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育信息化会引起教育方式发生什么变革
1、教学模式:新技术的发展必将打破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知识传授方式,提出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发展多种能力。
2、教育目标和内容:以培养全面、具有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新的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育组织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班级授课"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学习者具有极大的自由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使教 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开始进行网络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 的主宰,自由的、有目的、主动的学习。只有通过网络学习,学习者才可以与时代同步,保证自己的知识、技能不断更新,才能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4、教学方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引起了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引起了教学媒体和学习媒体的创新。在教学方式上, 形成了基于视听媒体技术(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视、录像、CAI、语音实验室等视听设备)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基于Internet及其它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初步实现了从 "粉笔加黑板"教学方式向多媒体投影教学方式和交互式网络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媒体方面,形成了由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到多媒体综合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 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应用,教育技术正步 入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多媒体技术、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包括卫星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这三大信息处理技术融为一体,使得教育技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媒体 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B. 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的原理有哪些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从以往来看,教育的方式比较枯燥单一,就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讲,而授课也只是使用黑板,但从现在看来,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使用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必要的手段,近年来网上教学的模式更是流行起来,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进行自主学习,使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程度。
科技较发达的地区明显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是因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者基本上可以做到足不出门也尽知天下事。
虽然没有信息技术我们也可以进行教育改革,但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整体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1、 信息技术初步构建成的信息化环境,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距,改变了 教学环境,为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信息技术资源平台的建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平台;
3、信息技术培养出了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C. 信息化促进了哪些教学变革与创新
目前我国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其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只是对于其自身教学的方式以及相关的方法等等进行了一定的转变,在其转变的过程中利用了相对比较多的人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这就在某些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创新的速度,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重点课题
《教育信息化创新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永川区朱沱镇涨谷初中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
1、时代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日渐频繁,使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素之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具备较高专业素养,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才能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因此,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实现变革,刻不容缓。
2、学校实际
我们学校即将配备班班通、电脑、展示平台、电视等,部分老师已经在现有的多媒体信息设备基础上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如:利用PPT课件来上课,利用展示平台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等等。但这只是老师们原发的个体行为,学校还没有系统地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指导。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如何科学有效变革,迫在眉睫。
3、研究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东北师大齐媛博士在2009年5月1日发表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任国强在《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06期上发表的《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教育信息促进专业发展》,徐敏娜在《浙江现代教育》2008年09期上发表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丁钢在《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02期上发表的《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张文聪在《新课程(上)》2012年11期上发表的《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式转变》,韩文珠、李宝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上发表的《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阻力与化解对策》,史殿斌在《内蒙古教育》2012年11期上发表的《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等,都阐述了自己的实践做法和思考,但都是零碎的和不完整的,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学校的这一研究,将进一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选题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转变传统意义的上学习、进修等教育成长行为,提高教师网络应用的能力和意识,为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各种网络平台和各级各类的网络资源和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研修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结合,一是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二是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班班通设备等构成的信息技术的“硬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班班通设备等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构成信息技术的“软件”。“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组合,我们称为信息技术。
2、教学方式变革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资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单一、独白式的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民主开放、平等尊重、互动生成的启发式教学。
3、教学技能
(1)设计技能①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②撰写教案的技能,③了解学生的技能。
(2)课堂技能,①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②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③设疑和提问技能,④、板书技能,⑤讲授的技能,⑥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
4、策略
方式方法,即研究信息技术与传统教与学方式如何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
四、指导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学习,使其经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过程,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和技术途径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五、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
2、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使用,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通过教师组织教学方式变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打破我校多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二)研究内容
1、培训策略。
(1)、教育理念培训①专家引领。②派出学习。③相互学习。
(2)、信息教育技能培训。
①算机与日常外设的日常维护与简单故障维修;(计算机的保养常识、常见故障分析与解决)
②ord2003的基本操作;(文本编辑、排版与页面设计、表格与图形处理)
③xcel2003的基本操作;(各种数据与表达式的输入、表格的格式化、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图表的使用)
④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幻灯片的设计与版式、各种媒体文件的插入与编辑、幻灯片的放映、幻灯片的打包)
⑤rontpage2003的基本操作;
⑥lash8的基本操作与播放;
⑦机网络基本操作(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
⑧展台/投影机与台式机/电脑的连接以及显示输出切换;
⑨展台//投影机的日常维护与注意事项;
⑩频展台放映实物投影、实验演示;
(3)、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2、资源库策略。
(1)电子备课室建设策略研究。
(2)试题资源库建设策略研究。
3、备课策略。
(1)信息技术条件下备课方式研究。
(2)信息技术条件下备课要求研究。
