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IATEFL与TESOL是什么意思
IATEFL 隐藏摘要 国际英语/外语教师联合会 【摘要】 根据争论所得共识,应着眼语法在学习语言中的工具作用,按学习目的、内容去取舍语法 材料。1991年IATEFL(国际英语/外语教师联合会)召开25届大会,讨论了语言意识的教学 ... www.chinak12.cn - 相关网页 国际英语教师协会 【摘要】 全国基础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陈琳教授、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文秋芳教授、教育 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志祥先生、IATEFL(国际英语教师协会)前 ... www.celea.org.cn - 相关网页 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 【摘要】 我在国内机构中担任很多职务,在IATEFL(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它的总部在英国 的University of Kent。我担任他们的会务委员会委员,在去年以前我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 ... www.e4in1.com - 相关网页 国际英语教师联合会 【摘要】 国际英语教师联合会(IATEFL)第37届年会. 词汇法. 多元智能. 任务型教学. 福州教师培训. 4. 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 www.fli.com.cn - 相关网页 TESOL [tesl]abbr.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对说其他语言人的英语教学
② 党校回顾与展望
认真回顾党校的历史发展,探析其中反复出现的最本质的东西,对我们认识党校教育规律,提高办学治校的能力,推进党校事业的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党的建设的需要,是党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也是党校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党校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同党的建设、同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连,并为党的建设和全党中心任务的需要服务。为适应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发展对干部的需要,1933年3月,在中央苏区江西瑞金成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即中央党校前身)。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根据时局的变化,明确提出,为承担起抗日战争的任务,“必须大数量地培养干部”;并于1935年底作出决定,恢复建立中共中央党校。延安时期的中央党校,集中了各根据地、各方面的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组织大家学习唯物论辩证法,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思想认识,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特别是在毛泽东直接指导下,中央党校在延安整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党校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
建国前夕,为适应时局发展的迫切需要,比较有系统地培养大批有理论素养的党的领导干部和宣传干部,中央决定创办高级党校,名为马列学院。1954年,中央又提出:“为了完成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任务,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中央认为必须确定党的各级干部的轮训制度,在今后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全党各方面的高、中级干部,调入党校轮训。”这个时期的马列学院和高级党校,培养了一大批高中级领导干部和党的理论骨干,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中央党校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拨乱反正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党校的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辉煌。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党校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教育干部,提高领导干部理论素养、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党的理论创新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作出了新成绩,党校事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培养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是党校的主要任务,也是研究党校教育规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研究党校教育规律,首先就要研究党校的教育对象。党校的培养对象,主要是党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办党校是为了培养和输送党政军各方面的领导干部和政治宣传干部,扩大党和革命的力量,提高党的战斗力。建国后根据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的需要,党校总体上以轮训培训党政领导干部为主,同时注重培养理论宣传干部,着力提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中央党校和少数民族较多地区的省区党校,还开设了新疆、西藏等民族干部培训班。为适应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央把对中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作为战略重点,开办学制较长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中央党校和具备条件的省级党校招收学位研究生。通过党校的培训轮训,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
党校教育是干部教育,不是一般的成人继续教育。它的受训对象是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为主的特殊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党校教育也是“精英教育”,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设置班次、学制,规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组织实施教学,并按照培养目标来检验办学效果。这个过程既体现一般学校教育的规律,又因培养对象的不同而体现和派生党校教育的特殊规律。
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教育干部,是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也是党校姓党的本质要求和集中体现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武装的党,依托党校对干部集中进行理论教育,是我们党长期的优良传统。早在延安时期,中央就明确提出,党校的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实际教育干部。来校干部基本任务是学习”。在党校历史上,也曾要求学员学习文化、历史和相关知识,但结合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始终是党校的主课。
我们党又是一个勇于理论创新的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们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党校作为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直接领导下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学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的政治原则,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党的旗帜为旗帜,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校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既是各级党校的神圣使命,又是办好党校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七大号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党校将按照中央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新布局,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课的中心内容,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中作出新贡献。
四、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办学的基本方针,也是党校教育的鲜明特色
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提出:“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止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同年,毛泽东又明确指示,中央党校的校训应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3年11月,毛泽东为延安中央党校礼堂落成题词“实事求是”。毛泽东提出的这些重要指导思想,成为党校一贯的办学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随着形势的发展,党校办学方针的表述不断完善和具体化。1956年,中央批准党校的教学方针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
坚持贯彻党校的办学方针,就是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引导学员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当前的形势和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又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增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这是贯穿党校教学始终的必修课,是党校教育最显著的特点。
