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课堂教学应该怎样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一、高效课堂的局限性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是三个关键词:效果、效率、效益。但实际上人们最为关注和可以量化的是效率,所以高效课堂会不自觉的引导人们关注知识学习的高效率:高效课堂=学习的知识/学习的时间。这就产生了我们经常听到的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些标准和措施,如“大容量、高效率、快节奏”、“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追求课堂高效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将高效作为课堂追求的唯一目标或者是主要目标,必然会忽视学生精神及生命成长的需要,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认为,高效课堂虽然极大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但高效课堂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二、魅力课堂的基本内涵
自2012年开始,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曾军良校长提出了魅力课堂的概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魅力课堂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界定,初步构建了魅力课堂理论。
“魅力课堂”是基于尊重学生美好天性,激发学生精神动力,努力让课堂迸发五彩的魅力光芒,让学生感知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改革行动。
“魅力课堂”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习活力,达到学习高效目标的。因此,魅力课堂改革更加关注过程的魅力,更加充满了人性的温情。
魅力课堂是“引力场”、“思维场”、“情感场”,并最终走向人的“生命发展场”。这样的“魅力课堂”,将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内在兴趣和需求的推动,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生命成长本身的需要。
“魅力课堂”的目标追求是提升“三力”,即提高课堂学力,激发学习活力,增强教学魅力。并逐步将课堂从“知识传授型课堂”向“激情、温暖、美丽、思考、开放、分享的课堂”转变,让课堂成为师生快乐成长的殿堂。
“魅力课堂”是一种理想的课堂境界,是教师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我们要逐步探索“提高课堂学力”的途径,探讨“激发学习活力”的办法,深究“增强教学魅力”的策略。
“魅力课堂”追求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是真正的尊重、成全、关注;学生拥有足够的思考空间,思维高度活跃,表达充满自信,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了一种主动成长的境界。
“魅力课堂”追求以爱育爱、以情激情的精神世界。教师心怀真爱,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在爱中懂得爱、珍惜爱、理解爱、学会爱、付出爱,在教育的过程中生发出不竭的爱;教师有激情,只有教师充满激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才能催生灵动的思维,才能燃起智慧的火花。
“魅力课堂”激活了师生成长的动力,改进了师生关系,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指数,教师的魅力也大大增强,育人的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
三、魅力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共同价值追求
魅力课堂和高效课堂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在课堂层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二者都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产物,都是学校综合课程改革的一部分。魅力课堂不排斥高效,魅力课堂和高效课堂有很多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效课堂的探索为魅力课堂的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素材,可以说魅力课堂是在继承高效课堂精华基础上的发展。
我们将魅力课堂和高效课堂加以认真研究和对照,不难发现:二者都反对灌输式教学,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理念;都重视师生的角色定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都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以及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都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都强调与生活实践的接轨和课程的校本化改造;都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都强调课堂的开放与生成;都强调学科特点,重视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不同教学形态。这些都是魅力课堂和高效课堂的共同价值追求。
B. 怎样评价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工作的基本方式和主要途径。因而抓好“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往往众说纷纭。 对事物的评价,由于方位不同,内容取舍,标准迥异,其结论就会大相径庭。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是如此。一堂课后,常有褒贬之争。A说好,B评差,C认为一般。说好是对的,评差也没错,认为一般同样有道理,因为大家评议的角度不一。有时为了鼓励、为了调动积极性,尽力从这堂课上找某一个哪怕是细微的亮点,加以褒扬扩大,上升为整体评价,从而加以肯定是一堂好课。其实这样的评价并一定是全面的正确的。而对于不太熟悉、出于礼仪的评课,往往会从某一点展开加以点评。 有从教育学角度评议,选用某一条原则,加以分析评点的。如人们常用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评议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较好的结合或渗透思想政治、道德观点教育,……; 有从心理学角度评议,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培养……; 有从教学论角度评议,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简单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使他们获得知识,……; 有从智力非智力因素角度评议,教师重视学生意志、毅力、兴趣、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 有从教学法角度评议,教师重视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及时反馈,内容高密度,难点有坡度,……; 有从教学手段角度评议,较好的将信息科技和学科教学整合起来,借助信息科技功能,既直观形象又增加容量和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也有从社会学角度评议,教师巧妙设计学生互动,提供交流探讨平台,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展示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界有“教无定法”的说法,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评议都是可以的,问题是如果肯定某一点,那么就此“点”而论,当然此“点”可以评得深一些,讲得透一点,拔得高一点,但是绝不要以片概全,用部分替代整体,虚拟地升华到对一堂课的整体评价,否则,对课堂教学整体评价就会出偏差,容易误导视听。 对日常的课堂教学(熟称“家常课”)的评定,我认为主要应该突出以下三点: 1. 目标的适切性。 教学目标是评定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相应标准,是确定教学要求和设计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在中长跑训练或比赛中,常用领跑的方法,以引导、激励选手来提高成绩。领跑的关键是要控制好领跑的距离,适当领先的距离。领跑距离就是“近期目标”,设定这个“近期目标”必须“适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好比领跑距离的控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而略高于实际,让学生看得到,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努力学习能够达到这个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明白、具体。 一堂课,教学目标制订得符合既符合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又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符合课堂教学“目标适切性原则”,那么,这堂课基本上就可能是好课了。 