4、课堂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条件下导课方式研究。
(2)信息技术条件下讲授方法研究。
(3)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练习方法研究。
(4)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小结方法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拓展知识方法研究。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有效性评价机制研究。
4、反思策略
(1)教后反思。(2)经验总结。(3)案例反思。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和专业信息技术员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现在的学习状况,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现状,使得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个案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选取七名学科骨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和自身专业成长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3、比较研究法
组织同课异构,开展信息技术下课堂与传统课堂效益的比较。
4、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四)研究原则
1、系统性与综合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系统化的结果,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完整反映,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和策略体系。因此,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设计,使其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优化组合的完整教学活动系统。
2、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统一的原则。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构建的,教学理论渗透到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之中,制约和规范着教学操作程序和方法。但是教学模式不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可操作性,任何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必然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以及使模式发挥效力的一系列操作策略,没有这些可操作性的要素就不称其为教学模式了,所以教学模式必须做到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3、科学性与有效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模式的内容、程序和评价体系等也应完备,但是除了强调教学模式要有这些科学完整的内容、形式之外,还必须强调教学模式应该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不仅要可用、能用,而且要有效,能为具体的教与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操作性帮助,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4、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内核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必需的,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任何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旧的模式相比都有一定的先进性,在改造的过程中把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注重借鉴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更完整,结构更新颖,功能更有效。
五、研究策略
1、建立教学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机制。信息技术培训由罗皓老师负责,教学技能(如:课标培训、教材培训等)培训由罗平老师负责,期望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2、研究的重点是教师课前准备方式和上课各个环节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合作、远程培训等方式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看优质课堂实录,研究优质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超越自我。
海量的网络资源是补充教材资源不足的宝库,教师通过下载、改编、创新等方法丰富学科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资源保证,逐步使教师形成资源意识。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手写,教师自己修改或与同行共享做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学生通过看教师的设计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极小,现在利用信息技术采取电子备课,使教学设计网络呈现,方便师生学习和交流。
信息技术使得教师的功夫下在课前,效果在课堂上体现。教师将学习笔记、课程资源、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录像等以电子档案袋的方式集中存储共享,相互借鉴,减轻备课负担。
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方式转变,一是从导入环节开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并贯穿课堂始终。真实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感觉自己是情境中的人物,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可以把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布置成一个个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自主探究、完成任务的乐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收集、加工和处理相关信息,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学习资源,共同回答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课堂效能的提升。
3、课题总负责人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考核制度,学生评价教师制度等,用制度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六、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建立课题小组,进行职责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的可行性问题进行论证,拟定研究计划,初步形成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6年5月)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实践,认真记录积累资料,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整理过程资料,提炼阶段成果。
3、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汇集资料,全面总结,请上级主管部门会同专家对本课题的实验进行验收和结题,完成结题报告。
七、预期成果
1、论文集
2、信息技术培训校本教材
3、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和使用
4、课堂实录(光盘)
5、评价机制建立
6、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科骨干培养机制
7、信息技术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8、结题报告
八、研究机构
1、课题研究专家指导小组
廖荣德(永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何中华(永川区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副主任)
2、课题研究小组
总负责人:罗永先
主研人员:胡芳德 罗 平 余永海 罗 皓
参研人员:聂 强 皮儒琴 邓 钢 潘小义 秦 琴
刘祥海 张雪良 刘思群 冯忠超 曾永红 田 波
3、具体分工
罗永先:课题负责人,全面主持课题的研究,组织管理,经费保障。相关制度的制定,负责信息技术下“学生评价教师制度”的策略研究。
胡芳德: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协调。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工作,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对外交流和联系。负责“课前准备方式转变策略研究”。
罗 平:撰写课题实验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和总结,负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课上各环节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研究”。论文收集,课堂实录。
余永海:资源库建设工作,负责“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后的考核策略研究”。
罗 皓: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九、经费预算
资料费、培训费、交通费10000元,网络资源建设20000元。
二○一三年三月
主要参考文献: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徐敏娜 《浙江现代教育》 2008年09期
2.《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教育信息促进专业发展》 任国强2012年06期 《教育教学研究》
3.《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 丁钢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02期
4.《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阻力与化解对策》
韩文珠、李宝庆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5.《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史殿斌《内蒙古教育》
2012年11期
E. 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哪些如何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改革
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应用于教学过程,学双方在信息环境下的合作互动,促进学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手段打破了以教员为中心、学员为主体、语介的基本内容传授过程,将内容传授的人性化放在了核心位置,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局限。
方式方法:
(1)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水平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念,才会付诸正确的行动。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以教员为中心,教员是一切教学活织者与领导者,而学员作为认知的主体,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员的主导作用,便于组织和管同时也压抑了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学员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随着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理念研究深入,人才观、价值观、质量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超前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进入教学实践,引发了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为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教员要主动从知识的灌输者和学员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素质发展的促进者、学习创新的推动者,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开发和广泛使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启发诱导,指引学员的思维方向,拓宽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整体教学