五、实行自学为主、教学相长,是党校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干部教育特殊规律的一个重要体现
早在延安时期,中央曾规定党校的教学“应采取在教员指导下以个人自学(即自己读书)为主的原则。”延安党校学员的学习,采取自己阅读文件、听领导人报告、记笔记、讨论交流等方法。以后各个时期,党校学员大体都延续这种学习方法。中央党校复校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党校依然坚持以读原著为主、自学为主、适当辅导和加强研讨的方法。请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来校作大报告,已形成制度。近年来,随着党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进一步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研究式教学,开展案例式、体验式、菜单式教学,增强了教学效果。
党校自学为主、教学相长的方法之所以延续发展,根本原因是它符合党校学员这一特殊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在党校教学中,学员是主体,教员是主导。学员绝大多数为各级领导干部,他们不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有了很大提高;而党校教员理论上有一定优势,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有较深的研究。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优势,开展教和学的双向互动,实行教学相长、学学相长,这既是党校教育的优势,也是党校教育的一大特色。
③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1,随机通达教学
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分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例如,幼儿园课程每一个主题需要设计很多次不同层次的活动来帮助幼儿循序渐进的学习。)
每个教学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其他概念。
(例如,在幼儿园教育中,如果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放入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去,幼儿会学习的更有兴趣。)
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育有利于学生针对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
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
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探索。
(例如,在世界杯足球赛来临时,组织幼儿探索足球的知识,了解比赛规则等。)
抛锚式教学采用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也可以采用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估。
(例如,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及时鼓励和表扬幼儿的表现,可以大大增强儿童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在抛锚式教学中,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具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和挑战性的,问题的解决易于激起学习的内部动机,任务的多样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在完成任务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3,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意在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能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即通过支架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直至撤去支架。
具体环节:
·搭脚手架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具体情境让幼儿去数玩具或水果的个数,等幼儿学会数实际物品后,再将抽象的数字模型代替,则可以让幼儿更好的学会数数字的内容。)
④ 老师如何备课
1、教学目的的决定性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确定专的教学属目的。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的,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以及怎样教法。凡是与教学目的无关的或不利于实现教学目的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勇于舍弃。
讲课千言、离题万里,看起来很热闹而却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情况,往往和教师备课的指导思想偏差有关,这是备课伊始就该有意识避免的。
2、备课的发展性
在教师的一生教学中,备课的发展是绝对的。一次授课完成之后,备课暂时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下一次教师再讲授同一内容时,这一教案就不能原封不动的拿起来再用,而必须根据知识的发展、教法的改革、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修改、补充。一次完成的教案不是永恒的、永远适用的。它必须在知识的发展中、教法改革中、学生变化中发展变化。
3、教材内容的规定性
教学要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来实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所教的内容,要以教材的内容为中心,围绕如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来准备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是允许对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和充实。
⑤ 骨干培养中心部门的职责
职责:
(一)、骨干教师应是本校、本学科师德的模范,应是育德、教学和教科研骨干,每位骨干教师在任期内必须制订好自我发展规划,确立奋斗目标,确定自我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措施。
(二)、骨干教师应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端正教育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参与本校的新基础教育实践研究;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三)、积极投身于课程教材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每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必须开设1-2堂示范课或研究课,展示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或教改成果;同时,每位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
(四)、积极参加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和学科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成为校本教学研究的带头人。
(五)、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参与青年教师培养,每位骨干教师需带教本校青年教师1-2名,签订好带教协议,制订好带教计划,并切实按计划带教。骨干教师必须承担对本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帮带任务,1年内至少帮助1名青年教师,所培养指导的青年教师应能上校级公开课、研究课、汇报课1节以上,或在校级以上教学评比中获三等奖以上奖励,或在教学研究中取得较好成绩(市级刊物发表或在市级以上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以上奖励),或指导的学生参加市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三等奖以上奖励。
(六)、重视教学科学研究,每位骨干教师在任期内应主动参与新基础教育成型性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科研水平。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或教科研论文,每位骨干教师在任期内撰写1-2篇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在相应的市区校级刊物上发表或在有关会议上交流。
(七)、各级骨干教师要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需承担编写教学资料、开设面向教师或学生的辅导讲座、参与学科教学视导、为学科测试命题、新课程教材研究等任务。
(八)、骨干教师应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水平,积极参加高一层次的进修或培训活动。
⑥ 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新的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教育改革应一切从人出发。应以育人、以学生成才为中心。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就是把人变好。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也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国不少学校却轻视了这一点,以至于把学校变成一个硕大的生产车间,把学生变成批量生产的产品,向社会兜售,严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有性灵人的存在,只重视升学率,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功能。由此,想到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改方案——2006年,核心课程改革方案。这一改革有四大目标:一是培养全球性的公民;二是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三是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面向;四是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品,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
