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教师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之内,教学效果与教龄成正比关系。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一个平稳发展的“高原期”。第八年之后,教师群体逐渐开始分化,大部分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出现徘徊甚至逐渐下降,虽然各人的徘徊期长短不一,下降的速度也不一致,但他们逐渐变得平庸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来自于对教学工作的厌倦与自身的惰性。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经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突破了“高原期”,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学水平得到升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最后逐步发展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的一个重要条件。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就必须学会反思,善于反思,让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一、 反思应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常态”
1.反思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全新挑战
众所周知,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必定是从积累许多病案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是在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再是用别人设计的课程或教案去完成知识传授目标的“技术员”。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教师理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因此,教师应 “走进新课程”,着力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反思中唤醒自我成长的意识、生命的意识、成功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2.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显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3.反思是保持教学永久魅力的法宝
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善于反思的教师,就不会简单机械地“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树立教材“引子观”,把教材看作“引子”,引发学生去学习,引发学生去思考。教材以“引子”作用而体现的课堂,教学过程自然而然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构建的过程,成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从而使教学绽放出永久的魅力。
二、 反思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程”
1.把握教学反思的内容操作
反思性教学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多种多样,而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反思。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着眼课堂操作,即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教与学的习惯、教与学的理念、教学结果等进行的反思。二是着眼教师自身,即教师对自我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反思。教学理念植根于教师的经验、习惯之中,它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是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三是着眼学生,思考和研究学生学习的习惯、行为、方法、效率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明确教学反思的环节程序
教学反思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回顾”,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教师只有熟悉这一程序,才不会使反思成为混乱与无效的行为。反思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发现问题、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实践验证。
3.提升教学反思的内在实效
教学反思首先表现为自觉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可见,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从经验走向成熟的必经历程。
三、 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打造反思能力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工作能力。真正的优秀教师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提高,逐步提升教学的品味和境界而成熟起来的。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活动载体。
1.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2.教学诊断
科学、有效地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教师减少缺憾,改进教学。教师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通过自我反思,回顾总结,收集各种教学失误案例,然后归类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和制约因素,通过学习请教,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交流研讨
自我反思固然有助于教学能力提高,同伴交流和团队研讨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创建一个富有发展性的教研“共同体”,教师之间坦诚地交流,开放性地对话,互动式地研讨,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碰撞智慧,促进教师相互鞭策,共同成长。
4.观摩分析
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例,分析其高效教学,查找自己的不足,由此设想自己如何设计操作更有效、更合理、更智慧,通过这种反思分析,就可以从他人的教学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受,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水平。
5.写教后记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合作是否高效;情境创设是否有效;问题设计是否有价值;教学媒体使用是否恰当;重难点突破是否有效;作业设计是否灵活;教与学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逐一反思梳理,然后有重点地记录下来,就成为今后的重要教学资源。
6.教育博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日志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技术环境的研究交流平台。教师可以把发生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和有意义的细节随时利用博客写作和发表,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记录成研究报告。同时博客还为教师的反思研究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数字交流环境,实现了“个人出版时代”的梦想。
7.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包括管理部门的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无论哪种评价,都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大好机会;以便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当前,教师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打磨教学技术的匠师;追求教学艺术化的艺师;学科精通,有使命感的儒师;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的哲师。不难看出,上述四种类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依次提高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面对教学情境,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保持一份敏感;以反思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探究教育实践的各种问题,经常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做反思型的哲师。
