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座房子最漂亮》(公开课)教学反思
《哪座房子最漂亮》这篇课文是学生学好拼音后接触的第二篇课文,学生没有很好的知识基础,识字阅读能力也比较差。于是,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可是因为学生对农村的生活不了解,虽然通过讲解,学生对改革开放农村的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领悟其内在。学生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同学早早地就把课文读了下来,字也都认识了。可有的同学却慢吞吞地读不下来。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我一边教,一边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照顾到全体学生。面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生成,我有处理得很好的地方,也有不当的地方。
例如:我问小朋友:你们说哪座房子最漂亮呢?当孩子们说在校园里有高高飘扬的红旗、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时,我以为他们远离题意不知我说什么,就赶紧打断了孩子的说法,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孩子说的这些就是想说学校是最漂亮的。不一定要按课文上的去说。于是,我又赶紧到回头,表扬孩子的观察能力。只是这么一说,学生就兴奋地跃跃欲试,都想争着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
也有的小朋友说自己的家比学校漂亮,甚至把自己的家介绍给大家。可是我怕学生说远了,就打断了学生的说话,然后自己总结一下就学完了课文。
由此可见,我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教学底蕴还不够厚实,面对课堂的生成的处理能力还尚未成熟,所以在课堂上产生了许多的遗憾。面对课堂的生成,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当地作出反应和调整,很多时候,机会失去了便不会再来。
❷ 谁不说俺的家乡好好艺术教学反思
活动效果:家乡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地方,本主题主要从看、听、说、做四个方面展开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特产、人文景观、现代化建筑等,感受家乡的变化,激发自豪感,增进幼儿对家乡的热爱。随着改革开放,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引导幼儿从每天生活的周围开始,了解认识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的名胜、文化和特产,感受家乡的变化,激发自豪感,增进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这些应该是孩子们所熟悉和容易了解的,但由于年龄的关系和其他原因,他们眼中的家乡很零碎、片面,通过教师引导和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就会使幼儿轻松自如的认识家乡、熟悉家乡,从而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对幼儿的评价:美好的家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热爱。通过做一做——用实际行动为我们的家乡出把力,同时教育幼儿爱家乡需从小做起。开展《我帮***洗洗脸》活动,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培养幼儿自觉讲卫生的好习惯,争做“文明小市民”。
我们借助有利条件,利用户外活动时间,请幼儿带上垃圾袋、抹布等清洁工具,到全园进行捡废纸、捡塑料袋、浇花、打扫等环保活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幼儿园里,又自发的开展《我帮幼儿园洗洗脸》的系列活动,如:擦洗大型玩具、窗台、桌椅、小床等。同时小朋友们也得到了幼儿园老师和小伙伴们的肯定和表扬。活动的最后请幼儿说一说为家乡出力,还能做些什么?不但将活动进行了深入和拓展,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等。
对教师的评价:主题从看、听、说、做四方面进行一系列活动,本活动课主要从说,以讨论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教学,从中使幼儿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为家乡自豪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幼儿能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活动设计过程,我们首先和幼儿共同讨论这几年家乡的变化。从平方到高楼、从泥泞的土路到现代化公路、从哐啷哐啷的拖拉机到嘀嘀的小汽车,在环保上人们也有了新的概念,和幼儿共同探讨我们的家乡我来爱要怎么样热爱和保护呢?这是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幼儿可大胆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给予适当的肯定。同时,请幼儿想象,如果我们这么美丽的家乡,不注意保护不热爱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幼儿的回答也让我大吃一惊,各有各的想法,通过座谈会,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动去热爱、保护我们的家乡。
活动总评:如此设计活动课,幼儿积极性都很高,能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家乡,对增进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❸ 如何上好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遵纪守法这个词,可能是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遵纪”即为遵守做为中学应该遵守的纪律,、责任,而“守法”则是要做为社会的公民不仅要知法还要懂法,守法.所以,遵纪守法,应该从我做起. 谈到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和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这个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曾经有人说过:一个人二孝十德十法.是的,一个真正的人永远都会懂得用道德约束自己.“法”在“德”之中,却又元元超越了“德”,道德与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铭记在心中.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有幸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三0多年来中国法制进程的突飞猛进,三00多部法律文件约束着每个公民的行为,当然也有利的维护着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依法治国”早已被列入我国宪法. 然而,做为中学生的我们是否想过,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如何去与法同行》?可能大部分的人会说:“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只要不杀人放火,法律就约束不到我.”其实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有一句格言这样写到:“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法律就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 在当今这个经济社会,人们的道德意识不断地在淡化.甚至有人讨论起一些传统美德是否过时的问题,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呼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社会秩序. 近年来,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这些犯罪行为,无疑永远威胁着我们安定的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坚信,法律永远维护正义.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制,的确存在一些疏漏.有些人为了一个“利”字,背离职业道德,钻法律空子.在这里,我仍然要说,我们的法律正在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我们应当毫不动摇的坚信法律的正义性,并学会捍卫它!而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人人都认为现在违反一下学校的规章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遵纪守法就行,那么,学校将变成什么?我们的社会将变成什么?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现在的放松将会酿成什么后果?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时候才知道悔恨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的成为一名知识,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法律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武器,同时又是规范自己行为的社会准则.因为,权利在规则中行驶,义务在规则中履行,自由在规则中拥有.所以,法律史我们最好的规范自己的武器.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从今天开始,从这一刻开始,踏上与法同行的道路吧
