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社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社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1 13:00:37

Ⅰ 社会教育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当代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整体的育人系统;在这个系统工程里面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重要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 ” 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将扩展到全社会。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家庭,社会将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整个社会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因此,了解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对开展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它不同于家庭、社会的影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视的优势。从学校育人功能来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社会化活动,它能按一定社会需要,根据教育大纲的要求,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从学校育人环境来看,学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们的学习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从受教育的时间来看,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集中,更利于全身心接受各种知识的传授,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
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它具有早期优势,是子女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有益于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尽可能早的开发,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它最能根据孩子的智力发展特点实施个别教育,最能培养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针对的对各种社会信息景进行整理、筛选。此外,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入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渡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终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齐讲“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是家庭”孩子对母亲的爱进而发展到对兄弟姐妹、邻里的爱,这就是道德发展的基本原则。
社会教育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继续延伸和发展,是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组织机构繁多,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应性、及时性与补偿性,其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若善于利用,引导得力,必然会对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青少年的素质提高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通过社会教育,学生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在社会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需要,为参加现代化建设做准备。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实现 “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格局,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重要意义。 它是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化,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是形成整体教育的思想保证,是对教育改革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和发展;是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根本途径,是把全党重视、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在一起的重要举措。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势在必行。
总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从而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网络化的社会教育队伍,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发展需要。使学校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家庭有力的支持和积极配合,三位一体,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使学校教育呈现“事事有人关心,处处有人留心,时时有人操心”的大好局面。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和家长的配合,社会的关心,必定迎来教育的春天。

Ⅱ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 要:教育是人类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教学则是教育的必然途径,也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那么,什么样的教师行为最能体现“教”的本质特征呢?从这个方面谈谈个人感受和思考。教师所有的努力是为了学生进行,教学的效能主要体现在教学任务上,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质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利用教材、教具,通过板书、语言、形体向学生传授知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科教兴国的时代需要。课堂教学是授课的主要形式,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备好课、上好课。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源于前者,又高于前者。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善于组织教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一堂课,就是教师导,学生演,师生共唱一台戏。搞好组织教学的根本在于教师的热情、亲切合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艺术。并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旨,教材为主源的教学原则,我认为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2.精心设计每一节教案教师在弄清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后, 抓住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效教学方法,有趣味性,有吸引力,板书要设计的形式优美,布局合理,有概括性,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3.精心组织一堂课的教学做到每堂课要求明确,讲得少而精,练得多而活、所谓课“少而精”,就是指抓住教材的精华。学生练习要多而活,其含义指教师要相对的少讲,只讲重点难点和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主导作用要发挥在点子上;应尽量让学生多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须经学生反复实践才能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因而,某些知识应以不同方式循序渐进地反复多练。
二、改进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那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知识死,能力低,产生厌学情绪,而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所以一定要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是教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电教化教学手段,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学生热爱教学活动。另外,指导学生建立起定向预习、听课、笔记、复习、作业、自查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最后由学生自己说清为什么(即说学习过程),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发展,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加强辅导,转化差生,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基础教育中,“差生”是无校不在,无班不有。要想大面积的提高班级的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作为人师我们应有意识地缩小与“差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长处和优点,作为差生也不例外。教师应及时发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有意识的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加赞扬,为其树立自信心。同时,善意的指出他们缺点,告诉他们如果相应的计划,积极创设和提供显露他们的优点和本领的机会、环境和条件,从而促使他们取得进步,专差为优。
四、课堂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员,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他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并且有助于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益,因此搞好课堂教学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教师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就必须建立制度化的课堂规则,明确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
五、保持良好的课堂风气课堂风气即课堂成员之间持续而稳定的互动所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不同课堂往往有不同的风气,有的课堂积极而活跃,有的课堂风气拘谨而刻板,有的协调而融合,有的却冷淡而紧张,通常情况下,课堂风气与课堂规则直接影响课堂风气。反之,课堂风气的状况也影响着课堂规则的制定。例如,课堂中存在着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吵吵闹闹,课前课后很少预习复习等风气,在制定课堂规则时就要侧重学次生活方面的规则,改善学习风气,如果学习太重学业成绩,恶性竞争,甚至勾心斗角,就要求侧重友爱,合作,互动等道德方面的规则,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是教学中最基本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这里主要谈谈师生人际关系问题,师生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接触等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正常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它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教与学总是在师生交往的背景下进行的。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互相沟通,互相作用就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师生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教师教,学习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如果学生师生各关系融合,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以一定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同样的对待,不能失去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
总的来说,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Ⅲ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

(1)学生的课前来准备情况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将主要时间放在对问题的探究上。
(2)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交流和沟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点又是归宿。
(3)教材熟练程度:要想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必须熟练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开,又能拢得起。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势必影响课堂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课堂组织的有效性:课前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流程,预设课堂的大环节,确保环环相扣,使课堂活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5)问题的特征:课堂活动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活动的对象与载体----问题的质量。
(6)新知识的呈现方式:一堂课往往有几个知识点,有重点也有难点。

