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中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造,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1)道德教育属于教学内容吗扩展阅读:
德育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育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教育;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
3、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
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保护环境的教育。
4、遵纪守法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职业纪律和岗位规范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援助。除以上各系列教育内容外,中等职业学校还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
Ⅱ 道德教育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吗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不过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德育主张的是把人教条化,心育是主张寻找自我。侧重点不同。不过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心理健康课,主要是教材教案的稀缺,心理健康课不是简单的团体活动而是应该成系统的教学。
Ⅲ 道德教育属不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属于……在行政管理上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工作,但是在教育上德育和心育完全不同,相关文件里也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够学科化,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两者不是从属关系而是相互关系。若需要更多心理健康内容可搜索群:心理健康课学习交流群。
Ⅳ 道德教育内容是什么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富之”、“教之”、“使民以时”等观点,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创见的关于民众道德教化的理论和方法,这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启迪作用;
民众道德教化的前提和条件:由立“恒心”引出制“恒产”;
孟子民众道德教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是重视“心理—情感”因素对人们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孟子看来,要实现道德教化的目标,关键在于树立民众的“恒心”。孟子所谓的“恒心”,简单地说就是遵守基本伦理规范所必需的心理稳定状态;
有此“恒心”,民众就能做到“不为恶”、“不犯刑”;否则民心漂浮,日常行为就极可能“放僻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
因此,对民众的道德教化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何实现“恒心”从无到有的转化问题;
孟子由此通过分析民众与其职业密切相关的心理—情感特点,考察实现这一转化的条件;
孟子所谓“民”主要指农业劳动者,他们需要“恒产”或稳定的产业来维持一家的生存。孟子认为,没有“恒产”这一物质基础,空谈伦理要求,根本不会为民众所接受,因为他们“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梁惠王上》);
因此,孟子得出结论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同上)。这就意味着道德教化的现实前提在于“制恒产”,没有“恒产”作物质基础,道德教化不可能真正进入“民心”;
为了强调制“恒产”对于立“恒心”的重要性,孟子还进一步阐释了“恒产”对于道德教化的积极意义:首先,制“恒产”是“惠民”的表现,它能唤起民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树立统治者的威信;
其次,孟子认为,民有“恒产”,就不会终年为生存发愁、奔波,因而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闲暇”;
这一闲暇为民众追求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孟子强调:“明君制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
这里,“从之也轻”所描述的正是民众消除了基本的生存忧虑,从而愿意接受引导的心理状态;
民众道德教化的现实过程:从有“恒产”到有“恒心”民有“恒产”是否就能保证有“恒心”呢?孟子以性善论为根据,对此作了明确的回答。孟子认为,人都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心”是人生来就有的道德萌芽,即为善之“才”。但“四心”也可能丧失,这在民众表现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告子上》);
就是说,如果没有教养,无论有无衣食之忧,民众都可能有这种表现,其原因则“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同上)。可以说,民无“恒心”的客观原因是无“恒产”,主观原因则是“陷溺其心”。因此,要使民众有“恒心”,还必须注重主观方面的培育;
同时,也正因为人人都有“四心”,培养民众的“恒心”,对民众实施道德教化才是完全可能的。孟子强调,道德教化既是必要的,也是确立民众“恒心”的合理途径;
而在孟子那里,道德教化的具体内容则是指在“人伦之理”的指导下,将一套伦理规范融入民众的生活习惯,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行为准则,具体说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还提出了一套实施道德教化的方法。这套方法的具体内容是:首先,与职业规律相结合,将道德教化的内容融入制“恒产”的制度。其次,“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梁惠王上》);
它是“使民以时”的另一面,既要“不违农时”,又要利用“不使民”的闲暇来进行道德教化。它意味着实施道德教化应把握时机,并将经济发展和伦理建设结合起来考虑;
第三,“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即仁义之理不离日用。因此,道德教化要落到实处,必须从日常小事入手,使其内容能指导人们的现实行动;
上述方法的第一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制度的设置。孟子主张将“政”与“教”相结合,他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这意味着,合理的制度应既使百姓得到实惠,又能培养百姓的规范意识。这样,伦理规范就可通过制度的实施深入到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从而引导人们形成合乎伦理的生产和生活习惯;
孟子道德教化的思想特色?跋执壑?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个人思想背景,就其具体内容说,无疑具有其历史的局限;
但不可否认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也包含着超越时代的合理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道德教化方法上;
具体说,孟子的道德教化思想在方法论上对当代中国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如下的借鉴意义;
首先,经济与伦理相联系的视角。如前所述,孟子的整个道德教化思想都是围绕制“恒产”与立“恒心”及其相互关系展开的。可以说,经济伦理的视角一直贯穿在这些思想中。在现代社会,经济伦理的视角对于我们审视、思考社会道德建设问题尤为重要;
从孟子对制“恒产”与立“恒心”关系的论述看,它实际上力图将“惠民”与“教民”融合为同一过程。与之相应,如果我们能在制度设计时,考虑到福利政策与社会道德建设的相互配合和有机结合,无疑能取得更好效果;
孟子强调立“恒心”必须以制“恒产”为前提,同时将价值理念融入到制“恒产”当中。这一思想引申到现代社会道德建设意味着:只有创建有利于人们践行价值理念的制度环境,建立一套可供人们在实践中体验的制度,社会道德建设才能切实深入人心,从而指导人们的现实行为;
其次,孟子认为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不违农时”,同时利用“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公孙丑上》),以此引导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一思想表明,孟子看到了道德教化的实施应考虑对象职业的特点和规律;
这一点在现代道德建设中也不容忽视。其具体内容应包括:通过伦理精神与职业规范的结合,引导人们形成合乎规范的行为方式;
道德宣传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人们以道德的观点审视他们熟悉的对象和行为方式。这样既易为人接受,又切实易行;
最后,孟子注重从对象的心理—情感入手进行道德教化。他主张,通过制“恒产”来确立民众认同伦理规范的心理—情感基础,然后通过倡导人伦之理来逐渐改造民众的自然性情;
这种方式可表述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它通过以“理”(道德理性)化“情”(心理—情感)、“理”寓于“情”、“情”“理”交融来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实现一个“合情合理”的生活世界。这种强调“合情合理”的道德教化方式可为我们的社会道德建设所借鉴。