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问题,仍是当今普教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大纲等方面的原因所致。而要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只能走改革之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改革升学考试制度,改革评价学校的制度,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人们仍抱有的、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那种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
一、课程体系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
我国经济模式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教育却基本上还在统一、集中的旧模式中运行。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体系是始于本世纪30年代的一种单一的必修课体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
计划和大纲编定的,以指令性要求在全国执行。这种单一的课程体系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富有创造个性的一代新人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原有课程体系的弊端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培养目标看:原有的课程体系从指导思想上,偏于承接传统,总结历史,对面向未来考虑不多。
2.从课程结构看: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上,重理轻文,数、理、化等学科课时比重过大。在硬性课程和弹性课程的比例上,重必修课,没有课
外活动、选修课的基本地位,而必修课并开课程门类又过多。
3.从学科内容看:各学科内容多是为升学考试服务,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学科知识安排片面追求深度和难度,忽视广度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加重了学生负担。
4.从方法上看:原有课程体系因过分强调学科进度、程度的统一要求,因而往往导致采取灌输的教学方法,难以进行启发和比较,难以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总之,“必修课一统天下”的课程体系单一、僵化、缺乏吸引力,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势在必行的。
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研究解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应当充分估计到传统观念的巨大历史惯性,它有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强大制约性。而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招工和人事制度又起着强化某些传统人才观、质量观的作用。课程改革的艰难历程启示我们,要深化这一改革必须集中力量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探讨与研究。
1.关于高职特别是普通教育性质和任务问题
普通教育既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人的发展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更要充分重视人的发展,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片面地过分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提法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长期以来,我们所恪守的普通中学“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的所谓双重任务论,对于一所中学来说,二者是十分困难的,实际情况是重心往往发生偏斜。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育内容深层次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它涉及到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走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多样化的道路。我们认为,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应当体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要构建一个多侧面的目标体系。
2.关于科学确定课程总量以及合理界定必修、选修、课外活动三类课程各自的地位、作用及其三者关系,如何优化组合,建立合理结构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课程总量问题未解决,课时总量偏大,学生受学校支配时间过长,没有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必修课不能调整,选修课、课外活动的安排自然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材施教”只是体现在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时的“分流”,而未在课程体系内解决。至于从定性和定量的结合上,从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类课程系列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与结构比例、学生层次特点等诸方面没有相当深入的探讨,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的评估体系问题
旧的课程体系是旧人才观、质量观的产物,几百年来形成的一套完整而稳定的考试评价制度是为其服务的。这个评价制度的要害是“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用这种考试评价制度来检验新课程体系的实验成果,往往产生尖锐的矛盾。一些颇具才能的学生考试时却拿不到高分。
就在于旧的质量观和考试方法有严重缺陷,那些被我们用旧考核办法宣布为“差生”的学生很可能有着相当的潜能,显然他们的才能被埋没了,被扼杀了。这就告诉我们旧的考试制度成了实施新课程体系的强大阻力,如不改革现存考试评估制度,课程体系改革必然步履维艰。因此,变革质量观,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的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三、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创造新型学校模式的设想
1.把集体化教育和个别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3.。新型学校必须具备使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的机制
4.。必须改革教育测量、评估制度
⑦ 2008年考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复习重点
看一看这个网站
http://tieba..com/f?kz=89820013
应该有你需要的
当代教育学
一、 填空
1.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3.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5.20世纪70年代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6.20世纪80年代是教育改革和新增长的时代,各国普遍致力于建立灵活、多样的教育体制,追求具有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系统。
7.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高科技蓬勃发展的90年代,实行教育多样化,追求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成了教育的新的理想。
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9.学生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10、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
11、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和质的变化。
12、师生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师生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
13、技能学习一般经历分解模仿、整体掌握和协调熟练三个基本阶段,指导、练习和反馈在技能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14、语言符号体系、知识技术体系、行为习惯体系、价值规范体系、信仰宗教体系是文化的重要内容。
15、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6、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
17、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18、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课程论侧重研究教学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学。
19、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订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
20、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包括问题情境、指导尝试、变式训练、系统归纳、反馈调节等五个环节。
21、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教育情况、改进教育效果、区分教育水准、激励教育热情和引导教育改进。
22、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23、从历史进程来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是民主问题,是关于政治上的民主权利在教育领域扩展与延伸的问题。
24、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创新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实践,它是实现教育平等、推进教育民主化运动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名词解释
