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方案怎么写
一、主题活动:水
二、选择主题理由: 水资源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所有水的2.8%,而我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淡薄,我们
生活中对淡水资源的浪费、污染,已经造成水资源的缺乏。所以,通过水这主题活动,教育
小孩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另外,让幼儿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三、主题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水、感知水、了解水与生活息息相关 ;
2、培养幼儿爱水、节约水、不污染水的良好习惯 ;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活动;
4、发展平衡能力,锻炼手臂力量;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模仿能、动手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四、主题网络图:
活动一::认识水
(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水、感知水、了解水与生活息息相关
2、培养幼儿爱水、节约水、不污染水的良好习惯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活动
(二) 活动准备:
1、故事:《小水滴旅行记》、《伤心的小水滴》;
2、一些地方污水的照片,干净的自来水和污水等。
(三) 活动过程:
1、介绍水的身份证:儿歌《水》 ; 水的组成 水的影响 水的形态
氢 氧 气候 地理 生命 固态 液态 气态 农业
水污染与节约用水 2、介绍水 ;
(1) 听故事:《小水滴旅行记》《伤心的小水滴》;
(2) 请老师讲介绍家乡的水及污染问题;
(3) 请老师介绍怎样节约用水。
3、水的作用
①儿歌:水呀水是个宝 ;
②展示家庭用水调查表 ;
③照片展:亲近水、爱护水 。
4、保护母亲河爱心行动
①歌曲:《小河之歌》;
③家长签名、捐献爱心。
活动二 玩水
(一)活动目标:
1、发展平衡能力,锻炼手臂力量。
2、教育幼儿节约水资源,不浪费水。
(二)活动准备:
1、给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水桶、两只大水桶。
(三)活动过程:
1、幼儿分成两组,手提小水桶站好。
2、游戏开始:两组幼儿一个接着一个提着小水桶向前走,快速到达终点,将水倒进大桶里,
然后返回站到队尾。
3、以不将水洒出,并先将大桶住满水的一组为胜。
活动三 给小鱼圆梦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水资源被破坏所带来的影响;
2、培养幼儿爱水、节约水、不污染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幼儿动脑筋、想象力等能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模仿能、动手的能力、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故事《小鱼的梦》;
2、收集“水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保护水”的资料、图片,布置成墙饰。
3、彩笔和纸。
(三) 活动过程:
1、 听老师讲故事《小鱼的梦》;
2、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一些问题;如:
“原来清清的河水为什么会变浑浊?”如:很多人向河里乱丢垃圾:工厂排出很多废
水把河水染黑了;等等。
“河水的污染给小鱼带来哪些一影响?”如:小雨快喘不过气了,很可怜,快死了。
“小鱼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它为什么哭?”如:小鱼很难过,因为它的朋友都死了,
小鱼很不喜欢脏水,它向往从前那个清澈的小河。
3、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怎样保护水资源;
4、 教师和幼儿一同设计禁止乱丢垃圾的提示牌;
5、 教师和幼儿一同圆小鱼的梦:绘画小鱼在干净河中游图。
活动延伸:
1、 节约用水提示牌的设计及张贴;
2、 污水变干净的小实验(用漏斗);
3、 学唱关于水的儿歌;
4、 设计一些关于水的小游戏等等。
㈡ 一个完整的幼儿园活动设计方案有哪些步骤
