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创业教育认识1000字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cation)。创业教育证书被称为继文化知识证书(毕业证)、职业技能证书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这可以理解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等。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侧重教育创新和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适合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企业家思维的新一代创业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一)有助于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培育务实趋利、理性进取的商业精神。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改变新一代创业者基于文化习惯的心智结构,有利于扩大我国解放思想、开放改革的成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业家和企业家孕育和成长提供更适宜的环境。
(二)内生出高素质的创业者,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
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会带给欠发达地区许多商机,欠发达地区的一批商业意识和创业技能较强的创业者能在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第三产业的需求中找到创业的机会。大学生具有文化知识方面的优势,且在进入知识经济年代的当今,这些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是我国创业者的主体,是在产业转移中创业活动的主体。但现状是许多大学生不具有起码的创业知识,既使有创业的愿望,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条件下,可望不可及。创业教育正是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适应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学会捕捉商业机会,提高创业管理的能力。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通过产业政策激励大学生开办自己的企业,能够借助产业转移的契机,孕育出一批高素质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不仅能带动就业,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而且能够提高产业素质,促进产业高度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打造高校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创新发展
在未来的高校竞争中,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质、就业和创业技能、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机制和能力。教育部进行创业教育试点,就是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就是要在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中,推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必须有正确的定位,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民营高校,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要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必须面向市场、深化改革,提升能力。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冒险精神和创业能力,将是我国高校的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而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则更晚。2002年4月教育部才开始启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比国外晚了20多年。由于起步晚,推进慢,创业教育特别是进课堂的工作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声势,也没有引起各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创业教学还处于开展讨论、提高认识、少数试点的阶段,还不具备全面推开、普遍实施的气候和条件。
(一)缺乏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要纳入教学,其涉及方面广,实践起来比较复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门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他们面向本科生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必修课有三门,即创业管理入门、商务沟通与交流、创业实务。选修课则有五门,即团队训练、拓展训练、创业市场调查、公司法与合同法、创业财务基础。很显然,对大多数学校来讲,因为关系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增加很多创业方面的课程是不现实的。更深层的原因是,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因此,对一般的学校来讲,创业教育真正纳入教学还需时日。(二)教师积极性不高
创业教育落实在老师,创业课程的开设也要靠老师,而老师对这件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原因有三:一是这门课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二是这门课程即使开起来了,学时不会很多,而现在很多高校教师的奖酬金分配是与学时挂钩的,这就牵涉到老师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讲课的难度大,因为创业方面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业的经历,他们也只能纸上谈兵,有学生欢迎程度的问题。
(三)创业资金的落实困难
无庸讳言,创业实践需要资金,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投资风险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从总体情况看,目前这类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学生很难获得。那么作为创业教育实施者的学校,理应解决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问题,事实上这也不现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基金为300万,复旦大学的创业基金为1000万,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徐汇区政府、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创业基金则高达1.5亿。但他们的示范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大部分高校很难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学生创业实践。
(四)创业场地落实较难
如果要开展创业实践,那就要有场所,要有阵地,否则就只能在电脑上虚拟,在纸上设计。创业实践的场地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有着特殊要求的场地,应该基本能模拟创业的环节,甚至对一些简单项目可以实施。一类是简易的,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可以,主要用来培养学生某种能力,或者进行某种实验。既然是场地就应该有房子、设备,除少部分条件好的学校外,大部分学校用于学生创业实践的场地都非常缺乏,要么是把牌子挂在某个办公室,没有建设专门的场所。(五)高校的处境尴尬
