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古代教育关于教学方式

古代教育关于教学方式

发布时间:2021-03-11 12:03:54

Ⅰ 揭秘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女孩教育方式有哪些

中国古代教育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构、教育家等。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Ⅱ 中国古代教育的宗旨是什么和现代教育方式的区别是什么

古代以老师为重,现代以学生为重。

  1. 古人认为,蒙养教育最根本的是“养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论语》记载孔子为学生开设有“文、行、忠、信”四门课程,其中三门都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畴。司马光《居家杂仪》中设计的家教程序,将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从“始生”开始,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指导子孙读书严格选择,以免“惑乱其志”,力求“养正”。

  2. 教师是山,学生是水,水总会绕着山走。教师是山,智慧是水,智慧映照山的巍峨。山水相依,山重水复,每个人既是学生又是先生,既是先生更是学生。心之蒙昧如山下的荒草,也许没有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开启蒙昧是我们人类永久性的任务。

  3.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开放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个性化理念,系统性理念。

Ⅲ 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我国古代社会教育具有下列特点

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职教人员。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或宗教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古代社会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另外,还产生了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教育的组织形式以个别施教为主。这种教学形式最显著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缺点是教育效率低下。

二、中国古代社会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概念

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以上统称为古代教育)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

古代教育在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2、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

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隋文帝设国子寺,隋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3、私学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分为官学,还有私学。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

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

Ⅳ 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试述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1、 虞庠之学:
《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 学校的原始形态:
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
校:木囚。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3、商代的学校
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
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4、周代的学校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 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1)“士”阶层的出现
(1)武士:侠士、力士等
(2)文士:贤良、商贾、方士、隐士等
(3)低级官吏
2)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
3)官学与私学分离
6、官学
1)汉代的太学
(1)教师:博士(诗、书、礼、易、《春秋》)
(2)学生:博士弟子
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老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其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
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其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汉代的选举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2)明清时期的国子监: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还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各学校互不隶属,皆有送学生到国子监的资格。
7、私学
1)私学的发展:孔、墨之学;百家争鸣;稷下之学(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私学的发达:教育儒学化与儒学私学化、私学的含义、私学的形式(授徒讲学、书院、家族教育)、私学的作用:普及儒家经典、科举人才发源地
3)古代著名书院
宋代: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茅山、石鼓、华林、雷塘
明代:紫阳、东林书院
4)私学的历史:顾名思义,私学即私人办的学校。中国古代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史书记载,最早的是春秋中叶郑国的邓析所创办,讲授他自己的著作《竹刑》,专教讼诉之法。同时郑国的伯丰子也开办私学。这些是在孔子私学之前。当时规模最大的是孔子私学,还有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到春秋未期,私学更加兴盛,最有名的是儒、墨两家,当时号称“显学”。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大盛,孟子“从者数百人”,以阐明人伦为教学目的;荀子先后授徒于齐、秦、楚国着书讲学,培养出李斯、韩非这些当时属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墨家私学是个严格而有纪律的政治团体和学派,要求学生具有刻苦、耐劳、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并重视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教育。以老聃和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其后期吸收了许多法家、兵家及儒家的思想,子夏在西河讲学,弟子300多人,李悝、吴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学生。
到汉代,私学分两部分,一是以启蒙教育为主的书馆或学馆,先教认字,可读《孝经》和《论语》;一是传授经学的精舍。精舍一般由当时精通儒学的名家所建,一些经师鸿儒,所教授的门生弟子多达数千甚至上万人,其讲学已初具学术讨论与研究性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兴废无常,私学相对得以发展。名儒聚徒讲学,常有几百人或几千人听讲。如雷次宗在庐山,顾欢在天台山,沈德威在太学当博士,回家还要授课讲学,许多贵族、士子也纷纷到此受业解惑。北魏时期的徐道明讲学20余年,学生先后多至万人。
隋唐时期官学兴盛,私学也随之发达。如隋朝大儒王通、曹宪,唐代颜师古、孔颖达、尹知章、韩愈等都曾在私学中教授学生,许多名儒隐居山水胜地,开学馆、设书院,当为宋代书院大兴的起源。
宋代私学教育和启蒙教育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经过北宋三次兴学,南宋官学有名无实,许多学者致力于私学。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启蒙教材大都为宋人编撰或改订。
辽、金、元各朝代私学也很活跃,其原因是统治阶层发生了不同民族的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养本民族的治国人才,而战乱的频繁,使得官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私学才得以兴盛,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经馆、家学等。明清时代的私学,继宋、元以后仍兴盛不衰,形式也无大区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以后的私学中产生了一批书院,宋代得到发展后明清时代即向官学转化,这不能不说是私学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之一。
三、试述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Ⅳ 中国古代的有些什么教学方法