Ⅳ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问题和困难有哪些

(1)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必须优化课堂结构,加大课堂容量,将主要时间放在对问题的探究上。
(2)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说到底是一种交流和沟通,而情感的交流既是起点又是归宿。
(3)教材熟练程度:要想有效地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必须熟练的把握教材,既能散得开,又能拢得起。如果教师对教材不熟,势必影响课堂活动的展开,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Ⅳ 什么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关键因素

新课程的实施,其宗旨就在于转变学习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师和课堂。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成为课程改革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尤其是在课程内容和课标都发生较大变化的现实情况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普遍遇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教师要求增加课时,强调教学内容讲不完。我想,要解决这个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如果最终不能影响到课堂的改变,这样的改革就是令人怀疑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可是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还和从前一样,“旧瓶装新酒”,那说明改革是失败的。以上这些认识也正是我今天选择这个话题和大家进行交流的原因。
从概念的角度讲,与有效教学相对的应该是无效教学,但是,说一堂课任何效果都没有,似乎又欠科学,所以我赞同某些学者用“低效教学”作为与有效教学相对的概念。英国学者布里奇斯古默波特在著作里列举了低效教学的表现:1、不能维持课堂纪律;2、不能正确对待学生;3、不能取得预期课堂效果;4、没有掌握所教的学科知识;5、没有有效地传授学科知识;6、没有合理采纳他人的意见。从这几种表现来看,涵盖了多个方面,有的是从教学状态来评价的,有的是从教学行为来评价的,有的是从教学效果来评价的,有的是从教学准备来评价的,是如今人们对低效教学判断的主要依据。下面从我个人的理解出发做一下解读。
教师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与课堂纪律有直接关系,任务都无法完成,有效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说,课堂秩序好坏与教学效果也有着紧密地联系。但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一个辩证的尺度,混乱的课堂是低效的,安静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的吗?不一定。有时候学生之间在讨论问题、探究答案的时候,课堂也是不安静的,然而就是在这不安静中,学生之间有了碰撞和交流,对问题的思考有了深化和提升,这恰恰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有效的;反之,课堂是鸦雀无声的,而学生的思维机器是停滞的,这却恰恰又是低效的。所以,仅仅以课堂状态作为判断标准是不科学的。但是如果一位教师的课堂始终并长期是失控状态下的混乱,那么毫无疑问他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因为学生对你的教学缺乏兴趣,注意力完全在别的事情上,说明你的教学存在严重问题。
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是指教师教学行为带来的课堂教学质量下降。比如,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尊重,居高临下缺乏亲和力的教态等等,都容易造成学生反感,从反感教师本人进而反感你所教的课。
不能取得预期课堂效果,是因为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安排、课堂管理等方面令学生不适应,使得教学意图得不到实现。
有些老师缺乏钻研精神,备课不认真,课前准备不足,常常在课堂上被学生问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些教师一本教案教一辈子,不注意更新知识;这些都会使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你讲的东西他也不注意听了。
掌握学科知识和传授学科知识是两码事,掌握学科知识只是有效教学的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你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也掌握了。陈景润搞研究可以是顶级的,但教学却不行。有些老师也一样,知识功底比较深厚,但学生总是反映听不明白,因为他缺乏对学生的研究和思考,没有把如何学会纳入备课思考的范畴之内,一句话怎样说能简洁明了,一道题怎样安排思考的步骤能思路更清晰,这些都没有考虑,课堂上说个不停,学生却听不出个重点,效果能好吗?
为什么强调“合理”采纳?我理解,是指在团队合作中不能合理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者一概不听,或者全盘接受,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如有些公开教学。
以上是国外学者对低效教学表现的观点,应该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洋理论”。在当前积极推进高中新课程的背景下,观察我们基础教育现状,低效教学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三维目标的割裂。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提出教学中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无疑是正确的。它是期望通过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形成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常常在教学中看到将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一种现象是有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教案都是原来的,照旧是重视知识目标,唯恐遗漏哪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甚至教材顺序调整了,以前在这个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调整到后面去了,他讲到这里还是照讲不误,结果最后是课时不够。而对能力目标(过程、方法)则完全忽略,“只讲是什么和怎么样,偏偏不讲为什么”。另有一些教师则片面强调能力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训练。讲文言文,上来就是小组讨论,然后出代表翻译课文,分析人物,应有的字词基础完全不涉及。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了体现这一维目标,总要在课堂上来点思想教育,似乎没有它三维目标就没完成,结果变成了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之外的孤立、机械、生硬的“贴标签”式的教育,不仅是空洞、苍白的教育,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我觉得,三维目标是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的,是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关注的,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说出来。在训练中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的意识、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热爱科学的精神,这就是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里面的。
教学活动的形式化。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其实质是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以教师为中心,而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质疑。这是个理念,绝不是一种模式。然而,在教学中似乎一说合作探究就是分组讨论,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模式,表面上是在“参与”“活动”,但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激活,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由表面的“自主”演变成”自流”合作探究有名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经历了探究的步骤,这种活动其实是低效的。
预设和生成冲突。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预设的教学就像一篇没有中心的文章,缺乏目的性,也缺少接近目标的科学步骤和有效环节;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是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的,没有生成就会使学生处在被动思维状态中。所以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当前有些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冲突的现象,表现之一就是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的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灵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则是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选择背后的无选择。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高三复习阶段。新课程增加了选修模块,每个学科都有数目不等的必选模块,而这些模块在高考中要求学生只选一个,这样就带来一个新问题,很多学生在高二修习的过程中每个模块都认真学了,可是在高三复习阶段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自己确定了一个模块,对另外模块就不复习了。其实这种选择是有道理的,因为讲求实效。但我们老师的教学却仍然在关照所有模块,讲每个模块时都只有部分学生在听,对另外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浪费时间。在高三这么紧张的复习时间里,每天却有这么多的时间白白浪费了。我们增设选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可是在高三复习的课堂上学生却处在没有选择的无奈之中。
