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有效说课
说课的基本步骤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分析(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宏观把握,说课时语言分段、清晰、适时停顿)
2、教学目标(必须设定三维目标)
3、教材重点和难点(透彻分析教材得出,重点和难点不宜太多)
(二)说教法(教学设计思路,说出教学实践、行为的理论依据)
常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设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桃子”。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
(四)说教学过程(重要的环节)
1 . 情景导入(复习旧知)、师生互动、启发思考、迁移类比、重难解析、归纳总结等。
2. 板书设计强调科学、有效、结构化,小结可以不板书。
说课稿模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稿范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篇文章讲述了17世纪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设计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采用了“学——议——练”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读、说、议、写,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段落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语言的增量。
三、说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如下:
1、深入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丰富学生的语言,训练他们的思维,培养说话和写话能力。
2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当时在人们心目中不同的地位,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说教学流程
根据课文文本的特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版块的教学:(一)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二)学习课文,感受“伽利略”。
下面我将着重说说我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首先,在“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板块中, 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回顾并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虽然有一定的难读,但学生通过“跳一跳”摘到的果子格外具有兴趣,体验到的成功分外激动。
其次,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文脉,找到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争论的焦点,引起学生质疑,让孩子们一起跨越时光隧道,亲临当时意大利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去见证这个伟大的实验。
最后在“感受‘伽利略’”板块中,重点抓住第五自然段的两句话,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听到这样的议论所产生的疑问或者感想,重点体会伽利略的不迷信权威,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通过对围观人物言行的侧面描写,伽利略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起来。
最后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盲目地迷信权威,会成为创新道路上的绊脚石。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这既是对学生心目中的伽利略形象的一次质的提升,又是对课始的一次呼应 。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力图让语文教学“味正情浓”。
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学习得到增量,思维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这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美好的境界,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❷ 小语教师如何提高综合素养
小语教师的综合素养 基本素养+“语文味”的素养内蒙徐凤辉:我认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首先包括道德素养,然后是学科素养,最后是人文素养。道德素养是前提,爱孩子,爱教育的人才能有做好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克服人性恃强凌弱的劣根性,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尊重每个孩子。道德素养高的人,会经常反省自己,能虚心向别人学习,能很好的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学科素养是核心。这种素养包括教师对语文教学理念的把握,自身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解读教材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丰厚的人文素养可以比喻为成就语文教师的沃土,没有丰腴的土地,很难收获到甜美的成果。 会刊李红云:假设、求证、推理、创新,这些科学素养语文教师同样需要. 江苏郑先猛:听、说、读、写、书。 福建王育香:写作体验是语文教师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让没有写作体验的人去教作文,他就无法充分预见到学生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就只能是瞎指导;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起码的儿童文学素养,他的语文教学注定是走不远的。 陕西岳军荣:如果就点来说,小语教师要有较好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设计能力等,朗读能力也很重要。 安徽王晓峰:醇美的师德+厚重的文化修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与时俱进的心态+深厚的小学语文专业素质+适量的社会知识+常用的其它学科知识+基本的听说读写素养+创新能力+高尚的道德境界+审美素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小语教师的综合素养. 提高小语教师综合素养的途径 一、读书:是核心途径 会刊李红云:读书被认为是提高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甘肃杨宏杰:新教育倡导专业阅读,很多教育名家如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也倡导阅读,可以说阅读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很好途径. 勤读:衣带渐宽终不悔 江苏葛乃和:"语文老师得自己下工夫去读一些基本的文化典籍、文学作品,没有底子,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再漂亮又有什么用呢?" 山东张淑英:挤时间也要读书 江苏梅志军:技艺的锤炼可以速成,可以急功近利;素养的积淀,是水磨的工程,潜移默化的影响。 黑龙江赵宏军:强调日积月累和长期修习,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谁也不能强求立竿见影。 泛读:读书破万卷,"教书"如有神 会刊李红云:切忌读书带有功利性,只在语文里面看语文。 江苏郑先猛:否则,视野一定会被框住,会变得狭窄。要知道,厚积而薄发,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博览很重要的。 江苏沈松明:教育、文学、历史、哲学,甚至科学方面书籍都得涉猎。 安徽王晓峰:读书,不能仅读有文字的书,还要善于读社会这部无字之书!社会也是一本书,将来孩子要融入社会,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细读社会这本书。教师要多关注、融入社会。为什么许多老师被称为是“书呆子”“傻帽”?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经常呆在教室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着两点一线的乏味生活,久而久之,教师的身体以及心理与日新月薪的社会渐行渐远了,致使自己只会传授书本知识而不懂社会知识的“出土文物”了。