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语文教育的优点与不足
小学语文教师的优势与不足及发展规划
一、自我分析
本人自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自我感觉功底较浅,平时练笔很少,我更是认识到自己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基本功以及个人文化素养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优势之处:
1、积极参与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开阔视野。善于思考,注重反思,能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完善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积极提升自学能力。空闲时会阅读学校购置和推荐的教育名著、案例和反思等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能在课中尝试运用新型教育方法和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3、我能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踏实负责。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尤其是具有一颗童真般的心,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4、 职业心态平和,严于律己,善于和他人合作,能正确的处理与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关系。
5、 平时能阅读一些体育教学方面书刊杂志和网站资料。
不足之处:
1、个人教学风格不明显,需培养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拥有较强的、独立的教学能力。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下,在学科教学中还需抛弃模仿和惰性,发扬自身长处,寻找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2、对于教科研方面缺乏探讨、研究的积极性,教科研能力不是很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不断积累加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也有待加强。
3对新的教育理念转换较慢,在对全教研组教师在教学教法、教学过程的更新、转换等方面尚需主动组织学习。另外,自己总感觉时间、精力不够,每天都过得很忙碌,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充电。
二.发展目标
1、“多做”、“多想”、“多听”,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将自己改变成一名主动学习者,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具有亲和力、轻松、快乐、幽默的老师,并逐步将自己打造成吃苦耐劳型的教师,使自己的课堂成为诗意的课堂,是学生向往的精神家园,并能和学生共同学习成长,满足学生成长和走上社会的实际需要。
2.坚持每周1-2小时的阅读,除教育教学类书籍,增加案例、课例的阅读参考,寻求在理论研究上有建树,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研究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有成效。
3、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和发展型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独特风格。促进自我展示与自我实践,自我监控与调整能力,同时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构建个性课堂教学模式。
㈡ 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区别
一、培养目标不同
1、语文教育培养目标:本专业着力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能胜任教学、科研工作。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育的教学与管理,并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人才。
2、汉语言文学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文学理论素养和系统性的中文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不同
1、语文教育主要课程:古代语文、现代语文、文学概论、现当代语文、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小学语文教材与方法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学,现代教育技术,写作。
2、汉语言文学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国历代文学、古典文学。
马克思主义文学、美学、民间文化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比较文学、西方文论、写作、文学心理学、中外语言史、中国文学批评史、语文教学理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
三、就业方向不同
1、语文教育就业方向:从业方向为初中教师,小学教师,事业单位人员,考研,助理/秘书/文员,公务员。
2、汉语言文学就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外,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
㈢ 语文教育怎么做
一、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时代不同,学生的学习观念不同。现在上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再加上学生在家都是娇生惯养,怕吃苦,不够重视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懈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学习兴趣。二、学生过度依赖资料,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改下的课堂,要求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可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无法与老师配合。或者过度依赖资料,抱着资料上课,回答老师的问题,照着资料念,个个都是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堂失去了意义。三、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课本、板书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学生要做的就是在下面记笔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这样下去,学生就习惯了老师把一切都做好,“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语文是极其灵活的一门学科,只要理解了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就可以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出来,也是正确的答案。搞好初中语文教育应采取的措施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于学习语文不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对语文的学习、阅读等产生抵触心理,这样,就算语文教师再努力地教学,也无济于事,因为学习的主体根本不想接受语文方面的知识,更谈不上提高文学素养。因此,在做好初中语文教学方面,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这门课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内容,并且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开拓性学习也会明显提高。“比如,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准备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集充足的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讲述、分析和评价,其他同学听完之后还可以提问。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而且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习惯决定一切。初中生相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其逐渐地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当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后,就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后,要努力引导学生实现下一个目标,形成另一个好的习惯。比如:在开始学习语文时,在每篇课文讲解之前,让学生先预习课文,一段时间过后,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自主预习课文的习惯。在这个习惯形成后,逐步地让学生在预习过后总结每段的段意,理解作者想要给读者传输的思想,以及在文中找出好词好句来积累。这样,就使得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课文的习惯,而不是依靠老师来讲解,来灌输知识。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尽量使良好的习惯不断地在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并且时刻注意学生动态,避免不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经过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引导,学生的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就会养成。3.培养学生提问意识,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只是起着引导作用。长期的应试制度,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老师讲课,学生埋头做笔记”现象,学生的思维钝化。在当前实行素质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打破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学生通过先预习课文,提出和文章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询问老师,从而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语文的学习主要靠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对于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对于其看法可能千差万别。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经常组织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够在找我,字太多打的很累!
