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量表评价法、随堂听课评价法。
拓展资料:
一、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最常采用的方法,它是事先确定好需要进行评价的指标,并给出评价的等级,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照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逐项给出相应的等级评定。
二、随堂听课评价法
随堂听课评价法是评价者通过对被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直接观察,获取有关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特点以及所展现出来的教学能力等第一手信息,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并相应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此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拓展资料: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 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诊断作用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观的评价工作不仅能估计学生的成绩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能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原因。可见教学评价如同身体检查,是对教学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的诊断。
激励作用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
调节作用
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整教学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工作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这就是评价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教学作用
评价本身也是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
教学评价的方法: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
②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 1 )评价对象从关注教师的 ' 教 ' 转向关注学生的 ' 学 ' 。综合发展趋势,从以往侧重教师的教回转向面向教学答结果的同时,也考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 )从只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全面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3 )教学评价既关注 ' 有效教学 ' 结果的达成,也关注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表现。
( 4 )强调评价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态走向生成。
( 5 )从关注短效到关注长效,尤其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习惯的养成,主动开动脑筋利用多种策略、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为孩子的发展积淀的重要财富。
( 6 )从关注评优课、展示课的评价到关注常态课的评价和诊断。
( 7 )从独立的关注一节课到关注一系列的课,从关注一个人的课到关注一个学校教师群体的课,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文化氛围。
( 8 )从关注形式的变化到关注对学科本质的追问。
③ 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者应具备哪些条件
一、评课的标准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评价已经从过去以知识水平为中心的甄别性、利害性、封闭性、标准性、结果性评价,转化为以能力水平为中心的发展性、激励性、开放式、多样化、过程性评价。由于新课程评价内涵的改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者在听课时,目光不是紧盯在授课者身上,二是整体考查教师的教的行为和效果,同时考查学生学的状态和学习效果,这样,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也随着评价者关注对象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做出了这样两个方面的界定:
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这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确定了很好的准则。
二、评课的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即客观公正,也就是在评课过程中,要求评课者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对象定位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事件本身)上面,而不是定位在授课者(人)上面。当然,实事求是的评课原则还要求评价者能以课堂的真实情况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不带任何偏见,不夹杂感情因素。
2、坦率诚恳原则:就是要求评价者对课的长处一定要充分肯定,对教师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明确地指出来。当然,在具体评课时,还要考虑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教师应含蓄、客气一些,对心理承受能力强的教师可坦率、直爽一些。
3、兼顾整体原则:一是评课者应树立整体意识,坚持在评课中把点和面、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二是评课者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兼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既要看所听的课,还要看平时的课,也要看教学成绩,应综合一个教师的多种表现,而不能“一课定终身”。
4、激励性原则:一是对被听课者的激励,二是对参与听课的其他教师的激励。前者主要是要善于抓住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的闪光点,发散甚至放大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成功的地方,使被听课者明确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在哪个环节上是优秀的,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保持。对参与听课的其他教师,通过评课也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使用这几种激励方法:目标激励,给教师提出一个教学研究的目标;榜样激励,为教师树立一个教学典型;信息激励,为教师提供教改信息。
5、差异性原则:一是看课型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用同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课型的课。二是要看教师的差异。对不同执教年龄的教师进行评课,要求自然不同,对不同职称的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听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课时,也要能根据学科特点设立不同的要求。三是要看到学校和学生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的选择,是基于对学情的分析的,也就是说,他要根据他的教学对象去确立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形式,评价者应通过观摩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堂教学效果去评价,而不是根据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经验去评价。
6、讲究方法原则:评课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一是要充分尊重授课者的劳动,先肯定成绩,再找出教师授课过程中需要改进的一些因素,不可以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是非观去评价教师的授课情况;二是在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褒奖与贬斥要有“度”,放大优点或扩大缺点,都可能对被听课者造成伤害;三是评课要主次分明,在重点问题上要多加分析,道理讲透,一般问题可一带而过,对缺点问题要抓要害,不严重的缺点可轻描淡写,不能面面俱到,否则无论是对听课者还是授课者都起不到评课应有的效果。
7、导向性(方向性)原则:在确定了评课目的之后,依据评课标准,关注教师授课过程中那些体现现代教育需要的成功细节,发散并放大这些能体现时代教育教学特点的成功细节,从而使这些成功的细节能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8、科学性原则:一是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是不是符合科学性要求;二是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评课者应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解剖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并根据课程、教材、学生学习实际需要等内容,对教师的授课行为作评价。
④ 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包括
钟炜
1、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1.1、有效教学的定义.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有效果:只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活动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只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程度的评价。
1.2、有效教学的两个纬度.