上面我们分别列举了低效教学的部分表现,那么,造成这些表现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一)传统课堂教学思想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新旧教育理念在继承与碰撞中不断更新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其实我国传统教学中也不乏民主色彩,但是,由于传统教学以授受式为主,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学生个性体验等一些明显的弊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垄断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教代替了学,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知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的学习就等同于读书,教师惟教材、惟教案至上,学生对书本知识绝对遵从。这些影响即使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依旧普遍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内化成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是短时期就能够做到的,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机制来推动教师主动学习新课程理论,研究新课程的实施,才能真正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操作层面对有效教学内涵理解上的偏差
近些年来,学者们在有效教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共识,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对有效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
这种偏差最主要体现的就是以经济学中“投入产出”的观点简单地类比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与经济活动虽然都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但却是不同领域的活动,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活动说到底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遵循的规律是经济活动规律,最终体现的是物化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往往是在短时间内所能见到的。而教学活动则不同,它的对象是人,它的效果往往是抽象的而且难以量化的,具有滞后性、隐性、生成性的特点,如果只看即时性的、显性的、预设性的效果,就只能去看哪些形式化的量化的东西了。
其对策无非是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遵循教育规律,确立科学的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1、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协调与统一。基础性目标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发展性目标是指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的学习素质和培养情感为重点的人文素质。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就是要把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情感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课堂教学策略的科学有效。实施新课程,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谓转变的落脚点主要在三方面: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即使学生“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让学生“会学”;三是发展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即让学生“善学”。那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也应在此三方面。
3 、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学习状态的良好和谐。
(1) 师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2) 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否被激活,教师有没有对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干预
“积极的认知干预”要求教师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也就是说,要理解和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学到了什么。他没有发现问题时要引导他发现问题,他束手无策时要启发他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效教学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教师善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思维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形成积极的干预。
(3) 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状态如何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都有没有不同程度的、不同方面的收获,这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应该说,一切教学设计、一切标准和教师的一切劳动都是为学生学有所得、有所发展服务的,如果违背这一点,再完美的课也是无价值的。
(三)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教师个人的因素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因素。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的缺乏以及自身修养等的不足,尤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必然会导致教学的低效。比如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教师的职业倦怠等问题是值得重视的。教育智慧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缺乏智慧的教师,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来自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也在影响着课堂教学,有些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就来自内心的失衡,导致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甚至厌烦,在这种心态下的教学就难以避免出现低效。这一点是最应引起我们管理者重视和加以解决的。
对策:
1、加强师德教育,规范教学行为
教书育人者,德字为先。有才无德,难当育人重任,因为才华不往正地方用。德才兼备,才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利用身边的资源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如王为凡,不仅大张旗鼓地宣传他的事迹,而且写进了《教育为了人的幸福》,连校庆都用专门的时间宣传他,给很多青年教师带来震动。今年我们又出台《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暂行条例》,把一些原本是底线的东西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加以要求。
2、倡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它可以使师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尊重,这是教学活动得以完成的动力源泉。所以我们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学生的各项活动都要求任课教师抽时间参加,艺术节教师必须参加演出。平时要求教师利用自习课深入班级,熟悉学生,解惑答疑,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3、倡导建设学习型教研组
我们在几年前就提出建立学习型教研组的口号,并推出了政治组作为典型。他们每次组会有专门的学习主题,由专人主讲,大家讨论,并且每次都有录像资料。并提出几个一(每年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学期上一堂研究课,每周听一节课,每学期写一篇理论文章,每月写一篇教学心得),在制度和机制的推动下,教研组已经具有了在共同愿景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学习型教研组的特征。高二物理备课组主动研究选修模块的开设。这种团队建设的思想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基础。
4、建立健全有效课堂的评价机制和制度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识增强了,有效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而提高教师有效教学意识的保障是制度和机制。我们目前有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制度,青年教师汇报课制度,教学反思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学生评价制度,同时正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同时,我们还通过抓样板课树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典型,通过这样的机制激励、促进教师树立质量意识,努力学习钻研,切实使自己的教学增强有效性。
(四)学校管理文化因素的影响
学校管理文化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好的制度建设以及精神氛围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否则就制约着教师的发展。具体因素包括学校的评价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聘用、教师选拔、教师上岗、工作安排、晋升等诸多方面。学校现行的评价绝大多数注重可测量性与量化,忽视了质性评价;校本培训模式的形式化降低了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
(五)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个社会对升学率的极度重视与高度期望,导致了在教学中较多地关注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社会上各种“教育理论”的层出不穷,使教师和学校有时感到无所适从,在操作上不是“跟风走”,就是无动于衷,因而在倡导新课程理念的情况下,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重视形式的无效教学行为。
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今天所谈的只是我所想到的一部分。至于对策,也只是结合我们学校管理实践的一点思考,因为各个学校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各异,可能还有许多成型的做法和经验,我只希望我所讲的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目的也就达到了。