㈣ 什么是语文教学
什么是语文教学?——关于语文教学本体的思考
面对这样一个并不陌生的问题,几代语文工作者、几百万的教师,思索了半个世纪,结果还是难以形成一个广泛认同的答案。时至今日,仍然是你说我说大家说,越说越糊涂。“说法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者迷迷糊糊,闹到毕业,还是不通。”(张志公)今天我也必须面对这一问题,必须将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斗胆说出来。因为学科性质是学科教学的根。无根将无枝无叶,更不会有花有果。一、“语文”即语言!
“语文”是语文教学的对象,正确认识“语文”哗抚糕幌蕹呵革童宫阔是语文教学成功的起点。但说清语文不容易。1、“语文”的由来:“‘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云云。(叶圣陶)不难看出:“语文”原义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二者合称“语文”。但取掉了“国”,是否有丧失学科个性的危险呢?2、“语文”解释的混乱。口语以“语音”为表现形式,书面语以“文字”为外在表现。二者也有交叉,不宜截然分开。所以,后人解释颇多:①语言·文章②语言·文字③语言·文学……但似乎均有不通之处:文章、文字、文学是不能与语言并列的。文章是语言的物化成果;文字是语言的外在形式(另一形式为语音),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在于表现语言;文学有口头、书面两种,但比语言概念要小,仅是语言的一种形式、一种功能。三种解释均有望文生义之嫌,将“语”称为“语言”,将“文”演绎为文章、文字、文学。是否还可演绎为“语言·文化”“语言·人文”,甚至“语言·文盲”呢?但奇怪的是这些均出自名家之手,刊载于专业传媒之中,谬种流传。3、“语文”就是语言。既然无法作科学的分析,“语文”又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合言”,那么,“语文”就是语言,学语文就是学语言,教语文就是教语言。4、“语文”就是汉语。中小学的语文课其实是汉语课,相当于英国的英语课、法国的法语课。
㈤ 语文教育有什么用
对于语文这门功课的功利的态度,有可能戕害它的生命力和情感影响。
复旦附中的高一学生武亦姝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引起了人们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广泛讨论。她的出色与复旦附中的语文教育有关吗?如果她是让她的对手、文学博士都相形见绌的天才,是否可以映射出当下从中学到大学的语文教育的不足,以及语文教育对于古典经典的不够重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更好的语文教育是什么样的?而更好的语文教育方法又是什么样的?追溯现代国文教育诞生之初,可以发现这一连串对于语文教学的担忧其实并不新鲜。
自国文教育现代化始,对“国文程度”低落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1917年胡适发表于《新青年》的《文学改良诌议》以“改良八事” 即“ 须言之有物” 、“ 不摹仿古人” 、“ 须讲求文法” 、“ 不作无病之呻吟” 、“ 务去滥调套话” 、“ 不用典” 、“ 不讲对仗” 、“ 不避俗字俗语” ,引起巨大反响。1920年1月,时任政府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同年4月,又通告,规定截止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的教材一律废止。由于国文教育与新文化运动之间互相照应的关系,在“言文一致”上的共同要求,语体白话文教材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国文教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从20世纪初国文教育现代化开始,对“国文程度”低落的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1939年,主持高等考试的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沈士远说:“国文之技术恶劣,思路不清,本国历史地理,尤多意外之笑话。”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近代教育家蒋伯潜在出版于1941年的《中学国文教学法》的序言中,也发出感叹,“现在中学生国文程度值一般的低落,几以成为大众公认的、无可讳饰的事实。”1942年,新文化运动参与者、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和叶圣陶在《国文杂志》的发刊词中曾这么说,“如果认真检讨我国的学校教育,谁都会发见种种不满意之处;训练不切实,教学不得法,是两大项目。”虽然同是感慨“国文水平”低落,但是蒋伯潜和朱自清、叶圣陶的担忧却指向完全相反的方面。
蒋伯潜以清代废除科举为分水岭,将国文教育分为“科举时期”和“学校时期”,而学校时期又以“五四运动”为界限,前期以文言文为教材,后期以白话文为教材。他总结道,科举时期的国文教学与学校时期是不同在于:一,私塾教育与班级制度从师资到教授方式都是不同的;二,科举时期国文是唯一的课程,而学校时期国文只是很多课程中的之一;三,科举时期读的是“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而学校里废除“读经”,读的更多的是选集、零碎的文章,“近来竟采用引车卖浆者之言的语体文”。基于以上种种不同,蒋伯潜说,“国文程度的低落,在乎国文教学本身。”
与蒋伯潜站在不同阵营,倡导新文化、新国文的朱自清虽然承认这种低落,但他怀疑这种低落只是文言文单方面的而已,而不能说国文水平普遍低落了。“最近的舆论,以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很低落,这种低落,指的是哪方面?……低落主要体现在文言文方面,而白话文反而是大大进步了”。更对这种学校国文教育普遍唱衰的社会态度不以为然。“单就中学生的文言写作而论,五四运动以来,确有低落的情形,我承认这个。但这个低落有它特殊的原因,和学校里训练的宽严好象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左起许昂若、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
朱自清曾从事过五年中学语文教育,据实际经验,他总结过中学教育之困难,“第一,无论是读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第二,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第三,作的方面,总想创作,又急于发表。”所以令他和叶圣陶等教育家更加忧心的是,学生困囿于旧式教育,务虚而无实,没有运用语文的实际能力,即“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他们认为,以上的能力并没有在实际教育中实现提升,正是因为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对于国文教学没有正确的认知,将国文教育与旧式科举混为一谈,“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教师教育所没有的,惟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重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
叶圣陶认为,国文教育水平低下,问题正在于“古典主义的思维”和“旧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现代内容不相符,表达形式上又太多程式、腔调,目的上又非常“利禄主义”,通常以加官进爵、仕途经济为目的,让学习之人“专做摹仿仿迎合的工夫,非但不能终身受用,而且把心术都弄坏了”。此外,旧式教育方法又太过重视记诵而非理解,“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 ‘活书橱 ’,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 ‘人形鹦鹉 ’,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如何提升国文“学力”?他们编写课本、重拟教学方法
