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书香校园主题有哪些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综合实践的精神,整合学校课程,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年级对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以认真的态度、务实的措施,规划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本学期我校将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采用《广州市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讨论稿)作指导,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开发。结合学校及地方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理论学习和研究,对教师进行课程培训和实施指导,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本学期做好常规教学工做的同时,加大集体备课的步子,让担任本课程的教师积极参与和热心投入到该学科的教研活动的同时,还需扩大该学科的影响,加深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认识和提高实施的水平,以期我校实施本课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我校课题改革的一个工作重点。为了配合学校的文化建设,我校准备开展“智慧阅读”活动。读书应成为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书是知识的海洋,信息的仓库,是经验的总汇。此次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启动的“智慧阅读”活动,目的是让同学们热爱读书,挤时间读书,多读一本书,多活一个人生,多一份智慧,多一份力量。在读中学,在读中乐,与书为友,天长地久,为学校营造一个书香校园。
二、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实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3、实现整合,将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学校特色建设及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
4、典型引路,以案例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活动中出现的难点问题,强化对教师的指导。
5、营造书香校园,让学生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6、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阅读能力。学生读“好书”后,推荐“好书”给其他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读好的书。
三、主要工作:
(一)整体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本学期,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各年级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活动课程的认识。
加强专题培训。本学期将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要求每位执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自觉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课例分析》等书籍,让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
培训的方式:集中培训、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相结合,以“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联系起来,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获得实践经验。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增强交流。
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实现校内老师增强交流,本校与外校老师之间加强交流,吸取兄弟学校开展本课程的经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注重过程,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指导。
1、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的展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2、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的研究,预设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注评价,深入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学期,我校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收集好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成果作品、反思日记、研究报告等,及时记录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开辟学生成果展示。学校将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橱窗等栏地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小论文、小报告、小作品展示或展览。让教师、家长、学生都积极参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六)有效开展课程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以学校创建“书香校园”为主要的框架,各年级可结合学校的语文科课题,根据本年级的实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自定)
如:本学期三年级将开展“阅读伴我成长”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能。)
(七)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因此可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订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各级讨论活动内容,订好本学期活动计划。
3. 积极参加区组织的教研活动。
十月份:
1、召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培训会。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
2.各级按制定的计划开展主题活动。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4、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十一月份:
1.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
2.各级按制定的计划开展主题活动。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十二月份:
1.各级按制定的计划开展主题活动。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3、各年级可进行一次活动成果展示。(可利用墙报、宣传栏等进行展示)
4、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一月份:
1、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2、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工作。
3、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撰写专题总结。
4、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2. 什么是湖南世界大学城主题、特色空间
世界大学城主题特色空间是围绕教学或管理服务工作任务而形成的有一定主题和专业水准、内容丰富、功能全面、风格突出、特色鲜明的个人空间。它是个人空间建设的深化和延伸,对空间教学与空间管理起着极大的深化、细化与提升作用,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与“以人为本”的个性化管理理念在空间建设与应用中的体现
3. 如何做好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和优质资源的建设.ppt
