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容有哪些
我不明白你所要讨论的是什么?
我觉得你的补充就是你所要的最好的答案了
不知道除此之外 你还想探索一些什么
②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凝聚着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质是要培养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优先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讲,就算是当前教育体系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依然侧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然而,一个对数学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数学学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当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伟大使命的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方法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为此,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只是动态的“过程与方法”,还应有使其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就中外数学教育对比状况而言,欧美等国家的教育水平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
在充分认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以便我
③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个主要是在语文学习和平时生活中去培养。数学教学偶尔谈一谈这方面的,其他的时间还是主要放在数学教学上。
④ 如何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 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传统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提出理念“努力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中!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对情感体验与态度的具体要求为:(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对数学的意识!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一改过去过于强调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状况,把数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情感,由于其处于多元化的环境中,因而会产生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怎样发掘数学教育中的情感闪光点,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是数学工作者努力探究的问题。
1.数学情感的含义
1.1 情感的含义
情感(feeling)指的是感情性心理过程的内心体验与感受,是内隐、稳定、深刻而又持久的,如我们对友情的忠实,使我们体验一种持久而又深刻的道义感及亲切而又温暖的满足感;又如我们对事业的执著,使我们始终感受着一种向上的力量感和充实而又丰富的成就感。实际上,情感是一个含义很广泛而且相当模糊的概念,它往往作为感情、内心体验、需要、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在我国心理学界,较多的人把情感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反映,或把它界定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有些学者所说的情感,既包括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即狭义上的情感,也包括情境性的,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即情绪;有些学者则认为情感仅指比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不包括情绪。这里,我们从广泛的意义来理解/情感;一切态度体验包括情绪体验都属于情感的范围。它的核心意义是作为一种心理过程,这种过程与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认知不同,它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同时个体通过反映客观事物与自己需要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态度体验,形成各种性格特征,如态度、价值观、意志品质等,这些主要是情感过程的结果,也属于情感的范围。
1.2 数学情感的含义
数学情感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知识的深化不断加强,体现着知之深,爱之切。数学情感是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情、对数学学习的内心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需要与愿望和对数学学习的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种感情性心理过程的内心体验与感受,是内隐、稳定、深刻而又持久的。表现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用处与美,尝到获得数学知识的愉快和欢乐,从而逐步形成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换言之,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主要就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自信心:对包含有数学信息的材料的接受程度;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程度;在教学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能获得的成功体验和对待数学学习的自信程度。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的就数学本身来说,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一个问题想不出时,固然有些苦恼,若一旦豁然想通,那味道不是甜蜜蜜的?这和音乐、舞蹈艺术的享受有何不同?如果在成法之外,别开生面地想出一些新的来,那就更是其乐无比了。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获得知识与内心感受,一旦形成了热情,那么它就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学习数学以有力的鼓舞,使他们坚持不懈地、愉快地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
2. 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育中有种种情感在起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数学教学目标与内容和教师与数学内容的接合程度。
2.1 影响数学情感体验的主要因素
(1)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
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因素和动机因素两类。学生自身的人格因素的显著表现是价值观、意志特征、理智特征等。价值观是个体据以对事物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推动并引导个体采取决定并行动的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内在力量。它对个体的各种活动都起着推动、影响和调节的作用。一个高估知识价值并以知识为追求目标的学生,一般会有高度的学习积极性,也表现较有恒心、有毅力、自制力强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学习,否则,就会成为学习的严重障碍。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力量,它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需要,可以说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从学生的需要来分析,它可以来源于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外部,前者就是内部需要(内部动机),后者是外部需要(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来自对知识的向往,紧张学习后感到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需要。外部动机来自社会和教育的需求,与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相联系,特别是教师的批评或表扬起着经常的直接作用。然而,个体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有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合理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目的的学习兴趣,不合理的需要影响甚至阻碍学生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合理的需要,消除不合理的需要,努力将社会所提倡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合理需要是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大责任。
(2)教师在情感培养中的作用
教师的消极情感的影响。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 这体现了数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当人们通过面部表情以及声音的变化等把情感传达到接受对象时,主体的情感便对客体产生感染作用, 对客体产生影响, 产生与主体相类似的感觉。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因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 或因片面认为数学教师讲授的是科学知识, 只要用符合逻辑和科学的语言去说明事理就可以了, 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 讲授平淡无奇, 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 学生则不易专心听讲, 不愿回答老师的问题, 对老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久而久之则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消极情感。