对于有效教学,国内研究分为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纬度.
基础性:是否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否注重个别差异;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发展性: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能调动学生积极参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放的要求;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
1.3、有效教学的评价标.
指标体系是 评价的内容规定,标准是对指标体系的程度规定.
确定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应关注四个主要变量.
教学主体具有复合性.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角色与作用体现出来的。
教学内容具有发展性.能够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要有挑战性和开放性。
教学过程具有和谐性.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智慧的生成。
教学环境具有支持性.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必须创设一种安全、相容的心理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效教学的五条评价标准.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民主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和谐就是师生、生生间要有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自由就是让学生有选择权,能够舒展天性;安全就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成功。
用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发展,是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要三维整合,要有挑战性,要有生成性,要问题化。
学生主动参与,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让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参与机会,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开放性
⑤ 如何制定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标准
摘要: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即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即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我们的教育实践者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过于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而忽视了教育目标的设定,以至于目标制定过大或与幼儿的实际能力及教材的内容不相符合,没有发挥教育目标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希望自己的拙见能为大家提供点滴启示作用。
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对幼儿在一定学习期限内的学习及结果的预期,是幼儿园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活动目标是幼儿园活动的指南针,它即是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活动设计的终点;即是选择活动内容、活动组织方式和教学策略的依据,也是活动评价的标准。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对于教育活动组织实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制定科学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作者有一些思考,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以《纲要》中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中规定的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制定。
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儿童,此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其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实施科学教育,才能健康的发展。《纲要》中的教育目标是根据个体发展的不同方面及统一内容不同时期发展特点综合分析研究而制定,具有较强的科学指导性。如中班活动《济南夏日一游》是一次以社会为重点领域的活动。此活动可根据《纲要》中社会领域的总目标,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目标。即目标一: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穿越马路时要走人行道的交通规则;目标二:通过欣赏济南独具特色的“泉”,萌发幼儿爱家乡的社会情感;目标三:在旅游中,提高幼儿自我解决问题及互助合作的能力(如旅游中,有的小朋友身体不舒服,同伴之间要给予安慰和照顾等),这些都是建立在总的社会领域目标的基础之上的。
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识规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塞尔曾做过一个“双生子爬楼梯”试验,在这个实验中,双生子T和C:T从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只从第53周起开始作爬梯训练。根据他的实验结果,C只接受2周的爬梯训练,就能赶上T的水平。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做什么事情。例如,到一定年龄,幼儿就会走路、爬楼梯,不到这个年龄,机体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成熟,即便去提前训练,也是事倍功半。目标过高,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外,幼儿因能力达不到,完不成任务不能获得成功感,失去兴趣;如果低于幼儿实际水平,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劳,而失去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要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如小班上学期活动教材中体育游戏《运沙袋》制定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走”运沙袋,改成“跑”运沙袋,对于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较差的小班孩子来讲就太难了,孩子会因为沙袋总是在运送的过程中从身上掉下来,失去信心和继续做下去的勇气,从而放弃游戏。又如大班健康活动《小青蛙本领强》的目标之一是使幼儿体验跳跃的动作要领,练习不同的跳法,发展跳跃能力,如果把“练习不同的跳法”去掉,单纯体验跳跃的要领,而平时孩子又经常玩跳跃的游戏,使得孩子失去了长时间练习跳跃的兴趣。
同时,教育活动目标的的制定还要遵循幼儿的认识规律,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识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例如小班健康活动《小乌龟爬爬爬》,这次活动的目标首先要建立在认识小乌龟特征的基础上,然后了解小乌龟爬行速度慢,而且是四肢爬行的特点,目标之一才能设计为引导幼儿学习手脚着地爬行。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时要建立在充分地研读材料、分析材料,对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和对本年龄段幼儿的发展作用有一个比较深层的挖掘和思考。如果教师对教材分析不够透彻,目标就会出现导向上的错误,如中班主题活动《蛇偷吃了我的蛋》,如果不分析故事内容及其蕴含的意义,教师只把目标定为:能认真听故事,并能复述故事;体验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乐趣。而不是引导幼儿认识会生蛋的动物,并理解故事重复的结果预测故事的结局。那么孩子只能单纯的学会讲故事,而不是在教师的引
⑥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的评分标准
你说的题是大题吧? 评分的时候主要就是看知识点的 只要知识点答出来了 就能给分
通过率? 这个你先要考过60分才行
⑦ 如何在课堂评价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小学学科教学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其隐性的教育价值,协同发展小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也就是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指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传递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注重挖掘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中的内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小学生提高认知和技能、情意特质和人格素养,从而完善心理机能的一种课程形式。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在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在小学学科教学目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包括认知、情意和行为。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传递的过程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服从心理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化,这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课程矛盾问题的正确策略;另—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是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即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体现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科位置与教育价值。传统的学科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学生要适应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教学要适应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培养。