幼儿园语言教学设计7篇 1 猴子捞月亮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的寓意,知道遇事多动脑筋。 2、通过故事及小实验,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3、和同伴玩水中成像的游戏,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2、每桌一盆水,一只手电筒。 活动流程: 1、以猜迷语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有时挂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亮) 2、教师讲述故事《猴子捞月亮》。 当讲到“老猴子说:“快想办法把月亮捞上来”时,停止讲述并让幼儿讨论: (1)猜猜他们是怎样捞月亮的? (2)月亮捞上来了吗?为什么捞不上来? 3、接着欣赏故事,教师进行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小猴子在井里发现了什么?它怎么叫的? (3)大猴子跑来一看什么反应?老猴子呢? (4)它们用什么方法捞月亮?捞到了没有?为什么捞不到? (5)最后老猴子一抬头,看见了什么?它对小猴子说了什么? (6)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4、分小组进行小实验《水中成像》。 用手电筒当月亮,水盆当井,并让幼儿观察:“水中‘月亮’的影子是什么样的?用手去捞,‘月亮’变得怎么样了?”使幼儿感知水面很平时,“月亮”是圆圆的,用手一抓,水面有了波纹,影子就碎了。 5、教师小结:我们在生活中遇事应该多动脑筋、认真思考。 6、完整欣赏配乐故事《猴子捞月亮》。 活动延伸:让幼儿阅读用书,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神奇的玻璃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小白兔战胜大灰狼的办法,知道神奇玻璃的含义。 2、让幼儿了解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验哈哈镜成像的滑稽和有趣,感受人在哈哈镜里的不同变化。 活动准备: 放大镜一个、凸透镜一个、《神奇的玻璃》挂图,故事磁带。 活动流程: 1、师生谈话: (1)小朋友你见过什么样的玻璃?(幼儿自由讨论) (2)小白兔也有一块神奇的玻璃,你想知道吗?(从而引出故事《神奇的玻璃》) 2、出示《神奇的玻璃》挂图请幼儿欣赏,老师讲述故事并提出问题: (1)小白兔在玩时捡到了什么? (2)他有什么惊奇的发现? (3)猜想小白兔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 3、出示放大镜。 请幼儿摸一摸,看一看,从而感知“玻璃”的神奇之处,知道放大镜能将物体放大,然后启发幼儿讨论:怎样利用这块“神奇的玻璃”战胜大灰狼。 4、看图书听故事。 老师播放故事磁带请幼儿边看图画边听故事《神奇的玻璃》,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然后提出问题: (1)小兔子是利用什么办法吓跑大灰狼的? (2)如果是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打败大灰狼? 5、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启发幼儿继续探索“玻璃”的神奇之处:看近的物体时,物体变大,离得远就会变小,而且物体是倒立的。这种“玻璃”就是凸透镜。 (2)组织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讲述:小朋友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镜子,请幼儿讨论;然后交流凸透镜在生活中的用途。 6、师生进行讨论: 小朋友知道了凸透镜的模样和用处,想一想你们还见过其他什么样的镜子?(幼儿讨论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平面镜、凹透镜、哈哈镜等。 活动延伸: 小朋友你知道哈哈镜的用处吗?那我们去三楼的哈哈镜那里认识一下它吧,巩固对哈哈镜知识的掌握。 3 醒来后的惊喜 活动目标: 1、能细致地观察人物动作、神态、表情特征,大胆想象讲述画面内容。 2、体验作品中父亲对儿子默默的爱。 活动准备: 1、让家长帮助幼儿回忆与父亲在一起的趣事。 2、父亲、儿子的图片各一副 3、教学挂图、幼儿用书第3册的第29页。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分别出示图片“父亲”与“儿子”,鼓励幼儿大胆猜想父与子之间发生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教师分别出示挂图或幼儿用书,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根据需要进行提问: (1)图1 假日的第一天早晨,儿子在做什么?爸爸和叔叔在干嘛?你从哪看出来的? (2)图2 爸爸和叔叔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3)图3 画面上都有谁?儿子、爸爸、警察的表情、动作时什么样的?代表什么意思?爸爸究竟要把儿子抬到哪儿呢? (4)图4 设置悬念 a出示没有背景的第四幅画,请幼儿说说;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儿子,醒来后会有什么感觉?鼓励幼儿将自己“惊奇、大胆、浪漫”的情景讲给同伴听。 b出示有背景的挂图,请幼儿讲述:这是什么地方,景色怎么样?儿子心里怎么想?