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与教学的区别
教育与教育学区别是其包括的范围的大小不同。教育注重过程,教学注重结果。
教育与教育学的联系是:教育包含教育学。
拓展资料:
真正的“教育”,不是从传授考试技巧,转为传授人文知识而已。
教育的本质
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有一句关于治学的名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知识入口稀缺的年代,能否有“博学之”的机会至关重要,因此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传授知识。
但在信息和知识泛滥的今天,治学的侧重点应该在于“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
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2. 教育与教学是什么关系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第一、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正在成长和发展的青少年,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在课外、校外活动中,由于不受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 研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 兴趣、爱好广发阅读各种课外读物,参加各种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广泛接触社会和自然界的 各种事物,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加深已学知识的深度,而且还能扩大视野,增长新知识。
第二、课外、校外教育是对少年儿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课堂教学是比较局限的,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的形式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此以前,学校采用的是个别教学的形式,在一个屋子里聚集着年龄悬殊,程度不一的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个别施教,教学内容和进度各不相同,教学时间没有统一安排,教学效果一般都很低。欧洲中世纪的学校和中国封建时代私塾的教学就属于这种组织课外、校外教育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学生的 不同需求,学生可以自愿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可以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这种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
第三、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多数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为主。整个活动过程是学生动手动脚,运用知识并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 过程。他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种锻炼,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四、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多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提供啊学生的 道德认识。但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只有通过行为时间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另外,学生在课外、校外教育活动中能接触实际的 人和事,能得到较深刻的 感性认识和情感上的感染,往往能收到比单纯的 说理教育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这就是两种教学的区别。
3. 做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哪些方面应该改进或加强教
我认为,一要敬业,二要学习。因此,我就结合在教学生涯上的工作谈谈自已的想法。
一、加强自向修养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做一名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民老师就得不断的深入学习,“给学生一杯水,自已先要装好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的要求,我认为,现代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装好一桶水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现代教师应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这是学生渴望,也是家长和社会所期望的。“过去,人民习惯用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始成干”来比喻对教师教育事业的执著,的确,教师好比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已:教师好比春蚕,索取了树时,奉献的是生丝。这是赞扬教师的敬业,但在我看来,这是讲教师的劳动只是单纯的为学生的成长而付出,似乎教师的劳动过程只是在不断耗费自已,而并非自身发展过程,在今天这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里,即使今天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如果不注意“充电”,终究会因为知识,意识等的陈旧或匮乏而落后于时代,我觉得,做为一名现代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树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重的教育价值观,。因为“学然后而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 只有困而后学,才能学得更扎实、更灵活和更实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情操。人先育德,才能有春风化雨的结果,育人而不育德,好比断线的风筝随风而去,不知所终。
二 、拓展教学艺术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教学好坏直接影响到每个孩子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课堂要有创新,教师首先要努力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以前的教学注重以教材为中心,以教测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唤起学生特有对知识的学习兴趣,反思自已,偿试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不停的实践和摸索,才能提高自已,反思自已的得与失。
