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蒙娜丽莎之约》主要内容是啥
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内容
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
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1)蒙娜丽莎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作者介绍:
王克难,男,台大外交系毕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
1979年小说《hsadk ndcijisan》,1993年散文集《天空,巡礼》,1844年散文小说集《雾里的阴霾》,1856年散文小说《王佐圣印》。
其中《蒙娜丽莎之约》被改写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教科书第27课与鲁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科书第7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蒙娜丽莎之约
㈡ 如何让教学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本课立意、目标和特色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发生在欧洲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价值在于把人从基督教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人本身的觉醒和自信。其中,对个性的追求、对感情的表达、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对自由和平等精神的诉求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精神内涵。这些精神的载体是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的文艺作品,那么引导学生去欣赏、分析和归纳这些作品的人文内涵,就成为了本节课的切入点和重点。在初步能够欣赏和把握作品时代内涵的同时,继续引导同学思考:1.人文主义者所代表和表达的是哪部分群体的诉求,深入思考思想变革和经济变动的关系;2.文艺复兴有无不足,进而更全面辩证地看待评价文艺复兴,甚至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文艺复习的影响和价值。
为此,本课以欣赏、分析文学艺术作品为切入和载体,勾勒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画面,引导学生认识、思考,使学生既能真正感受时代风貌、领悟时代精神,亦能把握现象间的关联、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最终能形成对历史的追问和反思。根据以上立意,设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但丁《神曲》、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理解和归纳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变革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探究文学艺术作品来理解和体验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在此过程中主要采取比较的研究办法,研究中侧重多角度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钦佩艺术家破除基督教神学文化对人的禁锢的勇气;体验人的解放对人的价值所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初步学会正确把握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关系。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品和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去感悟;理解追求平等自由精神背后的经济动因;理解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教学特色:采取有效方法聚拢学生关注度,比如创设合适的问题来探究材料;通过和学生的深度对话刺激学生思维深度和兴奋度,形成思维的张力,促成一定的追问和反思意识;努力促成学生认知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和谐统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材料:展示但丁、达·芬奇和莎士比亚这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图片。
设问:三位文学艺术大师的时空范围?各自的代表作?
设计意图:甩开首先介绍背景知识的惯例,首先从时代、从人物、从作品人手,从现象人手,进而展开分析。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赏析作品
1.对《神曲》的处理
材料一:但丁在地狱遇到了教皇尼可洛三世(像根木桩倒插在岩石的夹缝中,双脚燃烧着火焰),但丁说:“你留在这里吧,因为你受的惩罚是公正的……”
设问: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但丁为什么厌恶教皇?
设计意图:形成思维冲突,学生旧有的知识是中世纪时教皇和教会处于统治地位,而今但丁竟然大胆批判,从而由冲突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但丁为什么在这时敢于嘲讽教皇,其背后所反映的时代诉求是什么?埋下伏笔,等待最后揭开谜底,形成首尾呼应。
2.对《最后的晚餐》的赏析
展示不同表现手法的同名画作进行对比。
