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通常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有效程度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状况。正如布卢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目标就成为“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成为评价一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逻辑起点。
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在基础教育领域内,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普通基础教育工作的实施者们,专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对教学目标在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及教学实施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仍然处于“无知”状态,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习惯的传承,缺少理性的分析和理论的支持,这从整体上制约了教师专业发展,制约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从课堂教学实施的层面来考察,对于什么是“目标”、什么是“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等问题还处在低效和混沌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学会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着手实不为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着手教学准备,进行教学设计时普遍认为“教学目标”是多余的,对教学实施起不了多大作用,只是为应付检查才不得不完成这一环节。这种将教学目标虚化的主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不理解何谓“教学目标”、不了解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知识、不了解教学目标构成的基本要素和阐述的基本要领。那么,将教育理论专家对教学目标的研究,转化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行为,让教师在备课时能正确地运用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和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教学目标陈述的误区
不论是结集出版的教学案例集里,还是在各种教育网站中,甚至是教科书的编纂者精心打造的教学参考书上,我们都不难看见,所谓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出现的偏差。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师在描述课堂教学目标时经常使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等“放之四海皆准”的表述,看上去绝对正确,但实际毫无作用,人们戏称为“正确的废话”。
下面是关于《游历华夏》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
①知识目标:掌握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间的交流与互补,理解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
分析这一陈述,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这不仅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也是学习人文类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不仅是人文类课程的目标,也是自然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初一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也是高中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甚至是人的一生学习都应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它已不是教学目标,而是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目的。
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结果,而目标则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它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和稳定性。教学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客观要求,是以指令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更多地带有强制性。而教学目标只是对特定的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制定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和操作性。教学目标则较多地体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要求,带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目的是某一历史时期学校教学的规范,不容许随意变更,而教学目标则是一种策略,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2.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程、单元、课时等多个层次。因此,教学目标就包括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多个层次。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课时目标是对每个课时的具体要求,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
“通过系列探究,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位教师关于《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在这个陈述中,“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
3.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混淆
一位教师在教授《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时这样陈述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灾难。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
对于这样的陈述,且不说将教学目标割裂为所谓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是否恰当,因为这三个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渗透的。仅就“谁来完成教学目标”这一问题,就使我们非常困惑了。谁“使学生了解”?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谁“提高学生对战争危害的认识”?显然,这都是教师的行为。
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发生期望的变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如果没有促使学生发生变化都是无效的。我们经常听到老师抱怨说:“这个问题我都讲了五遍了,学生还不会!这不能怪我。”实际上,教学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而非教师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讲十遍、百遍,学生没有发生期望的变化,这种教学也是无效的。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对完成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认识有误。
4.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混淆
在对《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一课的教学目标陈述时,有教师写道:(1)知识与技能:一战中的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苏维埃、土地法令。这是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最常见的错误。这种表述不做任何学习行为、行为条件和学习程度上的界定,只是将教学内容罗列堆砌,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
5.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是教学中发生的事件,它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但是很多教师这样陈述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在图书馆、网络上等查找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把握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养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这种陈述错在将阅读课本、去图书馆、上网检索、课堂讨论等教学事件当作教学目标本身。
