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培养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如何培养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心理气氛又称心理氛围,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等教育氛围。课堂气氛作为课堂学习发生的背景,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与个性实现的中介因素。课堂是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人才的中转站。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课堂心理氛围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的体验、学习注意力有很大差异,研究课堂教学心理氛围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意义。
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
1.内隐性与外显性
内隐性是指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不外露性。莫里森得认为,课堂气氛的情感基调是研究课堂气氛的最重要维度,情绪体验的特性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外露性,师生通过各自对教学情境的定义,采取相应的反应以适应情境,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又总会有其明显的外在表现,即具有外显性,师生在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影响下,必然有与之相应表现,如学生在紧张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往往出现身体绷直等表现;在散漫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中,则经常东张西望、打瞌睡等。
内隐性和外显性并存,决定了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认识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既要仔细观察其外存表现,更要对隐藏于其中的心理内容进行研究。不同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会有各自不同的外在表现。同样的外在表现,也可能代表着截然相反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2.稳定性与易变性
稳定性是指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作为一种占优势的群体情绪言状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持久固定性。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又具有易变性。
师生双方的情绪状态、教学内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等,都会导致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变化。一般来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人格、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方向。正因为如此,当某一班级更换教师后,其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会有所改变。当然这并不否认学生在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如一班级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即使换上与原教师风格不同的新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能保持。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稳定性和易变性都是相对的。
二、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影响或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1)教师威信。教师威信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有威信的教师能增强学生对其讲授知识和指导的信赖程度,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掌握知识和接受指导的主动性。
(2)教师的引领方式。不同的引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民主型的教师易形成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专制型的教师易导致情绪压抑、气氛紧张;放任型的教师则易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互不合作。
(3)课堂调控。教师的课堂调控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因此,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密切注意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及个别学生的反映,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善于因势利导,把握教育分寸,以使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个体心理特征无疑也影响着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性质与类型
(1)学习态度和动机。不同的学生具有各不相同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具有较积极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课堂上一般发言积极,反应迅速,无论在何种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下都能认真学习。而学习动机较消极的学生则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不爱发言,在课堂上表现较沉闷、压抑。
(2)认知方式。学生的认知方式和水平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其认知方式、水平与教师的讲授相适应时,会接受迅速、反应积极;反之,则反应迟纯,在课堂上表现的较沉闷。同一水平上的认知方式也各具特色,有的迅速而肤浅,有的深刻而迟缓,有的喜爱参与,有的则沉默寡言。
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具有特定的亚文化的特点,这种亚文化无时不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产生作用。班级文化对其成员具有潜在的规范性。良好的班集体学风浓厚,积极上进。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价值观,这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对建立良好稳定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1.教师多用陈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
一般来说,学生不喜欢被评价,有时对教师的评价采取抵抗的态度。但是,教师多使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则能较为客观地对待。
2.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加强美育教学,多采用诗化的语言、鼓励性的言辞,实现美育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人生体验与爱心,去感染、打动学生,让他们在丰富的知识海洋中,在快乐和感动中收获、成长,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对学生耳提面命,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老师的行为。相反,教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