教育 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 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增长 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教育发展 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非正规教育 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 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教育平等 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教育目的 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
个性 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
个性化 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个性 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具体表现。它既反映人性的共同性,也反映其差别性。从广义看,个性是由生理、心理、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的;从狭义看,仅指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一系列个性特征的结合。
学生 是指具有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的个体,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他们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不同素质的个体,教育者必须承认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智力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稳定心理特征,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等心理因素的综合。智力水平往往影响着学习水平,并制约着学习方式与学习风格。
非智力因素 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个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学习活动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作用。
技能 是指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经过练习而学习一种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 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
文化 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它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教师文化 是教师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风气、人际关系、角色特点的总体特征。
学生文化 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气氛、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是我国教育民主化运动深入发展的根本保障。经过各级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在“三大差别”还难以消除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最广泛的教育平等。
受教育权 是指个体享有某种不可剥夺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学习权 是立足于学习者主体的角度,对受教育权利、学习机会、学业成功机会的确认。学习权是对学习者选择甚至确定学习内容权利的肯定。
教育投资即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教育事业费是教育投资中分配用于教育事业的经常性经费,主要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部分组成。
教育基本建设费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设备水平的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的投入。
教育资源是指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教育投资。
学习风格 是学生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它涉及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率,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前提。
学习策略 是学习者根据个人基础与特点以及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而采用的达到一种或多种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揭示学习中各种变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学习策略是可以加以训练的,其训练的过程也就是学会学习的过程。
课程 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 是根据对学科系统、个体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教学 即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方式。教师行为包括主要行为(如呈示、对话、辅导等)和辅助行为(如激发动机、教师期望、课堂交流和课堂管理等)两大类别。
教学理论 是关于教学情景中教师行为(如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规定或解释。它关注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知识,旨在指导教学的实践。
知识结构 是指某一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
德育 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是学校教学、管理和辅助性服务等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直接的道德教学 即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
间接的道德教育 即在学科教学、学校与课堂管理、辅助性服务工作中以及学校集体生活各个层面对学生进行道德渗透。
道德两难 即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冲突情境或问题。
学生评价 是通过单项或综合评估手段,评估学生个性某方面或整体特性。
学业评价 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师评价 就是根据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
学校管理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班级组织 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合体,是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学校群体。
人力资本 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它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三、简答题:
答:(1)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漫长的一生中所接受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3)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程。
(4)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2、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
答:个体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社会性、顺序性与阶段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特征。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遗传素质与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均是与教育分不开的。教育的主导作用既表现为对个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对种族遗传、对环境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其能动的实践,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人的发展经常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2、教育的基本走向
答: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是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反映在四个方面: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3、素质的含义、分类与结构
答:人的素质即人的本质、本性。既然人具有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因而人的素质就应当由自然的与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特点所构成。
素质可分为三类,即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这三类素质是基本的,无论划分为若干种素质,都必须从属于这三类。
4、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与任务
答: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它可以分为做人与成才两个层次: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偏重于共同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偏重于区别对待。
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这三大任务是交互作用、共同提高的。
5、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职业角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师只有通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从业资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
作者: 218.106.127.* 2006-3-23 17:12 回复此发言
--------------------------------------------------------------------------------
