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教育大全 >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

有效课堂教学体会

发布时间:2020-12-13 19:31:48

『壹』 课堂教学与有效学习研究有何得失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学习方式 有效学习方式
一、前言
问题的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有效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课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弗兰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创造,把前人已经创造过的数学知识重新创造一遍。因此教学过程就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转变这种忽视人的灵性与被创造性的被动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以生成、弘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小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师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的反思意识,对新课改中的一些现象以新理念加以审视,恍然大悟。但我们教师在实践中过程中,试想从学生出发,研究他们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在学习方式的指导要点和操作要领上遇到了不少困惑,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留于形式,通过课题研究,真正地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方式,使课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相应的品质。
(二)研究依据
一是基于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进行了大量的数学学习实验,从中总结出了四条学习原理:①建构原理;②符号原理;③比较和变式原理;④关联原理。所谓建构原理,指学生开始学数学概念、原理或法则时,要以最合适的方法建构其代表。符号原理,指的是如果学生掌握适合与他们智力发展的符号,那么就能在认识形成早期的结构。比较和变式原理则表明,从概念到抽象形式的过渡,需要比较和变式,要通过比较和变式来学习数学概念。而关联原理,就是指应把各种概念、原理联系起来,在统一的系统中学习。
二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及其影响
建构主义的理论对数学学习有三方面的指导意义:(1)知识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2)必须重视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要使数学学习学有所得,真正形成优良的认知结构,就必须有一个反思、交流、批判、体验、改进、发展的过程。因为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总要重复历史的主要过程,及重视人类对数学的建构。(3)学习是发展、是观念的改变。
(三)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总结提炼出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有效学习的方式,以及有效学习的教师指导要点以及学生的操作要点。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实践,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提炼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有效学习的方式。
2.整理出有效学习的教师指导要点以及学生的操作要点,获得相关经验。
3.通过实践,归纳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操作要求、与之适合的情景条件和适应对象;
4.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与有关有效学习方式效益评价的方案。
(五)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探索出小学生在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和几何知识几大领域所适用的有效的学习方式,积累一些有效地学习方式,形成一系列有效的学习方式供数学组的老师的继续探讨与学习。
2、优秀的课例汇编成册,把有关有效的学习方式的优秀论文装订成册,为后继教学同类知识的老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研究方法
有效方式的选择与实践研究,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实践,因此我们先以文献研究法来了解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种类。通过查阅找到选择学习方式的依据。(1)小学数学教学目的。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依据不同的目的,可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2)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学习方式时,应结合具体的内容确定恰当的学习方式。(3)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和具有知识准备条件的学生,其接受能力、对直观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也有一定的差别。(4)客观条件。学校具备的物质条件和教学设备的情况,也制约着教学方式的选择。以文献研究的同时,也进行行动研究法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在研究过程中辅以案例研究法。
具体操作: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每学期初制定好阶段计划,确立每一学期研究的内容的子课题,根据子课题由老师选择各个年级段的教学内容,由本年级段的教师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尝试,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学习方式设计教学方案。
2、设计与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3、进行实践反思,两度和三度教研,再实践再反思。
(1)行动研究:
A、制定课堂教学备课,课前教研组内集体交流。
B、按制定方案计划进行教学实践,两度或三度教研,再实践,再反思。
C、对教学实践进行小结反思。
(2)总结与提高:通过一个阶段实践,有了一定感悟,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已有两年多,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段时间内,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反思——提高”,取得了一些收效。
第一阶段:搜集有关“学习方式”的教学情况的情报和研究成果。初步建立学校研究的主题
《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实践研究》,通过全体数学教师分散搜集和集中交流,我们找到了许多数学学习方式,并进行梳理,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实践应用上。并分段把适宜于各段学生展开活动的方式进行了总结梳理。