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太高,或范围太广,学生短时间内找不准回答的方向,这也势必影响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4.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多开展“心连心,说知心话”、“朋友,我对你说”谈心活动让同学互相了解,增进师生的共同了解。开展“走进春天,收获金秋”主题活动,重点讨论了怎样充分利用课堂,向45 分钟要成效的主题班会等。
5.偶发事件的控制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偶发事件,机智处理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是优化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要激化矛盾,切忌造成师生情绪上的对立。
6.焦虑水平的控制
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焦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防止紧张有余,另一方面要防止活泼过剩。教师要善于控制学生学习的焦虑,使课堂紧张热烈,同时也宽松冷静,使课堂气氛有张有弛。教师要善于创设成功教育的情境,经常对学生作出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生学习的适度焦虑。
影响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因素是多样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面的。教师应加强对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研究,探讨其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及教育作用,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B. 从心理学角度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
C.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课堂教学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互动的状态,是一个由教与学双方活动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认知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和高度注意力的重要途径。 一、 激发兴趣师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当学生在认识感兴趣的事物或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可以保持稳定集中的注意、进行清晰全面的感知、引起浮想联翩的想象和积极深入的思维,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研究发现,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会给智能锦上添花,既发挥智能的积极作用,同时还会给智能雪中送炭,弥补智能不足。不难看出,学生在兴趣指引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十分强调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极力反对那种无趣的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摧残。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我国明代学者王守仁将不顾学生兴趣的教学比喻成鞭挞绳缚,若待扣囚等。这些充分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有下三点: (一)是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一堂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也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怎样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呢?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在安排上应当深浅得当,难易适度。其要求是根据俄国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让学生走在发展的前面,多从明天水平出发,难易度设置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此外,还应当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起调引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终曲余音绕梁。 起调引入胜是指首先应抓往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使一开始就把学生心理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 主旋律扣人心弦的意思是,经松愉快的起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内容,又能促进学生养成学中有乐,乐而好学的学习兴趣。 终曲余音绕的意思是,为了使学生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每课堂结束时候,可设置一些悬念,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 (三)是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兴趣与问题是相反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一般来说,在教学中,教师应只把概念、原理讲深讲透,而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讲细讲到,亦即要造成悬念,启发引导,让学生思考回味,前后贯通,探索作答。 二、 鼓励成功 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体现为成功需要。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检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师在这方面所采取措施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获得成功检验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各类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期望值抱负水平。抱负水平适当与否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当学生报负太高,所志不遂时,便往往充满失败感。学生如果累遭失败,就会损害他的心理健康。失败之所以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方面是因为能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价值估计偏低,对自己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失败而归罪他人,导致与他人的关系不融洽。许多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这种消极的特点。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少教师往往爱用同一种期望值衡量不同的学生,对未达到高期望值的学生予以否定性评价,不自觉地进行了消极暗示,使这些学生自心受到伤害,逐步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概言之,老师在教学过程上能不能有意运用成功原则,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而是有没有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终生发展是否负责的问题,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 三、 寓教于乐 如何改变教学形式,使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嬉戏、娱乐活动中接受教学内容,一直是古今中外崇尚乐学教学的人所努力寻求解决的课题。当我们能将一些本来在学生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赋予某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时,便能使学生因教学活动适应他们娱乐需要而欢心,从而改变对学校教学活动的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各层次外语教学中,都可以通过唱外语歌,组织情景对话、排练短剧、小品等游戏和活动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在此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习,必然是乐学不疲,事半功倍。 