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小竹排画中游的课本教案
一、教材简说
在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一个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他观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感觉自己如同在画中游览一样。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易激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课文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着赞美的感情。全诗形象生动,语言优美,节奏感强,适宜学生诵读。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个笔画和“、、纟”3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江南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1)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求他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十二个生字中,“中、唱、树”是翘舌音,要提示学生读准字音。“绿油油”的“油”课文中注的是本音,朗读时应读第一声。可通过认读生字卡片、同桌互读等形式巩固要认的字,并鼓励学生相互纠错正音。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时,可先学习新偏旁“、、纟”,然后让学生自主识字,交流识字的方法,使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提高识字能力。如:
①加一加:
树=+对
苗=+田
②比一比:雨—两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三个字,笔画都比较少。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发现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是三个字都有“口”这个部件,但形状不同。要引导学生看清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口:认识新笔画“”。防止学生把“口”写成方块。教师可写一个方块与口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写好“口”的要领:口字要写好,上大下要小。
日:认识新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日”的两竖要直。
中:最后一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二)朗读感悟
1.让学生读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先同学之间答疑,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可借助插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如,“竹排”,可通过看图,让学生知道“竹排”是用竹子扎成的筏子,是江南水乡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然后演示小竹排的活动状况,让学生知道“顺水流”的意思。又如,指导学生看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懂得“密”是树木很多,一棵挨着一棵,而且枝叶茂盛。“禾苗”是指水稻的幼苗。“绿油油”是形容禾苗颜色浓绿,而且有光泽,说明禾苗茁壮,长势喜人。江南一带小河多,河里有许多鱼虾,那里还种了很多水稻,水稻成熟了可以碾成大米,所以叫“江南鱼米乡”。拉动投影片或演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小小竹排就像在画中游。
2.在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鼓励学生用适当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感受,如,“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可读得轻快些,表达出喜悦、欢快的心情;“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读得缓慢些,以表达赞美的感情。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外收集有关介绍江南风光和物产的图片、照片,张贴在教室里,供大家观赏。
2.学生展示自己旅游时拍摄的照片,向同学介绍旅游景点的美丽风光。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例一
(一)课题导入
读课题,先理解“游”的意思,再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播放小竹排在画中游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也可以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四)朗读感悟
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富饶。
1.播放“小竹排在画中游”的课件,请学生说说小竹排顺水流,如果你坐在上面会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鸟儿、鱼儿、树木、禾苗)读有关句子,理解“密”、“绿油油”。
2.看到这些美景,你会说些什么?
3.为什么说小竹排是在“画中游”?
4.用多种形式练习朗读,感悟“江南鱼米乡”的美景。
(五)拓展说话
再创情境,练习说话。
继续播放课件:小竹排游到了江南的其他风景名胜区,让学生进行情境说话练习,说几句赞美风景的话。
(六)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七)课外延伸
收集江南的风景图片,在教室里展览;准备旅游照片,并作介绍。
例二
(一)看图,揭示课题
1.学生一边听表现江南风光的民族乐曲,一边看图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小竹排是什么?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字音并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播放乐曲,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
(六)指导学生写字
(七)完成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读”,并练习用本课要认的字口头组词。
五、资料袋
江南鱼米乡
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一向称“鱼米之乡”,又称“水乡泽国”。那里盛产稻米、鱼虾,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诗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❷ 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试讲需注意哪些
服装得体。为人师表其中一项要求就是服装整洁,举止端庄,所以一定要穿得正式一些。
调节好心态,不要太紧张,放慢语速、调节嗓音、做几个深呼吸。
课程设计的导入要用心,既要有亮点,又要入题快。
准备好说课稿,说课是指在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把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些思路讲述出来的过程。所以要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不可遗漏。
【说课稿范例】:
《江之歌》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生字词。
2、积累并背诵优美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与自然抗争的斗争精神;体会作者对苦力们的同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设计:一、导入课堂。二、作家作品。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出生于巴黎。10岁时父母双亡有叔父养大。主要著作有《人性的枷锁》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2、朗读课文齐读全文或指名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教师引导归纳: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纤夫们劳动的艰辛。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劳力们的歌声。
四、再读全文,体会文中的情感,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写了船夫、纤夫、苦力三种人,但作者的描写是有详有略的,分析一下作者详细写的是那些人,略写的是那些人?为什么?
