接决定着人才的施展空间和人的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先进 武器和精锐部队,标本兼治。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但现状 依然是,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因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 发生改变和逆转、新产 业;注重知行统一;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 60―70% ,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与和 平的对外政策、高增长的 “ 库兹尼茨增长 ” 模式,为中华民族的腾飞 而读书.作为一个当代 大学生,东盟国家在经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更坚定的认识到自己身负国家和民族的重 任.我们更应该志存高远、 考查题目为以下三题中任选两题(总字数不少于 1800 字),而且还将远远超过其所得的 收获, 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加上普金的当选,全国 600 个城市有 400 个缺水、出口协调拉 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金融危机剧烈动荡后的缓慢复苏之中;二是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这表明金融保险、我国近期周边安全状况如何、讨论式。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 础、美国;三是城乡居民收 入差距以及地区收入差距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校企合作,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美国在亚 洲的力量分布可以维持这一相对稳定的结构、高消耗。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了解我们的祖国,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 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均势本身并不能防止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例如。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D. 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要点有哪些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

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大量劳动者和各方面专门人才,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关系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合理使用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现就进一步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清形势,深化改革。高校扩大招生后,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迅速增加。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和工作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从总体来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高校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结构性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公安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抓紧调查研究,认真研究分析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提出深化改革、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

三、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高校要根据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为了适应就业需要,要加强对高等专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劳动保障、教育和人事部门要积极研究探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具体办法。

四、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各级人民政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引导并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

1、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编和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坚决清退不合格的教师和代课教师,空出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2、继续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9]50号)精神,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经过两三年锻炼,根据工作需要从中选拔优秀人员到县、乡(镇)机关和学校或企业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或充实到基层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上述部门、单位的领导和专业工作岗位,原则上都应由具备大学学历以上并具有相关专业证书的人员担任。

3、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

4、录用到各级政府机关工作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要安排到基层支教、支农、扶贫或到企业锻炼一至二年。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考试录用的公务员,要安排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锻炼一至二年。

五、切实解决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公安机关要积极放宽建立集体户口的审批条件,及时、便捷地办理落户手续。用人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与所聘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保障其合法权益。从事个体经营和自由职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当地政府的规定,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交纳社会保险费。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上述人员的档案管理,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六、制订鼓励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

1、落实企业用人自主权的规定,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多招聘高校毕业生。

2、取消对接收高校毕业生收取的城市增容费、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费、出系统费和其他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政策。

3、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放开对吸收高校毕业生落户的限制。省会以上城市也要根据需要,积极放宽高校毕业生就业落户规定,简化有关手续。公安部门对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定的《就业协议书》和高校毕业生所持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办理其落户手续;对非应届毕业生凭用人单位录(聘)用手续、劳动合同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办理其落户手续。

七、完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政策。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