❹ 票证时代的结束教学反思
票证抄是物资短缺的象征与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当物资短缺少,而货币供应量较多之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甚至是恶性通货膨胀,表现为物价飞涨,然而中国是由计划经济过度而来的,商品的交易和流通不自由,受到国家行政指令的控制,为了避免恶性通货膨胀,扰乱社会秩序国家安定,甚至引发暴动,危及自身统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便通过票证这一强制行政手段讲紧缺的较少的供应不足的货物与其所对应的那部分合理范围内的货币对应挂钩,而超出限额的货币实际上就作废了.这样就避免了通货膨胀,后来中国改革开放,生产力大幅提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远远小与物资的膨胀程度,票证便失去了意义,自然要被废除.同时市场经济的新秩序也已经扎根,票证这一倒行逆施的怪态自然要被历史所屏弃.粮票的废除是最晚的,是因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民生物资,是非常要命的,必须严加控制,不到最后的关头是不能轻易放手的.
❺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之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及时反馈——写师、生
教与学是两种个体间发生的知识传递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回学生则为学习主体。教答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了解的深浅等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课堂气氛与授课效果。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此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制,影响着课堂效果。鉴于此,课毕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❻ 如何培养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能力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论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黄传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在与第一线教师长期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必须倡导师本研究,着力于培养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不如此,很难提高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当教师真正确立起自身作为研究者,并在实践中从事行动研究和研究行动、改进行动的时候,教师实践反思的能力才会真正培养起来。 一、教师为什么缺少反思的能力 第一、缺少反思的意识。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一般都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即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教学就是“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等等,可以说颇下了一番功夫。周而复始,教学工作成为普通教师毫无新鲜感的简单劳动,无怪乎,不少老师总是喊累,却无法改变自己的状态。不少教师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为什么这样教,好在什么地方”,“讲给谁听(似乎不成为问题)”,“题目适合谁做”等有关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意识薄弱,再者相对封闭的工作环境和心理环境,导致老师之间缺少真正的研讨交流,都导致一些教师还没有确立起反思的意识。 第二,缺少反思的氛围。一方面,学校开始普遍意识到教育科研在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有的在形式上还搞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仍然沿袭着太多的不符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制度与要求,“说的都对,做起来却不行”。“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叫得震天响,多数教师仍然对教育科研一头雾水。教育与科研两张皮的现象,以权代法、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等等做法,不可能形成鼓励教师反思的氛围。 第三,缺少反思的机会。第一线教师的工作量比较重,骨干教师尤其重。不少教师日复一日陷在备课本里、作业堆里、试题海里,忙于应付各种检查、“考试”(所谓的一张答案大家抄的那种考试),还有年复一年简单重复的公开课、观摩课等等,耗 费着 老师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项目科研的机制未能建立起来,学校一般不能形成围绕课题研究提出的问题,组织和开展行之有效的交流研讨活动。教师不熟悉教育科研方法,缺少研讨手段和形式,很少有反思实践的机会。 二、要创设氛围,搭造教师展示反思的舞台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指导教师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主动建构,必须积极创设氛围,搭造和提供教师展示反思成果的舞台。 (一)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最关心什么? 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关注点不同。根据教师专业成熟的一般规律来说(即“关注”阶段论),刚刚起步和初涉教师生涯的教师,关注点往往更多的只是自己,如对教师角色的接受、控制能力、是否被学生接受、他人如何评价等。而相对成熟的教师,则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表现。比较成熟的教师则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教师的关注点,其实就是教师发展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所以,只有从教师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课题研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与反思。这样的教育科研,少了一些“泡沫”,多了一些实在,教师是欢迎的。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把“教师成长研究”作为课题研究核心,建立起“科研型教师成长档案”。我们对参与研究的教师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第一,精心选拔参与研究的教师,他们都是数年来第一线涌现出的骨干教师,针对他们的工作实绩,进行参与人员的筛选。第二,不搞整齐划一的要求,而是突出参与研究教师的个性和特点,以及各自的优势,力图在研究中实现教师的自主和主动发展。第三,不搞大面积的所谓经验推广,而是立足于典型示范、行动先导、成果共享。课题研究的过程要求和目标要求,给教师从事实践反思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不同的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各自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实践,教师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试图做出回答。