虽然蒋伯潜和朱自清、叶圣陶对于国文教育的担忧具体不同,但基本都认同,提升现代学生的国文水平,与科举时代不同,最重要的是培养“学力”——“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做到这些,就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欣赏并能运用国文,并且还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写于1945年的《读 <经典常谈>》里,有这么一段颇为戏谑的话,可以看做是叶圣陶对于不假思索背诵经典学习方法的反思。“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可是,学生得到了这种知识又什么受用。咱们不妨想一想。参与考试,如果遇到这一类的测验题目,就可以毫不迟疑地答上去,取得极限的分数,这是一种受用。还有呢?似乎没有了。在跟人家谈话的当儿,如果人家问你,什么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你的脸上自然也会有一副踌躇满志的神色。可惜实际上谈话时候把这种问题作话题的并不多。”
夏丏尊等《国文百八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8年
而如何培养“学力”呢?一方面,教育家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对于课本进行重新编著。三十年代起杨振声曾和沈从文、朱自清就一起编撰《高小实验国语教科书》和《中学国文教科书》,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人也合作编撰出《开明国语课本》《国文百八课》等等。对于形形色色的“选本”,朱自清认识到,虽然“选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文言和白话同在一本书里,前后文章差距太大,阅读时难免有“天各一方”之感,但是选本是是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的——因为学生精力有限,通读典籍不现实,“而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并且,学校教学并不是也不在于把学生所要的全给他们,而是“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所以精选课本的意义在于,“只要学生能从选读的名著中获取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就可以终身阅读没有宣读的其他名著”。
1946年叶圣陶(前排右一)与开明书店同仁
编撰课本之外,叶圣陶、朱自清在于具体教学方法做出了许多示范。1942年叶圣陶与朱自清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分篇章做出了语文教学示范,例如精读应该如何指导,而泛读又该如何为学生做版本、序目、参考书籍、参考书籍、阅读方法等等指导。比如,他们曾这样指导读诗,启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分析、研究综合感受的方式上,而并非只是如旧学般记诵。毕竟,记诵只是诗学的第一步——单记诵到底不够的,须能明白诗的表现方式。
叶圣陶等《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河南出版社1989年
“又如诗集,若是个人的专集,按写作年月,顺次看诗人意境的扩大或转换,风格的确立或变易,是一种读法。按题材归类,看诗人对于某一题材如何立意,如何发抒,又是一种读法。按体式归类,比较诗人对于某一类体式最能运用如意,倾吐诗心,又是一种读法。以上都是分析研究方面的事,而文学这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还得要综合地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
陈平原《六说文学教育》东方出版社2016年
回顾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国文教育家们的种种担忧和设想,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国民语文教育的“受用与否”是当时教育家们最为在乎的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这个“受用”是实际运用上的意义。而时至今日,人们问“语文到底有什么用”、“背古诗词可以上北大吗?”却有回返五四前“功禄主义”之意,对于这门功课的“功利”态度有可能戕害它的生命力和情感影响,正如北大文学教授陈平原所说,“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 ‘润物细无声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别的课程若非做专门研究,大都毕业就搁下,惟有研习本国语文,是 ‘活到老,学到老 ’。”
㈥ 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1、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
2、统一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
(6)语文教育教学扩展阅读:
语文教育相关延伸:语文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写作、班级管理、中国文化概论、文秘基础、三笔书法、普通话、教师口语、教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学、语文教育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等。
㈦ 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学什么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内学史、中国容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论、西方文论、新闻写作、中学语文教学法、语文教法实践、逻辑学、书法、语言学概论、教育心理学、美学、文艺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应用文写作、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影视文学等。
㈧ 如何做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语文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然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其地位甚至在学生心中被列在主课之外。这一点在许多学校都是不争的事实,非重点学校尤其如此。分析下来,原因多多,其中之一是:语文考试难以拉开距离,并且往往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不符。有很大的偶然性。导致学生认为学与不学没有多大差别,不愿花力气在语文上。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寻找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子。在帮助学生提高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我在摸索中积累了一些做法,介绍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一 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以生为本,展现个性
