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课堂教学中不公平的现象有哪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教师对学生的既有印象和教师教学评价内容的设定都会影响到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现实的评价过程中往往不能做到公正公平。
㈡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伪改革"现象有哪些
当前教学的伪改革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改革的表演性而忽视教学改革的本质性。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是导致教学伪改革兴盛的制度原因,下滑的教师人文素养是诱发教育伪改革现状的人事原因。教学伪改革的盛行,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消极的作用,混淆了教学真改革与教学伪改革的界限。要杜绝教学伪改革、走进教育真改革,就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为目标,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体制;以培养人文素养为基本前提,提高教师本身的综合能力,夯实教学的根基;以改革教学技能为辅助手段,重视因材施教,达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6584559.htm
教学 伪改革 真改革
众所周知,近年以来,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小学,其教学改革早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一个常新的重要话题。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在高呼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赫然发现真正卓有成效的教学真改革并不多见,而成效甚微或者没有任何成效的教学伪改革倒是司空见惯。这些司空见惯的教学伪改革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的声誉和教学改革的效果。如何避免教学的伪改革,代之以教学的真改革,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教学伪改革的主要表现
教学伪改革即教学假改革。从表象上看,形似改革;从本质上看,实非改革。目前我国的教学改革,无论在中小学,或是在高等院校,教学伪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重视教学形式改革,忽视教学内容改革
过度重视教学形式的改革是教学伪改革的第一大表现。本来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是一体的,但是教学伪改革中教学形式的改革却成了改革的主要内容,有意或无意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什么多数的教师只会重视教学形式的改革,而不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呢?这是因为形式的东西有两大特点,一是易学性,二是表演性。所谓易学性即教学的形式多以技能的知识表现出来,因此就容易学到手。反之,教学的内容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方能有所收获。所谓表演性即教学形式的改革适合进行公开课演示,可以给观摩听课者焕然一新的视觉效应和听觉效果。
目前,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集中表现为教学中一方面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被轻易放弃。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过度使用主要表现为:在教学时间上没有合理配给时间,利用影视作品时间过长,试图以生动形象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上完每一节课。在教学讲授比例上,没有发挥教师“教”的讲解功能,容易出现以播放为主而以教师讲授为辅。在教学的兴趣唤起上过度重视教学的愉悦性,把教学的愉悦性变成了教学的娱乐性,使学生上课只体会到了感性的娱乐兴趣,而忽视了理性的思维兴趣。在教学的最高目的上,只重视教学的手段目标,而忽略了教学的终极目标――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被轻易放弃主要表现为,在思想上不重视过去传统的优秀教学经验,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已过时,不值得认真研究和学习。在行动上不是从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出发,而是从急功近利的教学手段出发,希望不通过刻苦学习便能快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事实上,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做出一个合理的评估,一味地批判传统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全新的西化的教学方法未必科学合理,我们应“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汲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为今日教学改革所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有其启发性的优点,故而应该传承下去。这种以讲解、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因为根植于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之上,要求教师具备较深入的学术素养,故而对问题的分析深入透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理解。
2.重视教学改革的表演性,忽视教学改革的本质性
本来教学改革就是为了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但是,目前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只重视教学改革的表演性功能,而忽视了教学改革的本质性功能。
所谓重视教学改革的表演性功能,即许多教学改革只是作为上级领导检查、上公开课时进行的表演,而不是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其目的已经偏离了改革的本质要求,只做表面文章,只关注教学的表演性功能。这种表演性的教学改革其实是伪改革,因为平时的教学根本没有改革。不少高中教师都认为,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根本不可能搞真改革。如果付诸实践,学生考试成绩肯定要出问题,不仅学校领导不支持,学生家长也反对这种不利于提高高考成绩的教学改革。因而,教学改革并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植根于我们的时代背景与教育环境中。
二、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伪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界存在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造成教育伪改革的原因是什么,其影响又如何呢?