4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6、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7、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其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的和质的变化。
8、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现代的师生关系倡导的是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的、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的指导、严格的要求的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9、现代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
10、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在当代,社会赋予教师一系列重要的职业角色,教师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师只有通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从业资格,才能成为合格的专业人员。
11、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把教师视为一个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逐渐达致专业成熟的境界。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的责任;行为的表现较有弹性,较能容忍压力,具有较强适应性;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12、现代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或模仿来形成与改变行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立与组织的过程,重视整体性与发现式的学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观察者获得的实质上是榜样活动的符号表征,并以此作为以后适当行为表现的指南。
13、知识的学习过程
知识学习是指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在知识学习中,学习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知识获得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而把握记忆与遗忘的辩证关系,是知识保持的基本前提。
14、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注意的几点: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为迁移而教”,在教育实践中对于优化教材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就尽可能使那些具有较高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成为教材的中心,使教材更适应学生学习,是促进迁移的有效途径。
第二,注重对比练习,防止负面迁移。应将新旧知识与技能的不同目的、要求、条件和练习的方式、方法等,加以明确的辨别和对比,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清晰的认识与把握。
第三,把握学生时间,强调规范训练。如果同时学习两种新的内容,应在牢固地熟练地掌握了一种知识或技能之后,再去学习另一种知识或技能,才不会产生负迁移。
15、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课程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所定社会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二是指课程在设置结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16、科学技术如何影响教育
科学首先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探索这种知识的认识活动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它并且还成为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主要表现为:能够改善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能够揭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扩大教育对象;能够改进教育资料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环节。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只有在适宜的社会体制和文化传统的中介作用下,才能变为现实。
科学技术通过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两个途径影响教育。
17、教育如何作用于科学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它使科学得以继承与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又使科学得以创新与发展。
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实质上是科学从业余变为职业的过程。学校为科学研究的体制化提供了理想的母体。
教育机构也承担着直接的科学生产的任务,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
18、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科学作为教育目标,首先表现为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这是每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的品格,同时还表现为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技术专家。
科学作为教育内容,不仅因为它有用,而且还因为它凝聚着真善美的因素,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科学作为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学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别人已知而自己未知事物的过程,与科研过程有相似的内在心理机制。
19、教育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成分
科学的发展成为当代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教育本身被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并且其研究规范不断向科学化接近,也是科学在教育领域的重大成果之一。
20、“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主要特征
更加注重能力培养,更加注重教学的个别性,更多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加注重情感、素质教育,是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新挑战。
21、科学教育的新取向
科学教育的人文化,就是在教育上,科学首先应该被看做是一种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精神文化,而不是一门功利性的实用技术。
科学精神是科学界认同与遵守的稳定而持久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性,是科学的人道本质所要求的价值理念、思想品质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
22、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是学校领导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制度及特征管理风格的总和。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要素。先进的学校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课程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
课程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所定社会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二是指课程在设置结构、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24、教育平等的概念
教育不平等是指不同的个体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原因,不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机会或不能享受同样的公共教育资源。教育不平等有得到法律或政府认可的不平等和没有法律或政府认可的客观上的不平等两种情况。
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25、教育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作者: 218.106.127.* 2006-3-23 17:12 回复此发言
--------------------------------------------------------------------------------
6 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生产及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6、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结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
27、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思想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等多种智力构成,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和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28、三大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29、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学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活动课程以儿童兴趣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30、课程设置
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3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教程和学程的共同依据,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它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的一致性。