三、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师与现代教师的区别应当有现代教育观,吸引新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一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人正确看待每个孩子们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也就是意味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的角度讲,他就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发展和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孩子都有自已独特的个性,我们要珍惜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当然,有独特性也就意味着有差异性,差异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明天就生活在过去”一个现代教师不应该拿昨天的禁锢自已,而应该用明天标准来规范自已的行为,紧跟时代,孜孜以求 勇于开拓 与时俱进 惟有如此,教师不仅仅是“蜡烛”,不仅仅是“园丁”,不仅仅具有“一桶水”,而是拥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老师在滋润受教育者心田的同时,自身的价值也会得到升华。“路漫漫其修远兮 , 吾将上下而求索”
4. 教育和教书的区别
这三者是密不可分,但也有区别. 教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把书本上的内容弄懂、记住,考试中能重复出来;教学就完全不同,这个词表述得已经十分清楚,应该是教学生学,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知识天天有,只学会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本领,才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育人也,核心在一个“育”字,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把一个“自然人”培育成“社会人”.现代的社会人需要具备的决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最需要的是创新素质、文明素质.教育的任务应该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的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现在的教书也好、教学也好,只是在教学生应付各类考试,显然是达不到育人的目的的. 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我讲你听,这是不对的.教学不是灌输,决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必须是双向交流;教学需要必要的讲述,但讲述决不是转述,教师不能以把知识讲清楚为能事,应该是引导学生脑子的积极运转.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导演”,使学生的情感、心灵都有所触动.能不能当好教师,能不能有效实施教学过程,关键不是看教师有多高的学历,有多渊博的知识,而是看他有没有能力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在实施过程中又能不能既当好导演,又能不能当好演员,把每一个学生的情感都调动到教学过程中来. 教师要较好实施教学过程,首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步骤.设计中必须严格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必须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可接受性.有句话说得好:教育者没有权力选择可以教育的学生,只有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教育的方法.这一点在基础教育中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把教师上的每一节课看作为一部长篇连续剧中的一集,一学期下来,不是上百集,也是几十集.这部“连续剧”不能中断,不能重复.教师在每一集中,既是演员,更是导演,学生也不是简单的观众,使参与者.教学过程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进来,情感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参与中学到知识,受到应有的教育.每一集都应该有高潮,有“看”点,如果平铺直叙,必然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当一堂课没有吸引力,学生没有兴趣,那必然是一个失败的教学过程.有些教师常常埋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从不考虑自己的课程设计得怎么样,这是不公平的.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在教育中这一点显得更为突出,因为教育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最高原则.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信息交流的过程、情感沟通的过程、心灵碰撞的过程、艺术创造的过程. 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的二个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把这二者孤立起来了,对立起来了,形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单边活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向交流、互相沟通、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尤其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的传播手段已经多种多样,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占有者,不再是知识的宝库.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教学. 情感沟通的过程.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每一种行为都受情感的支配,学习活动也是一样.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教学过程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效果.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就应该有情感交流的因素.在过去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教师学历并不高,知识并不很渊博,但是他很能理解学生,很能把握学生的思想情绪,适时、适度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他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非常受学生欢迎.有人可能认为,这种情感沟通只能在文学艺术性科目中才有可能.其实不然,所谓情感沟通,老师对学生心理、情绪的把握,这在任何科目的教学中都是存在的. 心灵碰撞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品格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暴露出各种疑问、困惑、矛盾的心理状态,同时也会展示出聪明才智独特个性的一面.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这一点,只有十分关注、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心理表现,争取达到共鸣的效果就是最好的教育.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还处于成长期,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某一种关怀与点拨,可能会产生处于医疗的反应,甚至影响其一生. 艺术创造的过程.教师实施教学决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不能简单地把书本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任务.一堂好课应该使学生在课堂上兴高采烈、其乐融融,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强.