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空气有质量吗的教学反思
空气质量(Air quality)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其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 空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城市的发展密度、地形地貌和气象等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负氧离子浓度是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志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于每立方厘米1000个—1500个时,才能称得上是“清新空气”。
空气污染的污染物有:
烟尘、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
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等。
空气污染源也可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两大类。自然污染源是由于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而形成,人为污染源是由于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形成。[1]
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国家环保总局1996年颁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将飘尘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作为正式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空气质量
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微米。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都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于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
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累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粗颗粒物的暴露可侵害呼吸系统,诱发哮喘病。细颗粒物可能引发心脏病、肺病、呼吸道疾病,降低肺功能等。因此,对于老人、儿童和已患心肺病者等敏感人群,风险是较大的。另外,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还是降低能见度的主要原因,并会损坏建筑物表面。颗粒物还会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
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SO)是一种常见的和重要的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
二氧化硫是形成工业烟雾,高浓度时能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呼吸困难,严重时能诱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致人死亡。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溶于水形成亚硫酸(HSO),部分会被氧化为硫酸(HSO),形成酸雨,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二氧化硫还会在空气中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NOX)种类很多,包括一氧化二氮(N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三氧化二氮(NO)、四氧化二氮(NO)和五氧化二氮(NO)等多种化合物,但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NO),它们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天然排放的N0X,主要来自土壤和海洋中有机物的分解,属于自然界的氮循环过程。人为活动排放的NO,大部分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如汽车、飞机、内燃机及工业窑炉的燃烧过程;也来自生产、使用硝酸的过程,如氮肥厂、有机中间体厂、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厂等。据80年代初估计,全世界每年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N0X约5300万吨。N0X对环境的损害作用极大,它既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也是形成大气中光化学烟雾的重要物质和消耗O3的一个重要因子。
Ⅱ 如何做到顺应季节与气候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就要与大自然的变化保持一致,需要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而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规律,以顺应自然,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Ⅲ 关于气候学四季划分
四季划分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强调四季的天文意义,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
西方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从天文意义上讲,我国的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界限更为科学。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
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例如,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
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
Ⅳ 与季节或天气有关的谚语
一冬早,三季好。
春雷响,万物长。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麦怕清明连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下雨烂谷箩。
犁田过冬,好过担粪壅。
人怕老来穷,禾伯寒露风。
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粮。
青蛙开口早,早禾一定好。
竹开花,饿死农家。
稔子结卜,耙田撒谷;稔子
“清明”“谷雨”紧相连,
簕竹开花,收起犁耙。
耙田插秧莫迟延。
过了“惊蛰”节,春耕无停歇
“春分”秧壮,“夏至”菜黄。
龙舟鼓响,黄麻一夜一高掌。
春雨贵如油,点滴无白流。
山上有果,垌上有禾。
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三年不选种,增产会落空。
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
疏禾有谷粜,密禾捞柴烧。
早禾插到立夏,插无插也罢。
良种加良法,生产才得发。
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良种无良法,神仙也无法。
基肥施得少,十成产量八成了。
头遍浅,二遍深,三次锄土培麻根。
早禾怕北风,晚禾怕雷公。
插秧过“小满”,做死无一碗。
麦要浇芽,菜要浇花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春雷响,万物长。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米。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麦怕清明连夜雨。
夏雨稻命,春雨麦病。
三月雨,贵似油;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压弯桠。
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秋禾夜雨强似粪,一场夜雨一场肥。
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下雨烂谷箩。
Ⅳ 在气象学上怎样定义四季:春夏秋冬
1、春季:
春天由冬转春,天气渐暖,温度上升较快。2月份平均0 ℃等温线已由淮河推过黄河,3月份到达内蒙方南部,4月份除大兴安岭北段、阿尔泰山、天山西部及青藏高原等山地地区外,其它地区都回升到 0℃以上。
东北和准噶尔盆地 0℃至6℃,黄、淮流域和塔里木盆地达12℃至16℃,长江以南达16℃至26℃。春季降水很少,除江南地区产生一个范围相当广阔的春雨区外,其它地区仍是干旱少雨。
2、夏季:
夏天夏季的主要特征是高温多雨。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广大地区7月气温在20 ℃至28℃。淮河流域以南,一般在28℃至30℃。吐鲁番盆地极端最高气温达48.9℃。青藏高原在10℃以下。夏季风来自热带海洋, 是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季节。
在长江以南到南岭以北的地区以及新疆西北部山地,占全年降水量的40%以下,华北、东北大于60%,青藏高原大部分在70%以上。在宜昌以东、北纬26℃至34℃之间是梅雨区,一般 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期, 前后持续近一个月。
3、秋季
秋天秋季是天高云淡,风和日丽的“秋高气爽”天气。气温与春季成相反方向变化,由暖变冷,10 月份的等温线分布基本上与4月份相似。大兴安岭、天山以及青藏高原地区,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华北地区月平均气温在6℃至16℃之间。
淮河、秦岭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在16℃至22℃之间。华南在22℃至24℃之间。降水量较少,除东南沿海、青藏高原东侧、秦岭以南及川黔地区占全年降水量的 30%以上外,全国其余大部分地区在15~20%之间。
4、冬季
冬天冬季是全年最冷的季节,1月又是冬季最冷的月份,全国有三分之二以上国土,平均气温在0℃以下。l 月等温线中的0℃等温线,大致通过淮河、秦岭一直向西延伸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然后穿过横断山脉到达西藏的林芝、德让宗。这条线以北地区,江河一般都冰冻。
东北、西北以及大部分青藏高原,一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其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阿尔泰山及藏北高原还在一20℃以下,大兴安岭以北在一30℃以下。我国的“北极村”漠河镇极端最低气温达一52.3℃。在0℃等温线以南地区,江河无冰冻期,只有飘雪现象。
南岭以南地区都在10 ℃以上。台湾、海南岛南端及南海诸岛都在20℃以上。总之,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规律是自南向北,随着纬度的增高逐渐降低,南北气温相差极大,达50℃以上。平均每向北增加一个纬度,气温递降1.5℃。
(5)气候与季节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划分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1、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2、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3、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
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4、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浅论: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
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
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 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
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
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
Ⅵ 季节与气候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种,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