下面以小学社会课《我家的邻居》为例,说明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该课的教学目标有:①懂得良好的邻居关系的重要性;②培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情感;③主动维护住宅公共部位的环境卫生并且能主动招呼、关心邻居。其中①是认知方面的目标,②是情感方面的目标,③是行为方面的目标。二、在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行的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经过适当利用和挖掘,可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德育课程中对学生道德意识倾向性(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和道德心理品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德育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定向和动力作用,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个体心理和行为的最高调节器,是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重叠、相互融合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线索。三、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层面来分析,它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集中反映在学科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上。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改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能力,又能发展良好的个性和提高心理素质。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指教师根据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目标和对学生心理特点的了解,通过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来优化课堂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以营造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它是学科课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式。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来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主要有和谐原则、民主原则、兴趣原则、成功原则和探究原则。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要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核心,以情感沟通为桥梁,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满足或引导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使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学习行为,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学风班风,而这种良好的学风班风又会反过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的保持最终会形成新的心理结构,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品质获得健康发展。各学科教师在贯彻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五大原则时,还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教师活动:巧设情境—指导实验—激发探究—点拨引导。学生活动:好奇观察—动手实验—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心理过程:增强动机—感性认识—理性思考—领悟内化。锻炼能力:科学兴趣、观察动手、质疑探究、思维想像。塑造人格:新鲜感、务实感、责任感、求知欲、好奇性、参与性、坚忍性、科学性。四、在小学学科教学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传统的课程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对教与学的评价是以知识理解为中心,是单维的、片面的评价;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标准化答案,轻创造力考核,把考试与评价等同,把分数与效果,即学生的价值等同起来。这种评价只关注预期的、静态的、客观的目标,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主体心理层面的因素;它单纯追求分数、升学率,学生负担重,创造性、个性受到摧残,压抑了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损害了学生身心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带来了传统学科课程评价的变化,它要求评价的多元化,注意评价的心理层面,兼顾到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要素和各个层面,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确立课程评价的心理指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⑧ 积极参与课堂有哪些评价标准
[摘要]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通过互动,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因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励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让课堂生动、有趣;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让积极的评价体系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关键词]学生 课堂 教学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或在紧张地记笔记,或在忙着找书上的知识点,被动地接受知识。应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况呢?应该从学入手,以学论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真诚、赞赏的语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一、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如在每课教学前指导学生做课前准备,查阅资料,同时教师自己也进行充分的活动准备。课堂上,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之中,学生的表演或回答问题,都会得到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感受到自信。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辅导者和教导者。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没有对教师的畏惧和约束感,师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在内心接纳了教师,喜欢了教师,就会乐意参加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二、让课堂生动、有趣
教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好和乐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就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课程标准,提出教学问题。所提问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2)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和好动的年龄特点,设计出操作性强的课堂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和竞争意识,让书本知识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活起来。(3)通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定,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
三、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舞台
教师上课不能根据书本的知识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查找资料,整理资料,共同解决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和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促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定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质疑的精神。在活动情境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倡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演员,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在展示中认识了自己,学会了尊重别人,欣赏别人。
四、让积极的评价体系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曾说过: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活动和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评价,对不同表现的学生都给以不同程度的鼓励。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尊重和赞赏,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这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动力。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评价自己、小组成员中相互评价的过程中。而且我们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使学生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变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
⑨ 拟定一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评价标准 只需列举一级评价体系,并分别附