设问:两幅画的处理有什么区别?谁是叛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同一个题材但不同的表现手法,来感受达·芬奇充分注重了对人的个性的刻画,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符号;紧紧围绕“谁是叛徒?谁是犹大?”展开,而判断的依据就是画面中每个人物不同的表现,包括每个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
课堂实录及效果:课堂中学生参与的广度和兴奋度被激发,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认为的“叛徒”,都在运用自我的生活经验去解读。
生一:我认为叛徒是画面上耶稣右面第二位穿着绿色衣服张开手的人,因为他不敢直视耶稣的眼神,心里有鬼。
生二:我认为叛徒是画面上耶稣右面第三位,因为他好像在拼命地向耶稣表白,“不是我。不是我”,解释就是掩饰。
生三:我认为是画面上左侧那个眼神恶狠狠,手里还拿着刀的人,他是不是被发现后,干脆就想把耶稣杀掉。
生四:我认为是画面左侧手握钱袋的人,因为书中说“出卖耶稣的犹大手握钱袋”。
教师小结:大家能提取这么多信息,说明达·芬奇对刻画的人物个性是鲜明的,而大家的解读也是充满个性的,这既是艺术作品的魅力,也是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关注人,关注人的个性。
3.对《蒙娜丽莎》的赏析
展示《蒙娜丽莎》画像
设问:她是一个活泼外向的人还是稳重内敛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为学生搭建更广泛的平台,提升观察力。
设问:加入一组中世纪时的以圣母为题材的绘画,并进行设问:中世纪时的绘画从题材到人物表情与《蒙娜丽莎》相比区别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促使学生感悟蒙娜丽莎微笑的价值:过去对女性的绘画集中于圣母圣女,普通女性很难进入绘画题材;作为普通女性在中世纪受到诸多禁锢,无法纵情欢笑,在这种压抑状态下的一抹微笑,构成了对旧时代的批判和对新时代的呼唤。
课堂实录及效果:这组图片的使用丰富了赏析的层次性,有效加深了对蒙娜丽莎微笑的理解,课堂上各种奇思妙想“百花齐放”,教师充分享受“教学相长”的快乐,课堂实录如下:
生一:我认为蒙娜丽莎是一个稳重的人,依据是她的手摆放得很端庄,身上也没有什么首饰,不张扬。
生二:我认为蒙娜丽莎是活泼的,因为她的头发披着,而且带着卷儿。
生三:我认为蒙娜丽莎既内向也外向,因为她的微笑好像是高兴,但也好像有忧伤,无法开怀大笑。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研究很奇特,也很有依据,很多是老师所没有想过的,大家也通过彼此的研究感受到了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所传递出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浅浅的,但这种感情的流露和人性的释放对人们的触动却又是深深的。而每个观众面对《蒙娜丽莎》时的不同感受再一次彰显了艺术的魅力:神秘和不确定。
4.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赏析
播放视频资料《莎翁情史》结尾处殉情的一段情景。
材料二:教会宣扬禁欲和独身,结婚是次于独身的选择。封建贵族以婚姻作为谋取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工具,男女都没有以爱情为基础选择配偶的权利。
设计意图:视频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关注度和兴趣,材料二促使学生理解和体验罗密欧和朱丽叶追求爱情的时代价值:莎士比亚讴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感情的尊重,对人生幸福的尊重,在旧时代压抑遏制的人性,在新时代却得到了大力弘扬,从而激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充分赏析以上文学艺术作品后,引导学生以“归纳关键词”的方式归纳,有两个目的:其一、从伟大人物的作品内涵中归纳出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关键词有——人、个性、感情、平等、自由等;其二、意识到与时代精神诉求相对抗的是基督教会封建神学的束缚,关键词有:教会、神学、束缚、压抑。至此给出与人的解放形成剧烈冲突的矛盾一方,即基督教会封建神学。
第二环节:激发学生继续追问
设问:摆脱教会精神控制、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文学艺术家们反映的到底是那个时代哪一部分人群的想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文学艺术家所展现的时代精神到底反映了哪部分人群的需求。
展示14世纪前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经济情况的图片及文字材料,使学生结合文本材料,可得出结论——以工场主和富商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
继续追问:为什么这部分人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如此迫切?背后反映了什么?
设计意图:继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资产阶级精神诉求后的经济动因。
材料三:《威尼斯商人》的节选故事——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朋友,向犹太商人夏洛克借了三千元钱。而夏洛克不要利息,而是要求在三个月的期限到来之时,如果安东尼奥不能清偿债务,就要由夏洛克在安东尼奥“心口所在的附近取一磅肉”。安东尼奥为了救朋友,也只得同意这项骇人听闻的条款,在契约上签了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故事过程中所包含的一种契约精神,理解契约精神中的内涵:平等。平等是自由的前提,这一诉求是资产阶级的精神动力。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平、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和精神,这和基督教神学下的精神文化是格格不入的,这种突破是一种必然和趋势,也是内在本质;从现象上讲,资产阶级财富的增加使得他们更加自信,也敢于抗争和表达诉求。