四、 师生和谐 古语说:尊其师、重其道;亲共师,信其道。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直接体现。心理学家威索尔曾通过分析老师的语言来分析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而分析课堂心理气氛。他发现,当老师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时,大多会使用以下语言:鼓励、赞许学生或支持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疑问。当老师倾向于以老师为中心时,大多会使以下语言:使学生接受意见或劝告,如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所用的语言或质询;批评学生的过失,否定或讽刺学生的错误:教师为维护自己的立场,贯彻自己的主张所用的语言。威索尔发现,当教师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并使用相应语言时,师生关系较差。正因为这样,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事实证明,一个良好的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施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这种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的心理氛围的营造,注重教学内容、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渗透心理教育,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D.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基本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交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互动的状态,是一个由教与学双方活动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认知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努力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和高度注意力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当学生在认识感兴趣的事物或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可以保持稳定集中的注意、进行清晰全面的感知、引起浮想联翩的想象和积极深入的思维,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研究发现,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会给智能“锦上添花”,既发挥智能的积极作用,同时还会给智能“雪中送炭”,弥补智能不足。不难看出,学生在兴趣指引下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正因为这样,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十分强调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极力反对那种“无趣”的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摧残。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国明代学者王守仁将不顾学生兴趣的教学比喻成“鞭挞绳缚,若待扣囚”等。这些充分说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二、鼓励成功 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体现为成功需要。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产生自信心和胜任感,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检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有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三、寓教于乐 如何改变教学形式,使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嬉戏、娱乐活动中接受教学内容,一直是古今中外崇尚乐学教学的人所努力寻求解决的课题。当我们能将一些本来在学生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赋予某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时,便能使学生因教学活动适应他们娱乐需要而欢“心”,从而改变对学校教学活动的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各层次外语教学中,都可以通过唱外语歌,组织情景对话、排练短剧、小品等游戏和活动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在此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习,必然是乐学不疲,事半功倍。 四、师生和谐 古语说:尊其师、重其道;亲共师,信其道。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直接体现。心理学家威索尔曾通过分析老师的语言来分析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而分析课堂心理气氛。他发现,当老师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时,大多会使用以下语言:鼓励、赞许学生或支持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疑问。当老师倾向于以老师为中心时,大多会使以下语言:使学生接受意见或劝告,如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所用的语言或质询;批评学生的过失,否定或讽刺学生的错误:教师为维护自己的立场,贯彻自己的主张所用的语言。威索尔发现,当教师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并使用相应语言时,师生关系较差。正因为这样,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事实证明,一个良好的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施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这种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的营造,注重教学内容、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渗透心理教育,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打下良好基础。营造高效课堂的几种方法一、从学生的角度去看,老师一定要有普遍的关注 1.用微笑目光来流露你的关注。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产生一种心灵感应,看老师在看着我呢!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教师关注的微笑和目光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2.用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往往表达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一定要找到欣赏、夸奖的理由,找到欣赏、夸奖的方向,找到欣赏、夸奖的那些“点”。3.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有一次我在上课时,在一节课后有学生批评我不公平,原因是课堂上该生举了五次手要求发言,只获准了两次,而邻座的同学也举了五次手要求发言却获准三次。可见,学生是多么地看重那不经意的允许呀!其实藏在背后的是学生的被认可感,是一种被承认的需要。 4.用“中断定势”的形式表现你的关注。当一个学生表现得没有积极性,否认自己的积极性的时候,教师用“中断定势”的方法来表现对学生的认同。什么叫中断定势?就是把他原来的思路打断,比如他说,我就是数学不好,你打断他这种固有的想法,告诉他,你数学进步很快,只要努力成绩会上去的。