在高年级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中,我们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动中有效地参与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总结出了这种学习方式的目的在于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同时还提出了辅以其他的活动方式,如:观察式、自学式、 实践式、查阅资料式、操作式等活动方式。
中年级数学学习的活动方式有:借助图像学习、 在归纳中学习、在质疑中学习、在实践探索中学习等学习方式;
低年级数学学习的方式我们选择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因为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思维更趋向于直观的表象,因此,我们以操作式、游戏式、体验式、猜想式等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第一阶段:我们在几何教学方面进行了实施:
例如:“动手操作中”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案例
片断一:
(1)大胆猜测,激起行动的愿望。让学生观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猜测一下要多少根小棒才能搭成一个长方体。记录下你猜测的情况?填在下表:
一共根数组数每组的根数长度分别是多少接头的个数
猜测
结果
(2)动手操作,调整自己的思想。
我宣布正式开始搭长方体,并纪录好最后搭成长方体的数据。同学们开始操作了,热情可高涨了,自由拼摆,在宽松的环境下玩得自在,我发现有的同学通过动手感悟到小棒的根数和接点个数不正确,开始重新调整自己起先的想法,对自己表格中所填的数据都进行了调整,最后都搭成了一个长方体。说明只有让学生行动才会有自己的思想。
教学反思
(1)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2) 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a、引领学生产生行动的愿望,引进新知。
B、展示辨析,发展空间观念。
C、行动中揭示了数学规律
(3)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这是第一轮中老师根据数学组确定的子课题《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几何学习有效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实践研究》每个老师所定的几何时间后的案例反思,发现教师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该课所选用的学习方式,在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着用。发现在几何教学中,操作式这个学习方式比较适合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当学生一旦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发现老师的如果操作要求不明确,课堂上学生的操作就显得乱,通过反思我们通常有操作就要有要求,而且要求不能成人化,应儿童化。
如:五年级《梯形的面积》老师在让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向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
(1)剪一剪或拼一拼,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画一画、测一测、标一标你所需要的数据。
(3)算一算一个梯形的面积。
(4)说一说你的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条有理,而不会使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主义。
第二阶段
第一轮实践尝试,大家都感到研究的面不广,所涉及的知识点只有五个年级,同年级的老师只是尝试一份教案,课例也只是一份。我们总结了第一阶段中的得失,在第二轮实践中改变策略,确定了子课题为:《课堂教学中小学生计算学习有效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实践研究》,变集中为分散,有每个数学教师根据自己年级段的计算教学确定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方式的选择,再次进行实践反思。
※案例《操作探究算法,解释算理,增长能力》
片断一:尝试分小棒,理解算理
1、49根游戏棒,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多少根?49÷4=
2、请你们每个人拿出手中的小棒来分一分,说一说
3、他刚才的分的过程我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
演示分整捆:算式:40÷4=10
演示分单个:算式:9÷4=2 ……1
所以:49根小棒平分给4人,每人12根,余1根。算式:49÷4=12 ……1
中年级数学学习的活动方式适用操作后借助图像学习,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操作中的思维,不但使操作的目的、程序更加清楚,而且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内容。从操作的顺序中训练学生将操作与语言结合,再用算式表示,可以训练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纵观这一节课,通过操作使学生明白了算理,但操作只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一根拐杖,当学生理解了算理时,可让学生想分的过程,说算的过程,再自己写出横式计算的过程。真的为竖式计算明白算理作铺垫,而不是让操作作为形式过过场。
※担任低年级备课组长在新教材的计算教学中总结到:一年级第一学期教材安排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二年级第二学期安排了三位数的加减法。从教材的安排上来看,它遵循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新教材在指导学生学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除了要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意义之外,教材还安排了数楼——分成几和几、10的游戏等活动,通过活动我们不但可以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渗透了有序思维。又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凑十”是计算进位加法的关键,“破十”是计算退位减法的关键,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等数学品质,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10以内用两种方法计算到两位数加两位数的10余种算法的出现,就看到了学生的潜能,看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些创新思维就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个体的再创造而产生的。如20以内的加法,有三种最基本的方法,继续往上数、分与合和凑十法。在计算23+35时,学生出现了以下10余种的算法。
20+30=50,3+5=8,50+8=58
3+5=8,20+30=50,50+8=58
(根据数位值表计算,转化成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一位数)
23+5=28,28+30=58或23+30=53,53+5=58
35+20=55,55+3=58或35+3=38,38+20=58
20+30=50,50+3+5=58
(数的分拆,转化成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
23+7=30,30+28=58或35+5=40,40+18=58