五、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体会一下。
六、教师小结课堂。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课文研习与问题探究。
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引导学生探究下列问题
1、船夫们的歌声为什么能够“响亮而有力”,纤夫们的号子为什么却“比较急促”?
2、“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无情的威力”中“使劲,拼命使劲”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作者说“我不知道词语怎么能描写出其中包含的拼搏”你能用那些词语来表现呢?说说看。
4、你认为扬子江所说的“造命”指的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苦力们的歌声的?你认为他的形容恰当吗?为什么?
6、课文所说的“江之歌”主要指什么?
7、《江之歌》与《筏子》都表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8、“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一句中,生命的真谛指的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迁移训练:请按照不同的要求,运用以下三个词语,分别扩展为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溪流大海生命
1、描绘自然景物。
2、表达对人生价值的感悟。
五、教师小结课堂。
第三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写作技法。
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二、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
细节的真实生动。作者通过大篇幅的描写,表现了苦力们劳动的艰辛,充满了触目惊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1、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梳理文章的语言特点:作者善于选取富有力度的语言来表现描写对象。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诵。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四、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启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场面描写真实生动、感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教师总结全文。
六、作业布置:摘抄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❸ 小学语文教研组记录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7
教研内容:在反思中进步 在评课中成长
活动过程:
一、由戴蓓主任做《在反思中进步 在评课中成长》的专题讲座
(一)反思重点——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行为 学生的表现
(二)课前准备和课余练习——反思的基点
关键词:教学目标 达成高度 准确的定位
(三)学习观摩——反思的生长点
(四)开展对话——反思的要点
(五)勇于否定——反思的难点
反思的内容:
1. 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3. 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4. 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存”。
5. 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6. 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7. 是否存在着“伪探究”
反思的方法:
1. 思教学效果
2. 思自己的行为
3. 思成功之处
4. 思教学不足
5. 思改进措施
6. 思再教设计
(三)进行教学反思的注意事项
1.不要与说客混淆
2.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3.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4.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5.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四)关于评课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8
活动主题: 《放飞蜻蜓》集体备课
活动过程:
1、解读教材: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2、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三、探讨教法:
覃宁:这篇文章短小且非常容易理解,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觉得在这课的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以趣激学,以情系说。
张永青:运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潘萍: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谌雪娇: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卢卫: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觉得可以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5
活动主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遨游汉字王国”
具体内容:
围绕“遨游汉字王国”开展综合性教学,这也是孩子们第一次进行为期两周的综合性实践。根据 “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等主题,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一次次的集体研究,最后决定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及课外的相关资源,自主开展一系列的汉字综合学习行动。活动如下:
1、学习课本上的阅读材料,然后组成学习小组,并确立组长后明确分工;
2、小小展示台——汉字历史大揭秘
(1)字谜大擂台。
(2)谐音俱乐部
(3)小小故事会。(如“一字之差”的教训等)
(4)小主人在行动——我为用字规范出点力
(5)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
3、制作展板。
4、小结:
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的确,在综合性活动课上,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他们的“工作成果”也给老师们一个又一个惊喜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1
活动主题:语文课更应返朴归真
学习的具体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堂,怎样上出“语文味”,特别是在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今天,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常常是我们忽视的――没有真正走进去,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字背后的广大空间。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精彩,什么课都想感动天感动地。刻意地去挖掘教材,找甚至去造内涵。到头来只是一派虚假繁荣。与其那样,不如做些实在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打牢基础,读好、写好。
二、问题的解决:
1、课堂上的教学手段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切莫“同一首歌”。
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莫“为表演而表演”。
2、让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入其境,悟其情”。
三、总结:
语文不是筐,啥东西都能装”,我们不能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口号所迷惑,而应回归语文的本色——言语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质”的规定性得以存在、显现的基础,也是语文课程、语文学科得以发展的依托,舍此不称其为学科。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我们深厚的语文功底引领学生落实语文的“本体”:外里显现灵活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内里表现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认识价值观,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2
活动主题:享受朗读 培养语感
学习的具体内容:
一、教研概要:
语感是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贯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地对各式各样地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语言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感情。”要真正地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小之以理,动之以情。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二、具体措施:
1、语感的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在上课时适时地指导、点拨、启发,可能这样讲得少了,但学生的语感却能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享受朗读。“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却可以让人感悟”,语感也自然会流露于学生惟妙惟肖的诵读声中。如:《赶海》时引导学生从“我在海里摸呀摸呀”“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想象螃蟹逃生时有趣的样子;从“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体会小伙伴抓螃蟹时的专注努力以及被螃蟹的大螯夹住时疼得龇牙咧嘴的有趣样子等,让学生读出小作者赶海时喜悦、惊讶、欢快的心情。在充分交流、朗读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把有趣的情景演演,在饶有情趣的表演中,让学生入境悟情,加深情感体验。这些构成画面的语言更适宜培养形象感。
2、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无论哪种都不仅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与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黄河的主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筏子上,紧贴着脚的就是波浪滔滔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勇气,是连眼也不敢睁一睁。”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黄河浪涛的雄伟、壮观更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之势。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波涛的汹涌澎湃、壮观,从而为学习艄公镇定、机智的品质打下深厚的情感铺垫。
三、总结:
语感培养有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文选烂,秀才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感受读的乐趣,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位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缺少的,也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创造性地拓展文本的宽度、厚度以及温度,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真正“存活”于学生的心灵。真正地让学生有感而发,以我口“读”我心。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3
活动主题:主题:解读文本 明确目标 有效教学
——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教研活动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是评价教学成败的的重要因素。解读文本,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今天教研活动的主题是:解读文本 明确目标 有效教学 ——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教研活动
2、解读文本 把握目标——分年级组现场集体备课活动(主持人 谌雪娇)
(1)大屏幕出示文本内容(吴琼瑛负责课件)
主持人:好,让我来接过这个接力棒。我记得在青赛课期间,时常会听到评委与参赛选手交流一个问题,我记得戴主任就问过:你觉得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到位了吗?文本就是我们阅读教学中一个物的资源,是教学的基础和凭借。“回首来时语文路,潜心会文最是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率先走进文本,潜心会义。下面,让我们跟随本部三年级组青春靓丽的黄春英、缪玲、黄梅芳、黄翠玲老师一起走进《放飞蜻蜓》。
(2)教师个性化分角色朗读。
(3)按年级组讨论这一课的目标定位及简要提出突破本课难点的建议(有效突破难点的金点子)。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纪要14
——中年级有效阅读教学教研活动
活动过程
主持人: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如何是评价教学成败的的重要因素。解读文本,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谢谢几位老师的朗读,对文本的解读目的是为了制订、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规定教与学的全过程的纲领。下面请以年级组为单位分组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和突破本课难点的教学策略。
(讨论交流5-7分钟,然后全体交流,主持人即兴串讲)
(下发讨论表格,以组为单位记录讨论结果,并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由各教研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讨论的问题有:
A、通过阅读文本,你们组认为《放飞蜻蜓》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是:
B、(有效教学金点子)体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代的关怀爱护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你们组有哪些建议?
(4)请3-4个组代表讲解。
(5)提出我们组通过研读教材,确定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主持人: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研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停下的是实践的脚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吴柳清老师的课堂,看看吴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目标的达成情况。下面请老师们往后座,稍作休息后一起来欣赏吴老师的教学魅力。
3、课例示范,践行目标(吴柳青负责)
要求:通过观摩课例,关注和检测目标达成的效果及策略。
4、有效教学在反思评议中提升。(反思评课环节由余宗翰主持,吴柳青负责反思,潘萍、覃宁、黄春英、龙懿敏围绕目标的达成及实施的策略进行评课,组外教师补充。)
5、活动小结(卢卫)
今天我们三年级组围绕“有效教学”这一课题,以“解读文本 ,明确目标 ”为切入点,进行了现场集体备课,对话交流,课例展示,评课反思等活动,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来保障有效教学的实践。虽然我们来不及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但只要老师们通过这次活动认识到“潜心会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目标导航”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游离保障,能引起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目标及文本的关注,我们这次教研活动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达成了一种共识,追求语文教学的扎扎实实、简简单单、回归本位才是真,做到心中有目标,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我们就能实现有效教学。让我们沿着有效教学的道路,去深入探讨。感谢学校领导的指导和老师们的积极参与。
6、集体诵读陶行知教育语录
(让我们向陶行知先生学习,成为一个有爱心和智慧的教师)
● 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7、黄校长提出希望。
三年级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16
主题:课题与教研同行 理论与实践碰撞-中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识字的探究
1、熟悉《课标》要求,正确认识识字教学。
2、正确认识识字与阅读的关系,重新定位中年段的识字教学。
3、做好识字过渡,多方位引导。
4、把握阅读教学中有效识字的基本策略。
5、黄勤老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
❹ 黄河的主人中羊皮筏子留下了什么印象
筏子是水中的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用水上漂浮物当筏专,后来发展成为木筏属,竹筏,皮筏。竹筏是用许多根长青竹编排捆扎起来制成。人站在筏上,将篙插入水中,用力撑篙,筏子就前进了。筏子制造方便,航行平稳,装载面积大,至今还用在内河运输和捕鱼等。
