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案导学的教学效率
他山之玉,你可以借鉴下
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需要注入更多的新元素,使之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运用互联网进行英语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宏观为微观,使英语教学从单一的模式向直观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立体化模式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随之带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料等许多变化,自然也会改进教学效果。但是,如何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是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课题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因此,一支粉笔驰骋讲坛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出自好奇。“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推进学生进行复杂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贴近生活、具有时代特点的事例,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创设优美的情境,做到有物有意,使学生置身其中,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知识的浓厚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容易刺激他们的视觉和听觉器官,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惊喜,并引起他们的积极反应,有助于较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我在教四年级英语Unit 4 What would you like ?这一单元时,从网上选取了大量食物图片,如:bread ,hot dog, hamburgers,cookies等,制作这些食物图逐一点击画面并配一单词并朗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单词,并自然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制成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若这样长此以往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其真实感和趣味感刺激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流畅。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知识重点、难点往往不易解决。现代计算机技术图形处理的能力很高超,把这一特有功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化为生动有趣,使得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重点易于突出,难点易于突破,极富表现力,易于学生掌握。三、运用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比图形更先进,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加大了教学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复习时,当复习食物方面的单词,像pizza, mushrooms,onions,cheese, tomatoes,hot dogs,soda,,juice,salad,hamburgers等等。学起来枯燥,难以记住。课前我找到这些食物的图片,用Photoshop的套索工具处理图上所标的名称单词,以动画形式设置在图画中并配有单词发音。让学生Look at the picture,then write down the words。教师点击图中设有单词的动画,让学生看实物图片读、记单词。有趣的画面,难忘的镜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他们对单词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说一些分别包含这些单词的日常用语,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情景中,并能很快说出这些单词。这时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头饰和单词头饰发给学生,然后所有学生齐唱“找朋友”的英语歌曲。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地找到了朋友,并且兴致盎然地充当小教师,教读食物单词。多媒体软件向学生直观地呈现了语言材料的示范表情、动作,为学生随后的表演提供了可模仿的生动、具体的情景。这样,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文并茂的情景中,学生边看边听,视听觉相结合,成为感知的主体,学到了新的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四、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好奇心,以问题为导向,在老师精心设计下学生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现代教育媒体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具体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去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难,通过采用自主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对多种意见进行记录、整理、分析、归纳、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探究,这既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总之,信息技术教育要实现学习者由被动型向主动型学习的转变,要让他们能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并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与任务。
B. 实行导学案教学真的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吗
实行导学案教学,一般是运用“学案”、“教案”、“巩固案”的“三案内”教学。“学案”即容“导学案”,是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状况和能力层次,根据课本内容以及课堂上所要学习的内容来设计问题,印出来之后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习。
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上交所做的学案,教师进行批阅,然后上课时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分别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以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进行指导、点拨,对于学生不能解决者,教师可以进行讲解。
运用导学案教学,确实可以做到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时间运用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C. 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发挥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要知道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二、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物理模型
教师要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其次弄清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利用投影和电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总结,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正确结论.但是,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小,现象细微,且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或制作电脑动画,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利用先进的电脑动画技术,还可模拟许多课堂上很难演示的现象.如对比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在讲解分子运动时用课件演示布朗运动等.
四、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我们除了让学生做完课本上的学生实验外,把许多演示实验也改成学生实验,给学生提供了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在新的物理课改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注意不断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因此,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要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齐心协力,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验证,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组实验中有几点要注意:实验前,一定要预习实验内容、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做到成竹在胸;合作学习不仅体现在小组内的合作,也体现在全班的交流合作.若在交流中有的小组得出相反的结论,或提出其他见解,教师不要回避,而应该在组织学生讨论中给出明确的答案.