小结:工商业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追求平等自由,追求人的解放、追求现世幸福成为时代的需要,一批杰出人物运用文学艺术形式彰显了这种精神,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学至此,可依据学生的掌握状况,酌情继续提出研究情境:文艺复兴有无不足?(如,过分强调人的自由和权利,会引发出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矛盾问题,进而进行更高层次的探讨)
三、备课回顾
如文章开头所述,四次备课提升的是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的是自己的教学策略,而把理念和策略融入到教学实践,恐怕是让自己最受用的价值所在。
教学策略层面,我有意识地强化贯彻了两种学习方法,其一是以“欣赏”促“分析”,努力使教学贴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主生成的过程,比如《神曲》——抨击教会和教皇,《最后的晚餐》——尊重人的个性,《蒙娜丽莎》——尊重人的感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尊重人的自由和幸福;《威尼斯商人》——促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精神诉求背后的经济动因。其二,强化比较的学习方法,以旧时代的相关思想文化内容为参照,促进了对新时代精神内涵的理解,比如:加入中世纪时以圣母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与《蒙娜丽莎》进行对比。
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学”。教师尽量减少讲授现成的结论,为学生搭建足够广泛的思维和表达平台,从中展开思维想象,促成学生开放地、多角度地回答问题,落实思想自由精神。在不断的思维分享与碰撞中,在让人惊喜的教学生成中,最终对本课的核心价值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文化变革与经济变革的关系。由此,还能为更长远更宏大的历史学习做好铺垫,比如: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自由、公平和平等,不仅要突破教会的束缚,还要在未来突破专制王权的限制;放眼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探讨一些关系,比如自由和平等的关系、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的关系等。一言以蔽之:用自由平等的精神学习以自由平等精神为内涵的课题。
几番备课的历练,正应了一句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对教师而言,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崭新的世界,我希望能和同仁继续行走在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路上,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搭建学生成长的“彩虹之桥”。
㈢ 叶开的发表文章
《当代小说的反思与超越》,《小说评论》,1991-03-02
《在无边的寂静之上》,《黄河》,1998-2-15
《鸟儿的鸣叫》,《山花》,1999-06-15
《女游客》,《小说界》,1994-06-15
《瓜熟蒂落》,《雨花》,1999-03-15
《纳博科夫和写作的乐趣》,《小说界》,2000-06-15
《贾平凹访谈录──关于<怀念狼>》,《当代作家评论》,2000-07-25
《怀念狼》,《当代作家评论》,2000-07-25(贾平凹著作《怀念狼》的评论文章)
《尖叫》,《黄河》,2000-10-15
《章子明的双重生活》,《时代文学》,2000-10-15
《芝麻开门》,《雨花》,2001-01-15
《我的浪漫婚姻生活》(中篇小说),《当代作家评论》,2002-01-25
《月光》,《阅读与写作》,2001-02-15
《天马行空》,《作家》,2002-04-15
《关于“七十年代后”作家的无主题变奏》,《山花》,第二作者,2002-4-15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记忆力”》,第三作者,《读书》,2002-08-10
《赫拉巴尔的叙述出神入化》,《深圳商报》,2003-04-26
《感谢你》,《红岩》,2003-03-07
《空洞的焦虑——李锐长篇小说<银城故事>的基本命题》,《当代作家评论》,2003-03-25
《物质的喧哗——关于梁弓的小说》,《长江文艺》,2004-05-15
《上海的文学创作被忽视被过滤了》,《文学报》,2004-07-29
《以情动人》,《红岩》,2004-09-07
《衣锦还乡》,《天涯》,2005-01-25
《飞驰敦煌》,《阳关》,2006-01-15
《开篇:莫言传》,《当代作家评论》,2006-01-25
《勤劳而诚实的渔夫》,《文艺报》,2007-06-16
《文学精神分裂时代的渔夫》,《南方日报》,2007-07-08
《惨遭语文老师屠戮的两篇作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0-05
《<功夫熊猫>让中国教育界耳光响亮》,《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1-05
《不存在的自我》,《长篇小说选刊》,2008-07-01(吴玄著作《陌生人》的评论文章)
《我不能从文学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北京日报》,2008-11-03
《需要重新审视的现当代文学》,《西湖》,第二作者,2009-01-01
《记忆树》,《花城》,2009-01-05
《语文的物化》,《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1-05
《虚假的课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2-05