在教学实际中,理科教学目标的设定一般比较容易,通常就是教学内容多少、练习程度深浅之区别;而文科教学目标的设定大有讲究,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学目标不容易集中,较难把握,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方方面面,究竟如何安排落实,这就要执教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实际的了解,对整册甚至整个年级、学段教学内容和要求的理解把握。知道本节课要求在全局的位置,其前后的联系发展等等。 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可以从目标高度、深广度、前后连接以及重点难点等方面衡量评定。 2. 方法的诱导性。 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遵循教学原则,教学原则由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通常运用的有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自觉性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等等…… 除了传统的、引进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可参考国家教育部编撰的《教师基本功》关于教学方法章节,它收集了我国近几十年来,广大教师在教改中总结创造的适合实际的几十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年级、学科、课型以及班级实际状况选用,可以单独选用,或将几种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运用。 但是,不管选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贯彻诱导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深化教学进程,以至完成教学任务。本市某教研员提出的“加强基础,狠抓‘三小’,强化‘三常’”的以高考基本题为主要考查内容的指导高考复习方法就是非常实用的好方法之一。 三小:小转弯——概念辨析小转弯,小变化——解题方法转化小变化,小综合——概念之间联系小综合;三常——常见题型,常见方法,常见错误。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注意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进程的循循善诱,逐步引导、深入,以至完成教学任务。 3. 效果的显著性。 检验质量的有效性,常用“懂”和“会”,即“理解”和“运用”来测定,一般用知识的知晓率、习题准确率、知能巩固率以及问卷、调查、统计、座谈等方法加以评定。 课堂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方式方法,上得好的话,就会使师生都感到在前进。气氛热烈,情绪亢奋,情感融通。这样的课,必定会增长知识,或者提高知识的质量,或者培养能力,或者兼而有之。这一点当堂师生都会体会到。由于效果的显著,而产生愉快的心情,能够激起学生积极地对待课后作业。 这样的教学氛围,在课堂进程中便能直接感受到,具体体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氛围,在课堂进程中便能直接感受到,具体而真切地体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我认为,一堂课(尤其是一堂家常课),如果在教学目标适切性、教学方法诱导性、教学效果显著性三方面基本做到了,那么,应该评定为“好课”、“成功的课”。
C. 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去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优质课比赛总结会发言。
一、删繁就简,标新立异
新的课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诸多的改进,而教师因受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摆脱不了束缚,该少说的不少说,该精讲的不精讲,顾此失彼,所教内容既无重点,也无重心,让学生无所适从,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其实,只要加以分析,新的课改教材无非就是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的重新编排和取舍,使之更趋科学合理,很多内容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并把教材内容读懂吃透。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一节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该合并的合并,该分解的分解,该讲的地方精讲,不该讲的地方不讲,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从而实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1.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数学公式定理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类比等提出猜想,而后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得出结论。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并且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3.参与同一问题的不同解法的探索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数学问题要指导学生按照弄清问题、拟订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四个步骤来进行。例题教学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应启发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虽然学生获得上述结果要花许多时间,但做这样一题的价值要比做五题强,同时学生活动自由了,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因此,花点时间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如果将学生规定在某种思路里,即没有真正给予学生参与权和自主权,也会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不宽阔。数学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习与学生、教材与学生相互作用的场所。在课堂上应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酷爱,让他们在迫切的需求下学习,使他们把数学学习成为自觉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利用设问,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衡量问题情境设计的标准有两个,即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直接有利于教学目的。
2.启发引导,保持思维的持续性。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但怎样保持这种积极性,使其持续下去而不中断呢?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没有学生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地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3)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②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问:“若带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II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若带Ⅲ去,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上《平行四边形》一节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课后笔者发现没有一个问题是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逐渐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四、平时教学中应善于与中考和竞赛内容接轨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把学习内容与中考或竞赛内容接轨。讲课过程中,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不自觉中接受中考试题或竞赛试题的熏陶。在平时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做题,特别是各种中考题或竞赛题,做完后善于总结,并把各种题型分解在每一节内容中,让类似题型贯穿于学生的训练中。
参加中考或竞赛,要想获得好成绩,不是靠一个月两个月的辅导就能见效的。首先教师要多做题,头脑里要有东西,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其次是在课堂上要多渗透。平时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每堂课都会留下一道或两道有一定思考价值的数学题写在黑板上,或竞赛题或中考题,让不同层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从而在讨论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给学生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很多教师走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学生多做题就能提高学习成绩,于是题海战术成了很多教师的法宝。殊不知,这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谈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了。