所以教师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与社会接触,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变化,和社会打成一片,来弥补教师社会知识的缺失。 福建王育香:还有一类书,语文老师不可不读。那就是童书,儿童文学的书。 会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山东栾庆新:读书要提倡“悟”字,要发掘出自身的特点,看自己究竟适合那一种流派,能展现自己的特长,扬其长,避其短。 福建傅建林:在读书与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读书与实践, 南京崔小春:光读书没有用,我觉得重要的是思考,能结合时代的思考,能结合自我的思考,能结合语文的思考,能结合实践的思考,这样的读书才有用,我们经常看到身边有老师在读书,手不释卷,但也没看到在专业上有什么发展,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大概就是这样的。 会刊李红云:要带着问题读书, 江苏倪思春:读书,能有人与你交流,那是会收获更大的。 用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河北李丛强:不仅要读书,还要“用书”,是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之后的用。如果是“读而无‘用’”,那就是真的无用。 安徽王晓峰:多实践。教师有什么样的设想酝酿成熟后,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框框,不拘泥于前人思想,勇于尝试,也要勇于学以致用。 甘肃杨宏杰:读书要与实践相联系,在实践中去灵活改造、运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旁门左道” 青岛李相义:光读书是不够的,读书只是语文教师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江苏丁老师:“读书”“写作”“课堂实践”是教师提高综合素养的“两翼一体”。 安徽王晓峰: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教师不断成长的历程中,既要有教学反思,更要有做人做事的自我反思,自我矫正。 江苏王龙:参加专业群讨论、进行学习交流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江苏倪思春:借助现代的网络,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于教学方面的业务学习,可以通过杂志、专业网站学到很多的东西。 内 蒙李莹: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是一线教师相互学习、提高业务的有效途径。 陕西岳军荣:提高老师的素养,要“走出去 ”。 三、行动证明一切 黑龙江赵宏军:整日谈路而不能行一步,这是没有用的,要自己坐下来学习,这才是“修养”的内涵,提升自己内涵的最佳路径。 无锡陈志军:素养的提高还必须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中,如每天做好几件事,每天的几件事固定好时间,形成“作息时间表”或者“课程表”:1、看一篇文学作品鉴赏2、读一篇教学论文3、读一个教学案例4、练一页毛笔书法5、写一则教学日志 总结 安徽王晓峰:愚以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可以从“五多”提升:1.多读书。平心而论,踏上三尺讲台十余载,未曾看到身边有一位老师正儿八经地读书,哪怕是武侠小说。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读三类书。(1)专业书籍。(2)课外书籍,包括经典唐诗宋词,童话以及中外名著等。2.多练笔。练笔有三重含义:(1)练习书法。(2)撰写教学论文心得体会。(3)写写随笔。3.多实践。教师有什么样的设想酝酿成熟后,要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框框,不拘泥于前人思想,勇于尝试。4.多反思。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教师不断成长的历程中,既要有教学反思,更要有做人做事的自我反思,自我矫正。5.多关注、融入社会。为什么许多老师被称为是“书呆子”“傻帽”?原因很简单,就是教师经常呆在教室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过着两点一线的乏味生活,久而久之,教师的身体以及心理与日新月薪的社会渐行渐远了,致使自己只会传授书本知识而不懂社会知识的“出土文物”了。所以教师要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与社会接触,及时了解社会的最新变化,和社会打成一片。 另外,参与讨论的老师还有:查晓红(江苏) 刘欣荣(山东) 陆 萍(江苏) 李叶青(江苏)祝泳洁(江苏) 王国军(江苏) 朱秋萌(吉林) 陈春雯(江苏)吴永龙(贵州) 思考的苇草 千里行者 马尚平
❸ 高中化学反思教学中存在的 问题 都有哪些
1. 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探索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4.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1)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形象思维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体形象信息,然后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直观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物质结构》中讲述电子在核外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时。可以通过启发和讨论的形式获得以下共识:蜜蜂在某一朵花采蜜时,没有确定的飞翔路径,似乎没有规律。但长时间多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蜜蜂在这朵花的近处远处都可能出现,但蜜蜂总会在离花近的地方出现机会多。可以说这就是蜜蜂在对一朵花采蜜时的运动规律。然后,引出电子运动的统计规律。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规律,由好奇到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
(2)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们运用形象思维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等思维加工,使抽象难懂的概念、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要讲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质子和中子都是微观的,如果只是用语言去描述,很难把学生的思维给打开。如果我们通过宏观物体,如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的形象描述,根据其相似性来引出电子对于原子核的相对运动,由宏观物体的运动特征对比归纳出微观电子的运动规律特征。通过形象的类比,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又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❹ 教学反思能力培养途径有哪些
教学反思能力培养途径有哪些
教学反思是教师更为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要从增强反思意识、加强系统学习、多方沟通交流、及时总结反思和加强指导五个方面来培养。反思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尺度,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为何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教师的反思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能力的发展,老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按教学的进程来划分,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担任了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师才能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二)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一个成功的、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国外曾有学者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十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能改进教师的职业成长方式。教师的职业成长,就其途径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而后一种成长方式是更为常规和有效的。它有两大优势:一是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二是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教学反思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反思强调批判与发展的自觉性和深刻性,自主发展则强调批判与发展的主动性与持续性,两者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而已。
