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取消教师职称后,如何科学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业绩
教师实行绩效工资之后,基本是实行的双轨制,即基础绩效(即通常所说的70%)按照职称的高低发放,部分地区,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之间,每月相差300-500元;而奖励性绩效(即通常所说的30%)按照工作绩效(各地对于绩效的定义不一样,考核标准也有差距,总体上来说,依据的原则是多劳多得,优劳多得)。
这样一来,对于绩效的分配方式,就产生了较大的分歧:职称低的老师认为,应该同工同酬,甚至有人认为,一些高职称的教师,教学质量还不及职称低的教师。而职称较高的教师认为,多年对教育教学的累积贡献,是年轻教师获支撑低的教师不能比拟的。这样一来,矛盾就产生了--部分地区、部分学校,为了职称的评聘,有竞争关系的教师之间,势如水火,有极端的甚至产生矛盾进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那么,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究竟该如何来科学评价呢?我们先来看看评价。
从评价本上来讲,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之分,一般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这也是各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通行做法。
何为定性评价?就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一直比较模糊的性质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每一年,学校会对教师进行年度考核,优秀一般有指标,一般是教职工总数的10%--15%,而对于不合格,基本上按照所谓的“一票否决”条款执行,如违反师德规范,出勤率低于某一个标准等。
这种评价,一般不具有多大的参考性--我工作近20年,几乎没有听说那个学校有教师被评定为“不合格”,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去补充。
学校为了回避一些矛盾,也会按照比例,将优秀指标下放到教研组或者备课组,有教研组或者备课组评选,上报学校。据我了解,一般都是使用投票的方式,有的地方规定评职称需要三年的“优秀”,所以,教研组也会侧重考虑。
还有的地方成立所谓的学术委员会,有一些德高望重、教育教学产业绩得到公认的教师组成,但几乎也是用投票的方式。大家都很清楚,投票,难免就会有人情因素--在一个人情社会,这是不可避免的。
于是,问题依然是问题。
还有一个更客观的因素,就是职称的比例问题,比如,有些地方规定,中学高级评职称按照教师共总数的25%来进行控制,聘职称则按照15%来进行控制。这样一来,在教师规模相对固定的前提下,有些学校,几十年都没有空余的职称!我曾经在一所中学工作,按照那所中学的规模,我这一辈子,别想评更别想聘中学高级!
那么,如果取消职称,按照教育教学业绩来发放,又当如何呢?这其实就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业绩进行定量评价。但提出这样的问题的人,我想,纯乎是对教育缺乏基本了解的行外话!
教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心智尚不成熟但受制于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影响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这不能与生产某种产品按质和量来评定相提并论--生产得多、生产得好,就多得,反之亦然。
那么,如果用定量的方式量评价,如何定量呢?按学生的考试成绩吗?按参加中考高考后,被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录取的比例吗?还是与入学时的成绩比较按进步幅度来评价?
真正懂教育的人,看了我上面几个问题,就应该知道,这都不可以,至少,不能作为主要的或者唯一的因素!当前,轰轰烈烈的应试,不就是受这个评定的影响吗?我们总不能一边呼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一边无限制的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见书而呕吐”吧?想想每年在多个地方发生的中考高考结束之后撕书的场景吧!
教育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滞后性上。多年的教育教学时间告诉我们,暂时的成绩并不值得欣喜和骄傲--我们不是一贯提倡的是长远可持续发展吗?我以前带过一个班级,说实在话,那绝对是全校乃至全区最可爱的班级了;他们学习努力,每年在全年级排名都靠前,在同类班级中基本上遥遥领先;他们纪律卫生最好,每周的流动红旗,几乎都是以全校第一名的名次获得;他们每天一大早,都会被我集中起来读书、背书,每个晚上都会被我集中起来刷题。可是,他们进入高中之后,各方面反响一般,最后,只有3名学生考上了较好的大学。
你说,我的教育不成功吗?我的教育教学业绩不突出吗?
可冷静下来思考,我的教育教学成功吗?我的教育教学业绩真的突出吗?
如今,那一批孩子,考上好大学的,有一个固定的工作,有的还干得不错。没考上大学的,大多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一个孩子的公司还上了市。
那么,我就成功了吗?我总不能说,那个上市公司的老总,是我培养的吧?但我也不能说,他的成功与我没有关系吧?
所以,评价有时效性,而教育却具有滞后性。多年后,我跟那批孩子在一起,我还在反思,我当年是不是把他们的潜力挖掘的过多过早了呢?