6.表述目标行为动词过于抽象
在对教师教学目标陈述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在教师的词库里“了解”“掌握”“理解”“应用”四个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行为动词。当我们提出何为“了解”、怎样的行为表明已“掌握”、如何衡量“理解”与否、“应用”与“掌握”有何不同等问题时,陈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过于抽象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如果使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词语是否比“了解”更具体呢?如果使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词语是否比“理解”更容易理解呢?如果使用设计、辨析、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表述,是否比“应用”更具操作性和更易反馈呢?回答是肯定的。
三、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作用又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贯穿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三种功能: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引学生学习。
2.基于行为主义的目标描述:
1962年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R.F.Mager)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在这本著作中,马杰提出了一种教学目标编写理论,他认为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条件,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要求目标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三是标准,规定符合要求的作此标准,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在学习国外教学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教学目标本土化的认识,其主要观点是: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的设计,其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要……、学生应该……”等。
行为活动──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记住、辨别、比较、对照、绘制、解决”等。
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图表……、看完全文后……”等,对条件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不可以带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与提示,如“在给定的统计图表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行为标准──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个事例”等。可见,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
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在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说是克服教学目标陈述模糊的一剂良方。虽然行为主义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存在着只强调行为的结果却忽视了内在的心理变化过程,遇到某些教学任务,往往会使教师只注意学生外在行为的变化,而忽视学生内在能力和情感态度变化的弱点;但是,从现阶段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毫无理论支持的情形相比较,这一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有理论指导与无理论指导,其教学的实际效果会截然不同。当然,行为目标理论存在的不足还可以通过设计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加以完善。
㈡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全面、明确、合理,所谓全面,是指要体现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全面不能理解成面面俱到,而要根据课文特点有所侧重。所谓明确,是指在文字表述上,内容要具体,达到什么程度要清楚明白,以便于掌控,便于检测。所谓合理,是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规定,不能超标,也不能低标,又要符合课文的特点,还要符合本班学生的实际。
《军神》这一课,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不悦、微微颤抖、勉强一笑等词语。
3、理解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词句,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4、能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感悟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二、要合理地划分课时任务。
《军神》一课,教学参考用书上建议教3课时。怎样切分课时任务呢?我认为,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充分地读课文,要将课文读准,读通,读顺,长句子要能不丢字、不添字、不加字,要顺畅自然。在读的过程中,识好字,学好词。通过读,要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进而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还要有所思,有所疑,有所感,有所悟,向老师或同学提出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交流自己初步的感悟和体会。这样就为下一步的精读、品味打好了基础,作好了铺垫。第二课时,主要是选准适当的切入口,深入文本,披文入境入情,体验感悟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这是第一个回合。然后,返顾全文,揣摩、领悟作者在本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即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是第二个回合。(这就是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所谓的在课文中走两个来回。)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指导学生读好重点段落和人物对话,并布置学生收集刘伯承将军的生平事迹,尤其是他早年的革命经历,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第三课时,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可先让学生交流课下收集到的资料,一方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书写指导,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增加语言积累;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三、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实现目标要求
1、落实字词教学目标
中年级的字词教学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军神》一课中,要求学会的生字是10个,要求会认的生字也是10个。怎样去落实识字目标呢?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心里一定要有数。在初读阶段,要让学生圈画出这些生字,一一地认读,可以和同桌相互交流,着力解决字音,教师出示相关词组检查学生读书学习生字情况;再读时,放手让学生凭借个人的学力,运用已经学得的识字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理解这些生字及词语,着力解决字义;在练习时,再指导学生细致地分析字形,写好要求学会的生字,着力解决字形。这样分步实施,有序,有度,有效,有利于打牢学生语文的基本功。当然,这种程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就成了程式化的东西。比如,在介绍刘伯承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读准生字承(chénɡ)的同时,观察承的笔画组成,中间的了字上是三横,不能写成两横,左边是横撇,右边是一撇一捺,不是撇折。