(凑十法的迁移,先加到整十数,转化成整十数加两位数)
20+35=55,55+3=58
23+30=53,53+5=58
23+40=63,635=58
正是有了这些学习的方法做拐杖,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减法时,无需你老师多说什么,学生自己就会运用迁移规律学会新知。当然这时我们不是满足于学生得出计算的结果,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类,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猜想、推理、归纳等的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组根据自身的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还开展课数学课外拓展活动,设计开展了《从数字变化看发展》的专题学习活动。此项活动的实施对象小学五年级的全体学生,此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统计的能力,借助学生的这一能力,让学生以社区小队为单位,每个小队均有一个自己取的名字,所有的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自己平时的观察,向父母、居委会、校长室、总务处等进行访谈,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及我们自己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访谈,光看校长室、总务处门口总是有拿着纸笔的学生就可见一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区、校长室、总务处等地方,其实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小组成员的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好办法,同时也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是有用的数学。第三阶段,让学生把自己做出的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更直观、清晰的展示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巨大变化。并选出好的统计图表进行展示。既达到了让学生熟练绘制统计图的目的,也让学生充分担当设计者的角色,同时让全校学生都能通过我们自己身边所熟悉事物的数字图表的展示,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学有用数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同时也是本课题研究最好的体现。
第三轮实践
在前二轮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更深入的实践。 课题组成员在上轮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得失,找出不足,改进方法,后来我们又同时制订了《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概念学习有效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实践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应用题学习有效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实践研究》,我们数学教师挖掘了所教年级知识的特点,结合课题,进行了四年级《应用题二》,五年级《平均数应用题》,二年级《小统计》和《快乐的节日》等应用题教学;还进行了概念《轴对称图形》,二年级《角的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等案例研究。
例如:《轴对称图形》
●案例描述
“对称美”给人以匀称、均衡、连贯、流畅的感受,因而体现着一种娴静、稳重、庄严。但在数学课堂上,如何使学生在“做数学”活动中能够感受和体验数学美,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去学习数学呢?
片段一:1、“做”中感知对称,建构概念。
1、媒体出示:带有各种各样的蝴蝶、蜻蜓图片的情景图。
2、展示学生的作品,交流作品。
3、看看书上将这些具有对称特点的图形称做什么?看书126页
揭示概念: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
片段二: “做”中应用概念,发现规律。
1、判断下列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
2、出示平面图形:
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正方形(二人一组)
3、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片段三:“做”中发展空间,拓展思维
1、实物投影出示:

●案例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们也一直在追求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特别对“做数学”的认识是清晰的,也把教材中一些具体的内容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尝试,但为什么到了实践操作中则会失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每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体时,课堂教学时间将成为制约教学放手的阻力。从根本上来说,一堂课有意义的探究课,有意义的接受和主动探究是有机的结合,课堂上“做数学”所用的时间多了,不必要的练习势必要精简了,但由于一些教师还存在重结果的教学观,当显性知识的教学与“做数学”的活动在时间上发生冲突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宁愿舍弃过程,而保证练习的用时,从而使“做数学”半途而废。
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我们的教材:要挖掘教材中与“做数学”相匹配的内容开展探究活动,在“做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尽可能创设好条件让学生多一些自主性的体验、亲历的活动,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活动起来。
2、“做数学”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但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离开教师适当地引导,那么课堂则会出现一盘散沙。教师在组织学生“做数学”的活动中,预设了教学环节,在每个环节中学生又肯定会有新的生成问题,因此,在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受的过程中,仍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甚至教师在活动关键处的点拨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的信息反馈中,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问题质量,结果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一个标准,但并不是主要标准,学生的思维过程,数学素养才是最重要的。
※例:感受“需求”,建构新知《统计》教学课例
教学片段
1、创设情境,产生统计的需要
(1)师:小朋友们,再过两个多月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每年我们学校都会组织每个班级举行联欢活动呢!老师想为小朋友们准备一张精彩的动画片到时候观看,你们看,老师为你们选了哪些动画片?——媒体演示:米老鼠唐老鸭、皮卡丘、狮子王、加菲猫
师: 在这些动画片中,老师最喜欢看加菲猫了,不知道你最喜欢看哪一部?