管理学生有一句名言,叫做“要什么就评什么,评什么就有什么”。诚然,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说白了,就是教学业绩。我们就用教学业绩来评价,我们就用“猫论”来管理评价,那么,语数英物化的老师,我们按照考试成绩来定量评价,可是,政治历史生物地理老师怎么评价?很多的地方对这几个学科也有考试,采取的是等级分的方式,好,有分就好说。可是,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非考试科目如何评价?(体育也算考试科目吧,中考体育有分的,高考没有吧?)
那我们是不是只要考试科目呢?那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呢?就是说核心素养,那也起码有六个啊?
取消教师职称后,如何科学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业绩?首先,教育教学业绩的评价具有特殊性,这是教育对象的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其次,教育教学业绩将的评价具有滞后性,这是学生成长的特点所决定的。再次,教育教学业绩的评价具有复杂性,这是有限性教育课程设置的的方案决定的。所以,对于教育,还是要用特殊的管理方式和评价方式,适度的定性评价或者模糊评价,将教育教学成绩作为一个辅助因素--在大家都模糊的情况下,现行的数据的作用,自然会突出的。现阶段,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如果将教育教学业绩(或者效果)作为对教师评价的唯一因素,这必将是教育的倒退!
② 评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是可以对学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的。
因此我们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有科学全面的进行评价。
③ 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
一、 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有利于教师素质水平的提高 所谓教师评价,就是通过对教师素质及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状况的测量,评判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和提高其教育教学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教师评价是一种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它可以判定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并引导教师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切实感到了建立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的重要意义。 首先能正确地评判教师的工作业绩,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教师评价,可以评判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忠实地履行了他应尽的职责,是否完成了规定的教育工作任务,是否达到了教育教学要求。这样,对每位教师都作出符合个人实际的评判。同时,发现教师在其基本素养以及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创造各种条件帮助教师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教师评价可以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从而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为教师队伍管理提供客观的材料,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评价能反映出所有教师工作的实际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教师工作的优劣,全面而科学地显示教师之间的差距, 从而为分析整个教师队伍的现状,树立先进的典型和鞭策落后的人员提供有利的保证。教师评价的结果可以运用到教师聘任、教育教学工作安排、教师人员调动与配臵等方面,防止只看教师学历高低或者知识水平而忽略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现象产生。在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学校领导必须了解每个教师的情况,包括教师的各方面基本素质,他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表现以及实际教育教学效果等。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教师发展战略;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工作中,才能对教师因人指导、因人要求,才能促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评价机制的有效运作,促进了教师的发展,提高了工作质量 1.评价中注重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师评价中,比较多的是将教师进行分等与排队,目的是将教师分成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几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对教师作出奖励或处罚。在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对评价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并且意识到教师评价的对象--教师并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评价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评价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原来对教师工作的简单鉴定、认可、判断、证明和区分,而是注重为教师提供信息、咨询和改进的建议。如我们在教师工作评价中,既有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等指标,又有工作方法、工 作态度、工作成效等指标,形成"态度、能力、实效"三维一体的评价机制。使教师通过评价找出问题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评价指标本身对教师今后发展也有一个导向作用。当然,评价结果也为我们考核工作,奖励或处罚提供了依据。 2.评价中注重定性与定量、内部与外部、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随着评价机制的逐步规范,我们感到教育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活动,原来我们广泛运用的定量方法,并不能充分反映一个教师的实际情况,许多评价内容不能用数量关系予以清晰的表示,一味地用定量方法进行评价会影响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我们在运用定量方法开展教师评价的同时,采用一些定性方法。如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这样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给教师一个切合实际的评价。在完善评价机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内部的层级评,而且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社会在教师评价中的作用,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进行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等。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样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更能发现问题,评价更客观,更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案。这样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对平时工作的促进作用。 3.评价中注重师德表现,评价结论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 教师素质是教师开展有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在评价中,必须注重教师素质的评价,而在教师政治素质、业务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各项素质中,我们强调师德表现,将师德评价作为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前提条件,实行一票否决制。我们在教师 评价中注重发展性指标。发展性指标主要侧重于教师的现实状况、取得实效与以往情况相比较,目的是为了鼓励教师不断进步,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发展性指标的评价内容,主要分为态度、能力、水平与工作实绩。其评价的等次主要分为进步、保持、退步三种。通过发展性指标的评价,让教师进行纵向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同时帮助教师找出自己基本素质方面的薄弱部分,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达成共识,教师评价的结论不在于判断一位教师过去工作的成败,而旨在指明教师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教师评价中,对发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结果我们都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包括个人特点、教学条件、学生状况等进行分析,寻找一个能被评价教师接受的结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 三、若干思考 1.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评价如何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按照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使评价更加符合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2.评价的差异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形成的。不仅在不同的年级、班级任教的教师有差异,在不同的学科任教的教师有差异,即使是同一 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在工作中也会存在差异。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特点和教学条件,选用或创造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因此,在评价中如何根据其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
