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传承论语经典文化"教学反思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国学大师-李-冠-论讲解《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贰』 学习了<<论语十则>>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编辑短评:作者对于《<论语>十则》的教学确实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并能够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还有教学反思。课改需要这样既有理论又能实践;既会教书,又注重育人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老师。
『叁』 如何发挥教学反思的作用
如何发挥教学反思的有效作用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如今,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姿态直面我们的教育之时时,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面对着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觉得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着诸多变化,教学反思也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几年来对教学反思的实践,使我认识到教学反思的可贵之处,它能将我在课堂上的意外收获、得心应手、一吐为快;它能把我的失误记载成文,作为前车之鉴;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论性的经验,从而使我在教学中得到更深刻的历练……
所谓教学反思无非是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进教者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有效的处理和运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我的理解就是把课堂教学实况象放电影似的在头脑中重过一遍,回顾一下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反馈怎样……然后把注意的焦点对准那些使自己激动以至于一时难忘的事情上。最后抓住时机、选择典型事例、新鲜感受、深刻体会……记录下来,这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完全自主化的东西,有感则反,无感则无需反。它不应该是一种任务,而是一个习惯。它没有固定的格式,文字也可长可短。比如写一两句话、或写成教学心得,、或写成日常札记都可以。只要内容集中具体,有思可循即可,不必把一般的教学过程统统写进去。如果我们能利用好反思的作用,对我们业务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好处的。
首先,反思要写自己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有亲身感受,内容新鲜、具体。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在教学实例中探及某种教育规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论高度,作一些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比如:我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在最后一环节里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再把自己的感受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们有的感情读;有的想象绘画;有的背诵好词佳句……刹那间掀起了本课的高潮。这一小小的策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有一种新鲜感,同时也让我顿悟在引导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活动中,体验与想象是一剂良药。于是我把它记下来,从而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了“想象”的教学效应,并且运用到作文教学中,效果特好。通过反思,为我们的今后教学积累经验 促使我们带着教学中的问题学习教育理论,把点滴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为教学研究积累材料。在积累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增强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其次,教学反思既是课后备课,又是课前备课深化和发展。它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以便从中探索教学规律,使教学工作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乃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次,我在教学《月光曲》时,启发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情境。让大家都闭上眼睛,听我深情的朗读,想象月光照在大海上的情景,我原以为学生能想象出来,可有一名学生却站起来说:“我闭上眼睛……一片漆黑……”顿时,一阵哄堂大笑,可是当我稍作思考后觉得感触颇深,我顺势引导:你希望看到些什么呢?学生:“我真的想看到大海”。“为什么呢”?学生:“很美,但我们却看不到……”话说至此,我觉得我的这节课上的一点都不完美,我应该在上这节课之前,找到《月光曲》的音乐,收集夜色中大海的图片,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观看,那样效果会更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所以,我把我的失误记下来,并时刻告诫自己,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让老师不会在课堂上留下遗憾,让学生也不会留下遗憾。
每次讲完课后,我都认真反思这次课的得与失,这样可以促使我们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根据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刚接一年级时,有一天讲课文《快快乐乐》,朗读课文时,我发现我们班学生的平翘舌严重不分,我赶紧相机指导。课下我马上记下来,反思自己在课堂上指导不够,并且再上课时对学生的平翘舌进行强化训练,现在孩子们的平翘舌读得很准确。
总之,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有效的发挥反思的作用,使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肆』 如何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叶澜先生认为,一个教师反思三年,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反思对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反思从词义看是内省(内心反省)、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反思包括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德育工作的反思、学校管理工作的反思,而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学的反思。特别是课程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更需要教师做好反思工作。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首先应该搞清什么是教学反思,搞清了教学反思的概念,对如何进行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表现从技术上、伦理道德上进行回顾、重视、质疑、分析,自己考察自己,自愿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通俗地说,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持续的批评性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主动关心自己教学行为的目的、结果、手段效率的一种行为,是不断控制、评价、修正自己实践行为的一个过程。要回顾和回忆已有的活动,更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反思是一种手段,它的实质在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使不好的事情以后不再发生,好的做法继续发扬。
二、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是教师成长的至理名言,许多教师有较深刻的体会。
如果一个教师或许工作了20年,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20次重复。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为什么只有经验不能成长?为什么经验加上反思就成长了呢?