学生踊跃汇报
(2)师:哎呀,这么多小朋友们说,老师真记不住到底有多少小朋友喜欢米老鼠和唐老鸭、多少小朋友喜欢数码宝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老师知道吗?
(学生汇报:举手、站立、一个一个点名说)
(3)师:好,我们就请你用举手的方法来试试看!每个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动画片,只能举一次手!
(将数据按照顺序罗列在黑板上)
2、初步感受统计表的需要
(1)人数都在这里了,你们能看懂吗?
(2)想什么办法能让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和老师也能看得明白呢?
学生:要在每个数的上面写明是什么动画片就好了。
(3)出示卡通明星的图,将它们贴在黑板上。
(4)为了让人看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把它做成一张表——老师做统计表
3、初步认识统计概念
(1)刚才小朋友们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知道了喜欢各种动画片的人数,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统计。板书:统计
(2)老师把小朋友们刚才的统计结果做成了一张表,我们把它叫做统计表。
4、会看统计表
在这张统计表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现在,你们觉得六一节那天老师应该放哪部动画片给小朋友们看呢?为什么?
反思:
“统计”是课程标准中加强的内容,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应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这节课我主要从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入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建构统计的新知,初步体验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统计过程,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学会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体会了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活动一开始,我创设了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的情境,很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兴趣。当学生兴高采烈的时候,抛出关键性问题:4部动画片,到底应该选哪一部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统计人数的需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课堂中,学生积极动脑,出谋划策,成功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举手来统计人数,哪部动画片人数最多就决定看哪部。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统计,对于为何要用统计表,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理解感受它的作用。在课堂上,我故意将动画片统计到的人数没有规则的罗列在黑板上,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让别人也能看懂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看哪部动画片呢?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能自发的建构合理的动画片统计表。因为是自我需要才产生建构的统计表,学生很容易就能看懂统计表中的各种数量,而不是老师一再地机械式灌输。
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需求,才会有自主地探求,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这就是低年级教学中
这里可以看出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思维更趋向于直观的表象,因此,我们以体验式游戏式、、猜想式等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也可以伴随操作式。
总结阶段
总结工作并不意味着实践的终止,我们边实践边总结,实践为总结服务。研究永无止境,今天的报告只是我们近两年来实践的总结,同时也作为我们以后研究的起点。
三、实践结果
(一)学生转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用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低年级学生以操作式、游戏式、体验式、猜想式等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运用这些学习方式的时候,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中年级数学学习的活动方式有:借助图像学习、 在归纳中学习、在质疑中学习、在实践探索中学习等学习方式;
如学生学习倍数应用题,学生采用画线段图,数形结合,借助图像可以准确无误地求出一份数或多份数。
而高年级数学学习方式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动中有效地参与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学习很适合用这种学习方式,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通过自主学习再交流,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
(二)实践中促使教师积累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每一学期数学教师都要根据数学组确定的课题选好实践课的知识点,而且要围绕学习方式这个中心议题,这样就逼着数学组的老师上网学习或阅览书籍,看有关学习方式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进行,并能在能在说课和案例反思中反思自己所用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本年级段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都在转变,写的案例分析质量也一年比一年高。
(三)制作了大量课堂教学实践的课件,积累了大量教学设计、说课以及案例,我们对这些资料作为学校的资料,也作为老师们共享的资源,让老师们可以反复使用,不断地进行调准,真正优化了教学资源环境。
四、分析和思考
通过大量的实践,我们认为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方式的选择与实践是广大数学教师的共同追求。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教师注重情境引入,引导学生体验、观察。
教师们能认真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情景由静态为动态。能用好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选择、帅选信息,突出数学的特点。我们的教师很会动脑,也是教学情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善于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教师注重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教师能根据这一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首先,做到有操作就有要求,使操作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再小组交流;有操作就有交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让手、脑、口并用。学生的自主探究其实是一种“再创造”,老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教师要认真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一定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评价机制
评价可以是多角度地评价,可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作出恰当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不仅看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不能吝惜表扬,也不能太多的表扬,要要关注学困生和中下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善于发现其中的好的地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贰』 读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区名师培养对象的教学质量及整体素质,区向每位区名师培养对象推荐了很多好书,我有幸与赵国忠老师的《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一本书有了亲密的接触。这本书的出现使我对教育的含义有了焕然一新的认识,改变了我以往的一种“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的痛苦”的现象。下面我将我对本书的一些心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本书共分五章,每章内容对我都是受益匪浅,《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是我校近一年多来主要研究的教研课题,我校教师全身心投入,探索、研究、实验、修改、定型……经过反复打磨,已经初显成效,我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这是值得欣慰的,但在欣慰之余,我也还有些困惑,我终于找到了解决有些知识点或习题讲过了,甚至讲深讲透,反复强调了,但学生仍然没有掌握的问题之答案。
《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的第三章:有效教学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对“学生学习具有有效性”给出了精辟解读,并用经典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案例分析。