为搞好课堂教学,我首先与班级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努力摸清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发展的潜力等。认真分析,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和不足之处。做到对学生了然于胸,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失,采取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补差补缺,强化优势,突出个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2 师生互动, 力求平等
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这需要教师放下传统师道尊严的架子,态度和蔼,平易近人,贴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学中畅所欲言,敢于并愿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通过师生之间经常性的讨论,交流,质疑,答问等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形成良性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学生将新学的知识纳入到内心体验之中,感悟道理,增长知识,水到渠成的实现学习目标。
3优化课堂,灵活多样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中,努力做到深入浅出,通过多种方法,努力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另外,我还努力把知识点讲授和学生的自学,探究和实践,新知识的传授和旧知识的巩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45分钟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思维活跃,思路清晰,从而达
到从书本到实践能力的真正内化。
二 夯实基础 一步一个脚印
1 早下手,抓反复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问,靠短期强化毫无效果。况且从七年级到高三,学生的各科学业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年级越低就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要在学生刚进入中学时就抓紧其语文方面的学习。
七年级刚开学,我就购置了一套文学,文化常识和古诗词名句名篇摘录的材料,让学生课余时间背诵。为了克服遗忘,我将这部分内容定为每学期摸底测验的必考内容,让学生在反复不断的复习中加强记忆。积累知识,培养语文素养,打下夯实基础。
在文言文语法知识上,我采取的是一步到位的教学策略。即在七年级一开始就让学生彻底弄清楚文言语法规则。让学生自己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现象,这样做虽然占用了较多的课时,但几篇课文下来,学生就有了初步的语法素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便有了较快的初始速度,为后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用足教材,以本为本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非常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能力。
课内文言文我们全部仔细品读,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
课内现代文的必读篇目我们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对课文本身理解的结论,而是使其了解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方法迁移到课外的文章阅读中。泛读课文则是选择某一侧面,以学生讨论为主,运用所学方法自主解读文章。
3 分步前进,学写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没有一蹴而就,而是一般的记叙文开始的,逐步训练典型的议论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等。让学生先练并列式,层近式,结构提纲,再连缀成文。每一篇作文我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多多鼓励,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步步提升起来。
三 拓展广泛
1,扩展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这是我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仅仅初中阶段,我就补充了一百多段。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尽量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文章,鼓励学生将有些故事作为论据写入文章,并配套自编测试题,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 印发课文相关资料,如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题材或体裁不同的作品等,引导学生课外自读。拓展视野。
3坚持以简报的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紧密结合社会时事,把握时代脉搏。
坚持写随笔,抽时间做评价,优秀作文印发给全年级。鼓励学生。
四 考前冲刺
1 考前,我没有急于进入复习,课堂时间全部用来上新课,家庭作业以复习前四册书的内容为主,然后分四次进行测试,检查复习效果,不合格者单独辅导,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做到了人人过关。
2 专项复习。包括文言虚词,实词,古文化常识,诗词鉴赏等,每项复习结束都有自编配套试卷加以巩固。
3 作文方面,抽出课堂时间写作文,提高学生临场作文的能力。根据各班不同情况,从审题,结构,材料,语言等方面专项突破。
4 时事话题讨论。近年来的中考或高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我常常将报刊中的社会讨论热点拿到课堂上加以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后整理成文。这样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5 适度训练综合性试卷。为避免重复操练,我对众多试卷做了筛选,选择难度不同的试卷,全年级统一测试,重在训练考生的考试能力。
这只是我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一如既往的深入钻研教材教法,摸索创新,为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而不懈努力。
