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课堂教学的形式有哪些
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讲授式
教师主要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问题探究式
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三、训练与实践式
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的五个定义:
定义1
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
定义2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案,在给定的时空里,运用一定传授理论、技能、手段和方法,对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一定内容的讲授、谈话、辅导答疑臊作示范。
定义3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难、十分复杂的工作.为确保课堂教学质量评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要求,针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合理性,必须建立一系对教学对象,以课堂为环境,利用教学设备和列合理的评价指标。
定义4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目标明确、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
定义5
所谓课堂教学是指纳入教学计划按照固定的授课时间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是按教学规律、语言规律、学习规律将学说普通话变成一种完全自觉的和循序渐进的活动。
⑵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过程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整体育人意识
对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实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而言,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把转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放在首要位置,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自觉地创造性地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首先,开展理论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发展心理学、素质教育理论。通过学习,每个教师都认识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和提高每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制定整体方案,切实树立了整体育人的意识。
其次,组织教师认真钻研和分析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并积极进行探索。教师不仅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而且还在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创造性的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陆续将研究成果发表,使课题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三,加强教师的形态激励效果
这里的教师形态指教师的语态、神态、体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1、语言激的励性。教师的语言体现着一定的教育思想及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的语言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语言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心目中的学习目标,使用信任、期望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学生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使用肯定性的、赞扬性的语言,使其内化为稳定的动力机制,对学生的某些过错或错误,使用谅解、引导性的语言,促进学生养成反省的习惯,树立再进取的信心。
2、形体动作的激励性。教师的形体动作,能对学生产生较强的刺激和影响。激励教育要求教师的形体动作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每一次亲切的抚摸,每一个赞美的手势都表现出对学生的爱,使学生受到鼓励,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情感的激励性。作为心理因素的情感,是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情感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起很大作用,对教育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富有感情,通过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目光、会心的微笑,增强情感的感染力,使学生心境愉快健康,积极向上。
(二)利用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这里的环境是指教育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1、物质环境。校园和教室的布置要富有教育性,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并有美感体验。校园要及时展示学生取得的各种成绩和优秀作品,展示学生的才华,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并取得新的成绩。为此我们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手工展、绘画等。
2、人际环境。这里指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优良的校风班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师生之间合作的氛围,使学生的心境和情绪轻松愉快。良好的校风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人人受到鼓舞,都能获得主动的发展。
(三)善待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学习氛围,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我们以两个层次的“三说”为切入点,强调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智慧潜能,启迪学生“我要学习”的需求,从而形成互相尊重与信任的良好氛围。
“三说”的第一层为“敢说、大声说、人人说”。提倡“敢说”,主要为性格内向或成绩差的学生或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打开“放胆”的通道,对学生尚未思考成熟的意见,不刻意追求完善,而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大声说”旨在培养学生直言不讳,乐于主动探索的精神;“人人说”体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第二个层次的“三说”为“正确地说,流利地说,愉快地说。”学生不但要乐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并要趋于正确、完善,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策略:
1、要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因而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教师要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情感教育的基础。一般来说,教师关爱优秀学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关爱那些学习困难、表现落伍的“问题学生”就比较困难了。这要求教师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持久的耐心和真挚的爱心。实践证明,教师用爱心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塑造心理,转化了相当的一批后进生和一些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