D. 如何开展"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学案导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课堂上,我由学生熟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导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和“学生展示”两部分内容,从而得出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这个阶段由于学生之前预习完成的较好,花的时间不是很多。第4、5题是教材的例题,学生在板演后还要说出自己做法的每个步骤与依据。接着教师讲解教材的例4题,让学生先观察式子的分母是否相同、有何关系,再根据分式的符号法则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与板书完成解题过程。学案的“当堂检测”和“巩固拓展”部分进行小组竞赛完成并指名学生讲评。最后由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二、“学案导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这次的实践,自己对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地理解。首先,学案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很好的辅学大纲。“预习什么”“怎么样预习”“有何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很明确了。在这节课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了学案的练习题,这就为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与讲析留下了很充足的时间,课堂也就活跃了。在新授课时中十道计算练习题的讲解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完成也只是老师的一言堂了。学生通过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师的讲解则是一个点拨与提高的过程了,学生学起来也就轻松了。
再者,课堂上学生自己对解题过程的讲解,是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更能领会到老师设计这道练习题的意图。实际中,学生也容易发现同伴们在练习题中的错误。由学生自己纠错,印象深刻也就不容易再出同样的错误了,而这也是教师很好地利用教学资源的有效举措。本节课的难点是将“A—B”与“B—A”互为相反数的分母利用分式的符号变形为同分母。这个难点在学生的做与说中,不知不觉中被突破了。
三、“学案导学”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管是学生的预习还是注重学生课堂上的表达,都极大地使学生找到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节课里,几个学困生也都大胆举手或回答或板演。当小组成员给他们指出不对之处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害怕地低下头。他们脸上的微笑和坚定的眼神已告诉我他们真正的明白了。而且会做得更好的。这份自信与兴趣的情感将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大的动力。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对本节课进行反思与小结。虽然只是片言碎语,但是学生们最真实的想法与体会。学生对一节课所做的快速地在脑海中放映一遍,并说出他们的收获,或是知识的概括,或是解题技巧,或是书写的要求。学生的表述让我很受感触,平日里自己反复强调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还要疏忽。学生自己得到的结果是很难忘记的。这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总结所不能替代的。
“学案导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导学案或其他方式揭示学习目标、呈现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先学后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能指向先学过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讲授和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一点得到了高度认同。如何加强学习小组文化的建设?如何对学习小组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否会产生“机械化”、“绝对化”的倾向?这些是大家共同感到困惑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强化学生与教师、教材、与自己进行高认知水平的、深层次的对话,深入考察和反思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确保健康、深入、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
E. 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打造高中数学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教学的基本模式已经从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学中逐步脱离出来,教学的方式方法得到了明显的改变,教学的重点已经不是教师如何去教,而是学生如何去学。建构主义提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近年来一直在尝试用“导学纲要”作为自己教学的主导思想,它的基本思想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定教、当堂训练”,它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合一”的理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导学纲要”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教师则借助“导学纲要”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保证有效性。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一、提高“导学纲要”的含金量,优化课堂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导学纲要”编制,一份优秀的“导学纲要”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导学案的设置上,笔者力求精雕细琢,有很好的使用和保存价值。
1.“导学纲要”的设置要求
(1)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学纲要”必须呈现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落脚点要小、精、有层次。
(2)合理的容量安排。在内容上,以学生自学为主;在问题设计上,注重梯度和难度把握;在操作上,保证学生“跳一跳摘得到”,以不断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3)恰当的教学设计。整体的教学设计应避免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教师应通过适时启发、点拨、总结,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力训练。能力训练是对一节课学习的反馈,题量、难度要适中,有层次感,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完成。
2.导学案的使用要求
巧用导学案,将“导学案”与预习提纲、课堂笔记、错题本合而为一。“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即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集备知识而设定了方法步骤的方案。
(1)“导学案”就是预习提纲。教师在课前下发学案,学生进行预习,课上教师探寻学情,进行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再学习。
(2)“导学案”就是课堂笔记。
上课时,教师通过反馈信息,讨论、解疑等方式,抓住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和共性点,采取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共同论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对于难度较大的重点问题,教师要作为案例,讲清思路、明晰事理、触类旁通、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3)“学案”就是错题本。学案中的习题应该是教师精心选编的题目,可以说既全面又经典。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前自学、合作学习时可用黑笔,课堂及课后修改时用红笔。学生也可在原题下的空白处记录自己做错的原因分析,最后按教师的正确思路,一步步规范地将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