②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怎样移动重物教学反思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的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其中,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学生自行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杠杆尺的研究中,学生关注这三个作用点之间的联系。本课的重点是“研究杠杆的秘密”。难点是怎样判断这种杠杆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增长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教给学生。本课教材的安排就体现了这一理念,教科书只是展示了一组学生活动情景图,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基本性质,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于是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讲桌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通过对书中示意图的研究,学生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了较直观、清晰的认识;又通过两个活动:(1)将杠杆的概念进行推广应用,引导学生分析了用撬棍撬窨井盖、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2)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学生在合作实验中,意识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找出了杠杆工作的原理,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发展了实验探究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从实验中围绕如何“把讲台抬起来”进行,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的“把讲台抬起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课本的两张图片中发现秘密,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学习到杠杆的省力与省时间。
三、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四、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组科学的数据后,组织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杠杆原理。
③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反思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反思
《空气有质量吗》是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最新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四节课内容,本课是被当作一个可被学生接受的质量概念的启蒙在使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空气和别的物质一样都有重量。(严格意义上来说质量和重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两者有诸多差别,但在地球引力之下,两者却是等值。本文暂且以地心引力为前提,即质量等同于重量。)从而认识空气是一种物质。为了能够让课堂有“味”,孩子便于理解及让孩子有足够的实验探究时间,我将本课的活动围绕“空气有重量吗”展开,首先直接让学生通过课题猜测空气是否有重量,再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从而去建构有关的科学概念。从课程的类型来分本课的优势知识类型为陈述性知识,通过实验的方法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而且比较轻。
课后与组内有经验的老师讨论及综合学生学习效果,发现虽然用心准备课堂,两个班级上课不断调整教学步骤,改良教学设计,但仍有诸多问题,现我将结合三年级两个班级上课的情况做如下反思:
一、 课前备好课,灵活使用教具
科学科目不同于人文学科课堂,没有实验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只有在实验中探索、发现,获得认知,体验大自然的奇妙才是最真实、可靠的,也是孩子最喜欢的课堂。
《空气有质量吗》这一课的实验材料非常多,而且天平需要自己组装,对于我这个动手能力还不够强的老师而言,特别是探究实验类型的课,拿出的教具如果引发学生思维的混乱那就适得其反了。所以,我在选择教具上,是依据教材中的小天平进行改进,因为教材中的小木棒太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适于小组活动,所以选择了实验室中的杠杆尺作为天平的杆。在第一次课堂上用气球,当我在一班上过课后发现,在充气后天平的变化并不明显,反而使学生模糊了空气是有重量的这一概念。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个可能是因为气球里面的气不够多,另一方面可能是气球本身比较轻,受空气浮力的影响,导致结果不是很明显。所以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改用了皮球,一方面皮球中可充的气多,另外也去除了空气阻力产生的影响。这一次实验的结果明显,也能让孩子直观地体验到空气有重量的结论。
二、 不断探索研究,积聚教学智慧
虽说上了两次,但每一次每个班级的情况很不一样,所以教学的预设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教师的课堂反应,这才是课堂能真正出彩的地方。而因为自己在生成性问题的处理上欠缺教学智慧,这节课中学生的回答出现了好几个亮点,而自己都没能及时把握住,失去了好些机会。
例如:
①当一个坐在教室最边上的学生提出第一次在明显不平的情况下说天平是平衡的时候,我可以将天平轻轻地转至该生所在的位子,然后再让他判断,同时也可以提醒学生在自己实验观察的过程中,一定要站在天平正前方的位子才能准确判断。
②当让学生想办法第一次调节平衡的时候,有学生说加几个橡皮擦,这时候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而且他的理由也说得很好,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准确地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一句,那你认为加什么合适呢?既可以增又可以减的物体你能想到吗?这样就省去了接下去很多不必要的绕圈,直接引出可以使用绿豆。
③在课堂上还是太多一问一答的方式,活动缺少块面化的设计。学生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问题设置,教师将问题零散化、模糊化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而当教师抛出一个核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开始我提问:如果右边皮球不动的情况下,怎么使天平达到平衡呢?因为在这个问题的提出时教师的轻描淡写,导致后面连续两个学生提出把气球里的气放掉,如果教师在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能顺利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就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三、 关注实验过程,以“做”促学
既然科学是以实验为中心的课堂,必然要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只有重视科学实验室规范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引导孩子走进科学,感受科学魅力,体验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开展研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虽然,在学期之初,我已经在课堂上强调过做实验的注意事项,但每当孩子们走进实验室看到林林总总的实验材料总会情不自禁地东摸摸、西看看,或者和周围同学聊聊天。这样非常不利于实验有序进行,在做《空气有质量吗》的实验的时候,同样也出现了此类问题。当时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纪律问题:有人下座位,甚至有个别同学故意影响其他同学操作时,我是直接喊停的。后来又因为讲纪律而耽误了时间,导致实验做得很仓促。现在想来,当时我的处理不妥当。首先:在做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孩子在认识材料的同时,非常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流程,其次,当只有个别孩子出现问题时,一定要个别引导,指正,而不应该影响整个班级的实验操作的进度。最后,即使开学初就分了组,在平时做实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班同学,要面向集体。而不是每次都是同一批人操作,这样也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孩子做实验的积极性。
作者:袁欢,马坡岭小学
④ 小学三年级科学《空气有重量吗》教学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教师的教育经验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五年之内,教学效果与教龄成正比关系。第五年至第八年,普遍出现一个平稳发展的“高原期”。第八年之后,教师群体逐渐开始分化,大部分人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出现徘徊甚至逐渐下降,虽然各人的徘徊期长短不一,下降的速度也不一致,但他们逐渐变得平庸的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来自于对教学工作的厌倦与自身的惰性。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经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突破了“高原期”,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学水平得到升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最后逐步发展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型的一个重要条件。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就必须学会反思,善于反思,让反思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一、 反思应是教育教学的一种“常态”
1.反思是新课程理念对教师的全新挑战