缺乏成功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 而不喜欢医院里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 结果是: 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 给人们带来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 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 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还认为: 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 这样数学对学生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 又常会被老师一味地责备为不努力、不认学, 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 产生自卑感, 特别是数学学习中接连出现失败时, 便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加之部分老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望生成龙”心切, 一味提高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的失败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 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 干脆不学了”的想法。
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与学两个重要的方面, 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 古人云:“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 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 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 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 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 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 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满意, 或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指责等, 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坏,从而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 继而老师一上课心里就烦, 对教师所讲知识也烦, 甚至跟教师产生对抗, 你让这样做我偏那样做, 学生的这种不良情感必然导致知识的传授过程受阻, 宛如向板结成一块的花盆中灌水, 虽然上面满溢, 可是实际渗透滋润不多。
(3)教学环境中教师的情感因素
教学环境中的情感因素是很多的,而且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教学环境又是多变的。但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态度!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教师的风格等情感因素对教学过程发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必然影响教师的看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接触,使教师的人格特征必然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学习态度产生影响。人格特征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热情和善解人意的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需要,这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关于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若教师信任、关怀学生,对学生寄予殷切的期望并严格要求学生,则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至于教师的感情投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充满感情,那么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如果教师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教书厅,缺乏情感的投入和表达,那么教学就会变得毫无生机,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减弱。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对学生学习风格产生影响,一个治学严谨、时间观念强、办事干脆的教师,受到感染,学生也会治学严谨、时间观念强、办事干脆,如果教师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学生也可能会马马虎虎、一切应付了事,正是所谓的“形体教育”、“隐性教育”不当所致。
(4)教师与数学内容的接合程度
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师们就对数学有很好的情感体验吗?不见得。据笔者的询问调查发现,目前有不少的数学教师(当然也有不少别的学科教师)仍只能说以教学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而己,谈不上对数学的钟爱,对数学的体验更谈不上有什么情感了。一是选择数学不是自己原来的本意,是很多客观原因使其成为数学教师的;二是数学教师原来所学专业不是数学;三是经过大学本、专科(甚至中等学校毕业毕业的数学教师,都可拿起教鞭当教师,用不着对数学有什么深刻理解,因为所教知识全部都能看懂。另外,即使对数学教学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教师也未必体验到数学教学的乐趣。由此可见,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得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体验到数学本身的乐趣,表现出对数学的钟情,使自己与数学内容有机地接合,这样才有可能把自己的感受显现给学生,与学生产生共鸣,影响学生并促成学生对数学情感的形成。
2.2 培养数学学习情感体验的教学策略
学生数学情感体验的培养,必需从学生的内部需要与外部需要去考虑,学生从外部接触到的数学信息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使其内化。因此,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是一个主要的途径。
(1)挖掘数学内容的情感因素
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的严谨性、抽象性与应用的广泛性特点,使数学的问题解决过程表现为思考慎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现象难以象别的学科那样,把情感因素表现得淋漓尽致。数学内容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一般是内隐的、不显露的,这种情感因素只能靠学习者本身的心理体会、感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往往不能学习与情感体验两全其美,且往往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描述数学知识的背景或由教师设计数学情境才能体现。其实,任何数学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又反过来为现实生活服务,数学知识的背景往往蕴含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知识的背景可有丰富多彩的知识经验背景、实物背景、生活背景、思想背景、方法背景等,每一个背景的呈现,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更会感受到数学思维过程的“巧”、“妙”、“趣”、“美”等。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数学内容本身隐含的情感因素,学生就会通过学习产生数学学习的内在需要,产生内隐的、稳定的、持久的数学情感体验。 (2)优化教学方式
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或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然而“我讲你听”的单一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我们的教师往往以为讲得越多越好,然而,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多少知识,而在于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参与,能学到多少知识、能提高和发展多大程度的能力,能对数学产生多大的感悟、掌握那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下,运用娴熟的教学手段!方法与技巧进行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它表现为其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吸引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向心力、学生对教师指导过程的凝聚力、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注意力以及数学内容对学生的感染力等。优化了的教学方式,学生身临其境有一种乐趣、愉悦、快慰、渴望、美的情感享受,而不是厌恶、烦躁、无奈何、焦虑。
(3)提高教师的情感素养
可以说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有形的影响,也有无形的,有形的影响主要是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实现教学目的,即所谓言传。无形的影响有教师的人格特征、态度、价值观等,即所谓“身教”。正是这些身教,对学生情感的养成起着很大的影响。数学教师渊博的数学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谨慎而细致的教学责任心和对数学的真情流露、价值观,对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对数学的热情!对数学的细腻思考,对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此外,教师热衷于与学生交流接触,与学生经常讨论数学问题,经常组织数学活动,经常向学生流露自己热爱数学的心迹也增加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一个热爱数学教育事业的教师,都有着对数学学科的情感体验,有着对数学钟爱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把这种感受流露给学生,肯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怎样运用自己身上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一个高等学校毕业的数学教师,要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是不难的,难的是怎样利用自己健康的身心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能体现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需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情感素养,才会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呢?