二、学案导学+小组互助,积极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永远是学校教学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分章节积极尝试“学案导学+小组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提高课堂效率。具体分五个环节:学生课前预习、小组内展示或讨论、师生互动教学、达标检测、课后巩固。其中以第一个环节为主,它既是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又是目标环节,更是根本环节,引导学生把握好第一环节就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本质。当然,对于五个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及当堂内容的多少、难易程度进行适当调整。
小组合作的具体做法是根据成绩将小组成员分为A、B、C三个等级,在导学案的当堂检测完成后,由每个小组C级组员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然后由B级组员检查并作出修改,最后由A级组员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以小组为单位,以此激励小组合作的良性运转。
三、善于反思,积极写好教学后记
实践证明,善于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是准确诊断课堂效率的有效之路,它能不断丰富我们的教学经验,使教学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笔者的教学后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记成功的做法。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成功之处,例如,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导入、有趣的对话、典型的案例、逼真的演示、巧妙的设问、幽默的讲解、成功的临场发挥、奇妙的方法、有益的启示以及精彩的教学设计和授课片段、恰如其分的媒体应用等。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能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2.记失误之处。将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然后进行认真分析、思考,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亡羊补牢,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3.记课堂灵感。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开展、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的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具有瞬时性与很高的参考性,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4.记学生的困惑、创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困惑,也就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另外,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我们在给与其鼓励的同时,应在课后及时记录,充实完善。
总之,“导学纲要+小组合作”的研究实践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是高中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方向。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组织学生进行“导学纲要+小组合作”时,我们要较好地处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结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探索,从而达到既强化思维训练,又突出培养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F. 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从教师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完全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作出适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其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构建高效课堂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推动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解决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很多情况下,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标与课本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切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
第四,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所提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教师的很多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五,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G. 学案导学模式教师应重点注意什么
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外地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介绍
(一)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现任校长秦培元)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本是一所地处偏僻的村联办初级中学。1980年,当时泰兴县天星镇六个村的农民,为了解决子女就近上初中的问题,集资了两万元钱,买了七亩地,建了26间平房,办起了 洋思中学,当时只有5个班,13名教职工(只有1名公办教师,4名民办教师,8名代课教师),220名学生。教学设备几乎全无,课桌全是借的。然而就是在这样“三流办学条件、三流师资队伍、三流生源质量”的情况下,历经多年的实验研究,洋思中学成功的创立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创出了一流的教学业绩,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与发展道路,成为一所全国闻名的学校,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如今的洋思中学已今非昔比,他们从偏僻的农村走进了泰兴市区。学校占地120亩,现有65个初中班,在校学生3200多人。
洋思中学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48个字,即: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洋思的办学思想);讲求实效、持之以恒(洋思的德育教育);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改革、发展产业(洋思的办学体制改革);从严治校、科学管理(洋思的学校管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洋思的教师队伍)。
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洋思把“教好每一个学生”、“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作为天职,作为教育信念。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后教”: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
“当堂训练”: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经验。
洋思中学的“三清”运动,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堂堂清”:要求学生课堂上必须尽力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日日清”:对课堂上完成的练习,教师在课后及时批阅后,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找相关的学生个别辅导。 “周周清”:每个星期的周末,对部分学生的一周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三清”清的内容: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内容。比如:课堂练习的必做题、英语单词、基本背诵内容、基本公式、规律等。
“三清”清的对象:学困生。关键是,教师要把这个工作做扎实,并坚持不懈。
(二)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