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许多学习数学的人,在20年甚至30年不接触数学题后,却仍能解出一些很复杂的数学题。为什么?这里很重要的就是他们掌握了数学解题的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中处处渗透着基本数学思想,如果能落实到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活动上,就能在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发挥出一种方法论的功能。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才会游刃有余、水到渠成。 其实,对中考或竞赛试题,只要少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那种考试过程中靠碰熟悉题提高成绩的做法说到底就是碰运气,是不可取的。教师的精力应该用在平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上。
六、讲课的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21世纪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把教学看作是知识的传授是传统的教学观点,也是落后于时代要求的。学习方法指导,简称数学学法指导,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的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教师应该做的是善于“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更突出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做作业的习惯,都加以引导,使之更趋科学合理。要求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要讲究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还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更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事实上,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多种多样,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的辩证统一。这样,教学水平自然就会不断地得以提高。
八、善于与学生交流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与学生只有实现心灵的零距离,学生才会打开心灵的窗口,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是要有宽松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二是要有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只有相互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才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三是要有期待,教师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任和期待,就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潜在的鼓舞和力量。实践证明,学生喜欢热情和蔼、敬重学生、耐心指导、诲人不倦的教师。有的教师虽然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分析、讲授能力强,但是由于不善于和学生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存在感情隔阂,教与学不能协调配合,结果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
总的来说,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基础,正确的学生观是前提,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爱好是关键,优良的教学方法是手段,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D. 从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角度如何评价一节课
一、评价教师的教 (一)评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达成 除了考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之外,应充分考虑到对学情的了解,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1.评教学目标的设定,一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考虑到三者的有机整合和体现学科特点。二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否用可以检测学生学习行为的动词来阐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描述,是否落实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三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切----是否以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为指导,难易适当,是否能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个体差异。 2.评教学目标的达成,一看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落实;是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否注重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二看是否以简驭繁,使学生易懂、易掌握,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学生负担合理。三看教学效率是否高,学生的受益面是否大,不同程度的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二)评教学思想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就应该以适合学生主动发展为出发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把教学的重点从单一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以往评课强调教师要精讲多练,而现在应关注教师精讲精练,学生想讲想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而在新课程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客观审视,传承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讲授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扬弃被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接受式学习。评课时要善于分析课堂教学发生的一切,从课堂中看到教师是否真正用新课程理念上课。 (三)评教师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事件和教学措施的编排和组合,衔接过渡的设计,详略安排情况。一看整堂课的设计脉络是不是清晰、科学有序,如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层次是否分明,详略是否得当等。二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学生实际,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看整堂课安排的几个大的教学环节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否起到良好的作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出和上下环节的过渡是否自然,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四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如教法的选择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学坡度的设置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容量的确定是否得当等。五看教学结构是否严谨、环环相扣,过渡是否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密度是否适中。六看教学思路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是否有个性特点。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评课时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一份好的设计体现在教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地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困难,制定出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既有教的过程,又有学的过程。