《莫言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名人传记(上半月)》,2009-03-05
《好词好句与陈词滥调》,《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3-05
《谈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文自学指导》,2009-03-18
《情感的异化》,《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4-05
《致晓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4-25
《分成两半的学生》,《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5-05
《“五四”的双重记忆》,《粤海风》,2009-05-15
《苦读与悦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6-05
《妙意有在终无言》,《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7-05
《此君长偕白云归——熊育群君印象》,《文学界(专辑版)》,2009-07-15
《高考季节雨纷纷》,《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8-05
《从动画片说到想象力》,《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9-05
《看不见的战争》,《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0-05
《鲁迅和两株枣树的秘密》,《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1-05
《造假从小学教材开始》,《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12-05
《“零度叙述是一种伪装”》,第一作者,《西湖》,2010-03-01
《我陪女儿读<夏洛的网>》,《文学教育(上)》,2010-07-05
《惨遭语文老师屠戮的两篇作文》,《杂文选刊(中旬版),2010-08-11
《王子都是癞蛤蟆》,《杂文选刊(中旬版)》,2010-09-11
《语文教材存在的两大问题》,《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05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05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绝境》,《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05
《文学有奖,内情不详》,《东方早报》,2010-10-27
《老国语课本何以至今仍获好评》,《东方早报》,2010-11-19
《老国语课本何以至今仍获好评》,《教师博览》,2011-02-01
《真挚的课本才有持久生命力》,《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02-05
《单卡录音机里的邓丽君》,《美文(上半月)》,2011-03-01
《和孩子一起长大》,《文学教育(上)》,2011-04-05
《大学语文的进退之窘》,《东方早报》,2011-09-07;《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1-22
《迅哥儿送给我们的一顶紧箍帽》,《东方早报》,2011-09-23
《小学语文教材窜改巴金名作<鸟的天堂>》,《东方早报》,2011-12-02
《劣质语文教材犹如三聚氰胺》,《东方早报》,2011-12-2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涉嫌造假》,《文学教育(上)》,2012-01-05
《空洞说教引导的只会是道德伪善》,《东方早报》,2012-01-17
《萨姆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2-05
《纸面道德遭遇社会现实》,《杂文选刊(下旬版)》,2012-02-21
《这个时代我们如何表达》,《文学教育(上)》,2012-03-05
《王子都是癞蛤蟆》,《课外阅读》,2012-03-08
《一名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批判》,《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3-25
《准确是最优美的文字》,《中国教育报》,2012-03-26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好人好事》,《芳草(经典阅读)》,2012-04-05
《空洞说教引导的只会是道德伪善》,《杂文月刊(文摘版)》,2012-04-16
《这样的“伪国学”,不要也罢》,《杂文选刊(下旬版)》,2012-06-21
《古今中外变形记》,《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07-05
《用诗歌给女儿催眠》,《中华家教》,2012-08-01
《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学与研》,2012-08-05
《会飞的鱼》,《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12-09-05
《作文最重要的标准是有没有真情实感》,《初中生》,2012-09-10
《我们和米切尔说什么》,《社会科学报》,2012-09-20
《尖锐叙事,人生繁华》,《颂雅风·艺术月刊》,2012-09-25
《莫言和他的独特文学世界》,《深圳特区》,2012-10-12
《我赞成语文教材选编莫言作品》,《东方早报》,2012-10-16
《莫言印象》,《新民周刊》,2012-10-28
《高密东北乡:莫言的隐秘文学王国》,《文史参考》,2012-11-01
《莫言是当代中国最有创造力的作家》,《语文学习》,2012-11-01
《给大学校长的一封信》,《杂文选刊(上旬版),2012-11-01
《什么是鸟的天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1-05
《高密东北乡——莫言的文学地理世界》,《新一代》,2012-11-15