杜郎口中学,偏居山东省茌平县的一个普通农村中学,坐落在离杜郎口镇约一公里的旷野中,距县城23公里。偏僻闭塞,地处彻底的农村,周围都是大片的田地;设备简陋,连像样的用来上公开交流课的音箱都没有;师资力量薄弱,学校老师正规师范本科毕业的很少,专科毕业的较多,甚至中师毕业的也占有相当可观的比例。当时的情景可概括为:班子不思进取,教师人心涣散,学生厌学严重,家长怨声载道。许多学生纷纷离乡转学,甚至本校教职工的子女都要到别的学校就读。有关领导几次下决心要撤并这所濒临绝境的学校。这个曾连续10年考核全县倒数的学校,自2002年始,每年综合考评都在全县前3名,教学成绩直线上升。05年报考一中268人,考上了267人。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室都是方阵式排位,四桌8人一组。教室里没有讲台,除了一面墙是玻璃窗外,其余三面全是黑板;老师在课堂上只准讲十分钟,讲多一分钟都要挨罚。教育界专家称杜郎口中学的创新课堂是“农村教育的一场革命”。
杜郎口中学把旨在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改套路概括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
课堂自主学习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课堂展示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三)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
东庐中学是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永阳镇一所农村初中,座落在秦淮河源头的东庐山下,原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初中,曾长期处于师资水平差、生源质量差、硬件设施差和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落后、教育质量落后的“三差三后”状况,并因教育布局调整一度成为撤并对象。为摆脱困境,谋求出路,陈康金校长和他的同仁们自强不息,大胆探索,在广泛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开始尝试“教学合一”的教学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中考成绩已连续三年名列南京市前茅。最近几年,学校中考的平均成绩稳定在省重点高中录取线以上。
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教学改革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改革备课模式,实行以“讲学稿”为载体的分工合作、取长补短的备课改革;第二部分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以“讲学稿”为施工蓝图的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改革;第三部分是改革课后辅导模式,实行以“讲学稿”为根据的查漏补缺、教学相长的课外辅导改革。他们做到教学目标达成“周周清”。他们从课前备课,到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讲学稿”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充分整合后的校本课程,是“教学合一”的载体。讲学稿的编写有一定的流程,其编写模式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用“讲学稿”教学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讲学稿”应用的三个环节:
课前准备:
老师经历:下“题海”→集体编写讲学稿→个人课前备课→检查批改上交的讲学稿→个人课前最后一次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经历:读课本→结合讲学稿尝试课本习题→完成讲学稿上学前准备,并尝试完成部分新知→上交讲学稿→课前短时间的同学交流。
课内交流:
学生活动(交流感悟):质疑释疑,交流讨论,积极思维,寻求结论,力求突破。
教师活动(启发点拨):辨疑解难,启导发现,启迪思维,引导迁移,鼓励创新。
课后反思:
教师:课后反思主要落实在备课组所有老师讨论本节课的心得体会,讨论成功与不完善的地方,以及学生中还可能存在的问题;撰写错题集、课后记。
学生:课后要把讲学稿留白部分完成,格式不正确的纠正过来,错误的订正正确,还要在“讲学稿”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四)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案导学的一般过程
1、教师编“学案” 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大纲)、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学生自学教材
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它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
3、讨论交流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
4、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5、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教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学案”可分为:学习目标、诊断补偿、学习导航、知识小结、当堂达标测试五个环节。
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针对本节的课程标准,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并与本节当堂达标题相对应。
诊断补偿:首先设置的题目重在诊断和新知有联系的旧知学生掌握的情况,目的是发现问题后进行补偿教学,为新知的学习扫清障碍;其次有利于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导航:学案设计思路:①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②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③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知识总结;当堂形成知识网络,及时复习,力避遗忘。最好是学生自我总结。
达标测试:紧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择能覆盖本节课所学内容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以查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补偿教学;难度不可太大,以考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为主。
(五)山东省潍坊五中
潍坊五中深入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围绕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构建,以“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研究为突破口,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三课型五环节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结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课堂效益明显提升。
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
自主,是指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有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感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
互助,是基于小组内外互动的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
学习型,即由教为主变为学为主,由个体学习为主变为合作学习为主,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教师的讲堂真正变成了学生的学堂。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走向自主管理、自我约束、主动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合作学习,把每个人都变成了学习者、探究者、管理者,又是学习、管理、研究的受益者。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上的改变,它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转变。
学习小组的建设
首先是合理分组。小组人数以4人为宜,采用异质分组,即把全班同学按学情均衡的进行分组,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其次是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小组内设有记录员、资料员、纪律监督员、声音控制员、时间控制员、家校联络员等。
再次是要不断创设小组内的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小组凝聚力,激发内驱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合作。
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长是小组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小组长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小组建设的成败,因为这一部分学生是班级的主力。