1.反思使经验(含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
叶澜先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师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师,越能使自己的经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一位数学老师教的学生成绩总比别人好,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答不出,后来通过反思,发现原因是每个学生只用一个作业本。学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业情况,经过认真总结,他的经验就提升为及时反馈原理,讨论时,老师们也认为,只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与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反思能帮助自己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反思能帮助教师从每天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顾过去,而是为了指导未来的行动,反思帮助探究和解决问题,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有的教师在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好小组,选好组长,做好培训,用好评价,加强引导,如果将这五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起来。
我们认为,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不认真反思,不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
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入手,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的体验进行回顾,从而使自己变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帮助自己学会教学的好途径,某个内容教学失败了,反思为什么,下次就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逐步就学会教学了。
无论是教学的失败,还是教学的成功,教师只要认真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提炼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论所不能替代的精华。
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反思可以由教师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使教师全面发展。
按照教师职业特征,一般认为,5年以内是新手型教师,关注的是具体的教学技能;5年—10年是适应型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策略,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综合应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20年以上是专家型教师。但自己不把握进步的机会,是不会自动越级的,可能到退休还不成熟。
通过反思,不只关注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成绩;还应关心教师本人如何在教学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复一年机械重复自己的工作,教师需要做自己成长的有心人,才能缩短成熟的时间。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狭义的反思是对课堂行为的反思,广义的反思包括对课前设计中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课后的反思。
『伍』 如何个人提高反思能力
叶澜先生认为,一个教师反思三年,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见,反思对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反思从词义看是内省(内心反省)、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误),反思包括对教学工作的反思、德育工作的反思、学校管理工作的反思,而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学的反思。特别是课程改革进入到攻坚阶段,更需要教师做好反思工作。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首先应该搞清什么是教学反思,搞清了教学反思的概念,对如何进行反思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表现从技术上、伦理道德上进行回顾、重视、质疑、分析,自己考察自己,自愿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的原因、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有效性进行评价,通俗地说,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持续的批评性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主动关心自己教学行为的目的、结果、手段效率的一种行为,是不断控制、评价、修正自己实践行为的一个过程。要回顾和回忆已有的活动,更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反思是一种手段,它的实质在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使不好的事情以后不再发生,好的做法继续发扬。
二、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是教师成长的至理名言,许多教师有较深刻的体会。
如果一个教师或许工作了20年,没有反思,也只是一个经验的20次重复。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于经验的获得,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原有理念及不适当的行为就很难改变,其结果是他的教学将可能长期维持在原来的水平而止步不前。
为什么只有经验不能成长?为什么经验加上反思就成长了呢?
1.反思使经验(含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
叶澜先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片面、肤浅的经验;不会反思的教师,他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至多只是经验的累积;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教师越能反思,就越是好的教师,越能使自己的经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一位数学老师教的学生成绩总比别人好,别人问他是什么原因,答不出,后来通过反思,发现原因是每个学生只用一个作业本。学生要隔天才能看到先一天自己做的作业情况,经过认真总结,他的经验就提升为及时反馈原理,讨论时,老师们也认为,只有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与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2.反思能帮助自己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反思能帮助教师从每天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反思的目的不只是回顾过去,而是为了指导未来的行动,反思帮助探究和解决问题,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有的教师在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分好小组,选好组长,做好培训,用好评价,加强引导,如果将这五个环节的工作做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就会好起来。
我们认为,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不认真反思,不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
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入手,对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的体验进行回顾,从而使自己变得成熟。
反思是自己帮助自己学会教学的好途径,某个内容教学失败了,反思为什么,下次就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逐步就学会教学了。
无论是教学的失败,还是教学的成功,教师只要认真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提炼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任何教育理论所不能替代的精华。
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反思可以由教师自发行为变成自觉行为,缩短教师的成长周期,使教师全面发展。
按照教师职业特征,一般认为,5年以内是新手型教师,关注的是具体的教学技能;5年—10年是适应型教师,关注的是教学策略,能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综合应用技能;10年—20年是成熟型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20年以上是专家型教师。但自己不把握进步的机会,是不会自动越级的,可能到退休还不成熟。