四)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认知性活动,而是包含着社会文化和伦理因素等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师要想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中应付自如,不但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经验展开不断的反思,从而找到走进学生心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路径。
二、如何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一)要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教师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接受反思,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个体的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二)要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向导,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新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任何事物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新的教育理念激发课堂活力,以新的教育理念深化素质教育。如果不转变教育理念,用陈旧的教学思想来教育今天的学生,不但害人害己不说,还会误人子弟。
三)要多方沟通,提高反思能力。也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可以通过专家的引领,教研组、年级组或备课组的互助,或者以以老带新等形式,走出去或请进来,主动邀请教学同行一起进行反思。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反思,是加强与其它学教和同行沟通、交流与学习的好机会,要好好珍惜。但是,在一般条件下,教学反思尤其要注意与两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其一,与同事之间的探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通过交流与探讨,也许会受到启发或者得到更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应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发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既有不同的个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奇思妙想无不出自于个体的灵光一闪。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亲自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才不会平淡,才显得异彩纷呈,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四)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反思总结的形式可以是日志、叙事和教学案例,也可以是札记、体会和教学后记等。可以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让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写出来,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进行总结。通过反思,提高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识,找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缺陷和自己在哪些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促使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从而达到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学者型教师发展的目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学反思的时效性,即总结反思要及时。教学实践刚完成,此时教学感受最深刻、最清晰,成功在哪里、失败在何处最有体会,此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最佳。
总之,教学反思是现代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更为主动、更为积极地参与教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争取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
❺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
1.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2.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3.情境是一堂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或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
课堂是一种有结构的时期,学生在这个时期打算学习知识。教师或导师会在上课时,教导最少一个学生,甚至更多的。
课堂的英文单词“lesson”来自拉丁语“lectio”,代表阅读和说出来。
❻ 如何提高数学新教师的教学反思
“学而不思则罔”,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理应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不断反思,找准反思的途径,转变教学观念,查找存在的问题,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本文就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谈一些自己肤浅的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什么是反思?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反躬自省”、“扪心自问”、“闭门思过”、“吾日三省吾身”等都见证了古人的反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而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著名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断言:“反思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动,是数学活动的动力,必须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他们学会反思。”世界著名数学大师荷兰的弗赖登塔尔教授曾精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的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一)对教育观念的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直接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关注的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成绩的提高。对体验数学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美感、感悟数学交流等很少重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经受时代的考验。而新课程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立足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着力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提倡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评价则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在行动中逐步把自己的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二)对教学环节的反思