特别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重要性显得非常必要,高校领导对此都有清醒认识,但在投与不投,建与不建的问题上,学校也处于尴尬的境地。不投不建,教育需要,学生需要;投了建了,达不到预期效果,又会造成浪费,何况已经有前车之鉴。
推进创业教育的建议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及时行动。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创业教育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创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制深化市场导向改革的必然选择,发展创业教育正是引导我国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的一条有效途径。面对创业教育这新生事物,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把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索,可以设立一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摸索适合实情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转变观念,特别是要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观念。不能只认为学生毕业了,只是要找一份工作。要改变单纯的就业观念,树立既要就业又可以创业的新观念。在这方面,我们的学校、老师的观念还相对滞后。要真正开展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就该有所改造。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方面应该制定新措施,鼓励教师到创业一线去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可以请一些企业、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上要有所创新。教育部已连续两年举办了创业骨干教师培训,专门举办培训班,来培训大学教师怎样进行创业。
扎实开展高校的创新。高校是高等教育市场的行为主体,要通过课程设置推进创业教育,同时要吸引企业加盟。我国许多高校多年来积极参加团中央和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挑战杯”,并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这些都为开展创业教育打下了一定基础。在创业教育的操作方面,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合理的机制,学校和学生个人应当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学校的侧重点是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自由个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综合人文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并且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提供资金、环境、政策和其他条件方面的支持和保证;而学生方面的重点是在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性、自由个性和开创性,不拘泥于某一种创业实践方式,尽可能自主地开发和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大到创办一个公司和企业,小到提出一个“点子”或新想法,都应当纳入创业教育的范畴。此外,创业教育的操作和实践可以包括直接的资金运作、商务服务,直到各种各样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创业活动。高校可以先开讲座,传播创业学的理论,逐渐从选修课,到专修课,通过设置创业的课程,使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一些基本的创业教育理念,一旦有创业机会,任何专业的大学生都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注重实践,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通过适合市场的方式,多渠道筹办基金。可请企业家走上讲台,用创业经历教育学生,也要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或者利用创业基金创办企业。
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具备创业技能、参加创业活动。学习借鉴上海、天津的经验,将大学生创业纳入社会创业的系统中,让大学生在创业方面享有“国民待遇”。要制订系列优惠政策,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且要建立专家诊所,帮助他们解决创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表明,风险投资机制的有效性,是科技型企业创业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创业科技含量要高一些,因此在建立政府和社会支持体系时,要探索新的金融机制,要通过地方中小银行的建设推进大学生创业。
要加大对创业培训,创业教育,创业扶持的工作力度,建设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在谈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时,强调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变成人力资源优势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下岗职工、农民的创业教育是国民教育大体系中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的有效协调运行,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协调效应和波及效应,进而产生1 1 1大于3的整体效应。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②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具有多维性,动态性,阶段性和协作性四个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语义网络理论、认知学习理论。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 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与传统教育相比较,现代教育更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最新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语义网络理论。语义网络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个层层相连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中有节点、链等。各节点之间通过链的作用而结成一个记忆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结构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呈网状分在的知识链结构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而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线性化,不仅限制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即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与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接的,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易于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③ 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一个教育学作业题,论述题哈~!)