通过反思,不只关注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成绩;还应关心教师本人如何在教学中得到提高,不是年复一年机械重复自己的工作,教师需要做自己成长的有心人,才能缩短成熟的时间。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狭义的反思是对课堂行为的反思,广义的反思包括对课前设计中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课后的反思。实践前的反思是一种超前的反思,在实践前形成三思而行的习惯,对提高教学的预见性非常有帮助,如准备一堂新课时,想一想以前是怎么处理的,有经验吗?有教训吗?遇到教育中的难题时,先想一想,原来遇到过类似事情吗?是怎么处理的?过去的处理是否取得了好的效果?实践中的反思是边做边反思,通过活动中的反思,观察所发生的行为,就好像自己是局外人,借此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应之间的动态因果联系。教师在反思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既是演员,又是批语家,反思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它们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实践后的反思是教学反思的主要部分,重点要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情感态度目标)
对于一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先反思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在教学设计时,确定教学目标不能太笼统,应该将课标中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灵活运用”具体化,变为可操作的内容。
2.总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反思教学技能
一堂成功的课例,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多方面都应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教学过程才会出现闪光点,才能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课堂要精彩,要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教师设计精彩的片段,或者想出一个好点子,片段的内容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语、课堂引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重点与难点有创新性突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对学生做出的合理结论给予赞赏,点子的内容可以是故事、游戏、趣味问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说话语言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的原因,对情况进行分析之后,要做出改进措施,以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3.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
课堂内,教师对学生往往容易造成无形的伤害,可教师自己难以察觉。大家认为,这一点是最值得教师反思的,而且教师要十分留意自己的课堂教学细节。例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是否批评了他。
有个学生考试不及格,教师发试卷时说:“你怎么个子这么高,分数这么低?”这个学生顿时脸就红了,趴在课桌上头都没抬起,随后变得很忧郁。教师发现这个情况后,感到很后悔,经过反思,向学生道歉,这个学生后来学习很用功,考试成绩也慢慢好起来了,这就是教师反思得到的回报。
4.发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因材施教人人赞成,但做起来难,特别目前班额都比较大,一个班有五六十人,多的超过七十人,教师在课堂内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确实难度很大。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要有所发展。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安排不同的作业,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多多思考,提高思维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本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加做,教材上个别特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尊重学生差异,反思平时教学上的“一刀切”,对指导教学非常价值。大家认为,只有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安排不同的作业,考试上也出一些不同的题,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5.反思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权利问题,在中小学课堂中,教师思考得比较少,而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要主动学习,要探究性学习,这里实质就包含了学生相关权利的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反思自己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思考权、发言权、获得鼓励权、读书权、想象权、选择作业权。
教师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内有发言的权利,有些教师虽然要求回答问题,或者谈想法,但往往学生刚开口,只要不符合自己的预设,就立即打断学生的发言。有时,一节课尽是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成绩差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如果一节课中,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即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的课决不是好课。
新课改提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堂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意见,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要给予鼓励,即学生有获得鼓励的权利。上课后,教师要反思自己表扬学生了吗?表扬得恰当吗?自己用什么方式鼓励学生的?
学生应该拥有自己的权利,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的权利,才能将课程改革提倡的新理念落实到实处。
6.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动。大家认为,教师们都知道教育观念的重要,但对于具体应该如何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观念,思考得比较少。因此,教师十分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以检查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正确。例如,上完课后,想一想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等等。
7.反思自己的专业知识
目前,有些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比较低,尤其是数学,很令人担忧。在各级赛课中,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教师也不是少数,赛课教师还是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经过了许多人精心打造的课都出现知识性错误,那么,在日常教学中,错误多就更不要说了。
有个学生问老师:自然数与偶数哪个多?教师毫不犹豫地回答:自然数多,理由是自然数是1,2,3……。中间没有间断的数,而偶数是2,4,6……,中间有间断的数,那么,自然数就比偶数多。这个问题不难,教师却回答错了,反映了教师专业水平低。因此,教师需要反思自己内容教错了吗?自己的知识储备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吗?自己的知识能够满足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吗?只有不断反思,才会知道知识上的缺陷,才会努力学习,弥补不足。
总的说,要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从反思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反思的三个步骤
1.要收集发生的问题的信息,行动回顾。
回忆教学情景、过程、原因、结果,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学生的感受和思考状况。
特别是对发生了不正常的问题、现象的情形要回顾,通过信息回顾提出问题,教师对课堂内出现的现象,哪怕是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不能漠不关心,而要认真反思,找出原因,思考解决的办法。
2.对课堂中的信息和问题进行研究,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进行怀疑、质疑,从反思得到困惑。
要善于怀疑自己的行为,怀疑所运用的理论,经常思考,这样对了吗?可以吗?