教师要对教学环节进行反思,总结教学得失与成败,养成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习惯,才能提高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而完善教学艺术。
第一,教师备课时要进行反思。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作为教师要对自己过去的经验、新的教育理念、学生实际情况、当前教学条件与教学手段等进行反思,从而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教训和现在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反思基础上。尤其是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自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能力”,“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等等,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反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学生回答不上来,答案五花八门事先没有预料到,师生间、同学间的争议,个性张扬的“群言堂”使局面无法控制,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要进行反思,要根据反馈信息随机调整,反思“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第三,教学后要注意反思。 “教然后而知困”。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得到充分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反思知识的准备和课前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反思本节课的成功在哪里,失败在何处,如何改进;教学评价是否做到了激励与呵护;课件是否高、新、奇,思路是否清晰;重点是否突出,主次是否分明,“三主作用”是否发挥好,目的是否达到……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梳理得失,纠正问题,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不断探索教材内容崭新的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
(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其身份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一是加强集体备课,减轻师生负担。全年级同科教师加强集体备课,共同研究重点难点,认真分析热点考点,拓宽挖掘知识点和能力点,统一资料、进度、监测、考核与分析,实现教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努力减轻师生负担。极力改变过去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固步自封的不良局面。
二是挖掘教育素材,强化知识过关。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不少的素材值得我们去挖掘、归纳、分析、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有值得发挥的空间。同时,教师应全面掌握数学知识点,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有重点地罗列出来,并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水平层次目标,将全部知识点进行分类过关,一步一个脚印消化与吸收,“不让学生吃夹生饭”。
三是摆正教师的位置,树立良好形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也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教师应该也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知识传递的支配者。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探究,自主探索。对学生遇到的困难,教师只能在思维和方法上予以引导,充分挖掘其潜能,给学生以启迪与激励,指明方向,融化坚冰,战胜困难;教师应该也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而不是“师道尊严”者。要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要以心换心,以心交心,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第一,抓牢摁住数学解题规律。方法是学习的捷径,解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规律,拨云见日,突破难关,培养深入钻研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方法往往有其规律性,因此当一个问题解决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法,总结解题规律,归纳解题共性,寻找新的普遍适用的东西,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利于今后问题的解决。
第二,在解题过程中跟踪问效。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题目结构特征进行反思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解题思路的反思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解题途径的反思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对解题方法的反思,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对解题结论的反思,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对形成的知识模块进行反思,可提高思维的周密性;对知识点的相互衔接进行反思,可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对问题条件的变换进行反思,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总之,要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联想、反思,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第三,对解题方法穷追不舍。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融会贯通,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第四,紧盯学生错题不放。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忽视对结论的周密思考,往往出现不切实际、数据出错、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较高。因此,教师应紧盯学生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剖析错误原因,给学生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理解、运用。学生应就出现的错误进行收集,摘录入纠错本,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学错题库,从中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并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帮助学生分析根源,是旧知识干扰还是新知识没掌握;是知识本身难度大还是自身粗心大意;是理解不深刻还是思考不周密;是经验发生错误还是动手运算出现错误;是普遍性错误还是特殊性错误……对症下药,适时改进,杜绝此类情况重复发生,让学生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四、教学反思的策略