㈨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各种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养成时期,在此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对于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成长意义重大,笔者认为,新时期的教育已经不是传统"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一种模式,而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多种教学模式并行。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创新,贯彻落实,以便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首先要做好课堂导入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一样如此,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好的导语,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笔者认为,导语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激发兴趣,引导参与:《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需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抓住重点,短小精悍: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也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语文教学是一项人文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对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当然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们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情境设计不同的导入方法,你过也要注重导语设计的原则,要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过程
1、重视学生的情感引导
语文是一项人文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于学生情感教育的引导,以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情感体验,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学生理解深度的提升。这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刻。
2、重视课堂师生的互动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知识互动、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问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课堂上问与不问,问什么,怎样问,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需要教师们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课堂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另外,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3、重视教师教学风格的养成
“亲其师则重其道”,教师个人魅力、教学风格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需要教师们的注意,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己教学风格的养成。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最后也要做好课堂结尾教学
“行百里者半九十”,就算前面教学再精彩,没有一个好的课堂结尾,往往会使课堂教学前功尽弃,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可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也可以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个外延,是对于文章思想的另外一个思考,这就需要教学总结要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实现教学的有效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学习能力。
㈩ 语文教育(师范)和语文教育有什么区别
区别是这样的:大学的中文系一般开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言、语文教育等专业。相较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学起来有趣一些。但不管哪所大学的中文系,都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看来比较枯燥的课程。这些课程,对毕业后大多从事文字工作的中文系毕业生来说,是必须的。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毕业生具有较广泛的就业选择,主要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而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法则、技能技巧和管理知识并正确应用于实践。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能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科研论文。借助字典能较顺利地阅读外文文献和专业书籍。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中学、中师语文教师。下面是某一院校中文系子系中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的设置:(供你参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授予文学学士学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教师业务素质,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开设的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史(或文字、声韵、训诂学)、中外语言学史、普通逻辑、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类,三年制专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初等、中等学校进行语文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科研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开设的主要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史(或文字、声韵、训诂学)、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美学、写作、文艺心理学、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论、自然科学基础等。
语文教育专业是“语文”和“教育”的综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文学)。学制:三年。属于教育学类专业。
语文教育(师范)培养的的是师范生,四年读完后,就直接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不用再去考,非师范类的就还得去考教师资格证。拿着证可以不当老师,但是你要当老师就必须得要证。师范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这些,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期末考试,毕业后就直接有证。非师范的呢,就要等到每年考教师资格证的时候,自己再去考 ,要自己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总之呢,师范生呢,可以说是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拿到教师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