校长应该如何做好学校的课程改革?如何才能顺利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上,知名学者叶澜、裴娣娜等针对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深入推进取决于校长课程领导力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看来,课程建设是学校的核心力和竞争力,校长只有具备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才能保证课程改革健康全面地推进。学校教育理念和课程领导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地区教育领导阶层的战略决策力是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核心。校长要善于把握师生在课程开发中的需求,尽可能多为课程开发的组织实施拓展空间,组织力量对课程的组织实施进行科学规划,制定明确的实施计划,并真正使之落实到位。 “真正优秀的校长一定是有能力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计划,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并做好学校课程实施以及组织学校课程实践的决策、引领和控制。”裴娣娜说,具体而言,校长领导力要体现课程设计的价值功能,体现高位的思考视角,体现学校课改应坚持的基本命题,这样才能坚持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特色意识,坚持学校的差异性和多样化发展,防止课程改革中的形式主义、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 对于如何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裴娣娜表示,校长领导力包含两个要素,一是战略性谋划能力,二是领导者品格。因此,校长要积极勇于反思和超越自我,即批判性地反思课程领导实践,充分体现学校课程自主权,做到从自在到自为,从经验基础上的应对到自主、能动和创造,引领学校建立政策支持与理论引领的机制,同时做到真正理解课程的内涵,理解开发校级课程的意义,联系实际,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个性化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构建生成性课程体系 裴娣娜教授主张,学校要从三个方面设计个性化课程结构与构建生成性课程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好板块化课程结构的顶层设计,学校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展现不同类型学校的个性化发展特色,读懂课程改革的变革性实践,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同时,做好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具体来说,一要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形成多种实践形态。二是找到目前课程改革的两个切入点,即依托学习科学和信息科学,探索数字化的学习方式,以及改革教学进程结构。 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看来,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预设与执行为预设与生成。预设是教学不能丢的,不能说强调预设就是传统,不强调预设就是现代。现在的预设与传统的预设不同,传统教学往往把预设完全变成执行,预设成了写教案。课程改革强调,预设要与教学中的生成结合起来,这样课堂才有生命力。其实,建构的生成是一个全新的能激发孩子将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而这无论是对于孩子理解学科知识,还是激发创新思维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 “深化课程改革,要回到对基本问题的重新认识上,反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叶澜说,说到底还是有效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对目标的准确把握,“很多人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即没有搞清楚学科知识和学生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纠结于到底是该重知识轻发展,还是该轻知识重发展。其实,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与学是不可分离的关系,教学要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教与学不是不可调和的两级,所以准确把握教学两个字一个词的含义,是做好教学改革也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要特别注意学校内涵发展 “今天的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特别要注意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叶澜说,均衡发展是指对学校的投入和资源的全国性投入。均衡对资源的调剂是对学校持续发展的冲击,如校长3年必调整,教师三分之一要调动,这样带来的弊病比好处要多。今年,基础教育改革进入生态式推进,凡是靠扶发展的学校不能成长为有内在生长力的学校,因此要在生态范围内提升学校的内生长力。一个人靠别人扶着发展,是发展不起来。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马云鹏曾经对教师论文发表问题进行了调研。他指出,目前教师发表的论文一般性讨论、经验型陈述居多,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较少,对课程实施者的深入研究不够,对具体的课堂研究不足。在他看来,教师应将研究主题聚焦在学科课程的实施问题上,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并提升学校整体的教研水平,而这同样离不开校长对学校内涵的充分发掘与精心打造。注重内涵发展有利于学校营造积极的教学环境,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集中到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来,从而实现一种良性循环。 裴娣娜说,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价值和基本观念。“实际上,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的策略以及进行自主探究式的教与学方式变革,可以使课堂焕发巨大的生命力,形成丰富多彩的课程形态,而且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突破考试领导教学的考试文化的制约,提升学生想象思维、批判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使学校获得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力量。
4. 班级文化建设主题
【前言】
我们追求举止的潇洒,而不是附庸风雅
我们追求谈吐的机智,而不是追名逐利
优雅来自后天的教养。优雅是一种博学睿智、一种从容淡定、一种自信勇毅,是长期的心灵积淀。真正的高雅,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孩子们的心灵是张纯净的白纸,给予怎样的生命色彩,他们就绘出怎样的生活蓝图。用高雅浸润纯净的心灵,用文化装填成长的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环境能造就人”。 一个有文化的环境,可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可以改善性情、陶冶情操。
学生在特定环境历练成长,能否形成优良品格和彰显积极人生态度,关键是他们对环境是否具有高度的归属感,是否认同集体价值。而他们参与班级集体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必将在他们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在这共同成长的过程、历程中形成,由外而内、由内而外,丰富和滋养心灵的东西,大概就是班级文化。
【活动主题】
用高雅浸润心灵 用文化滋养精神
【活动目标】
将班级建设成这样主题特色鲜明的场所:
书香气息浓郁、优美整洁舒心、竞争合作友爱、积极阳光活力
利于学生的健康进步、长远发展,利于班集体的团结凝聚、互助共生
【活动设计及操作】
为了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我们设计了一些活动,籍此以为推进之平台和载体。
同时,认同、配合、行动,才是主题活动的生命,要求各部门从现在开始,从长计议,从搞好活动入手,做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以进一步推进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1、班级文化要素的设计与建设
班级的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是指班级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包括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等。
马卡连柯“前景教育”思想认为,要激励一个集体,首先必须形成大家共同拥有的希望和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和希望,能团结大家、激励大家,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形成时,这个集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我们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要特别注重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班级文化设计与建设,重要的是建设,不是设计,但始于设计。通过班级命名、班风、学风、班训、班歌、班旗、班标、口号、班级公约、成长宣言等的外化表达,引领同学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
本活动的制度设计是:
初高中学生进校,要在班主任的引领下,第一学期要完成班级文化要素设计(方案报政教处备案),而后以展版或影印的形式分两次展示建设成果,并作为校史材料留存学校,一般是通过一学期的初期建设,在第二学期完成第一次展示,通过近两年的过程建设,在第五学期完成第二次展示。
当下作为:
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各班首先要完成班级文化要素设计(12月5日前报电子文本)。7年级、高一年级按“制度设计”做,8年级、高二年级明年5月前后完成一次建设成果展示,现在的毕业年级不硬性规定做展示。
设计活动,需要班级成员的反复讨论研磨过程,它的价值在于有这个过程,要素设计无须面面俱到,确定内容后,内应考虑以何种方式存在或呈现于集体或个体视野,如何围绕它开展班级活动,如何充分发挥正确引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作用?