32、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
图例讲解法是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声像、实物及实际演示等各种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各种感受器官及操作活动接受信息的教学方法。
33、教学方法
意义学习是一种全人参与、自我发起、自我评价并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
34、建构主义是当代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35、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是学生的学习收获与教师、学生的教学活动量在时间尺度上的量度。教学目标的全面、合理与个性化导向,是研究教学效率问题的前提。
36、教学策略
⑧ 教育心理学 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工作
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历史与发展:教育心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等书,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教育心理学”这一名称,但实际上已把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快感,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2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规律,另一条是在真实的学校和社会情景中探究人类学习的规律,研究如何改进教和学。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简介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一般认为它经历了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期(2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成熟期(60年代到70年代末)和完善期(80年代以后)等四个时期。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规律,另一条是在真实的学校和社会情景中探究人类学习的规律,研究如何改进教和学。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中小学教师因为具备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因此也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实践基础。
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一些闪耀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将孔子和荀子的言论合在一起,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思想中所特别强调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识学习原则。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进性。
在国外,教育心理学的许多思想也早有萌芽,例如,19世纪前后,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中就包含了教学要使学生的头(心智)、心(情意)、手(行动)三者均衡发展、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讲究准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五个程序等教育心理学思想;捷克的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提出了许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理、原则,如教材必须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等。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基础。1913~1914年又扩充为《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和《工作、疲劳与个别差异》三卷本。书中提出的学习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以及个性差异观点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是用普通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从60年代开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渐趋集中,教学与发展、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差异心理、德育心理、教学策略、教学评估、教师心理等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学校教育服务的研究取向日益明确,教育过程的探讨、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受到高度重视,这种研究取向一直延续至今。
另外,教育心理学家还把视野扩展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把学校和课堂看成为社会情景,对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也受到重视,而且这种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迅速深化,如多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学习的自我监控问题等都得到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
80年代以来,教育心理学渐趋完善,在如下四个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1)主动性,即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即从内部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研究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研究元认知、学习的自我监控机制等;(3)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即“学习共同体”的营造,教学情景的设置,以使“学习共同体”中成员能够共享教学环境中的一切学习资源,师生、生生之间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等等;(4)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建构活动,研究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
近来,由于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日益受到重视,教育心理学领域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以学校教育为背景,由于各民族均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如何使教育心理学研究植根于本民族的教育、心理文化传统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来理解、解释和干预我们的学校教育生活,是今后教育心理学需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学家们也都提出了心理学研究本土化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以普通心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在学校情景中进行有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个别差异、教学评价和测量等研究,从而更加深入地认清学生学习以及学校教学的内在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改进我们的教育,使学生在一个有效促进认知和情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中学习,应当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题。 关于学习心理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产物,她既是最经典的心理学分支,也是心理学诸分支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教育心理学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获得了其独立性,并非只是普通心理学的应用。
1 国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是以1913-1914年桑代克(E.L.Thordike)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的。在西方教育心理学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她经历了从科学地位的取得受到怀疑、再从恢复声誉到达作为教育主导科学的目标。当前国外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潜力巨大,有望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
1.1 学科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外教育心理学在20世纪60年代后各认知派观点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理论建构已冲出狭隘和零散,向着完善与整合的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东西方教育心理学相互吸引,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思想广为流传,建构主义就是在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思想基础上整合的结果,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西方教育心理学学科理论的完善还突出表现在对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上。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教育心理分会委员会给该学科提供了一个新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心的是发展评价和运用人类学与教的理论和原理以及由理论衍生出来的能增进毕生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教育材料、计划、策略和技术。这个定义既是对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归纳,也是对未来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的规划和展望。