2、尊重和信任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对自己在集体中地位、作用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如果发现学生做错了事,或成绩差,就恨铁不成钢,不去积极帮助分析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斥责、教训、向家长告状等,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乃至对抗的情绪,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会失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尤其在课堂上,我们对一些学习困难表现后进的“问题学生”多给一份爱心,多给于一点鼓励,用教师那充满期望的目光去驱散他们心中的孤独与自卑,从而激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3、采取宽容态度,善于倾听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做出“怪异”的回答,采取宽容的态度, 一般不生硬地给予否定,仅提示他们“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得学生在研讨中自悟,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及喜怒哀乐讲给学生们听,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一位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才一个学期,语文成绩就很突出,我们在进行民意测验时就发现,他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几乎都这样写道:“他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这位老师为什么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能建立一种民主的课堂教风,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视自己的学生为朋友、弟妹,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错误,所以他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支持。
学生集中精力倾听他人讲话是尊重他人,向他人学习的表现,更是培养学生会说、正确地说的基础。我们提倡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如听同学朗读《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朗读声刚刚停止,就有许多同学举手,有的同学赞扬他“读出了每种小动物说话的不同语气”,有的帮他找出丢掉的字,然后说“我来重读这句话”,久而久之,在倾听中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以及尊重他人的情感能力会逐步形成。
(四)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为给全体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我们试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水平、智能、性格特点、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编组或自愿组合。合作学习时,将课桌拼成“凸”字形,5至8人一组,这样,学生不再是面视老师,也可以面视同伴,为每一位同学创设了“无威胁”的课堂气氛。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体现在:增强了信息的交流量;培养了互助合作的精神;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效地推动了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五)注重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的创始人是保加利亚的心理疗法专家、哲学博士洛扎诺夫,他提出的“艺术手段不仅用来为课本基本材料的接受、理解创设愉快的氛围,他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和期待。”可见,艺术形式是一种很好的暗示调节与表达手段。学生在艺术美的熏陶下,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自由的释放和陶冶,不知不觉地排除急躁、轻浮、粗野的性情,使人的情趣、健康、心灵净化,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丰富和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情感养成。在暗示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儿童最具有好奇心,思维自由度大,无拘无束,不受限制。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善于保护这种好奇心,善于启发他们思考,培养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智感。
(六)鼓励学生学习创造精神
学生最终的学习目的是学会创造,在“情感教育”实验中,我们体会到:每个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可以促进整体的情感形成和发展,增强现实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而创新精神就产生于这种健康的情感中,我们有意识地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创造。
1、鼓励求异思维。当学生在学习过程处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并以主要的身份投入到学习中时,他们的求异思维会非常活跃。例如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教学内容,认识到:80:2=240:6,两个外项相乘80×6=480,两个内项相乘2×240=480,通过计算证明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为发掘学生的潜在思维能力,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证明这一点,学生通过研讨提出了用通分、化简、比的基本性质等方法加以证明,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发展。音乐课上,学生根据老师所教唱的歌曲或音乐,自编自演一些动作优美的舞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当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共同探讨新知识时,他们的想象力会远远超出大人的意料,教师要适时地加以赞扬,并在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发散思维,充分想象,还可以为孩子们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窗前小儿女,人间第一情”,这些“人同比心,心同比理”的美好情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一个受到情感教育的人,一定会是一个温暖、柔和、善于沟通并且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柔情的人,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的人。我们在情感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因此,我们在该课题的实验中总结出一下的情感教育规律:
1、以情育人,创设情感教育的良好情境;
2、以情动人,叩开情感教育的大门;
3、情知互促,提升情感教育的境界;
4、情意互促,巩固情感教育的效果。
当然,情感教育的课题我们还要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情感教育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⑶ 教学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教学过程的步骤是:
一.自学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内容,怎么自学,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效果,需要多长时间等。教案上也就是写基础知识网络构建。
二.合作探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文本中探究知识,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教师督查一定要认真,不能走过场,放任自流,对表现积极的小组和个人要进行表扬,较差的教师要进行引导、提示。教案上教师可分层次预设几个问题。
三.交流展示:展示自学、探究成果,学生思想的交流碰撞,知识的整合和质疑,最大限度地暴露问题。教案上可写问题的答案,多预设几种。
四.精讲点拔:做典型题,找规律,写方法。
五.当堂达标:学生做题检测学习效果。
注意:教学过程大致包括这些环节,可以适当增减。
课堂是灵活的,很多教学事件是教师无法提前预设的,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完成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⑷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如何实现教学系统的控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作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基础 教学设计就是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对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和顺序进行规划。 原始的教学信息要转换成一定形式的信号,传递给学生处理。语言型信号的传递主要通过声音和板书进行的,表象型信号的传递主要借助于图象、直观教具、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媒介。两种形式的信号的配合使用,可以增加可供学生提取的信息量。同时信号作用的方式、频率、强度等的变化,都会对学生接收、处理和贮存信息产生影响。如教师注意声音的声调、节奏变化、语言的感情色彩,板书的空间、时间上的安排(包括添加色彩、符号等),以及带有动感的演示等,都将增强对学生大脑的刺激,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得到某种启示,能从中获取学习课题各方面的联系的信息和解决该问题的途径的信息。 至于对信息的传递顺序方面的规划,就是要考虑好教学内容中各知识点的组合结构和呈现时序,它不是教材内容逻辑结构的简单再现,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调整充实,使其最易被理解接受,减少简单重复,提高课堂效率。