Ⅵ 课堂教育的不公平对学生有哪些不良影响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课堂教学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身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中体现教育公平,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教师教学心理要体现教育公平1、 改变教师期待的不良影响 学生的成长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的期待影响.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自己喜爱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而对于成绩、表现后进的学生,教师压根儿就没想到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提升展示自己.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课堂就必须改变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过去的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诸多不公平现象,其原因也在于教师所持有的课堂教学观念的偏失,其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指导思想中持有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培养优秀学生作为教学的目标,于是就有了在课堂教学行为中重视成绩优秀、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的心理暗示.因此,建立一个“参与教育机会均等公平”课堂的重要任务就是教师改变这种教学心理暗示,转变对成绩突出学生优先的教育期待.改而以个性发展的均等观看每个学生,给有着不同特长的学生以相关的特有期待,因而突出教育结果个性化的均等.2 、摈弃心理偏见的消极影响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承认,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这种偏见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公平性.这种心理偏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出于个人原因而偏爱家庭优越的学生是在各个层次的教育过程中屡见不鲜的;另外,教师也对基础好、以往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与特殊优待,用学生的话来形容,就是“老师喜欢好学生,不喜欢成绩差的,一碗水端不平”.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们尽量在心底努力纠正这种心理偏见,但因为教学质量、教学进度、教学效果、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等问题,常会致使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里作祟,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高低标签,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中的公平对待.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应该首先从心理上更好地树立平等观,塑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结构: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能够以同样的态度,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不同的学生.对优秀生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对中等生要鼓励他们努力,对差生要细心教导.总之,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能放弃.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平等的关怀与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在这种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教学心理和行为上消除学生彼此间隐性的社会地位,使同伴地位中的不平等不至于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中的经历;教师要避免在课堂中对干部学生的特别关照;整理学业秩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尊、自信,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避免优生始终认为“我最棒”,而后进生始终认为“我最差”的思想恶性循环.在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上,每个学生个体都是待发展的个体,教师应该让学生们知道,作为老师本人,他(她)对学生是没有偏见的,对于学生而言,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人人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不但要爱“尖子生”,还要爱“后进生”,更不能歧视所谓的问题生以及有某些缺陷的学生,务必抛弃成见,克服偏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二、座位的安排要凸显教育的公平教师在每年开学时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都想坐到教室里的黄金位置,即教室里靠前的第二第三排,而这样的位置有限.教师在安排位置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前后不变地轮换制度.在给学生安排位置时教师总能接到家长的电话,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置,甚至是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地关照某某学生,从而出现了特殊的“人情位置”,这就是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如现在一些班级的座位是按照期末考试成绩来安排的,学习成绩靠前的学生被安排在前面的几排,学习靠后的学生被安排在教室的后面,成了教室中的另类.这样的位置安排对于学生心灵的打击和创伤是巨大的,这样的歧视性政策丝毫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反而会造成班级同学间的关心和师生关系的紧张,是很危险的做法.国外的学者比较早地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了圆桌式的位置安排,这种位置安排能较好地解决由位置安排引起的教育不公.但是在现在普遍采用大班制的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挥民主的决策,尽可能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实际,统筹安排好学生的位置,切不可以学生受教育环境的资源进行交换和分配.比如: 把视力不好学习能力也不强的、个子较矮的同学调至前排就座,不会影响其他同学看清黑板. 三、 课堂互动交流要体现教育公平1、 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的合理分配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材料与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置更加个人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从而缩小了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因此,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课程内容,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是促进课程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此外,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需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学习相同课程内容的机会.传统的能力分组教学剥夺了所谓的“低能力组”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特殊性为不同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学习材料,又要给予学生学习具有同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的机会.2、 协调师生地位,建立良好师生教学学习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尊重学生表达学习思想的机会,拒绝自己成为“扩音喇叭”,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培养学生平等与教师交流的权利和能力.当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课堂上,促进空间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是要实现上述目标所需要的.这有很多应对措施,其中合理设计学生座位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课堂上的教育管理者可以使不同类型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匀分布状态,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周围环境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为了缓解空间距离所带来的座位的优劣之别.当教师与所有学生尤其是与距离教师较远和处在教师视域边缘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师生之间就会降低空间距离所带来的疏远感,从而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的交流心理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必将得到发展.3、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我们突破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分层教学和合作学习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组织形式.课堂中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个人性质的课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经常是整班教学和个别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合作性课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小组成员的相互帮助完成;竞争性的课堂要求学生个人之间或学习小组之间竞争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分层教学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结合互动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就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减少了课堂中的“看客”,压缩了课堂中的“死角”.四、课堂中教师的言语要体现教育公平 “一句好话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传统教学多采用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常常以自己固有的想法和观念给学生添加标签,“聪明”和“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坏学生;从来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甚至剥夺他们的个性和自由;喜欢上课听话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与他们和风细雨的进行交流和讨论,而且受到表扬的机会也比起其他同学要多,而对于那些有坏学生标签的孩子,则会冷眼旁观,甚至在他们举手问问题时,给予不屑的眼神和冷言冷语;特别是当这些坏学生达不到要求时,有些教师会说“你真是个木头脑”“你这样学习还不如回家睡觉呢”“你的表现跟猪一样笨”等讽刺的言语;对于一下子答不出得同学,有的老师便催促:“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了!”这些都是严重的教育不公,教师常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和成人世界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学生往往有自己的想法和成长的经历.当教师在课堂中一次次地伤害他们之后,他们受到这样的不公对待之后,还能积极投入学习中吗?他们会随波逐流,放任自己,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坏学生”.所以,教师要谨记好语暖人心,恶语伤人心.课堂中教师要多一些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千万别要吝啬你那温暖人心的话语,因为几乎所有人具有爱听好话的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唯有克服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所体现的偏见和公平,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牢记这样的一句话:“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真心实意地去关爱每一位学生,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努力实现教育的公平.

