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教学设计34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第一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最后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引导: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手机铃声,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
教学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锣、鼓、钢尺、橡皮筋、铁条、音叉、泡沫颗粒、琵琶、课件、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声音,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声音。(播放课件)
2.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你想知道声音的哪些知识?(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一:利用鼓,钢尺,皮筋作出不发声的演示。
看,这是什么?(尺子。)如果我用力弯曲尺子,它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
再看,这是——橡皮筋。如果我用力拉伸皮筋,它会发出声音吗?师演示。
再看这个鼓,我用力按压鼓面,鼓会发出声音来吗?师演示。
师:老师费了这么大的力,还是没能让它们发出声音来。你们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声吗?
活动二:老师给你们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种物体(出示三种物体图片),请你们想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实验要求:
①、实验前先讨论怎样做,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每个实验要重复多做几次,力求准确。比一比哪一组想出的发声方法多。②、每个人在制造声音时,声音不能太大。
1、学生分小组活动。
2、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真能干,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使物体发声。可是为什么你们的办法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而刚才老师的办法却不能使物体发出声音来?
活动三:请大家带着问题去观察钢尺、橡皮筋、鼓的发声过程。实验要求:
①四人小组合作,仔细观察在鼓面上放上泡沫颗粒,击打鼓面有什么现象。②钢尺,橡皮筋发声时有什么现象。③思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在发声时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⑶ 声音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认识音量由物体的振动幅度决定,感受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和高低变化。
【教学准备】
为每一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2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杯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一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一段音乐给学生欣赏《西班牙斗牛士》,问学生:听了音乐后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
揭示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展开新课
1.观察比较声音的强弱变化
一把钢尺,怎样使它发出声音?
(1)实验:使钢尺的一部分伸出约10cm,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另一端。注意拨动尺子时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先轻轻拨动钢尺,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的上下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复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2)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2.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变化
(1)实验: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四个杯子,分别盛水:满杯,3/4杯,1/2杯和1/4杯。试着用铅笔和小木棒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现在记录单上记录预测。
由水多到少或少到多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发出的声音,并做记录,与预测进行比较。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实验预测,对结果进行分析。
(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装置:一块木板钉两个钉子,钉子之前绑一个橡皮筋。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在今天的让橡皮筋发声的实验中,老师有新的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写,再拨弹。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注意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同时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振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交流实验发现,对发现进行分析。
(3)小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
(三)总结
课外拓展:听听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科学教研员邓老师和叶老师的点播指导下,我感受颇深:
1、 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学生发言的亮点把握不够。
在我的科学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的时候,我往往想的是我设计的下个环节是什么,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是否在我的欲设之中,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和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却视而不见。
在探究尺子不同振幅产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的实验中,学生对于“重复做3—4次”都有各自的观点,特别是有个学生提出:做1次,不能让我们观察清楚尺子的变化和声音的变化,重复做3—4次,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多么好的发言,的确,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就能给我们新的发现,很多科学规律的发现不就是这样来的吗?但在课堂上,学生这样精彩的回答我却忽视了,如果我当时能对她的发言加以肯定,我想小女孩以后的科学素养多少会有一定的发展。因此,我觉得我们在科学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的问题和他们的发言。
2、敢于大胆的处理教材。
新课程科学教材内容的不断修改,不断改动,不断完善。我想,编写教材的专家们和我们一线老师一样,也在不断反思,发现了有些内容编排的不合理。一样新东西的出现,是在不断更新中,不断变化中,才完美的。因此,我们一线老师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教学需要,大胆的处理教材。《声音的变化》中既有探究声音强弱的活动,又有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而接下来一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整课都是探究声音高低的活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两课的教学内容作一个简单的处理。利用一节课时间设计各种相关活动(尺子振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橡皮筋松紧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不同长短铁钉震动声音高低的实验探究等),专门探究声音的高低变化,一节课专门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这样可以理清学生的探究思路,更能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3、科学教师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
在这堂课中,我竟然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科学性错误。我认为同样大小的杯子中,盛入不同量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敲打时,盛水越多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盛水越少的杯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主要受第一版《科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经过两位专家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水越少,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高;水越多,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越低;看来,我们科学教师真的要加大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如果有些科学概念,科学实验现象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那么真的是大糊涂教小糊涂,误人子弟。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一些科学杂志,一些科学专著,还要去了解更高年段的科学知识。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要有自来水的容量。
总之,通过本次上课,我受益非浅。我相信在专家们的指导下,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会成长的更快。
⑷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谈话:在三年级科学学习过程,我们用到了多种方法研究、认识物体,你们还记得有哪些研究方法吗? 学生回答:看、听、摸、闻、尝、画﹍﹍
教师:同学们说的很对,但是科学研究中一般不提倡用尝的方法。对于不知道的物体要用“扇闻”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来研究、学习新的知识。
2、教师课件出示问题:(1)这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2)这些声音你都喜欢吗?为什么? 教师点击,学生倾听。
教师再次出示问题:关于声音,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教师选择合适的进行板书: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这节课我们就选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来探究一下吧! 二、学习新课
(一)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作出假设。
1、(1)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其实,猜测也是一
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认识实验材料并分组实验,探究发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
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教师出示,学生一起说出名字来。) 教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教师:在实验之前,老师有几句话送给你们,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 教师:读完了吗?下面开始分组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3、汇报交流:
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会产生声音,也就是说力不是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谈话:要知道物体为什么发声,我们就要观察物体在不发声和发声的时候有什么区别。先看看自己手里的橡皮筋和钢尺,它们在不发声的时候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静止不动。
教师谈话:那现在再看一看橡皮筋和钢尺发声的时候又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轻轻拨动橡皮筋和钢尺使它们产生声音,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交流---来回动、上下动、往返运动??