评课要从课堂教学分析中分析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是否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五)评教师的基本素养 主要是从教师的基本功来评析。包括教态、情感、理念、风格、语言、手段等。一看教态是否亲切、自然、端庄、大方。二看是否说普通话,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清楚,精当简练,生动形象,有启发性,语调高低是否适宜,快慢是否适度,是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有感染力。三看媒体的运用,能否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否运用多种媒体,并将它们有机整合起来。四看教学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 (六)评教学方法和手段 从教的方面来说,看教学方法是否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量体裁衣,灵活运用,富有艺术性以及是不是有改革与创新的精神。还要看教师是否关注学法指导,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是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等。具体说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将自主、合作、探究三者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悟、思考、表达的过程,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深入思考(防止被动思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情感得到升华。教学中还要采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性,能根据学生反馈信息,既是对教学进程、问题的难度、教育学的方式、课时长短等进行适时调整。 (七)评教学的内容 一看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教学过程中是否有知识性或思想性错误。内容的选择是否凸现学科学习的价值功能。二看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度。内容设计是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教师是否从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反复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必备工具,创造性灵活运用教材,能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易懂、乐学。 二、评价学生的学 要确立以学论教的观念,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具体说就是教师的教是否有针对性,看教师能否从学生现有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教学的实际效果出发来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教师的评价是否促进学生改进学习、增强信心、提高效益;与此相对应的是看学生的学是否有实效性,看学生的情感是否被调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多方面是否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和谐发展。 (一)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课堂上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后,应以学生的参与度为保证,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度不够,都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二)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从交流中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首先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欢送、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一堂好课,教师会十分注重学科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只要有道理都会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一堂好课,应体现教师教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用同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并让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对多种方法进行异同比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和广度的认识。 (三)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评课时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十分重要。首先,要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什么,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取的,主要考查学生有无切实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跟进行为是否落实,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尤其对于课程生成性问题,教师是否把握住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有时学生的小小错误,被教师抓住了,将它看成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评价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阵地,发挥课程和学科育人功能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所以科学合理、全面准确的课堂教学定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体现教学与教育的有机整合,首先要有效落实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上海二期课改中提出各学科要发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两个纲要提出的育人功能,同样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主题之一。为此,一堂好课,必须在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注重方法能力的教学同时,要注意与情感和责任等方面的培养实现有机结合。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对课堂教学目标、内容、进程、条件等方面的预设是成功的基础。上好一节课,预设的功劳不可抹杀。预设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追求的价值思想,是长期积累的经验表现。但是预设也不是一帖万能药,原因在于对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与发展性的预测不是绝对正确的。所以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还要重视生成,给学生生成的权利,留有生成的空间,这也是考察教师在理念基础上的灵气与智慧。如引导学生解答和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前者试图要学生接受预设的答案,而后者是给学生以方向,同时考虑教学应变,体现生成。一堂好课,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三)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了解到较多的前人经验和文化,这就是接受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有学习效率比较高的好处。我们的课堂文化中,提倡接受式学习是符和国情包括校情的实际举措,也证明了是有效教学之一。现在的问题是在前人经验十分丰富并不断增加呈现知识爆炸的态势下,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遇到不可避免的困惑和尴尬。进入一个学习型社会,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变成课堂教学的新任务。其出路就在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注重探究的实践体验,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训练的改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新的课堂应该是接受与探究兼顾。 (四)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在学生学习的层面上,我们很看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的能力和方法,更注重主动性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行为的素养培养。