爸爸为什么躲到树后面? c教师看图完整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轻手轻脚”,并用动作模仿。知道假期到森林里玩正是儿子的心愿,这幅漫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地爱,可以鼓励幼儿做个相亲相爱的动作。 三、结束部分: 结合自己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与爸爸之间的趣事,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活动延伸: 怎样对父亲表达自己的爱 4 快乐的小公主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知道给予也是一种快乐。 2、了解让自己快乐的方法,生活中保持快乐的心情。 活动准备: 呼啦圈、《快乐的小公主》故事磁带、教学挂图《快乐的小公主》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呼啦圈”引入课题 提问:小朋友有没有玩过呼啦圈?玩呼啦圈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开不开心、快不快乐?想不想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我们的好伙伴呢? 2、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会对身体不好,家人和好朋友也会担心,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开心快乐,并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我们身边的人。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播放录音机,让幼儿听故事《快乐的小公主》,并提出以下问题: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公主住在哪里?她为什么不开心?故事里都有哪些小动物啊? 2)小公主后来找到快乐了吗?她是怎么找到快乐的?真正的快乐在哪里呢? 2、教师再次播放录音机让幼儿听故事《快乐的小公主》,借以加深幼儿的记忆。 3、教师出示挂图《快乐的小公主》,引导幼儿看图讲述故事内容,让幼儿了解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三、结束部分: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果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快乐呢?如果自己的小伙伴和家人不开心,我们要用什么方法让他们快乐起来呢? 活动延伸:幼儿回家与爸爸妈妈讨论快乐的方法,帮助自己和他人,让所有人都获得快乐,在快乐中生活。 5 猴子学样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图意,乐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觉。 2.了解猴子爱模仿的特点。 3.通过老公公动作及表情进行故事表演,激发表演兴趣,提高表演能力。 4.学会遇事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活动准备: 图四幅,道具:草帽若干,扁担一根,《猴子学样》的伴奏磁带,树,猴子面具 活动流程: 1.出示猴子面具,它是谁?现在将有一群猴子在树上玩耍,它们发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2.出示图一:你看到了什么,老公公在干什么?老公公挑着一担帽子到城里去卖,坐在大树下面睡觉发生了什么事? 3.出示图片二:猴子在树上为什么又蹦又跳,它在干什么?老公公看到了,老公公怎么说,为什么那么急,老公公会对猴子说些什么?猴子有没有把帽子给老公公? 4.出示图三:老公公急得那样后怎么做的,猴子看见了会怎么做?猴子为什么看见老公公这样做它也这样做?老公公开始想办法了,结果如何? 5.出示图四:老公公又想出更好的办法使得帽子得以回返,什么办法呢? 6、通过音乐欣赏故事:将每幅图中的关键词语“抬头、
㈢ 怎样设计一个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
如何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 1.在教学活动前,教师有意识地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物体与情境. 2.准备丰富的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创作,发挥创作的热情. 3.运用正面的评价,鼓励幼儿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增强自信心. 4.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老师的引导性问题. 5.老师讲授内容,鼓励学生体验创作的快乐,获得心情的愉悦. 6.教师给予幼儿正面的评价与鼓励,可以奖励小红花,五角星等.