Ⅳ 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凡是和品德挂钩的都是我们教育的内容,内容很多不能一一细数,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一)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独占甚至争抢玩具,独食等是幼儿期常见的事情,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哪个孩子“自私自利”,贴上品德差的标签。对这个问题应从两方面来看。首先,这是由于幼儿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所致。这种思维方式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其不同,更不能主动,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因而导致独占行为的发生。其次,幼儿常发生的争抢现象,往往是由于他们还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需要成人加以培养。 培养的方法主要有: 1.树立榜样; 2.创造分享机会; 3.培养分享动机; 4.掌握分享规则; (二)培养幼儿的同情及助人行为 同情、助人是我国传统道德所倡导,也为现代文明所赞扬的。富有同情心,多些助人行为对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今后的社会交往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及早加以培养。方法有: 1.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同时帮助儿童了解他人的处境和情感状态,.唤起情感的共鸣,萌发同情心. 2.利用扮演角色的游戏, 让儿童练习同情人, 照顾人,帮助人,也可对儿童进行移情训练。 3.教给儿童一些安慰和助人的技巧. (三)培养协商与合作意识 协商与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将来进入成人社会,受到社会的接纳与欢迎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幼儿的协商与合作意识,让他们从小学会自己协商解决问题。 1.为幼儿提供与伙伴交往的机会,让儿童在交往中学习协商与合作。 2.通过榜样和示范来增进幼儿协商的技能,强化其合作行为。 (四)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的教育,也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幼儿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的态度,对劳动者的看法,对劳动成果是否珍惜等内容。目前,劳动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普遭受到人们的轻视。在家里,父母替孩子包办一切,从吃饭、 穿衣,到帮助孩子去做学校里的卫生……学校中一切围绕“升学”这根指挥棒转,劳动教育被抛在脑后。这样做的结果,不用说人们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许多人连起码的自我服务能力也不具备。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家长的重视。 具体到幼儿身上,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因为孩子年龄小,动作技能差,家长往往更容易把孩子的一切都“承包”下来。因此,家长更应重视这一问题。 那么,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小的孩子实施劳动教育呢? 1.给孩子讲关于爱劳动的故事; 2.利用谈话开展劳动教育; 3.利用文艺作品和影视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品德来开展家庭劳动教育; 4.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的机会; 5.训练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从小养成劳动的习惯。
Ⅵ 关于中学生道德教育 教学
略谈中学生道德教育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纲要的实施,对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担当育人重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桩大喜事。《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抓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1、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决定整个文化发展性质和方向,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教育中学生如何树立民族自豪感、爱国自强;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的情况下,引导中学生如何勤学奉献、团结合作;在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中学生勤奋节俭、明礼诚信的品质等等,都是社会主义暑期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2、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在不断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而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已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在中学生中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贯彻以德治国的迫切需要。中学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渠道,中学也是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群体人才的场所,应充分发挥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窗口作用和辐射作用,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育,让其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使其在成长中逐渐强化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从而使其健康地成长。
3、道德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
中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如何,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中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高峰阶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之中,是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校要抓住时机,注意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曾以自己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影响并推动着人类的历史进程。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给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挑战。中学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纲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
1、注重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动性是一个人求知、做事、生存、做人不可缺少的品质。尊重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中学生道德素质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要树立两种意识:一是“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德国的教育家弟斯多惠曾提出--优秀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只有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道德认识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引发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二是树立“注重客体、主体转变”的意识。中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好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看道德知识内化程度如何。因此,教师要遵照道德形成的规律,研究道德与人的心理机制的制约关系,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的教育内容经过“外部刺激”,使中学生产生自我情感体验,接受教育内容,并能做出评价,“引起动机”,使他们经过自主思考与选择,自主吸收,并愿意去学,去实践,然后产生自己的行动纲领,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并经过“反复的行为实践”形成习惯,最后内化形成品质。这一过程若没有中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2、注重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当道德教育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处于同一轨道,道德教育才易于被学生接受。中学生在自我感悟的自觉行为中,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出做人的道理,迸发出对真、善、美的追求,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做到:第一,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对中学生的真情实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用刺激性、挖苦、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的感情;第二,要高度信任中学生,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淡化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表白自己的看法和体验,让其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第三,要适度宽容中学生。要让中学生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主动学生会招致批评或嘲笑,也不必担心失败带来的压力,让他们担当追求道德真理的“发现者”、“探求者”、“胜利者”,像赞科夫主张的那样,让中学生在课堂上过一种“积极的沸腾的精神生活”,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道德教育的活动中。