从系统论看素质教育
关键词:系统论 整体性 动态性 开放性 有序性 协调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作为一种教育系统工程,显然应该遵循系统科学的指导。本文试从系统论角度谈谈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的系统论特征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它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标志,发扬民主平等、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这些基本特征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且相互转化,构成一个系统,具有系统论的某些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素质教育具有很强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体现在:
1、教育目标的整体性。素质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整体发展。从纵向讲,即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三者构成人的发展的三位一体结构。从横向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是对学生进行集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心等方面素质的开发、培养和训练于一体的教育。而且,这种全面整体的发展还体现了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群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现在发展与未来发展的统一。
2、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求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形成明确的指导思想,并有效地转化为教育实践,采取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建立科学评估体系,这一过程是一个系统流向,涉及到许多重要环节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
3、教育环境的整体性。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应试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现象而提出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是一种教育和社会的“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有教育内部因素,也有教育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关键。可以说,它表现在学校,病根在社会。因此,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环境具有整体性,一是学校内部的环境;二是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二者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对素质教育产生整体影响。
(二)素质教育的动态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有一个组建、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的性质。系统这种变化发展的动态性,使各个系统能充分发挥“自己运动”的功能,达到最优的目的。
1、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素质教育对个体来说,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目标追求的最高层次。其中,全面的发展即包括受教育主体各项身心潜能,尤其是心理能力的协调统一发展,并体现个体的个性特征、自主性和创造性;主动接受教育是发展的方法和手段,要求素质教育过程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支配下展开的,使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成为学生主体表现自我的自由方式;而生动活泼则是发展的明显特征,因素质教育过程要求充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成为学生主体的一种乐趣和享受。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上述三者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没有全面的发展,素质教育就失去真正意义,背离我国教育方针;没有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发展将是机械僵化的;而缺乏生动活泼的精神,发展将永远无法进入较高层次,一切开发培养和训练都可能成为学生的负担。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正是上述几个方面互相牵制、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2、素质教育面向动态的未来。教育发展具有超前性,教育应该为未来培养人才,而不以升学或就业为直接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所订的目标正是朝着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迈进的,这种目标体系具有超前性,立足于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重视预测研究和培养未来人才的素质结构,正是应试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伟大生命力所在,素质教育使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以动态发展的态势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和动态平衡。
(三)素质教育的有序性
系统由较低级的结构向较高级的结构发展,即为有序。素质教育的有序性表现在:
1、素质教育的构成是有序的。一般认为,素质是指人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因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相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理素质教育,这是基础;二是心理品质培养。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促进前者的进一步完善;三是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这是以人的生理组织结构为物质载体,通过教育,使个体经过内在心理过程而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层次。这三方面分层次有次序地构成整体性的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追求的境界是有序的。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追求境界有别于应试教育。首先,素质教育是一种普及义务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均等开放,保证每个学生的身体、知识、道德和精神诸方面得到最基本的、合格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其次,素质教育是一种义务后教育。即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让大部分学生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较高的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要求;最后,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即尊重学生差异,旨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充分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高境界。这三个层次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以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基础,且需要向最后一阶段发展。素质教育这种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工作的有序性的体现。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系统优化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方面,既要注重自身结构体系的优化,又要考虑外部因素的优化。这里,立足于系统论观点,提出几点有关实施的意见。
(一)坚持素质教育系统的整体优化
素质教育正是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焕发出应试教育无可比拟的伟大生命力,这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从系统论出发,必须构建一套完整性、科学性的素质教育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实施成功的根本保证。
第一,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规划。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因此,必须向学生传授全面整体的教育内容,充分体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全面性和协调性。而且,教师要以整体教育观去把握教育内容传授过程中的动态平衡。
第二,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各个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选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根据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善于谋求各种教育方法的最佳结合和互补。