前面说过,教师所上的每一堂课是一部长篇连续剧中的一集,那么,每一集的艺术性、可接受性是对教师艺术创造能力的极大挑战,可能是一个比创作连续剧要求更高的艺术创造过程,因为它每一个场景都是现场直播,而且决不允许返工重来. 笔者曾按照这样的原则实践过. 1997年,受朋友之邀,我曾去一所培训学校担任高二同步训练班的老师.一般这种同步训练班的教学并不复杂,把一周的课程做一些梳理、把课程中的重点进行必要的强化、再找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习题加以巩固应该说达到了要求. 我在接这个班之前就考虑这样的问题:学生放弃休息,到这里来接受我的辅导,他们的心理既有积极好学的一面,也有被动无奈的情绪,如果我不能理解他们,情感上就会有隔阂;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学校,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我不可能十分了解,要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是不可能的,简单地我讲他们听,达不到信息交流的效果,而且,这些课程,学生在自己学校都听过,再给他们说一遍,没有什么新鲜的,必然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做习题吧,学生在学校已经做的够多的了,到这里还是做题,在有针对性,他们的心里必然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要上好这样的课程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除非我只是为了挣一点“外快”按照常规应付,责任性不允许我这么做. 结果我是这么做的.第一天上课,主管这个班的班主任跟大家说:这学期我们请到了很有经验的老师给你们上课,你们要专心听讲,认真记好笔记.这位班主任走了以后,我跟大家说:我不要求大家“专心听讲”,不要求大家“认真记笔记”.此语一出,全班惊讶,从他们的表情上看出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他们没有碰到过这样的老师.我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我讲得不好,对你们没有什么帮助,硬要求你们专心听我讲,这是不合道理的,我讲的内容你们觉得有用,你们自然会专心听的.你们来听课是自由的,怎么听由你们自己决定.只要不影响我讲课,做什么都可以.至于认真记笔记么,那更不必.记笔记必须要有选择,不要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就抄什么你们放弃休息到这儿来上课,目的不是训练记笔记的技能.我们是补习辅导班,所讲的内容,你们在学校都听过,只是有些当时没有听明白、听懂.今天听我讲,原来没有听明白、听懂的,现在听明白、听懂了,怕忘,觉得有必要记下来,就记在你的笔记本上,回去好好看看,这样才对你们的学习有帮助.”这段话基本上达到了“情感沟通”与“心灵碰撞”的效果,虽然第一次相识,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性格、特点,更不知道他们的学习程度,但是,我与他们的距离拉近了,为以后的“信息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后,那位班主任问我,要不要印一些试题,下次上课用.我说不需要. 我的课是这样上的:根据当周的课程要求,在备课时编写出十道很值得思考的习题.上课时,就把这些习题写在黑板上.我刚完第一题,学生们习惯性地就要抄写,我就立即制止,叫他们不要抄,要求大家认真想,看这道题应该怎么做,有几种答案,可以自由讨论.十道题写完,再留出二十分钟时间由他们想,由他们讨论,同时鼓励有想法的学生自动到黑板上来填写答案. 这种班的学生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程度很不齐,有普通学校学习比较差的,也有重点学校学的比较好的,又都互相不认识,让他们自动上来比较困难.我就反复讲道理,从学习态度讲到学习方法,还从新时代新形势下对每一个人品格的要求鼓励他们.这些道理不能长篇大论,只能在不影响他们思考的情况下根据现场大家实际的情绪表现适时插话.效果很好,慢慢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也是我了解了他们的对辅导内容的认识程度. 接下来就是我的主要任务,由我来讲评他们的答案.我的讲评一般有三个部分:解这类题的思路;与这类题的相关知识;以及做这类题容易犯的错误.(我把这种教法起名为“举一反三”,即,举一道典型例题,讲三方面的内容).在我讲的过程中,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自己觉得最有收获的记下来.大家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度过了二小时.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教学艺术的创造,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很受学生欢迎,这个班开始三十多人,后来发展到将近六十人,都是听说了我的教法而插班进来的. 现在有一个普遍认同的标准,只要谁教的班,学生考试分数高,就被认为是好教师;哪位教师能帮学生压到考试题,就被认为是最有本领的教师;哪位教师不辞辛苦,没完没了地加课,给学生辅导,就被认为是责任性最强的教师,这样的标准合理吗?是不是能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有一次,我的孩子回家对我说:爸爸,你管不管老师?(她就在我们学校上学).我说:管,爸爸就是管老师的.怎么了?她告诉我:他们班哪位数学老师,讲课车轱辘话来回转,讲不清楚.一到有自习课,她就进来,说要给补课.同学们特别烦她,又不敢说,叫我给你反映放映.我说:好吧,明天我去听听你们班的课.第二天我去了,的确很成问题.概念交待不清楚,除了书上的,没有更多的解释,主要手段就是反复叫学生练,这样的教学的确枯燥无味,学生不喜欢听,反感很正常.可是她是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先进党员”,主要就是她能不计报酬地加班加点,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辅导.我们说,不计报酬加班加点的“老黄牛”精神,的确可贵,但是,教学不是体力劳动,需要的不是舍得花费时间,而是要动脑子,要用“心”. 教学,是要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到了中学的学生,脑子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已经有许多已知的东西.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学生的“已知”情况,引导他们认识“未知”.为什么同样的教材,教农村的孩子与教城市里的孩子,应该有不同的起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就是这个道理.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引导,大家都知道的“启发式教学法”其核心就是引导.引导的目的就是转化,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认知程度上有一个转化,在知识结构上有一个转化,达到“脑子开窍”的结果,最终目的就是要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适应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教学,绝不是灌输.教师不是输出机,学生不是接收器.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地丰富,要想让学生全部接收,是不可能的.书本知识是有限的,而且一般都是陈旧的(起码是一年以前的).每一个成年人都清楚,中学所学的那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都没有直接派上用场.设置各门功课的目的,不是要学生死记住那些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学生脑子开窍,提高思维能力.那种灌输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绝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 所以说,各人的教学方法可以各不相同,但是,必须达到“引导”、“转化”、“开窍”的目的.“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奋斗目标.