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都认为声音是由物体的运动产生的,那么现在看一看老师手中的钢尺和橡皮筋运动了吗?(教师手拿钢尺和橡皮筋来回晃动)
教师:对这个实验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运动使物体产生声音也不是科学的解释。下面再来看一看老师的实验:
教师敲鼓,注意在实验前要在鼓面上面放一些沙子或者是纸屑。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呢?(学生回答:鼓面上下动。)
教师谈话:同学们都观察的很仔细,那么我们把这样的来回上下往返的运动称为振动。
教师课件出示振动的定义:一个物体(如直尺、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运动。
教师谈话:先在请同学们再来总结一下声音产生的原因。 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还学习了一种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放大实验现象。即当我们用眼睛观察不到物体在振动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来证明这个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二)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1、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发声的物体真的都在振动吗?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音叉,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音叉完成下面的实验。 实验方法:
(1)用轻而短促的力敲击音叉和用较大的力敲击音叉,然后用一个手指轻轻的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有什么感觉? (2)、将音叉敲响后接触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完成后交流反馈。
手指有麻的感觉,水面上产生了波纹,波纹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继续进行验证:
演示实验一:液体发声------倒水实验
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会发现水槽中有水溅起来,同时可以听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液体发声时也在振动。 演示实验二:气体发声----气球放气实验
给气球吹气,使气球充满气,当松手时,给气球放气时,会听到“噗噗”的声音。通过这个实验证明:气球发声时也在振动。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教师提问: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吗? 怎样让正在发出声
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
学生实验:敲击锣,锣会发出较长的声音,然后用手捂住锣面,听一听声音的变化。
学生演示实验:观察用手捂住锣面后,锣面停止振动,锣声也随之消失。
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实验进一步让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振动停止,声音也就消失了。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教师谈话:我们每个人都会发出声音,我们又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呢?
学生猜测交流:
(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结束:我们能发出声音,我们又能听到声音。我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让我们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吧! 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⑸ 幼儿园音乐课复习的教案要怎么写
幼儿园音乐课教案设计:跳谱游戏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歌谣,游戏的方式来练习节奏、节拍和音阶,幼儿园音乐课教案设计。 2、使幼儿通过游戏辨别和表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1、听音练习,对音高低的辨别。2、随着音乐打相对应的节拍。 三、活动准备1、钢琴、录音机、音乐磁带一盘2、小鸡、母鸡、公鸡头饰若干,猫咪卡片若干;音符卡片1个,在地上画上幼儿可以跳的五线谱。3、多媒体课件(五线谱表格) 四、活动过程(一)音乐游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师:小朋友告诉我,解放军是怎样走路的呀?我们来当一次解放军走一次,看谁走的最精神。(音乐起)幼儿边走边拍手入座。师:小钢琴看到你们这么精神,他特别高兴,想和你们做游戏,好不好?幼:好!师:听一听,小钢琴想和我们做什么游戏,用你的小耳朵认真的听。(中速弹钢琴)老师带幼儿一起边听琴声边高举双手做转手腕的动作。师:刚才小朋友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呀?幼:很高很高的声音幼:好听的声音师:小钢琴又要说话了。(中速弹钢琴)老师带幼儿边听琴声边做大象摆鼻子的动作。师:刚才小朋友又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呀?幼:很低很低的声音。师:小朋友快竖起耳朵,听,小钢琴又要说话了。(很轻的弹钢琴)老师带幼儿边听琴声边很轻的拍手。师:小朋友又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呀?幼:很轻的声音幼:很小的声音师:再听听,小钢琴又要讲话了(用力弹钢琴)老师带幼儿边听琴声边用力跺脚师:这又是什么样的声音呢?幼儿园(数鸭子)教案教学内容:1、唱:《数鸭子》2、听:《鸭子拌嘴》3、动:歌表演《数鸭子》教材分析:《数鸭子》是一首颇具说唱风格、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童谣歌曲。歌词描述了小朋友看到鸭群游过大桥、兴奋地数鸭子的情形。歌曲前后皆有数板,说唱结合,表现出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童趣盎然。歌曲第一段描述小朋友们在门前大桥下数鸭的情景,第二段以老爷爷风趣幽默的口吻教育孩子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别贪玩忘了上学,还形象地告诉孩子们考试时千万别抱回"鸭蛋",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目标:1、能以自然放松的心情富有表情地歌唱《数鸭子》,进行歌表演。2、欣赏《鸭子拌嘴》,感受民间打击乐器采用力度变化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音乐形象,体验民族音乐的乐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学唱《数鸭子》,在歌唱中注意灵巧地咬字、吐字,保持速度的稳定,寻找生活中的"巧嘴巴"。难点:感受打击乐器以敲击快慢、轻重的节奏来体现鸭子拌嘴的场面。教具准备:打击乐器、头饰、乐器图片、多媒体课件。
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及说课指导B.ppt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回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答;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锣、鼓、钢尺、橡皮筋、铁条、音叉、泡沫颗粒、琵琶、课件、记录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