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韩信巧布背水阵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2、置之死地而后生。
马谡失街亭也是‘置之死地’但是没有‘后生’
『贰』 《韩信巧布背水阵》中的韩信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能把兵法活学活用!理论高手更是实践高手。置之死地而后生!
『叁』 韩信巧布背水阵的起因是什么
故事是这样的:
韩信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肆』 韩信是怎样布置背水阵的
刘邦登坛拜韩信为大将后,便按照韩信的战略构想,尽起汉中之兵“东乡争权天下”?在韩信的指挥下,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了三秦?
胜利后的刘邦踌躇满志,很想成就一统大业,乘项羽北上攻打齐国的机会,亲自率领诸侯兵五十六万军向东进发,一路凯歌,攻下了楚都彭城?在骤然大胜面前,刘邦忘乎所以,以为大功即将告成,开始享受起珍宝美人?不料,项羽亲率三万兵马回师彭城,杀了刘邦一个措手不及?
惊慌失措的刘邦逃回到荥阳?成皋一带,在韩信的协助下,依托有利地形,组织多层次的战略防御体系,止住了战略溃败的颓势,同项羽打起了持久战?
然而,彭城之战,刘邦损兵数十万,更为严重的是,原来已经投降和归附他的诸侯也都纷纷背汉就楚?汉军北面的魏?代?赵等国就反戈一击,由友变敌,对汉军的侧翼构成巨大的威胁?
面对这一危险的形势,刘邦便再次重用韩信,派他领兵开辟北方战场,消除肘腋之患?天才的韩信利用这一机会,又一次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伐魏之战,韩信声东击西,避实攻虚,用木罂缶渡过黄河,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平定了魏地三郡五十二县?随后,韩信充分估量了楚?汉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客观形势,继“汉中对”之后向刘邦提出了又一个战略计划?他说:“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这一战略建议的确谋深识远,它把正面战场的持久防御同侧翼的大举进攻结合起来,通过正面防御,疲痹?消耗敌人,通过侧翼进攻发展壮大自己,最后夺取全局的胜利?
刘邦对这一战略计划表示了赞同,于是,韩信着手筹划进攻赵国?
与此同时,身为代王并兼赵相的陈余也预感到战争迫在眉睫,便和赵王歇积极谋划对策?他首先命代相夏说率领代国的全部兵力南下,驻守在邬县,阻止汉军北上或从侧翼牵制汉军东下?陈余和赵王歇则率领赵国的全部兵力,开赴井陉,以便随时援救代军和防守井陉口?
针对代?赵联军的部署,韩信决定突然袭击,长驱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代军,消除自己东下破赵时来自侧翼的威胁?阏与一战,赵军还没有来得及反应,韩信就擒斩夏说,全歼代军?
灭代之后,韩信立即挥师东进攻赵?但是,当时韩信所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韩信领兵以来最为严峻的时刻?
一是部队战斗力不强?韩信的三万人马大多是刚招募的新兵,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更缺乏战斗经验?韩信本人对这些不是经自己一手培养?训练出来的将领和士卒,能否在对赵之战中倾心尽力也大存疑虑,可以说是“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犯了兵家之大忌?面对这支“卒不经练,士不亲附”的部队,如何激发部队的士气,发挥部队尽可能大的战斗潜力,这是韩信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是兵力对比悬殊?当时赵军的兵力达二十万之多,而韩信只有“兵数万”,并且最让韩信心疼的是刘邦在他伐魏灭代之后,为了防止韩信势力的发展,以成尾大不掉之势?不但把俘虏的代军都调到荥阳,而且连大将曹参及其所部也一同调回,韩信实际能够用于作战的部队只有三万余人,仅占赵军七分之一强?众寡悬殊,强弱异势,这对于用兵一贯反对循规蹈矩,长于用奇的韩信来说,他不得不思索怎样使用手中有限的兵力?
三是地理险恶?韩信从代东下来攻打赵国,必须越过太行山,通过井陉口,才能进入位处华北平原的赵国?据《吕氏春秋》记载:“天下九塞,井陉其一,亦曰土门关?”这里四周高峰环绕,中间低洼,形似一口井,只有一条小道蜿蜒其间?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这样的地理状况,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落个覆军杀将的悲惨下场?因此,怎样穿越咽喉之地井陉口,是韩信东下攻赵要定下决断的第一个现实问题?
四是远离后方作战?韩信离开荥阳正面战场,独自率军北上作战,可以说是孤军深入,客场求战,大失先利?因为,千里行军,不但后勤补给相当困难,而且,在战事危急需要友军援助的时候,也往往是远水不解近渴?更何况伐魏灭代所得的军资和俘虏,本来可以缓解一下补给和兵员问题,却都被刘邦尽数调走?所以,指望生死攸关之际,让刘邦分兵援助自己,那是十分不现实的?
韩信方面唯一占有优势的地方就是双方统帅的军事指挥才能不可同日而语?韩信熟谙兵法,富有作战指挥经验,自帅兵征战以来,还没有败绩?赵王歇是个傀儡,碌碌无能之辈?把持赵国实际大权的陈余,虽称得上是个久历战场的一员大将,但这个人儒酸气太足,满脑子的仁义道德,而且死读兵书,缺乏权变?
由上看出,双方态势,一目了然,韩信处于十分明显的劣势?如果韩信在作战谋划和指挥上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身败名裂的境地?
面对这样严峻的态势,韩信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他深深明白只有做到“先胜而后求战”,才能赢得这场决战的胜利?
如前所述,韩信与赵军决战,自己面临的态势是部队士气低落,兵力匮乏,地形不利?因此,一切作战计划的制定都必须把这些不利的因素考虑进去,作通盘地筹划?