总的原则是:“低起点,多层次”,面向包括学习困难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遵循认识规律,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大致有两条思路:以实验、归纳为主的展开方式和以演绎推理为主的展开方式。一般来说,对于新授内容或初中生应考虑增加实验、归纳的成分,对于复习课或高中生则可多采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展开。实践还表明,在教学中归纳与演绎并重,有益于打破单一以演绎推理形式组织教学带来的思维封闭性,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尤其是直觉思维都能得以训练,从而优化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是关键 首先要给学生准备一些不进行信息编码便不能完成的学习课题,那些只需借助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接受一些模式,并学会识别、导通这些模式的方法,便可对付过去的问题是无须进行过多信息编码的。提供的课题必须是与旧问题既有某种联系又存在“反差”的问题,它能诱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广泛联想、促使对旧知识、经验进行统整,并从中检索出有用的部分,结合所面临的新问题清净,进行分析、综合,从中获得新的领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知识发生阶段还是认识的整理阶段,都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对信息进行处理,教师的启发、引导固然必不可少,但切忌越俎代庖,要让学生亲自参与重要概念的形成、原理规律的获取。以及解题方法、实验方案的选择的过程,并自行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要为学生创设自己观察、研究和解决某些学科问题的机会,留出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学还要有一定的弹性,教师要帮助他们对旧知识再现和复习。那些在新授课中,采用紧逼式提问,并急于从学生零碎的回答中凑出“正确结论”的作法,以及大块块地进行知识点罗列、梳理的复习法,都是不足取的,因为教师代替了学生对信息进行精密编码的过程,而把对信息处理加工的结果抛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了。 再次,教师要注意多示范,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方法。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如面对一个具体习题,如何进行审题分析,抓住本质,找到突破口,又是如何获得解题途径,确定解题方法,以及受阻后如何变换思考角度,得出结论后又是如何进行检验的等等,都一五一十的自然而然地向学生展示。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允许学生质疑和对教师的思维过程、结果进行评价,若长期坚持这样的程序化训练,定会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是重要环节 教学信息的反馈与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相联系.一堂课教师若从头到尾唱独角戏,那教学效果的反馈只有到课后的作业或测试中去获取了.要克服这种滞后性,就得让学生积极地介入教学活动中,对每节课的教学细节进行反馈调节.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提问,了解分析学生听课困难所在,及时调整速度、减缓难度,增加层次,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课题。让学生板演、讨论是获取反馈信息的较好渠道。一方面,通过竞争,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教师的热情鼓励,学生易于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得以暴露,这样教师就可抓住学生中对学习课题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视角,不失时机的通过提问方式等,引导他们从中选择逼近教学目标的中心问题展开探讨,集思广益,把学习过程推向深入,增强学习效果,或针对学生的误答、错解展开分析,找出错因,加深学生的理解,促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互相切磋的好习惯,为课堂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气氛。
⑸ 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包括哪几个教学环节
高效,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用比较小的投入,得到尽量大的效率效益。
其一、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
其二、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
因此,我认为,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取决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即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方面,受益愈大,则课堂教学的质量愈高,效果愈好,鉴于此,我的理解是:
首先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理想,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要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入手,努力上好每堂课,使学生能从中学得到更多的东西,至于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则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高效课堂只有更高,永远没有最高,课堂教学虽然有法,但永无定法,这正是教师的发展之道,是教学科研的魅力所在。
其次,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责任。即要求我们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高质量、高标准地培养人、发展人、成就人。高效课堂之高效不应该以教师教得如何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取决于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要从其效率和效益两个层面来体现、评估。效率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受益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和课外学业负担方面;效益就是学生所受教育教学影响的深度,其中包括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毅力等基本素质的发展方面。因此,高效课堂应是努力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手段,高水平地达成培养人的目的,高效课堂应是教学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效结合。
三、高效课堂的评价标准:
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
高效课堂表现出六个力:蓬勃的生命活力;持续的内在动力;适度的思维张力;强大的团队合力;卓越的成功魅力;长远的发展潜力。
四、高效课堂对学生表现: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高效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1、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后要数量。2、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学方法,低水平的老师侧重教授知识。3、高水平的教师讲究整体建构,低水平的老师注重细节雕琢。
1、目标取向评价与主体取向评价相结合2、师生互动评价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效果相结合。3、评价标准的相对稳定与不断生成相结合。4、重视教学反思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有一节成功的课堂,首先要有充分的备课,并且把备课过程形成教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重点和难点,从而开展针对性的讲解。
改变以前满堂灌的形式,把主体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学生需要释疑的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启发和点拨。总之,要保持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
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树立必要的威信,同时制定相应的课堂行为准则,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约束。课堂管理的好,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便于教师开展有效的组织教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七、几点感悟:
1、高效课堂它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三维机制为准绳,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过程和方法为依托,以情感和价值观为纽带的教学理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使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不断的学习。高效课堂无论是从情景导入、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师生探究、问题解决、归纳总结、强化训练、版式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最后反思,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否则,高效课堂将成为一句空话.
3、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一生追求的目标。通过学习和交流,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诸如讲得多,练得少;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学生回答不上来,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如学生回答了问题,没有让学生坐下或对学生的结论没有说明正确与否,让其他学生搞不清楚问题的正确答案;有时候老师提的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回答,问题太宽泛,不具体;学生没有纠错本,纠错没有成为一种习惯;展示课的板书都很成功,我们平时做得不够;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到位等等。通过听专家的报告,更是对专家的科研成果赞叹不已,反思我们自己平时还是思考的少,总结得少。
总之一句话,为了教育的辉煌明天,为了我们的事业,为了家长的期盼,为了学生的明天,我们努力把每一堂课上成优质课,上成高效课
⑹ 课堂教学过程实录怎么写
每年全国都有很多教学比赛和名家展示课,如果能去参加肯定是最好的。比如千课万人、内现代与容经典等。如果参加不了怎么从网上获取资源呢?
1、订购每次活动的光盘
新教师可以关注活动的微信公众号,在活动进行后,微信号中会推送如何订购活动光盘,光盘一般在两三百左右,新教师们可以提前订购,或者以学校为单位订购。
2、购买活动的视频
某宝中有大量名师讲课的视频,动手搜一搜即可。
亲爱的新老师们,听课只是学习讲课的第一步,后面的模仿讲课、磨课、反思更为重要。希望我们都能用最短的时间快速成长!
⑺ 方法指导课的基本流程是什么课堂教学中要经历哪些基本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内的特点、学生的身容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 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泛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 .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 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⑻ 简要回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种教学方法分类及12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三种教学方法,一个是讲授法第二是讨论法第三个是案例发。
⑼ 课堂教学怎样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所谓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传统学习方式强调接受,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消磨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被动性的学习态度,把学习转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如学习《将相和》一课,让学生自由组合三人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内容,此时,学生便自由组成了一个整体,他们为表演好课本内容,献计献策,互相帮助。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大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交往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理解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师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个问题做出了正确解答,老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啊?”学生则齐答:“对。”由此可见,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性的内容,教师必须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同时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积极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饿空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真正交往互动。
三、注重课堂评价
美国教育家斯蒂芬表示,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目的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他认为,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是有效、成功的教学的一部分。可见,课堂评价是一种教育手段,用它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成绩。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草船借箭》时,问:“诸葛亮向鲁肃‘借箭’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大多数学生认为:诸葛亮能准确地把握鲁肃的真诚,并大胆地向鲁肃借船,没有聪明的才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借船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预见大雾,预知曹操不敢出战,这确实高明,但借船不算,因为大家都知道鲁肃诚实,不打小报告,向他借船这不算什么神机妙算。学生还因此激烈地争论起来,一时难分高下,最终把焦点落在了教师的评价上。这位教师没有将学生引入到事先设定的框框中,而是巧妙地做出这样的评价:“‘借船’能不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同学们各有各的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正常。因此,大家讲的都有道理,特别是后面学生的发言能与众不同,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真了不起!”这位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使学生爱思考、敢思考、会思考,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总会有许多鼓励性的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会读好的。”“你真行!”“再努力一下就成功了。”“我怎么没想到?你体会得太精彩了。”“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可见,在课堂评价中有效地落实了三维目标,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四、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做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论断。”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如学习肖复兴写的《荔枝》、史铁生写的《秋天的怀念》、马克·汉林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歌颂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父母关爱自己的事。学习《鲁本的秘密》等孩子关爱父母的课文时,则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自己如何爱父母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再如有的教师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后,布置学生开展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范围,新课标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只有广大教师都能深刻认识三维目标的含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课程改革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进行。
⑽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哪些环节
什么是教学设计?包括哪些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
教学媒体
、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等教学
要素
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学习内容
特征
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或意图、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含板书设计)、自主性教学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资源链接等。
1、评估
需求
确定教学目的:测量学习差距、确定完成
教学
后能够做什么?