Ⅶ 社会要略对现代教育是否还有指导作用

一、新课改下,教师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教学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实现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会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从观念上更新、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人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的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提升教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才能充分的开发教师的潜能。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如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学管理知识、教研教改知识,以及教育技术知识引发等。提高教师绩效、教育变革和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可以对检索工具的应用,远程协助,交流社区,游戏平台,电子期刊、教育网站、网络投稿、投票、网络课程、教育资源库、教师网联、教师博客圈等进行网络化学习与利用。另外还有课改示范课、学科带头人观摩课,
配套课件作品,各校名师教案、课堂设计、教研论文,以及电子图书馆等丰富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的讲备课、教研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二、多实践,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信息教育培训等途径,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教育部门每年都组织教师大量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方式灵活,如远程教育与网上培训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还通过听课评课、实践反思、教学研究,更新补充知识、提高技巧,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吸纳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迅速投入实践,并在网络上公开交流探讨,有效提升专业技能。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可实现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提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中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互为作用,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要求每位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远程自我提升学习。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层次、方式,有选择地修炼。教师的教育观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及对信息技术掌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直接可以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性实践,通过网络观摩优秀的视频教学案例,还影响着教师制度建设的完善,教师的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
三、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教学
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学以致用。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通过教师个人对一个主题下的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认识、反思,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建议等,使教师个人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都有一个深入地总结、反思以及对未来教学计划的预期安排,并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加以表现。这样,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将内隐性的经验外显化,成功实现个人的知识管理,促进个体专业成熟。
第2/4页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准备的重要工具,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工作效率和质量等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环境、改变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教师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教学媒体的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眼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区域性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校互动活动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件情境教学,音、色、形、空间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努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作用和提高,在信息技术创设的艺术情境中体验、感知、审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还有模拟试验,使学生印象加深。还比如讲解艾滋病细胞等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用信息技术就比较方便,使学生兴趣大增。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建设,加强进修学校这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设。利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教育资源实践。
2、加强投入,加强各地区电教馆资金与设备的投入。重点建设成当地先进的电教机构。负责各地区的电教、信息科研、资源配置等工作。
3、优化农村信息技术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得到有效发展。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建设必须适合学校实际的应用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化应用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合理安排、最好分批次和水平,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使之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掌握信息技
第3/4页
术的专业教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5、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意义提醒我们,必须加大对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使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提升到一个高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改革。
五、结束语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信息化,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师。所以,要实现教师专业化,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教育资源建设实践,加强进修学校这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设。加强各地区电教馆的资金与设备的投入,在师资培训基地上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优质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教学实践、教改教研、继续教育、提升自我资源服务,这可以使教师整体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个巨大的工程,它不是短期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教育发展、服务社会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奋斗,拼搏。我们对未来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前景充满信心。
有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广大教育同仁要认识到位,认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教学,同时肩负起 “资源建设”的重任。相信我们的前景会无限光明。