词语教学又该如何实施呢?过去我们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今天,我们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以及直观的图文、声像资料,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感悟、体验。比如军神这个词语,它是指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这是它的基本义。这一词语是出现在沃克医生手术结束后称赞刘伯承的话语中,联系这一语境,我们不难理解文中的军神其实指的就是刘伯承,这是它的语境义。沃克,作为一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他阅人无数,已习惯了病人与生死的艰难较量,严肃而冷峻,但面对刘伯承这样一个主动不用麻药,坚持做完割了整整72刀手术的军人,他被极大地震撼了,以至于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从男子汉钢板到军神这几个称谓的变化,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沃克的内心情感在急剧升温;透过军神一词,我们不难体会出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崇敬之情。军神是对刘伯承将军的称颂,更是对那种坚不可摧的意志的礼赞,这就是词语内在的情感义。这样从三个层次来感悟,学生就能由表及里深刻把握词语的丰富内涵,从而为以后的运用作好认知和情感上的准备。
2、锁定重难点,品军神内涵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感悟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教学中我是这样突破教学难点的:
首先要选准精读感悟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能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情绪,减少阅读头绪,优化阅读过程,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们不妨采取直奔中心的策略,将本文的中心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作为切入点,深入其中,进而辐射全文。
其次根据切入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说说军神是出自谁的口,是谁称赞谁时说的?找出他说的话,认真地读读。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句,让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如:沃克医生为什么会这么说?为什么他要以军神来称赞刘伯承?导致沃克医生态度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刘伯承和钢板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等等,再一一将这些问题展示出来。而后,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认真地研读文本,尝试从文中获取答案。如果选择的问题相同,也可以几个人一起结成小组,共同研读、讨论、交流。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地尊重和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应付的仆人。这样自主学习才算是真正找到了落脚点,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在学生充分地研读后,教师要组织好交流和评议。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有准确的预见,开始阶段,他们说出来的体会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零乱的,这是真实的学习状况。对此,教师要有心理准备。事先要精心地预设:当学生说的体会肤浅时,怎么启发诱导,以使学生的认识经历由肤浅到深入的过程;当学生说的答案不完整时,怎么指导帮助,以使学生提高认识,完善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零乱时,怎么引导提示,以使学生理清思路,有序作答。本课中,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感悟体会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一方面是从刘伯承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表现中来体会。手术前,他是异常地镇定,坚决不用麻醉药,对手术可能带来的痛苦,心理上有充分地准备;手术中,他一声不吭,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手术结束后,还说出刀数七十二刀。这是正面描写,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刘伯承超常的意志力。另一方面是从沃克医生手术前后的态度变化中来体会。手术前,沃克医生是冷冷地有些不悦,不相信眼前的这位青年能经受得住这么巨大的手术痛苦;手术中,沃克医生双手微微颤抖,因为作为医生的他,深知不用麻药摘除坏死的眼球和新生的息肉带给病人的那份锥心刺骨般的痛楚;手术后,面对这位超常镇定的青年,他被极大地震撼了,这大大地出乎了他的意料,以至于失声喊起来。这是侧面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手术的氛围,表现了手术的艰难和难以忍受的痛苦,成功地烘托出了刘伯承的刚毅与伟大,展现了刘伯承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为了更好地理解刘伯承的坚强,还可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平日划破手指、碰破身体表皮等遭受创伤的经历,真切地感受,悉心地体验,将生活经验和理解感悟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深入文本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
3、落实读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老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要多给学生创造朗读的机会,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可以体会词语句子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朗读时,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的经典词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涵咏品味其妙处,品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文本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本课读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正确表达语意。
指导学生朗读本课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人物对话。本课人物对话语言简单,但朗读时要把握好语调。刘伯承的话可用舒坦、平静的语气来读,以示作为军人的刘伯承的镇定、沉着、坚毅;而朗读沃克医生的话要结合他神态、情绪的变化加以灵活处理,如开始他的话用冷冷的、不悦的、疑惑的语气读;手术时他对病人说:你要是挺不住,可以叫出声来。用关切的语气读;手术后,他的话用充满敬佩的语气读,以示对刘伯承的赞扬。二是课文中描写沃克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要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经验,引导学生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分角色朗读课文。怎么处理呢?有些教师在理解课文之后,请几个学生分一下角色,将课文读一遍,就算完成了。这是应付,是敷衍。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一项练习,更是一项教学要求,切不可草率事之。分角色朗读是阅读理解的延伸,是一种重要的角色体验,也是学生深入领会刘伯承伟大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要落实好,必须要层层渗透,步步推进。初读时,要让学生圈画出人物对话,反复朗读;精读时,则要深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细心地体悟人物的情绪变化,全心地揣摩人物的感情起伏,走进人物的内心,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指导读好每一处的人物对话。在分角色朗读时,要创设一定的氛围,先自读自练;然后分小组进行,组内互换角色,互听互议,互学互评;最后选择读得好的上讲台表演,展示朗读成果,共享学习收获。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吃透课标,钻研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以有效达成目标。
㈢ 如何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有明确的具体来的易于实现的教学目标源。教学目标的定位忌多而空,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且便于课堂检测。这一点需要教者事先认真研究教材,读透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及求知心理。目标的确定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考虑,而不应该仅仅考虑教者的教,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学。课堂上亮出教学目标,等于明确了师生彼此都要完成的教与学的目标,教者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尤其是学生学有目标,知道自己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心中充满期待,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这样,师生会配合默契,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㈣ 衡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看什么