3、注重中学生的情感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相对于道德知识或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对学生的首先行为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情感、信念支配道德行为。实践证明,试图以语言和文字为主要手段来培养道德情感是不可能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语言所表达道德内涵的动能限度,要充分重视非语言、非知识要素的教育,培养及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让中学生在非语言、非知识要素的作用下,注意对自己道德情感、信念、行为的培养。另一方面,道德语言文字的功能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以知识或观念形态出现在教材中的道德--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化合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教师使用教材的过程就是要将教材中的“道德”“复活”还原为中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并引导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将情感体验贯穿于道德教育全过程,让学生从道德情感体验中,自觉地向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行为的自觉实践以及道德习惯的培养主动发展,从而构建成知、情、意、行整体道德素质。
三、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1、坚持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相结合
现行的新课程教材中蕴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课堂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育,关键在于知识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而不能生硬的灌输,世界著名教育家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的关键在“激发”,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未知欲,这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并做到的。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实践也已雄辩地证明:只有热爱学生教师才能真正搞好教育工作,也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中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多种途径和方法。如:情感陶冶法--一是教育者用真挚的爱生情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心灵感化,然后达到提高思想觉悟的目的;二是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种种情境,使学生生活于这一情境之中,受到情感的影响、熏陶,从而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言传身教法--即教师用语言教育和自身的榜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感染、激励、鞭策学生。叶圣陶先生说:“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学校形成好校风,这样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有益处。”目标渗透法--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教材本身进行深入挖掘,借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如数学表面一看是概念、公式、定理、定义等,非常枯燥,但只要我们深入进去,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根据的简单、统一,数学公式的简炼、齐整,数学定理的概括、典型,数学图形的和谐、对称,数学结构的协调、完整,数学方法的奇妙,多样等等,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纵横比较法--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适当选择一些有关内容与教材进行纵横比较,以扩大视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讲到我国古代文化科技成果时,可拿来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相同成果作比较,对学生进行“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教育。
2、坚持道德教育与各种活动相结合
在各种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心理学家拉扎勒斯研究证明:“兴趣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世界著名学者皮亚杰指出:“……所有教育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了兴趣,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也只有激发了兴趣了,活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合团、队工作,开展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是中学生自己的组织,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广大学生吸引到组织周围,提高其整体道德素质。如通过“五·一”、“六·一”、“十·一”、“建军节”、“元旦”等节日庆祝活动,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中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陶冶情操;组织开展入队、入团、升国旗、唱国歌等活动,增强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中学生的道德修养,强化爱国主义情感。
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活动。一方面可以组织中学生到工厂、农村、建设工地开展参观、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跃,从而强化他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另一方面,可组织中学生到街道、市区开展义务劳动,到敬老院、烈士军属家向老人们献爱心的活动,培养中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尊老爱幼的情感。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活动。现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学校针对学生实际,从“三个优化”入手:一是优化心理辅导,如设立心理信箱,成立心理咨询室,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二是优化师生情感交流;三是优化活动进程的正向迁移。从而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
3、坚持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相结合。
开展向父母献孝心的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德。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大多数,他们在家里大都是“小皇帝”,对父母只知道索取,很少回报。针对这一实际,学校组织中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向父母献孝心活动--帮父母做家务,给父母洗一次脚,做1--3件让父母舒心的事等等。结合这些活动,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庭、在社会上的表现,与家长沟通情感,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结合环保教育开展活动,培养中学生自学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此项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目中激发起自豪感、自尊心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他还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充当人类灵魂工程师,而且要充当一名灵巧的珠宝匠,善于从每个学生身上开发出独特的人格之美。”校在开展此项活动时,让学生亲手装点校园,美化校园环境,使人与自然环境达到高度和谐。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置与德育活动相配套,形成了育人的整体氛围,置身于良好的校园环境中,身心都得到熏陶。