《语文教材赶时髦选莫言前请多读点他的作品》,《今日教育》,2012-12-05
《从红高粱帐里走出来的土地之子》,《学习博览》,2012-12-05
《莫言作品到底好在哪里》,《解放日报》,2012-12-28
《饥饿和孤独是莫言创作的源泉》,《基础教育论坛》,2012-12-30
《国人失掉诚信了吗?》,《杂文选刊(上半月版)》,2013-01-01
《爱恨交加,肉体逃离,精神反刍: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名人传记(上半月)》,2013-01-05
《走进莫言的文学世界》,《高中生》,2013-02-05
《中国人失掉诚信了吗》,《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3-02-15
《中国人失掉诚信了吗》,《IT时代周刊》,2013-02-20
《中国人真的失掉诚信了吗》,《现代青年(细节版)》,2013-02-25
《革命方知北京近——读马原长篇小说<牛鬼蛇神>》,《作家》,2013-04-01
《权力往复与文明递减的叹息》,《社会科学报》,2013-04-11
《莫言与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05-05
《莫言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文学教育(上)》,2013-06-05
《六十多年前的高考》,《教师博览》,2013-11-01
《我们为何如此震惊》,《杂文选刊(下半月版)》,2013-12-26
《魔法老虎(五首)》,《四川文学》2014-01-05;《青春》2014-01-15;《草原》2014-02-01
《我们时代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1-05
《吐槽》,《杂文选刊(上半月版)》,2014-04-11
《马尔克斯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凤凰网文化,2014-04-18
《2013年我最爱的流行词》,《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4-25
《那些寂寞的文学大师》,《杂文月刊(文摘版) 》,2014-05-16
《旺旺和花花》,《新作文(小学1-2-3年级版)》,2014-06-01
《自古剑侠出异域》,《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06-05
《好人、坏人和真人》,《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2014-06-05
《最怕你从不阅读》,《当代学生》,2014-08-15
㈣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看完这部朱莉娅·罗伯茨 饰演女主角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片中的凯瑟琳·沃森内这位1953年,坐落容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学院的新任艺术史老师,美丽成熟,特立独行,极力推崇自由改革思想。
虽然50年代的美国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依然非常严重,而这位女教师在试图让自己的女学生和世人了解,要摒弃女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嫁个好丈夫。这一举动和思想与当时的思想传统格格不入。于是,伴随而来的是对她各种不公正的议论和评价,满怀志向的凯瑟琳面对的是重重的阻力和挑战。
但是,这位女老师并没有屈服,她的青春率直,以及她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加上风趣热情的授课,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理解。
影片自始至终弥散着一种轻柔却又强烈的女性柔情,而当影片结束的时候后,我脑子里很强烈的反复着一句话“女人,爱情很重要,家庭也很重要,但是,女人决不是为取悦男人而生的。”
㈤ 不要进来,不要回复,唉
中规中矩的议论文
1、语言朴素,词汇太单调,不够优美
2、基本上都是短句,这样读内下来内容有点匮乏,容不够具体,最好长短句结合
3、缺乏手法,基本以举例为主,说服力不够
4、举例最好具体有出处,不然真实性不足
5、结构清晰
6、主题明确
㈥ 幼儿园中班美术《有趣的脸》活动反思
教材分析: 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而在幼儿园绘画领域的人物画绘画活动中,常常出现幼儿不理解人物内心情感变化,无法产生共鸣,从而导致很难灵活地运用画笔来创作,唯有机械地临摹出人物面部表情。针对这一点,我展开了围绕以人物有趣的表情变化为主线,符合中班年龄特点,贴近幼儿实际发展水平的富有心理抚慰功效的主题式绘画活动。本节课为系列课程的第一课时,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挑战与创意的游戏情节和操作环节等,旨在启发幼儿通过初步观察喜怒哀乐的表情下,人的眉眼鼻嘴不同的变化;给予幼儿发挥个性的自由,表现独特个性的空间,在初步感知、了解人脸部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发展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感官参与,帮助幼儿理解喜怒哀乐时,眉、眼、鼻嘴的特征变化,初步掌握人物面部表情变化规律。(教学重点) 2.学习运用线条、色彩和形状,初步绘画出人物生动而丰富的表情。(教学难点) 3.鼓励幼儿细致观察,激发其对人物画的绘画兴趣。 教学准备: 1.幼儿用具准备:绘画纸、彩笔、五官操作教具、小镜子。 2.教师教具准备:音乐、展台。 教学过程: 1. 师生共同演唱歌曲《表情歌》,在游戏情景中体验高兴、害怕、生气等情绪。 2. 出示表情拼图,请幼儿根据需求,自由选择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脸型和五官造型来进行拼摆。 3. 交流小结:你拼摆出的"脸儿"是什么样的表情,照着小镜子学一下。 4. 提问:这样的表情说明他心里怎么样,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幼儿回答:皱眉的表情说明他不开心,他一定是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哈哈大笑的表情说明他非常开心…… 5. 