你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再产生自我贬低、自我矮化的想法和行为,这时,课堂效率就会自然上去的。 二、从老师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创新 1.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其实从老师的角度看,可激趣的因素是很多的。2.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提倡“合作”,让课堂变得融洽。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个性差异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还可试行“师生合作”,教师完成以一个学习者身份出现,与学生平等地探讨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建立自信,在讨论中激出兴趣,在讨论中形成自觉学习意识。坚持下去,课堂教学定会高效。 三、从教法的角度看,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营造让所有学生都洋溢生命活力的氛围。在这样课堂里,学生感到轻松、活跃、精力充沛。如果学生觉得自己没有活力,甚至消沉、忧虑、紧张、高效的课堂是无从建立的。 3.营造能够让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学生都能觉得自己属于这个集体,都觉得在这个集体里,自己被认同,被认可。他们能够彼此聆听,彼此认同,彼此尊重。没有取笑,没有冒犯,没有孤单,没有抛弃,没有边缘人物,没有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总的说来,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要使课堂高效,关键是定位:教师——课堂的主导者,学生——课堂的主体。
E. 如何把握影响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的因素
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一是教师的教学。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与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讲课准确、清楚、新颖、生动,就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增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心理状态处于最佳水平。若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废话连篇、拖泥带水、矫揉造作,就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学习动机,造成消极的或对抗的课堂心理气氛。
二是课堂的领导方式。权威式的领导方式表现为对学生要求严苛、上课只能端坐、用耳朵听、用眼睛看,不能动口、动手,学生稍有违背,就采用训斥与压服的办法,保持课堂的消极稳定,这会使课堂呆板,学生产生压抑或反抗情绪。放纵式的领导方式导致学生纪律松懈、互相干扰,妨碍学习。民主式的领导方式易造成师生相互信任与支持的积极心理气氛。
三是校风与班风。良好的校风与班风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稳定的背景,群体的规范,可以使学生将其视作个人行为的准则予以认同,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四是师生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生观和教师本人的行为与人格,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自觉为班集体贡献力量的愿望与行动,有利于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五是班级的规模。班级过大、成员过多,师生间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的次数减少,情感联系减弱,就会使少数学生感到被教师与集体冷落,产生消极的情绪,导致心理的冲突,影响班级的团结,从而导致消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总之,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较多,教师始终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师生在认知与情感两方面的沟通,积极协调师生心理状态的性质,变一切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维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F. 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一、建设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同时也在创设和影响着课堂的心理环境,而这种课堂心理环境反过来又成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背景和手段。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在他看来,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形成与否,也是教学活动成败的标志。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实施,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不少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气氛或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师行为的产物,和谐宽松氛围首先取决于教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具有健康心理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较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这样学生也就能在一种心理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本身情绪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紧张。可见,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主要依赖于教师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建设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是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如何建设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呢?可以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引导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形成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生看做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有自主能力的人,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体现和检验,因此,要看到师生之间是合作共进的伙伴,只有学生的发展,才有教师的发展。
(二)以情育人,情理交融。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以情育人。以情育人,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也会动之以情。当师生双方来自生命内在的激励,升华提高到理性的高度时,变成与意志、道德、理想相合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力量,即人的高尚情操,从而获得育人的成功。简言之,教学的过程应成为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做到“以情育人”恰恰是克服校园师生之间的“猫鼠”关系,提高教师工作质量的法宝。
(三)加强学习,完善自我。教师要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师德修养,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并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真诚地接纳、尊重和理解学生,重视和引导学生共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G.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的策略有:
一、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教学工作是立足于课堂而面向学生一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身心发展的主体,还是自主学习设计的主体。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并建立“当下”意识,当堂的知识当堂完成,当天的知识当天完成,当周的知识当周完成,不拖踏,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想基础。教学中,有这种认识才能有这种效果。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这种信心,改革教法,竭诚为主体服务。每堂课“精讲、精练、精总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活动运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信心是进取的保障。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不但要做好课上的功夫,更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走进学生中,做好学生的朋友与引路人。
二、以自身为榜样,创设巨大的精神力量
“教师的人格和感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超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师职业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该是这种人。”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是深爱教育事业,人格高尚、知识渊博、真诚乐观、积极向上,集一切优点于一身的“榜样”。这样的教师所教的学生必然也是热爱学习、品德高尚、肯于钻研、乐观开朗的。相反,一个厌倦而失望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往往是没有生气和无精打采的。
三、以情感来感染,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脑科学研究越来越多的成果表明:情感在人类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情感与认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过程,而应当理解为两个并行的过程,它们以特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都是脑神经整体功能的体现。”“情感在一个人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司职情绪的大脑相关组织激素蛋白质的分泌,进而影响人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健康的情感能有效激发学习的热情,消极的情感便会阻碍学习的进行。”
课堂上,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情绪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学会抓住开课前的几分钟,以精彩的导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步步深入,以情感人,创设最优的教学情境,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交流状态。阅读中,师生精神亢奋,与作者达到认识上的沟通、理解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练习中,学生积极活跃、主动探索,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应将情感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刻激起学生的共鸣。在良好的情境中,教师应掌握好教学节奏,使教学活动有张有弛,避免学生长时间的兴奋或抑制而感到疲劳。
四、以情趣为魅力,形成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法,对于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出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在面对同样的课型时,教师应同中求异,带着饱满、真挚的情感讲课,使语言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抑扬顿挫,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变化教学手段,以新鲜的刺激使学生保持兴趣和注意力。如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丰富教学内容,创设艺术情趣,促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CAI具有鲜艳生动的图像,动静结合的画面,强大的音乐效果和智能性的启发诱导功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认知心理得到充分发展,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以团队为建制,开展探究与竞赛
学习中,学生们难免会受到挫折,结成团队可以相互鼓励,克服软弱、懒惰,实现共同进步。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任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按学生学业成绩或能力水平的高低搭配分组,结成团队。每个团队应有自己的名子、口号、奋斗目标、共同志趣,有自己的学习活动计划,自己的队报,荣誉簿等。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团队精神、文化建设,促使团队成员互助互勉、互相督促、共同进步。教师可把学生按团队分组分座,使学生便于开展探究、讨论、检查与帮助。教师可把学习的任务、目标落实到团队,实行组长负责,由组长进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的落实检查,教师随时抽查。
有了有力的团队,教师还应想方设法把团队的凝聚力、内驱力激发起来,使团队成为有活力、有生气、有效率的“活”的团队。教学中,教师可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引进竞争,在知识探究、检查等方面进行比赛,促进学生团队的成长与学习效率的提高。
六、以活动为重点,调动学生参与的动力
任何一门学科除了具有知识价值外,还具有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在这四项基本价值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把时间大部分交给学生练习、研讨,还要组织起学生团队活动。以学生活动为重点,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变为学生活动的形式,如把课前预习检查变为课前热身,进行小组竞答;把课文朗读变为朗诵竞赛、情境朗读或角色表演;把课文分析变为合作探究、小先生解疑;把当堂检测变为学生互考、小组竞赛、趁热打铁等形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良好的心态努力投入学习,互助共进,促进学习的高效进行。
七、以激励为原则,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期间,受激励的程度愈高,学习的动力愈大,且有长期的正向效应,无激励的或被歧视的则成绩难以提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形成机制,这是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项重要措施。
根据内容型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更高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机会。如学生回答问题正确而精彩时,教师可带头鼓掌,或予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甚至犯错误时,教师给予“高一格”的评价,或运用“蹬门槛”效应给学生提供保证能回答正确的机会,激励原则告诉我们“成功是成功之父”。教师应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自觉性。