有效利用远程资源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天地,如何实现教育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农村学校校长面前的一大课题。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能够增大的资源只能是人力资源,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生长和发展”。基于此,在学校教师才是最根本、最积极、最丰富的资源,只有提升教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才能单筏厕禾丿鼓搽态敞卡充分的开发教师的潜能。我校在长期发展中,遇到以下突出问题(1)教师观念陈旧,走不出传统教学的阴影。(2)在信息技术掌握与多媒体运用水平方面,教师尚未大面积提升,农村远程运用技术不娴熟,“有效课堂”未能形成校园主流。(3)教研工作封闭在局部小天地,需要构建学科高层面良性互动研讨的格局。为此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有效利用农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有效利用农远资源,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学习平台
对于地域较偏僻的我校,农远工程既给予我们硬件基础设施,又给予我校海量的“从天而降”的宝贵资源,实现了与大都市一样共享优质资源的梦想。它真正实现施教者和受教者跨越空间的实时或非实时交互,成为我校信息技术普及的助推器,为此学校乘借东风(1)开展立体式信息技术知识培训,构建学习型的集体,采取理论培训与教学示范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天网与地网信息相结合,远程教育与网上培训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在掌握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又掌握新形势搜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2)组织大规模地课堂教学听课评课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普及的作用。(3)开展典型案例研讨活动。学校充分引导教师利用现代教育资源,组织教师集中观看课堂教学视频录像,借助优秀教师或名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录像来提高学科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在教研活动时让教师们一边观摩,一边根据需要,随时回放教学片段,定格了解细节,反复解读反复研讨;引领教师在反复研讨优秀案例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行为与理念,发挥集体研讨的优势,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智慧。
(二)有效利用农远资源,搭建教师专业化实践平台
教师的学习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同样重要的是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课程资源整合,帮助教师增强教学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创新教学模式,从而创建有效课堂,具体做法如下:
(1)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信息与技术,实现情景化教学。
在语文、英语、历史、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为了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感染力的生活形象与场景,使学生在愉悦氛围中学习知识,受到感染教育的方法。如:九年级思想品德《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策略》一节,我校教师成功截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神七飞天、嫦娥二号奔月行动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于耳闻目睹中油然而生爱国主义豪情,诸如此类情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时空界限,空前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广度与教育效能。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信息与技术实现模拟化教学。
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科教学中,由于我校物理、化学实验设备药剂不足,或有时实验仪器不够精准,为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此时,可以借用他山之石——远程教育资源,播放相关实验的视频资料,把复杂实验过程直观地展现到学生面前,如电流的形成、人体血液循环、太阳的公转、叶的光合作用、内燃机的工作原理、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过程等,提供给学生无法感知的事实与现象,建立理解知识的经验。
(3)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信息与技术实现微格化教学。
在体育、音乐、劳技等涉及运动技能的教学中,可以运用电视机、DVD、教学光盘,专门指导学生各种技能技巧。如学生学习健美操,为了使动作更规范、更连贯,展现美的形状,微格化教学则彰显农远资源力量,达成远程教育信息与技术和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4)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信息与技术实现探究式教学。
在物理、化学、数学、历史等学科教学中,从生活中的故事与现象入手,形象地设问质疑,通过富有探究性典型问题,引导学生探求新知,促进思维。如《物理》讲解《大气压强》一节,老师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历史一幕,相背运动十六匹马奋力去拉被抽成真空状态的两个半球,但都纹丝不动,是什么神秘力量起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主动性,分析原因,寻找规律。从而于获取知识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
(5)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信息与技术,有力推行“三大板块六个环节”教学模式。
为了打造有效课堂,我校多年来一直探索“三大板块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出示目标——问题引领,引发思考——面向全体,基础检测——设疑设障,突出重点——立足生活,拓展提升,此教学模式,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完全置学生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中获得自信与成功感,而该模式的运行完全依托远程教育资源信息采撷与加工,依靠信息技术娴熟运用。经过实践,该模式对于数学、物理、化学学科有很好的效果。
(三)有效利用农远资源,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交流平台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交流,而交流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后续的行为产生影响”。在农远资源的推动下,我校构建了全方位多层面的教师交流研讨格局。
(1)首先每个教师依据所代学科建立个人学科资源库,与同科教师可以合作共赢,为同课异构交流奠定基础。
(2)科任教师建立个人博客,利用博客空间,可以自由发展自己观点、教学反思及心得体会。
(3)科任教师加入QQ群,与学科交流群,实现网络教研,突破校园“同僚文化”的拘囿,教研方式由一对一扩大为一对多,面对面,层对层的立体化教研,在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灵感的迸发,自由轻松的交流中长善救失。
(4)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区学科教研,网络论坛,使学科交流成为互动的舞台。
(5)学校创建学校资源库,为不同学科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奠定基础。
农远资源是火炬,点燃了广大教师投身课改、实现专业成长热情,农远资源是催化剂,加快不同年龄结构教师提升信息技术运用水平的速度,农远资源是宝库,为教师开发潜能,提升自身素养,提供不尽资源。在农远工程推动下,学校工作环境熏陶下,出现以下可喜形势:
(1)教师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新专业知识结构。
(2)在学校示范引领、辐射普及策略实施过程中,全体教师深切认识到远程资源与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巨大作用。
(3)学校通过制度考核、赛讲评优活动,点燃了更多教师有意识自发运用多媒体手段实施课堂教学热情,使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有了极大地改观。主动收集教学信息的老师多了,自觉研究的多了,自主学习的多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提高了。