近期工作衔接:
(1)各班通过特定过程完成设计,电子文本12月5日前交给年级学生会辅导员;
(2)12月10日,政教处黄家明会同学生分会辅导员,以一定方式宣传各班设计的班级文化要素。
班级文化要素设计示例:
班级名字:追赶太阳0801(08级1班)
班 魂:优、雅、勤
班员形象: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气象勿傲、勿暴、勿急,颜色宜静、宜庄、宜和。
班级公约:学风严谨、奋勇拼搏,优雅大方、文明守信,心胸宽广、表里如一,
尊师爱友、团结互助,自立自强、知恩图报,静净敬竞、永不言弃。
班级口号:扬帆把舵、奋勇拼搏、看我一班、气势磅礴
某些特定提法示例:
“人格+学力→成才”
人格追求“五心”——爱心、关心、孝心、信心、忠心
自我教育“五自”——自信、自省、自治、自重、自强
基本要求“五实”——诚实、坚实、扎实、朴实、踏实
学力构成“五元”——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鉴赏、劳动技能
2、班级楷模的评选
树立班级楷模,就是要确立学生学习成长的标杆。
本活动的制度设计是:
标杆应该是多元的、阶段性的,各班可以根据班级文化的追求,树立值得同学学习的各类楷模。推荐自荐、评选表扬应遵循民主平等、激励赏识、动态发展等原则,不是作为终极评比。每个学期至少评一次,学期最后一个月不评,人选报备年级组和政教处,每次重点推介其中的一个人选,须有比较真实详实的材料,材料的常规要求是:纸质照片和电子版照片各一张,包括自我介绍和老师、同伴评说等内容的材料一份,必须是电子稿,文字量200-300字为宜。
当下作为:
为推动,更为发掘身边的学习资源,各班在12月5日前做第一次评选,并报送一名楷模的材料。
近期工作衔接:
(1)12月5日前,各班做好首次评选,人选报备;一名楷模的材料交给黄家明老师。
(2)12月10日开始,政教处以合适的方式宣传班级楷模,包括橱窗、校园网等。
3、文化教室的评选
教室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主要阵地,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主要舞台。
本活动的制度设计是:
文化教室是一个优化了的教室环境,加入更多的班级文化元素。文化教室需要建设,是师生共同建设、不断建设的过程。当然,建设文化教室,物质环境的洁净、整齐和舒心是基础条件,然后通过装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有形无形的纽带联接师生、生生。班集体开始形成的过程中,班主任就要有意识地带领同学不断建设文化教室,学校每学期组织评比和观摩,命名“示范文化教室”。
当下作为:
各班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文化教室的创意与建设,09年元旦前,组织进行初评和观摩学习。
近期工作衔接:
年级组、政教处要随时关注变化进步,积累变化进步的材料,组织好元旦前的首次评比与观摩。
4、自主管理实践与经验共享
有文化的教育,一定充分发展和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包括自主控制、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完善等;有文化的管理,必然竭力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集体是教育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语),班级向心力的形成,对个体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激励和制约。
本活动的制度设计是:
让更多同学参与班级和对自己的管理,以实践培养责任感、合作意识、友爱精神,以责任感、合作意识、友爱精神推动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创设生活实践平台(包括众多的校园节日),通过学生干部培养使用体系,通过学校班级自主管理的实践系统,提高思想修养,培养良好习惯,促进自主参与、人际尊重与协作,增进友谊,升华集体情感。为此,政教处、年级组和班级要有培养学生干部的制度,有学生干部学习观摩和交流的制度。
当下作为:
各部门和班主任要提高发展和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的意识,使之成为学生管理的核心思想,创设平台,架构载体,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进行广泛的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学生经验和班级经验。
近期工作衔接:
大力提倡,大胆鼓励,积极推进;
在比较多的实践基础上,在条件比较成熟时(09年5月前后),政教处、年级组、学生分会在学生、班主任两个层面推广交流,分享经验。
5、班级网页建设
班级文化的传承,需要头脑,也需要媒体,网页是青少年比较喜欢,更可以直接做的媒体形式。
本活动的制度设计是:
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自己写稿、编辑,尝试制做创建班级网页,记载花季少年的成长,从进入一中实验的第二学年开始,班级网页一定成为校园网链接群中的一个。
当下作为:
班级网页已有模样的,率先实现与校园网的对接,以为示范。条件不成熟的,开始着手准备,学校计算机办公室做好技术支持和培训,力争明年全部实现目标(除毕业班)。
近期工作衔接:
有基础的班级,12月20日把班级网页交至计算机办公室;其他班级抓紧准备。
6、图书角建设和读书活动
教室是学习的场所,读书做题沉淀思想,交友明理陶冶性情。学习是永恒的主旋律,勤学的我们不投机取巧,乐学的我们不教条刻板、死气沉沉,学习成长不唯教材。
班级图书角,大有文章可做。
本活动的制度设计是:
引导同学“享受阅读,感激书香”,每周能读一本书,每年将与50本书相伴。参加各部门的读书活动不是重点,学校和班级内部浓郁的读书氛围和风尚,才是我们真正的用意,语文教研组要重点研究和指导,年级、班级和各学科都要推动和支持。
为此,每学年开展一次读书征文活动(各个年级段有所不同),举办一次经典诵读比赛,开展“十佳图书角”(或“优秀图书角”)评选活动,表彰读书活动先进班级、读书积极分子;年级、班级围绕目标开展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沙龙等。
读书活动纳入校园科技节。
当下作为:
起始年级要做好班级图书角的初期建设:发动同学自主自愿捐献优秀图书,主要包括文学类著作(小说、散文、诗歌、人物传记等)和科普类作品,以后做好经常性推动。成立图书角管理小组。班主任要激发同学的读书热情,了解读书状况。其他年级要再推动,扩大班级图书量,调动读书积极性。
近期工作衔接:
12月份,做好初期建设或者再推动。政教处、年级组和语文组分工协作。
5. 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什么
学校的文化建设更应该注重道德素养的成长,一个只有文凭没有素质的人,到哪儿都不受欢迎。