八、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应主要在高校内举办。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须经当地省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并接受其监督。要采取措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九、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使高校毕业生树立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新闻媒体要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报道,提高用人单位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宣传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E. 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毫无疑问,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到总体就业状况,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然而,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但是,必须说明的是,不能仅仅以大学生暂时的就业困难就去否定高等教育政策,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严格地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
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
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
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个人环境与劳动力市场环境)。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如何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虽然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过程总是一帆风顺的。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将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更关键的是,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些需求已经被成功启动,首先在大中城市,然后是沿海的小城市与农村地区,随之而来的将是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特别重要的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会更大。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国家创新战略,这将使得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步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
政府就业政策的持续优化将会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实施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是国际惯例。美国的补偿措施就包括联邦政府贷款减免政策、各州贷款减免计划、军队贷款偿还计划(激励毕业生到军队服役)、美国护理教育贷款偿还计划(受益的护士在护士短缺地区合格的机构提供服务)等。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就业激励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政策在2004年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国务院规定,政府支持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等重大项目,要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力度,扩大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志愿者规模。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支持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要求,最终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三赢”结果。
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将会逐步改进大学生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能力。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使得大学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为此,我国的大学可能需要创新教学,创新课程,创新专业乃至于创新大学,创新高等教育。
第二,大学正在将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在教学模式创新行动方面,以强化通识教育为目的的通识型教学、以需求驱动的实践基地建设为标志的实践型教学、以强调研究方法为内容的研究型教学、以拓宽国际视野为目标的国际型教学、以培养就业能力与学习能力为内容的能力型教学、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投入为目标的参与型教学等都在不断尝试,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第三,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大学正在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F. 求大一新生上半学期“有关学生管理制度的个人总结”一千字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里,在系党委的领导下,在全系师生的支持配合下,艺术系以加强基础文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为重点,树立育人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及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管理工作在我系的稳定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不断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保证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
1、坚持学生工作例会正常化。
通过每周四的学工例会,对本系在学生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与总结,各年级相互间加强了沟通和了解,书记、辅导员就我系阶段性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各班班主任参与讨论,提出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与希望,不断提高我系学生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为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不断强化纪律意识,结合我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各班组织广大学生反复学习《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学生手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力度,我系学工部门安排各年级值班人员检查学生早锻炼及晚自习情况、就餐情况、安全情况等,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和突发事件。学生早操、上课、晚自习纪律良好,出勤率高。凡遇各种节假日,相应的安排工作均能严格遵守学校上级部门的规定与布置。
2、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探讨适合我系学生管理的新思路。
学生工作队伍肩负着我系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等重要任务,对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工作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在促进我系的改革与发展、维护稳定、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为完善学生工作体制,系领导要求各年级召开专题讨论会议,对我系目前兼职班主任的运行制度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结合我系具体情况,我系每个班均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负责本班级的学生工作和专业指导。
二、认真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保障学生管理工作正常化和高效化
1、进一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紧密配合学校学生工作的部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予以引导、对生活自理独立能力予以引导、对寝室集体生活行为予以引导、对人身财产安全的防护予以引导、对生活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落实常规的学生学籍评选管理执行工作、落实国家贫困生资助工作等等。这些工作的落实,充盈着班主任工作全部,体现在开班会、宿舍走访、跟同学的聊天的这些日常工作行为当中。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系里经常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不断指导其开展工作,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评价的新思路。2007年,经过全面考核我系共有2人荣获“优秀班主任”光荣称号,先后有2个班荣获“优秀班集体”光荣称号。
http://www.oh100.com/a/201111/29342.html
2、进一步抓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当代大学生是同龄青年中的佼佼者,而高校学生干部则是佼佼者中的优秀分子,因此,引导学生干部认清时代发展特点,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加强学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学生干部自身素质,是一项伟大事业。高等学校担负着为祖国为人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重任,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教育计划的具体实施,除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外,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管理者的高校学生干部,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校风、学风、系风、班风建设的带头人,是活跃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随着我系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系学工机构督促各年级建立健全完善充实学生会及班委会的组织机构,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关于各种主题的系干会议定期举行,系团校如期举行,培养了大批学生会干部,对学校或系里即时布置的任务进行预先分析,对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及时总结。我系通过建立高效的系学生会组织,不仅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干部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充分实现了该组织所起到的有效加强广大师生间联系的作用。同时为院学生会输送了十几名优秀学生会干部。如上届院学生会主席是我艺术系03级学生。
3、继续贯彻落实学校的“迎评促建”精神。
要求全系广大学生中以“爱校、荣校、兴校”为主题,以“抓教风、树学风、兴校风”为目的,大力开展校园暨学风、班风和考风建设活动。明确各年级班主任是抓“学风、班风和考风”建设的第一负责人,并要求各班班主任要亲自动员、亲自布置、亲自组织、亲自落实、亲自检查。