热爱本职工作, 提高自身修养。“言为心声, 情动于意而形于色”, 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呢? 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 教师应以敬业为先,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数学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 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 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 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 但由于中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 因而教师处在主导的地位上, 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的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差异, 主动采用相应的感情交流途径与方法, 要正确理解“师道尊严”的内涵, 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的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 创设更多的条件, 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 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高一年级教学中, 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 考试题目要易一点, 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 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 过早补充内容, 企图一步到位, 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做土地, 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 他说:“只关心种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在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 对学生情感因素的研究, 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⑤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新课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具有全面性:教学中要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要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在课程实施中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通过相互渗透构成了生物课程总目标的完整结构体系。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融合,不能将其单独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设计和实施。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决策;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而这个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统揽全局,进行适当的规划,精心的布置,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下面阐述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方法。1 紧密联系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情感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课内、课外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和媒体等等。本人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好手头的资源,即教材。如在讲解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节内容时,可以把辨正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这章内容时,将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明确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树立辩证的科学自然观。结合自然环境及生物资源惨遭破坏的一面,唤起学生的责任感、危机感,增强他们的使命感。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首次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八倍体小黑麦的成功培育,水稻杂交育种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等等事例,说明我们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利用教材,除了应用好显性的材料外,更需要充分挖掘出隐性材料,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自觉、自然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2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情感教育科学探究与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正确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课堂教学的方向,切实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目标。它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为此,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如: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自然中获得美,赞美自然美;保持与发展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尊重证据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善始善终,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愿意与他们合作、交流等。在完成科学探究的同时,也随之造就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美好纯净的心灵。如在第一册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在提出探究的问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要深入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小组交流,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最后才确定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始环节,问题的提出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团队精神,需要良好的分工协作,这些都包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性基础。3 关注社会,联系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生活现状,创设多种活动情境,调动、唤起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效应,从而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效果。在新课程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讲述了生物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当然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生物技术应用的实例,来激发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当然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用生物科学的知识和观念参与到社会事务的讨论,如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探讨;当然也可以通过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到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来树立珍爱生命,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通过对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的讨论,来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激素类药物,通过各种化合物的代谢关系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等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应通过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设置教学情景,设计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高尚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⑥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⑦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
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整体育人意识
对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实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言,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把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放在首要位置,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觉地创造性地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首先,开展理论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通过学习,每个教师都认识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和提高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制定整体方案,切实树立了整体育人的意识。
其次,组织教师认真钻研和分析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并积极进行探索。教师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而且还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陆续将研究成果发表,使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加强教师的形态激励效果
这里的教师形态指教师的语态、神态、体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1、语言激的励性。教师的语言体现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及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语言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心目中的学习目标,使用信任、期望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学生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使用肯定性的、赞扬性的语言,使其内化为稳定的动力机制,对学生的某些过错或错误,使用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促进学生养成反省的习惯,树立再进取的信心。
2、形体动作的激励性。教师的形体动作,能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刺激和影响。激励教育要求教师的形体动作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每一次亲切的抚摸,每一个赞美的手势都表现出对学生的爱,使学生受到鼓励,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情感的激励性。作为心理因素的情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情感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起很大作用,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富有感情,通过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使学生心境愉快健康,积极向上。
