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写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人才学研究发现,那些成就卓越的人才,在青少年时期都享有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因此,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参与起着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摇篮。那么如何才能形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呢?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所以,在课堂上,要用爱心平等对待理解学生,突出学生的自主作用,让学生感受宽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敢于表现自我表现,发挥起其主体性作用。为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爱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学科的教师而对该学科的学习表现出格外的兴趣和努力。所以,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爱心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课堂中如沐春风,产生一种被承认、肯定的心理满足而充满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2、平等对待学生 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要保持平等的地位。有句名言“蹲下来看孩子”,正是说教育者要一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要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理解尊重学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态度应该怎样?是污辱、谩骂、训斥、体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戒备心理,还是用亲切、耐心、理解来帮助他们,使他们消除内心的恐惧和消极因素,树立信心,更亲近老师。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能形成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并使之产生成功的愉悦,树立自尊自强的信念。
4、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用诸如“没关系,大胆讲”;“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头头是道”;“你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孩子”;“你真善解人意”等丰富多彩的鼓励性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氛围的宽松、民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另外,对学生适当的鼓励能促使他们质疑问题,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其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的特点是:课堂是一个封闭的狭小世界,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学生变成一群完全的接受者,教师牢牢控制着自己预设的课堂。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迫切。我认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关键是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破除传统观念,多给时间让学生去安排,多给机会让学生去把握,多给权利让学生去选择,多给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多给是非让学生去明辨,多给疑难让学生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地求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多种策略可以选择使用。其中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热情,并成为课堂学习中目标展示的一种形式,它往往是课堂观察后自然产生的认识矛盾在学生大脑中的反映,能为学生主动学习定向。
如:我在教《凡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全文,并设置问题启发思考:凡卡的现实生活如何?他对乡下爷爷是怎样说的?学生必须在自已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悲惨的,痛苦到了“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的程度。
这时,我以设计以下问题糸列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为什么凡卡况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他的生活是怎能样的?
<2>、凡卡对生活还有没有指望?如果有,指望的是什么?
<3>、凡卡指望的生活幸福吗?凡卡为什么指望过上那种生活?
学生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可以理解到:凡卡的现实生活是帮老爷看小孩,收拾鱼,因此经赏常挨打,没得吃,没得睡,连双鞋也没有。但凡卡对生活还是抱有指望的,指望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以,他趁老板一家去做礼拜的机会,跪在台前给爷爷写信。不过,乡下的生活很艰难,守夜,砍圣诞树都是挨冻受冷的活儿,但比起莫斯科的生活,他觉得虽然孤独,乡下还算是穷人呆的地方。所以,在凡卡眼里,爷爷是那样乐观,乡下之夜是那样美好,砍圣诞树,即使要被冻僵,也变得那么美好。可见,凡卡的现实生活确实没有指望,太痛苦,太悲惨了。
问题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生成过程的层次性及层次之间的联系性来加以组织,形成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情境系列,问题提出后,要组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这样,就能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和构建新知的求知过程。
2、合作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西方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美国明尼苏大学合作学习研究中心的约翰戴维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利用小组,以便于学生一起工作,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不但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其形式活泼,气氛活跃,而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关系。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再拿《凡卡》来说,课文的结尾只写凡卡在邮筒里投送他写给爷爷的信,回来后睡觉时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却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我引导学生回顾信封上的书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凡卡的爷爷能不能收到信?如果收到了,会接凡卡回去吗?分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答案层出不穷。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不仅消除了对课文难点的恐惧感,有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表现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延伸开去,以《凡卡投信以后》为题进行续写,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成果,培养不受制约的思考习惯,从中获得自我意识和自信心的满足。
❷ 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三政治课中,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两个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我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哪个更重要。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依法治国更重要,反方则认为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德治国。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 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❸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哪些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把学习看成是有待写字着色的白纸,或者是等着往里塞知识的口袋。内在课堂教容学中,不少教师上课时总是习惯于一成不变的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案开展教学,常常是“一言堂”,把课堂当作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场所,教师包办代替太多,总是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记不牢,掌握不住,对一个问题或是一篇课文反反复复进行讲解、分析,对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提示又提示,总是担心学生会不按照某个特点或教师的思路去思考,从而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强加给学生,以致出现教师主导一边倒的课堂教学。可见,传统的课堂教学严重的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事实上,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需要的教学应是一种对话、一种互动、应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应是构建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过程。
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方式
首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其次,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再次,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用主体性发展去衡量学生的发展,用主体性思想来设计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信、自强,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可能。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要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在工作中要真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做到既是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他们的朋友。教师要充分发挥“期待效应”,对学生采用激励式教育,对其点滴进步或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千方百计地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给予表扬。