第三,整体优化教育途径,构成统一的教育网络。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班队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各种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统一的整体的教育网络,发挥整体功能,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当然,应该指出,课堂教学仍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活动或课外活动无疑对进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但它应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二者不能本末倒置。
第四,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优化。实施素质教育,有赖于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一方面应致力于建设一支观念新、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运用系统论整体效应原理,实现教师工作安排的最优化,合理搭配,注意发挥各人的优势,使教师互补长短,保持动态稳定,实现最佳组合。
第五,教育评价体系的整体优化。为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评价观念,包括正确的整体观、素质观、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和教学观等;其次要制定一套标准合理、内容全面和科学的评价目标;此外,还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评价组织体制,以便及时地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导向。
(二)增强素质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才能趋于有序,保持活力。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以便使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
1、创造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包括学校内部条件和社会条件。素质教育的落实,首先是要靠学校和教师,如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这是学校内部的教育条件的优化。但仅此不够,实施素质教育还有赖于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特别是人才选拔机制、升学筛选制度和劳动产品分配制度等方面应体现出重视素质、以素质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价值取向。比较而言,后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坚持开放性,就应看到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从社会发现问题,优化条件,变学历社会为人才社会,坚持社会条件与教育条件一起抓,形成有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大气候和内部小气候。
2、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环境。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全民教育的奠基工程,决非学校或教育战线孤军奋进所能奏效的。只有实施开放性教育,调动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应有效果。因此,必须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统一协调、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育人合力,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本质要求。
3、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学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单纯的课堂教学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完成素质教育的重任的。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开放,向实践活动延伸,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精心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构建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两大支柱有机结合的运作体系,有效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把握素质教育系统的协调性
教育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一个动态过程如不能维持其动态平衡便不能发挥其应有功能。素质教育改革应认真研究系统中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效能。例如:
1、考试与发展。学校教育和教学没有一定的考试是不行的,但考得过多,或以考试分数衡量一切,专注于升学,也是背离素质教育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但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使之适时、适度和适体,使考试为保证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
2、教与学。素质教育有赖于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有赖于教师的教,教应起主导作用。但素质教育也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教是为了学,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归宿。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重心要从“教师主体”转向“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3、个性和共性。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是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它不排除培养学生的共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建立于“合格”的共性基础上。人的培养需要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共性”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4、课内与课外。素质教育的实施是课内与课外的统一过程,单纯的课堂教学或过度的课外活动都是片面的。课内侧重于集体形式的教育,课外则可较多地注重个别化教育。二者应协调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并重,保证素质教育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别。
素质教育中还有诸多关系有待进一步认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度”的问题,才能使素质教育各要素有机整合成一个效能最佳的完整结构,这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④ 职业生涯规划书1500-2000字
职业生涯规划书要写出自己对未来的职位期望。
范例:
自我评价:
我是属于那种介于外向与内向之间的人,对于和自己比较熟悉的人,话是非常之多的。但对于不熟悉的人则是一句话也没有,这无形中给我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上竖上了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我爱好医学,广告学,物流管理。
旅游等。当然了,对于我所学的专业我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我的人际关系还算是不错,能与人说的来,但有时确实是不怎么会说话。对于将来的就业,我有一个很大的在,那就是身高。对于学财会的我来说,进入银行工作无疑是个最好的选择。
这标志着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的全面开展,并为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石。会计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庞杂,由低级到高等的发展和完善进程。
同时会计的重要性也逐渐被世人所认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已被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
职业定位:
广告学是培养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巧宽广的文化也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市场营销策划及市场调查剖析工作的广告学高等专门人才。
物流管理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进程中,依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础原理和科学方式,对物流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和谐、把持和监督;
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和谐与配合,以降低,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把持论的基本上的。
旅游管理学学科是学科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随着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加入WTO,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已成为中国公民经济和世界经济产业体系中最具活气的部分。
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等专门人才。
