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毕业论文题目~有关特殊教育的。。。。迷茫了
常规来说特殊教育应该是残疾、智力障碍、聋哑、盲人等弱势儿童吧。 但你难道是学特殊版教育专业的权吗? 这些领域你们有涉及到麽? 像自闭症,失语症,学业不良,成绩落后的就着重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吧。 那个你应该学过吧。 像如何和走进他们的世界、如何帮他们树立信心。再配以适当的学习方法什么的。 不知道你们怎么要求的,把详细的要求贴出来,或者你来确定个方向再帮你研究研究啊~
❷ 特殊教育学生毕业论文可以投稿哪些期刊
现在特复殊教育一线很多都很制关注特殊教育生活化和主题式的教学,你可以从这些方面看看。或者现在特殊教育的学生趋于中重度发展,自闭症等多重残疾学生也增多,而目前的通用教材很不适应学生实际需要,关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方面也可以作为论文写写。。
❸ 特殊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类型
您好,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表达方式也有差异。按学科可分成文科类毕业论文,理科类毕业论文,管理类毕业论文。从写作内容分,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包括理论研究,文学、语言、历史等学科的本体研究。应用研究包括教学研究、有关理论的实际运用研究,相关的实践问题研究。有的应用研究也可以出新理论,形成新的基础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也有紧密关联的,有时是根据侧重点来划分的。由此,就有了(一)基础研究型毕业论文,包括理论研究型和本体研究型的毕业论文;(二)应用研究型毕业论文,包括教学研究型、理论实践研究型、实际问题研究型等类型的毕业论文。从表达方式分,有综合型毕业论文,专题型毕业论文和实验报告型毕业论文。
鉴于您说的特殊教育,本人在这方面也有不少写作经验,总体来说,理论研究型较少,应用研究型最多,因为主要是为了给教学提供参考方法嘛。所以如果您要写论文的话,建议写实际问题研究型论文,理由是可选的素材多,方便下手,容易搭框架,只要按照理论基础,当前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剖析,问题的建议与对策,这个写作思路来写,一篇合格的论文很快就能搞定。
祝您论文顺利,如果还有问题,可继续追问,乐意效劳哈😄
❹ 特殊教育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类型
主要是做实证分析的论文,例如如何提高聋哑学生学习手语的效率。欢迎追问哈
❺ 特殊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要写多少字
哲理复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制,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❻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特教教师论文
一、乐业。所谓乐业,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且享受其中的快乐,从中能够找到乐趣。孔老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完成一件事情。
乐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热爱本职,就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工作,就会全身心地融合在职业工作中。
对工作是否热爱,有一个个人对工作的兴趣问题。有兴趣就容易产生爱的感情,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但每一个岗位都要有人去干,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不论人们对从事的工作是否感兴趣,都要从整个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培养兴趣,热爱这一工作,这是基本觉悟的一种表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的工作,这个高标准,体现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等各个方面,更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饱含感情去工作,把所从事的工作做到一定高度、一种境界。
二、敬业。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敬业,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着热爱、珍惜和敬重,不惜忘我地为之付出和奉献,从而获得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思想品质。敬业精神强,体现了一种事业追求和思想境界,体现了一种勤恳态度和精神风貌,更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所关注的往往不是自己事业的成功能得到多少报酬,而是这一成功对社会对人民的意义。
人应有敬业精神,强化责任心和事业心,自觉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精业。所谓精业,就是要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精通业务,具备扎实的岗位基本功,能做出优异成绩,争创一流。
精业需要熟练掌握自己的工作业务和技能,具备事业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和水平。随着时代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日益发展和提高,对人的素质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要与时俱进、不能落后。