但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发生了变化,“和谐社会”建设注重沟通交流,注重团队合作等素养,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列为培养要素。合作学习应有基本的要求,包括合作的要求,角色的分工,实现成果的共享等。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当然,我们也不能轻视个体化的自主独立学习,而且觉得应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展合作学习能力,主张在合作学习中能够担负起个人责任,这就是实现自主与合作相辅相成。 (五)细节与整体的关系 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传统,就是对课堂教学比较注意观察细节上的科学性、艺术性。象对课堂教学行为的的指标分解,也是表达了对细节的关注。比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是优缺点甚至是错误的;在充实资料方面哪些是先进的可取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教具学具的运用、演示试验的操作、教学时间的掌握等等方面,观察和评价的视角很仔细。我们不能说这种传统不对,尤其对那些有可能影响成败的细节必须关注,但也不能忽视整体,特别是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教师能否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有效调控学习方式,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学科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些都是一种着眼大局的观察与评价。 总之,一堂好课具有在发挥育人功能基础下的学科特征,而不是贴标签,是在效率、效益、效能等方面都体现有效教学的要求,而不是盲目热闹的泡沫课。
E. 课堂教学中“导入”有什么功能
1、安定学习情绪。课堂导入常常是课前骚乱与课堂肃静的分界线。学生从课间休息时的游戏打闹到上课铃响后安静下来,需要有个过度转换阶段,这就需要发挥课堂导入的作用。
2、吸引学生注意。巧妙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效果,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集中在教学的内容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上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点点入地。
3、激发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在导课过程中,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诵、漂亮美观的板书、潇洒动人的风姿或一幅美丽的绘画、一首美妙的乐曲都可以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4、沟通师生情感。良好的导课是接通师生信息的电键。一上课教师登台亮相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抹笑容、一句话语,如果一下子博得学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教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情绪反馈打开了通路,铺平了道路,使教师的讲课建筑在学生对你的期待、信赖、尊重、理解的基础上。
5、明确教学目的。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导课过程中让学生预先明确学习目的。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时,教师就要适时地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旺盛长久的注意力,并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
6、启迪学生思维。富有创意的开讲,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使之善于思考问题,并能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
7、确定全课基调。
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一、由精彩的描述导入
精彩的描述,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们喜欢春天。喜欢春风轻吻脸颊的轻柔,春雨淅淅沥沥的清爽,春花争奇斗艳的烂漫,小草鲜嫩逼眼的新绿……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一幅幅春景图更是美不胜收,让我们来欣赏《春》,来体会春天的美好吧。
二、由轶闻趣事来导入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轶闻趣事兴趣浓厚。要投其所好,根据文本,选好与课文相关的轶闻趣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引起了对文本的兴趣。
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我讲了文章的来历。唐代,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规定,应住衙门里三间屋子。知县是势利小人,见刘禹锡被贬,便多方刁难。先安排刘禹锡在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很高兴,特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的举动气坏了知县,又把刘禹锡的住房调到城北门。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这房子在河边,附近还有柳树。刘禹锡因景生情,又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调到城中,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
三、从欣赏歌曲导入
歌曲以其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需要选择恰当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自然导入。
如在讲《小巷深处》时,让学生欣赏歌曲《母亲》:“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妈。”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诉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们。这时,我满含深情地说:“母爱是无私的、博大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巷深处》去感受那真挚的爱。”
四、由观察插图导入
新编语文教材有很多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常被忽略。要善于利用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巧用插图导入。这些插图形神兼备能帮助我们感知、理解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形象描绘、合理想象,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周庄水韵》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中的彩图,要求学生描绘画面的景物:窄窄的河道漾动着斑斓的光点,纯朴的船娘摇着弯曲的木橹,小小的蓬船从圆拱石桥划出,悠然滑进方形石桥……通过插图学生对周庄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自然导入: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周庄的美让中外游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周庄去感受她独特的美。
五、由温习相关诗词导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可以通过温习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诗词来导入,这样,既巩固了古诗词,又初步感知了文本,自然导入内容。
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乡愁有关的名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思考回答踊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词的联想积累,唤起了学生们的情感。我因势利导,满含深情地说:“离乡在外的游子,日夜思乡念亲。乡愁像一弯月,钩起一串串回忆;像一条蚕,咬噬着那颗孤独的心,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感受《乡愁》。”
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1. 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尤其是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积累,提高语言的复观率,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表演上节课学过的对话等开始,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要点。