㈣ 如何以一个童话故事设计幼儿教学活动及其方案
幼儿园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只为幼儿系统地提供新的学习经验,而且是协商幼儿把学习经验系统化、引导其心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达到有效性?这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研讨的核心问题。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同学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准备战略、教学实施战略和教学评价战略。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对一个活动的具体行动规划,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图,也是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十分必要的准备工作,它是构成教师教学准备战略的重要内容。可见,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是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果的关键。
㈤ 自拟题目中班社会活动指导教学方案
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下面是5068儿童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亲子的活动方案,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中班社会教案:快乐的小乐队
一、 活动目标
感受乐曲、熟悉乐曲、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
二、 重点与难点
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要感受音的高低,区分出音的强弱,这首先应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本教材的重点就是引导幼儿在感受乐曲、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难点是区分音的高低、强弱后学习用乐器等表现出音乐的高低、强弱。
三、 准备
1. 小钢琴若干架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
2. 三角铁和小鼓各一件。
3. 音乐磁带《快乐之歌》。
4. 分类图片让幼儿感受音的强弱。
5. 提供各种各样的乐器,数量多一些。
注:《快乐之歌》的旋律应在高音区,低音区分别出现而且有强弱之分。
四、 设计思路
幼儿能区分音的高低、强弱最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因此找来小钢琴让幼儿感受音的高低,找来许多许多卡片让幼儿回忆各种声音的强弱是相当重要的,除此以外就要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音的高低和强弱。如运用乐器,运用四肢的活动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就可以让幼儿不断感受、不断表现,从而正确区分音的高低和强弱。
五、 活动流程
角落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集体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角落中再次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
1. 角落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强弱。
①用小钢琴让幼儿体会音的高低。
幼儿在角落中自由探索,老师可以通过不断地讲评让幼儿知道音有高低,如同样是乐曲“两只老虎”分别在高音区,低音区弹奏,让
幼儿发现不同。知道在小钢琴上高音的位置、低音的位置。
②给卡片找家让幼儿回忆分辩生活中音的强弱。
让幼儿回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给卡片找到自己家,如打雷的声音是响的,就把它归到“强”的家里,反之归到“弱”的家里。
③在角落游戏里让幼儿听赏《快乐之歌》。
熟悉旋律,感受旋律,会用乐器来打击音乐的节奏,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用不同的乐器,如小铃,三角铁,鼓等表现音乐,同时老师可以引导幼儿敲击出不同的节奏。
2. 集体活动中感受音的高低和强弱。
①让幼儿听赏音乐《快乐之歌》,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发现乐曲有的时候出现在高音,有的时候出现在低音,并请幼儿找出高音、低音。
②请幼儿做“小小乐队”,听到高音、低音能用不同方式代替,老师可示范用三角铁代表高音,用小鼓代表低音,听到乐音在高音部分出现就用三角铁打击节奏,听到乐曲在低音部分出现,就要用小鼓来打击节奏,并引导幼儿一起在试试。
㈥ 怎么设计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方案
幼儿园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只为幼儿系统地提供新的学习经验,而且是协商幼儿把学习经验系统化、引导其心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活动如何达到有效性?这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研讨的核心问题。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同学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准备战略、教学实施战略和教学评价战略。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对一个活动的具体行动规划,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蓝图,也是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十分必要的准备工作,它是构成教师教学准备战略的重要内容。可见,教学活动设计的好坏,是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果的关键。 一、活动的命名要规范化 活动的命名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活动名称应反映该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课程模式(主题活动、领域活动、综合活动)和具体的课程内容两局部。 主题活动的活动计划,写法较为简单,可直接点出其主题,如“主题活动:秋天”;其二级网络的具体活动可以写为“活动一:秋天的天气”“活动二:秋天的水果”“活动三:秋天的叶子”等。 领域活动的活动计划,要先说明该活动属于哪个领域,最好直接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的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来命名。但在幼儿园教育实际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习惯于沿用以前的“六科教学法”来命名。如将活动直接命名为体育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数学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二是命名不规范。如将社会领域的活动命名为社会性活动、数学活动命名为计算活动。三是命名非常混乱、多样。有的以内容类别来命名,如语言活动直接命名为儿歌:《数鸭子》、故事:《小黄鸡借伞》;音乐活动直接命名为歌曲:《坐飞机》。