西汉初年的名儒董仲舒,名冠当时,前来受学者不计其数。董仲舒深有乏术分身之感,因此,为了使每一位弟子都学到真实的本领,他选拔较早入学、且学术通明的弟子,教授晚入学的弟子,等这些较晚入学的弟子学业达到一定水平,董仲舒再亲自教授。
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孔子因材施教来说,是一种创新。自先秦直至两汉,教学方法一直受到施教者的关注。但因为施教者和受教者不同,及所处环境各异,而存在一定差异。到魏晋南朝时期,教师在继承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
讲诵法
讲诵法通过教师向学生讲解和诵读教材,以达到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目的。曹魏名儒董遇在教授弟子习经时,就先让学生“先读百遍”,强义自见”,然后再亲行教授。讲诵法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诵读。此方法在当时较为流行。萧梁名儒伏曼容在自己家中设立学堂,自己高坐讲台,为诸生讲解经义,来听课者多达千人。无论是生徒的熟读成诵,还是教师的授文讲义,都要求学生熟记和背诵经文,因此,史书中常有诵书的记载。东晋儒士范宣10岁时就能诵《诗》、《书》(《晋书·儒林·范宣传》)。强调“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然后再亲行教授。讲诵法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诵读。此方法在当时较为流行。萧梁名儒伏曼容在自己家中设立学堂,自己高坐讲台,为诸生讲解经义,来听课者多达千人。无论是生徒的熟读成诵,还是教师的授文讲义,都要求学生熟记和背诵经文,因此,史书中常有诵书的记载。东晋儒士范宣10岁时就能诵《诗》、《书》(《晋书·儒林·范宣传》)。
辩难法
辩难,亦称诘难,这种方法在汉代就已出现,主要以探讨经文异同、激发学者深入思考、阐明经文大义为主。在辩难过程中,学者们各不相让,有以“辞长胜人”的特色。魏晋南朝时期,玄风甚炽,清谈风靡士林。在辩难传统与清谈现实的双重影响下,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师生相互诘难,自由辩论蔚为风气。萧梁时期的陈之敬,因善长《孝经》、《左传》而远近闻名。16岁时,应召对策《春秋左氏》、《孝经》,名次最高,获得“当世颜回”的美誉。梁武帝爱其才华召入面试,亲自论难,陈之敬剖释纵横,应对如流,左右莫不嗟服,得到梁武帝的赏识,官拜童子奉车郎,赏赐优厚(《陈书·陈之敬传》)。陈朝名儒袁宪,萧梁时曾入国子学学习,在学一年后,国子祭酒周弘正亲临讲学,众弟子均来集会,当世名儒谢岐、何妥等亦来听讲。席间谢岐、何妥递相阐明义端,深极理致,袁宪与他们往复数番,应对敏捷。当时学众满堂,观者无不紧张,而袁宪神色自若,辩论有余。周弘正也屡次提问,试图难倒袁宪,但袁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深得世人赞誉(《陈书·袁宪传》)。通过上述故事,可以看出当时辩论之激烈。
受官学侵染,私学中亦不乏此法。如梁朝庾承先幼年时曾受学于南阳刘虬,强记敏识,超越群辈;玄经释典,无所不悉;九流七略,咸所精练。地方长官欲任用他为僚属,他没有前往,而是与道士王僧镇同游衡岳。晚年时,授学于士台山,远近名僧,咸来赴集,论难锋起,异说多见,庾承先相继酬答,令前来论难者受益匪浅(《梁书·处士·庾承先传》)。再如韦睿,暮年时亲自教授诸儿学习经学,三子韦棱尤明经史,为当世称颂。韦睿每讲授时,都令韦棱辩说,韦睿则剖析讲解,令其信服。(《梁书·韦睿传》)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加强,也有益于学术的交流。
覆讲法
覆讲法是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进行复述并宣讲的一种方法。如萧梁许懋14岁时,入太学学习,主修《毛诗》,白天领会老师所讲大义后,晚上则覆讲,同学听者经常有千人(《梁书·许懋传》)。对于这种方法,周一良先生认为:“当时学习有所谓覆及覆讲之制,儒生与僧徒皆用之,实为一种考核及辅助听讲者加深理解之方法,亦即后代私塾中背诵及回讲之方法也。”此种方法在魏晋南朝较为盛行,不仅普通教师应用此法,而且一些高僧也通过此法宣讲佛经。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但可以考核覆讲者,而且也可以辅助听讲者加深理解。
递相传授法
这种教学方法早在汉代就有。如前文所述的董仲舒就曾采取此法。东汉大儒马融亦用此法。马融门徒多达四百余人,每次升堂进者五十余生。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马融每次都让高业弟子传学于郑玄(《后汉书·郑玄传》)。不难看出,所谓递相传授法是教师对部分弟子进行亲授,再由这些得到真传的弟子依次教授同门。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生较多的情况,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此种教学方法为魏晋南朝所沿用。如西晋隐士杨轲学业精微,养徒数百。即使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亦不能亲言教授。如果想受学,须旁无杂人,教授入室弟子,然后再令入室弟子递相宣授(《晋书·隐逸·杨轲传》)。同汉代此法相比,又有两点差别:其一,“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所谓入室弟子当是高徒,这种创新有利于个别教学的实施;其二,“欲所论授,须旁无杂人”。具有明显的保密性,不利于整体教学的发展。
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在实践中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多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私学中,这与科学技术发展的特殊性有一定联系。如南朝刘宋时期的王微,熟谙医学典籍,颇晓中药,尤信《本草》,教授生徒,每年春秋令节,亲自带领两三个门生入山采药(《宋书·王微传》)。中医之学,识药是本,王微亲领门徒采药,是以实践的方法让生徒精通。这种教学方法的实行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