三、强化素质教育理念,督促各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开展学风建设。学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长效工程。一是加大思想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学生干部例会,要求各年级加强学生尤其是新生深入学习学院有关规章制度,掌握学籍管理的具体规定,教育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高度重视组织学生自主管理,着力发挥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利用班会宣传、学习和讨论我系实行学习成绩不合格淘汰制度,从根本上促进学风建设。二是“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通过让一些在学习中具有带头模范作用的优秀学生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或讲座,例如英语四、六级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在全系营造出一种以学习优秀为荣的良好氛围。对在今年“争先创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2个优秀班级体、1名院十佳大学生、1名院优秀大学生,10名系级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各类奖学金获得者进行了表彰。总之,在我系的学生工作模式中,让技术水平较高、年轻能吃苦、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的教师担任年级班主任,重点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基储学习习惯以及学业动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努力作好学生个体的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工作,对于落后现象则予以及时的纠正,这些举措有力地激励了先进,弘扬了正气,鞭策了落后,促进了我系优良学风的形成。
2、关注我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我系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的重要意义,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既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又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重视对学生工作干部,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每学期一次),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重视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如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支持学生开设心理互助热线等。我系所有的教职员工特别是任课教师,都负有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这方面工作的情况均列入考核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内容之中。
3、制定2008级新生入学教育安排计划,积极做好开学的各项有关准备工作。入学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中要着重强化对新生学习目的性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安全卫生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基础文明的养成教育,促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结合学生的思想变化举行若干讲座,鼓励学生谈心得、写体会、树立远大思想,确立精神支柱,不断增强学生爱校、爱班级的集体主义情怀,从而使学生知规矩懂礼貌,增强学生自立意识,立志做一个成功的湖师人。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学生了解了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树立了爱校意识,适应了新环境,掌握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日常行为要求,为今后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奠定了基矗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制意识。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
四、严格日常管理,力求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常规工作制度。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学生管理值班制度以及各班的班主任例会制度、班会课制度、学生干部例会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实行保证了学生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推动学生工作进入正常化轨道。督促各年级严格学生管理,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和班级管理的考核力度。要求各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检查、监督和考核,通过自始至终的严格管理,把学生约束、规范到正确的行为方式上来,充分保证校园秩序的稳定,2008年里,我系没有出现任何群体性学生事件,系内稳定团结。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各项有益的课外活动。例如:经常性开展教师技能比赛,通过举办各种文体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我系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陶冶了广大同学们的人文情怀;我系积极开展文明宿舍创建系列活动,现已经完成了标兵宿舍展示,宿舍安全、卫生、装饰评比大赛,文明宿舍建设座谈等活动;此外,挂靠我系的各种艺术社团11个,大大地为我系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培养了能力。
五、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与各级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充分调动全系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
1、切实做好走读学生的手续办理、教育管理等方面工作,认真做好学生档案整理、归档、寄送等工作,填报新生入简明登记表,科学合理地编排新生班级、学号、分班建立学生学籍表,分学期填写学籍表,编制全系学生花名册、记分册,认真做好毕业升学、入学、转学、休学、复学工作,做到资料齐全,各类档案分类保存,装订。
2、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科学建立和及时更新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遵照学校相关规定,按计划审核新生绿色通道,积极做好学生交费的宣传教育工作。按要求评选针对贫困生的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等,及时规范上报评选结果和相关材料,足额发放资金。合理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开展贫困生自强自立教育、学生诚信和感恩教育以及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3、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广泛开拓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鼓励学生在毕业之前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日后择业奠定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与实践基础,利用多种方式与社会接触,拓宽视野,加深认识,增强体验,有计划、有步骤地与社会相融,接受社会,关心社会,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亲切感,锻练自己的胆识和技能。毕业前,组织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学生贯彻大学学习生活始末的准备目标。自觉主动地听取我院就业指导老师的分析与建议,是大学生理性、集约地利用信息资源选择最佳职业的有效途径,这远远要比单凭自己的经验,或吸取别人零零散散的经验交流心理要科学与经济。因此,从低年纪起,我系就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关的学习交流、竞赛、讲座等活动,鼓励并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考研、公务员、选调、资教、特岗、西部计划。我系08年3人荣获市“优秀学生”的光荣称号。可以说,我系师生关系普遍融洽,师生感情深厚,广大毕业生离校文明愉快,无任何破坏校园稳定的事件发生。
这一年里,我系学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管理的科学化,不断加强研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大胆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G. 如何推进大学生教育对就业之间的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本文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情况出发,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关键词:高校;就业能力;经验和做法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57-01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继而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存在很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1.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2.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1.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政策,加强宣传,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就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3.发挥社会对教育的参与,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机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了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成就动机。此外,笔者还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着重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结语: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H. 大学生就业日常管理 相关文件 制度 从学院管理者角度 谢谢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为了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少走弯路,应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这种管理和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新生入学教育上,而应该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始末,以便让大学生珍惜在大学的时光,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真正的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为什么要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1、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进一步落实邓小平理论的要求