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析,看是否有效行为,无效行为是否太多,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中,提供了下表,老师们可以参考。
有效行为
无效行为,负效果行为
机敏、热心
呆滞、烦恼
关心学生与班级
对学生及班级活动不感兴趣
愉快、乐观
不快乐、悲观
能自我控制情绪
容易发脾气
有幽默感
过分严肃
认识和承认自己的错误
不自觉和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公平、客观地对待每个学生
不公平、偏爱
能忍耐学生的错误行为
不忍耐
与学生一起工作时表现出理解和同情
对学生冷淡、讽刺
与学生关系和谐、有礼
与学生关系疏远、逃避
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及学习中的难题
察觉不到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困难
赞扬努力的学生、鼓励表现好的学生
不赞扬学生、过分挑剔
真诚认可学生的努力
怀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社交中,考虑别人的反应
在社交中,不考虑别人的反应
鼓励学生尽其所能
不鼓励学生尽其所能
妥善计划与组织课堂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没有计划和组织
在教学计划内,课堂步骤有弹性
步骤过分死板,不能脱离计划的限制
预期别人的需要
不能照顾个人差异的需要
教学技术新颖有趣,能刺激学生
教学枯燥呆板,没有趣味
示范与解释清楚、实用
示范与解释不清楚,无引导
这一步,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要求要苛求,要自己质问自己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太好的。
对做得好的,也可以想一想,我是怎么想的?是否有理论依据?对做得不好的,要思考,我怎么会这样呢?
3.在探究中找到解决和消除困惑的办法。
针对反思中得出的经验、教训,教师要进一步思考:我能做什么?我怎么改进?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何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益处?
一位老师在星期五讲课时,告诉学生要善于学习,要把所学的一小节内容进行整理,写出一个概括性的复习总结,其实意味着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但到星期一要求学生把做的总结交上来时,一些学生没有完成,老师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有的学生需要视觉提示,要明确把作业的内容写在黑板上,不能混在一般性讲述的要求中。于是,反思的结果就是:要把口头布置的作业写在黑板上,要求要明确具体。
五、教学反思的记录与交流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有记笔记的习惯,将反思的内容记录下来,这些反思笔记是宝贵的教学资料,是提升反思质量的基础。参加讨论的教师许多都有记反思的好习惯,并且讲述了自己的记录方法。
写反思日记或教学后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或失败的教学,可以只简单地写几个要点,写在教案后面也行;可以是详细描述事情经过;可以做资料分析;也可以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教师自己记下来的东西,是非常鲜活的,很有价值的。有些老师写不出像样的教学论文,是由于平时没有反思与记记录反思,一到写文章时,就没有素材,即使写成了文章,也是东拼西凑,没有可读性。
写反思时,可按事件写,也就是说,把类似的多件事联系起来记忆、反思。这样做可以系统总结一类教育现象,为今后处理同类教育现象提供借鉴的蓝本。
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写,写教育故事,把教育中的真实故事写出来,穿插自己的议论、思考,教育叙事是适合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好形式,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从故事中提炼出教育观点。
教师要学会与同行交流教学反思,自己在反思中如果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论是好或是差的,不妨告诉同行,与大家一起讨论。也可以数学组为单位,不定期举行反思交流会,与人交流、讨论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办法是否最好。教师聚集在一起,把自己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
现在网络已经进入发寻常百姓家,教师可以将反思发到相关的网站上,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讨论,特别是有可能引起一些教育专家、教学高手的重视,他们如果能够参与讨论,则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反思质量。
六、反思意识的提升与反思能力的提高
1.反思应该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自觉行为
反思对教师的责任心要求高,不负责任的教师是不会去反思的。要使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首先是教师对反思要有内在动力,也就是教师要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积极的进取心,旺盛的求知欲。其次,要有外部的推动力。有的学校规定:教龄在五年以上的教师每周写三篇教学反思,每篇500字;教龄在五年以下的教师每天要写300字以上的反思,每周教研组要检查,要交学校。但实践中由于措施不到位,教师很难坚持下去,逐渐就变成到处抄、应付。这样就失去了反思的作用
2.反思是需要毅力的行为
在反思中,要自己揭露自己的短处,是诱发痛苦的行为,没有毅力就难以反思,这种毅力体现了反思的持续性,需要教师战胜困难、忍受痛苦,盯住自己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进行批评,自己要督促自己,要敢于向别人承认自己教学中的不合理性。另外,要长期坚持反思,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毅力支持。因此,讨论中大家认为,只有坚持长时间的反思,才会看出反思的成效。