大家往往只注重是的小组长现有的能力,而忽略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培养。
我们往往是把选组长这一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而又把培养组长这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定期开展小组长培训,组织优秀小组长经验交流,把主要精力也放在了对组长的培养上。
对于组长的培养,班主任要有耐心和爱心,这是一份相当细致而又坚巨的任务。①做好小组长的思想工作;②明确小组长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诚实、刚正、以身作则;③明确小组长的职责;④在实践中培养组长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三课型五步教学法
五步教学即:学(预习自学)──研(合作探究)──展(交流汇报)──教(精讲提升)──达(当堂达成)。
新授课的教学模式是: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学案导学、导引诱思──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当堂巩固、课堂总结──达标检测、布置作业。
复习课的基本模式是:概括导入、确认目标──梳理知识、落实双基──典题引导、点拨深化──达标练习、提升能力──反思归纳、课堂小结五个环节。
讲评课的基本模式是:错题统计、找准错因──自主纠正、反思内化──展示思路、暴露问题──重点点拨、方法指导──变式训练、二次达标。
(六)山东省潍坊十中
潍坊十中是一所各方面都很一般的学校,一般的师资,一般的生源,一般的教学设施,占地不足1万平米的校园。学校选择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特别是2005年以来,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前提下,通过调整教学关系,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 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
构建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流程
明确一个中心: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
把握两大主题:“自主”与“互助”。
改造教学内容:把过去两堂课、三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安排教学程序,进行“模块”推进,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和把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率。
打造常规课堂的教学流程
(七)江苏省溧阳市后六中学
后六中学是一所面临被撤并的学校,两排小小的教学楼,陈旧的实验室和食堂,操场更是小得可怜,三个年级不能同时出操。
2003年,后六中学的中考排名是全溧阳市第21名。而2004学年第一学期结束,期未全市统考,后六中学的初一、初二位居全市第四,初三居第三; 2006年初三模拟考和中考成绩,后六中学均位居全市第一。
除了教育质量出众之外,更让人惊奇的是,它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课,且非中考科目开齐开足,没有延长教学时间,没有额外补课,没有疲惫不堪的师生,没有做不完的作业。
坚持十六字的管理宗旨:规范科学,求真务实,低耗高效,追求卓越。
实施“常规+细节+过程=奇迹”的管理模式。
抓好常规、抓严细节、抓实过程
抓好常规,就是指常规管理要讲究规范性和科学性。只有管理行为科学而规范,管理工作才能扎实而有效。
抓严细节,就是指采取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不仅要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更要讲究精细化的操作。
抓实过程,就是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之中,持之以恒地抓严、抓好各项管理措施,始终如一地落到实处,以达到管理工作实效性和长效性的有机统一。
常规管理只有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成为学校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H. 如何利用学案导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40分钟焕发无限生机,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展示强大的活力,是我们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问题设计指向明确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多数属于记忆性的问题,学生只需打开记忆库便可找到完美的答案,这种问题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谈不上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同样,“生练”在多数情况下,也摆脱不了简单模仿和按程序解题的模式,长此以往,必将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遏制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掩盖了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另外是教学活动中的另类“一言堂”现象。这里所指的“一言堂”不是针对教师而言的,而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的学生“一言堂”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常见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应该肯定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有效尝试,但遗憾的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没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良者的“独脚戏”,即所谓的学生“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活动,“合作”成了“独做”,交流形同虚设,未能真正意义上面向全体学生,其结果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因此活动效果只能是低效的。
二、精心预设探究活动
数学教学探究活动要提高其实效性,就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探究活动目标。在具体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活动时间的调控、活动空间的构成、活动环节的控制、活动对象的全员参与等进行宏观协调,这些都需要课前进行精心的预设。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多向考虑,主观上穷尽各种可能,这样才能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时,上课之前,教者让每个学习小组做了相似比为1∶2的两个相似三角形。上课时,设疑引入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工人师傅小王要按图纸制造一个三角形形状的零件,按要求,图纸和实物零件的对应高的比应为1∶2,但小王师傅做好零件后只量了一下它们对应边的比是1∶2,于是就肯定地说“这个零件符合要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探究、归纳环节教者给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纸和实物中的零件有什么关系?2.如果小王师傅的话是对的,说明什么意思?3、你如何证明一个比例式?提出问题以后教者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明确接下来应该干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兴趣高涨,思维积极活跃,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新课改真正提倡的。
三、捕捉精彩细节,展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精彩的地方,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1.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它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2.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恰恰有可能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一课时,我画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分析反比例函数有什么性质。有一位学生说:“类比一次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为: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我一下子就听出了错误,但没有改正,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大家:“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这个想法是否正确,还需要大家来验证。”在讨论中,有学生赞成,理由是:在K的符号确定时,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符合增函数或减函数