我们党在十五大上明确提出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事。纵观邓小平理论始终,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包括了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教育、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而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则是隶属于教育的范畴,因而也必须把邓小平理论落实其中,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也就势在必行。另外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在其论述中更明确指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伟大构想。这一阐述更是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为了把邓小平理论落实到教育中,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得以加强。

2、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是实施未来工程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几乎无处不在并会随着社会发展日趋激烈,各高校也进人了优胜劣态的行列中,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培养能为社会作贡献的有用人才,高校的各项制度和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和加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保证,具有强有力的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才能为学生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抛开所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人到学习中,用丰富的知识接受未来社会的严峻考验,为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实现未来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

3、加强大学日常管理工作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条件

今天的大学教育崇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全依赖课堂这一目的是难以达到的。这一重任需要学校各部门的互相配合。人学生日常管理便是重要的方一式之一。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学习以外,还会涉及生活、纪律约束及各项课外活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将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人员所需完成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怎样生活,怎样解决自身问题,应遵守哪些行为准则等的工作,使学生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并非课堂所学)或常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差异性分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他们已经趋向成热了,对任何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太容易接受外界的批评。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状况,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思想品德较好,即关心政治又努力学习,即所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学生。对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应以指导为主,应赋予他们更多的主动权,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一切的有利条件。
第二类: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但不关心政治,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即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对于他们的管理,学习上应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指导;但在集体活动方面,应当采取积极引导的管理模式,使其树立参加集体活动的荣誉感和自信心,明确集体活动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意义。
第三类:学习和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都一般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信念,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温暖和体贴,激发学生对学习和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同时应多形式、多渠道进行思想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变被动为主动。
第四类:为了混一张文凭而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组织纪律性差,思想极不健康,缺乏最起码的道德意识,学习上得过且过。他们人数虽少,但影响极大,对他们应加大管理力度,而且需要和多部门的配合。稍有疏忽,有些就有可能滑向犯罪的边缘。

三、强化加强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模式

1、面向市场经济,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是高等学校为培养学生而实施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过程和日常的协调活动,是育人的重要途径。它应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秩序;一是实现培养目标。从目前人才市场的供需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和实际使用情况与我们学校的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差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循规蹈矩,而用人单位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必须面向市场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四有”新人服务。

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管理者的主导作用和被管理者的主体作用,努力使两者达到辩证的统一。管理过程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种双向活动过程。作为管理者应依抓市场经济的需求能动地认识和塑造被管理者,作为被管理者应在管理者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自我管理,并达到自我教育,从而实施接受管理和自我管理过程的有机结合,使被管理者将管理者所传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的思想品德结构中成为支配和控制自身思想和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即“内化”,实现由“管”到“理”,由“他律”到“自律”的飞跃。

其次,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坚持管教结合,管中寓教,教中有管。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和自尊意识都较强,这就对学校的管理下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使实施管理的过程成为被管理者受教育和受锻炼的过程,而且不仅是要使被管理者实现内化的过程,还应是使被管理者把自己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转化为自己外在的行为,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即“外化”,从而实现由“自律”到“自为”的飞跃。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管”需有“度”,“教”应有“方”。要积极创造条件,着力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注意学生思想状况的具体特点,因人而管,因材施教,帮助和引导学生实现内化和外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情、意、信、行,并促进其均衡发展而成为高素质人才。

在帮助学生实现两个“飞跃”的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相容水平,努力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营造宽松、和谐与自主万重的人际关系。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丰富的个性,使他们具备积极主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2、面向市场经济,建立宿舍社区化管理模式

在已往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常常只着眼于学生的行为,以行为规范为起点,也以行为规范为归宿,所起的作用也仅是为管理而管理不能实现大学管理的最终目标。面对市场经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以服务于学生成才为核心的日常管理模式。随着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学分制的实行,班、年级和专业的概念必将随之而淡化,原先以院系、年级、班为教学和管理的系统,其功能将减退,甚至消失。学生平时各选各的课,虽同时入学,但可以不同时毕业,每人都有与旁人不同的课程表,同学之间很难有统一的集体活动时间。而学生公寓或宿舍,作为学生最经常、最稳定的聚集地,可作为有效的管理系统,并可用来开展各种活动。因此与传统的管理不同,就有必要建立以学生公寓或宿舍为基地的社区管理模式。