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责怪学生,并因此加强反复练习;也有些教师因此反省自己的教学,力求将得更清楚些,课上得更加生动些,然而结果也并不尽人意。原因何在?———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发展。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很快地接受知识与技能,还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生活,尽情地自由自在地有效地在知识海洋中遨游,在社会实践中开拓、创新。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有效教学课堂最需关注。“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当达到教师不用教或少教而学生自己能掌握的程度,教学已进入了新的境界。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我们教师平时的教学有必然的联系。那么教师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1、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自信、自主地学习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成绩差的学生通常自我评价过低,对成绩的提高缺乏自信,这是造成他们成绩不好的普遍原因,了解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潜力,提高对学习的信心。还有的学生做过的题过阵子也会错,过于自信,轻视自己对知识的复习及巩固。我们要鼓励他做过的题及时去复习。
2、打破“教师说的是对的”的神话,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新大纲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习中创造力、创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直以来,教师都让学生务必自信:教师说的都是对的。学生的异议不置可否。其实,这是“作茧自缚”。“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消除胆却的心理因素,针对教材内容大胆地怀疑,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成效的。事实上,敢于承认不足、敢于鼓励学生创新的教师才是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3、运用肢体语言,然新股而生轻松地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师气氛,往往在教学形式、教具运用等方面绞尽脑汁,却忘了教师本身教态语言的作用。其实,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对创设良好、轻松地教学氛围都起着轻重的作用。学生能强烈地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在有意无意中就解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投入。教学时双边活动,如果学生缺乏热情,教师讲到声嘶力竭,效果也必然不好,活泼、民主的教学氛围必然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必须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1、巧妙运用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讨论法通过群体参与的方式,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在英语教学中,有些题需要难点突破,在突破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遇难而退,急于询问老师的解答,不去进一步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探究。久而久之,对于这道题如果不及时巩固复习,该同学会出现再次做不上的可能。为了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就要深入培养学生,遇难而群论的思想,这样印象深刻,又培养了学生参与精神、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学的基础,也可以说是自学能力的必备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英语教学,我认为应该养成大声朗读、反复记忆的习惯,速记单词、短语是学好英语的前提。其次,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善于思考,归类反思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能力,持之以恒,长期坚持,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培

『叁』 构建有效课堂之我见 什么叫有效课堂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高效,有效

参加了学区组织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学习,我对高效课堂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所谓“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而学校质量提高的关键是如何构建有效课堂。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1、备好课2、重视课前有效预习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5、合理利用多媒体6、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总之,构建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近期,参加了学区组织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对高效课堂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受益匪浅,但收获的同时,仍有着不解之处或者说是困惑。下面针对这次学习谈谈自己的肤浅体会。

从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来说,教师真正做到了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性的学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之前,教师提出明确性的学习目标,然后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大约15分钟,保证了能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有所悟,有所思,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批注的书旁,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反思,我自己的教学,在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还不够充足,甚至有时目的性不是很强,学生不知怎样进行学习。

在班内大展示环节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充分让学生谈理解、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自读自悟、对比感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人间的和谐的美, 从而激发学生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朗读中欣赏到了风情。反思自己的教学,放手还远远不够,生怕学生说不到,牵引太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相信他们一定会学习的,学习得也会更深,更透,在关键之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肆』 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提高有效课堂教学 课件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这么说,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缉沪光疚叱狡癸挟含锚程。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一、教学反思的涵义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一)及时性原则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二)持久性原则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三)简约性原则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四)交互性原则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五)探究性原则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六)发展性原则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1)行动研究式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2)叙事式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3)案例式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学背景。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1)对比式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2)参与互动式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3)观摩式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事件的中心词是“事”;事的主体是人。