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湾的经济发展模式跟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1.面积狭小,资源不足,生产工业产品为主
2.内需市场小,出口导向早期以用品加工出口,现在升级为较高价位的精密仪器及电子产品
3.东亚花采列岛弧中心,南北运输交通便利
4.邻近大陆内地市场与日本
㈡ 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教案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教学重点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新加坡区域发展的条件评价。
3.新加坡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教学难点
1.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新加坡区域发展的条件评价。
3.新加坡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
教具准备
1.新加坡地图。
2.有关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加坡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会分析地理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掌握一定的区域研究的方法。
2.学会评价某区域发展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对地理科学实用性的认识。
2.建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了解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分组进行研究,依据教材所提示的探究过程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研究,课堂上主要是汇报研究的成果。教师也准备相应的资料,以备学生在课堂展示研究成果时进行一些补充。
导入新课
师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新加坡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创造着奇迹,许多人都在研究新加坡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同学们也作为专家进行了一些研究,重点以新加坡为例,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环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下面我们共同探究,已经形成一些想法的同学可以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后,代表小组来介绍探究的成果。
推进新课
板书: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条件
师
(设置探究题目便于将学生思考引向深入)请大家针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地理环境特点来共同分析和评价新加坡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新加坡哪些地理条件对工业发展不利?
课件展示图片:
新加坡地图
课件展示:文字资料:新加坡的地理环境简介
国名来由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槃(pán)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
自然地理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它位于赤道以北136.8千米,东经103°38′至东经104°6′,北纬1°09′至1°29′,由一个本岛和63个小岛组成。面积为682.7平方千米(新加坡年鉴2002),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自然资源缺乏。新加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之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通讯和旅游中心。
生
有利条件主要是地理位置优越,不利条件是矿产资源贫乏。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然后总结)
师
新加坡的工业非常有名,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是什么地理环境影响到工业部门的选择呢?除新加坡本身的地理条件外,促进新加坡主要工业部门发展的有利因素还有哪些?我们从其发展简史上去寻找。
一、主要经济部门
课件展示:文字资料
生
(学生回答后师生讨论并评价)
师
新加坡国民体系中,服务业、农业等与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哪些地理条件促使新加坡大力向海外投资?
课件展示:
新加坡的经济概况
新加坡的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独立后,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政府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以服务业为发展中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近年来,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
(1)农业概况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农业拥有可耕地面积59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9.5%。粮食全部靠进口,80%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种植一些传统的热带经济作物等。
(2)工业概况
自从1965年从马来联邦脱离后,工业化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主要有制造业,包括炼油、石化、修造船、电子电器、纺织、交通设备等部门。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电子工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但面临着其他亚洲国家的竞争。政府正致力于提高生产率,以在低成本、高技术领域保持竞争优势。
(3)服务业概况
新加坡服务业发达,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还将进一步增长。金融业是最大的服务业部门,在过去几年里增长很快。旅游业发达,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1995年来新的旅游者近714万人。主要来自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师生讨论归纳)
板书: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不利因素:耕地面积小,资源贫乏
有利因素:气候条件优越,工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航运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师
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气候条件优越,不利条件为耕地面积小,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工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高。
课堂小结
结合学生活动实践,评价学生学习行为
板书设计
问题研究:地理环境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条件
一、主要经济部门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不利因素:耕地面积小,资源贫乏
有利因素:气候条件优越,工业基础好,地理位置优越,航运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
活动与探究
新加坡一直都实施对外开放的政策,大力进行海外投资,例如非常有名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同学们想一想积极对外投资与新加坡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就此写一篇小短文。
提示:学生从新加坡土地面积、资源、环境和土地承载力等方面展开。
㈢ 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45′25″至25°56′30″之间。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
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
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
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
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㈣ 分析台湾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自古以来一直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本节教材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祖国神圣的领土”,以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相结合的形式,主要介绍台湾的范围、位置,让学生利用比例尺量算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实地直线距离,从地理学科的角度说明“祖国神圣领土”的问题,并利用地质历史上的地壳变迁事实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材料,从时间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及丰富的物产。物产丰富与其自然条件优越有着直接联系,因此教材在叙述性课文中主要介绍台湾的物产,并结合活动课文提出问题验证其丰富的物产,同时提供“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示意图,明确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配示意图的形式,说明台湾经济如何由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到出口加工工业占主导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不同阶段发展经济的影响因素。这部分教材与前面自然条件部分结合紧密,特别是说明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联系尤为紧密。阅读材料分析新竹科学园区发展变化的过程,以案例形式再次说明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地鼓励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活动性课文既是叙述性课文的补充,又是对学生技能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阅读工业的分布特点图可以自己总结归纳,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因此将台湾工业分布的相关内容安排在活动课文中,通过三道小题,配以分布图,以递进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台湾产业结构的变化,教材在叙述课文中没有提及,而是安排在活动课文中,并且首先让学生绘制产业结构变化折线图,在绘图的基础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绘制统计图表的技能,又将知识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以上三部分内容,突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台湾首先应该明确其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讨论台湾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发展特点,这就是本节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
内容点析
1.关于“台湾省的范围和领土归属”,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配以台湾省地图,使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出发,明确台湾省在政治上的领土归属问题。结合活动题1中的第一小题,使学生明确台湾省除台湾岛外,还有周边的许多小岛,重点找出钓鱼岛,说明其归属。活动题1的第三小题是通过学生量算实地直线距离,说明台湾与大陆近在咫尺、不可分割的关系。活动题2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从地质历史和社会、文化等史实材料出发说明台湾与大陆不可分割的关系。