3.使反思成为自己的习惯
经常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就会形成反思的习惯,就会自觉地在教学之前、之中、之后,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进行反思。
曹化老师认为教师形成了反思习惯,就会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收获。
4.提高反思技能
反思中有时要进行比较、讨论,要查阅理论,要进行自我观察、判断、评价、调节。这些本身是一种能力,教师要掌握反思的技能,提高反思的质量。
5.反思要适度
反思不一定是个人闭门造车,有时可以集体反思,大家讨论,反思也不要很多专门的时间,茶余饭后,大家在一起可以聊一聊;每周开展教研活动时,大家可以交流一会儿。这样做,就显得比较轻松,就不会将反思看作一项专门的工作了。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一条途径,也是教师从事教研的好方式。我们讨论的目的是希望老师们重视反思,提出反思中的一些问题,具体到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做许多细致的工作。
『陆』 小学语文公开课《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节公开课,我是想要探索如何进行活动课的教学,并希望与同行们互相探讨,共同解决长久以来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我主要尝试了以下三点:
第一,创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针对以往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不大、置身事外的现象,把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上。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自主探究兴趣,我对本单元的教材进行了再处理。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变“漫游语文世界”为“走近孔子”,目标直指《论语》及孔子,有的放矢。活动准备阶段,以公开课为契机,鼓励学生勇于展示,为集体和个人增光,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变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第二,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分享的喜悦。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上,突出强调小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第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真正“活动”起来。课堂上教师的的作用应该是“抛砖引玉”,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教师,而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领悟道理,受到熏陶感染,并能够自由地享受学习之乐。这节课,教师只在开始上课时激情导入,结束时总结并指导作业,中间部分只是随机点评和补充,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
但是,课堂最后生成的效果并非完全如我课前预设的那样。首先,表现在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上。前期的组织过程有点疲沓,小组代表人数偏多,有部分资料重复的现象未加以调控。因而最后教学用时不够,没有进行活动评价和小结,巩固练习的部分处理也太快。其次,活动的分组缺乏科学性。我是按座位就近的方式分的小组,事实证明,这样分组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交流汇报中,有小组内容重复的现象。还有,活动成果的生成方式单一。在活动课结束时,为了巩固活动的成果,我让学生每人完成一道成语和名言积累题,此外,建议各小组把活动的内容办成手抄报。但我在指导的时候,太过粗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形式。
『柒』 六年级上 湘教版 语文 教学反思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有很多内容学生不易读懂,或有时似懂非懂,但我学习的目的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的精华中有益于自己的思想修养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在于逐字逐句吃透课文,而在于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交给我们的学习方法和做人道理。
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四则》了。
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1、充分利用电化教学。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制作了幻灯片。内容包括孔子及《论语》的有关资料、重点要理解的句子、学生喜欢的课文内容、背景音乐等。在提供信息、突出重难点、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课堂气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各自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将信息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信息量。