教师小结:我们的心里藏着一间小房子,当你不开心时,小房子里就会黑黑的,塞满了东西,感觉闷闷的堵堵的。如果这样下去时间一长,人就会生病。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像出去走一走、听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好朋友在一起等,让小房子打开窗,投进阳光,真正让自己快乐起来。 6. 提供绘画材料,请幼儿自由绘画有趣的脸。(教师提出绘画要求:幼儿边照镜子边做出各种表情,启发其认真观察眉、眼、鼻、嘴的特征变化,并主动尝试绘画创作。) 7. 幼儿间讲述自己的美术作品,游戏:学一学(模仿好朋友画纸上的面部表情)。 8. 自然下课。 活动延伸: 1. 亲子绘画活动:微笑的妈妈,打呼噜的老爸 2. 幼儿园季节课程:小树叶的表情 3. 结合日常生活,启发幼儿善于观察,会简单的自我排解烦恼和帮助好朋友疏通不良情绪。 4. 在区角游戏区投放操作材料,提供继续深入、持久地探究人物面部表情变化的规律。 5. 名画欣赏:达芬奇《蒙娜丽莎》,毕加索《梦》,蒙克《呐喊》等。
㈦ 高中美术达芬奇与蒙娜丽莎一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反思怎么写请各位帮忙
课 型:高一美术欣赏课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授课班级:高一、一班
授课教师:徐泽锋 高中美术教案: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授课时间:1课时
高中美术教案:达芬奇与《蒙娜丽莎》设计思路: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才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社会要求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人才应一专多能,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本课高中美术教案:达芬奇与《蒙娜丽莎》的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高中生心理学来指导美术欣赏课教学,试图寻求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科大综合,找到一种师生互动、平等轻松且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课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总结达芬奇艺术生平及其名作《蒙娜丽莎》,并能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去评价和联想。
2、情意目标:提高学生审美情操,对世界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开放的心理、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心态,自信及成功的体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实践的能力,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达芬奇艺术生平及名作《蒙娜丽莎》的欣赏、总结。
2、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课件、皮尺、学生用资料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活动、总结、讲解、演示、启发与鼓励等
补充说明:教案中【】内文字表示课堂设计由《高中生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作参考
教学过程:
说明:1、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关于学习过程的8个环节: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和反馈,并结合学习目的、计划、自学和创造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而设计的。
2、在上课前一月中,已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图书馆、网上等查阅有关本课内容的资料,并整理和总结【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依赖性减少】
一、 组织教学
二、 实验引入新课【高中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亲自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验内容:手展长 = 身高?
2、方法:请6名同学分成两组,每组由一名同学当模特,其他两名同学用皮尺测量手展长及身高长度。教师用电脑统计数据并总结结论。
3、展示达芬奇此比例图手稿图片,引出课题。
三、 授新课
一)、达芬奇艺术生平的总结(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并用电脑总结)【培养高中生的系统概括力】
1、 达 芬奇简介
2、 达芬奇的创作成就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二)、学生对照资料,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蒙娜丽莎》并思考以下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独立思考】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并用电脑总结并进一步讲解,肯定学生大胆而新颖的想法,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1、 此画创作的时间、规格、画种?
2、 此画的题材和主题是什么?
3、 此画在构图、色彩、技法上有什么特点?
4、 此画为什么会如此著名?