④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育评价
教师观是要自己概括的,主要是要说是个教育家
学生观的版本有很多,只要点出学生是主体,意思对就可以
教育评价言之有理就可以了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是从课程层面给教学带来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教学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话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重结论、轻过程,从学习的角度讲,也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参考资料:网络
⑤ 评价教师教学有那几个方面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一概而论。
由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教学任务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质量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表现为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要求
1、 明确多次评价的目的和评价对象,以解决评价的方向性问题。
2、 明确每次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具体目标。
3、 明确为评价而准备的条件。
4、 对评价资料进行客观、科学的判断。
评教作用
1、激励作用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和强化作用。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
2、调节作用
评价发出的信息可以使师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学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反馈信息修订计划,调整教学的行为,从而有效的工作以达到所规定的目标,这就是评价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3、教学作用
评价本身也是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
教学评价的方法:测验、征答、观察提问、作业检查、听课和评课等。
⑥ 怎样评价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水平和能力是教师立足的基点,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自身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可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的指导.
⑦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是:
1.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对课堂教学中与教和学相关的各种因素的选择和侧重点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将促使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评价所侧重的各种相关因素,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展示和发挥的重点,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评析教师课堂教学的状况和优缺点,只有让教师了解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点、亮点、特点和弱点,才能找到今后努力发展的基点和方向。课堂教学评价正是教师了解自己教学情况的一条关键途径。同时,课堂教学评价还可以使教师在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中增进了解,互相学习,在听课、评课的交流中激发内在的需要和动力。
3.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是教师立足的基点,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正好可以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一个科学了解自身教学状况的窗口,使其明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针对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教师的适应性问题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正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4.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决策和鉴定功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鉴定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系统化,决策更科学化。
5.课堂教学评价是对一个教师的肯定,是对学生的责任所在。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一名教师来说对她工作态度及成绩的肯定,所以,课堂教学评价一定要科学,公平。
简介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专指对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客体对象所进行的评价活动,其评价范围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⑧ 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导向功能
按照教育方针,课程计划规定的学校培养目标,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它们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具体活动实现的。在评价过程中,把师生的活动分解成若干部分,并制定出评价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判定师生的活动是否偏离了正确的教学轨道,偏离了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有无全面完成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目的和任务,从而保证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评价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端正教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
鉴别和选择功能
教学评价可以了解教师教学的效果和水平、优点、缺点、矛盾和问题,以便对教师考察和鉴别。这有助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领导决定教师的聘用和晋升,有助于在了解教师状况的基础上,安排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教学评价能对学生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上的程度作出区分,从而分出等级,为升留级、选择课程、指导学职业定向提供依据,为选拔、分配、使用人才提供参考。同时,也是向家长、社会、有关部门报告和阐释学生学习状况的依据。
反馈功能
通过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地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信息工程学表明,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来调节行为,才有可能达到一定的目标。教师获得评价的反馈信息,能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工作,能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组织中的某些不足,诊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可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的和实现程度,明确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学生获得反馈信息,能加深对自己当前学习状况的了解,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此外,还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研究表明,经常对学生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并加以适当的评定,可以有效地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课堂学习