首先,如何安全穿越险恶之地井陉口,这是韩信十分头痛的事情?他特别担心自己的部队在通过井陉口的时候,遭到赵军侧翼的袭击和正面的堵截?
恰在这时,韩信侦察到陈余的作战部署是:拒绝李广车正面坚壁不出,侧后迂回包抄,断汉军归路的建议,主动放韩信通过井陉口,自己率二十万部队在井陉的东边修筑坚固的壁垒,以逸待劳,企图以自己的绝对优势兵力和韩信进行正面决战,从而一举全歼韩信军?
陈余的部署实际上已经使韩信担忧的第一个问题不复存在,韩信于是就率军越过太行山,傍晚到了井陉口以西三十里处安营驻扎?
但是,被动不利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有太多的减少?如果按照常法,率领军队去攻打赵军壁垒,面对面地和赵军决战,那正是中了陈余的下怀,肯定会遭到败绩?
韩信经过彻夜反复思考,认为这次作战必须一如既往地出奇制胜?这个“奇”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要能够激励部队的士气,增强他们的战斗力;二是要引蛇出洞,变攻为守,反客为主;三是要“奇中有奇”,把有限的兵力巧妙使用,使敌人防不胜防?
这个“奇”是什么?韩信早已成竹在胸?当韩信率军出井陉口时,已经把即将作战的地理状况俯瞰了一遍?他对自己的部队作了部署?
首先,韩信以一万兵力背靠绵蔓水布阵?其次他选二千骑兵,每人手持汉军的赤旗一面,从偏僻小道前进,潜伏在赵军营垒周围的山中?并告诉他们,暗暗地监视赵军的行动,等赵军都出营去同汉军作战时,就发起迅速而突然的袭击,占领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汉军的赤旗?最后,他自己亲自率领二万人马前去赵军营垒挑战,引诱赵军出垒而战?同时告诉三军,“破赵会食”?
第二天拂晓,韩信就让万人先行,到达绵蔓水东岸背水列阵?赵军望见都大笑起来,以为韩信绝地布阵,不会用兵,很是轻视汉军?接着,韩信率二万人马出井陉口,到赵军营垒前挑战?
赵军果然打开壁门来交战,大战了很久,韩信丢鼓弃旗,向背水阵退去?陈余以为汉军已被击败,应该乘胜把他们歼灭掉,就率领全部赵军空壁跟踪追击,向汉军的背水阵发起猛烈的攻击?
赵军将士被逼入绝境,前有大军追杀,后有河水断路,唯有一战,才可能死里求生?于是,汉军人人争先,个个奋勇,无不以一当十?赵军虽然人数众多,却没有讨得丝毫便宜,一时难以取胜?
就在这时,预先埋伏在赵军大营附近的二千骑兵,突然发起攻击,兵不血刃,占领了赵军营垒,全部拔掉赵军的旗帜,统统插上了汉军的红旗?
攻击背水阵的赵军鏖战多时,也无法取胜,准备回营休息,来日再战?不料回头一看,营垒上到处飘扬着汉军的红旗,大吃一惊,误以为统帅被俘,顿时大乱?陈余等连杀多人也制止不住,全军纷纷溃逃?
韩信见时机已到,便乘势发起攻击,同占领赵营的骑兵前后夹击,一举击溃了赵军,大获全胜,拥有强大兵力的赵国顷刻间就成了韩信的掌中之物了?
“宜将剩勇追穷寇”,韩信不给敌人以任何喘息的机会,全力追杀陈余在汦水上,在襄国斩杀赵王歇,在鄗县全歼赵军残部,并迅速平定了赵国的全境,韩信在北方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韩信巧布背水阵,以三万“乌合之众”,勇破赵国二十万精锐之师,一个早晨就完成了破赵任务?从现象上看,的确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然而,韩信的背水阵就在于他巧妙地利用战场地形,布绝阵,将有限的兵力进行了正确的部署和合理的分配使用?
首先,背水布阵,把士卒置于死地,战是死,不战也是死,不如拼命一战,还可能求得一生?
其次,背水布阵,汉军左右两翼是河流,两面都是天然屏障,一时难以逾越,后翼是绵蔓水和太行山,赵军更不能出击?这样,韩信不必担心赵军从侧翼和后方进行迂回进攻,而可把兵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上,即正面与敌决战?
韩信的背水阵绝不是纯粹地防御,他是要等待时机进行反击,也就是在他的“奇兵”得手后展开进攻?这样,当他的部队发动进攻时,就不需要转换阵形的时间,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攻击赵军?战场上,机会稍纵即逝,谁都明白时间的极端重要性?
再次,由于背水阵只需在一个方向上部署兵力,这就直接地大大减少了兵力的使用?因为对于一贯用奇?而此战又必须用奇制胜的韩信来说,无疑是放开了被束缚住的手脚,能够从有限的兵力中抽出极其宝贵的一部兵力以作奇兵?
最后,摆背水阵,向赵军示愚示弱,麻痹赵军,让他们产生轻敌之心,可以引诱赵军出壁而战,进而达到变客为主的目的?韩信率二万兵力攻打赵军的壁垒,佯装失败,退入背水阵,赵军果然出壁垒来攻打韩信军?
由此可知,背水阵的成功,绝不仅仅就是一个士气就能决定了的问题?它包括了兵力的部署,兵力的分配使用,主客态势的转换以及对方将帅弱点的利用,等等?不过,韩信的背水阵确是不得已之作,是“行险”“侥幸成功者也”,韩信的成功,除了他超凡卓绝的军事才能之外,不能不说是赵军统帅的迂腐和无能把胜利拱手赠给了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