6. 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绘本主题教学特色课程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儿童的一生。绘本作为一种图文结合的阅读材料,以图叙事的功能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能力。本文期望通过对绘本教育现状的研究,提高本地区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 幼儿园 绘本教学 现状 建议 幼儿园绘本教学指的是幼儿教师利用绘本材料,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制定一定的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课程设计,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使儿童形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增加阅读兴趣,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形成初步阅读能力的交往活动,并从中获得情感、道德、科学、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提升。幼儿从直观化的绘本中吸收、转化着绘本的观点,无形中培养着阅读能力。同时借助优秀的儿童绘本可以培养幼儿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一、幼儿园绘本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化 主要体现在语言及教学过程上。在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出示 PPT 或教材给幼儿。引领幼儿逐页翻看,每页都精讲。第二遍让幼儿复述。最后得出结论,总结文章大意。如在?小老鼠和大老虎?这本绘本阅读课上,长达30 页的图画中,教师第一遍讲解就是整篇地精讲,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中班幼儿在长时间的倾听中出现了极大的倦怠,刚开始专注故事的好奇心一扫而净。而在语言上,通过教学实录和观看观摩课也发现教师常用的是“你看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开心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大量运用。最后通常冠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样貌似总结或情感提升的话语。 2.重认知,轻审美 教师在面对绘本这一较新鲜的事物后,对绘本的教学价值有较好的认识,认为绘本不是教授幼儿识字、学知识的教材。但固有的观念和自身绘本理论知识的欠缺还是导致了在绘本阅读教学中“重认知,轻审美”的现象。如在绘本教学《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时,教师将活动目标定位在“识别不同动物大便”“使幼儿形成良好习惯”上。教师对绘本中的幽默、浪漫、诙谐这些人文主义情怀视而不见。 3.教学延伸不足 绘本教学中教师的困惑主要集中在:绘本教学是精读还是略读;如何决定画面阅读的次序与取舍;如何达到与幼儿的情感共鸣等等。这些困惑反应了幼儿教师在绘本阅读教学的能力还需提升。绘本教学体现的主要不是在教师教授上,而是如何引导幼儿去读,这与传统教学相去甚远,老师在教学观念上一时很难转变,总想把课堂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寻找让幼儿自主阅读绘本的方法,落实行动、提高认识,观念与行动统一。 二、幼儿园绘本教学建议 1. 宣传分享绘本,发现绘本的价值 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传播的渠道很多,网络是一个发达的媒体通道。很多绘本的推广网站做的有声有色,较知名的有蒲蒲兰绘本馆等,一些专门的论坛也在致力于绘本的推广,举办了很多活动,如绘本漂流等,绘本阅读申请人只要提出借阅的要求就会收到绘本,看完之后再传给下一个需要的人。还有一些开设了网上借阅的服务,如老约翰绘本馆,只要交一定的会员费就可以阅读一定数量的绘本,更有一些网站为了推广绘本举办一些活动免费赠阅绘本,这些网站论坛的推广使很多人都开始认识绘本,了解绘本。很多杂志与报刊都增设了绘本的宣传栏目,也有固定推介绘本的,每期介绍几本绘本,内容,形式,艺术特色等,为家长和教师提供选择。这些都加大了绘本的普及力度。但是,无论作为家长也好教师也好,遇到好的绘本能够愿意去和周围的人去分享,才能加大绘本的传播速度,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绘本,发现绘本的价值。 2.挖掘绘本内涵,提升绘本教学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运用绘本教学的能力还不太强,在如何挖掘绘本内涵,如何进行提问,如何从整体把握绘本,如何吸引儿童的注意力,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方面都有所欠缺。这也是因为绘本因其丰富多样性所以很难有统一的教学模式,许多绘本大师精妙想法与绘画手段要求教师具有相当能力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在研究绘本如何教学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去更深的把握绘本的内涵。这不是短期内可以见效,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提高。 3.制定地方政策,指导绘本阅读教学 如上所说,绘本因其灵活性多样性大,导致实际教学难以把控。如果没有外界环境的支持开展起来也很困难。如果有地方政策法规去指导教师如何有效开展绘本教学,加强园所的沟通与教研,提供专家指导等一系列活动将能使教师队伍更快的成长起来,绘本教学的时效性能更快达到。 4.加强多方合作,实现绘本教学延伸 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有很多,幼儿园与大学开展伙伴合作就是一条重要途径。我国的教师教育和学前研究长期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高校与幼儿园的伙伴合作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补互益、良性互动。高校的科研能力能为幼儿园教师提供理论指导,有理论的深度,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学。在实施上,合作团队里既要有园长、骨干教师参与、又要有普通教师参与,既要有高校教师,也可以有本科生和研究生。还应把家长也纳入合作团队中来。高校、幼儿园、家庭共同构建一个绘本阅读环境。加强高校与幼儿园的合作,才能更有效促进绘本教学的开展。 绘本的使用不应只局限于幼儿园绘本课程的开展,亲子阅读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绘本为幼儿带来丰富的语言体验,也是传递亲情的桥梁。大多数的家长不了解绘本,如何利用绘本进行亲子阅读,绘本的好到底好在哪里,这都是家长所不了解的。只有通过教师的宣传,去引领家长进入绘本的多彩世界,才能让家长接受绘本。而也更利于家长去了解幼儿园的绘本教学和让幼儿园的绘本教学得到延伸。
7. 辰星儿童成长空间的教育特色是什么效果怎么样!