八、以方法为手段,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个科学的教学活动过程。拿一般的教学过程来说要经过:“预习测评——合作探究——达标反馈——学习小结——拓展延伸”几个环节。这就经过对知识的“学习——应用——总结——再应用”的这样循环提高的过程。但在课堂上,许多教师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探究、自觉合作,所以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在实践中,教师要促使教学过程科学严谨,符合学习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都能达到最好效果,使学生心理轻松愉悦、情绪高涨,积极合作、勇于探索,脑力激荡、课堂气氛活跃。
总之,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但要掌握科学教学的过程方法,还要掌握营造氛围、激发情趣、鼓励暗示、科学学习等方法。教师不但要“授之以渔”,使学生会寻找水源;更要使学生学会主动开发水源、利用水源,学会合作共事、探究发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九、以问题为中心,训练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问题、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就是因为“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不但要学会自己设计问题,还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使学生能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不应把教学活动仅仅停留在解决教师个人设计的问题上,更要激发起学生提问质疑的兴趣,使教学活动在质疑中开始,又在质疑中结束。
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水平,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学会做一“砖”,抛出的目的在于引出“美玉”。切不可自做美玉,本末倒置。
H. 如何从心理学角度提高课堂效率
仅做参考:
一、认识学生特征
(1)感知方式
学生通过“视、听、动”来感知外界事物。教师布置作业的作业方式不同。其一,教师把作业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看作业。尽管学生看着作业,却什么也没看见,视而不见。其二,教师讲明作业,尽管学生听着,却跟没听见一样,听而不闻。其三,有些学生的活动能力很强。某位学生在国内考英语四级,怎么考考不过关。可是到了国外,她在语言交流方面一点都不受阻碍。为什么国外课堂教学中学具非常丰富?就是考虑到学生感知方式不同,找到他们擅长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学习。
(2)知觉风格
场依存的学生与场独立的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同。场依存的人依赖于场,适合学习人文社会类学科,适合用情境教学法。场独立的人有主观独立的判断思维,适合学习理工科,适合用集中学习法。因此,无论是讲授法,还是发现法教学都应该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因学习内容而异。
(3)理性水平
教育匹配模式:如果学生的理性水平低,则采用严密的结构组织教学;
如果学生的理性水平高,则采用松散的结构组织教学。
(4)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分为冲动型和沉思型。学生回答问题时,有很多学生会很冲动,立刻举手回答,却说不出答案。而有些沉思型学生,即使知道了答案,仍默默地坐着,不举手回答。教师应该研究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做针对性指导。或者让那些沉思型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冲动型学生听。
(5)多元智能
八十年代,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强调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知识和建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的。
(6)时代特征
12年前。我开了个精彩的主题班会:“有个孩子到饭店,用父母的血汗钱点了一大桌子菜,可他守着不吃不喝。服务员劝,父母劝,谁劝也不吃!饿着肚子离去。请评议。”
“傻瓜———”学生们哄笑。
我不动声色:“这孩子买了车票,却不上车,跟着跑。”
“傻瓜———”学生们大笑。
我也笑了:“他买了新衣,撕得一条条扔掉。”
“傻瓜———”学生大乐。
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我做出沉痛状:“有个孩子,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交了学费,买来书本,却整天胡打乱闹,不好好学习,浪费时间。”
“傻———瓜!”同学们回答得很沉重。
我脸上“苦大仇深”,心里却乐开了花。
6年前。我踌躇满志地将这个主题班会搬进了三年级四班。“有个孩子点了一桌子菜,可守着不吃。请评议。”
“减肥呗———”学生们不感兴趣。
我扶扶眼镜:“他买了车票,却不上车。”
“锻炼呗———”懒洋洋地回答。
我勉强笑笑,“买了新装,撕得一条条扔掉。”
“烦呗———”有气无力的回答。
我不再迂回,直奔主题:“交了学费,买来书本,不好好学习,整天胡打乱闹。请评议。”
“¥^&*”似是而非的回答。
“什么意思?”我指名经常不交作业的张朋作答。
“可能想当大款,或歌手,嘿嘿。”张朋挠着头皮……
今天我怀着异样的心情,在三年级六班开了这个班会。“有个孩子点了一桌子菜,可守着不吃不喝,饿着肚子离开。”
“派儿———”学生们兴奋起来。
我扶扶眼镜:“买了车票,却不上车,跟着跑。”
“帅呆———”学生们手舞足蹈。
“买了名牌服装,撕得一条条扔掉。”
“哇噻———酷毙啦!”学生拍桌子擂杌子。
我直接点题:“交了学费,买来书本,却整天胡打乱闹,不好好学习。”
“耶———新新人类!”异口同声地回答。
我的眼镜跌了下来。
不同时代的三次班会,学生的表现却截然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再跟着教师设定的路线向前走,而是有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要有洞悉新的契机,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引领他们前进。(教师可以问问自己班里的学生,听听他们是如何回答的。)
二、更新教师自我
(1)转变教师角色
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仅要把知识简单转达给学生,更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
问题的解决者——问题解决顾问:教师怎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明白问题在哪里出错了。而后,启发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最后,教师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教学中的演员——教学中的导演:常态课或公开课,教师不能充当演员的角色,一切按照安排好课堂教学步骤教学。这样,恰恰忽略学生自主性发展规律。课堂上,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教师应该适当地助长这些真相的发展,而不是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2)提升教学水平
尝试式教学水平:知道“教什么”,但不知道“怎么教”。
因循式教学水平:知道“教什么”,也知道“怎么教”,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教”。
策略式教学水平:知道“教什么”,也知道“怎么教”,更知道“如何有效地教”。
(2)增强自身魅力
威信效应(名人效应)
好感效应:做麻辣(魅力)老师——重塑教师形象:幽默、和蔼,知识丰富,多才多艺、兴趣广泛,装扮时尚,热爱生活,懂得网语,QQ感动学生的老师。
三、改进教学策略
(1)教学刺激符合选择性注意(感知)规律
符合感知规律:强度率(感觉阙限),差异率(姓名、颜色等不易太复杂),活动率(课件、图标活动避免过度),组合率(视觉或听觉上容易混淆的不易放在一起)
(2)教学内容结构化与综合化
结构化:如:“钊”、“楠”等字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组很多词。
综合化:不断分化与综合贯通。学会分类并组合所学的知识。
(3)教学策略的优化
一心多用,注意分配
声情并茂:语音、语调、表情、肢体语言等。
愉快教学:内啡呔、多巴胺、血清素。
策略指导:缩略法、谐音法、图像法、反思法。
谭教授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自然、幽默、风趣的讲座让我对枯燥乏味的教育心理学重新燃起了火花。作为一线教师,认识不同学生的特征,更新教师自身的魅力,改进教学策略,对于课堂有效教学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要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结合理论不断改进。