1.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原因
造成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其一,急功近利的教育体制是导致教学伪改革兴盛的制度原因。当前中国的教育存在严重的急功近利现象,这种教育体制导致了教学制度的急功近利现象,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到教学规划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运行,都存在广泛的急功近利现象,由此造成了真教学改革的无法开展,而伪教学改革却大行其道。因为真实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为标准,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基础,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评价机制。这种真改革要求具有多方面的配套工程,尤其是教育制度必须与之一致,仅仅单独的改革都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为了应付上级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了满足快速出成果的教学评价机制,最终只能以教学的伪改革来代替教学的真改革了。尤其在多数高级中学,所谓的教学改革都被伪饰化了。因为在这里高考的指挥棒是最高的指针,任何教学改革如果阻碍了升学率的提高,必然会无法进行。很难想象在一个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好坏唯一标准的领域,真正的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主旨的教学改革能顺利实施。可以说,不合时宜的教育制度是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制度基础,是其成长的土壤。 其二,下滑的教师素养是导致教育伪改革的人力原因。当今教育界教师素养的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师素养的下滑主要包括教师教育能力的降低和教师道德素养的沦落两个方面,教师教育能力的降低使得教学真改革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如不少教师知识老化,尤其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自身学历低,信息闭塞,加之继续教育不到位,不能及时掌握学术前沿知识;有的教师缺乏深入研究,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而教师道德素养的沦落则直接导致教师队伍存在诸多违背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现象。因此,教师素养的下滑使得有些教师根本不可能在教学上进行真改革。
2.教学伪改革盛行的影响
教学伪改革的盛行对教学的消极影响极大。
其表现之一是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如,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把双刃剑,利弊并存。其利在于可以大大增强讲课的直观性,并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从而教师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讲授上,因此,多媒体的使用有多重的教学效果。其弊在于,在中小学使用多媒体,尤其是在小学使用多媒体,符合中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生理特点,因此,适度使用多媒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又容易造成以多媒体演示代替“讲课”的可能。因为多媒体的生动形象性远比老师的讲课显得直观和生动。可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由教师通过讲解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如果大量的教学时间为多媒体生动的视频所代替,就极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这种低层次的娱乐性之中,而得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学的生动性固然重要,但是教学目标已完全倾向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如果大量地采用有利于形象思维的多媒体视频形式进行教学,必然导致本末倒置,会严重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其表现之二是降低了教学改革的价值。由于教学伪改革的泛滥,使得目前许多教师对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有资料显示,许多教师并不认同目前广泛推行的教学改革,甚至包括许多学校中的领导也根本不认同教学改革的作用。因此,在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之时就造成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尤其是在中小学,依然是把升学率的高低视为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最为重要的标准甚至唯一的标准,如果采取了教学真改革,尽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但是以记忆为主的考试方式和内容更加有利于考试分数的提高。因此,与其采用教学真改革,还不如采用教学伪改革,一方面可应付上级的检查,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升学渴望。
三、远离教学伪改革,走进教学真改革
要远离教学伪改革,走进教学真改革,首先要搞清教学伪改革与真改革者的区别。
1.教学伪改革与真改革的区别
教学伪改革与真改革存在本质性的差异,表现有二:一是教学伪改革重在教学形式的改革,而教学真改革是教学形式与内容统一性的改革。二是教学伪改革重在表演,重在从形式上使学生获得感官上的快乐;而教学真改革重在实现教学的最高目标,重在从内容上获得理性的知识以提高思维力和创造力。
2.走进教学真改革的设想
要进行教学真改革,需要做以下诸方面的努力。
其一,弄清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为目标,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体制。思想决定行动,思想决定出路。当前中国的教学改革并不只是简单涉及到教师队伍的改革,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教学体制的改革十分重要。教学体制的改革包括教学的目标和教学的评价标准等内容。尤其是在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没有实质性改变的前提下,教学体制的改革变得十分艰难。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就要从教育制度入手,在中小学不再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把大学升学率的高低作为判断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目前高考制度没有质的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很难有质的变化。是故,高考制度已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
其二,必须充分保留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不可轻易放弃或否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1]
事实上,中国教育界从不乏优秀的教学方法。民国时期,不少著名学者在教学上并未为教学改革而改革,而是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这些治学方法无疑是最好的教学改革。可见,教学改革与教师个人的学习研究经历密不可分,缺少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改革很难达到改革的目标。
其三,以培养人文素养为基本前提,提高教师本身的综合能力,夯实教学的根基。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本身的综合能力,在于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改革的主体问题。因为无论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教师都既是教学改革的实验者,也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就教师而言,人文素养最为重要,人文素养不仅包括教师的师德,而且也包括教师的学术素养。因此,教师要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其前提是提高人文素养,而不能仅从单纯的教学方法改革入手。