5. “教育”与“教学”两词的区别
“教育”一词的汉字解释。“教”意为“老师全职授业”,强调全日制和专职性质,这是从“孝”的本义引申和转义而来的。“孝”本指子女为了全天照顾病危老人而彻底放弃田产和耕作,转义为全脱产受课业,从而有了”老师全天专职教授“的意思,并进一步发展出“像侍奉父母那样尊崇老师”的含义。“育”字从云从肉,“肉”指“人体”;“云”本义为“旋转聚合”,如天空中四散的雾气通过旋转聚合过程而同化成大云团的一分子,转义为“同化”,所以“育”是指对已经存在于世的人(即“肉”)进行同化工作,即对未成年人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使之能顺利进入主流社会,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对野蛮人,则采取“一帮一”即一个文明人与一个野蛮人结对帮扶的方式促使其放弃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习俗,转而尊崇和接受先进的中华文明理念和习俗,成为中华文明圈的一分子(请参考“仁”字的本义解释)。简而言之,“教”是指老师全身心授业,“育”指同化未成年人和蛮族人士,使这两种人成为中华文明社会的合格成员。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6. 教育工作者与教师的区别
两种的区别在于:
1、教育工作者是指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各级领导、专家、研究人员、教师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总称。教师是教育工作者的主体。
教师
(6)教育与教师教学扩展阅读:
【教育法中的《第四章 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第三十二条 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第三十三条 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十五条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资料来源:网络-教育工作者
网络-教师
7. 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正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为指导,将教学媒体作为与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基本手段和形式,运用系统方法,对教与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现代教育媒体不仅能传送语言、文字和图片,而且能传送活动图像,增强了信息的表达能力和教学直观性,将教学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地传达给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再现事物,可以源于“事物”又高于“事物”,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引导人们在教与学的内容上向更广、更深处发展。现代教育媒体中的设备功能齐全,能满足教学上的各种需要,尤其是幻灯机、录音机、视盘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日益微型化、自动化、遥控化、综合化、现代化,给教学带来方便。现代教育媒体中的声像教材,采用片、带、盘、课件等多种存储形式,把形、声、色、光,动、情、意融为一体,表达教育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使学生喜闻乐见。现代教育媒体传输教育信息效率高,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加速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识的深化,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和提高应用能力。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关系的负效应 现代教育技术在提供形声性、再现性、先进性、高效性、普遍适应性的同时,潜伏着导致教师依赖现代教学媒体而忽视教学过程设计、师生关系疏远的弊端。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育领域,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情感、心灵交流减少,削弱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导致了只重视“媒体教”而忽视“学生学”的倾向,出现了以“现代教育媒体为中心”的误区。教育技术带来的高信息量、多媒体化、网络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计算机很容易学到自己想学的内容;教师可以不直接接触学生而在计算机终端获得学生的有关学习情况,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和指导教学的依据。这较传统教育通过课堂讲授、倾听、观察、朗读、练习实地与学生进行言语与形体的交流相差甚远,教与学之间的直接交往减少了,变为通过计算机的“间接”关系所取代,不利于教学双方情感交流,也不利于教师进行个别施教。例如,教师不面对面答疑,让学生求教多媒体计算机,而计算机答疑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用先进的技术代替了教学思维,削弱了实验技能的训练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这样做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科技进入教育领域带来的正效应和负效应,二者同时并存,我们应从现代教育技术与社会其他诸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把现代教育技术同现代教育技术的社会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第一,凡属于现代教育技术本身尚不成熟、不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要靠深入科研,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来克服;第二,凡属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其他社会原因引起的消极后果,可通过社会变革、科学管理、宣传教育等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弱、限制或避免。