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叫教育与教学方案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1.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
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
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2.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3.教育的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1.教育本质的多重审视
(1)内涵。所谓教育本质,就是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反映出教育活动固有的规定性也即其根本特征。
(2)关于教育本质的四种观点: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
(3)关于教育本质的第五种观点“意识替代说”:
唐震认为,文化教育的本质也许可以概括为:用我们已经掌握了的关于我们的对象及对象关系的知识,教给新的个体以应付对象的方式方法。它以一种意识改变另一种意识,以意识之间的碰撞、磨合、渗透及变革为目的,是一种意识覆盖以至消除另一种意识的、令个体可能产生痛苦的过程。由于任何两个个体所面临的对象均有不同,从不同对象中得来的意识之间就具有差异性或冲突性,文化教育活动的受体也就具有一定的排斥性。现实社会中,人们为了减弱受体的排斥心理,一是让教育活动主要在长幼之间进行。年长者(或者先得知识者)一般居于教育者地位,年幼者知识匮乏,象个白板,因而是被教育者。二是通过功利等方式加以诱导。比如古代有“学而优则仕”,今天有“知识就是财富”等教育目标的召唤,使得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地开展下去。
显而易见,文化教育在增强个体的选择特性方面具有工具的意义。教育者把前人与对象界进行斗争的经验概念化、知识化,并把它们传授给个体。个体在还没有介入所指对象之前就已经获得了关于对象的意识。个体是准备进入这些对象,还是另选对象?他们所获得的知识已经给他们作出了回答。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者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参见唐震《接受与选择》“科技与文化携带了新指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教育功能
所谓教育功能,即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就是“教育干什么”的问题。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故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社会活动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可分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单元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
意义教师实施授课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为减少教师备课的工作量,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教学方案的设计内容应简单明了,准确到位,真正起到授课依据的作用。
编辑本段设计
教学方案是教学实施的方案设计,教无定法决定了教学方案设计的多样性。虽然参加比赛教师们的教学方案设计各不相同,但都各有特长。我们应通过研讨,吸取长处,提高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水平和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授课水平。
㈡ 什么是教学方案的总体设计和指导原则
一、教学目标应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1)知识与技能方面: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所识得的知识的每一个过程,激发学生呈现的体验的多样性及创造精神。让学生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具体的经历每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在交流讨论中,得到应当的提升。(3)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体现课时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体现课时目标可操作性和检测性。
总之设计教学目标既要从中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体现知识间的协调和层次性,同时也要联系课时目标的教学需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当然,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凝固的、僵化的和不变的,课堂会发生什么事件是不可预设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课堂机智可容纳课堂即时生成的目标,并把握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让学生有充分发展的课堂空间。因此,充分的预设,将预设和课堂生成有机结合,使教学目标有效地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才能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用直角三角形来表示,两条直角边分别表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那么连接两条直角边的斜边则表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换句话说,“三维目标”更加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一目标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前两种目标衍生而来的。建立三维目标的知识体系是优化教学目标的前提。
例如,绿色植物开花与结果的教学,不能只局限在概述花的主要结构和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还应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并且还要培养学生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以及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要设计观察、分析、自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生物能力的教学和渗透,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目标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要分层次
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切功课都应该仔细分成阶段,务使先学的能为后学的开辟道路,指示途径。”确立教学目标时,务必要循序渐进,连贯一致。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提出目标内容,而且要确定这些内容的达标水平。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学生的学习究竟应达到哪一种水平,培养某种能力应达到什么水平,必须具体明确。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一学段、每一单元和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整体教学目标中的一部分,各个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应组合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目标网络。
三、教学目标需切实可行,便于操作
如果教师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教材和了解学生,就会造成教学目标定得不恰当的现象发生。如有的教师喜欢把二、三课时的目标并放在第一课时,其实,此时有很多学生普遍的认知能力是难以达到这一目标的;而有的知识在小学学习自然时已经学过,已经掌握,而教师还在反复讲解。还有更多的教学目标应达到较高的能级水平,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降低了要求。
便于操作的教学目标体现在目标结构简单易行,评定的标准简单明了。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教学的基本程序;既能从中体现知识的逻辑顺序,又能体现思维升级的进程和学生能力增长的阶梯进程。如果教学目标不便于落实和操作,就会达不到学习效果。
例如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提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概念教学中采用“充分理解”、“进一步领会”等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一门学科,一个单元是可以的,但作为一堂课的课时目标用于指导教学则难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
四、“教学目标”应转化为“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和“学”的双方都应共同遵循的,对教师来讲是教授的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的目标。“教”的目标最终要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指向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十分确切地表达出学生应达成的学习结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知道这节课要教些什么,而学生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的情况还相当普遍。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把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揭示给学生,使教学目标真正转化为学习目标,学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更不知道这堂课应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就难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举报| 评论
1
㈢ 如何设计教师培训方案设计
案例: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快素质教育进程,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我县把教师培养的工作当作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努力使教师了解前沿理论动态,拓展新的教育基础理论,扩大人文与科学领域知识面,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研究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增强专业技能。形成课程特色和自身教育教学专长。
二、培养目标和任务:
结合指导纲要,从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教育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使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通过一年的培训,力争使每位教师在政治思想、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达到合格水平。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培养对象:
全县幼教工作人员,坚持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业务上压担子、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怀,为他们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促使他们上一个台阶。
四、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建设,把师德修养放在首位。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德育纲领性文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等,用正确的思想和理念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幼,安心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的思想观念。
(二)通过以老带新结队子,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艺术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因此,我们把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作为培训重点。
(三)加强教科研培训,提高教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开展教科研活动,展开教育教学的研究,学期结束围绕这一方面撰写论文和教学心得。
(四)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
(五)做好其他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后勤组做好保健医生、保育员、厨房工作人员的在岗培训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水平作为重点,力争使人员素质得到提升。 月份工作安排(主要安排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