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2.直观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挂图,简笔画、幻灯片、投影片、录象、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直观导入。直观导入形象生动,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行、音、义三方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项目,也有利于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3. 设疑引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以认识冲突的方式设疑,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是另一种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
F. 浅淡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教师“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教师“主导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标。因此,课堂成功与否就是要看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如何!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新课程、新理念”是我们常常挂在口头的词语,如何全面把握“新”、“旧”理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似乎是觉得司空见惯,可又一时说不清、道不明。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观念简单谈一下我的观点:1、怎样备好课(1)备好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2)充分研究学生特点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师生契合点,真正把教育与结合起来;(3)过去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呈现,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今天着眼于学生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2、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3、教学转向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学本质的转向。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过程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6)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7)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4、实现教学转向应把握好哪几个关键(1)凡是学生能探索的老师绝不代替;(2)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去暗示;(3)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活动的余地。5、进行教学课堂变革,首先弄清教学的结构是什么 教学结构不清,自然是盲目乱改、乱变,无的放矢。简单的说,教学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认知结构三个部分。知识结构包括同化结构和顺应结构(同化、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教材、教法;认知结构是指内化了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变革就是对教学的构成进行合理摆布、优化、改造,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点。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 这是大家谈得最多的问题,几乎把新课程理念局限在了这一方面(其实,学校把握教什么,老师研究怎么教,这就是学校实现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向以课程管理中心转变)。但往往又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 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方法”是研讨不是回答;“形式”是演绎而不是归纳;“手段”是组织而不是指令。 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实现两个转变:(1)从教师行为转为学生行为——不是老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2)从感觉效应转为运动效应——体验才有价值。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 一句话,开展“行动研究”。从一个一个的教学课例开始,不断积累。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就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实践新课程,老师是主体。因此,实践新课程需要老师们创新的智慧、辛勤的汗水,必须全心全意相信老师、理解老师、依靠老师。 教育需要三个东西:知识掌握、思维训练、经验积累。从总体上讲,我国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四个基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温总理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五、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新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1、精讲多练 本学期我们文科组基本改变了以往“以讲代学”“以讲代练”的现象,“讲”为“学”服务的意识有所提高。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首先把精力放在备课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本学科的要求,确定出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实用性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找出重点,精心确定教师要“讲”的内容。2、优化练习 我们结合洋思经验及杜郎口中学模式,改革了课堂上的“精英”教学设计,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预习内容、学案及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掌握,影响到本节课目标的达成率。所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先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之间互相研究、探讨,写出心得。最后,由各年级主备人负责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得出各学科不同课型分层设计练习的模式,并根据各学科模式进行尝试,教师围绕本节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 3、生命课堂 开学初,我们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了分析,出台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要求》,分学科制定出了教学计划,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目标与培养措施等。结合改革内容,自己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我校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如语文课堂上努力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自觉性,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了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氛围,教师们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课堂测试等,让学生感到“课堂像考试一样紧张”。通过测试,既可以了解、掌握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改变课堂拖拉懒散的现象,同时还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4、激励性评价传统的教育在于局限,僵化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模式,至使教师、学生、家长一古脑儿围着学生的成绩转,常常“一俊遮百丑”,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特长的发展。我校针对这一现状,为一年级的小朋友开设了闪光奖,让每一位孩子都树立自信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我们除了设立“三好学生”奖外,还设立了一些素质奖,如乐于助人的学生发给“爱心奖”,学习、劳动等各方面进步明显的学生发给“小孔雀奖”、“金画笔奖”;学习刻苦,作业认真的学生发给“好学奖”,讲卫生,服装整洁的发给“形象奖”,我们还设置了十星级评选活动。