(一)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回头看”,就是“自我揭短”、“自我批判”,是一种很难做到的行为。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的教师,往往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业务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眼前成绩。他们渴望成功、实现自我的需求,将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通过实践,从经验中不断学习、积累、反思,不断增长知识、充实自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因而实施教学应付自如,进而使自己成长为善于思考、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就要不断地对自己及其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数学理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名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通过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要学会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数学教育的规律,深刻的理解和领会新课程改革的优势,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主动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教学实践,使自己不断进步。其次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探寻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规律,深刻领悟初中数学教学的真谛,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三)灵活运用反思方法
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教师要掌握好反思的技巧,灵活运用反思方法,运筹帷幄,融会贯通,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立竿见影。
1.“横看成岭侧成峰”——善用“换位反思”。有道是,“看人挑担不腰痛”,“饱汉不知饿汉饥”。由于人的认识和经历差异影响,难免会使自己的认识产生偏颇,有时甚至看不出问题所在。站在教师的角度,应设身处地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会怎样?”“这位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处于这个年龄阶段,应怎样学才有效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换位移情反思,对于形成融洽、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和形成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2.“司马光砸缸”——不妨“逆向反思”。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考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按熟悉的常规的思维路径去思考。然而,实践中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一旦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功效。这说明逆向思维是摆脱常规思维羁绊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历史上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而是转换为破缸救人,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被传为佳话。鲁班上山不小心被野草划破手,他逆向思考:“既然小草的细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如果铁条上带有很多小齿就应该可以锯断大树了吧!” 于是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锯。这样“反其道而思之”的事例不胜枚举。运用逆向思维,以“出奇”而“制胜”。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别有所得。
3.“曹冲称象”——巧用“转化思想”。转化思想,就是将未知解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化归为已知知识范围内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方法的数学思想。著名数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洁卡娅,曾在一次向数学奥林匹克参赛者发表《什么叫解题》的演讲时提出:“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数学中的转化比比皆是,如:消去法、换元法、数形结合法、求值求范围问题等等,都体现了等价转化思想。我们经常在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进行等价转化,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空间向平面的转化、高维向低维的转化、多元向一元的转化,高次向低次的转化等,都体现了转化思想。在数学解题中以“曹冲称象”为典型,顺水推舟,经常渗透等价转化思想,可以提高解题水平和能力。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对比反思。有比较才会有鉴别,人们常常是通过找到某一事物的对立面的特征来发现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在数学教学中将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找相同之点,寻不同之处,通过学习比较,对照思考,琢磨反省,才能理解深刻、自我提高,才能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5.“执泥绘像”——不避“质疑反思”。从质疑处寻求问题,才能形成举一反三的思考,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教师要不断地质疑,才能有提高,才会有新的发现,才能有所收获。对每个知识点的讲授、每一个决定的形成,每上一节课、每出一套题等都要进行质疑反思:“这样做行吗?”“这样安排合理吗?”“这是最佳方案吗?”有质疑才会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努力,有努力才会有收获,有收获才会有发展。
由于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性思维,从本质上说,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就是一种精神,即理性精神。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把教师潜意识活动纳入到教师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学水平迈向更高而有效的境界。
❼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论文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课热热闹闹,感悟不深。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支解了教材的丰富内容,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观摩课轰轰烈烈,存在“作秀”。部分年轻语文教师在各种评优观摩课中,为展示自己的所谓“风格”、“风采”,常常出现了一些“秀”课,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课结束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呢?完全是教师在台上自己“做秀”,做给听课教师看。这样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是“有效”的教学。(3)教学改革大张旗鼓,缺乏实效。在教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不乏流于形式,实效不大。有效教学顺应了当前“减负”。随着“减负”活动的深人开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何让学生摆脱沉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主动和谐的发展?这些都是在减负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最佳路径》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片断,创设情境,介绍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来告诉学生,本文叙述的正是孩子们喜爱的迪斯尼乐园的有关故事,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保证时间,提高质量