3、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环节。在小组学习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就解决了。避免了重复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本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由于古文中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多,有的同学在个别知识点可能还不够理解。
2、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讨论来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一定深入钻研、虚心请教,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力求走在教改的前列。
一、教材的钻研是课程拓展的根本
教材中提供给我们的仅仅是半页纸、一幅图、一句话,初看起来的时候,觉得内容空洞简单,无法把握,但是经过仔细钻研后发现,其实文本中蕴藏非常丰富的知识。简单的两个方面:姓的来历;名字的含义,但是深究下去之后,你会发现,即使是姓的来历这一方面,作为中国的姓氏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要把它讲出一点皮毛来,恐怕一节课是远远讲不完的,而名字的含义中蕴含的人文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经过这样的分析后,逐渐就使课程的内容饱满起来。而如何使课程的内容在充实的基础上又能可行呢?这又牵扯到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做到合理的取舍。比如说,姓氏文化光是姓的类别有上千种,此列只做到让学生了解,一语带过就行了,讲课之后,会造成学生更大的困惑。再如名字的含义,有的孩子的名字甚至有几辈人的渊源。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也发现有学生的名字有父母很高层次的希望,甚至脱离了名字的说法,那么我在课堂上选取名字的含义内容时,是紧紧围绕“名字”的。
有了这样的充实后,如何使课程的内容有“味”,就是一个依托教材的拓展了。因为整本教材都是一个连贯的整体,不可能将这课“拎”出来上,形成“孤立课”,因此我结合第一单元的内容,纵观后面的内容,确立本课应拓展在学生的名字中,感悟到来自家庭中特别的爱,并培养学生一定的感恩意思,明白父母在名字中寄予我们这样的爱,我们也应该怎样去做,回报这种爱,在此环节,学生感受很深。
二、材料的收集是课程开发的依托。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师生双方依据课文的内容要全面地收集、整合资料,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学习计划、教学计划。在本节课的准备工作中,从学生方面看,我让学生多途径地收集姓氏的来历,包括网上查找、书上看、询问老师等……事实上,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自己姓氏的来历,也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他们探究新课的欲望,并在向父母询问自己名字含义的时候,有了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为后面实施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从老师搜集课程资料来看,我的体会最深,可以说是“心中有粮不慌”,因为需要我录了一段家长的录音,为了录音的效果,多次与家长交流,把握了家长对孩子的那种情义。后面,在搜集宇航员和奥运明星的图片时,也是多留心眼,不仅仅是做一个课件的查找制作,也是对每位明星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所以但课堂上突然出现断电,课件不能使用时,能够比较从容地将课件上的内容用语言描述出来,没有造成慌乱的局面。而走进学生家庭收集到真实的父母对子女的心愿,在课堂上让学生突然知道更是有一种惊喜,使课堂呈现较生动的画面。
但在这次资料搜集上也有不足,只注重了搜集而没有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学生资料中搜集的姓氏来历的内容,因为涉及到许多生僻人名、地名,学生读熟了,但没有经过自己的语言整理讲述出来,学生讲给他人听时,都是一知半解的效果。
三、灵动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分为,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挥,学生才能去探索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我竭力使自己进入角色,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学生。重要的是语言的魅力能打动每位学生的心,“你是今天的第一位勇敢者”,“你的记忆力真令老师佩服”,“哎呀,多少年前,我们是亲戚呢”,这种灵活、随机的语言既能展现一位教师的亲和力,更能走到学生中间去。
如果说这节课最让我难忘的应该是教学中突然断电,怎么办?课件上的重要内容都不能展示出来,我灵机一动决定用语言去感染学生,用生动的话语将课件内容描述出来。这种机智的语言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是妈妈爱的呼唤。当我深情地再现课件内容时,学生果然被深深地打动了,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同样在描述明星时,用上激昂、深情的解说词式语言,学生不仅猜得出是谁,而且在我的描述中有了对明星名字和品质联系的双重认识。这样的做法没有使课堂教学因为停电突然中断,反而使师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是一种教学机智,是我们每位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因为我们谁也不知道在课堂上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本次研讨课还给了我许多新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对课程的处理上还有许多不足,但通过上课有效地促进了自己的成长,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努力学习,获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