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关于对教材教法的反思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疑用到各种知识,而且教师本身也无法描述和预测具体哪些知识。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学科及其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么”的知识与“怎么教”的知识在性质上还有所不同。“教什么”的知识在于掌握,在于知道“它是什么”,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而掌握。“怎么教的知识”不是教师被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的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是基于教师日常不断的反思实践而获得的,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又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学反思应把握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及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三)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将反思有效地融入评价机制中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在评价教师过程中以弘扬教师的主体性,高度重视被评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五、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形式 1、教后记 “教后记”又称“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在一节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后记”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师进行教学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改善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对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以求发现和纠正教学系统及系统目标偏差,通过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议,备课笔记在最后留出空处撰写教后记,可以只字片语,可以洋洋洒洒,视这节课的情况而定,在第二轮该知识重新备课时,教师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是既应有课堂设计,又应有教学后记的。 2、反思性日记开设“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学习共同体能够把不同背景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共享问题解决的方案,将有助于教师认识到不同人个体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有助于他们自己的个体教育观念的确立。教师的反思性日记主要是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之后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它可以在记录任何形式教育活动:与同行老师的交流、与学生的某次谈话、与家长的一次沟通、对一次公开课或讲座的点评和体会等等,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区别于单纯的教后记。养成教师撰写反思性日记的习惯有利于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并为教师经常性的反思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师将反思性日记进行经常性的集体交流与分享,将更有助于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成长。 3、听课。听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年轻教师要多听年长教师的课,从中吸取上课的一些宝贵经验,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资深的或者年纪大一点教师也应放下架子,主动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将此与自己的教学做比较,通过这种反思来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作为反思型教师,还应主动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让他人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4、学生反馈。学生反馈策略是指导教师应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反馈是多样化的,有对教师上课的看法,有自己学习的总结,也有向教师倾诉自己最近不悦的事情,征求建议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然,教师要想从学生那里得到如实的反馈,平时须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5、专题反思围绕教师个体在一个阶段(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这有利于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及其远距离的效果作冷静的分析,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是教师开展教学专题探讨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如果说每节课后的“教后记”,每一阶段的“反思性日记”零星地、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微观和琐碎的教学心得的话,那么专题反思这一行动研究就是有明确主题的教学反思,由于它联系的是更长周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从宏观着眼,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后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6、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增强,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关注情感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一旦上升到一个高度,就对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反之,教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当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与理论不相符时,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确信无误,也可对理论产生怀疑,并向理论的提出者挑战,共同探讨。这样,教师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反思性教学为广大教师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具有反思意识的优秀教师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围的学校“土壤”中,也是很难延续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政策、时间和经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伍』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心得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让课堂充满热烈。
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所谓“适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
不同的学生,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是不相同的。如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优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常常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如学优生在解出难题或者对某题有新的解法时,他们就很在乎老师对他们的赞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会感觉很兴奋”。
针对不同的需要,我们可以进行不同的表扬——
如果一位学优生回答的问题非常完美,我们可用极其真诚的语气说:“你说话时有条不紊,表达的内容条理清晰,你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很强,你努力了,能成为语言学家呢!”相信那位学生听了一定会自豪和兴奋的。而其他学生受了感染,也会纷纷举起手要求回答问题。
如果是一位比较腼腆的小姑娘回答了问题,虽然她的声音仍不很响亮,但她已经能做到主动地举手发言了,这是她的进步。我们应抓住契机进行表扬:“今天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我还想再听你说一遍刚才的答案,行吗?”相信小姑娘一定会非常激动的,以后的她也会越来越自信的。
简而言之,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心理,表扬学生需要的,表扬学生在乎的,这样的表扬式评价才会真正起到有效的作用。
第二、用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让课堂洋溢温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以下两种方式的批评效果很好。