G. 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一 、教师教的转变和学生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中更应该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研究教法学法、要做好学情学况分析、要因材施教.;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致力于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遇见新问题、或难题要勇者无畏,敢于正面对待,不绕道而行.要想方设法,抓关键,寻求突破口,并不断培养自己攻坚克难的自信心。例如,在讲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给学生提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思考每一个式子,并且.用自己思考的方法解一下,最后结合全班人的方法总结出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将其类型归类。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的好不如学的好;会教不如会学,因此转变学法,至关重要,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从而为提高教学提供保障。高效课堂的显性表现,一堂课应该是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动态的,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例如,你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也就是对导学案提前完成,在课堂上,让学生尽可能地把自己提前完成的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对于数学课来说讲究的是方法越多越好(数学课讲究的是一题多解),这样学生就会大胆的动脑,大胆的思维,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进而使数学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
二、激发学生的乐趣。
学生若是对数学有浓密的乐趣,就会发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和激发学生的乐趣。若是学生对数学发生了乐趣,他就会自动地学,效率将会获得很大的提高。在乐趣中学习数学还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学习算作一种兴奋的享受,从而发生积极自动的学习念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那么就在于你的导学案的设计是否新颖,是否接近生活,是否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三、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经常向你吐露心思,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为此,我认为应注意做到:一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二要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全体学生。客观地看待全体学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三是利用课余时间,再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其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
四是 要放下身段,既在保证教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学生才会没有忌讳的在课堂中发挥自己,展示自己。
四、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既导学案的拟定。
1、教学内容的拟定。“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还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是需要有的放矢;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还有,教师还要准备充足的时间在下节课前处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2、教学对象拟定。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这节课你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符合你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我在设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时,正巧西安世园会已经开幕,学生们没有时间去游玩,可是我在导学案中就可以设计世园会的相关话题,并且到课的时候告诉学生,你只要学好了这节课,暑假你的父母带你们去有游世园会的时候,在你购买东西时可以先请教父母他们携带了多钱,那么你能很快的计算出你们要买东西的数量,你们就可以很合理的买很多东西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对这节课的研究会很认真,小组讨论会非常激烈。
3、学生课堂的拟定。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H. 课堂教学主要有两个任务是哪个
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
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在教学目的上,以前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通过新课程学习后,我深切地认识到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2、在师生关系上,以前我认为学生就像小孩,需要管教,严师才能出高徒,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理解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通过新课程学习后,我认识到我的这中观念太落后了,在教育教学过程,慢慢地转变,与学生交流谈心,深入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解除疑惑,让自己的角色从一个单纯的教育者向教育者、服务者、引导者多重角色转换。对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二)优化了教学程序。
学生自主学习并非等同于自学。它是一个由教师策划、制定的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学法指导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内容并设计好教案。教学的结构和方式要发生变革,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首先,信息教育不是把黑板搬上屏幕,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不掌握大量的教情、学情作参考,缺乏针对性地滥用多媒体技术,就会走入另一个多媒体教学的误区,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和积极的一面给扼杀了。我认为在面授课中,制作课程电子教案时应考虑到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注重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教案形式要简洁明了,内容表达方式应化抽象为直观,化复杂为简单,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有限的面授课中很快能抓住各知识点的精髓。从实际看,多数学生对使用电子教案的授课方式是赞同的。从另一方面说,效度原则告诉我们: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选择,不能唯“电”是从,媒体现代化固然有它的优势,但不一定就会带来教学高效度。引起教学质量变化的是使用媒体的方法,即教学设计,而不是媒体本身。应该由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媒体,而不是由教学媒体来主宰教学内容。哪种设计方案,哪种媒体手段教学效度高,我们就应当选择并使用它。
其次,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如今,在自主学习的宗旨之下,“小组讨论”已趋向于是一种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小组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最直接的对话、交流形式。在讨论前,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个别思考时间,让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或观点雏形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这样他才能真正体验到讨论给人带来的挑战性以及与他人分享思想果实的快乐。在讨论时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记录表格,帮助学生将其小组讨论的学习活动过程加以记录,努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的机会,以实现其对自己和同伴共同探究结果的欣赏。
再次,网上交流不容忽视。教师在虚拟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这种教学形式的及时、高效和交互性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从实际教学过程看,学生参与网上答疑的积极性很高,有些学生能主动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探讨,有些学生一个学期中提过多个质量较高的问题。教师若能及时准确地回答提问,无疑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自主学习的动力大大增强。