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一)遵循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 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还必须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生二者之间,人是决定因素。现代教育技术要靠人来掌握,要通过教师施教于学生。面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不同个性特征,具有不同基础知识、不同基本技能的学生,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及教学对象设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以言语、表情、手势、态度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就不宜使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取得最好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业务上精益求精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使专业教学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单靠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技术水平远远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坚定的意志,不断进取,有所发明创造,以适应教育工作现代化的需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掌握现代教育媒体技术会有一定的困难。对此要有坚定的意志,勇于进取,战胜困难,培养知难而进、奋发向上的意志品格,努力成为拥有复合知识的新型教师,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最佳选择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坚持最佳选择原则,其内容包括:内容最佳、手段最佳、效果最佳、效率最佳及资源浪费最小。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首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要适当,要适合于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表现,体现出多媒体计算机的特长。教师不仅是教育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更应是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学习特性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传播的信息,对学生获取的信息加以监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必要的选择和调整。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凡是用传统教学方法或传统教学媒体能达到效果的就无需选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学校条件不具备和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时,就不宜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任何现代教育技术都具有正负双重作用,教师切不可把现代教育技术理想化、绝对化,不应片面夸大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盲目施教,在传授知识时不能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忽视传统教育和教育心理因素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不应片面贬低现代教育技术,过分强调负作用方面,抱着陈旧的教育技术不放,拒绝用现代教育技术施教。
8. 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创新
教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更新观念,让教师树立敢于创新的理念。
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还停留在起跑线上,别人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但更多教师对别人的成果处于观望态势,别说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去。这就需要更新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1、以专业成长与创新精神为核心,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四种精神”。即忠于事业的奉献精神、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勤奋踏实的实干精神。同时,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有主题的培训并留相应的培训作业(反思、案例、读书心得等);要通过现代化工具如博客与教师进行更广泛而自由的讨论;通过征集教学的论文和课案促进教师思考等等,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尽快的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尽快地站稳讲台,逐步成长为教学骨干。
2、通过专家引领,夯实教师教学教研教改的基石。学校应定期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展教育教学辅导及学术讲座,使教师能面对面的与专家进行教学探讨和学术交流;或者组织教师集中观看名家的教育讲座光碟,从中感悟和不断吸收教改和教学实践前沿的新理念。
3、开展教学比武,为教师搭建砥砺技艺的平台。开展教学比武能使授课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选择教法,吸取学科组成员的智慧,展示了一节节鲜活的、高效的、人文的、智慧的课堂。教师们积极听课,虚心学习,课后进行评课,就自己的所思所悟进行广泛交流,提出可供借鉴之处和今后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能营造学校教学研讨的浓郁氛围,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注入了新鲜的源头活水。
