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14年新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由此引抄出“求一个数的几倍袭是多少”这个新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放下教师的架子,成为学生活动和学习的伙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呈现出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2、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学生无不表现为兴奋、投入、思维敏捷……让学生爱学、乐学,变兴趣为动力,让课堂活起来。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学生积极性很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闯关这一环节,包括(我会说、我当小老师、我会算、聪明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㈡ 第三周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分类找信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将知识的学习置于一个模拟的现实情境中,在一个信息窗里面会出现大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是有关联的,有些信息是毫不相干的;有些信息与问题有关,有些信息与问题无关。这就要求学生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出相关联的、有用的信息。
本节课,为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分类找信息。如:引导学生找“哪些信息与小刺猬有关?”“哪些信息与手链有关”。
2、完整呈现信息和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对信息和问题有整体的印象,便于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以往教学中,很多老师在教学类似问题时,都是让学生每人找一条信息,就开始进入提问题环节,每个同学对相关信息并没有完整的印象。把信息和问题分裂开来,学生不能根据相关信息提出问题,等解决问题时再回头找相关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本节课,老师先引导学生分类找信息,再把相关信息予以板书,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完整的信息再提问题,提出问题后,又要求学生完整的读出信息和问题。这样,学生提问题有针对性,又能充分认识到问题和信息之间的联系,为下面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准备。
3、注重分析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以往教学中,一般出示信息和问题之后,接着会要求学生列式解答,然后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解答”,实际上颠倒了解决问题一般过程,解决问题的一半过程应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几个步骤。
本节课,提出问题后,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列式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列式解答之前,我们得先把信息和问题整理一下,弄清楚这些复杂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实际就是引导学生先分析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列式解答之前应该先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4、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
本节课学习的是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其原有知识基础是:倍的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等知识。
当学生不知从哪下手分析数量关系时,老师适时引导:“我们在学习倍数时,采用摆小棒或摆方块的方法帮我们理解了题意;在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时,用贴纸条的方法帮我们理清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启发学生联想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学生立刻想到:可以采用画小棒或画图的方法分析。
接着,在交流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建构过程。先展示了一个画小棒分析题意的方法,学生意识到:这个方法对于数量少的时候行,但数量多了就太麻烦了。然后展示了用小长方形代表40的方法,这种方法从思维水平上前进了一大步,避免了画40根小棒的麻烦。接着又展示了画线段图的方法,经过交流,学生感到这种方法既准确、又清楚还简洁,是一种好方法。不知不觉中,学生完成了从用形象的实物表示数量关系到用抽象的线段图分析问题的过程。
5、充分体会线段图的优势。
在交流不同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过程中,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一种方法进行评价,认识到每种方法的优劣,最后对几种方法再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线段图简洁、形象、清楚、准确等特点。
6、让学生学会画线段图,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线段图,对于分析倍数关系、比多比少、有关分数乘除法、比等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段图,此时老师就要求学生画简单的线段图,对于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有很大帮助。另外,老师也没有一味的要求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而是提醒学生:“如果需要,可以画一画线段图表示信息和问题,再列式计算”,体现了线段图的工具性,而不是为了画线段图而学线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