I. 教学心理学中影响课堂气氛有哪三个三个因素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这里指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中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形成的某种占优势的综合的心理状态。
课堂气氛是在课堂中呈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它可以用一定的心理、行为指标来衡量。如果我们以秩序、参与、交流三个指标为依据,就会把课堂气氛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积极的课堂气氛,消极的课堂气氛,对抗的课堂气氛。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课堂气氛。它主要表现为以下明显特征:师生双方有饱满的热情,教与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课堂活动井然有序;学生求知欲强烈、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师生间住处情感交流充分,学生参与面广,双方处于互动积极的状态;师生共同洋溢着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与满足感。
总之,积极的课堂气氛,其主要标志是严肃认真、宽与严、热与冷、张与弛的有机统一。这种课堂气氛使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对抗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失控的混乱的课堂气氛。这种课堂气氛主要表现为:师生之间关系紧张,大部分学生不信任教师;教师驾驭课堂态式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讨厌上课,注意力分散,各行其是,课堂秩序一片混乱;使得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与学的任务常常不能完成;师生都把教与学视为一种精神负担。
J. 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具有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价值。当学生在认识感兴趣的事物或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时,可以保持稳定集中的注意、进行清晰全面的感知、引起浮想联翩的想象和积极深入的思维,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有下三点: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一堂高质量的教学内容,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也是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怎样组织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呢?根据俄国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教学内容在安排上应当深浅得当,将难易度设置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水平。此外,还应当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讲授新知识,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起调引人入胜,主旋律扣人心弦,终曲余音绕梁”。
3.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一般来说,在教学中,教师应只把概念、原理讲深讲透,而不是把所有问题都讲细讲到,亦即要造成悬念、启发引导,让学生思考回味、前后贯通、探索作答。
二、鼓励成功
每个人都有成功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和需求,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体现为成功需要。满足成功的需要,不仅会产生快乐情绪,而且会产生动机,促进个体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因为每一次成功需要的满足,其实都是对成功行为的正强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成功体验所产生的快乐情绪,更能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教师鼓励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成功期望值——抱负水平。抱负水平适当与否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当学生“报负太高,所志不遂”时,便往往充满失败感,如果屡战屡败,就会损害他的心理健康,表现为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信心,或归罪他人,导致与他人的关系不融洽。再次,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不少教师往往爱用同一种期望值衡量不同的学生,对一些学生予以否定性评价,不自觉地进行了消极暗示,使这些学生自信心受到伤害,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换言之,成功原则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更是遵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对学生终生发展是否负责的问题,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的。
三、寓教于乐
如何改变教学形式,使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嬉戏、娱乐活动中接受教学内容,一直是古今中外崇尚乐学教学的人所努力寻求解决的课题。当我们能将一些本来在学生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赋予某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时,便能使学生因教学活动适应他们的娱乐需要而欢“心”,从而改变对学校教学活动的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各层次外语教学中,都可以通过唱外语歌、组织情景对话、排练短剧、小品等形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在此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中学习,必然是乐学不疲、事半功倍。
四、师生和谐
古语说:尊其师,重其道;亲其师,信其道。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一个与学生关系十分紧张的教师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计划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常常是良好师生关系的直接体现。心理学家威索尔曾通过分析老师的语言来分析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而分析课堂心理气氛。他发现,当老师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时,大多会使用以下语言:鼓励、赞许学生或支持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疑问。当老师倾向于以老师为中心时,大多会使用以下语言:使学生接受意见或劝告,如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所用的语言或质询;批评学生的过失,否定或讽刺学生的错误;教师为维护自己的立场、贯彻自己的主张所用的语言。威索尔发现,当教师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并使用相应语言时,师生关系较差。正因为这样,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推动者。事实证明,一个良好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实施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障;同时,这种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总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形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中心理氛围的营造,注重教学内容,讲究方式方法,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渗透心理教育,为学校开展心理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