二、合理规划,让教师在常规工作中体验创新的成功喜悦。
1、抓细备课。要把每个教师个人钻研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起来,青年教师要规范备课、详细备课,先听师傅课再上课,这样可尽快缩短成长周期。对老教师的备课,要求不能放松,也强调备学情,备方法,这样才能求实效。集体备课要制度化,对集体备课效果要进行捆绑式考核,定期召开新老结对经验介绍会,及时总结经验。
2、抓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为此,教师要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每堂课师生情绪要饱满,互动面要广,思维空间要大,并留有一定时间练习消化,当堂巩固。“活”不仅在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更在于知识呈现方式灵活,提问多样,思维深刻,学生参与率高,让每个学生都有最大收获。
3、抓精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反思教学改进教学重要依据,杜绝教师误批现象,教师要建立“错题档案”记录,把学生常错的典型试题进行简单地登记、分析、归纳、小结,记录在“教师作业批改记录”本中。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一手资料,形成典型的学生作业案例。
4、抓实质量分析。精细分析每阶段每学科教学策略及具体举措;精细分析考试质量,分析到每门学科、每个学生、每道题、每个知识点。每次月考或学科竞赛结束后,要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精细分析考试质量,重点查摆问题,寻求改进措施。
三、把握机遇,让教师培训学习成为实践创新的动力。
1、运用班主任学习理念,指导班级管理工作。我校班主任都是参加各级培训后选聘的,我们首先要求班主任工作中必须渗透学习的管理理念,其次工作方法较以前要有所改进,管理方式要有明显的变化。在新学期班主任制定的工作计划中,学校领导班子对每个人的工作计划进行审阅,并对照以前的工作计划看变化,探讨每个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可执行性,操作性不强的责令班主任修改,审阅通过后每个班级的管理必须按计划落实,由政教处每月考评一次落实情况。在学校的督促下,七年级已经形成了学生学习小组管理模式,即每个学习小组为一个学习团队,小组学习由组长负责并与其他小组竞争。
2、运用教师学习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每年我们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的教师几乎占教师总数的30%,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我们要求教师学习后主动汇报,除了汇报学习内容外,要拟定一份指导教学的工作计划,由教导处和教科室审阅计划的可执行性,并在其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跟踪指导,落实计划,同时要求师徒共同分析,观察其成长。通过学习我校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绩。
四、搭建平台,引领教师在竞争中进行业务创新。
一所健康,充满阳光的学校肯定是一所公开的学校,一所公开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学校。我校一直全力打造一个公开竞争的环境,激发教师的渴望灿烂的心态,让教师的业务创新能力在竞争中充分的发挥出来。
1、从2001年开始,无论是初一新生入学分班,还是二、三年级分班,学校都采取了“学生由计算机编班,教师由班主任随机抽取聘任”的做法,并规定,任何人都不允许调班,这样,所有的班级,所有的教师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有了公平性、可比性、挑战性。
2、为了防止教师在提高成绩而在时间上打争夺战,消磨战,杜绝上课拖堂,提前上课。强逼强做等不公平的竞争现象,学校下大气力落实教改,引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
3、为了促进教师的成长,我校教师一切以工作论英雄,无论是年轻的教师还是老教师,无论其工作时间长短,贡献大小,也无论是领导还是群众,只按要其成绩优秀,工作出色,那么学生就认可,同事就认可,领导就认可。教师的评职晋级,评先表模等条件公开透明,绝不论资排辈,对于每位教师,学校坚持做到“五不”,不轻易表态、不轻易下结论、不施小恩小惠,不封官许愿、不以感情左右好恶。在这样的一个公开的环境中,教师的心情舒畅,人际关系和谐,工作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只有干不好的,没有不好好干的。
4、学校每月都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进行一次考核,并将结果张榜公示,接受监督。在同一起跑点上,要想赢得别人,不仅是个人简单教学效率的竞争,更是教师开拓精神的竞争,只有敢于创新,努力创新才会取得成功。
当然,一切因为时间变得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一切又因为学习而更新观念,日新月异。教师业务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该是引领的问题,每所学校都有成功的案例,在此每个教师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也会在教育教学中取得较好成绩。
9. 求助: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最好能够详细点…
这个问题道理本来就很简单!
1、教学主要目的是传授科学知识,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来讲,知识是为了使用的、是实践用的,不能为应试而教、而学,这有悖于教学的本质目的,应该以学以致用提高能力为目的。
2、教育不仅包括教学内容,还包括人的素质教育,教育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培养人高尚的思想境界。
科学赋予人的是能力,人的能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制造灾难,人思想指导行动,行动只是思想的部分外在表现,高尚的思想境界可以指导人正确实践。
所以,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的是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