今天在听课时看到这样的情形:一堂低年级加法计算新授课,还有十分钟就要下课了,学生正在埋头算教师出的计算题,有一两只小手举了起来,教师赶忙请先举手的小朋友说结果,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立即说“错的请订正!”用投影仪出示了小朋友在图书馆借书场景,让学生帮忙算出共借来多少本书,然后又出示小朋友在商店买东西的图片,让学生算应付的钱数,都是让个别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关照学生自己订正,教师讲完了书上的习题,下课铃声响了。看得出教师满意地和学生说再见一部分学生高昂着头大声说“老师再见”,还有一部分学生四下张望在找什么东西…… ◆预设的文本与动态的课堂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能在课堂上顺利地完成课前的教学预设,完成教学预设已经自然成为衡量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也在无形之中在要求自已充当好导演的角色,但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是光看课堂教学预设的完成与否吗?是看文本教案的执行吗?谈到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在教师心目中的“文本课堂”,这里可以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天堂,是一切教学目标实现的理想化的完美的蓝图!但这样的空中楼阁只能作为追求的梦想。 ◆不唯教案、不唯教师,只唯学生 教学目标达成只有在课堂中完成,也必须在课堂上完成,达成度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与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或思维上的倾向,必须是教学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如果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该弄清的问题没有弄清,即使是再准确地执行了文本教案,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只能成为空谈。而实质上,文本教案的忠实执行,更多地需要从文本教案设计的初衷角度来看,也就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上例中有学生或者说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作业时有了错误,需要指导,而教师赶公车地走过场,那么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打了折扣。 同时,这也可能是教学预设活动实施的失败。文本教案的预设一般说来都具有层次性与一定的梯度,即前一个环节与后一个环节紧密相连,有的为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有的是前一个环节的拓展与应用,如果前一个活动出了问题,而不适时灵活地加以解决,而是硬着头皮往下进行,必将出现更多的问题令教学无法进行。所以有时候对教学预设活动的裁减与增加恰恰是实现“文本课堂”最佳效果的有效保证,是对教学预设活动最好的发展与充实。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就是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心、只唯实。 ◆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学习惯的改变 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可以从观念中找到注解,课堂要达的“三维目标”,主体是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只见文本,不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是要着眼于学生、立足于学生,把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置于教师的关注之下,引导、组织学生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采集和取舍、分析和利用、综合和概括。教学活动一定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出现的新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方法来尝试解决;以学生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的简略过程。尊重学生取得的点滴收获、为学生喝彩,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帮助他们改正,注意每一个孩子头脑中跳动的思维的火花。不要因为学生没有说出教师想要的答案而不悦,也不要因学生的旁枝全斜出而喝斥,把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所思所想、所谈所悟都作为教学中的重要信息来进行综合处理,和学生共同生成、共同发现、共同创设,构建我们的课堂。 我在听课时经常会看一节课的时间里有多少时间学生在思考,有多少时间学生在练习,有多少时间被浪费掉,分析浪费时间的原因,答案大多是因为教师,一个随意的问题让学生不知所云、一个的不当的评价让学生疑云众生、一次不确当的组织让学生乱作一团……
㈤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到底有多高
2012.5.14 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学理念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认可,而每一堂课最基础而且最关键的是对教学目标的准确设定和在课堂中如何很好地把教学目标达成。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效度已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其实,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度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各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达成,才有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参赛教师马老师《密度》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这样的:由学生感知比较大木块、小木块和铜块的质量大小,进行猜想,质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启发学生选择运用控制变量法,并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画出图像得出结论。发现相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不同物质,相同体积,质量也不同,从而建立密度概念,最后通过实例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马老师的这节课中,对密度概念的得出,马老师比别的选手多设计了质量与种类有关的实验探究,在整个课堂上学生实验安排得非常紧张,学生探究欲望也比较高,但是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有没有必要设计探究这一步呢?大多数选手只谈究同种材料的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教材中也是这样。听完课后,总有这样的感觉,教学过程中有些环节的设置有点儿跑偏,从而影响学生的探究效果,致使学生探究时间过长,造成探究目的不明确,探究环节过于复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度是衡量一节课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深刻领悟。同一教学内容不论设置什么样的教学环节,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一定是相同的。 还有三分钟的时间就下课了,学生还没得出密度的概念,而我又仔细看了看马老师设计的教案,在得出密度概念后,马老师还有一个让学生深刻理解密度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比较精彩,估计是没有时间讲了。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马老师的课真的是没能进行到教案中设计的精彩教学环节,我真替马老师捏把汗。我知道参加一次这样的优质课评选,对一位老师来说实在是不容易,他们都是在县区内经过层层选拔选出来的,已经经过历练的过程,但机会难得,他们参加优质课评选的目的也是为了晋级的需要,因此他们在讲优质课的准备过程中,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经过了多人的智慧,精心准备出来的一节课,但是在参赛教师将这节课的时候,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些教态、教学语言和课堂调控能力在一节课的表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睿智的教学智慧也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多的情况都不是我们事先预设好的,但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地沿着教师原来设计的轨道进行,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使得学生学习沿着正确的轨道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学生要掌握不同的知识点,要通过自主、探究、协作等有效的学习过程才会有实效的结果。而作为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达成度就必须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节奏,使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活动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堂有效率的课。