(二)利用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这里的环境是指教育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1、物质环境。校园和教室的布置要富有教育性,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并有美感体验。校园要及时展示学生取得的各种成绩和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并取得新的成绩。为此我们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手工展、绘画等。
2、人际环境。这里指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优良的校风班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师生之间合作的氛围,使学生的心境和情绪轻松愉快。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人人受到鼓舞,都能获得主动的发展。
(三)善待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学习氛围,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我们以两个层次的“三说”为切入点,强调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智慧潜能,启迪学生“我要学习”的需求,从而形成互相尊重与信任的良好氛围。
“三说”的第一层为“敢说、大声说、人人说”。提倡“敢说”,主要为性格内向或成绩差的学生或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放胆”的通道,对学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见,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大声说”旨在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索的精神;“人人说”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的“三说”为“正确地说,流利地说,愉快地说。”学生不但要乐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并要趋于正确、完善,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策略:
1、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因而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一般来说,教师关爱优秀学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关爱那些学习困难、表现落伍的“问题学生”就比较困难了。这要求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心和真挚的爱心。实践证明,教师用爱心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塑造心理,转化了相当的一批后进生和一些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
2、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对自己在集体中地位、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发现学生做错了事,或成绩差,就恨铁不成钢,不去积极帮助分析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斥责、教训、向家长告状等,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乃至对抗的情绪,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会失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尤其在课堂上,我们对一些学习困难表现后进的“问题学生”多给一份爱心,多给于一点鼓励,用教师那充满期望的目光去驱散他们心中的孤独与自卑,从而激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3、采取宽容态度,善于倾听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怪异”的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 一般不生硬地给予否定,仅提示他们“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得学生在研讨中自悟,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喜怒哀乐讲给学生们听,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一位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才一个学期,语文成绩就很突出,我们在进行民意测验时就发现,他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几乎都这样写道:“他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这位老师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能建立一种民主的课堂教风,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视自己的学生为朋友、弟妹,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错误,所以他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支持。
学生集中精力倾听他人讲话是尊重他人,向他人学习的表现,更是培养学生会说、正确地说的基础。我们提倡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如听同学朗读《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朗读声刚刚停止,就有许多同学举手,有的同学赞扬他“读出了每种小动物说话的不同语气”,有的帮他找出丢掉的字,然后说“我来重读这句话”,久而久之,在倾听中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尊重他人的情感能力会逐步形成。
(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为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我们试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水平、智能、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编组或自愿组合。合作学习时,将课桌拼成“凸”字形,5至8人一组,这样,学生不再是面视老师,也可以面视同伴,为每一位同学创设了“无威胁”的课堂气氛。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体现在:增强了信息的交流量;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效地推动了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五)注重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的创始人是保加利亚的心理疗法专家、哲学博士洛扎诺夫,他提出的“艺术手段不仅用来为课本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创设愉快的氛围,他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和期待。”可见,艺术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暗示调节与表达手段。学生在艺术美的熏陶下,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自由的释放和陶冶,不知不觉地排除急躁、轻浮、粗野的性情,使人的情趣、健康、心灵净化,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丰富和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情感养成。在暗示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儿童最具有好奇心,思维自由度大,无拘无束,不受限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善于保护这种好奇心,善于启发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智感。
(六)鼓励学生学习创造精神
学生最终的学习目的是学会创造,在“情感教育”实验中,我们体会到:每个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可以促进整体的情感形成和发展,增强现实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创新精神就产生于这种健康的情感中,我们有意识地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创造。
1、鼓励求异思维。当学生在学习过程处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并以主要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时,他们的求异思维会非常活跃。例如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教学内容,认识到:80:2=240:6,两个外项相乘80×6=480,两个内项相乘2×240=480,通过计算证明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为发掘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这一点,学生通过研讨提出了用通分、化简、比的基本性质等方法加以证明,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发展。音乐课上,学生根据老师所教唱的歌曲或音乐,自编自演一些动作优美的舞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当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共同探讨新知识时,他们的想象力会远远超出大人的意料,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赞扬,并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发散思维,充分想象,还可以为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窗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这些“人同比心,心同比理”的美好情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一个受到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暖、柔和、善于沟通并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的人。我们在情感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因此,我们在该课题的实验中总结出一下的情感教育规律:
1、以情育人,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2、以情动人,叩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3、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
4、情意互促,巩固情感教育的效果。
当然,情感教育的课题我们还要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情感教育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⑧ 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情感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情感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巧妙利用好情感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学中求乐、学中求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能引起师生间的思维共鸣,其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情感功能呢?笔者认为:一、重视情感的感染功能所谓情感的感染功能就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
⑨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这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数学教学的整体目标中,而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事实上,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贯穿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过程中去,首先必须充分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深的误区,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教育的深层次作用,这种传统对教育工作者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前应试教育氛围依然浓厚的大背景下,数学教育工作者要突破旧有习惯模式,没有思想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的足够重视,就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三维教学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指学生走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以及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亲近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发展理性精神,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就三个教学目标的关系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而不可。成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情感与态度是学习的树根,过程与方法是学习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学习的绿叶,它们有机联系在一起,最终造就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