⑨ 如何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激励机制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张建生 一、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是遵循国家的总体教育方针、依据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一系列的标准,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发展变化、对整个教学流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估的过程。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界普遍认为,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对于中小学的具体科目的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激励、诊断、改进的功能和作用,所以只有评价项目制定正确、评价标准科学、评价活动实施恰当,才能有效地通过评价的诊断机制,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问题,分析构成问题的各个要素及其主次关系,进而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公正、客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转变、更新专业认知领域和教学行为中存在的既有的落后的教育观念,按照新的标准确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多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使教师更好地将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和学科的具体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引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科学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评价,也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科研部门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为教学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一个客观、合理的依据。 二、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应本着以下几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指的是在评价教师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查看其是否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认真研究落实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再其次,要考查教师是否具有较全面的学科知识,是否具备较高的教学技能,能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第四,要考查教师是否重视恰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注意点拨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2、发展性原则。有些学者把这一原则看作是教学评价最重要的原则,因为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理所当然地追求学生的发展。那么,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也必须以发展作为参照系。在 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在当前水平基础上的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这一转变,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变为评价“将来”和“发展”。‘诚如加德纳指出的那样,到目前为止,“考试往往用来找出人的弱点而非长处”,而发展性评价希望被评价者能够认识自己的优势,释放自己的发展潜能。’ ① 评价 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价学生学的行为、教师教的行为,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3、开放性、多元性原则。课堂教学行为不是僵死的毫无悬念的模式,由于参与双方尤其是学生一方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不可避免了决定了课堂教学中会有大量的不确定性。意图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来框定评价所有的教学行为肯定是不恰当的,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开放性本身一体两面的是评价的多元性,多元性的评价又、盖了多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价值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等等。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是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概念、程度等做价值判断,并把这一判断描述出来。但是定性评价有时候表述出来会让他人有不确定的感觉。‘所谓定量评价,就是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确定成具体(量)化指数,然后按照指标说明打分,通过测算,统计出分数,参照分数和查阅图表等方式做出分析和判断,得出基本结论。’ ② 随着评价理论和测量技术、理论的发展,定量评价在课堂教学 评价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很多东西难以进行量化显示,定性评价又是必不可少的。 5、差异性原则。在教育领域,差异是处处存在的。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时,就避不开这种差异。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因素很多,有客观的,比如:城乡差异,重点校与非重点校的差异,先进教学设施和落后教学设施的差异,优秀生源与普通生源的差异。还有主观上的差异,如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学风格的差异以及教师之间的性格差异等等。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时,既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形成自己教学的特长乃至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三、目前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的不同步 ‘当前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从20 世纪50 年代初以来经过几十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和修正,逐渐形成的一个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结构以及教师教学基本功等几个方面的评课要求。这一评课要求,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概括,它是对过去在凯洛夫教育学课堂教学五环节基础上形成的评价标准的实质性超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内在运行机制,并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保证课堂教学基本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 从20 世纪末期开始,我国开始新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1999 年,国家颁布《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紧锣密鼓的在两年内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8 个科目的新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大量的调整,统编教材不再一统天下,各地纷纷组织编写本省市的地方教材,广大一线从教人员对新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丰富多样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然而,教学评价的发展却显示出明显的滞后性。由于传统评价标准巨大的惯性作用,以及评价理论自身发展的相对缓慢,直接导致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不同步。新课程强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呼唤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人的全面发展。而既有的评价标准却大多以工具性追求代替价值追求,重视知识体系的讲授,忽略学生人格、情感的培养。评价的目的只是对被评价 者的过去进行鉴别,而不是为了帮助被评价者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2、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不够好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是理想的研究范式,但是目前两者结合的不太密切。由于定性评价的主观性和价值偏向性,在实际操作中受评价者自身因素影响太大,有时候甚至陷于盲目,而且没有相应的消除干扰的对策。我们认为,定性评价不能脱离定量评价,没有定量研究做基础的定性研究是不可靠的。而定量评价时,各项指标的权重是否分配合理,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 3 具体操作中的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 由于评价者自身素质问题、程序组织问题甚至个人好恶等影响,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有时候出现以偏概全、平淡肤浅、敷衍了事、只褒不贬等问题,使得课堂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变成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4、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够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指亲自参加或体验教学实践活动并能有针对性的做出一些评价和对评价结果做相应的解释工作的人。④目前的 评价主体是教师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其他教学人员,这个组成结构显然还不够完善,理想的成员应该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学业务负责人、各级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和教务管理人员,还有教师、学生、学生家长。这样的组成结构,强调的是评价的多角度性,强调评价中的对话与交流,强调以前评价中所缺乏的人文因素。 5、评价的发展性连续性不够强 由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对现状的鉴别向对未来的发展转化,因此,教学评价有必要体现其内在的发展性和连续性。但是目前评价是处于静止状态的,是对单一某次课的评价,它只能表现出教师当前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而不能反应被评价者过去的表现,也难以准确预测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无论对教育研究来说还是对教师本人的专业发展来说,都是一个不利因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组成要素及权重: 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分析,是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视角来分析相关因素。