I. 如何使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学案导学”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课堂上,我由学生熟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导入,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自主学习完成学案的“自主学习”和“学生展示”两部分内容,从而得出同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这个阶段由于学生之前预习完成的较好,花的时间不是很多。第4、5题是教材的例题,学生在板演后还要说出自己做法的每个步骤与依据。接着教师讲解教材的例4题,让学生先观察式子的分母是否相同、有何关系,再根据分式的符号法则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教师指名学生回答与板书完成解题过程。学案的“当堂检测”和“巩固拓展”部分进行小组竞赛完成并指名学生讲评。最后由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与体会。 二、“学案导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经过这次的实践,自己对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深入地理解。首先,学案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很好的辅学大纲。“预习什么”“怎么样预习”“有何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很明确了。在这节课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了学案的练习题,这就为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与讲析留下了很充足的时间,课堂也就活跃了。在新授课时中十道计算练习题的讲解在传统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完成也只是老师的一言堂了。学生通过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师的讲解则是一个点拨与提高的过程了,学生学起来也就轻松了。 再者,课堂上学生自己对解题过程的讲解,是对知识的熟练运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更能领会到老师设计这道练习题的意图。实际中,学生也容易发现同伴们在练习题中的错误。由学生自己纠错,印象深刻也就不容易再出同样的错误了,而这也是教师很好地利用教学资源的有效举措。本节课的难点是将“A—B”与“B—A”互为相反数的分母利用分式的符号变形为同分母。这个难点在学生的做与说中,不知不觉中被突破了。 三、“学案导学”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管是学生的预习还是注重学生课堂上的表达,都极大地使学生找到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节课里,几个学困生也都大胆举手或回答或板演。当小组成员给他们指出不对之处时,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害怕地低下头。他们脸上的微笑和坚定的眼神已告诉我他们真正的明白了。而且会做得更好的。这份自信与兴趣的情感将是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强大的动力。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对本节课进行反思与小结。虽然只是片言碎语,但是学生们最真实的想法与体会。学生对一节课所做的快速地在脑海中放映一遍,并说出他们的收获,或是知识的概括,或是解题技巧,或是书写的要求。学生的表述让我很受感触,平日里自己反复强调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还要疏忽。学生自己得到的结果是很难忘记的。这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总结所不能替代的。 “学案导学”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导学案或其他方式揭示学习目标、呈现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先学后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能指向先学过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讲授和没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了课堂效率,这一点得到了高度认同。如何加强学习小组文化的建设?如何对学习小组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是否会产生“机械化”、“绝对化”的倾向?这些是大家共同感到困惑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提升自己的学科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强化学生与教师、教材、与自己进行高认知水平的、深层次的对话,深入考察和反思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确保健康、深入、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
J. 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预习”?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达到“自律”,真正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首先确定学习目标,然后按目标要求展开探究自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和完成基本训练。预习完,学生要登记好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其次,教师一定要严格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杜绝不预习和对预习敷衍了事的现象;如果保证不了预习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把预习放在课堂上进行一段时间预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对新知识没有预习或没有预习好,坚决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再次,要求学生在对新知识全面预习的基础上,选择1-2个问题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准备,以备在展示课上作个性化展示;同时要求学生必须根据新知识的情况确定至少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方面的目标,并作必要的准备。
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标出自己尚存的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学案导学学生自学环节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自学这一阶段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①前期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指导自学、督促自学、鼓励自学,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同学,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全班同学形成自学氛围。例如,指导学生如何粗读知其大意,如何细读掌握要领,如何精读领悟知识的内涵外延,如何举一反三,如何用已有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如何建构知识网络,如何把知识网络条理化、系统化等。②明确学案中各项自学要求。为促进学生自觉而主动地完成自学任务,教师在学案导学阶段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着眼,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具体的看书范围,思考的问题,完成的实验内容或练习,要用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如何检测等,使学生有的放矢、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地自学。③要积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防止有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没有好好看书,没有好好思考,动不动就问同学、问老师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利用资料、查找资料与利用学习工具书。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困难、挑战困难,善于从解决困难中寻找快乐,善思乐学,确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应在自学阶段请教,而应在“后教”阶段讨论。
43、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检查有什么作用?