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平等的师生情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要敢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结论置后,让其思维并充分展示才华。如让学生板演、让学生矫正、让学生实验、让学生归纳总结等。
3.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从优化课程体系做起。要改革过去教学内容单一的学科课程,形成以必修课、活动课、选修课和研究课三大板块的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综合模式教学
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及学生主体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普遍适用的。如启发式、探究式、自学辅导式、复习课的研究性复习模式、讲评课的双研式模式、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不仅会使教学结构丰富多样,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无论运用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与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一致,以利于学生接受、内化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外化为能力;都应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景的设计、学生多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 “动”起来、“活”起来,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5.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
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或理解为,分层次教学就是在班级教学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优、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学习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发展,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6.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心理环境,优化思维过程,优化信息反馈,优化教学效果和节奏。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输给学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变重结论为知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意识材料,促进思维活动,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7.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应做到:①有弹性,答案不能限制太死,只要合理就应肯定。②不仅评价活动结果,而且更要评价活动过程。尤其是对活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表现出的良好个性品质给予评价、鼓励。这样,更能发挥评价的教育与激励作用。③变学生评价的客体为评价的主体。对课堂上学生的活动情况及结果不仅仅是教师去评,还可以让学生自评或互评。
❺ 什么是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胡 唐 明 一、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内涵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区别于其他模式,其显著特征是教师和学生两者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大主体交互在一起,共同参与课堂中的教和学。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一体的动态平衡关系。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系统就是由教学内容、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有机构成的生态系统。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精神,重视了人格培养。通过主体的全员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及问题的解决,提高了课堂整体效率。 第一,课堂环境是模式实施的基础。布置环境必须保证其民主性要求与和谐特征要求,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气氛的融洽。其最大的特色是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过程中,要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合理分配。一般来说,每小组中要尽量做到至少配一名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助,以期学习效率最大化。 第二,教学内容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每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都是在充分了解具体班级学情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确定的内容。教学内容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变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堂生成问题作及时应对。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它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不求统一,视学校教学条件而定,通常呈现在黑板上、教案上、学案上或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 第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师的教学行为通常有:参与、设计、引导、梳理、点拨、示范、质疑、释疑、辅导、生成、指导、督促、检查、评价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最关键的作用,不仅在其“教”,重要的是在其“导”,“教师”就是“导师”。对于教师来说,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样的: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课堂生成问题的激发者、发现者和参与解决者;思维的启发者。教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师”,是学习途径中的“引路人”,是课堂上的“导演”兼“配角”,偶尔也串客“主角”。 “讲”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学”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练”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评”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学科《课程标准》江苏省《教学要求》各版本教 材学科《考试说明》学科大型考试试卷“测”的内容及主体的确定 第四,学生是学习主体,是两大主体中最重要的主体。学生的行为通常有:学习、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生成、主动、接受、享受、质疑、释疑、评价等。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最高级“消费者”,既借助教师主体与教学内容发生关系,又可以直接与教学内容发生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主动参与是主体参与的基础。这种模式下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就必须保证民主与平等;既然两大主体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两者就得合作、互动,师生之间就必须双向影响、交互作用,共同感受,共同发现,共同体验;既然两大主体是通过合作形式来交互,师生关系就得和谐融洽,以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共同发展。二、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作用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既继承了传统教学之精华,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第一,继承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主导性,也重视了其“教”的功能;第二,批判并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了以“教”为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低效课堂教学问题;第三,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乐意学;第四,重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解决;第五,让教师更了解学情,促使教师的问题应对水平和应对能力的提高;第六,帮助教学管理人员制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使得教学管理更符合实际;第七,促进了教学其他环节的有效性,如解决了如集体备课形式化、备课笔记教条化、课堂教学低效化、早读晚读盲目化等一系列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教学环节问题。 三、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归类指导 前提:不为某一模式所固定,根据教学内容综合各种模式,以学生课堂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与变化。以下提供几种模式供参考: 记忆教学模式归纳思维模式概念获得模式探究训练模式先行组织者模式发散思维训练模式 1.形成概念2.诠释资料3.应用原理 1.呈现资料,确认概念属性2.学生对获得的概念进行检验3.学生对以上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1.教师提供问题情境,讲解探究步骤2.收集资料(确认阶段)3.收集资料(实验阶段)4.提出解释5.分析探究过程所使用的方法论 一、创造新事物(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 1.描述当前状况,教师布置学生讨论熟悉的观点2.直接类比法3.拟人类比法4.矛盾压缩法5.重返直接类比法6.重新检查任务,请学生进行比较,回到最初的问题或任务上 二、认识新事物(把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1.教师提供新信息2.教师或学生直接类比并对此作出描述3.拟人类比。帮助学生熟悉未知事物4.对类比进行比较5.解释不同点。学生解释类比对象的不同之处6.再研究。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对最初的问题重新进行研究。7.产生类比。学生提出自己的直接类比并探索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1.提出先行组织者2.提出学习任务或材料3.