语文是一个特别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图书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单单靠学生自己借阅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的,所以学校还要定时安排中午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学生阅读时间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学生真的去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图书室进行阅读。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情,学生对诸葛亮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一生却是了解很少,而在练习2里,出现的成语里,讲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于是在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查阅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上成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样的阅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式。
3.抓住时机,深化阅读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现在不少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课后小练笔,那么,如何把这些小练笔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小练笔时,学生的思维常常停留在课文里,写出来的小练笔常常是不如人意的,所以,对于学生写的小练笔,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同时对他们不足的地方予以补充。然后再让学生动手修改,把它当作作文来写,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练”的目的。如《天安门广场》中,由于部分学生对于文中出现的方位不太理解,所以我安排了一个介绍景物方位的小练笔。交上来后,发现个别学生介绍的地方,让人看了不明白,于是我就让他们进行交流,指导学生按照一定方位顺序介绍景物,如《我的小房间》、《我家的客厅》等,学生的兴趣来了,话也多了。说话也有条理了,经过修改,他们的习作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得到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弥补了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不足。
三、落实措施
1.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教师要亲和学生,让学生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能经常用考试、作业来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3)教师要妙用奖励。奖励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 3.教学形式要多样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问学问,学学问问,不学不问,哪来学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学生只有自己会思,会问,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的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形式多样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4.多多反思。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也能记下自己教学中的“金点子”,有利于今后的教学,有利于自己的专业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因此每位教师只有多写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多多反思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加速器。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之效。
❽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有哪些变化效果如何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涉及到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地表现为教学模式创新。
通常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根据信息传播和信息加工的特征,给“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义,那就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其中,教学活动进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等四个要素,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结构——教学模式。
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是一种被人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极大地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惯性阻力。
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大致描述为:“以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将这种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进行类比,可称为“广播式教学”。它始建立工业化初期,是班级授课制度的教学保障,与人类社会“第二媒体”——“广播电台”的传播特性基本相似。在课堂上,教师充当的正是“电台”或“广播员”的职能,全班学生则必须“调谐”到统一的“频率”,被动地收听同样的广而告之的“节目”,然后转化为记忆(在心理学上,亦可解释为“短期记忆”)。人们通常认为,通过不断地重复和练习,信息便可以存储于“长期记忆”中,从而形成知识结构;这个过程所有的行为及结果,都可以通过测验进行评估。“广播式教学”从传播的路径看是单向的(由教师至学生),从传播的内容看是同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从传播的顺序看是线性的(教材预先确定的顺序)。这种教学模式,恰如其分地与工业时代批量制造“标准件”的工艺流程相吻合。
这种现象,正如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所说:“讲义、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学校,都与单向传播媒体类似,它们不仅都具有单向、集中、事先决定的结构,并认定这种方式对广大观(听)众最有利。这个模式,即是几个世纪以来,由上而下的威权式、师权中心的教育方式的基础。”然而,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持续了多年的“广播”式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它与时代要求、科技进步,特别是与新媒体传播模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业已遭到越来越严厉的指责。例如,教育学者戴维斯教授就尖锐地批评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意味着“每天准时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则是听讲并按教师指定的方法去做练习,努力记住一大堆毫无意义、又零零碎碎的‘知识’,而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为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尽管教师和学生对是否会有这样一天都持怀疑态度。”戴维斯甚至激奋地写道:“我们的学校已接近于毁灭年青的一代!”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此分析过去许多教学法,除了少数确有创意外,多数并未能够挣脱行为主义和“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窠臼,至多为“广播”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能更加吸引听众;以此分析大量充斥市场的教学软件(也包括教师自编的课件),多数属于传统的“书本搬家”,仍然主要支持“教”而非支持“学”,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传统的指导式教法通常在教和学的技巧上作各种文章,而认知心理学家佩伯特比喻说:“传统的指导式教学也可能会以游戏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构式的教学需要将创造和发明这种游戏的挑战交给学生。”