其四,以改革教学技能为辅助手段,重视因材施教,达到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教学能力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固然极为重要,但也不可忽视教学技能的问题。教学技能是教学内容实现重要手段。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是当代教学改革的的重要内容。不过,在改革教学方法过程中要学会因材施教,不能为方法而方法。
总之,在当今中国,教学伪改革的现象十分普遍,且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伪改革阻碍了中国的教学改革,并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远离教学伪改革,走进教学真改革,已成为极为重要的任务。
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声调的现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无意注意
A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版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权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经意。无意注意通常由刺激物的特点所引起。这可以用来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也可能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分心。
教师也可以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例如,在学生不注意时教师突然停止讲课,讲课时声音有高低、大小、快慢的变化,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利用鲜明、生动的直观教具,适当地进行故事性的谈话,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㈣ 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缺现象
在课堂上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是高效课堂的同步。知识目标指所涉及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内,以及对知识的容理解能力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目标.,即能够正确听懂、说出、认读单词(句子);能够初步唱出本课的歌谣等。能力目标指在英语教学中,能力目标涉及的是学生言语技能,就是能用英语做什么事情。情感目标指按照课标的要求,所涉及的是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三方面的目标。目标是达到学习目标,即掌握了单词量,掌握了句子了。能独立分析句子,能造句子,当然句子的难度应该与学习的程度相符。能力目标即是掌握了,音标,掌握音标的组合规律,碰到单词,根据音标能准确读。情感目标,是理解英语情景中人物感情,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相关的德育教学。
㈤ 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
咱们的课堂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课堂环节过于程序化、缺乏深刻性,回为模式而模式,许多课答堂教学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仍然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活力依然得不到最大限度地充分释放。课堂的一些细节问题仍然处理不当,这些都在不同层次上制约着课堂的健康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一直在低层次上徘徊,等等。我们只有透过课堂改革的表层去探究问题的本质,通过冷静、客观、科学的分析来澄清认识上的困惑,以积极有效的探索来纠正课堂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从而才能推进课堂改革良性发展。
㈥ 小学课堂教学的哄堂现象指哪些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可能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也可能是受同伴团体的不良影响,也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总之,学生的问题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环境、社会风气等有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而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综合起来,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的教育失策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失策直接相关,甚至有些问题行为还可能是教师直接造成的,因而决不能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完全看成是学生自己的问题。教师的失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错误的教育观、学生观 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如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把将升学率作为指导思想,把分数作为唯一指标。教学上搞题海战术,无休止地上课、补课、考试,学习成了无边的“苦海”。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逆反行为,甚至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而且,学生会因考试、课业负担过重、同学间的剧烈竞争而产生巨大的压力,这样神经整天就会处于紧张之中,得不到调整就会产生脑功能失调,出现干扰学习的问题行为,如注意力涣散,多动。 2.管理的缺失 许多教师过于将注意力放在学科内容方面,忽视自己在课堂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实际上,学生中问题行为的出现与任课老师在课堂管理上的不当和失败密切相关。 美国哈佛大学1968年证明了这一点研究者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分离出教师的3种管理行为:随机应变、专横与惩罚。学生的7种行为是:合作、积极参加、活动、探索、求成、助人与凝固。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随机应变与学生的合作积极参加以及求知特征成正相关,教师的惩罚与学生的合作、积极参加活动、求知和助人的特征成负相关。相反,教师的专横与学生的合作、积极参加活动、求知和助人的特征成相关。 3.教学的偏差 教师不认真备课或根本不备课;教学方法呆板,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不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师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懒懒散散等等,这些教学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表明,教师的威信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越高,学生越不易产生问题行为。 (二)学生的身心因素 课堂中大量的问题行为同学生的身心状况直接相关,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问题行为也因其身心条件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性别差异 学生的性别特征对问题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低年级中尤为明显。美国心理学家曾将男女孩的性别差异与纪律问题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男孩在纪律问题上要比女孩“勇敢”得多,违反纪律的现象或次数也更多。 2.生理障碍 学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学生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削弱学生学习能力和动力,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种问题行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和个性等方面。如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直性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 (三)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家勒温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 许多心理学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自制力差,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行为。 