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1.不应过来分强调中看源不中用的、形式上的东西。如一些不恰当的动画等,在使用中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结果达不到预期效果。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的为宗旨,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2.不应重机器、轻教师,不能不分课程内容,过分依赖媒体技术。不应僵化地使用现代化媒体,忽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甚至教师成为现代媒体课件的播放员,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课件成了简单的电子讲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应丧失的。
B.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心得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环节,增强教学效果。就此,谈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主题画面,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 (2)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解决重点、难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环节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C.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近年来,信息技术教育在广大中小学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具有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必修基础课程,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发展迅速、实践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推进,国家教育部已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新兴学科在教学研究方面明显滞后,其突出表现就是还未形成适合本学科个性特点的基本教学方法,沿袭其它学科的教学方法又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为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我是一名在信息技术教学战线上工作多年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了一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认真分析一下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以教材为中心: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在课前,教师充分和教材对话,即钻研教材;在课中,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分章、分节、分点、分面给学生授课;学生如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也是在教师指导之下和要求之下与教材对话
2、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兴趣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更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教育。
3、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可能过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学技能、个人魅力,从而淡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模式可能更多出现在教师优质课比赛方面。
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但我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是演员,而老师则是配角是主持人,应该以学生作为我们教学的中心,以此中心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二、深入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活动设计的前提。
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有意识的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三、深刻理解教材的体系结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保证。
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全面把握教材的体系结构,知识分布。不仅是对于当前所学的这一册的教学内容应该把握,还应该对整个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由于这套教材采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为什么会在这一册这一课安排这样的教学内容,是有着全盘考虑的。教师把握好所教内容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前后联系,有助于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更好地形成教学设计,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在把握好以上三点的情况下针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虽然信息技术教材的可操作性很强,但不是说只要照本宣科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再加工,形成优秀的教学设计。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
1、我了解自己的学生吗?
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对学生的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的主要依据。
每一课的学习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教材默认是学生对前面学习的知识已经掌握,但学生的实际情况怎样,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们是否有能力应对即将学习的新课知识?如果不足,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采取什么方法补足。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新课中的一部分知识,教学设计中应采取什么方法加以提高和巩固。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预先设想种种教材教学内容以外可能出现情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取舍、补充、简化、组合)把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已有的认知识结构很好地衔接起来,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2、我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吗?
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倡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教学设计中的任务设计是信息技术课中的重中之重,任务设计的成败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设计好的任务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不光学知识,还可学方法。任务设计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进行。教材中已经体现出任务驱动的思想,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务,但任务的细化和具体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完成。设计的任务应做到教学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就是要把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学放在首位。
五、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需建立与教材教学内容适应的教学环境。
与其它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前需要一定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做较多的课前准备工作,由于学校软硬件条件的和师资的差别,各校的信息教学环境是有很大的不同。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实时高速地在网络上进行教学,条件差的学校可能至今没上互联网。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思考:我的教学环境能适应课程需要吗?如果不能,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弥补。
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学习惯:
1、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收集教学素材的习惯。
硬件素材:计算机的坏旧硬件。特别是不容易见到的[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处理器,内存、硬盘、软盘]
软件素材:教师的优秀作品和学生的优秀作品
2、使用好每节课的阅读材料、活动、和课后的探索活动
阅读材料: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信息量,每节课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
活动设计:教材设计的活动都是 针对本节课重难点设计的,每个学生必须完成。
探索活动:课后的探索活动是针对本节课内容的外延,是要让学生课后进行一些探索和社会实践活动。
六、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关注国际信息技术发展动态。
我们老师应该站在信息技术的前沿,老师不仅要关注国际国内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也要让学生关注。要了解其它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断进行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需考虑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优化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D. 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思考