⑤ 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在教育技术应用中有哪些借鉴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语义网络理论、认知学习理论。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 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
它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
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现代教育更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
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最新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语义网络理论。
语义网络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个层层相连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中有节点、链等。
各节点之间通过链的作用而结成一个记忆网络。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结构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呈网状分在的知识链结构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
这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
而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线性化,不仅限制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即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与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接的,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易于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
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⑥ 简述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哪些标志性事件和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语义网络理论、认知学习理论。
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 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教育技术是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与传统教育相比较,现代教育更注重探讨那些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关联的课题。具体表现在它所关注的学习资源是最新问世的信息、传递、处理手段和认识工具,如先进的电声、电视、电脑系统及其教学软件,而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又是与现代化的科学方法——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指导分不开的。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语义网络理论。语义网络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个层层相连的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中有节点、链等。各节点之间通过链的作用而结成一个记忆网络。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结构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呈网状分在的知识链结构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这是一种以人类思维方法组织教学信息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而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的线性化,不仅限制了多层次、多角度地获得知识信息,而且也限制了只能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来完成学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即传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部分,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与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接的,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易于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⑦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的理论基础有哪些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学习理论、视听教育理论、传播理回论和系统答方法论。
拓展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中国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引起自美国,当时国内称之为电化教育。当时电化教育活动中使用的幻灯、电影等媒体比原始口耳之学以及后来的印刷媒体用于教学,其传播方式跃进了一大步,已属现代教育技术的范畴,但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只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
⑧ 中外职业教育的几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及教育理论逻辑的框架中,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采取的相对稳定、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
一、学科本位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①循序渐进的认识观和学习顺序观。
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观。
③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性与学科结构的逻辑性规律。
2、教学目标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学科本位教学模式程序
①预备
提问与复习先前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②导入新课
提示新课背景知识,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
③讲授新课
教师系统讲授为主,亦可穿插讨论、演示等方法
④巩固
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⑤应用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4、教学策略
运用该模式时,应:
①重视知识的科学性、连贯性与系统性;
②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增加课堂内容的起伏性与新颖性;
③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④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⑤注意课堂教学的管理,以保证上述教学程序顺利进行。
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CBE教学模式
1、理论基础
CBE(Competency Based E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该教学模式是美国休斯顿大学,以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性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以及“目标分类理论”为依据,开发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主要流行于北美,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运用较为广泛,90年代初逐渐在各国推广,现在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和运用CBE教学模式。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如果教学是敏感和系统的,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
难的时候能够得到帮助,如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达到学习标准,如果确立了掌握的明确标准,那么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上达到很高的水平。
布卢姆的反馈教学理论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布卢姆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创立了新型教育评价学,即反馈教学。
反馈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检验其成果。教师和
学生根据反馈信息,重新组织第二次学习,查漏补缺,使“大多数学生(也许90%以上)能够掌握我们必须教授的事物”。
布卢姆承认在学习中学生成绩是参差不齐的,这并不是某些学生没有学习能力,而是能
力倾向不同。
“能力倾向是学习者达到掌握一项学习任务所需的时间量。”“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相
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一项学习任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师生忽视了教学反馈,未及时对学生某些不会的知识进行补救,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从一些研究资料和进行的实验来看,适当运用 掌握学习法能使80%学生的成绩达到A
