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年级上册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你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4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提示不要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线.
2)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土壤覆盖在地球岩石圈的表面。土壤的形成是岩石的风化和生物作用的结果。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当腐烂的植物和动物与岩石碎屑混在一起时,混合物就被称为土壤。在土壤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岩石变化留下的痕迹以及动植物的残体。
土壤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更不会想到它来源于岩石。本课活动紧接着上一课的内容,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成分。一方面是寻找土壤来源于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的证据,另一方面是认识土壤对生命的意义。
岩石和土壤是组成地表的重要物质,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是各种外力对岩石和土壤作用的结果,其中侵蚀和沉积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土壤和岩石。寻找土壤成分的沉积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土壤里有什么,而且使学生对沉积现象和分层沉积有一定的认识,为下面几课的学习做些铺垫。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二部分是“土壤和生命”。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要学生正确说出土壤成分,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动植物的活体和残替,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土壤和生物的生存、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②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③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难点: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㈢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和反思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稀释平板计数法是测定微生物数量的常用方
法。
直接计数法中常用的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这种方法是先将待
测样品制成悬液,然后取一定量的悬液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图1-
3-1)。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微
生物总数。直接计数法所需设备简单,可迅速得到结果,而且在计数
的同时能观察到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其缺点是难以计数微小的
细菌。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
间接计数法最常用的是稀释平板计
数法,它是根据微生物的培养特征而设计
的计数方法。这种方法在样品中含菌数较
少的情形下,也可以完成计数。
应用稀释平板计数法计数时,需要
将待测样品配制成均匀的系列稀释液,尽
量使样品中的微生物细胞分散开。再取一
定稀释度、一定量的稀释液接种到平板
中,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
或是将一定量的稀释液,与溶化后冷却至
45℃左右的琼脂培养基混合,倾入无菌培
养皿中,摇匀、静置待凝。经过培养后,
就由单个微生物生长繁殖形成菌落,这样
的一个菌落就代表着一个微生物个体。统
计培养基中出现的菌落数,即可推算出检
测样品中的活菌数。
FOR EXAMPLE:]
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计数
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是极其丰富的,这些数量众多的
微生物对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因此,测定土壤中的含菌量可以
作为判定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材料器具
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附录二)、无菌水;培养皿、
移液管、天平、锥形瓶、试管、酒精灯、恒温培养箱、摇床等。
活动程序
1.制备土壤稀释液
取土壤表层5~10 cm 处的土样。准确称取1 g 土样,放入盛有
99 mL 无菌水的锥形瓶(250 mL,放有小玻璃珠)中,用手或摇床振荡
20 min,即制成102 倍的稀释液。
用1 mL无菌移液管,吸取10 2倍稀释液0.5 mL,移入装有4.5 mL
无菌水的试管中,配制成103 倍稀释液。
用同样的方法可制成稀释倍数为104、105、106 的系列稀释菌液
(图1-3-2)。
图
移液时,要将移液管插入液面,吹吸3 次,每次吸上的液面要高
于前一次,让菌液混合均匀并减少稀释中的误差。每配一个稀释度要
换用一支移液管。
2.取样及倒平板
将无菌培养皿编号,依次为104、105、106,每一号码设置三个
重复。
用无菌移液管三支,分别吸取稀释倍数为104、105、106的土壤稀释
液各0.2 mL,注入到相应编号的培养皿中(每个稀释倍数各三个培养皿)。
将已灭菌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溶化,待冷却至45~50 ℃左
右,倾入到无菌培养皿中,每皿约15 mL,轻轻转动培养皿,使土壤
稀释液与培养基混合均匀。
3.培养
将上述接种好的平板培养基冷却后,倒置放入28~30 ℃的恒温
培养箱中培养24~36 h,直至长出菌落为止。
4. 观察记录
将实验中得到的菌落数填入表1-3-1。
结果分析
1.选取具有合适菌落数的稀释倍数并计数。
在计算结果时,从接种的3 个稀释度中选择一个合适稀释倍数,
统计出菌落数(图1-3-3)。选择的原则是:
过
(1)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30~300 个菌落为
宜。霉菌以每个培养皿内有10~100 个菌落为宜。
(2) 同一稀释倍数各个重复的菌落数相差不太悬殊。
2.将统计出的菌落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每克样品菌数。
每克土壤样品菌数= 某稀释倍数的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