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陆变迁的板书怎么设计好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
该部分内容属于世界地理模块。
(一)
《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的要求。
1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
、指导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和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课。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地球基本面貌、了解了海陆分布的基础
上,
对地球表面形态的进一步认识。
本节从动态运动的角度了解地球上的海陆分布,
是区域
地理中有关地形分布、火山地震等内容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教材处理
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
1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原因)
;
2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
3
、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
陆变迁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
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
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
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
事物的一般规律。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
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二、学生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1
、学生原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一些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知道荷兰、
日本、
澳门填海造陆的事实。
2
、
初一学生认知特点:
对直观教具的反应和接受较快,思维活跃,不受定势束缚,乐于动手,善于展示自我,
缺乏空间立体概念,逻辑推理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二)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一些有关的地理分布知识较少,
对地理事物分布知识的记忆
缺少方法。
(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课时设计
1
课时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1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
㈡ 以《海陆的变迁》为例,怎样更好的组织学生的探究式活动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
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
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㈢ 海陆的变迁
自然原因:举例说明:1.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 2.海平面升降(东海古河流) 3.人类活动(专欧洲荷兰) 证明大陆漂移属假说的证据有 1.南美洲大陆突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2.如果我们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他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 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 ,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 裂谷 例如 东非大裂谷 。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地表会产生 山脉 ,例如 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㈣ 关于初一地理的海陆的变迁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编辑本段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1、地壳运动。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
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
②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传统地质学最早发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升降运动,证据是在高山上发现海相的沉积岩,并且有海中特有的贝类化石。这表明某些大陆地区的地壳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曾经是海洋。地质学中有所谓海进和海退之说,表明局部地壳是有升降变化的。但是传统地质学否认地球表层曾有过大尺度的水平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总结了一系列的地学研究成果,证明地球表层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陆的相对位置曾有过显着的变化。最主要的证据是:①全球地震带勾画出6大板块的轮廓,证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②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陆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据各大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绘制的极移曲线,在近代趋向重合于今地磁极位置。③大洋中脊两侧的磁异常条带,表明海底地壳在不断从中脊向两侧扩张,各板块所负载的大陆岩石圈随之发生水平漂移。
㈤ 海陆构造的变迁是什么
关于海陆变迁莫过于柏拉图记载的“大西洲神秘消亡”的传说令人刻骨铭心了。他在《蒂迈欧》和《克里蒂亚斯》两篇对话中,介绍了梭伦游历埃及记事中一段迷人的故事。埃及的一位祭司告诉梭伦说,在海格立斯(今直布罗陀)之外的滔天大洋中,一个名为亚特兰提斯的大陆及其上的繁荣的大帝国,在距今11500年前的某个时候突然消亡了。柏拉图把它叫做大西洲,并说它的面积比非洲的一部分和整个亚洲加起来还要大,从它可到达的彼岸为大洋环抱的大陆。柏拉图把大西洲描写成地球上的伊甸园,其上强大的亚特兰提斯王国有12个属国。对这个传说的研究几乎形成了一门学问——亚特兰提斯学。
亚特兰提斯之谜虽至今未有定论,但这个谜本身提出的是海陆变迁的问题。
人类对局部海水进退的认识较早,唐代的颜真卿曾根据今江西南城县麻姑山有蚌壳认为“高山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但对全球海陆结构格局的真实了解则是16世纪初环球航海以后的事,而对于人类所见的这种海陆格局是如何演变而来的思考还要晚一二百年,直至20世纪初大陆漂移说的提出及20世纪60年代海底扩张说和板块结构理论的提出,才算有了真正解决它的明确目标。
海陆变迁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①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②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坳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2类:①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脉和盆地的造山运动,以及地球自转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长期变化等,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例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块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属以万年计的缓慢运动。②较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传统地质学最早发现了地球表层的垂直升降运动,证据是在高山上发现海相的沉积岩,并且有海中特有的贝类化石。这表明某些大陆地区的地壳在过去的地质年代中曾经是海洋。地质学中有所谓海进和海退之说,表明局部地壳是有升降变化的。但是传统地质学否认地球表层曾有过大尺度的水平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后总结了一系列的地学研究成果,证明地球表层在地球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大规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陆的相对位置曾有过显著的变化。最主要的证据是:全球地震带勾画出6大板块的轮廓,证明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块。古地磁学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陆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极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据各大陆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绘制的极移曲线,在近代趋向重合于今地磁极位置。大洋中脊两侧的磁异常条带,表明海底地壳在不断从中脊向两侧扩张,各板块所负载的大陆岩石圈随之发生水平漂移。
地壳运动的动力源是上述起作用的各种力的综合,在地球的脉动中,基本上都得以体现,表现为地球上部的力场导引下的地球内部的平衡移动。蒋志的《地质体运动理论及其应用》(1995年)在这种思路下描述了当今地球的海陆结构的形成过程。
㈥ 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
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回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答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㈦ 海陆变迁的实例
《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有真实记载: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如今却在陆地上。
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
(7)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扩展阅读
非周期性
1、生物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
由生物形成的生物礁和岛,人类的造海填海等活动,可以形成小面积的海陆变迁。
2、地震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
地震形成的海啸可以引起短暂的海陆变迁。地震形成的岩层断裂、凹陷或隆起可以引起小面积的海陆变迁。
3、火山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
火山爆发可以形成海啸、可以形成火山岛屿、可以形成岩层断裂、凹陷或隆起,火山作用可以引起小面积的海陆变迁。
4、温度变化引起的海陆变迁
地球温度降低可以使海水结冰,海水量减少;地球温度升高可以使冰山融化,海水量增多。海水量的减少或增多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5、地壳岩层变化引起的海陆变迁
组成地壳的岩层发生褶皱或断层形成地面的升高与降低,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6、水和风作用引起的海陆变迁
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可以形成江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可以引起海陆变迁。风的剥蚀和搬运可以与水的剥蚀和搬运共同作用,也可单独作用,形成地球表面某位置的降低或升高,可以引起海陆变迁。冰山的剥蚀和搬运作用也可以引起海陆变迁。海边基岩的坍塌等,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7、地球的外球转动引起海陆变迁
地球的外球转动导致地极位置的变化,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8、天体作用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宇宙天体降落到地球上,能使地表局部位置降低或升高,可以引起海陆变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海陆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