Ⅷ 什么是影响中小学教学质量因素的

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一所学校声誉的好坏都取决于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谈谈几点看法: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一是向学生讲道理,告诉他们我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二是告诉学生他们这个年龄就是最适合学习知识的年龄,如果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会徒伤悲的。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着手。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悉文本内容、准备教学内容,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可以从心理学方面来考虑,我们要给学生自信心,当他有些微小的成功,就要及时去表扬他,让他知道,我能学好这门功课,我有信心学好这门功课,这样他就会逐步对这门功课感兴趣。学生有了错误,不宜过多指责从而打击他的积极性,使他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引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
在教学中,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课文读几遍,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在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前通过课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给予表扬肯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觉的学习获得知识。这样教师学生同时运用得来的知识会更牢固,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除了对上课内容的准备,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就要了解自己班中的学生,知道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答题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问题来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让他们有更多数的人参与到主动学习中。在教学中,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可以用上美术、音乐、电脑等。总之,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就要利用。
三、打好语文基础知识
1、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感染
作为教师,我们应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特别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我们应尊重学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世界,凭借教材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琼浆玉液浇灌学生纯洁美丽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会做人。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巧妙地借助学生已有的口语经验和相关的生活经验,使之与所
学知识建立联系,寓学于乐,化难为易,既增添学生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养的培养。
3、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习能力的核心是“感悟”,朗读与背诵是“感悟”的有效方法。对于汉语言的精髓,在学生学习书面语言时,一开始就让他们接触这些精品,让他们熟读成诵,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品位和语文素养,而且能增加其文化底蕴,使其受用终身。
四、及时批改作业,加强培优补差工作。
布置了作业以后,教师要及时批改,最好是面批面改。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让学生订正。对于不会订正的同学,教师要从旁指点,进行补差。做到日日清,当天清。学生就没有拖拉、偷懒的问题。这是一个补差的好办法。
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把现在课堂教学中化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的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则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课堂里,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能认认真真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学科,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素质。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直奔“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反之,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重视过程教学,在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
如阅读课应该引导学生自己真正读懂,要让学生有一个“读——悟——回”的学习过程。但目前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提问,自己不主动质疑。而“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现在教师怕学生提问没质量,“浪费”教学时间,又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实质上,指导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新旧知识之间发现矛盾,能换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那么,语文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有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看似矛盾、实质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通过读书、领悟,解决了这些疑问,就获得了相应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过程可以是:“自学——质疑——导读——释疑——悟读——练习(应用)一一存疑”。这样周而复始,螺旋上天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能力。
3.因材施教,是提高质量的前提条件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个性差异毕竟存在,所以在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教学中,针对各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从实际出发,有题可做。
六、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籍,拓展知识面,提高写作水平。(学生要有书可读,开放学校图书室是前提)
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个积累消化的过程,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何况,多读多写就是学好语文的传统经验。因为课外阅读的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质。如果能在课内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将大大得益。高年级则要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所谓真正的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集中注意地读。持久地读,有效地读;而阅读的方法可以有精读、略读。泛读……在阅读过程中作些读书笔记等。
七、影响质量的其他因素。
1.教师评价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考绩轻能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生命线。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好,那么无论如何,他不会被认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师;相反,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成绩非常突出,往往就会一俊遮百丑,他就可能是一位获得过很多荣誉的“优秀教师”。以学生考试成绩代替了对教学质量的评定,导致了教学管理工作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以及获取成绩的手段。教师的教学质量,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还应包括学生是否爱学、乐学、会学等学习因子及动手操作、演示,参加实践活动等学习能力方面。
2.教学设施与教学需求矛盾。
许多教学工具、设备老化、滞后、虚设严重。
3.学校制度在制定和实施时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一是还存在着见分不见人、见章不见人的现象。好像在实施这些制度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完成赋分,缺乏制度的实施者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指导。二是制度的实施都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干),实施的对象就是被管理者,使两者处于一种对立状态,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或者说是一种权力行为。
4、教师激励机制要加强。
对教师表扬的形式、次数太少,影响教师积极性。可以设立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青年、老年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
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几乎为零,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学校发展和教师工作积极性。
教师收入太少,低于农民工40元/天的基本标准,和其他行业差距更大。
教师政治地位不高,社会尊师重教氛围不浓。
5、对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教师没有学到真本领,多数教师仍沿用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教新教材,来教育社会化的学生。
6、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甚至背离。
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建议