辰星根据宝宝年龄和个体差异,采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手段,结合八大智能理论(语言、数学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自我认知)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方位的潜能开发体验,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为其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目前开设的课程有1.综合感统(0~3岁)、2.玩转音乐(5个月~6岁)、3.涂鸦艺术(1岁半~6岁)、4.美食料理(2岁半~6岁)、5.HABA逻辑思维(2岁-6岁)、6.跆拳道(3-6岁)、7.乐高构建 Lego(2岁半-6岁)、8. 创意科学(3岁以上)、9. CASA入园班(2岁-3岁半)、10. 舞蹈课(3-6岁)、11. 击剑运动(3-6岁),还有即将要开放的课程,小小旅行家。其中很多课程都是辰星独家开创的,这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8. 中学课程文化特色建设是什么意思
“课程”是一个具有多层面、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我们对课程的基本定义是指以给学生获得体验为预期的有计划的显形或隐形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科。因此,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都可视为课程形态。课程是学校常态工作的中心,学校有责任按国家规定保证开足课程与课时;学校有义务保证提供优质的课程服务。课程是学校的特色标志,办学思想、校训口号,终归要落实到课程设置上获得支撑。课程方面显现出来的异同,是学校间的本质差别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校本课程,是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必经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开展了持续六年的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历程。
一、课程文化建设的背景
2002年建平中学高标准通过上海市教委专家组对我校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的中期检查。在此基础上,建平中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时制定了未来五年(2002年——2007年)发展规划。
建平中学的未来发展基点是建立在现代社会整个大的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入世带来的教育市场的开放,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们将遇到更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优化资源,使我们的办学达到最大效益,以应对新的形势对我们的挑战。
建平中学未来发展基点也是建立在大力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的,新的课程改革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我们要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我们提出了构建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质的建平学校文化这一“五年规划”期间的核心任务,这是一个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包括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在内的学校文化系统,今后五年以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继续加大改革实验力度,深入发展建平中学的办学特色,把建平中学建设成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质的、在国内基础教育界有较大影响的、国家级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实现“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的育人目标,以我们卓越的努力,在微观领域,实践并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
为此,我们把“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作为规划重点,力图通过学校课程建设这一抓手,纲举目张地推进学校的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构建起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征的建平文化。
二、对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认识
我们认识到,课程与课程文化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的真正成果应该是培养出一批符合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学子,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课程必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将课程问题从基础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来考虑,就是力图在课程建设、体系确立、评价模型建立等方面能够体现出建平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同时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支撑,校本培训与学校组织文化的建设(软件支撑)以及学校环境文化的构建(硬件支撑)也应该在课程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最后作为所有课题建设的纽带,我们将在未来的五年中对建平中学的管理文化做一个更深层面上的再建构。
为了顺利开展这项系统工程,我们经过各个层面反复讨论,全体教工统一思想,明确了以下几个认识:
1、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
“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因此,我们开展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建平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
2、宗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确立课程的服务意识,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服务,学校应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去“创造”适应“课程”的学生。学校课程必须主动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必须主动服务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3、课程观念:课程不能仅仅视为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是一种实践状态的教育。课程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知识的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指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自主地建构。
4、课程文化特性:基础性、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
所谓基础性,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均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社会化要求,落实合格层面的基本要求,并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好基础。
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开放。凡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财富都可以选择作为课程内容,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凡有利于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手段都可以选择为我所用,无论接受式的,还是探究式的,无论是文本的,还是网络的;承认个体智能是多元的,因而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否弃划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倡导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的统一,否弃“选拔为本”的评价体系,力主“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所谓选择性是基于开放性形成的,除了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选择,还有课程进程中的选择,教材的选择,教师的选择,基础型必修课不同层次的选择,拓展型选修课科目、模块的选择,研究型课程课题的选择,活动课程社团的选择,是否参与某次考试的选择,考试层次的选择,考试科目的选择。给学生自己以充分选择的自由,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给学生发展特长的自由。
所谓综合性是基于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而形成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所以课程的每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综合,课程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德智体美诸因素的综合。综合的另一个含义是改变学科门户独立毫不相干的现状,学科之间加强沟通,建立学科联系,组织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5、课程结构:建立以“领域、科目、模块”为系列的三级课程结构系统。
学习领域:指根据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全面发展需要而划分的学习范围,它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科目:指学习领域下相应课程的学科门类,主要有语文、外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艺术,社团活动、社区活动、社会活动等。这些科目分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模块:指根据学科素养要求,按照学科知识能力的系列和序列而划分的若干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板块,这些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模块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综合体,也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建议,既给教师提示了教学目的定位,也方便学生拓展自学。因此,每个模块都是灵活的、动态的、个性化的学习实践活动。