三)、对《蒙娜丽莎》一画的猜测【迁移创造。获得创造的快乐,树立创造的自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风险、敢标新立异】
(学生通过欣赏及联想,总结现代人对《蒙娜丽莎》的猜测,或通过思考、研究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猜测、看法,教师用电脑特技展示并给以肯定和表扬)
1、《蒙娜丽莎》画的是达芬奇自己
2、《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怀孕的母亲
3、《蒙娜丽莎》画的是一名妓女
4、《蒙娜丽莎》画的是一名肝炎患者
5、《蒙娜丽莎》画的是达芬奇的情人
等等
四)、对《蒙娜丽莎》一画的再创作【迁移创造。注意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协同发展,培养创造思维品质,掌握创造的方法】【个性培养】
(教师讲解并用电脑特技演示对《蒙娜丽莎》的再创作,学生思考并发表自我想法)
如:长胡子的《蒙娜丽莎》、华阳中学的礼仪小姐《蒙娜丽莎》、时装模特《蒙娜丽莎》、新娘《蒙娜丽莎》、学者《蒙娜丽莎》、老师本人和《蒙娜丽莎》的纪念合影等
四、 欣赏、创作的实践体验【作业解难、反馈调控】
二题任选一题
1、 根据资料及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感受,为《蒙娜丽莎》写一篇小论文
2、 以《我心中的蒙娜丽莎》为题画一幅画,形式、内容不限。
五、 结束
教学流程图:
㈧ 卫生与健康《怎样探望病人》教学反思
课 型:高一美术欣赏课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授课班级:高一、一班
授课教师:徐泽锋 高中美术教案:达芬奇与《蒙娜丽莎》
授课时间:1课时
高中美术教案:达芬奇与《蒙娜丽莎》设计思路:二十一世纪,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才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社会要求人才不仅应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人才应一专多能,并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本课高中美术教案:达芬奇与《蒙娜丽莎》的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和高中生心理学来指导美术欣赏课教学,试图寻求学科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使学科大综合,找到一种师生互动、平等轻松且创新性、实践性很强的课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总结达芬奇艺术生平及其名作《蒙娜丽莎》,并能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去评价和联想。
2、情意目标:提高学生审美情操,对世界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开放的心理、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心态,自信及成功的体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实践的能力,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达芬奇艺术生平及名作《蒙娜丽莎》的欣赏、总结。
2、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课件、皮尺、学生用资料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活动、总结、讲解、演示、启发与鼓励等
补充说明:教案中【】内文字表示课堂设计由《高中生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作参考
教学过程:
说明:1、本课教学设计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关于学习过程的8个环节:动机、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和反馈,并结合学习目的、计划、自学和创造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而设计的。
2、在上课前一月中,已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图书馆、网上等查阅有关本课内容的资料,并整理和总结【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依赖性减少】
一、 组织教学
二、 实验引入新课【高中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亲自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实验内容:手展长 = 身高?
2、方法:请6名同学分成两组,每组由一名同学当模特,其他两名同学用皮尺测量手展长及身高长度。教师用电脑统计数据并总结结论。
3、展示达芬奇此比例图手稿图片,引出课题。
三、 授新课
一)、达芬奇艺术生平的总结(学生讨论并积极发言,教师引导并用电脑总结)【培养高中生的系统概括力】
1、 达 芬奇简介
2、 达芬奇的创作成就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二)、学生对照资料,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蒙娜丽莎》并思考以下问题:【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独立思考】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并用电脑总结并进一步讲解,肯定学生大胆而新颖的想法,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1、 此画创作的时间、规格、画种?
2、 此画的题材和主题是什么?
3、 此画在构图、色彩、技法上有什么特点?
4、 此画为什么会如此著名?
三)、对《蒙娜丽莎》一画的猜测【迁移创造。获得创造的快乐,树立创造的自信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敢想、敢说、敢做、敢冒风险、敢标新立异】
(学生通过欣赏及联想,总结现代人对《蒙娜丽莎》的猜测,或通过思考、研究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猜测、看法,教师用电脑特技展示并给以肯定和表扬)
1、《蒙娜丽莎》画的是达芬奇自己
2、《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怀孕的母亲
3、《蒙娜丽莎》画的是一名妓女
4、《蒙娜丽莎》画的是一名肝炎患者
5、《蒙娜丽莎》画的是达芬奇的情人
等等
四)、对《蒙娜丽莎》一画的再创作【迁移创造。注意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协同发展,培养创造思维品质,掌握创造的方法】【个性培养】
(教师讲解并用电脑特技演示对《蒙娜丽莎》的再创作,学生思考并发表自我想法)