1.2 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沃尔勃格(Wallberg,1992)通过广泛的引文分析,调查了近年来许多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书和杂志的中心议题,概括出了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8个热门话题,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①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关注于鼓励学生确定目标,促进他们自身的进步,并且在必要时运用不同的策略;②归因研究。关注于归因的模式、动机、情绪及教师的期望,学生的表现等;③正式教育的发端问题。关注于严重缺陷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学习的问题;④有关教育研究的历史观点,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这些期望对学习和教学行为的影响等。
最近十几年来,国外教育心理学界特别关注实际教育中各种不同类型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着重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所存在和采用的各种策略与元认知的问题,探索这些策略、元认知的本质及其与学生认知活动的关系;②探索这些策略、元认知与学生的个别差异、认知方式的结合,即探讨这些策略和元认知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性问题。
1.3 学术成果进一步丰富
1994年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特邀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主动性(agency),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更多的控制;②反思性(reflection),指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讲知识的建构和获得;③合作(cooperation),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④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板上进行的,而是在文化背景上建构而产生的。
2 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心理思想源远流长,在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中,挖掘整理出了大量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证实中国从孔孟时代起就产生了许多关于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记述,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此,可以说,教育心理学的源头是在古代的中国。然而,使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却是后起的西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反而成了一个“舶来品”。
我国解放前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引进和借鉴西方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特别是桑代克的联结论、早期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建国后到1966年,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过去借鉴西方转为向前苏联学习,以前苏联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依据,重建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并且全盘否定西方的教育心理学思想。1966-1976年间,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在我国受到严重影响,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
但是,我国教育心理学真正摆脱过去的种种束缚,走上健康成长和自我发展的道路的时间还不长。综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绝大多数研究内容都来自于西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也大都从西方移植而来。当前我国还未有被广泛承认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基本理论,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这些研究虽有特色,但尚未形成思想体系,影响也小,这种状况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历史和大国国情。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急需中国化、本土化。
3 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美国教育心理学专家根据他们近期研究总结出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趋势是:有关教育心理研究的自然观察方法论(informaleyeballmethodology)思想占统治地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在活跃的认知加工领域中,“问题解决”的深入、细致的研究;②在教育情境中的动机与社会认知的研究;③能力和策略的个性差异及其与之有关的元认知的研究;④写作与修改技能获得的研究。综观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发展规律,笔者认为未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心理学将进一步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Theo ry)将智力(Intelligence)作为复数(Intelligences),并且用“多元”(Multiple)来强调这种复数的意义。他的智力新理论一经创造,就一直成为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卡尔?罗杰斯于上世纪中期提出“人本主义”观点以来,教育心理学界积极引进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主张了解人,强调在教育中应当突出使学生理解自我的本来面目,以建立起适当的自我表现,形成和谐的自我表现观念与介入者观念的关系。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工作,应当致力于对学生心理、观念体系的了解,“通情”地掌握关于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施教。
个别差异和个别化教育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随着对人类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的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不再受到严格的学校教育的时间限制和各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空间限制,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因而,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等都需要教育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将逐步完整化、系统化,进而有一个比较统一的体系。其内容将包括有关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动机理论、发展理论、教育社会心理理论相互联系的五大块,理论观点上除了认知观外还将吸收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心理流派和理论学说的精华,充实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4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特点与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现象主要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诸如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特征。
5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信不信由你。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⑨ 四川外国语大学怎么样
额
,霸道的问题
。表示鸭梨很大
。。。
教学情况还可以
,学风比较好
,每天早上和平时都有人在广场和体育场读书听听力这些。而且每个星期星期4和星期天晚上都有英语角,就是只说英语的地方(不过现在也发展成寂寞人们寻找XX的地方)
分山上和山下,大一教学和住宿在山下
,大二以后就基本在山上了
,山下到山上走路大概要10多分钟
,都是爬坡,利于减肥
。
食堂的话
不是很好,山上食堂比较好
环境比较整洁,菜品也比山下丰富,山下比较实惠,但是山下食堂坏境不是很好。还有几个快餐店,建议康博食千万别去,那里是盛产蟑螂和蚊子还有头发丝的地方。山下还有一个美食街区,那里比较好
,环境好,可以经常去那里吃。山上还有个桥下餐馆,也可以
,比较象农家乐。不过新生去肯定是自己找不到的,很隐蔽。
还有就是男女分配特别不均也是川外一个特色,比例都是
7比一
,比如我们隔壁班,30个人只有2个男生。
。女生很多男生少。男生质量也不好
~~~
(长相方面哈)虽然我也是男生。川外女生还是多彪悍的。
在市区
,沙坪坝烈士墓,烈士墓周围就一些吃饭的店店
,火锅,串串还有烧烤居多
有一个永辉超市和一个新世纪超市。逛街一般都是去沙坪坝三峡广场,
就在川外门口坐车210
或者821(在沙洋路下车)都可以到。不远,只坐10分钟。那里是个商业中心。走路的话我测试过
,走得到25分钟。
川外宿舍分山上和山下,
山下的寝室除了8舍(都是男生住,我上学期大一就是住的8舍,一年1200)比较好,6人间,床下就是书桌之外
其他山下宿舍
都很烂,女生1.4舍
洗澡,厕所都还是公共的
,空调和饮水机是有。大一新生一般都在山下。如果楼主是女生就麻烦了,女生住宿条件
都
不咋地(最让我蛋疼的是山下每个寝室只有一个网线接口,山上有4个!!)。不过大二会搬到山上去
,山上的条件要比山下好
,都是4人间,环境也可以
,寝室比较密集
有点像小区
,都是床下书桌
,
川外寝室
就这点比较好
基本每一楼都有2个公用洗衣机,是投币的
,洗一次4块钱
。嗯
到时候被子
盆这些床上用品可以在川外学校里买
~~
但是床单你如果想个性可以自己带
毕竟都一样不是很好。
学校风景
因为是在歌乐山,自然风景不错
~~~
川外不是很大。小的精致那种
足球场只有一个在山上。网球场有好像有7个山下5个
山上2个。篮球场较多
嗯
,代表大二学长
welcome
学妹学弟们哈,有问题问我吧,毕竟还是混了一年了
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