(2)加强教学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教学信息化人才根据其分工和任务的不同可以分为开发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实干型人才。开发型人才是以研发为主的人才息化教育的开始,他们在编程和软件开发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才短缺最严重的一环。管理型人才主要负责息资源的规划、调配和分配,管理型人才决定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发展的方向。使用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具有普遍意义,目标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目前,在教学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发展的是研发型人才队伍的建设。
(3)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深入普及教学应用
在研究信息化教学理论基础的同时,应该积极地进行必要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修正信息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的目的是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形式,检验使用效果。实践方法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即在一两个教学单位进行,通过集信息,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试验点可以定期总结,定期集体讨论,并提出合理意见,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最后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形成改进完善建议,最后推广普及。
(4)正确认识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融合
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是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传播方式多,信息流量大、交互性能强,恰当运用信息教学手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确实大有裨益。但对于总的学习目标和全体学员来说,不存在一种普遍优手段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相对优越性,决不能作为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借口。各种教学手段都具有各自的功能,在实际教学中,不同教学手段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教员授课的手段之一。只有化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在对待传统教学手段这一问题上,该继承的该摒弃的摒弃,要做到信息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辩证统一,优势互补。
F. 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学信息化,是指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信息技术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多角度的转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因此教师就由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
另外,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G. 在信息化促进教学方式变革有何作用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增长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也必不可少地走上了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都积极的得用。教育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到教育观念上的重大变革,尤为明显的是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重大变革,这些借助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已经极大地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广大教师要想在这场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自身的信息素养,还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理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它极为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诸多不足和缺陷,改变了以前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获取方式,从而也就必然引发教育教育手段新的变革。目前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智能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的现代教学手段使的知识的传递和呈现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现代教学环境、现代教学平台已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架起,借助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着更为强大的优势和积极的作用。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由信息的产生到“选择──存储──处理──传递──转换──分配”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所包含的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丰富直观的形式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呈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记忆,使得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媒体不仅仅作为教师演示和讲解用的辅助工具,而且也成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帮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提供了便利。我们知道,当今时代下的教学媒体已不在是“黑板──粉笔──教科书”了,而是更为丰富的媒体对象和表现形式,而要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也就是说,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和技术、物质保障。除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性教学之外,将传统教育媒体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改善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可以更为高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并且使得教学内容的表现更加直观、丰富,形式更为灵活多样是,是的微观和宏观世界的表现形式都成为可能,让某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表现的内容也能够得以直观表现。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方式和手段更为灵活多样,网络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教学素材,网络也扩展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使得广大师生能够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生动、直观、交互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者信息技术所提供虚拟化的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图书馆等教学环境,使得教学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和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的特殊功能,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施课堂教学,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使用,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直观、形象、多样化、灵活、生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现代教育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H. 为什么说信息化教学能推动教学方式一系列变革
教学环境可以通过不同的设备配备、内容呈现和软件工具,提供支持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的组合。例如:教学资源可以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交互的主动权有的在教师手中,有的可以交给学生;教学的信息化终端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脑、手机以及其它移动的小型设备。这些设备可以用秧田式、组群式、鱼骨式、隔离或半隔离式等形式部署在教室中。
这三个方面的多种形式组合,构成的将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从理论上讲,新式的信息化教学形式是敞开的、无法穷举的。举例来说,差异化教育形式是在具有人手一机的终端设备以及计算机渠道的办理功用,组班教育的条件下,完成对不一样学生挑选不一样的学习内容、提出不一样的学习进展需求,以不一样学习途径,达到不一样学习方针。学生可依据自个的特色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而协作探求教育形式则是在人手一机的网络环境下,学生依据教员辅导,选定研讨主题(可所以研讨主题、项目、使命、疑问等),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材料检索、文献剖析,实验设计、调查和记载,沟通评论、表达和出现探求效果,建构常识及常识系统,构成多方面的才能。教员能够安排学生与本班、本校同学协作,乃至跨校、跨地区的协作探求。
随着纲要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各项目标的贯彻落实,预期在未来5――10年将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将全面实现数字化资源教学常态化,个别先进地区和部分学校可实现全方位数字化环境下无处不在的学习。
促进非正式学习活动的繁荣与发展
“非正式学习”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如今它已经被广泛的认同:75%~80%的学习是发生在非正式的组织活动中的。具备“非正式学习”能力与国家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是一致的,这是达到终身学习目标的必由之路。
在网络支持下,各种新技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为人们探索新的教与学方式提供了实验平台和工具,在正规的教育体制外,引发了各种民间性自发自创的学习活动,刺激了新型网络社群的兴起。
对教师来说,学校中被动的教研活动正演变成随时随地的自主行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加入到博客的队伍之中。很多教师也把博客、微博等引入课堂,辅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学习。
I. 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原理
信息化促进教育变革的基本原理是:
1、 通过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结构,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
2、 通过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表征/表现形式,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
3、通过改变学习资源的分布形态与对其的拥有关系,改变了参与者之间的教育关系;
4、通过提供了行为主体的智能代理功能,改变了学习的系统生态。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