Ⅵ 古代教学方式

上私塾,口传教育,主要是学四书五经,儒家学说

Ⅶ 关于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方式

您好,我看到您的问题很久没有人来回答,但是问题过期无人回答会被扣分的并且你的悬赏分也会被没收!所以我给你提几条建议: 一,你可以选择在正确的分类下去提问,这样知道你问题答案的人才会多一些,回答的人也会多些。 二,您可以到与您问题相关专业网站论坛里去看看,那里聚集了许多专业人才,一定可以为你解决问题的。 三,你可以向你的网上好友问友打听,他们会更加真诚热心为你寻找答案的,甚至可以到相关网站直接搜索. 四,网上很多专业论坛以及知识平台,上面也有很多资料,我遇到专业性的问题总是上论坛求解决办法的。 五,将你的问题问的细一些,清楚一些!让人更加容易看懂明白是什么意思! 谢谢采纳我的建议! !

采纳哦

Ⅷ 古代的教学方式是否正确辩题

《原来这样教孩子最好》古人成功的教育之道
希望你能看到这本书
虽然现代有很多教育学家,她们的教育理念,我们不知道这个教育理念,能运用多长时间。而我们古人的教育方法,经受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古代的清官特别的多,一个贪官,不仅是他自己,他的家族都以他为耻。
这些清官员不都是教出来的吗!
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现在反过来了,贪官,不为民办事的官多了,清官好官让人耻笑。
现代的教育我们都应反省一下,不要盲目的像西方学习,美国只有300多年历史,中国有5千年文化。只是近200年我们把我的传统文化弄丢了而已。
还有一个视频《向一百年前的小学生学什么》,在优酷上可以搜索到。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Ⅸ 13.古代一般采用的教学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集体教学

D.
私塾甚至往往只有一名先生,不同年纪、基础的孩子一起上课,一群孩子讲课的时候别的孩子描红、默书。
太学、国子监的学生基本已学完了儒家经典,基础相差无几,只存在跟随老师的区别,不同年纪的学生能学着同一个老师的东西,成就取决于个人努力程度与悟性。所以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说。

Ⅹ 中国古代的教育模式是什么

从170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中国教育就诞生了。在原始社会便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庠”原为养羊的地方。后来变成了粮食仓库,有了养老的功能,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劳动者不仅在数量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质量上也要求劳动者受过一定的教育,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术,能够成为管理机器的熟练工人。另外,为了更好地经营生产、管理企业,也需要各方面的技术管理人才。同时,劳动者自身也有受教育、掌握知识的愿望。因此,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各种专门人才和大量受过一定职业教育及训练的劳动后备力量,以适应民族资 产阶级发展生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旧学制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民族工业了展的需要,建立一个新的适合民族资 产阶级需要的新的学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与此同时,美国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制度也大量输入中国,建立现代教育制度成为教育界迫切的呼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五四”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指引下,批判封建传统教育和近代出现的洋化教育的基础上,在了解中国教育现状和亲身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之后提出来的,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建立普通民众的教育体系所进行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是建立中国现代教育理论所用出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它的内涵随着陶行知思想的变化而变化。1936年春,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质》一文中,认为“生活教育”有六个特点: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从而把“生活教育”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说:“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称为“庠”,到周成为“序”。
“序”又分“东序”、“西序”,前者为大学,在国都王宫之东,是贵族及其子弟入学之地;后者为小学,在国都西郊,是平民学习之所。商代生产力日益发展,文化日趋进步,科学日渐发达,因之学校又有增加,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宗。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专为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入学年龄与教育程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乡学主要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而定。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春秋战国时代,官学逐渐为私学替代,出现新兴阶层“士”,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提倡“以吏为师,以法为学”。

西汉私学重新恢复发展,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建太学,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年龄在18岁以上。
汉平常时,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校,乡聚设庠序。
校学设经师一人,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魏晋南北朝,晋武帝在太学外另设国子学。
唐时,京师设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监祭酒,学校六所,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上专收贵族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教师称博士。入学年龄在14岁以上,19岁以下(律学为18岁以上,25岁以下),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设博士,文学,助教与教官。
宋代除了太学外,有律算书画医诸学,书院制度开始兴起。宋初有四大书院——白鹿,乐麓,应天,嵩阳。南宋书院有“三舍”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
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
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
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学称教谕
明学称学正,副职均称训导,学生院试进学后的生员(秀才),按成绩优劣依次分廪生
增生、附生。
还有启蒙教育,明清有三类:私塾,义学,专馆
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建立京师大学堂为新式学校

阅读全文

与古代教育关于教学方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