这当然不是说学习环境、课程内容都不必经过设计,但是这些设计必须与学生合作,或者帮助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也不再是由教师“广播”已有的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去重新发现知识和重组知识。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和手脚,使他们不得不按照“讲授——接受”的公式组织教学。今天,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型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的要求,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更大的探究空间,但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新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就是广大教师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面对研究性学习这门既无大纲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肯定这门课程独特与创新的同时,多年来习惯于依靠大纲依靠课本教书的教师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有的人甚至采取了观望、徘徊和放任自流的态度。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后,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展,教师的讲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相比之下,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反而可能显示出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本学科以外的课题研究,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也缺乏课题研究方面的经验。
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困惑和差距,恰恰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契机,也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蕴含着崭新的教学理念,是新的教学模式的一个生长点。我们强调以学为本,绝非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积极组织、支持并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以便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收集、加工和处理相关信息,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学习资源,共同回答和解决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将定位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参加者和指导者。对此,先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学校深有体会地认识到:“教师必须先做研究课题的主动参与者和自我探索者,然后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促进者、有效组织者和高明指导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认可教师的参与,在关系融洽、和谐的共处中,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才有真正的发言权。作为探索者,教师必须完善自我,积极适应新角色的知识需要。尽管研究性学习不可能要求教师成为跨学科的通才,但教师必须对研究课题相关的学科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和熟悉,唯有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才能积淀深厚的素养。作为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必须善于组织协调,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组织课题组的活动和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如信息资料、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计算机使用能力的提高、课题方案、结题报告、实验报告的书写、采访技能、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的指导。”
这种全新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变化,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尽快使自己做到一专多能,逐步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传统中小学教师通常被称人为“教书匠”。作为一种“工匠”,他永远只能执行那些不从事课堂教学的人所建立的教学理论,他永远只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传递一般性的课程知识,以及判断某部分学生是否学到了这些知识。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对教师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中,发展教师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也是角色转变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必须首先成为“研究者”;课程改革需要大批“创新型教师”,而“创新型教师”的同义语就是“研究型教师”。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角色从“教书匠”提升为“研究型教师”,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由于高考升学压力依然存在,不仅是高中还是初中,甚至于小学,要教师改变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转去搞研究性学习,势必影响到学校最敏感的升学率。持这种说法的同志没有认识到,高考改革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就曾强调,高考必须配合基础教育的改革而改革。“高考指挥棒”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其主要趋势是:变单纯考查知识为考查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个性表现;变文理分科为文理结合、融会贯通;变单纯考查解题能力为自主设计、创新思维;变封闭的校园文化为关心社会、关心时代、关心世界、关心人类。从最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已经越来越多地增加了考核学生研究能力方面内容,上海市的试题中甚至直接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必定会深刻地感受到,“搞研究性学习的学校高考肯定得益,不搞研究性学习的学校肯定要吃亏。”在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的今天,教师们需要研究的是,为了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转换观念?确立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补充哪些领域知识?掌握哪些教育信息技术?学习哪些科研方法?应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都必须从重视研究“教法”,转向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往往习惯于在课堂上充当管理者,把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赫尔巴特说过:“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恰恰是研究性学习不应该刻意追求的。教学在本质上不是塑造,不是管理,更不是控制,而是交流、互动、引导和帮助。必须切实转变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观念,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感觉走,而是教师努力去理解学生的感觉,与学生沟通,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参与探究和学习,带领所有的学生走向成功。
❾ 如何打造新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
有效课堂,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