2. 就教育的最终目的来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与目的预设,凝聚着人们对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的本质是要培养有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有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能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优先于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教育。退一步讲,就算是当前教育体系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依然侧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然而,一个对数学不具有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学生是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也就不可能真正把数学学好。
3. 就教育的功能作用来说,当前,为了更好更快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建设人才伟大使命的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而能够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励影响下,主动地、有方法地获取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各项能力。为此,我们就不应该只是教给学生静态的“知识与技能”,也不只是动态的“过程与方法”,还应有使其立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 就中外数学教育对比状况而言,欧美等国家的教育水平优于国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 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具体目标
在充分认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明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哪些具体的目标,以便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概括地讲,就是有下面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1. 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认识、欣赏与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乐此不疲。但是,小学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不持久,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和培养。
2. 体验情感
情感是指爱、快乐、审美情感等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它伴随着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中的加、减、乘、除运算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感受数学化繁为简的概括美;化方为圆、化曲为直的转化美;层层演译的严谨美和逻辑美;富于变化的神奇美;数形结合的和谐美,让学生从心底上喜欢数学,喜欢学数学。
3. 锻炼意志
人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包括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无数的错误、不断的失败中找到真理。历史上,一些数学难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以解决。因此,数学教育要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面对错误和失败、消除畏难情绪的勇气。
4. 建立自信
自信可以使人成功,成功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给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解决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一个他们原先看来很神秘的问题时,那么成功带给他的喜悦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
5. 感受作用
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与形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存在形式,因而专门反映数与形规律的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无所不在,无处不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可以加强他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动力和决心。
6. 培养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习惯影响着人的能力与性格的发展。就学习习惯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教学目标体系把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
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上六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应该怎样有效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呢?有三个大的要点可供参考:
1. 完善教学设计目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实施课堂教学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精心挑选,认真组织,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只局限于教材上的例题及练习,凡是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相关场景、事例都可以引用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教材中《方向与位置》的学习认识,教材只安排了两幅图作为学习训练的素材。如果只利用这两幅图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朋友在森林里迷路了,他只知道家在森林的南方,请你帮他找到回家的路,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的交流探讨,一系列问题出现了,是晴天还是阴天,白天还是黑夜,进而充分利用插图引导他们认识到太阳东升西落、月亮西起东落,树叶南密北疏,树的年轮南疏北密,北极星始终在地球的正北方,有的学生甚至会想到为他送去指南针等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堂课一定不会沉闷,学生不但掌握了方向和位置的辨别,还成功体验了利用数学知识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
2.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学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设计的教学活动,营造的课堂氛围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喜爱的情感。反之,则是苦恼、厌烦,势必会影响学习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节数学课上,都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绪,并且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对称”的教学,先呈现给学生“美丽的大自然”画面,教师说:咱们到大自然中寻找哪些是对称的。每个学生都想显示自己的本领,他们认真寻找、踊跃发言:熊猫、青蛙、蝴蝶、叶子……教师提出:你们是怎样寻找到的?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方法:熊猫的眼睛、耳朵两边一样;蝴蝶左右翅膀上的花纹一样;对称的两边是一模一样的……教师又提出:怎样来断定这些都是对称的?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自己寻找的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学生想出了“对折”方法后,教师按学生的选择来演示“对折”。当课件动态显示青蛙的左边和右边重叠时,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他们为自己的发现自豪,更加兴奋地投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另外,我们知道,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全体学生。教师要注重以自己的情绪、态度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对称”一课中,教师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前,先欣喜地告诉学生:“前几天我学会了一手绝活,我想把我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请大家说出每个作品的名称”。兴奋的话语感染了学生,诱发了学生欣赏、了解教师作品的热情。随着作品在黑板上依次出现,教室里响起学生抢答的声音:花、房子、小树、鸟……教师积极兴奋的情绪、态度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把热情带给学生,用教师真诚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起来;需要教师把信任与鼓励、欣赏与赞许带给学生,用教师的巧妙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用教师真切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砺学生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学科具有知识内容前后连贯、系统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顽强的意志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以强化学习的效果、应对学习中的挫折、明确学习的意义。
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例如,从学生入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教师就要结合教材上的图有意识地反复提问“还有什么”,让学生明确要认真仔细地观察,并通过对学生的表扬,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好习惯。又如,笔算教学中设计帮助小动物检查改正错题的活动,可使学生加深对笔算方法认识的同时领悟到“计算时要细心”。再如,放手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请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评价伙伴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进而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今天的数学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等等。
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和战胜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以后的愉悦,使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要点外,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真正贯彻到底,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革新当前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标准来评价学生,从而使学生自觉注重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其他素质。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要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去亲自感受、体验、领悟。教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灵魂,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我们所期盼的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由此具备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完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