㈥ 如何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在我们学校,青年教师每学期都要参加摩课活动。以前我们的摩课都没有规定什么特定的主题,评课的时候也是从导入、教学过程、教学形式、板书、学生的参与等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价。范围广,没有重点。今年学校要求语文教研组的公开课要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主题去备课、上课。评课的时候大家也要围绕这个主题去评课。确定什么主题好呢?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流行一句很时髦的话,那就是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就我理解,我认为效率就是指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果在一堂课中,安排的教学内容都完成了,设计的教学目标都达到了,那么这堂课的效率就高。反之课堂效率就低。于是在这个学期,我们的公开课确定的主题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们在备课上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不会完全按照这三个目标,去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基本都是参照教参或是教案上的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进行小小的更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哪几段。3 、理解课文中哪词的意思 4 、懂得课文的道理,感受祖国的美丽,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等等。当然这些教学目标,我们不需要也没必要在一堂课中全都设计进去。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教学目标。比如低年级的识字课,我们可以确定认生字,写生字为主。像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我们可以以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为主。像写得比较优美的写景的课文,我们可以以积累词语,背诵优美句段为主。总之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就不同。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在以往的公开课中,我们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教学目标多,课堂容量大。教学内容无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把握不住教学内容的精华和要点,在教学时,对安排的教学内容往往平均用力,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认为只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了就行了。其实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教学重点模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要能够突出一堂课的教学重点。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就像国画中的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 ,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我想如果在教学时能够做到疏密结合,疏密有致,就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时间分配要合理。 我们的课堂一节课有40 分钟,但一个学生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 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如果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减轻学生的疲劳,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安排少一点的时间,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进行,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张弛有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才不会让学生的学生注意力涣散,也不致于学生的身心过度疲劳。 四、语文能力的训练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语文能力的训练上。在课堂上我们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我们千万不能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一堂思想教育课,或是科学课等等。
㈦ 如何在教学中达成知识目标
正我们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必须首先设置教学目标,但设置了知识、能力、情意目标,仅仅是明确了在教学中将要做什么,而知道做什么不等于做成了什么,所以,我们不仅要设置教学目标,更要努力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思维变成教学现实。下面以知识目标的达成谈谈一些看法。知识目标要在课堂教学中达成,而课堂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环节,每一教学环节都会影响知识目标的达成,所以,要促进知识目标的达成,必须了解教学过程的每一教学环节。
㈧ 如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目标。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不会完全按照这三个目标,去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基本都是参照教参或是教案上的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进行小小的更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哪几段。3
、理解课文中哪词的意思 4
、懂得课文的道理,感受祖国的美丽,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等等。当然这些教学目标,我们不需要也没必要在一堂课中全都设计进去。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教学目标。比如低年级的识字课,我们可以确定认生字,写生字为主。像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我们可以以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为主。像写得比较优美的写景的课文,我们可以以积累词语,背诵优美句段为主。总之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就不同。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在以往的公开课中,我们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教学目标多,课堂容量大。教学内容无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把握不住教学内容的精华和要点,在教学时,对安排的教学内容往往平均用力,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认为只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了就行了。其实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教学重点模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要能够突出一堂课的教学重点。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同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就像国画中的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
,浓墨重彩,认真描画。我想如果在教学时能够做到疏密结合,疏密有致,就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时间分配要合理。
我们的课堂一节课有40
分钟,但一个学生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
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如果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减轻学生的疲劳,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安排少一点的时间,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进行,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张弛有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才不会让学生的学生注意力涣散,也不致于学生的身心过度疲劳。
四、语文能力的训练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语文能力的训练上。在课堂上我们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我们千万不能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一堂思想教育课,或是科学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