有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效课堂要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的发展达到最大化,做到优质、高效、低负、低成本。有效课堂的生命是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共同生长。有效课堂的价值取向是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手段是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互动;通过互动明确目的,发挥主动;通过互动进行交流,共享经验;通过互动进行研究,深化思维。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来评价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课堂的发展动力是教师的不断反思与创新——教师要具有主体意识,富有创新精神,进行反思探究,不断生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有效课堂的基本标准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和学生,在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2.授课精炼有效。要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3.主体作用彰显。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时间应不少于20分钟。
4.落实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学习环境宽松。教师要努力使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要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90%以上的学生喜欢学科教师并对这一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6.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要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组织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利用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感知途径,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
7.学习评价包容。课堂教学评价要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以学生学习发展为本,为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学习评价的包容性,强调对学生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学习成果的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8.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作业与练习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成功喜悦的学生达95%以上。
三、有效课堂关注的问题
1.学习的参与度。包括学习活动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参与的广度指班级中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观察、思考、提出或回答问题,探究合作等)的学生数量。参与的深度指提出或回答问题有依据、有深度、有创意,活动、计划体现自主性,讨论、探究活动具有实效性。参与的自觉程度指学生参与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在碰到困难障碍时,参与积极性的保持程度。
2.学习的效度。一是关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学习任务解决数量及质量。二是关注投入产出比。教师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在有效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
四、有效课堂的评价
1. 有效课堂的评价原则。坚持发展性原则。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用发展观点评价教学过程。把评价重点从教师的作为转到学生的作为上,把教师的作为联系到学生的活动上来。
2. 有效课堂的评价要素
(1)教学任务、目标
教学任务、目标具体、明确、科学,要有意义、有价值的,要合理、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过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要关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度;要关注实现有效学习学生的数量及有效程度;教师重点讨论、讲解的问题符合学生需要的程度;要关注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
(3)教学活动的氛围
有效课堂要有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每个学生都有安全、亲切、归属感。
(4)教学效能
有效课堂是使学生有所收获的学习活动,评价的重点是学习效能。具体有三项指标,一是问题的解决程度;二是问题解决的投入产出比;三是学习的意愿激发程度。
(5)教学特色
有效课堂要体现出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特点。
五、有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1.启动“构建有效课堂行动”。启动“构建有效课堂行动”,学校的教学研究、质量管理及队伍建设等均围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效益、构建有效课堂这个重心来进行。组织全体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形式进行有效课堂培训,内容包括有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基本标准、实施策略和典型案例等。学校扎实推进“构建有效课堂行动”,做到计划周密、人人参与、重点突出、效果显著。每学期组织一次“有效课堂创新成果展示”活动。
2.开展“构建有效课堂”的教研活动。学校把“构建有效课堂”做为教学工作重点,定期开展培训、教研活动。通过校本研修、网络教研、外出学习教研、跟进教研等方式,采取建模打样、典型推动等手段全方位推进“构建有效课堂行动”的实施。
3.推进“五步式”集体备课模式。学校围绕“构建有效课堂”这一目标,积极推行以学科组为单位的分单元或教学周的“五步式”集体备课模式,其基本流程是:教师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专业引领——课案生成——个性设计。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独自钻研教材,善于发现、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构建有效课堂的最佳路径。教师不得以现成的教学辅导资料代替个人研究,不得将一成不变的老教案搬进课堂,不得完全依赖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实施教学。教师授课后,要写好教学反思笔记。
4.开展“有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学校全面开展“有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有效课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岗位练兵活动。创建活动要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传授知识为三维并重;摒弃四个无效——无效提问、无效讲解、无效讨论、无效训练。每个教师每学期在学校至少上一节有效课堂的展示课。通过创建活动,使90%以上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教的灵活、学得轻松、当堂学会、当堂巩固”。
5.构建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学校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与评价,建立一个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有效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程度,评价方法是以教师自我诊断与同伴互助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学校为每个教师建立课堂教学评价档案,每学期组织一次有效课堂评价展示活动。研究制定“有效课堂评价标准”量化表,学校每年进行一次随机抽样测评,并通报测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