幽默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于诙谐之中。用一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让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他们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自省式批评。“批评的智慧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的批评者。”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效果往往比较持久。
课堂评价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对自己的提出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第三、多元化进行评价,让课堂变成“伯乐”。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被表扬所驱使,一味地为表扬而学习。因此,教师不但要把握好评价的不同方式方法,而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应该在课堂评价中,实施多元评价,积极建构多元互动的立体评价机制,多方面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1、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自评、运用自评、建立自信。学生自评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因,启发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运用自评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伤害,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和改进自我。
2、教师要引导学生互评,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教师在引导学生互评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从伙伴的优点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学生共同发展。避免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时,总是挑对方的“刺”,老师的评价语言应该引导他们慢慢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伙伴,能正视自己、正视伙伴。
课堂评价必须纠正“为了课堂热闹好看”的浮华,必须注重人性化,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真正体现评价所应有的教育意义。
还应注意,我们在对评价形式进行创新的时候,不要忘了一些很好的传统评价方式。如:点头、微笑、眼神、口头与书面结合、当众与个别结合等等。

『陆』 课堂教学与有效学习研究有何得失学习心得

1.通过实践,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过程,提炼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有效学习的版方式。
2.整理出权有效学习的教师指导要点以及学生的操作要点,获得相关经验。
3.通过实践,归纳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操作要求、与之适合的情景条件和适应对象;
4.通过实践研究形成与有关有效学习方式效益评价的方案。

『柒』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习心得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教学方法中的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经历了三年的课改之后,反思我们的做法和效果,越加感到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应该有个科学的、理性的、切实的理解。
一、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了用“破十法”“想加算减 ”“点数”“连续减”等方法都可以。因此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明确,要负责任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算法。曾经看到一些计算课,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十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催问:还有什么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直到临下课时才说: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班级一些思维慢的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这种教学效益是不是太低了?
二、怎样摆正“情境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境设置”花了很多工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却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情境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情境设置”的作用有: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境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数学是抽象的,但是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为了降低对小数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儿童熟悉的情境:商店的商品价格。在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来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样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数字王国,数字1,2,3踢皮球,一会儿是1跑在前面:1.23,一会儿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钟的时间停留在数学王国的情境渲染中,才说:这就是小数。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还没理解。这种情境设置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怎样看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方式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学习”都不能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和参与,而应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动手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是否引起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教师指导的最佳介入时期在哪,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持是什么。
但是在某些课堂上曾经看到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往往是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比如,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例1,小猴分桃,计算12÷3=?提问了几个学生,都已用平均分和乘法口诀算出,教师又说:分组讨论,用小棒分一分。这时学生对已经会做的题目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多数都在玩小棒。这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有些太形式化了。这种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怎能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国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
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已是一种世界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们都在研究教育。但是课程改革是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是忽左忽右的运动。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态冷静地看待课改,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要继承和发展优秀的教学传统。比如“学生预习”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预习之前可以给出问题提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或者提出问题: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这是“圆的认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堂教学片段,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给出问题提纲:
1.半径、直径都有哪些特征?
2.怎样验证这些特征?
3.怎样寻找一个圆的圆心?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
师:一个圆有多少条半径、直径?为什么?
生1:将圆形纸片反复对折,可以得到无数条直径,所以圆有无数条直径,并且所有直径都相等。
生2:圆上有无数个点,每一点与圆心的连线都是圆的半径,半径就有无数条。
师:怎样找圆心?
生:将圆片按不同方向对折,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
师:黑板上的圆,不能对折,怎样找圆心?