众所周知,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必定是从积累许多病案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也必然是在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再是用别人设计的课程或教案去完成知识传授目标的“技术员”。新课程对教师的传统教学经验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新世纪对教育的挑战,教师理应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者、研究者。因此,教师应 “走进新课程”,着力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反思中唤醒自我成长的意识、生命的意识、成功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适应时代的新要求。
2.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显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3.反思是保持教学永久魅力的法宝
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
善于反思的教师,就不会简单机械地“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树立教材“引子观”,把教材看作“引子”,引发学生去学习,引发学生去思考。教材以“引子”作用而体现的课堂,教学过程自然而然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构建的过程,成为一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从而使教学绽放出永久的魅力。
二、 反思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程”
1.把握教学反思的内容操作
反思性教学作为教育实践活动,涉及的内容多种多样,而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反思。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着眼课堂操作,即教师对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教与学的习惯、教与学的理念、教学结果等进行的反思。二是着眼教师自身,即教师对自我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反思。教学理念植根于教师的经验、习惯之中,它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直接影响,是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的理论基础;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三是着眼学生,思考和研究学生学习的习惯、行为、方法、效率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明确教学反思的环节程序
教学反思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回顾”,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教师只有熟悉这一程序,才不会使反思成为混乱与无效的行为。反思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发现问题、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实践验证。
3.提升教学反思的内在实效
教学反思首先表现为自觉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可见,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从经验走向成熟的必经历程。
三、 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打造反思能力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实践,提升工作能力。真正的优秀教师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提高,逐步提升教学的品味和境界而成熟起来的。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活动载体。
1.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2.教学诊断
科学、有效地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教师减少缺憾,改进教学。教师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通过自我反思,回顾总结,收集各种教学失误案例,然后归类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和制约因素,通过学习请教,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交流研讨
自我反思固然有助于教学能力提高,同伴交流和团队研讨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创建一个富有发展性的教研“共同体”,教师之间坦诚地交流,开放性地对话,互动式地研讨,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碰撞智慧,促进教师相互鞭策,共同成长。
4.观摩分析
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例,分析其高效教学,查找自己的不足,由此设想自己如何设计操作更有效、更合理、更智慧,通过这种反思分析,就可以从他人的教学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受,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水平。
5.写教后记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小组合作是否高效;情境创设是否有效;问题设计是否有价值;教学媒体使用是否恰当;重难点突破是否有效;作业设计是否灵活;教与学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逐一反思梳理,然后有重点地记录下来,就成为今后的重要教学资源。
6.教育博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日志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信息技术环境的研究交流平台。教师可以把发生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和有意义的细节随时利用博客写作和发表,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反思、研究、记录成研究报告。同时博客还为教师的反思研究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数字交流环境,实现了“个人出版时代”的梦想。
7.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包括管理部门的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无论哪种评价,都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大好机会;以便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当前,教师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打磨教学技术的匠师;追求教学艺术化的艺师;学科精通,有使命感的儒师;在思考和创造中教学的哲师。不难看出,上述四种类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是依次提高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面对教学情境,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保持一份敏感;以反思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探究教育实践的各种问题,经常对自身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在自我反思、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做反思型的哲师。
⑤ 怎样才能省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是成功的,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知识的传授上是成功的,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设方面也是很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困惑请帮助指点。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掰手腕活动让同桌学生结为一组进行比赛,全员参与,亲自体会到用力的不同。通过悬腕和支撑桌面两次比赛,强调用腕力而不用臂力,体会两次不同比赛腕力的不同感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支点,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认识简单机械的概念、认识了杠杆。
体现新课程理念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活动2的处理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图下面写出简单机械的名称,再小组讨论汇报。效果非常好。使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教材处理上吊车一图参考课本第11页分解图认识,只是简单介绍,具体内容第三课的时候再详讲。
困惑:关于本课的拓展活动中动物的省力“工具”,教参上指出啄木鸟的喙相当于镊子和凿子(杠杆、斜面);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相当于凿(斜面)。在剩下的两幅图中,蚂蚁的蚁窝属于斜面,请问蜘蛛具有的是那种工具呀?其次,作为本单元的初始课,简单机械是初次接触,普通明显的可以很好的辨别出,如蹊跷板是杠杆,但镊子夹子这种支点不在中间的杠杆,是第二课的重点内容。在这第一节课怎样去引导让学生发现动物身上隐藏的“工具”呢?通过本课教学,动物身上隐藏的“工具”确实不太好发现,尤其是蜘蛛,学生需要讨论很长时间,也看不出它所具有的工具,请同行出出主意吧?
我个人认为,蜘蛛的腿,蚂蚁的腿类似于杠杆,它们都有支点。但如果只考虑“腿”的话,那动物身上所有能转动的地方都可以理解为杠杆,因为关节是支点,肌肉收缩处是动力点,要转动的部位的重心是阻力点。思考中……也请老师、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