谈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笔者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现有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效益?笔者认为要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
1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自学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和创造的舞台
到外面讲课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教材有可能不同,学习进度有可能有差别,而学生的情况不可能在一时半刻了解清楚,教师对学生是陌生的,而学生对教师也不熟悉,尤其在有评委听课的情况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讲课教师就应该想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思想活起来。此次讲课的教师都做得很好,每一个课堂气氛都能做到有序而活跃。
讲课教师在与学生见面时,会融化学生的距离感,让学生和教师亲近起来,课前会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很快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讲课时,教师会布置一些具体而有趣的任务,让学生去思考、去完成。当教师提问时,会把答案让学生尽可能补充完整,而不是毫无耐心地代学生回答,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最后会有一个展示环节,让学生展示他们本节课劳动后的成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想法和学生拉近距离,让学生感觉教师是他们学习的“同伴”,他们和教师一样在课堂上是问题的解决者、劳动成果的创造者。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发现和创造的权利,不要代劳,只需要在学生有所成就时加以及时的鼓励,同时要以各种方式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 小组竞赛学习让学生学会融入集体,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很多初中生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还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的影响会有多大,缺乏责任心。信息技术课堂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好地方。在此次教学能手的观摩课上,都很好体现了小组学习的良好效果。小组的分法或大或小,但在小组之间的学习竞赛中,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他们体会到为集体而“战”的快乐。同时,小组学习的形式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参与竞争并获得乐趣。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也尝试把小组学习的方式运用起来,并希望不断探索这种方式所能发挥的最好效果。不过,如何分组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不是随意几个学生一组合就能成为一个好的学习小组,最好小组成员之间分出层次来,这样能让学习较好的辅导落后生,让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合作,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当然每一个小组都必须有一个有能力更主要有责任心的组长。这样其实是把“大”化“小”,教师统筹各组之间的学习,而小组长统筹本组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合作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学生提高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评价
在课堂上,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需要教师给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或者鼓励,让学生体会一种成就感,不至于失去学习的兴趣,或者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都需要教师学会评价学生。有一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都是那么恰当,笔者很是佩服。虽然她没有运用过于华丽的词藻,但让人听起来很合适。比如开始时,大部分学生有些拘谨而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只有一位学生大胆举手并连续两次回答,这位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夸他“回答问题很积极”,并给该生所在组加分。这些都在暗示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后来确实起到了效果。当有学生自己根据课本完成还没学到的内容时,这位教师及时发现并表扬他说“没有学过的能够通过自学而完成,很了不起,这就是成就”。笔者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和训练,学会评价学生。
还有教师让学生自我评价,采用的也是小组学习,当某个小组正确回答了问题或是完成了某项任务,那么就为本组赢得一分,但分数不是某种具体的分值,而是让学生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是靠什么品质而完成的,如智慧、勇敢、团结等,那么教师就会把该标志赋予该组。其实这也让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中应该培养自己的某些品质和精神,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内容倒是其次。
4 提高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真正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学生千差万别,在课堂上的表现永远会超出教师所想象到的情况。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没有足够的应对方法,那学生产生的状况就会让人应接不暇,甚至课堂无法进行下去。有一位教师很棒,他的这个班学生不怯场,并且还有几个“捣蛋鬼”,在课堂上给这位教师制造了很多情况。而这位教师很好地处理了种种发生的情况,让课堂顺利进行。其实在很多学科的课堂上都可能出现各种情况,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可能更多。比如:某生在上课时突然把别人的电脑关了,某生在完成任务时做一些搞怪的事情,等等。这些都会影响讲课的进行。教师如何制止学生的这些行为,同时把他引导到学习中来,的确需要有很好的应对能力。
5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让课堂丰富起来
如今有很多教师运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运用此法时应该遵循:任务设计得既有趣从而吸引学生,还要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他所学习的正是一种可以帮助他解决生活中某些问题的信息技能。笔者认为,任务的设计还要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相结合。有一堂课开始时设计得很美,让笔者感觉像是在听语文课,其实在这堂课完成后,需要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学科之间应该相互融合,会使课堂变得丰富起来。
6 要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得与失,以便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的任务就结束了,还要认真总结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在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学案的编写、备学生等方面的问题。下面就以“备学生”为例谈谈。
备学生就要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过程。见学生并不是要预先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而是拉近彼此的关系。另外,见学生需要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比如讲网络下载,要清楚学生平时是否下载过文件,曾经使用过哪些下载工具。教师只有了解了这些,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时才能预见他们会完成到什么程度,自己需要进行何种程度的指导等。但不要给学生涉及过多的要讲的内容,因为这会降低他们对本节课的好奇心;更不要领着学生提前学一遍,因为这样课堂教学中就缺少生成的东西,学生的思维会被束缚。
综上所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效益,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只要使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就能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完成教学目标。
E.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方法有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方法。让课堂更精彩。
2、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正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教师使用这一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这种整合是一种和谐,一重互动,而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堂教学:
1、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4、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要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5、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切忌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真谛。
6、说明: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2)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中突显出来。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5)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扩展阅读: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