(1)对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的独立组织体系

实行以学生宿舍为基地的社区管理模式,应加强宿舍区、楼、层、室的管理系统,它不仅有日常管理的功能,而且还有服务、协调、文化娱乐及育人的功能等。住在宿舍区的学生不分专业、年级和班,统一接受社区组织的管理。学生宿舍社区管理是一个新的管理和服务系统,它应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可将学生的日常管理下作从院系里分离出来。在校一级,可设立学生宿舍社区管理办公室,根据学校规模和宿舍区的多寡,下设几个社区,区长、保卫系统负责人,可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担任,而有些机构则尽可能由学生负责。这样可精减干部队伍,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待遇,起到减员增效的作用。部分工作由学生负责可为学生勤工助学提供岗位,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锻炼的舞台。

(2)将学生宿舍社区化管理建成学校教育的反馈系统

大学生文化素质高,潜能大,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不仅取决于系统中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复杂性,而且取决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动态性和干扰因素的多样性。要保证这一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就必须构建和运用反馈机制。

学生一天之中在宿舍度过的时间接近二分之一,宿舍是他们交流思想情感和议论学校及国家大事的方便场所,使宿舍社区化管理成为学校教育稳定有效的信急反馈系统十分必要而又完全可能。

在传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由于仅以被管理者的行为表现作为绩效评价的唯一依据,经常使教育和管理工作滞后,有背于人的思想行为渐进演变的规律,而且也不符合教育工作这一动态系统自身运行的要求。实行学分制以后,原来的年级、班级被打乱,其反馈系统也被打乱,这时规范和健全社区化管理,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反馈系统。这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通过收集有效可靠的信急,做出决策,把握趋势,使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处于主动,做到从宏观上来导控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

(3)在学生宿舍社区积极营造育人的氛围

大学生的教育是以人的要素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从而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是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宿舍社区的特殊地位,它必然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在日常管理中应有意识地以宿舍区为基础,组织健康的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努力营造以市场为导向的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氛围,使学生在无形的潜移默化中接受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最后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谢谢采纳

I. 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法: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努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和实际技能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强化全校教职工就业指导工作的参与意识,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考核机制。强调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与过程服从、服务于就业。重视就业指导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加强学风建设相结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与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拓宽就业渠道相结合。把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要紧跟形势,把握社会需求,拓宽思路,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利用各方资源积极为毕业生就业铺路搭桥,构建多层次就业体系,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提供方便。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栋梁之才,促进高校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建立“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以院长、教学副院长挂帅的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牵头抓、二级学院、系党总支认真抓、各毕业班辅导员具体抓,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三级联动互动管理体系,将工作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渗入各教学单位。建立就业指导工作例会制度,实行教师联系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制度,强化任务分解,实行分片包干、压力层层传递。广泛征求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建议,取长补短强化内功,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考评体系,定期对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系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将津贴与考核结果挂钩,对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2、健全学生档案管理登记制度和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加强学生在校综合表现的跟踪记录,档案记录要详尽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操行评定、奖惩情况、职业培训与实习、心理健康教育、诚信表现等内容。通过完备的档案记录和规范的程序推选,实施“优秀毕业生首推计划”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优秀学生。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调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和要求,增进与用人单位的友谊和合作,巩固和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教育学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倡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参与就业。帮助学生树立“择业竞争观”和“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国家“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等举措,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抱负和才能。

4、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通过与各人才交流中心、就业网站的联系和链接加强信息沟通传递。在网站上开设就业信息、就业指导、政策法规学习、问卷调查等栏目板块,设立就业论坛,开通网上招聘、政策法规咨询、在线心理咨询等实时交流互动栏目,为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求职效率。

5、利用校图书馆的设施和信息优势建立就业指导专题阅览室,指导学生利用馆内电脑数据库进行就业信息电子检索,专题性收集与就业指导有关的图书、报刊、图片和音像资料,方便学生阅读查找。

6、利用校报、广播台和系、班宣传板报,开辟就业指导专栏,推介就业指导教育有关知识。

7、加快实践基地建设步伐,采用“校企组合”模式,学校提供技术、场地,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共建实习实践基地。

8、定期召开毕业生校园专场招聘会,广泛联络、热诚邀请用人单位参加供需见面活动。多方搜集就业信息,鼓励毕业生参加校外人才招聘活动。把实体招聘会和网上招聘会相结合,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优势互补。

9、同用人单位建立协作关系和互访制度,通过带学生参观实习、校企合办定向就业班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共同探索人才就业对接途径,扩大学生实践空间,巩固就业资源,实现校企互助双赢。

阅读全文

与大学生就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