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利用信息技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利用信息技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2021-03-15 19:06:16

A. 如何高效应用信息技术,促使课堂教学目标达成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放眼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听评课活动,很容易发现一些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恰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提高,甚至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过度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让人眼花瞭乱,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情况。因此,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界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指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这种追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探索
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
1.当前的课堂教学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拓宽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容量,但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过程,不能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完全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
近年来,在全国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呼声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情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中小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情况还不容乐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存在地区间差别,一些地方存在软硬件发展欠缺、师资培训不到位等现象,导致不少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太熟练。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有效的教学,仍然是一个值得去进一步研究解决的新形势、新课程下的老问题。所以,在当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彻底替代传统的教师讲解、用粉笔板书教学过程。而且,在长期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思考,记笔记,然后练习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很显然对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是不相适应的。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是既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去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短处,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能在教学内容的引入、拓展,现象、过程再现等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B. 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结合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里掀起的一股浪潮,它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必然产物.”“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现代化信息手段转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这种手段对教育变革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程领域采取了“大力开发”的策略.这就要求,电脑和网络等应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要求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数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据处理有关的繁难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运行,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将通过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强大的认知工具作用,无疑将极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轻过重山.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因此,我们只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努力探寻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所需的资料信息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信息技术能全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大课堂语言流量及容量,从而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展现过程,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可以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变静为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3、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够贴近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授课中,可以把准备好的图文声像资料做成网页,带学生到电脑室上机操作,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自主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有限的知识扩展到由课本知识点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发散,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与获取,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
二、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个式子、某个公式、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展示对象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在创设情景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参与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的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的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的“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选贴近学生的故事作情境,合理地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形象、逼真、生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单位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路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讲“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孙悟空与猪八戒分别在楼梯上下两端面对面站立,并且在激烈争论“靠右走”应走哪一边才对,孙悟空说这边,猪八戒说是另一边.我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立刻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我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C. 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活动的重难点,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有效运用,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
1、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教学中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复杂为形象简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巩固。
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把它分为两部分教学,先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由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同时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藏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由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可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教学五年级 “数学活动课”一节时,播放师生游“三星堆博物馆”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20元,学生票每张8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5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D. 如何落实信息技术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作为构成教学诸多要素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进而决定教学质量。在此,本人拟从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出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理解、把握和处理三维目标的有关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在一些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了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了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并在教学中不时地加入一些贴标签式的“道德情感教育”,这样的课堂学生往往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很多课堂上没有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成绩检测时,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往往达不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还有一种现象,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中,仍然表现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的倾向。看其教学设计,难见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情感态度诸方面的目标表述;观其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传统模式,学生主要通过听讲或简单的问答去接受知识。一节课下来,除了被动接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其他方面鲜有收获。
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两个极端,它们都偏离了课程改革的正常轨道,若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要纠正这些现象,除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外,还应:
一、在教学设计中整合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着眼,突出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九册)教材分析:本课含有以下教学内容:(1)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首先,这两个教学内容直接对应了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同时,教材中还蕴涵着丰富的发展性目标因素,即在推导公式的时候,如果不是由教师包办,而是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就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并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掌握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能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并初步感知平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以上的教学目标中:第1条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它含有“理解并记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和“会用公式进行计算”这两个具体的目标。第2、3条则体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
显然,此教学目标避免了前面所述两种现象中目标缺失不全的弊端,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在过程中落实目标
教学目标一经确立,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去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一切教学活动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去展开。
例如,根据以上所确立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以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引入新课。(“转化”的起点)
2.进入探求新知的环节后,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再通过合作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明确转化的方向。
3.动手实践。学生通过剪、移、拼等操作活动,完成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此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延高剪开”的必要性。(转化的关键)
4.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师应作小结并再现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启发学生去感悟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落实数学思考目标)
5.保证课堂练习的质量和时间,以使学生牢记和熟用公式。教师要根据课堂交流和作业反馈信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进行量化检测。(落实知识技能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在此,我们可以设想这样的教学进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手剪切、平移和拼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E.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德育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信息文化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学校传统文化一样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而信息文化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信息技术课堂,如何利用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阵地落实好德育目标,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整合,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有幸参加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中学德育实效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水平评价的研究》的研究工作,通过近三年的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疏、堵结合才能达到目标。一、要发挥课堂的德育实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生活情境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采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积极营造融洽、和谐、现实感较强的教学氛围,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从而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训练处理信息技能上来。二、要发挥课堂的德育实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是在承认班级授课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采取学生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活动为主......(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

F.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物质和能量同为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通过对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我认为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要逐步加强,他们的探索精神更要不断培养,这些教育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循环指导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又使他们获益不少。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我校是农村中学,学生家里很少有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
三、教学方法的探讨
现代教学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问题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1、合适的课堂导入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喜欢信息技术课,但这种喜欢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等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我在讲Word97文档修饰时,不是直接讲课本的内容,而是先做好一张贺卡,并说这是一位学生寄来的贺卡。这时学生都很好奇,接下来我讲述了这张贺卡的制作过程,这样学生对于如何制作这张贺卡兴趣很高,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学生既学习了贺卡的制作,又掌握了教学内容。
2、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3、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任何知识,如果不经过自己的加工,那么,学到的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
下面的Excel题目没有明确地说明要用到筛选,而事实上它是将筛选和填充相结合的题目。这个题目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于筛选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要求: 85以上评价为“优秀”,60以下为“差”
讲了排序的一般操作及注意事项之后,在上机时我对学生给出了如下任务,学生按成绩总分排序,再排名次,最后还要重新排成原来的顺序。关键就在最后一个要求,激发学生去思考:给予适当的奖励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出一定的学习“任务”,而且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的肯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教师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
要使课堂效率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应该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特殊性,就是上课的时候离不开计算机。有了计算机又出现的新矛盾——“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永远要比对老师的兴趣要高”。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成了最大课题,如果这个课题解决不好,也谈不上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了。对于课堂管理,改善课堂管理的第一点就是——“老师首先要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其次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就不是很多,一个星期一节课,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尽量不要把一些随堂作业留到课后去完成。再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给出难易不同的任务。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是有很大的差别的现象,上机任务即要考虑到基础差的同学的积极性,又要考虑到基础好的同学有挑战性,笔者认为,任务的给出在确保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完成的前提下,出几道思考题,这样即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那么学生们在上机的过程中就没有其他心思去做与学科学习无关的事情。
信息技术教师还要通过提高自身的素养,不断精湛自己的专业技能,讲解时能深入浅出,内容上能精彩丰富,形式上能多样生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崇拜。除了掌握好自身专业技能外还应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眼见,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将知识融会贯通,把课上活,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配合,就无须考虑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学生普遍比较喜欢的学科,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只有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及时控制好课堂局面,才能便于老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而不用担心课堂失控,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习性;只有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更好的落实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G. 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怎样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内种媒体,如互联容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丰富的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或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阅读全文

与利用信息技术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