级水平,而这级水平通常只有20%的学生能够达到。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减少教学失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帮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掌握学习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处于有利的学习条件时,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以及将来的学习机动方面差别不大。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思想是对学校传统观念的一种挑战。许多人认为,学生学得不好是
自己的事情,学校又能怎样;布卢姆却坚持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学校在这方面应花更多的力气。现在学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果学校和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那么就可以克服学生实际学习机会的不平等,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取得较好的成绩。掌握学习的思想不仅能增强教师教好学生的信心,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学好的信心(尤其是那些“落后”的学生),这对学校,乃至社会都具有深刻意义。
2、教学目标
使学生达到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行为意识等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其目标明确而具体,就业针对性较强,教师与学生对预期达到的目标与结果都非常清楚。
3、CBE教学模式分为五个阶段:
①职业分析形成DACUM图表 、
②确定能力标准、
③设计职业能力课程、
④教学策略、
⑤进行能力评估。
4、以能力为中心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范例
例一: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NVQ)体系层次分明,由以下五个水平组成:
水平1——有能力从事日常工作活动;
水平2——有能力从事活动,包括一些非日常性的、并需负有个人责任的活动;
水平3——有能力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事一系列复杂的、非日常性的、需要为自己和他人负有责任的活动;
水平4——有能力在较广的范围内、各种不同的条件下从事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性的或专业性的工作活动;并能为自己、他人和资源的分配负有较大的责任;
水平5——有能力从事一份高级的职业或专业,包括能在广泛范围内、难以预测的条件下应用大量基本原理和技术,能为他人、资源、分析、诊断、设计、规划和评价负有重大的责任。
职业课程的设计通常是由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参加的以教育专家为主体的专门委员会来
完成,依据国家能力标准,遵循适应性、综合性和层次性诸原则,运用教育领域内系统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等重要成果来进行。
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对职业课程内容的确定通常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必须考虑五大问题:
一是课程内容怎样和能力标准相联系;
二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三是课程如何适应整个职业教育模式和教育过程;
四是学员的教育经验、工作经历和居住地区及其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五是哪些部门应参加课程设置工作。
第二步是了解组织整理课程应包括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必须考虑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员在不同学习环境里应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去实现学习目标;
二是学员要掌握哪些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以适应将来发展和变化的社会环境;
三是用哪些参数可确定专业知识的深度和范围,使学员掌握履行工作职责中所需要的技能,包括工作技能、管理技能、处理意外情况技能和工作环境的技能。
第三步是确定课程结构,其关键是如何使学员迅速有效地达到能力标准,必须考虑的问题有:
如何在课程设置中组织和归纳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
怎样确定课程中包含的模块的名称、数量、模块之间的联系及其在课程中的位置;
审核模块的结构是否保持知识的完整是否强化学习,是否对实践技能有足够的训练,是否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一般和特殊相结合。
第四步是写出模块说明,主要说明项目有:
模块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它与其他课程及能力标准怎样联系;
模块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是什么,学员在其学习环境中掌握哪些知识,可表示他们达到了学习目标;
学员在什么条件下学习和接受评估;评估各课程学习结果的最好方式是什么,几门课能否同时评估;
最有效的教学培训实施模式是什么;
模块还包含哪些知识和技能等。
在教学的方式上,强调职业的需求和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最大限度地个性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学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学习进度。一个学员一旦掌握了一种技能,马上就可以进行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三、(MES) 教学模式 --就业技能模块培训模式
MES(Molesof EmployableSkill)是指“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又称“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它借鉴了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模块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的典型的职业培训课程模式。
1、 理论基础
①“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实用主义观念
②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为指导,模块课程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建立快速有效的反馈控制机制。
MES以为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建立岗位工作描述表的方式,确定出该职业或岗位应该
具备的全部职能(Function),
再把这些职能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工作任务 (Tasks),
以每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模块(Molar Unit简称 MU)。
该职业或岗位应完成的全部工作就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根据每个模块实际需要,确定
出完成该模块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每个单项的知识和技能称为一个学习单元 (Learning Element简称LE)。
由此得出该职业或岗位MES培训的、用模块和学习单元表示的培训大纲和培训内容。
每个学习单元表示某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对职业分析确定出来的各模块,MES把
每个模块再进行实际操作步骤划分,根据完成每个操作步骤的需要,从认知 (Cognitive)、动作(Psychomotor)及态度(affective)几个方面确定出完成该步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然后对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进行完善和规范,以每个单项的知识或技能编写一个小册子的方式,开发出 MES培训的专用教材——学习单元。每个模块的培训,就由完成组成该模块的若干个学习单元来实现。
2、 教学目标
使技工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能力,培训针对就业,以应会为最终目标。
3、 教学程序
①.职业分析;
②.编制学习单元;
③.培训或教学;
④.及时反馈与控制;
⑤.评估、毕业、就业。
4、MES模式的特点:
(1)缩短了培训与就业的距离。MES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的培训模式,建立起了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培训新模式。这就使培训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
(2)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MES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动机最强烈的时候,选修最感兴趣和
最为需要的内容,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3)有利于保持学习热情。MES中的每个模块都比较短小,又有明确的目标,所以,有
助于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获得成功而满怀热情地奋斗。
(4)具有开放性和适应性。它可以通过增删模块或单元来摒弃陈旧的内容和增添新的内
容,从而保证了培训内容总体上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5)具有评估反馈系统,对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有快速反应的能力。
(6) MES教学法由世界劳工组织开发主要应用在机械、电气、汽修、建筑等四个专业.