有的以活动类别来命名,如听说活动:春天来了;看图讲述:小猫钓鱼。早期阅读活动:三个和尚。下面列举几个案例进行对比。 ※ 案例一 不适宜的命名———歌曲:《大树妈妈》;歌唱活动:大树妈妈;音乐活动:大树妈妈 适宜的命名———艺术活动:大树妈妈(歌曲);艺术活动:大树妈妈(歌唱活动) ※ 案例二 不适宜的命名———故事:春天的电话 适宜的命名———语言活动:春天的电话(故事) ※ 案例三 不适宜的命名———讲述活动:小猫生病了 适宜的命名———语言活动:小猫生病了(讲述活动) ※ 案例四 不适宜的命名———计算活动:5的组成 适宜的命名———科学活动:5的组成 二、活动目标的制订要具体化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它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的掌握、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活动目标的制订与表达要具体,这样便于教师的掌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如中班数学活动“美丽的序列”的活动目标:尝试根据物品的不同特征,进行ABB、BBA、AABB排序;感受序列的规律美,体验装饰扮演道具的快乐。 当前,幼儿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都能考虑到目标的三维性,但在实际活动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订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笼统、笼统;二是出现手段性、途径性的多余表述。下面列举案例进行分析。 ※ 案例五:小班早期阅读活动“小海龟” 活动目标: 1. 通过讲述故事、阅读大书、做游戏等多种形式,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体验小海龟的情感世界。 2. 学习运用简单句式“××看见了××”进行完整表述。 3. 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大胆表达的愿望。 目标分析: 该活动目标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活动目标的行为主体不统一,目标1和目标3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目标2以幼儿为行为主体,在同一个活动中,表述的方式不统一是不恰当的。二是出现手段性、途径性的多余表述,如目标1的“通过讲述故事、阅读大书、做游戏等多种形式”。三是目标表述较为笼统笼统,如目标3的“激发幼儿的想象”。 三、活动准备的考虑要全面 活动准备的撰写,一般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活动资料的投放;知识经验的准备;学习情境的创设。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一般只考虑到活动资料的投放,而忽略了知识经验的准备和学习情境的创设。 (一)活动资料的投放 活动资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它自身的特性和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获得哪些方面的发展。活动资料在幼儿的学习中往往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它使笼统的知识能具体、形象地出现在幼儿面前,使他们能具体、直观地感知和体验;活动资料还可以让幼儿动手操作,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幼儿园的活动资料,更多地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平安的废旧资料,这样可以让幼儿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也可以保证数量,做到幼儿人手一套操作资料,有利于幼儿独立操作和自主学习;还能节省教师制作教具的时间;最终节约了幼儿园的物质资源。 (二)知识经验的准备 经验即“经历、体验,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人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而获得的对各种事物表象的初步认识”。教师准确地找到新的“经验点”,即掌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活动胜利的关键所在。而要找准新的经验点,要求教师在进行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前必需了解幼儿先期已经掌握哪些与本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具备了哪些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并了解幼儿经验准备情况,并做好相关的经验准备。如小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是谁”,活动的目标之一是“恬静倾听,熟悉同伴的声音,学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在活动前教师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相互了解、熟悉同伴的名字。 (三)学习情境的创设 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适宜的情境能够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并借鉴一些常见的生活事件,去创设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可亲身体验的、科学而有效的模拟生活的教育情境,让幼儿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起连接教学与生活的桥梁。如在小班“小鸟飞”的美工活动中,教师设置了“小鸟飞来了”的情境:在油画棒的顶端贴上一幅小鸟图,以画纸为天空,用油画棒在纸上自由地画直线或曲线来表示“小鸟飞”,由此激发幼儿的兴趣。 四、活动过程的设计要确保有效性 活动过程是指教师与幼儿在一起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和其学习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活动过程,从形式上看,只是表示了某一个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的程序,但实际上却蕴涵着一定的教育指导思想,体现教师的设计能力。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要追求活动过程设计的有效性。 追求活动过程设计的有效性,就是强调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在基于对教学内容分析和对幼儿的了解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活动的每一环节,防止为了追求“局面的热闹”“方法的多样”“活动的丰富”和“花样的翻新”等去设计一些与目标和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环节。如某位教师设计的中班艺术活动“小青蛙找家”(歌唱活动),活动目标是“学习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和 ×××—×××—的节奏,初步学会创编歌曲。”活动过程分六个步骤:第一步,听《森林音乐会》音乐入场;第二步,向幼儿讲述自编故事《青蛙的生长过程》,从而引起幼儿兴趣,引出新歌曲;第三步,学习歌曲;第四步,学习用不同的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