我们给教研组以模块设计的自主权,但必须遵循 “基础性、拓展性、综合性、体验性、选择性”等五个基本原则,并要求逐步实现“大纲、教材、教法、评价”的完整配套。
显然,学科模块课程建设,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而选修课程则全部是校本课程,通过这样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有助于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有利于落实学校个性化办学思想,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高中阶段的全面发展。
6、课程建构的几项重要原则:
(1)、德育渗透原则: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强调全员德育,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让每一个教师都意识到自己的每一个教学步骤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资源,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体现教学的德育性。
(2)、自主探究原则:与建平学校文化主体相契合,我们提倡课程建设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在课程建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程建设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
(3)、合作协同原则:学校课程应该体现出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课程开发上要坚持合作协同的学习原则,提倡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的指导与影响。
(4)、师生互动原则: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出师生互动的特点,课程不应该是一个单向的灌输的过程,而应该体现出师生之间,知识与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组织者之间的民主关系。
(5)、前瞻开放原则:知识永远应该是向未来开放的,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圆融自足的自闭系统,而应该是一个向未来开放的知识生成结构,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体现这样的特点。
7、课程管理与评价:
在课程实施中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关注评价,在评价中关注价值。
成立学校课程规划小组,负责学校课程设置整体规划的设计。指导学校课程设置与开发,指导教师编制学科教学纲要。对课程影响绩效做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将这一管理流程纳入ISO9001品质保证体系的管理范畴。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设立学分标准。完善学分认定机制,继续研发学校学分制管理的网络数据平台。
引进“课程合同”管理机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课程合同,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学习目标、要领、评价方式。
进一步完善导师制,使学生能够得到符合其个性发展需求的个别化指导,同时,也在指导的过程中,使教师自身的人格与个性得以完善与发展。
增强诊断性评价、加强激励性评价。以金苹果奖、奖励学分以及课程学习诊断及建议书等为载体构建学校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发挥强势、体验成功的课程评价体系。
三、课程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我们统整了原有课程,把原有课程形态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国际课程,分别探索不同类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形态。
附:建平中学课程规划表
课程归类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校本课程)
国际课程
课程形态
必修课程
基础型课程
选修课程 拓展类课程
活动课程
研究性课程
多样开放
课程目标
满足合格要求
落实办学特色
追求特长发展
与国际教育对话、接轨
1、分步开展模块课程建设
2003年,我们申报的《以模块课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研究》获得市级科研课题立项,开始着手实施模块课程建设。整个工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4—2005):探路。首先在高一上学期语文学科试行;在高一下学期数学、英语学科同时开展。2005年召开全市语文学科模块教学研讨会,总结论证语文模块教学成果经验。
第二阶段(2005—2006):铺开。继语数英学科之后,综合文科、信息学科、艺体学科、综合理科等全面开展模块课程实验,并在2006年召开全市数学模块教学研讨会,总结论证数学模块教学的成果经验。
第三阶段(2007—2008):深化。模块课程形成校本化,有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合乎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行之有效的特有课堂形态与教学方法、建立与模块课程教学相适应的评价方式。2007年12月召开全市英语模块教学研讨会,2008年5月召开全市综合文科模块教学研讨会,2008年12月召开全市综合理科模块教学研讨会, 分别总结论证这些学科模块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至此,经过四轮探索,模块课程建设已经在所有学科全面展开, 2008年11月,《以模块课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研究》顺利通过市级科研课题结题验收。
2、建构校本课程体系——领域、学科、模块
n 按八个基本学习领域开发校本课程,让校本课程全面服务
于学校培养目标:
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侧重于自立精神的培养
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侧重于自立精神的培养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侧重于共生意识的培养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侧重于科学态度的培养
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民族
精神)
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侧重于人文情怀的培养(世界
眼光)
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侧重于领袖气质的培养
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侧重于兴趣特长的培养
n 学习领域与科目、模块
学生心理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心理、校班会——主题活动、
学习心理、人格心理……
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音体美——双周音乐会、国庆
通宵、健美操、电脑绘画……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理化生、政史地——环境保护、社区活动、南京行、长江行……
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数理化生、信息科技、劳技(网
络技术、电脑组装、机器人)……
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语文、政史地——诸子百家选
读、史记选读、西部行……
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外语、政史地——莎士比亚选
读、欧洲行、美国行、澳洲行……
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各学科——学农、学军、航模
社团、跆拳道社团……
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各学科——作文比赛、英特儿
创新大赛、数学竞赛、化学竞赛……
3、学校课程举例:德育课程
建平德育课程规划
学期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1
选修课程2
社会实践
综合性实践课程
校班会
健康与活动
自主管理
心理健康
学生社团
青年党校
人文素养
课题研讨
高一(上)
社区服务
学军
升旗仪式专题报告校会班会
广播操 眼保健操
规范与管理
适应心理
04论坛
党的基础知识学习
各科开设人文讲座
以
国庆系列活动
护旗队
课
高一(下)
社区服务
南京行
规范与管理
个性心理
"建平之星"网站
题
五四系列活动
"我们"网站
为
高二(上)
社会义工
国庆系列活动
服务与管理
学业心理(1)
"阳光新闻"采编社
主
先锋论坛
的
高二(下)
社会义工
学农
服务与管理
交往心理
"红帆"编辑部
党的理论学习
研
五四系列活动
"新生代"编辑部
究
高三(上)
干部实习
国庆系列活动
责任与管理
学业心理(2)
"金苹果"电视台
专题研究
性
"金苹果"电台
学
高三(下)
18岁成人仪式
责任与管理
职业心理
心理成长社 其他社团
习
德育课程坚持活动德育模式,在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在活动中健全人格修养的自我塑造。
显然,我们的课程建设,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校本化”建设工程:学科模块课程建设,实际上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建设;而选修课程则全部是校本课程;引进国际课程也是最终达到校本化。
四、课程文化建设的推进情况
学校继续不断推进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主要从四方面着手开展:(一)学科模块课程建设——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我们的模块课程建设,是在总结反思中不断推进、深化、提升。
1、总结推进
第一阶段展开前,学校在暑假期间,连续召开了三次不同层面的课程研讨会(骨干教师与相关责任部门干部会、所有教研组长以及全体中层以上干部会、学校课程改革动员与全员培训)。经过一系列会议,统一思想,确定方向,为下一阶段的学校课程建设做好思想、计划与方案的准备。
以后每一年,我们都会围绕前一阶段学校模块课程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研讨: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教育沙龙以及学科专家咨询会等形式,对学校已经开设模块课程的教研组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特别是2008年,所有学科都开展了几轮模块课程实践后,我们组织各学科课改骨干,分批分学科集中专题研讨梳理本学科模块课程体系,重新审视模块课程,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深化模块课程的具体任务。