课题研究成为教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组成部分。 (二)开设“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 开展课题研究需要相对宽松、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向教师提供这样的环境,是课题研究组织者的责任和义务。平时,教师面对更多的仍然是行政会议式的活动场面,大家得不到畅所欲言的机会。在“成长与创新”教师沙龙里就不同了,首先,在这个场合里尽可能形成大家完全平等的气氛,老师们的拘束感没有了,活动起来就可以畅所欲言了。例如,有两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教师,当谈及为什么想到改革课堂教学的时候,在发言中却说出了同一句话:“我真的教够了”。他们说,正是因为“教够了”,才去不断的考虑如何改变那种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正是因为他们“教够了”,才促使他们在探索中得到了收获,在各自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两位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反思的做法和成效,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 三、要创造机会,引导教师不断强化反思的过程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重要”。创造机会,引导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较之要求教师仅仅关注解决问题的结果更为重要。 (一)注重利用各级各类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等领域的研讨活动异常活跃,这就给教师创造出有利于强化反思过程的各种机会。在具体工作中,不少教师已经尝到了甜头。正是在参与这样一些活动的过程中,老师们“逼着”自己反思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基于这种思路,近几年来我们组织教师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各类重大课题研讨活动,特别注意发挥地域优势,借助省市教科所在济南组织各种研讨活动的机会,组织尽可能多的教师观摩、参与,引导和指导一批教师做课、说课,交流论文等,从而强化了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参与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做课、说课,而是在成功或失误的基础上,更多的进行反思。很多情况下,有关专 家和 老师们坐在一起,大家围绕一个专题,反复多次进行研讨,在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二)激励引导教师及时总结提炼反思的成果。教师的反思大多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既有回顾性的“实践后的反思”,也有过程性的“实践中的反思”,还有突出经验教训对新的实践过程指导的、具有前瞻性特征的“实践前的反思”。这样的一些反思往往是教师思维火花的闪烁,只有引导教师及时加以捕捉,并加以深化,才可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教师成长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参与研究的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定要勤于动笔、动脑(人脑和电脑),“强迫”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强化学习—批判精神,要及时形成书面材料(纸面的或者是电子的),通过交流促进提高。一批教师的反思的好作品应运而出,《追寻我们心中的奶酪》、《反思、学习、实践促发展》等不但在全区层面上得到交流,而且在《山东教育科研》、《现代教育导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上发表。 四、要让自主、主动的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营造氛围、创造机会,说到底仍然是外在因素起作用。如何真正让反思实践成为教师自主、主动的一种研究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归根到底要使教师明白反思实践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尝到反思实践的甜头,为教师自身提高工作成效,促进自身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显然,以教师发展为本,倡导和开展师本研究,即鼓励和指导中小学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国内外现代教师学研究提供的大量案例说明,一批有成就的名师、优秀教师,如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李吉林、窦桂梅、张思中等等,正是在各自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持续不断的行动研究,成长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反思型教师,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成为影响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代名家。 (一)搞一点特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该搞一点特区,用特殊的政策,发掘教师中自我成长需要的潜能。这部分教师首先具有自我成长的需要,因为他们通常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渴望实现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反思,犹如碰撞的火花时时闪现,只要有适宜的政策扶持,这些教师一定能够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并且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养成自主、主动的进行实践与反思的习惯。 (二)经验总结和反思提高。引导教师进行经常性的经验回顾,是养成教师实践与反思习惯的重要基础。但是仅仅徘徊于一般性的工作总结,只能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必须引导教师在反思层面上再学习、再提高,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反思能力的养成可以说是确保教师不断再学习的最基本条件。教师在个人反省或集体反省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人及他人的优缺点。从而拓宽专业视野,激发不断追求的动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积极鼓励教师智慧和能力的多元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拘一格、大胆探索,借以形成各自的教育教学风格。 (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使教师养成实践与反思的习惯。从本质上讲,教师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学会生存》一书强调指出:“具体应用改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态度。”“教师们并不反对改革,他们反对的是别人把改革方案给他们去做的那种方式,更不用说把一个改革方案强加在他们身上了。”“对教育工作者来讲,十分重要的是使他们主动的参加教育改革方案的工作”。同以往不同的是,必须使教师认识到自身绝不是被动的改革对象,而应当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新课程与教师共同成长”,为教师自主、主动的参与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首批课改实验区的经验表明,课程改革确实为教师提供了发展和提高的足够的空间,实验教师的研究能力、反思能力在课改过程中得到迅速提高。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因此,着力提高教师反思实践的能力,是教师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必将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师成长的不竭动力。 《山东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