(一)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的研究虽然不多,但很多省市正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和研究。1998年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订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它按机构设置、教育与辅导、队伍建设、教育成果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以这四方面为依据,根据程度不同分别以A, B, C三个等级在上海市嘉定区进行评价。2002年,“黑龙江省心理卫生与心理保健实验”总课题组制订了“学校心理保健工作条例”,并设计了一份针对中小学、幼儿园的“学校心理保健工作评价表”。该评价表以组织与领导、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心技能育、心理保健工作过程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四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分别赋予15%、20%、 50%、15% 的权重。评价结果采用自评和他评方式结合。2002年以来,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契合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推出,研究制定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方案》,开始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开展、效果成效等方面的综合评价。2004年由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的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按照良好(81~100分)、合格(61~80分)从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制度保障、工作条件、活动内容、人文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杭州市教育局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建立与完善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体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价系统等三个子系统(一级指标),并对一级指标进行细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系统分解成8款(二级指标)28项(三级指标)考核指标,各项指标赋以一定的权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系统主要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校心理环境两方面进行评价,并分为心理健康水平、校园环境、课堂教学、人际支持、专项支持五个指标;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价系统主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优秀论文和先进个人进行评价。 另外,对此做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吴增强、陈家麟等。吴增强在《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中,认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评估可从学校心理辅导课程的评价、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评价、学校心理辅导组织管理的评价、学校心理档案的评价四方面进行评价。江苏陈家麟从领导重视、师资素质、活动场地与设施、教育过程、教育质量五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尉辉栋依据有关文件及客观性、可比性、可测性、动态性、全面性、一致性等六项原则,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三方面(一级指标),对三项指标进行细化设置二级指标,并赋予不同的权重。 (二)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虽然一些省市和专家已经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做了很多研究和实践,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并没有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相一致,而且国内至今也没有一个被认可的评估模式。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主要存在一下几方面问题。 1、评价模式的指标片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包括对学校、教师、学生、与家庭、社会合作情况等各方面的评价。大部分研究主要是针对学校、教师的,针对学生和与家庭、社会合作情况的较少。 2、评价模式的评分标准缺乏客观性。评分标准易受评价人员主观影响,分数评分有很大的主观性;等级评分制欠精细,只是使用“优良中差”等级评分,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界定的评分标准。 3、评价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往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理论层面上建构评价模式,没有真正应用到现实实践中运行,科学性、有效性尚待定论。 4、评价模式重上级评价。一般评价模式都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的需要,缺乏学校自身、学校教工和学生的评价,真正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这样做多了应付公事的色彩。 5、评价模式重过程轻效果,重静态轻动态。大部分评价模式都是对过程的评价,如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课堂教学等,缺少对学校、教师、学生的长远效果的评估,这个过程是静态的,缺乏纵向评估。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的原则 教育部虽然在2002年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价之中”,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评价的理论依据及、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文件中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思路,所以有的省市建构自身区域性评价体系,如杭州市,但是大部分地区还是建立本校的评价模式,缺乏统一性。鉴于此,本人认为建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国家规定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的构建一定要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关文件结合起来,甚至有可能国家统一制定一个基本的评价模式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地方特色,建立与本地区相适应的评价模式,这样既能保证全国都有统一的标准,又能发挥地方的主动性。 2、目标与结果,过程与效果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要设立目标,评价时要根据目标对其评价,看看结果是否达到目标;评价模式除了包括过程评价外,还要看工作开展、评价对象受益的效果。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标准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指标的建立也要反映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原则。各地区、学校一般都是接受上级相关部门的评价,评价偏于主观和片面,应结合学校自评(包括校方管理层评价、教师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评价),家庭、社区评价等,才能全方位的评价,基本保证客观性。 4、全面与部分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系统,应全面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实,反映其均衡性,另外,各项指标根据重要性设置不同的权重,要特别突出权重重的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全面工作,本文只介绍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的意义、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构建的原则,由于具体的评价模式指标正在制定,运用到实践中的效果还不能下定论,所以,为了保证评价模式指标的科学、有效,暂不提供具体指标。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工作。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模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并且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各学校配合一起完成,以推进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⑩ 讲课评分标准是什么讲课流程是什么
1、说明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5分)
2、准确表述教学目标,可观察、可检测,符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体现技能训练的可操作性。(5分)
3、准确说明本课的重点、难点、关键。(5分)
4、教材处理符合教学目标。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5分)
5、教法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4分)
6、针对重点、难点设计教法,有一定灵活性。(4分)
7、体现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4分)
8、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训练到位。(4分)
9、选用教具合理,符合本学科特点。(4分)
10、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时间分配得当。(6分)
11、课堂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性及多向互动。(6分)
12、突出重、难点的有效解决过程。(6分)
13、体现专业技能训练方法的可行性。(6分)
14、合理设计教学反馈环节,预估教学效果。(6分)
15、普通话基本标准,表述具体、充实,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清晰,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10分)
16、仪表端庄、稳重,举止自然大方,表情丰富,富有修养,精力充沛。(10分)
17、板书设计合理,有层次,突出重点,字迹工整,准确、美观。(10分)
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