2.大众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信息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学生的知识总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学校以外的大众媒体获得的。学生受不良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体尝试其中的动作与行为,这些行为也常延伸到课堂中。 3.课堂内部环境 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二、处理课堂问题的基本原则 课堂问题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出自的对象也各不同。在选择处理方法上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生搬硬套,且运用时要讲究策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冷静性原则。冷静性原则是处理课堂问题最基本的原则。唯有冷静,才会想出处理问题的好主意、好点子,惟有冷静,才会化干戈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发生课堂问题,教师思想必须保持冷静,用理智驾驭情感。就是在学生屡教不改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做到不急躁、不厌烦、不发火。绝不能为了让学生害怕,出口气而头脑发热、意气用事。 ②处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说的课堂问题“冷处理”。具体表现为明示与暗示以暗示为主,当众批评与个别谈心以个别谈心为主,课堂问题以课下解决为主,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尽量避免与学生直接冲突,不分青红皂白严厉批评,甚至变处罚为体罚,例如罚作业、罚值日、罚站、殴打等等,这样违纪学生不但不会反悔,还会产生心理上的对抗。结果是压而不服,容易从违纪走向违法,也导致教师自食恶果。 2.生理障碍 学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学生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削弱学生学习能力和动力,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烦躁不安、自行其是等问题行为,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大声怪叫、注意不集中等多种问题行为。 3.心理偏差 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和个性等方面。如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直性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 (三)环境的因素 心理学家勒温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1.家庭因素 许多心理学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这些孩子在行为上常表现为自制力差,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行为。 2.大众媒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里,社会各种信息通过多种信息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学生的知识总量中,有一半左右是通过学校以外的大众媒体获得的。学生受不良内容的影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甚至盲目模仿和具体尝试其中的动作与行为,这些行为也常延伸到课堂中。 3.课堂内部环境 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二、处理课堂问题的基本原则 课堂问题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出自的对象也各不同。在选择处理方法上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可生搬硬套,且运用时要讲究策略,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冷静性原则。冷静性原则是处理课堂问题最基本的原则。唯有冷静,才会想出处理问题的好主意、好点子,惟有冷静,才会化干戈为玉帛。 ①思想上要“冷”。一旦发生课堂问题,教师思想必须保持冷静,用理智驾驭情感。就是在学生屡教不改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做到不急躁、不厌烦、不发火。绝不能为了让学生害怕,出口气而头脑发热、意气用事。 ②处理上要“冷”,即通常所说的课堂问题“冷处理”。具体表现为明示与暗示以暗示为主,当众批评与个别谈心以个别谈心为主,课堂问题以课下解决为主,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尽量避免与学生直接冲突,不分青红皂白严厉批评,甚至变处罚为体罚,例如罚作业、罚值日、罚站、殴打等等,这样违纪学生不但不会反悔,还会产生心理上的对抗。结果是压而不服,容易从违纪走向违法,也导致教师自食恶果。 2. “治病救人”原则。解决课堂问题的出发点在于使学生认识缺点,改正错误,悬崖勒马,迷途知返。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批评的语言不同,其教育效果也不大一样。无论学生的错误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批评教育时,教师语言一定要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要用火热的爱心和真挚的诚心善待学生,要坚信只要正确疏导,他们一定会幡然醒悟,弃旧图新的。 3.巧妙性原则。无论发生何种情况,教师都必须积极思考对策,力求变被动为主动。视具体情况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从而绝处逢生,云开雾散,柳暗花明。 课堂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的“音符”,若思想不重视,态度不端正,不把握正确处理的原则,选择的解决方法不适宜,小事也会变大,闹得不可收拾。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作出一些与课堂要求不符的行为,姑且称之为课堂问题。虽然事因不大,但如果处理不当,教师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甚至后果严重,以致于对簿公堂。那么如何正确的处理好课堂问题呢?我认为,除了要把握好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几个原则之外,还要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 第一类,“放任法”,即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不施加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出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教师应宽容一些,大度一些,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它,看待它,并努力替学生的错误寻找“合理性”。如果问题的负面影响较小,出事的学生平时表现良好,出现的问题却属偶然,且学生有悔改之意或即刻改正了,就无须小题大做,立即采取严厉的措施。 第二类,暗示法,也就是间接提示、批评正在犯错误的学生。可分为静态揭示法、语调变换法、“借题发挥”法、表扬法、直接提问法等。 1.静态揭示法,即教师通过肢体语言引起学生对自己存在问题的认识,如凝望、摇头、摆手、走近学生等以提醒学生,迫使其在无形的压力下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2.语调变换法,也就是运用适宜的高音、音强和语素、停顿引起学生注意的方法。当教师讲解问题时,可突然加速语调,可突然加重语调,提高声音或减慢节奏,突然不语,以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3.“借题发挥”法,教师发现课堂问题时,可结合教学内容“即景生情”以帮助学生认识错误。 4.表扬法,表扬好的就是间接批评了差的,如发现学生在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就看准时机,表扬这方面做的好的学生,或表扬他本人做得好的方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5.间接提问法,当即提问正在犯错误的学生,提问的问题一般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而与学生的缺点无关,只要中止了学生的行为,即可达到了目的。 第三类,明示法,可分为明确强调法,“施行处罚”法等。 1.明确强调法,有时学生是由于对教师的讲解不甚明白而有意无意的干扰课堂秩序。如不按教师的设计思路回答问题,胡蒙瞎侃,教师应立即强调所学的内容。若遇个别学生趁“混水”之机故意向教师发难,教师要及时纠正。否则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也会被搅的一塌糊涂。 2.“施行处罚”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个别不求上进,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屡教不改的学生,应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如严厉批评、写检讨、警告等。 总之,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明晰其类型、原因、运用什么方法。因此,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调控,以改善课堂秩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㈦ 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