2.关于“台湾省的位置”,教材通过叙述性课文和活动题1中的第二小题,并结合台湾省地图,重点强调了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强调这两个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领土归属问题,对于其纬度位置,教材利用活动题1的第四小题,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的哪个部位。通过重要的纬线确定某区域的位置,这是一种较好的定位方法,教材希望通过活动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认识区域的能力。
3.关于“台湾岛的物产和资源”,教材以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相结合的形式,并配以“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说明台湾岛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及其分布。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教材主要列举了森林、矿产和水产,并在活动题1中重点提到了“森林之海” 和“东南盐库”。从物产的角度,教材主要提到了一些农产品,并通过活动题2中的第一、第三小题引导学生说明台湾岛的农产品有哪些?农产品和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另外教材中还配有两幅图片“玉山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和“阿里山中的日月潭景色迷人”,这两幅图片是台湾岛美丽风景的缩影,可以由此说明台湾岛旅游资源丰富。
4.教材通过简短的叙述性课文和活动课文,并配以相应的地图和示意图,体现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活动题2中的第二、第三小题和活动题3都是说明这种关系的。分析这几道题时,可以将“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台湾省地图”与“台湾岛主要农矿产品分布图”结合,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说明台湾物产、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分布特点。教材用“台湾山脉南段植被的垂直分布图”与“气温和降水分布图”结合说明台湾森林树种丰富的原因。从气温状况可知,台湾山脉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因此山麓地带应该是热带植被。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植被变化为亚热带植被——温带植被——亚寒带植被——高山灌丛及草甸等,因此气候的垂直变化引起了植被的垂直变化,使得森林树种丰富。
5.关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特点。分析台湾的经济,应从其自然条件、资源出发,说明早期经济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单纯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无法满足台湾当地的需求,台湾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转变。教材利用“ 台湾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统计图,直观说明台湾经济由过去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发展到现在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变化,利用“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直观说明能够促使台湾经济变化的有利条件,除示意图中显示的内容以外,还可以补充一个因素,即台湾鼓励发展出口加工的政策,也是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重要因素。为了较好地说明台湾经济的特点和变化,教材在阅读材料中以新竹科学园区为案例,进一步说明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并较好地补充了 “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示意图中没有涉及的政策因素等。
6.关于“台湾工业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这部分内容教材以活动课文配“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和“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示意图的形式出现,并且活动课文的三道小题以递进形式设问。解第一、二小题时,注意观察“台湾岛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即可得出答案。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应该结合“台湾省地图”及第三小题的示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完成第三小题。
7.关于“绘制统计图”的技能训练。本节教材不仅引导学生判读统计图,同时在最后的活动题中给出学生关于“台湾三类产业产值构成”的数值变化,并绘出部分折线,未完成的折线部分由学生继续完成。通过此题训练学生绘制统计图的技能,训练时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图例确定三类产业所用的折线颜色,如何根据图表所给数据在图中查找横坐标、纵坐标。在学生完成此图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所绘制的折线图并结合“台湾省出口贸易结构的变化”折线图,分析说明台湾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
㈤ 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
从图中看出,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主体是台湾岛,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其西部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台湾岛的中南部,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工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台湾岛原来是与大陆连接在一起,后来地壳下沉,形成了我国第一大岛屿,台湾省的居民主要是福建省和广东省迁移过去的后代,因此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故答案为: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北濒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台湾省主体是台湾岛,还有周围的澎湖列岛、钓鱼岛、赤尾屿、兰屿、绿岛等200多个岛屿;台湾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分布在其西部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台湾岛的中南部,台湾省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台湾省工业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台湾岛原来是与大陆连接在一起,后来地壳下沉,形成了我国第一大岛屿,台湾省的居民主要是福建省和广东省迁移过去的后代,因此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㈥ 台湾的地理位置的对于发展经济优势
优势:
台湾扼西太来平洋航道的中心,自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发展。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
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
台湾(Taiwan)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
㈦ 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台湾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公里)、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全省共划7市16县。 台湾岛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台湾山系与台湾岛的东北——西南走向平行,竖卧于台湾岛中部偏东位置,形成本岛东部多山脉、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湾岛有五大山脉、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别是中央山脉、雪山山脉、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和台东山脉,宜兰平原、嘉南平原、屏东平原和台东纵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脉纵贯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台湾岛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台湾气候冬季温暖,夏季炎热,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风暴雨。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北部为亚热带气候,南部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山除外)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给岛上的河流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独流入海的大小河川达608条,且水势湍急,多瀑布,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长度超过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浊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乌溪(116.8公里)。台湾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盛产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质好,产量高;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种超过90种,栽种面积仅次于稻谷。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花卉产值也相当可观。台湾森林面积约占全境面积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义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区,木材储量多达3.26亿立方米,树木种类近4000种,其中尤以台湾杉、红桧、樟、楠等名贵木材闻名于世,樟树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脑和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70%。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公里,因地处寒暖流交界,渔业资源丰富。东部沿海岸峻水深,渔期终年不绝;西部海底为大陆架的延伸,较为平坦,底栖鱼和贝类丰富,近海渔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远洋渔业也较发达。台湾除有丰富的水力、森林、渔业资源外,其它自然资源有限,自产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气,金、银、铜、铁等金属矿产也较少,主要储藏于北部火山岩地区及中央山脉。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现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电气化铁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据台湾有关方面统计,截止1998年8月,台湾省人口为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增长率约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东部人口仅占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68.83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