I. 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浅谈如何上好一堂课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历,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 精心设计,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分析评价其结果的过程。教学设计分为教学目标的编制、教材的分析和处理、了解学情研究学生,教法的选择、教案的编写五个部分。1、吃透大纲,明确培养目标,围绕目标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只有明确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特别用目标教学法时更是如此,教学目标一般分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三大类”。我在上“数列”这节课时目标有二个:①理解数列的概念。(知识目标)②会根据数列的前几次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能力目标)2、深钻教材,把准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因材施教。“重点”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各科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重点,它是我们学习后段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如“溶液”这节课中,溶液中分散系的概念,胶体溶液的性质一项就是重点。“难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内容。如“溶液”这节课中,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浓度的表示及各浓度表示方法相互之间的转换就是难点。“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掌握它如同掌握了一个钥匙,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
J. 如何从课堂细节中寻求教学智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等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而我个人认为,不管提出哪一种观点或理念,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合理把握和适时调控,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我们要倡导从细节入手,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加强课堂调控。正如汪中求所著《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所说的“一定要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的确,课堂教学是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的。而每个教学环节又是由一些教学细节组成的,一堂课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莫过于课堂中那些闪光的细节。一节成功的课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中的若干细节。
如果教师能在课前有意识地、创造性地预设好每一个教学细节,在课堂中对这些教学细节加以具体、有效地指导,并运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机智处理好每一个生成的教学细节,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平时的听课体会,着重从“注重细节预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捕捉精彩细节——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规范自身教学管理细节——促使课堂和谐;反思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教学细节把握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指正。
一、预设精致细节,确保课堂教学环节畅通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的目标,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突破重难点,我们一定得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参考县教研室统一定制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往往很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却忽略了对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部分的预设,这往往就会导致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对以下每一个细节进行认真的思考:学生的探究活动怎样进行?要选择那些操作材料?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操作?我该提出哪些问题?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尽可能出现的回答?对学生的这些回答,我应怎样评价?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等等。只有我们在备课中充分的注重对这些细节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面对一个个学生,用有备而至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亮点。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细节预设。
1、操作材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注重实效
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的组织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操作材料的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有效性。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欧山小学的许彩霞老师在上四年级社会“商标指南与食品安全”一课时,当这节课所有的教学内容完成后,她便要求学生按小组拿出了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小食品包装袋,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仔细检查食品包装袋上标示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注意事项等内容,学生一下子来劲了,不到一分钟时间就轻而易举的掌握了本节课所学到的所有知识。既缩短了学生发现知识的时间,培养了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容易记住知识。
2、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指向明确,体现实效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直接指向预设的具体教学目标,使教学的程序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
语文课堂上的问题设计须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培养情感。能引起思维,激发想象与联想。
例如:中心小学的杨美荣老师曾执教《坐井观天》一课。在学完课文后,杨老师有意设置悬念:“后来,青蛙有没有跳出井口看看天呢?”学生可以想象多种结果,认为没有跳出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固执而自信,它看到的井口还是那样大。认为跳出井口的,青蛙会惊奇地说:“小鸟姑娘,你说得对,天果然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要是我不跳出井底,怎么也不会相信你的话。”学生的思维大大拓宽了。
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学的突破口,切不能无的放夭、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提问。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避免目的不明,无须动脑、超越实际,缺乏条理的提问。
总之,恰当的提问,不是靠现场“现炒现卖”,而是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掌握和运用课堂提问的技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探究活动要精心设计,提高实效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教师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和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有的探究活动不是从学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