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学习之前的知识技能分析?
3、学习者分析: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环境分析?
4、编写教学目标:具体陈述学习后能够做什么?
5、开发评价方案:你准备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
6、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你设计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为教学做准备?
7、实施与评价:实施你的设计并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8、修改:整理反馈资料和数据,进行修改教学设计
9、总结性评价:对学习者使用效果进行最终评价
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建立在理论
基础
之上的一门应用性的教学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
教育家
杜威
最先提出应发展一门连接学习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桥梁科学”,桥梁科学即为教学设计的原意。80年代初,由邬美娜、
刘茂森
等人
引入我国
教育技术
领域
,但那时的教学设计只是原封不动的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介绍给大家的观点和
理论
也是零星的、支离破碎的,根本谈不上
体系
,实践几乎没有。经过这些专家20年的努力,现在教学设计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个别成功的实践应用。
但是纵观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我们看到的多数还是国外教学设计的印迹,由此导致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我国的
教学实践
不适应,表现为: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教育观念、学习理论、
教学模式
发展的轨迹和
成果
,提倡学生
创造性
和
科学精神
的培养,实践是我国千百年形成的“儒家”教育观念、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以
应试教育
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必然造成教学设计在我国形成了所谓“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普及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设计的理论比较抽象、宏观,缺乏可操作性的实际环节。既使教学专家都很难把握其实质,更别说新手了。我们可以看教学设计的一般
模型
,其中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过程都只是宏观的描述,根本未提供容易掌握的
研究方法
和操作工具,
教师
只能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来揣摩模型所提供的教学设计过程,这样,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成为个别
教员
的
专利
,远远没有发挥教学设计的教学应用性,实现
规模效益
。认为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
出发点
,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评价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过程的一切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
探究型学习的基本过程。
虽然因为探究的程度不同,探究
学习活动
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是总的来说,探究的过程是一个
解决问题
的过程,包含了一些基本的活动要素。
确定问题
探究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的属性,根据问题的属性,进而可以确定采用哪一种程度的探究活动,有没有必要展开深入的研究,是进行完全的探究还是不完全的探究,还是以调查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评价为主。在解决问题之前,不仅要将问题界定清楚,还需要确定问题
所处
的
情境
,也就是描述清楚
问题空间
。
形成探究思路
确定问题以后,需要在
经验
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有些时候
,可以考虑与学生一起讨论决定问题,这样,问题对学生来说更是“自己的”,也更能够将学生自己的
知识经验
调动起来,分析问题,
收集信息
材料,形成解决的思路和策略。另外,问题的属性不同,所采取的解决策略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解决策略需要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
实施探究
开展探究是整个活动的
核心
过程,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根据所确定的探究思路,进行调查、
实验
、
资料收集
、访问、考察等各种探究活动,最终将问题予以解决,并得出探究结果的过程。所开展的活动
类型
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在进行学习活动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
性质
来探究的程度选择相适应的活动类型。
结果展示/交流
经过一系列探究活动以后,将形成不同
形式
的探究结果,可以是
实验报告
、访谈结果、调查报告、作品等。探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实际上也是探究过程的一种活动方式,可以将其看作是探究过程的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