四,双元制教学模式(德国使用,另外专题解释)
五、以人格为本的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特点:
第一,加强基础。
第二,培养能力。
第三,必须够用。
第四,终身学习。
六、其他教学模式---学习参观教学模式
(一)理论基础
参观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校内外的某个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如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参观工艺过程、操作方法、劳动组织等。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理论联系实际和直观教学的思想。符合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
(二)教学目标
参观教学模式总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生产实际,熟悉职业活动环境,获得生产现场的直接感受,提高职业意识。教学实践中,参观可分成四种:预备参观、并行参观、总结参观和扩充知识参观,每种参观的教学目标也有区别。
(三)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计划——组织——介绍——指导
学生活动:准备——参观——总结。
⑨ 系统论的包含内容
系统论认为,开放性、自组织性、复杂性,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且它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表现了系统论不仅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这正是系统论这门科学的特点。贝塔朗菲对此曾作过说明,英语SystemApproach直译为系统方法,也可译成系统论,因为它既可代表概念、观点、模型,又可表示数学方法。他说,我们故意用Approach这样一个不太严格的词,正好表明这门学科的性质特点。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
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按状态划分就有平衡系统、非平衡系统、近平衡系统、远平衡系统等等。此外还有大系统、小系统的相对区别。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复杂事物。这是笛卡尔奠定理论基础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着眼点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单项因果决定论,虽然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实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适应认识较为简单的事物,而不胜任于对复杂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正当传统分析方法束手无策的时候,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
当前系统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是朝着统一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目标前进着。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系统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系统(理)论,而这些系统(理)论的统一业已成为重大的科学问题和哲学问题。” 系统理论目前已经显现出几个值得注意的趋势和特点。第一,系统论与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系统工程、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兴学科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趋势;第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正朝着“三归一”的方向发展,现已明确系统论是其它两论的基础;第三,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模糊系统理论等等新的科学理论,从各方面丰富发展了系统论的内容,有必要概括出一门系统学作为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理论;第四,系统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系统科学的这些发展形势下,国内外许多学者致力于综合各种系统理论的研究,探索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途径。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就把他的系统论分为狭义系统论与广义系统论两部分。他的狭义系统论着重对系统本身进行分析研究;而他的广义系统论则是对一类相关的系统科学来理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系统的科学、数学系统论;2.系统技术,涉及到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领域;3.系统哲学,包括系统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的内容。有人提出试用信息、能量、物质和时间作为基本概念建立新的统一理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萨缪尔教授 1976年一般系统论年会上发表了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综合成一门新学科的设想。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系统工程》杂志也改称为《系统科学》杂志。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系统科学应包括“系统概念、一般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分论、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和系统分析包括在内)和系统方法的应用”等五个部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多年致力于系统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视建立统一的系统科学体系的问题自1979年以来,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他把系统科学看成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并列的一大门类科学,系统科学象自然科学一样也区分为系统的工程技术(包括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通讯技术);系统的技术科学(包括支筹学、控制论、巨系统理论、信息论);系统的基础科学,(即系统学);系统观(即系统的哲学和方法论部分,是系统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连接的桥梁四个层次)。这些研究表明,不久的将来系统论将以崭新的面貌矗立于科学之林 。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学者林福永教授提出和发展了一种新的系统论,称为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从数学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一般系统概念体系,特别是揭示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的新概念,如关系、关系环、系统结构等;在此基础上,抓住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这些一切系统都具有的共性问题,从数学上证明了,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之间存在固有的关系及规律,在给定的系统环境中,系统行为仅由系统基层次上的系统结构决定和支配。这一结论为系统研究提供了精确的理论基础。在这一结论的基础上,一般系统结构理论从理论上揭示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统原理与规律,解决了一系列的一般系统问题,如系统基层次的存在性及特性问题,是否存在从简单到复杂的自然法则的问题,以及什么是复杂性根源的问题等,从而把系统论发展到了具有精确的理论内容并且能够有效解决实际系统问题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