肯定有意的
就是突然一下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㈧ 怎样看待学生课堂插嘴现象
“学生插嘴”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老师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同学会无意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学生插学生的嘴。这两种现象常常令老师尴尬,大都会采用“白眼”、“训斥”,我对此现象却另有一番看法。
一、赏识“学生插嘴”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后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在这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就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老师要多给予赏识。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乐,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小学生更是如此,往往你的一句话,会点燃他心中的火焰,会改变他的一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允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发现或表达。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意识到,有时不和谐的插嘴会激活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畅所欲言,从中不仅唤起了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尊重“学生插嘴”人文性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民主的课堂中师生是相互尊重的关系,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课堂上理所当然应当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和教师、学生的互相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议,答案让他们自己去辩,结果让他们自己去得。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懂得课堂上学生插嘴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表现,过于紧张压抑的课堂气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插嘴”激励的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鼓舞人心,童年的内心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地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下,能克服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的信心。所以,面对“学生插嘴”我们要认真倾听,让他们各抒己见,切不可根据老师的喜好随心所欲地打断学生的发言,要经常为学生喝彩,因为喝彩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欲望。
四、等待“学生插嘴”等待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体验的机会,思考的时间和直接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内心深处的对话,更需要还他们探索的自由和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认为课堂是我的课堂,老师给我一个空间,我就能展示我的才能,给我一个问题,我能寻找答案,给我一点时间,我能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㈨ 如何智慧地处理课堂教学的偶发与意外现象及事件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前提要有爱心和耐心,其次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作为一个教师要 “多用情,少发火 ” 。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
由于课堂教学环境的不同,出现的课堂偶发和突发事件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有这样几种类型:外部干扰型、教师失误型、学习困扰型、课堂异常型等等。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前提要有爱心和耐心,其次要讲究艺术和方法。作为一个教师要 “多用情,少发火 ” 。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作为人师,我们应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的原则来谨慎、恰当地处理好课堂的突发事件。在课堂上,只要我们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应变方法,就一定能够处理好各类偶发事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细致地概括来说,处理课堂偶发和突发事件有大致以下几种方法。1、以变应变法。当课堂教学超出原来的设想,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且影响到正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以变应变的方式。案例:我校一名科学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突然有一为学生大叫:“蜘蛛”,顿时课堂出现了一片混乱的现象。这时,老师让学生赶走蜘蛛后,开始了对昆虫这一知识点的讲解。这样做不但有利于缓解学生恐惧的心理,而且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很好地与课堂内容相结合。
2、将“错”就“措”法。这种方法其实在课堂运用得比较普遍。往往是在老师自身不小心犯错的情况下,碍于面子,不能直接说老师自己错了,但又不能将错就错,不加纠正,影响教学效果。这种情况下来个将“错”就“措”,询问学生,刚才老师哪里有不对的地方?这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机智。
3、实话实说法。案例:有一次,我在教唱课的时候,有一个音应该唱六拍,而我在教的时候是五拍,学生虽然在跟我唱,但声音越来越小,声音里透露出一种疑问和不肯定的感觉。我问:“怎没不唱了。”有问同学说:“老师,这里是唱六拍,不是五拍。”我一看果然错了,于是我马上对同学们说:“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对,老师不够仔细,唱错了,我们一起来改正好么?”这时,课堂又回到了原来的教学状态。有时候,教师由于不够仔细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状况,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不去管学生心中的疑问,这样就不对了。有时候教师坦诚的襟怀、实事求的做法是能马上解决这些小小的问题 ,而且也不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相反错了不改正,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感。