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黄治同志说:“怎样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态度。”中学生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重大事件很感兴趣,学校就组织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如:北京申奥成功,我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等事件开展讨论,让中学生谈看法,谈打算,教育学生刻苦学习,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在竞争中展示个人的才华,在竞争中为国争光。让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又贴近中学生的生活,培养了积极心态,实现了德育目标。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这里谈的,仅是个人在探索实践中的一个方面,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愿与诸位良师益友携手并肩,为早结硕果而做出新的奉献!
这是我在网络文库里找到的一篇与你的主题有关的材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请采纳。
Ⅶ 什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德育德基本形式
教育教学活动是处于一定的教育环境下,师生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中介的双边活动过程。德育的基本形式是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Ⅷ 新道德教育是什么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Ⅸ 如何理解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道德教育 :
dào dé jiào yù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实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在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从类型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培养学生在私人生活、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中的道德意识,以及合乎私德、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国家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及符合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即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的道德意识及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
从层次划分的角度说,德育即对学生进行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则的教育,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德育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形式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从德育任务的角度说,德育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代学校德育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力即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一定的事件或行为进行对与错、当与不当的判断的能力;道德敏感性即敏锐地感知、理解和体察自己、他人及社群的情感、需要和利益的能力。
★ 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是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这两方面都是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两个层次。进行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伦理道德知识的灌输,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变成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风尚和道德习惯,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和原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社会关系的基本特点的反映。在现阶段,我国普遍实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求干部、党员和群众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正确认识和遵循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在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认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即克己奉公、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提倡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奉献精神。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在全社会普遍实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同认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结合起来,以使道德教育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先进的目标和方向。(2)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采取科学的途径和方法。道德教育的过程,大致包括道德意识的灌输、道德感情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习惯的养成等环节。遵循这一规律,道德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个别施教、循序渐进、正确教育为主等原则和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Ⅹ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众星捧月,从小养成了为所欲为、唯我独尊的不健康心理,不仅社会观念淡薄,是非观念差,连起码的家庭观念也极淡薄。
而小学生又是一个特殊年龄群体,如没有感性的材料,只是片面地说教,小学生无法接受或接受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挖掘教育素材,使思想品德教育生动形象,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1、使小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培养诚实、守信的好品质
文明、礼貌、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从小开始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因此,要求小学生从小不骂人,不讲脏话,待人和气、热情,有礼貌,别人讲话少插话,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
2、培养小学生勤劳,艰苦朴素的品质
小学生勤劳俭朴的品质是通过劳动来培养的,通过劳动,增强孩子参与意识和劳动观念,培养小学生爱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节省,俭朴的好品质。做到不浪费水、电、食品,不与别人攀比衣着,不同别人比玩具,女孩子不化妆、不戴手饰等。
3、培养小学生大方,好客,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的品格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独居独食多。培养孩子大方不自私,与人友好相处十分重要,要求他们事事处处不能只顾自己,通过多种活动让小学生友好相处。培养生活的节律性,按时起床,就寝,进餐,学习。
4、培养小学生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这种品质要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就必须从小开始培养。要鼓励小学生敢于在集体面前说话,表演,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育小学生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小学生天生爱动,在动中发展智力,发展品德个性。但无控制的动,过分的动,会影响到班级的组织纪律和他们的注意力。故家长、老师在多种活动中应正确引导他们并培养其自控力,使其成为既活泼开朗,又善于控制自己性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