在实践中不难觉察到,小学素质教育难以推进,深层次的症结是课堂效率不高。我认为,只有通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狠抓教学质量,才能保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
一、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领导充分重视教学工作。
1、每周校办公会都安排研究教学工作的时间,针对存在的问题,商定有力措施。
2、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了解教学工作情况,每位校级、中层干部都担任一门学科的教学,每周深入教研组指导教研工作,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课后就教法、学法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3、备课检查分定期查和抽查两种形式。定期查分期初、期中、期末三次,检查后留有记录并及时向教师反馈情况。个别教师还需跟踪检查,督促其整改;抽查是在推门听课后随机检查,在定期查、抽查情况的基础上于期末评出优秀教案。
每学期定于期中阶段检查作业情况,分作业量大小、作业设置是否有层次、学生书写情况、教师批阅情况等几项,评出优秀作业。
4、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执行教委下发的教学课程、课时计划,做到三表立法。每天值日校长都要巡视每班的上课、下课情况,对随意调课、空堂、拖堂、不备课上课等违纪现象做严肃处理。
5、学校制定了教学质和量的评价措施。
6、学校成立了教科室,设了中心教科研组,带领教师进行教科研理论学习,在《教科研园地》中交流教学经验,大胆开展教学实验。
7、每年组织一次教学研讨会,每学期有专题研讨会或优质课赛教。
二、加强教学研究,重视师资培训。
1、科研先行,全员参与。
开学初传达了教科研计划,提出实验要求,每位教师都根据学校教科研总课题,结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找出本学科的重点、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确立实验的子课题,有目的地在课堂教学中摸索实验经验。教师在期初有研究计划,过程中有记录,有阶段小结。
2、教研组形成网络,教研活动有落实。
学校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思品、劳动、自然、活动等十二个教研组,每周一下午大科组活动,每月一次小科组活动,研究教法、教材,开展说课、一人一课、评课活动。学习有关的教学先进经验,并将其结合到实际教学中,增加教学中的科研成份。
3、抓教师的师资培训工作。
学校分期分批派教师参加区级骨干班培训,外出观摩优质课,鼓励教师参加业余进修,新教师定期培训。

Ⅸ 目前课堂教学质量存在哪些问题,相应的对策是什么

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课堂教学任务认识不足。其主要表现是:育人功能被淡化。目前知识本位仍然在大学课堂里具有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由此派生出当代大学课堂以教书为中心任务,而将育人抛到一边,教书与育人严重割裂。俗话说“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大学生肩负社会发展的重任,其品德发展状况,不仅影响自身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未来。
(二)课堂教学三要素的相互关系不够明确。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并没有完全理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对课堂的主导作用,而对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缺少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像张楚廷所说“中国大学普遍的沉闷状态是令人忧郁的,课堂本是一个应激起大脑风暴的地方,但是它寂静的令人可怕。” [1]这很形象地说明了我国大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客观知识和考试重点内容的传授上。也正如丘成桐教授所说:“大学课堂只围绕考试来进行教学,学生只围绕考试来进行学习,这实在是太浅了。” [2]这样的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是格格不入的。
(三)考试制度不完善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现在大学里的考试一般以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学生记的笔记为考试内容,或者采用论文的形式。使学生有机可乘,没有去听课的学生,在考试前猛抄或复印其他同学的笔记“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甚至比上课认真记笔记的同学考的分数还要高,特别对文科类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更是普遍存在。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注重听讲,上课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了逃课现象,极大地挫伤了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Ⅹ 影响自己教学质量的因素

1、学校因素
第一、学校领导没有正确处理好“两基”工作与教育教学的关系。近年来,由于我县属于“两基”工作的验收县,所以许多学校领导“重硬件,轻软件”,重“控辍保学,轻教学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
第二、学校“以研促教”成为空话。首先,学校领导深入课堂第一线听课的次数极少。根据笔者多年的了解,多数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的次数极少,缺乏教学调研。其次,教研组没有明确的教研课题,教研活动单一,无非就是组织教师听几节课,有的甚至连听评课记录也没有。
第三、教师上课形式单一,多数老师任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厌学情绪不断滋生,辍学转学情况严重。
2、家庭因素
第一、多数家长意识不高,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在家不督促孩子温习功课,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觉得孩子只要能认几个字,会计算简单的加减乘除,将来能打工挣几个钱就行。
第二、许多家庭的不正当娱乐,或非法经营,比如在家开麻将管等,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
第三、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动辄吆喝打骂,言行粗暴,造成孩子逆返心重,对学习不感性趣。
3、社会因素
第一、读书就业难是主要原因。家长和学生对学习的真正意义缺乏认识,读书就是为了分配工作的思想在家长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本来升入高等院校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考入高等院校国家也不一定分配工作,许多家长和学生一时适应不了社会的用人改革制度,所以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第二、社会风气的影响是重要原因。如影视和网络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毒害至深,青少年正处身心发育阶段,然而,特别是港台的功夫片、言情片盛行,使青少年儿童盲目效仿,小小年纪就开始谈情说爱,或者打架斗殴。另外,网络更是毒害青少年儿童的罪魁祸首,许多孩子由于迷恋网络,如痴如醉,不能自拔,对学习完全置之不理。
第三、拉关系,走后门的歪风邪气较严重,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许多教师一心只想在县城等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工作,想方设法拉关系,走后门,只需凭借某些领导给基层的学校领导打个招呼就可以借调走人,而不需要行文调动,致使基层学校领导工作不好开展,缺编后只好请代课教师充数,试想,在着种情况下,学校的教学质量怎能提高呢?

阅读全文

与社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