如:长胡子的《蒙娜丽莎》、华阳中学的礼仪小姐《蒙娜丽莎》、时装模特《蒙娜丽莎》、新娘《蒙娜丽莎》、学者《蒙娜丽莎》、老师本人和《蒙娜丽莎》的纪念合影等
四、 欣赏、创作的实践体验【作业解难、反馈调控】
二题任选一题
1、 根据资料及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感受,为《蒙娜丽莎》写一篇小论文
2、 以《我心中的蒙娜丽莎》为题画一幅画,形式、内容不限。
五、 结束
教学流程图:
㈨ 我么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思路,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
能力目标:熟练的运用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和综合体验。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鉴赏美术作品。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如何从多角度去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理解并掌握美术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
难点——结合实例鉴赏美术作品。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
1、导入:用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自由说出不同见解: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故事:2011年六月一号分散了三百多年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第一次历史性的合壁展出……)
2、明确:由此可见,欣赏一幅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而且不同的欣赏角度获得的感受和认识是不同的。
3、揭示课题—《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
(二)欣赏探讨阶段:
1、欣赏《蒙娜丽莎》:先让学生说一说所了解的关于这幅画的信息和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的不同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介绍,丰富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
从而提出:美术鉴赏是要通过感悟、观察、研究、比较的方法才能全面的认识美术作品。教师指出美术作品鉴赏的四种基本类型:
(1)感悟式鉴赏 (2)形式鉴赏 (3)社会学式鉴赏 (4)比较式鉴赏
(明确:社会式鉴赏不能凭想象完成,而需要依靠图书馆和一定的资料来完成。)
2、感悟式鉴赏:
(1)集体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现代)
问题:作品中看到了什么?画家是怎么表现的?作品联想到了什么?学生看图连线,从而加深理解
(2)明确:感悟式鉴赏从观者经验出发,通过想象和无限激情去欣赏美术作品。适用于写意性和表现性作品(如国画)。
(3)小组欣赏、交流感悟:《荷花影》——齐白石(现代)
3、 形式鉴赏:
(1)美术作品的形式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线条、色彩、材料、笔法、构图、形体等,形式鉴赏偏重于对作品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强调对形式的分析和把握。(通过具体的作品体现,同时对其中的构图和笔触重点讲解。)
《莲池》——(法国) 莫奈 《水图》——(南宋) 马远
(2)完成P9“思考与交流”,加深学生对形式鉴赏的认识。
4、社会学式鉴赏:
(1)学生自行研修教材上关于“社会学式鉴赏”的内容,并欣赏作品:(播放轻音乐)
《写生珍禽图》——黄荃 (五代) 《夜巡》——伦勃朗( 荷兰)
《墨龙》——陈容(南宋) 《乾隆帝月白缎绸云龙袷朝袍》
(2)集体交流:社会学式鉴赏着重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五代、宋代是中国工笔花鸟鼎盛期。《写生珍禽图》为画家教子习画的范本。(不同创作目的)
伦勃朗由于《夜巡》创作不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改变了其辉煌的人生。(社会背景影响)
龙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帝王权势的象征。(意义)
明确:社会学式鉴赏偏重于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适合对再现性、故事性或情节性较强的美术作品的鉴赏。
(3)完成教材p10“思考与交流”
5、比较式鉴赏:
比较的方法:横向——比较同一主题、同一时代 纵向——比较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环境
(1)师生集体比较《丽人行》与《宫女》 ,完成表格。
丽人行
宫女
题材
(公主,宫女出行 )
(宫女群像)
材质
(皮纸 )
(生宣 )
构图
(长方形,空页 )
(正方形,塞满 )
线条
(细劲圆转,舒缓 )
(简练流畅,潇洒 )
色彩
(明丽,清雅 )
(忧郁,强调令暗 )
人物
(面目丰盈,秀美 )
(拉长变形,宁静)
画风
(格调 高古 )
(典雅的抒情)
(2)学生分组比较《竹子》与《丛竹》,从表现手法、材质、色彩、画风、等方面进行。再集体交流比较结果。
6、阶段小结:在鉴赏活动中往往是多种鉴赏方式综合运用的。
(三)发展体验阶段
1、再次展示《蒙娜丽莎》,并播放轻音乐。
2、学生尝试选择一种或多种鉴赏方式,用150或300字左右的短文描述《蒙娜丽莎》。
(四)品评总结阶段:
1、品评:当堂由3至4名学生宣读自己的鉴赏文章,介绍自己的鉴赏角度或由他人评说作者的的鉴赏角度。
2、总结:
(1)学生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的感受是……
(2)教师总结: 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文学作品如此,美术作品的鉴赏也一样。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待美术作品的认识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今后我们要学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欣赏美术作品。
3、拓展:通过书籍、报刊或网上查找相关资料,用多种鉴赏方式鉴赏自己感兴趣的一幅美术作品,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鼓励学生从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来理解作品,大胆提出对作品的个人见解。
五、教学反思:
课主要是贯彻德育为先,教师的主导性为原则,在导入部分设置了讲述了贴近现实的新闻,一下就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在艺术作品的欣赏当中和学生一起分析画面并且介绍几种不同的鉴赏方式,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