敬业不易,精业更难。梅兰芳在舞台上顾盼生辉、流光溢彩,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让眼神活起来,眼睛近视的他每天早晨放飞鸽子,极目苍穹,苦练眼功。邓亚萍打球快速凶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增强手腕的力量,身材娇小的她曾用铁拍子练球。成功没有捷径,辉煌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风下矣”。精业既强调职业精神又强调业务素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要对事业满腔热情,对工作精益求精,并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精业的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力量,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促进,给我们的生活平添许多色彩。
四、重视形象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培根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 --查艾霍尔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的个人修养和形象对于学生发展具有强烈的外在的示范性与内在的感染力。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形象设计,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俗话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这句话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师德的重要性,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是每一位教师都应遵循的原则。师德高尚的老师会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德高尚的老师,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传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师德高尚的老师,会时时处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蜡烛一样,无怨无悔。
❼ 钱志亮的公开论文
《中国的盲人图书服务》,载《现代特殊教育》,1993. No.3(合作)
《桦南盲童一体化教育的思考》,载《现代特殊教育》, 1992. No.3 (合作)
《论康复事业的发展》,《中国残疾儿童康复》,1993. No.2
《1992年视障教育论文综合分析》,载《特殊教育研究》, 1993. No.3
《挑战与召唤》,载《现代特殊教育》,1994. No.1
《盲校定向行走课程教学》,载《特殊教育研究》,1994.No.1
《盲校认识初步课程的教学》,载《特殊教育研究》,1994.No.2
《特殊需要教育:概念框架》,载《特殊教育研究》1994. No.3 (翻译)
《盲童随班就读教师的角色与功能》,载《现代特殊教育》, 1994. No.3
《基于社区的康复》,《特殊教育研究》 1994. No.3 (翻译)
《谈盲校改革发展的趋势》,载《现代特殊教育》,1994. No.6
《盲及多重残疾儿童教育教学内容之一--重建生活》,载《残疾儿童康复》,1994. No.1
《盲及多重残疾儿童教育教学内容之二--感觉训练》,载《残疾儿童康复》,1994. No.
《盲及多重残疾儿童教育教学内容之三--概念发展》,载《残疾儿童康复》,1994. No.4
《盲及多重残疾儿童教育教学内容之四--社会能力发展》,载《残疾儿童康复》,1995. No.1
《盲及多重残疾儿童教育教学内容之五--交往》,载《残疾儿童康复》, 1994. No.1
《谈为什么盲校开设生活指导课程》,载《特殊教育》, 1994. No.2
《盲校个别矫正课程的教学》,载《特殊教育研究》, 1995.No.1
《谈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与盲校特殊课程设置》,载《课程教材教法》, 1995. No.1
《汉语双拼盲文简介》,载《中美特殊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Sino/American Joint Conference on Exceptionality Abstract, Dec.1995
《美国CEC盲教教师培训标准》,载《特殊教育研究》,1995 NO 3
《谈普通师范学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载《特殊教育》 1996. No.4
《谈盲人定向的理论基础》,载《特殊教育研究》,1997. No.3
《谈盲人行走的理论基础》,载《特殊教育研究》,,1998. No.1
《尼日利亚的特殊教育》,载《现代特殊教育》, 1997. No.3
《当今中国特殊教育组织形式之分析》,载《中国特殊教育》,1997. No.2
《巴基斯坦的特殊教育》,载《现代特殊教育》, 1997. No.6
《南非的特殊教育》,载《现代特殊教育》,1998. No.2
《谈视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载《特殊教育》,1998. No.2
《香港心光盲校的启示》,载《现代特殊教育》,1998. No.3
《谈视力残疾儿童教师的知识结构》,载《特殊教育》,1998. No.3
《盲童的人格特点及其矫正》,载《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 No.2
《谈盲校课程设置的依据》,载《中国特殊教育》,1998 N0. 3
《谈盲校增设社会能力发展课程》,载《特殊教育研究》,1998 N0.3
《谈当今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载《特殊教育》1998 NO.4
《特殊儿童教育不容忽视》,载《人民政协报》,1998年5月27日
OUR STANDPOINT,《 VOICE OF EAST ASIA》(国际视障教育学会东亚地区刊物),NO.1
《谈盲校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载《中国特殊教育》,1999年第1期
《中国特殊教育的现状》,载《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1期