学生完成“学案”的预习情况是“学案”教学实施的保证。教师对学生的“学案”学习进行及时检查,一方面能促使学生“不同程度”地完成学案任务,特别是能对一些弱等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能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
学案导学互动交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互动交流阶段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消除困惑、解决重难点、再次掀起思维高潮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进行师生互动或教师运用课堂提问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并进行释疑解难时,对于所有学生在自学后都已懂的问题,原则上不教,对于只有部分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先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再更正、补充,对于学生不能够解答的问题,可在诱导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当的讲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不是释疑解难,而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特别是有待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激活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使每一节课都作为下一节课的“加油站”,持之以恒,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②进行生生互动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发挥好“培优补差”的功能,引导督查优生不但要当堂掌握相关知识,还要完成选做题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深度、广度加以钻研与领悟,为“兵教兵”作好准备,久而久之,让优生更优。有待激励的学生要引导并鼓励他们及时请教,及时消除知识障碍,不要因为一时的障碍影响学习进程,同时要注意教导他们不能有依赖心理,要逐步过渡到独立学习。
45、学案导学中教师如何做到精讲释疑?
精讲释疑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学案导学中如何做好反馈展示活动?
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展示,是“学案”教学实施的核心。
展示目标:
(1)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其他学生的听讲、更正、补充、拓展,实现对知识的再一次认知。
(2)通过展示,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预习、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待修缮。
(3)通过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的、个性化的展示,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学生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基本要求:
(1)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展示的全过程。
(2)展示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认真听讲、更正、补充、拓展。
(3)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及时点拨、总结、拓展、调控和激励作用。
(4)展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相互欣赏、相互鼓励,积极创造团结和谐的展示氛围。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学案中的“学习目标”?
在导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将学习目标变成自我学习计划,督促学生以学习目标作为导向,调节、监视、控制自已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结合评价反思和当堂检测题,引导学生总结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何让课堂练习起到好的效果?
课堂练习能否起到好的效果主要抓好两方面的落实:一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尝试着独立完成相应课堂练习,防止走过场或抄袭现象;二是在生生互动交流或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订正、理解、内化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调控功能与主导功能,确保课堂练习的完成与订正达到当堂落实。
学案导学中完不成任务的原因有哪些?
学案导学中完不成任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⑴预习作业检查力度不够,在课前不能明确知道多数学生的预习效果,因为部分学生没有严格按照要求完成预习任务,导致课堂预习检查环节超时,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⑵备课过程中不能充分备学生,过高的估计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能恰如其分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备课。
⑶导学案中设置的练习题量偏大,个别题型书写量大,耽误了一些时间。
⑷不能完全放手,过于依赖导学案,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羁绊和束缚。
⑸学生进行互助小组讨论、质疑等所用时间超出预想。
解决的办法:
⑴加强对学情的了解,加强课前的预习检查,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⑵根据具体的学生理解及预习效果,设计合理的题型,精选练习题,控 制练习量,加强限时训练。
⑶上课少讲的同时,学生的自学、小组互动时间也要控制时间。
在学案使用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教师如何结合学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开展学案导学,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学得更轻松,进展更大。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如不加以个别化辅导将会是一场灾难。因此,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①对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注意进行学习内容的辅导,力争“日日清”。②对自学能力差的学生,注意进行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③对于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学生,要帮助学生端正自学态度,增强毅力,增强信心。辅导主要有两个途径:①教师辅导。要善于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让每个学生每天都能跟得上;②同伴辅导。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提倡合作化学习,学习小组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共同前进。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采用“学长制”、“兵教兵”的战略,更大范围更快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学案导学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素质要求?
“学案导学”要求教师必须提高三个能力:备课中的“厨师”能力,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的“导演”能力。
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精选材料,精选认知策略,精收反馈信息,优选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手段,在抓住“重点”、凸显“难点”、破解“疑点”上下功夫,在能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上下功夫,在能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兴奋点”上下功夫。
教学时的“导演”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教学中教师必须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
一堂优秀的学案导学课的标准是什么?