2、实践完善
经过一系列的研讨,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思路更清晰,意见更统一,操作更踏实。无论是模块课程推进的广度还是推进的深度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的提升。2007年,100%的教研组开始实施模块课程。到2009年6月,语文、英语以及数学已经连续进行四轮模块课程的实验,综合文科组已经进行了两轮。综合理科组也在2006年启动了模块课程改革。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课程改革终于呈现出我们所期望的整体态势,在模块课程建设方面,我们所期望的建平共同价值观已经形成。
课程建设不仅在广度上得到发展,在改革深度上也不断推进。
在这一方面,语文组连续两年,从不同角度进行实验,第一年确定了丰富课程资源,新增课程内容的模块课程构建思路,另一方面,又从第二年开始在模块课的学习组织形式上进行尝试,逐步形成以专题语文活动为主要特色,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模块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第三年,语文组则开始将语文课程中的必修、选修、模块课程全部打通,并出版教本,彻底实现校本化、模块化,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建平自己的语文课程。如今,第四轮语文模块教材更进一步深化,把教学大纲要求、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评价等要素都编入教材,使教材既是语文读本,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记录。
数学组,第一年在模块设置上主要考虑的是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的模块大受欢迎,有些模块授课情况不尽如人意,所以在第二年的课程设置上,更多考虑到挖掘数学与人文、与社会实践、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用“源头活水”使数学的“半亩方塘”呈现出独特的“天光云影”。第四轮出版了模块教材《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与探索》。
综合文科组发挥“综合”的特点,在模块设计上,追求“哲学的深度”、“历史的‘长度’”、“地理的广度”,围绕社会、资源与发展的主题,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指导学生研究。
综合理科组第一轮课改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技术以及科学的前沿发展四个主题来建设课程模块,第二轮梳理出四大系列:科学概念系列(构建各学科核心概念,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感悟“科学是美丽的”)、科学实验系列(掌握综合理科基本实验的技能与方法,理解“科学是严谨的”)、科学人文系列(帮助学生了解科学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作用,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自主发展系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发现和培养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与发展潜能的学生,感受“科学是有趣的”)。
在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一点是将学科知识、生活体验与学校的育人目标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从教师的角度上说,一方面教育理念通过实践有了极大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获得了一个最佳的提升平台。
3、阶段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模块课程建设实现预定目标,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形成了各学科的课程模块纲要。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分别成功举办了面向全市开放的学科模块课程研讨会;语文实现了高一高二教材校本化;数学组出版了《情景数学》、模块教材《图形计算器的运用与探索》;英语组编写了《英语经典文化读本》。高二学生自编了以“人格修养”、“自然情怀”等为主题的个性化文本教材,同时也编出了以“科技与文化”为主题的电子教材。《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和《新闻晚报》等报刊,《上海教育科研》、《语文学习》等国家级核心期刊,《现代教学》、《新教育探索》等专业杂志,都对我校的模块课程建设进行了介绍与评价。从教学实效看,学生们在模块课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建平的育人目标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切实的载体。
(二)校本选修课程建设
校本选修课程由特色文化课程与特色德育课程两大部分构成。
1、综合性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几年来,我们统整各类特色活动,按照“课程大纲、教材、教法、评价”四项课程要求来规范管理,沉淀了科技节、英语周、学科类校本选修课程和竞赛课程,并开发了“4S课程”(即科技人文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项目设计等四项合称)。每学期常态下的校本选修课程都在一百门左右,其中“智能机器人”特色课程在历届国际、国内大赛中屡获金奖。每周三下午有两节课时用于“4S”课程(即“项目设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技人文讲座”的合称)。
2、综合性特色德育课程。活动德育是建平的教育特色,积累了丰
富的课程资源。如,一年一度的“与奉节建平希望小学师生手拉手夏令营”活动、社团文化节、国庆“嘉年华”通宵晚会、国际文化节、南京社会考察、学农、军训、青年党校、高三毕业典礼暨成人仪式等传统活动,都是我们的特色活动课程。我们在新课程建设中,更注重活动德育课程的内涵发展,不断探寻新形式,挖掘新内涵。2006年起,我们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感动建平”十大校园人物评选活动,把它作为学校精神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新形式。我们注重它的过程教育功能,从11月份启动,从班级推荐申报、事迹材料网上公布、全校投票评选,到新年1月隆重颁奖典礼,前后持续3个月。周期长、范围广,影响大,使这些好人好事成为极好的教育资源,深入到每个师生的灵魂深处。我们还在学生自主管理的传统德育形式基础上,创造出“主题值周活动”形式,成为一门开发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德育新课程。我们把学生值周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值周班学生每周自主确定一个管理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9. 如何加强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优化校园外部环境
各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
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色的显性标志,使他人一走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
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学校可以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
加强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
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
学校还可以推出“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的系列活动,向全校学生征集学生名言,让学生结合学校特色,写出自己的格言,并将其中的佳作和作者的照片,制成标牌(如百胜中心校),固定在校园醒目的地方,使学生深受激励并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
还可将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七校、三校等)。
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学生个个当楷模的自主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优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
鉴物增识,启迪着学生的心智;
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着每学生情操。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认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
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自己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书角等。
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
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
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
在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⒈构筑发展愿景。
校长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激发师生进取精神。
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思考,把构筑学校发展愿景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憧憬,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校长要凝聚人心,调动集体智慧去实践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上下功夫,在优化教学教育管理上做文章。
教师拟订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学生确定成材目标,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材结合起来。
⒉策划发展思路。
学校管理者要用自己学校的办学信念来规划学校发展蓝。
要在认真分析已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立学校的发展规划,理清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具体策略。