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 1.识记材料2.建立联系3.扩展感觉表象4.练习回忆 角式扮演模式小组预备活动;挑选扮演者;布置场景;组织观众;第一次表演;重新表演;讨论和评价;总结。 群体调查研究模式法理探究模式研究室训练模式社会探究模式疑难情境;探索学生对情境的各种反应;系统陈述研究的任务,并将这些任务组织起来。独立探究和群体研究;分析进步与过程;循环活动提出事件;认清问题;选择立场;探究所选择的立场;明确进一步稳固的立场;验证关于事例、定义和后果的假设。依赖—脱离;反依赖—脱离;解决—疏通;迷恋—依赖;迷恋—脱离;交感—效应;情境提出和明确;提出假说;明确假说;探索;搜集证据;概括。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课堂会议模式确定帮助情境;学生主动积极地陈述和探究面临的问题;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学生开始作出问题有关的计划和决定;学生报告他们采取的行动,进一步发展。形成会议气氛;揭示有待讨论的问题;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确定可供选择的行动步骤;深化会议主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认识。 掌握学习模式 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评价阶段。 程序教学模式 直线式程序;衍支式程序;莫菲尔德程序。 直接指导模式 导向,建立该学习任务的框架;讲解;练习(组织练习、指导练习、独立练习)。 模拟训练模式 导向;对参与者的培训;参加模拟训练;学生对模拟训练的总结和问询。 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沟通、联结的桥梁,是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执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有效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妙于巧法、教有常法,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以泰州实验中学等学校为实验基地,尝试实践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并得到验证,有力地证明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所表现的教法就是巧法和常法。
❻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探讨了一些具体做法。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学生的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和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于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力,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知识一种被动接受,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的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定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可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屋而寡闻”。新的课堂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信任不够 ,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讲得多,而学生说得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看懂、看透教材,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的内容,在新中构建出基本框架,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提取有效信息不准,以致失分过多。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❼ 什么叫主体课堂
主体课堂
名词解释:
主体性课堂:主体性课堂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回,通过教师有答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的课堂。
❽ 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课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适应这一发展,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总是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气氛,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在讲到“地球村生活很不错”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开展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我们身边看到的环境问题联系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通过讨论,许多同学谈到一些新观点,还有些同学能很好的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加以概括,通过交流,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更能体会到地球村主人翁的乐趣。 2、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这样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就会被埋没。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❾ 在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是学生智慧火花迸发的场所,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经历场。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信息的呈现和传递,注重教师的表现,关注教师的授课技巧。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过程,相应的课堂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由关注教师的表现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是落实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如何精心设计教案,而是课堂的组织和学生知识的内化方法”。因此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达成知识的自主构建是课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重难点。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一.精心进行课前预设,恰当、具体、可测设定学习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在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拓展课堂空间,丰富课堂内涵,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的解读教材,了解各种版本教材对知识内容的设定,进一步内化课标要求,为设定教材目标奠定基础,为学生学习制定恰当、具体、可测的学习目标。二.了解学情,是发挥学习学习主体的基础。 教师课前预设是鉴于教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否适合学生,必须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制定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了解学情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三.科学设计学习流程。 课堂的学习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只是课堂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课堂的编外学生。教师在设计学习流程的时候,更多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而不是自己教学技艺的提升。如何设计学习流程,是教师理念转变的重要体现。是否我们应从教中心转向学中心,关注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更多的在于知识内化、素养的提升,而不是知识本位的课堂。四.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就不能越俎代庖,就如同不能代替学生感冒一样,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在课堂上我们创设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后,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我们预设的学习流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的学习。 罗杰斯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助产士”和“催化剂”。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内部需要、动机、兴趣、能力、知识经验等方面。并认为学生有自己制定学习方案的权力和义务,同时也有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评价的权力。当学生能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时,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我们教师是学生的同修者。当学生发现问题后,遇到困惑时,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的作用,解决学生的问题,我们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五.合理设定学习小组,发挥小组的协作作用。 按照罗杰斯的人本思想理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他反对把学习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学生获得某一知识的过程,认为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获得相应学习方法、促进其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他提出的促进学习者自由学习的方法有“同伴教学”、“分组学习”、“交朋友小组”和“探究训练”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上进心、合作能力,改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探究训练”,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知识,还可获得探究的方法,发展其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合理设定学习小组,根据学习情况分层设定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协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提高课堂效益,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
❿ 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专学质量的必属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