用“六看标准”评价“学案课堂”:
一看课堂上的教与学用不用学案。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通过体悟而策划设计的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节目表”。它能减少课堂运行的被动与盲目。它能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二看学生学得是否高兴、主动、深刻。学案的每一个栏目都是师生学习过程中走向高兴、主动、深刻的创造和创新天地。栏目条理清晰,活动一波三折,正例加反例,联想加类比,考试加实践的学案课堂会把学生的学习不断引入胜景。
三看教师教得是否轻松。课堂教学是师生不断“合”、“分”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去抢学生的活,要善于把“皮球”踢给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实施“主动撤离”和“适时登场”,做好主持人。教师教得是否轻松是评价“学案课堂”成功与否的显著标志。
四看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强调教师教学发扬民主。要把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是否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是否与学生商量着进行,是否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作为评价“学案课堂”的关键指标。
五看教师是否关注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强调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我们评价教师能否实现成功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准。
六看教师是否有开拓创新意识。强调教师要知道使用的学案只是一个范例,我们是在用学案而不是教学案。拓展创新有明确的三个导向:一要直通教学质量,让学生学有成绩,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二要揭示通法,加强“双基”,建构思想方法,形成迁移能力;三是考虑联系生活、实践和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教师的“导”?
⑴指导学生的自学。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⑵指导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⑶诱导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诱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⑷引导学生的小结。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⑸辅导个别学生。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学案导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师生互动交流”?
所谓“师生互动交流”就是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提问讨论学案中的导学问题。对于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导学问题,教师只需在提问讨论过程中明确肯定学生的自学结果,并给予表扬鼓励即可。对于重点问题应重点提问,重复提问,反复感知,加深理解,当堂掌握。对于难点问题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思维方向,利用学生的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提问讨论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待激励的学生,把导学问题中简单的重复提问的问题留给他们,迫使他们调动感觉器官与思维器官,变依赖观望为积极投入。把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提问中上生,使各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通过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或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更加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开展学案导学如何处理“先学”与“后教”的关系?
“先学”是基础,“后教”是关键,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①以学定教。决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下去,而应根据学生完成学案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重新确定教学内容。要更有针对性,新颖性,更能吸引学生。②以教促学。这里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教的过程也是对学生学的情况的检查、检验,更清楚地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特别是个体的差异。其次,课堂的教是学生课外所学内容的延伸,让学生更系统地学习,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③改变教学方式。当学生走进课堂时已不是对课堂内容无所知,完全陌生的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建构基础,要打破压抑、严整、呆板的旧课堂常规,创设认知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欲望,让出机会,让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课堂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实现生生互动。从课前预习回到课堂中再认识、再发现,走向深入。
学案导学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⑴通过设制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回答出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探索的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⑵让“学案教学”的课堂成为学生问题解决与成功展示的课堂,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看法,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做出基本内容课堂讨论时的发言,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⑶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不断掌握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心逐步增强。
学案导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⑴培养学生敢于自学的习惯。教师要善于结合学案预习的任务,对预习任务提出明确的要求、对预习方法进行指导等,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善于按照学案预习课本,学习有关内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并在自学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案导学中,要善于利用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的问题设计,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拓展,积极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敢于思考的习惯。
⑶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组织,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感到有自己的位置,让每位学生都有话语权。积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乐于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充分利用学案中的反馈展示,引导学生对学习中的知识获得、方法获得和疑难困惑等进行及时反思,不断发现自己的成功、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逐渐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学案运用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重“显性目标”,轻“隐性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教学达成,而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注意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碰到问题要与学生商量着进行,并根据学情灵活使用学案,从而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
误区二:重“讲评”,轻“探究”
有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重教轻学,包办代替养成习惯,所以实行“学案”导学时习惯于走老路。如对那些应由学生自已解决的内容仍以讲为主,还是注重讲深、讲细、讲透,认为“学案”中安排的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等太耽误时间,总不如自己讲效果好,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要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在课堂没能完成的可留到课后继续讨论,有的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指导学生课余钻研,参考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层次。
误区三:重学生的“学”,轻教师的“导”
有些人认为“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所以,动态地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分”与“合”是学案运用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实施“适时登场”和“主动撤离”,以学生的“学”为核心,突出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同时,加以适时的引导,强化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误区四:重“传统评价”,轻“分层评价”
“学案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还必须对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因为更多的是鉴别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后续的学习提供预测,所以不能反映出该同学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状况,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会影响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产生的错误认识。我们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例如,课堂提问尽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回答也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予以准确评价,看到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是否进一步提高,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和求知欲是否增强,是否逐步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教师教学是否发扬民主,教得是否轻松,师生间的关系是否更加融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