比如从信息学的角度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科书和教师、学生都是信息的载体,教师是不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一方面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向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知识信息、语言信息、思想信息和心理信息,另一方面学生也随着这一进程不断做出反馈。信息的交换和输送的能力及效率,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因此,师生间的交流是否顺畅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效高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问题,最后都归为一点:课堂教学是检验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综合尺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考核师生双边活动效益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去考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教和学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的价值取向。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课堂教学的指针,它制约着其他要素,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它的权重0.15. 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来看: 1、目标的制订:要看是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是否符合教材的特点,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和习惯。这就要求目标明确、恰当。 2、目标的落实:主要看教学重点难点能否正确判断和把握、教学方法能否合理选择、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是否始终围绕目标进行,以及学生达到所预期目标的程度。 具体评价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具体方面 (1) 教学活动开始就要给学生明确预期的目标 (2) 目标要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具有弹性,充分考虑差异性。 (3) 设计目标要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的三个维度的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实际载体,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内容本身既有一定的深度,又具备一定的广度,因此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把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多少。教学内容的权重0.30. 对此项指标的评价,要围绕一下几点来思考判断: 1、 教师能否对教学内容做全局把握,合理安排,重难点突出。 2、 教师是否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 3、 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 教师能否把内容生动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三) 教法与学法。权重0.20.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性因素之一,方法本身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制约,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服务,又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的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李秉德教授在《教学论》中曾经指出:对以语言传递信息的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对于需要直接感知的内容,可以用演示法;对于技能课,可以用实验法、练习法、实习法,还有适合欣赏的陶冶法,适合探究内容的发现法、探究法等。此外,还要讲究各种方法的结合。 其次,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特点。要面向全体学生,避免只面向中等生甚至少数优秀学生。要确保所有同学都受益,这是因材施教的要求,是教学差异性的要求。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造力。 2、学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在传统教学评价中对学法的考虑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所以教学评价重心应该从“评教师”扩展到“评课堂”,这样学生的学法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我们的评价视野。引入对学生学法的评价,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的深化,也是对以前教学评价标准内容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教学评价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学法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发现学生学习的特点,推究其中的规律,然后再与学生交流探讨,适时点拨。二是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多门学科的学习,听过多个教师的讲授,再加上大量的练习和考试,会逐步感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权重0.2 教学过程是处理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由一系列相互衔接的教学环节组成。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更加强调教学进程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是结果教学,它的最高意义在于一切课堂教学环节都面向最终结果,在授课结束阶段通过主讲教师的总结得出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结论。这个过程中教师基本上唱独角戏,即使不时有学生的问答也不过是点缀或铺垫,都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新课标提倡采用过程教学,这个过程则相对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再主张教师的权威性,在整个过程中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且懂得知识形成的基础以及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师生共同的情感体验、人文关怀,伴随着各种价值观的碰撞。 课堂教学进程的评价也从四个方面去进行: 1、考察课堂环节是否活泼而不死板,充实而不空洞。看环节与环节之间交替是否自然,能否做到井然有序。 2、考察是否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探求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摸索方法的过程。 3、考察是否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是否注重对学生做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4、考察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情况。主要看学生参与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呢?到目前为止,对学生参与度大多是用描述性的模糊表达法,比如说“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积极”。这种描述往往因缺乏具体支持载体,说服力不够。没有亲自听这节课的人很难从这种描述中了解真实的课堂情况。因此,研究“学生参与度”需要明确具体的方面,比如:是否能围绕教学内容主动提出问题?问题的质量如何?是否足够具体鲜明的针对性?是否主动参与信息的获取、处理、汇总与交流?学生对课堂作业的态度如何?是否认真、主动完成? 6 7 6 7这些因素的明确,对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效果。目标、过程、方法的最终归宿是效果,效果也是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学进程的综合反映,是各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显性和隐性结果。以往的评价多采用教学效果这个概念,更多的评价着力点还是教师。新课程下的效果评价重心应该向学生转移,学生的表现是评价课堂教学的最终的衡量标尺,也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尺。但是这个转移,绝对不同于以往的通过学生成绩来论英雄。我们认为,教学效果的评价,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否把注意力、兴趣投放在所学习的内容和过程中,这是课程情感态度体验和培养的过程;要考察学生是否明白要做什么、为什么去做、怎样做?要考察学生能否与他人有效合作,培养社会化的人格;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自己的预期目标、教师的预期目标的符合程度如何等等。当然,在评价效果时,要坚持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 (六)课堂教学取向 课堂教学取向,是教师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取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关键要素的行为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课堂教学中教师表现出的教学行为是我们观察、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时要重点关注的。 1.