生1:在圆内做一个顶点在圆上的长方形,长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
生2:用直角板在圆上做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心就是圆心。
生3:我看见家里装修时,师傅对墙上的圆找圆心,是先用水平尺找到圆上的最高点,再在最高点上用“线坠”找直径,之后确定圆心。
生4:连接圆上两点得到线段,在这个线段的中点做垂线得到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步步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这堂课很充实,是一节效果好、效率高的好课。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捌』 看有效课堂从哪儿来心得体会【精品

看《有效课堂从哪儿来》心得体会 点军小学 杨晓东 2010 年暑假教师公需课程培训期间经教育局领导推荐,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关于《有效课堂从哪儿来》兼论怎样上好一堂课的视频讲座,钱教授从以下5 个方面生动地阐释了有效课堂从哪儿来。我也从中获益不浅。 (1)什么有效课堂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就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钱志亮教授特别提到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知识。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教师又如何合理的安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要求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要认真踏实的完成,确很少去体会学生的感受,不论他们需不需要,一股老的灌给他们。像这样被老师牵着鼻子去学习,就有好多学生对所学内容并不感兴趣,实际的课堂效果并不好。另外教师在准备时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选择了合适的内容,那么学生参与的人数就会增加,和老师的配合好了,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进来了,学习的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再就是在教学难度的要求上,教师要掌握好一个度,难了,学生够不到,就会变得有压力。简单了学生就不会愿意学,觉得没意思。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哪些环节是重要讲的那些环节是可以省略的,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这样得到的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 (2)有效课堂的前提,一名教师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能力及工作的积极性。钱教授在谈到教师的事业心时,列举了很多相关事例。一个没有事业心人,只是把教师这个行业当做一个职业来看的人,那么很难上好课,虽然多数教师都能遵守教师职业规范,多能认真,按时完成任务。但是教师面对的是人,是一群求知的学生,你只有时时 刻刻想着他们,把他们的需求,想法装在自己的脑筋里,那么你才能在课堂中有更多的想法。在师范院校读了几年书,学校墙上贴的教书育人的标语,平时老师说话的语言等等在学校里里所感受到的氛围对人本身的身心就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教学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学问高的人不一定能够教好学生。自身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不然教学过程中就会受到局限。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一名老师来说,不仅需要老师有深厚的文字功底,还要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和社会,以及专业知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如。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也是加强自身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上完课后想想自己成功的地方是什么?失误在哪里?教学方法应用是否得当?学生听明白了没有?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教师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不要看这些孩子小,他们的课外知识量是比较丰富的,当老师的如果不能了解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哪有怎么能和孩子们说到一起去。 (3)有效课堂的条件,就是在课前要有精心的准备,学问再大的人也得事先了解下面该做些什么,提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一名教师要想把一节课上好就必需把 把教内容的环节要安排好,先要分析学习者是什么情况,在什么环境当中讲课,讲什么内容,要把这三个搞清楚,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在来确定教学目标是什么。 (4)有效课堂的实施是告诉我们如何最有效的传达教学信息,而授课的实质是让学生感知教学信息,要让老师传达信息和学生学习知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各种通道感知信息,让学生知道哪些通道对学习最为重要,首先视觉通道最为重要约占整个的50%,一个人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眼睛去学习知识。听觉通道为15%,学生把听到的东西储存转化为使用知识。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基本分为启 动、感知、理解、总结阶段。从上课铃声响以前就要准备好,教师的仪容仪表,说话的语气,动作的合理性等等 。课中注意学生是否注意听讲,要抓住细节,很多学生看上去眼睛看着前面或者老师,但是实际上她并没有听讲,心思不在这里的时候怎样提醒他。传授知识时候多沟通多鼓励。 (5)有效课堂的评价。所谓有效教学评价,就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是否遵循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合理性;是否有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了学生答道进步和发展;是否有效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符合社会好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有效率,相对于师生的教学投入,师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尽可能大的、理想的。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玖』 学习《怎样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体会

先叙述一下工作及学习情况,重点描述学习了什么,对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一年工作学习经历得到的启发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阅读全文

与有效课堂教学体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