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学数学因数与倍数教学策略与设计
《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操作实践,举例内化,认识倍数和因数
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意义建构,找倍数和因数
整个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整节课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新课程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学中的多次合作不仅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发表意见,参与讨论,获得知识,发现特征,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初步形成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36的因数对于刚刚对倍数因数有个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里我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讨论交流,学生对自己刚才的方法进行反思,吸收同伴中好的方法,这时老师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总结。
(三)变式拓展,实践应用
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意到了练习的层次性,趣味性。在游戏中,师生互动,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跃起来,学生不仅参与率高,而且还较好地巩固了新知。课上,我能注重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享受数学,感悟文化魅力。
『贰』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有哪些
有关于梳理知识的的。还有推理的
『叁』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的区别
一节课总得确定一个教学方案,有很多教学策略可以运用进去,最终形成的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肆』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能最终影响到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教学策略有很多,本文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教学策略,并简要分析它们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应用。
『伍』 教学策略与设计 是什么
教学策略是指复解决教学制中遇到的一些列问题的模板式的方法,教学设计的定义:是以解决教育、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在一定的限制条件选择最好的教学策略,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说白了,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范围有大有小,可以是教育部对某个年级的整体规划,也可以是某个教师对某堂课某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进行的设计
『陆』 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有哪些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新、求巧、求实,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我在信息技术教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初步归纳出来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课堂情境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好的课堂情境是成功教学的一半。
例如,我在讲述汉字输入时,我是这样开始导入新课的:“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汉字的输入,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之一,被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她具有无穷的魅力,她传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带给人无限的遐想,我们都应该学好她。下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字的输入,让我们共同走进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蜡笔和水彩笔,虽然画不出天边一道彩虹,但计算机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通过这样一个情境设置,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为学生的下一步的学习打了铺垫。
二、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的在学生头脑中设置一定的空白带和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出现的结果,实施这种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例如,我在“文字处理Word”教学时,我把比较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介绍给学生,对于操作技巧,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把自己探讨成功的某些操作要领讲给学生听,随后教师再加以总结,以补充的方式把相应的内容讲解清楚,消除“悬念”,填补“空白”,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
三、讲解与操作并举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遵循理论与实践并举,讲述与操作交叉进行的的办法,就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讲解“块操作”时,先让学生看书自学,使学生对“块操作”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再演示“块操作”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试着完成“块复制”、“块移动”、“块删除”等操作。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形成知识的相互渗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四、目标驱动、体验成功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教师在教给学生新的学习内容之前,先向学生提出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把握学习方向。通过自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学习目标。
例如,我在教学“编辑技巧”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三份作业,其中的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一百字以上的短文。作业还要体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设计能力,审美观念。因为明确了学习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他们完成自己较好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设计潜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综上所述,探讨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找出更佳、更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实现创新教学、有效教育。
『柒』 教学策略是不是设计意图
每一种教学策略来当然是本源着提出人的一种意图出现,但意图必须是积极的,而且建立在大量科学原理互相作用之上通过推理或实验(经验)得出的个人观点。意图相当于观点,但不是策略,策略是对意图结合组成意图的各种科学原理的可操作方法、步骤。
你也可以把意图理解成为一个假设,只不过这个假设被原理解释了,就不再是假设了,变成了意图,将组成意图的各种原理进行可操作性设计变成策略
虽然不严谨,但是是这么个意思
『捌』 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为学生学习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
袁占舵
新课程提出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以学论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潜能,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从而保证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为依托,积极消化、领会、体悟、建构新知识,尽可能在问题性、生活性、趣味性、思想性的情景中,在主题项目综合活动和协同式合作探究活动中学习并运用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以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是否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欲为重要依据来评价教学。
教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教师应通过示范引路使学生自悟学法。学生是在思维活动中学会思维的,教材内容蕴含着思想方法和思维活动,而且思维活动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引导学生去发现、理解、领悟、掌握新的“学法”,提高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差异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贯穿于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自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对教师的文化底蕴、思维的敏捷、课堂驾驭能力、艺术审美的价值取向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在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过程中,会有不同品质的内容同时出现的情况,在交流、展示与集中研讨的过程中,也会动态地生成很多不可预知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机智,对各种因素进行拓展,把握教学的走向。同时,必须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教师不能搞“填平补齐”,要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不同学生的潜在优势,以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作为评价依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发展,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合作学习、和谐发展。教师要密切学科知识与现代科技、现实生活的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探究学习、挖掘潜能。教师是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为学生设置探究的情景,建立探究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形成自己的创造力。
『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谁来说说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这节课,我们要在掌握了空气的上述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研究空气的另一条性质,这条性质需要通过同学们观察、实验自己探索出来。
二、观察实验,学习新知师:(出示空文具盒)问:文具盒里有文具吗?师讲述:文具盒里没有文具,这块空着的地方叫做空间。
师:将铅笔放满文具盒,问:同学们看一看现在谁占据了文具盒的空间?
师:(出示书包并装满文具)同学们再看一样你们熟悉的东西,问:“书包里有什么?谁占据着什么?”(找三个学生说,然后给予评价)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干什么?(教师往烧杯里倒满水)师讲述:铅笔、学习用具、水占据空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你能举几个例子吗?(学生说完后,给予鼓励)
师问:以上的事实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物体都要占据空间)
师:(出示一块板擦,一个砝码)问:它们所占据空间的大小一样吗?
师讲述:所以准确地说应是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一定”指物体的大小,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叫体积。(将上述板书补充完整)师:现在你们自己亲手做个实验,用实验来验证:“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一结论。请同学们看实验步骤。
『拾』 谁选择了它们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六年级来科学谁选择了它们教自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 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 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 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