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要走一走,再走一走的教案哦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
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
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
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
三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
,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
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
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
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
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
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
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
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
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
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
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
,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
“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
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
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
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
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
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
、“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
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
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
语句回答。(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
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
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
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
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
“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
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
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本五、七、八、九。
② 初一语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求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辑。
莫顿·亨特
③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
青岛 邢德华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④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
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
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
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
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
三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
,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
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
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
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
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
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
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
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
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
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
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
,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
“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
“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
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
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
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
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
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
、“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
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
,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
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
语句回答。(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
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
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
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
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
“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
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
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