F.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就此问题,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第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数学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我把它分为两部分教学,先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由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除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外,我还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藏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数学,一个星期只有3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我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了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例如,我教学五年级 “数学活动课”一节时,录像播放师游“广州东方乐园”的情景。参加这次活动的学生有980人,教师38人。门票价格为成人票每张10元,学生票每张5元,30人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团体票每张6元。问:请你设计一种最为省钱的购票方案。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我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G.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评论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知识储备,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正因为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多元性,教学方法具有独特性、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创设优美情境,激发审美情趣,优化教学过程;可以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把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增加语文知识的储备,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家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深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声、光、影、画、特技等手段,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在一个新的平台中宽松、愉悦地学习,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给学习平添诸多趣味,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训练学生思维.
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仅靠兴趣是不能长久的.学生要获取丰富的知识,除了愿学和善学外,还要乐学,而学习的乐趣来自学习过程中对于成功的体验.学生能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教师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只有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距离,才能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只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才能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审美情趣,改善认知行为.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教师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美的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白板等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触动学生审美感知,激发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美好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审美感知,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均可以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喜,或怒,或欢快,或沉闷……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和改善学生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想象训练,培养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科学的发展,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师如果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经常进行想象训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教师要清楚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H.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对事物有了美感,也就变“苦学”为“乐学”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师探索的主题,改变教学态度、改变教学方法等等。现在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出现,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第一、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形成了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时,我使用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先在屏幕上用动画显示了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和合并不断出现的画面作为主题画面,通过一只小兔骑着摩托车在长方体的棱上绕圈,并加上美妙的音乐,一下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同学们对于老师要上的数学课充满了渴望,学习热情高涨。
第二、信息技术进入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当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产生了兴趣以后,他们就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这时,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就应该为他们创设各种条件,使他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先让用动画引出现猪八戒和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故事里由于孙悟空没有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师兄弟产生意见,为了搞好团结,共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现在需要同学们帮忙解决问题。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了起来,迫切地想知道下面的内容。他们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及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概念、法则、公式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数学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概念、法则、公式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我把它分为两部分教学,先教学物体表面的面积,然后教学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得出面积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演示引导学生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桌面的面积、操场的面积,从而得出物体表面的面积,由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得出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如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一课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单位;教学难点是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确表象。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边讲解边演示,电脑出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物体有多大,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促进他们动脑筋,使所有学生都去思考问题,除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外,我还利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一个组的学生走进去,从而感知到1立方米的正方体可以藏12个人。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数学题型变化多样,而且一题多变,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数学,一个星期只有3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例如在讲授“第十册《统计图》的教学”一节时,我利用电脑的Excel功能,设计了简单折线统计图和复合折线统计图,教会学生如何运用Excel功能。本来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一节课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在电脑室上课,动手操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于重点、难点知识部分进行特殊区分显示,比较归纳,得出结论。以往需要两节课时完成的任务,在运用了信息技术教学之后,压缩成了一节课时来完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可以将教材按要求重新组合,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加大密度,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投入积极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了优化,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还能减轻学生盲目地死记硬背的负担。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