比如蔺市小学利用美心集团以及古镇资源优势、学生艺术特色摸拟空间等优势,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模拟教育为特色打造特色学校,同乐中学结合独特的“以南方早熟梨为主的瓜果菜种植新发展模式”,开发乡土教材,提出了学校的绿色教育办学思路。
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优势,在创建优质教育的同时来打造特色学校,使办学体制更具生命力。
⒊塑造共同价值。
学校要通过人本化的学校管理、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书香型的学校塑造来演绎和建构“激扬生命”的学校精神文化。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
读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是校园读书活动的主要形式。
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成为教师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学校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每学期要求教师认真阅读相应篇目,每人撰写读书笔记,学校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
学校校长应是读书的带头人。
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经典诵读到名著欣赏,从故事赛、演讲赛到情境剧、课本剧的表演,从手抄报、书画的展示到读书心得与感悟,让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幸福快乐的体验和享受。
如开展“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家校携手营造书香家庭,通过书香家庭建设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
在家庭中开展读书活动不仅能改变家长的观念,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且可以推动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建设。
10. 如何建设校园特色文化
学校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场所,然而在日益物质化、技术化的今天,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念的式微,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文化立校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校园环境建设是文化立校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环境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至完美”。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和县《关于切实加强中小学大文科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我校的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位,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我校书香校园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活动。就我们学校而言,大楼上有鲜红的标语、醒目的校训,大楼前立有漂亮的橱窗,教室里张贴着名人名言,中心过道两旁竖有不锈钢的古诗文铭牌,草坪、绿地插着爱护花草树木的警示语,每棵树上都挂有介绍其名称特性的标注牌。努力使校园处处充满着科学、人文气息,让学生时时感受着文化的濡染。走进校园,能让人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有不少的学生尽管他们每天要从已竖立了几个月的古诗文铭牌上的诗句前面经过多次,结果对它们竟毫无印象,一无所知,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升思想涵养和精神品位。我校注重学校的文化环境布置,营造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以校园规范化的语言文字环境引领学生提高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精心布置学校橱窗、板报,加强学校文化阵地建设发挥校园广播、网络的育人功能;创造条件开展校园文学社活动等等。为什么会收获甚微?我认为,这是我们学校在操作上走进了误区,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你布置环境,提供了学习对象,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感染,从而自觉地去学习消化。这不正如给学生发了新书、配音磁带、练习册、作业本,教师不去上课一样吗?我们面对的是学习目的模糊,自学能力弱的小学生,他们是模仿能力、好奇心比较强的年龄阶段。所以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布置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做到落实素质教育和有效教育。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说一些什么话?怎样让孩子们听到、听懂、听进、乐听、想听每一面“墙壁”所说的话?怎样让这些话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外化为他们的言行呢?
首先,要让它们说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的欠缺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于一些深奥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网碍。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让“墙壁”说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对于小学生而言,“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比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容易理解。在一年级教室的楼道里,贴上“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比许多高深的道理、空洞的说教更能深入他们的心灵,外化为他们的行为。富有童趣的儿童画、中国特色的写意画比起生硬的电脑制作、统一打印的名人名言要生动百倍。学校的报栏橱窗更多的是只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那就是一处校园装饰物,像这些对全校学生开放的知识窗口何不用上汉语拼音呢?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不正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吗?
其次,要让孩子们有时间去倾听它们说话。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重是众所周知的,有人说,如果让牛顿生活现在的中国,那么他也只能整天埋头作业堆里,即使有苹果掉到他的头上,他也无暇去作过多的思考,就更不可能有 “万有引力”发现了。我们学校的学生,现在每天被学校的作息时间框的死死的,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什么草坪、绿地不许入内等等规定。从表面上看,校园井然有序了,环境卫生了。事实上,学生的自由空间被缩小了,久而久之就对在自己身边的环境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了,这就是当今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午间和课后,除了作业、打扫卫生外,有更多的时间徜徉于校园,漫步于绿地、草坪。欣赏鲜花、青草、绿树,在林间嬉戏,在草地上玩耍。拥有古人“春游青草地,夏赏绿荷池”的闲情逸致,在无拘无束中放松心情,放飞想象,享受童年。
再次,要让它们常说鲜活、适时的话。学校的教室、橱窗、黑板报、古诗文铭牌等切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它们应当常换常新,富于变化。比如,春天到了,就换上描写春天的诗句、文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腊月春风似剪刀。”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到了秋天,可以让孩子们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中,体会“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气。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体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大雪纷飞的日子,吟咏“忽如一夜色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情与景的交融中,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这样随着季节的更替,时令的变换,吟诵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文,既增加的语言的积累更受到文化的熏陶。再如,在奥运前后,我们的古诗文也可以更换为奥运精神、奥运口号等;橱窗、板报等布置则可换为与奥运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在沐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汲取更多的外来的和与时俱进的知识养料。
最后,要让它们说说孩子们自己想说的话。当今社会,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见识广了,能力也强了。我们学校教室内的墙壁更应该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他们的优秀书画作品啦,优秀作文啦,参观旅游时的留影啦,主题小报设计啦等等都可以一一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教室墙壁最大限度地被学生利用,引导他们合理美观地布置教室,让孩子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得以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使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心声倾诉到墙壁上去了,这样不仅激活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还锻炼了其动手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离不开“墙壁”的布置,我们要把每一面“墙壁”都交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孩子们有时间和空间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北京师范大学的邱耀德教授说 :“孩子的无意注意学到的东西比有意注意更多”,这句话的确值得我们小学教师去深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