《谈盲校认识初步课程的理论基础》,载《特殊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盲校小学1-3年级盲生汉语双拼盲文与现行盲文两种盲文水平的比较研究》,载《特殊教育研究》,1999年第三期
《盲校教师对双拼盲文所持态度的调查研究》,载《特殊教育研究》,1999年第四期
《盲校教师对学生学习盲文情况的调查研究》,载《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五期
《盲校高中学生对推行双拼盲文的调查研究》,载《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第1期
《谈盲校定向行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载《特殊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视力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载《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第1期
《谈视力残疾儿童教育教师的培养模式改革》,载《特殊教育》,2000年第1期
《盲校教师对推广双拼盲文态度的调查研究》,载《中国特殊教育》
《发展心理学看小学一年级盲生学双拼难的问题》,载《现代特殊教育》
《学习心理学看小学一年级盲生学双拼难的问题》,载《现代特殊教育》
《认知心理学看小学一年级盲生学双拼难的问题》,载《现代特殊教育》
《思维发展心理学看小学一年级盲生学双拼难的问题》,载《现代特殊教育》
《教育心理学?quot;小学一年级盲生学双拼难的问题》,载《现代特殊教育》
❽ 象棋特色教学论文
教学论文。这个课题很大呀。象棋论文人写得少,反倒容易在这方面做出成就。深入内了解接触下象棋,掌容握到一定程度,对它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以后再写就水到渠成,手到擒来。不过本人觉得教学论文也见过,没觉得有多么精彩。仿照格式,把象棋内容堆砌进去怎么样?关键是选题,例举,找材料,论证什么的。想当然就可以做成一篇论文。本人没见过论文什么样子的,但是象棋教案见了不少,据说其中有些是教学论文,也没觉得有多神奇异常之处。象棋高手写这种论文不难,不太了解有点兴趣的难弄。水平和境界问题,享受其中乐趣有多深的问题。
❾ 特殊教育论文怎样培养培智儿童的生活技能
摘要:随着优生优育观念的普及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聋生不断减少,但智力残疾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使智残人生活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奋斗有动力。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智残儿童;培养;生存技能。
残疾人的就业与生存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残疾人的政策与措施,残疾人就业比例逐年增加,但智力残疾儿童的就业却是不容乐观。我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一、传统观念
在人们的意识里智残儿童就是什么都不会做的废人。孩子除了上学一回家就被关在家里,弄给他吃,侍候他穿。智残孩子走向社会成为另类,人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父母不愿随他外出,怕人瞧不起,丢人现眼。绝大部分家长都抱无希望放弃的思想态度,即使有精力也只会放在医疗上,而不会花精力去教育和培养。学校大部分无智残职业教育课程,根本谈不上技能培训。老师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培养。老师们认为,保证智残儿童的安全,让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就已经不错了。大家都认为对智障儿童进行职业教育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以致学生毕业后无岗位可适合,无法融入正常社会,常常由家里养着。
二、学校方面
目前是每个县区办一所特教学校,招收聋哑与智障儿童,规模不算大,各校靠政府拨款维持正常运转,没有余力增添职业技术教育必需的实验实训设备,职教资源匮乏。按照师生比例,每所学校仅只能配备语文、数学、厨师、值班人员等教育教学专任教师,对于外聘技术人员进行多个职业培训却无能为力。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学生的年龄跨度大,更为严重的是,因为生源问题各校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一个协调的机构,使得各校之间专业设置不合理甚至交叉重复,流于形势,恶性竞争。
三、社会因素
智残儿童对外就业最大困难就是对外联络环节。我国为提供扶持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企业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并在税收等方面有明确的优惠措施,但大部分企业和单位宁愿捐款捐物献爱心做慈善事业,却不愿接纳落实残疾人,特别是智障儿童。政府对扶弱助残出台了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操作方面并没有提及。智障儿童在工作中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在关爱残疾人的社会中,企业和企业领导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企业及企业领导怕担也担不起这样的舆论及经济风险。
据统计中国有1300多万残障人士,其中有600多万是正在接受教育的,有70%以上属中、轻度智障。扬州、上海、杭州等几座大城市均对智残儿童中的中、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过职业培训,并且就业率达70%以上。实践证明,智障儿童是可塑造的。经过培训和学习同样可以自食其力。成为现实社会中正常的劳动者。