4、因势利导法。所谓“势”,是指事情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趋向。处理偶发事件时,要注意发现和挖掘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然后顺势把学生引向正路,或逆势把学生拉向正轨。 课堂中有些偶发事件的出现,已经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完全吸引 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重新注意于原定的教 学内容是很难的。这时教师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顺应学生好奇心,满足学生求知欲,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或教学活动。 这样,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而且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数学教师正在讲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基本概念,突然,教室外基建工地传来“嘭、嘭、嘭……”的拖拉机发动声,而且这声音还一直响下去,使教学无法进行,学生也烦燥不安,张望窗外。这时,教师灵机一动,大声讲道:“现在大家开始数数,看拖拉机的响声有几下,然后回答你数的是质数还是合数。” 这个案例中,学生注意力已游离了教学目标。如果这时命令或强制学生听讲,不仅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会影响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这位 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地把环境中的噪音变成了有利于教学的情景,顺应了学生的心理,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中,并且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正确教育,因势利导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遇到课堂偶发事件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正面启发,善于诱导,且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民主平等。是说服而不要压服;是疏导而不要惩治报复;是诱导攻心而不要简单粗暴;是真心接受而不要强迫服从。为此,就要求教师遇到偶发事件时要耐心、动之以情、规之以矩、导之以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启发自觉,帮助学生自我认识错误,从而有效地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㈩ 如何对待课堂上学生的调皮现象
一、教学中对学生调皮现象的认识误区及原因
调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顽皮。②不驯顺;狡猾不易对付。③指耍小聪明,做事不老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把调皮的外延扩大。上课时东张西望的学生、窃窃私语的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将这些不服从教师的学生视为调皮生,从而将调皮学生的范围扩大化,使教师的许多精力放在维持学生纪律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传统化学教学中,十分强调组织纪律,我们将教材比作图纸,把课堂当成了车间,力求将学生加工成标准件,强调共性,忽视了个性。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只是被动地适应,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或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长期处在讲解、示范→学生练习→集中辅导、纠错→继续练习→结论评价的教学模式中,这种固定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规范,有利于基本技术与技能的教学,但是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种标准,这是现行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压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化学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渐渐对化学课失去了兴趣,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在我国长达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是接受教导的人,处于未知和知之较少的地位,学生必须接受教师的教导,学生必须服从教师,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我们自己从小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就是教师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教师,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
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开,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认真解读《化学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化学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1.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2.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3.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4.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
5.从教师的权威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课改的新理念中可以发现,我们自身的许多教学行为迫切需要改变。
三、正确分析学生调皮现象
学生调皮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有着不同的心理动机,教师不能简单地看待问题,应该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一般有如下原因:
1.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凭兴趣做事情,在无意识中漠视或违背教师的教学意图;
2.学生对上课的教师有逆反心理,不喜欢这位教师的化学课;
3.为了引起他人注意,显示自己,通过调皮捣乱引起同学、教师注意,获得一种满足感;
4.极少数顽劣的学生,自暴自弃,无视课堂纪律,顽劣成性。
5.其他情况。
四、妥善处理学生调皮问题
由于化学课独特的形式,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比较,学生更容易出现不遵守纪律,不听话,就连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不断犯一些小毛病,如果学生在纪律上一有违纪的风吹草动,你就停下来去整风,那么这节课必将是支离破碎的。
其实除了个别调皮学生确实很顽劣之外,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有较轻微的过失。因此,许多轻微的过失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相比,会变得微不足道,可以容忍。教师应从以下方面来妥善处理调皮学生:
1.保持良好心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生调皮现象。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不要看到有调皮现象,就怒发冲冠,不要把学生看成是军营中绝对服从的士兵。
2.为人师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充分认识到体罚与变相体罚的错误与危害。
3.教师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吸引到练习中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持久性。
4.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对顽劣成性的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客观地分析自己,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放弃对调皮学生的高压手段,避免调皮学生产生口服心不服的强烈反弹与变本加厉。
总之,课上出现学生调皮现象是正常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分析调皮现象,妥善处理调皮学生,保持整堂课的连续性,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效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