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即要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现在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认识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更要备学生,但从教学实际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却往往是:“备教材”主要是记住教材上的标准答案,“备学生”就是如何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答案”却经过学生自己思考的有创造性、有个性的不同的回答,不是忽视就是给予否定。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 的过程。 2.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也就是从重学生学会转向重学生会学,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3.由重视对答向重视对话转变 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对话” 意识。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 4.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 信息时代,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认为教师是知识之源,儿童是等待教师灌输知识和智慧的空的容器的观点在信息时代已经站不住脚。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转载
⑩ 如何对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进行合理评价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感情的发展。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在于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的每一句教学语言是否精彩,更在于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没有充满教育机智的教学评价的有效发挥。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不是停留于表层的作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衔接,而是在整体深刻理解文本和学生实际后焕发的自然而然的创设和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评价。
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准确得体,催生活力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满足需要程度所做出的判断。
在语文课堂上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师用常用语言等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结果等进行判断,再行褒奖、指导。
首先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准确。
准确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就没有了生命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缺点,既不能一味的肯定评价,也不能一味的批评,要让学生知道哪是好的,哪是不好的;
哪是对的,哪是错的,错在何处。
准确的课堂教学评价还需关注课堂中生成的细节,及时提醒学生,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二、机智应对,化险为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在进行课堂评价时,机智幽默、生动优美的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
幽默的和风细雨、诙谐轻松,可以使它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达到匡正纠谬、明辨是非的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机智幽默、生动的评价语言,更是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去主动、生动地学习,从而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在教学《第一场雪》时,以风趣的语言暗示学生如何通过有声的语言把雪的大读出来。
当第一个同学读时语气比较平直、轻短,老师风趣地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雪呀。
大家笑着说:这是小雪。
于是再请一学生读,读得稍好些,大家又笑道这是中雪。
又再请第三、四位同学读,终于读出了大雪,教师又幽默地激励道:还有谁读得比他下的雪还要大的吗。
课堂上笑声此起彼伏,学生在书声琅琅、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真是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教学过程充满着各种变化、发展,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灵活运用教学机智,将预设性语言和随机性语言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突发情况,临时调整预设的流程,快速反应,巧妙应对,就能化险为夷。
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应因境、因事和因人而随机应变,用自己内在的魅力,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捕捉亮点,学会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学生需要教师的激励,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
学生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例如二下语文《找春天》,一学生在朗读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
这一自然段时,老师夸奖道:也是班里一个活跃的音符,请再带领大家读读。
顿时她变得更自信,领读的同时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同时,班里的学生也开始一个个争做活跃的音符了,可谓一举两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以鼓励。
成功,哪怕只是一点点,对一个学生树立自信意识也是极为有益的。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赏识与赞许,要及时送上充满激励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增强自信心,检验成功的快乐。
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会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尊重差异,期待成长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因此,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基础,关注他们的发展状况和努力程度,尊重差异,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并给予具体指点和引导,耐心期待学生一点点成长、进步。
著名的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不只是简单的判断或褒奖,而应注重具体引导,应更多的从内容、方法等方面去点拨和启发。
有位老师在教学《兰兰过桥》总结课文时启发到:请同学们想想,头脑中神奇的桥是怎样的。
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站起来一口气说了四种神奇的桥,教师评价说:真聪明。
仔细瞧瞧,那个学生一脸平静,不经意地坐了下去。
显然,学生听多了这样泛化的评价,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不感兴趣了。
这样泛泛而又单一的评价缺乏针对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久而久之,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对如此的评价会麻木不仁,心理效应为零,评价也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
真聪明,聪明在哪里。
真棒,棒在何处。
都应大声给出具体参数,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升。
上述例子中老师的评价如再具体形象些:看来这位同学对桥特别感兴趣,等学习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长大后也会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
这样具体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把自己和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联系起来,幻化出自己也是桥梁专家的美好形象,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入更加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出奇思妙想,这也正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一种温暖的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时,心中要有爱,要做到每句话背后都是一颗心,从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不管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评价一定是发自内心,真心实意,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才会接受老师的评价。
教师情真意切的评价,定会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
总之,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
相信在课堂上关注和体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会认真倾听,在反思中增强研究意识,培育教学机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一定能步入这座有效评价的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