(一)家庭重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作为残疾孩子的亲人应不离不弃,应充满信心地接纳残疾孩子。家长不能鄙视、冷漠,对孩子的小小的进步应放大它,鼓励他。作为家长应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向社会,让他们多与人接触,多听人交谈,多观察事物,使他们的耳、口、眼、鼻、手、脑都活跃起来,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大脑更兴奋,四肢更协调。例如经常带孩子逛超市,上游乐园玩耍等等,开阔视野,放松心情,开发智力。在家里抓好每一次可训练的机会,指导孩子的行为、习惯。例如:怎样摆放碗筷,怎样上厕所,认识家用电器,会称呼亲人。家长还应放下自卑的包袱,主动多与学校联系,向老师说说孩子的特点与进步,了解在校的情况,学习康复训练知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家长自己也应摆好心态,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有攀比心理,记录下每一个活动,每一点进步,给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帮助。
(二)学校培训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在课程开发上明确了国家课程校本使用的校本的课程开发的原则,在课程导向方面强调了功能性和社会参与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当代社会的突出特征。关注智残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让残疾学生尽快融入社会,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和素质教能的要义,更是社会发展的应有品格。学校应改革语文、数学、体美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的实际,地区的特色和学生的状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设置体系和课程内容。课程的设置应以生活化、有意义为教学原则,从学生本体生活逐步延伸至家庭、学校、社区生活。课程设置时应根据智残疾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多层次,小步子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低年级阶段应注重文化教育和生活自理课为主,强化康复训练;中年级以文化教育为主,康复训练课,劳动训练课,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高年级以文化教育,增加劳动技术教育,掌握技能,为了使学生能稳定的工作,一定的技能是必要的,良好的行为养成,职业素养应具备,所以学生进校门就要长期地对他们进行行为养成,劳动观念,职业素养方面的强化训练。
上海、扬州等城市成功的职业教育给了我们启示,但我们不能一拥而止,鹦鹉学舌地照搬,而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其实有相当一部分特教学校设置在县城,随着建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口号的提出,城市绿化,苗圃等不断走进人们的生活,园艺可成为智残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掌握浇灌、修剪、清扫等简单的工序。县级特教学校还有大部分学生来自广阔的农村,智障学生也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来自农村对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以及牲畜家禽的喂养方法有直观印象。我们何不利用农村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治虫、种菜、施肥、除草、喂食等简单的种植技能,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农民。
学校应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学校还应对家长进行教育孩子方面的培训,职业训练时与家长分工合作;学校还应利用教育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的合作,得到他们的扶持,并能利用社区自然支持,充分调动各种可能的人力资源。积极将学生引向校外,让他们充分地接触社会,与企业建立长期实习,见习制度,与有关学校开展互学交流,联谊活动。将自强建业的残疾模范请到学校,用典型事迹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学校应大力宣传智残学生。开展残疾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义工活动,为社区、街道义务清洁卫生,为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理发,整理衣物,使智残学生学会沟通,学会自理。
(三)社会接纳
对智残学生实施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智残学生服务于社会,做自理、自立、真正的人。那么他们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而是走进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如何真正地踏入社会仅靠学校与教师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更多得人了解,关心,支持智残学生。各极政府应整合资源,集中人力、物力、以市为单位集中办好职业培训基地。动员社会,使企业以招收智残学生为荣,并用政策鼓励企业大胆地招收智残学生。向社会各界宣传特校,让社会真正理解职业教育,并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支持并积极参与。残疾人联合会应与民政部门合作,在他们的下属企业或相关企业中寻找适合智残学生培训的岗位和合适的工作舞台。大力办好地区福利性企业。残联还应经常到特教学校。时时关注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困难。积极把企业与学校联系起来,使企业和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长期的生产与输送关系。各社区也应积极行动起来,与学校家长教育孩子,给智残学生以广阔的训练空间,主动搭好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