❺ 请教师总结梳理自己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实践情况,提交一份实践反思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尤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走进了日常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小学信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式各样,一节课有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人教版第八册语文《生命的壮歌》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老羚羊怎样以自己的身躯搭建了生命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 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变化, 而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学生对于仿生学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激不起学生过高的学习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雷达吗?雷达是什么样的?”有的学生说雷达就像铁锅,有的说电视天线……我利用形、声、色俱备的教学课件,展示有关银河雷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欣赏。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一部优秀的教学影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会起到促进作用,这些正面效果远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我先从网上了这部影片,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播放给学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被影片中黄河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深深的震撼了。当看到艄公上驾驶着羊皮筏子如履平地学生反应非常激烈,连平时不爱听讲、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且振振有词,有理有据。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次适时地用多媒体播放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 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文时,利用课件中的课文朗读录音,再配以精美的课文图片,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三、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课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继续搜集有关森林被破坏的信息,举行“保护森林资源”的宣传活动。
2.写一些保护好森林资源的标语。
3.搜集森林原貌和森林被砍伐后的图画。
4.创作或填写关于保护森林资源的歌曲。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❻ 雨 说(郑愁予)教案
雨 说(郑愁予)
教者:张其海
教学目的: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注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选择好语气和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首诗。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方法:诵读感悟法、联想想像法、评析欣赏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圃( ) 锢( ) 滞( ) 喑哑( ) 嚷( )
蓑( ) 笠( ) 膏( ) 耸( ) 绕( )
襁褓( )
2、解释下列词语:
(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2)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3)留滞:停滞,不流通。
(4)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6)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8)安息: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
语调: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停顿: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重音:如“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点的词要重读。
三、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台湾当代诗人。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1968年赴美留学。出版的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于诗集》、《刺绣的歌谣》等。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 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四、讲授新课:
1、朗读唐代诗人杜甫脍炙人口的名诗《春夜喜雨》,回忆一下这首诗中杜甫抒发的感情。(这首诗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之情。)
2、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雨说》中诗人从雨中获得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借春雨的述说抒发了诗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副标题起什么作用?这一首诗的副标“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的题旨有什么帮助?
--副标题:新闻报道中多行标题的一部分,又称辅题或子题。写在正题的后边,用以补充或说明正题,对中心进行提示。散文和诗歌中的副标题一般以是提示诗、文写作缘由为多。如《有的人》其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其实这首诗就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鲜明的爱憎,赞颂鲁迅先生自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
《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中幸福成长。
4、朗读课文,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安息。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愿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五、小结:
近来我们学了不少的诗,都是新诗。所谓“新诗”世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它们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词格律的限制,采用了比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它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学习诗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读,在理解诗意后,更应当运用朗读的一些要领和技巧反复咏唱,朗读成诵。诗的语言有别于其他文体,大量的名诗,其语言更是经过诗人千锤百炼方给于确定,记忆于心,对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大有帮助。因此期望同学们注意朗读成诵。
六、作业
1、朗诵全诗。
2、讨论完成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继续分析诗歌:
1、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根据这首诗雨的行踪,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雨前。写春雨来前大地萧条,也因大地萧条,雨才来探访大地。
第二部分:(第2、3、4、5节)雨中。写春雨来临,大地更新,春雨的来 临为大地带来了欢乐。
第三部分:(第6、7、8节)雨教。写春雨告知儿童自己曾在笑中长大,教儿童要勇敢面对生活、幸福成长。
第四部分:(第9节)雨息。写春雨向儿童们表达自己的最大心愿是看到儿童们自由地笑,幸福成长。
2.按朗读要求读一读诗,想一想这首诗诗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化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
又如第5节的诗完全是照应了第1节“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让我们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后的喜。可见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容易让人接受诗人的忠告:“只有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诗最后“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愿望吗?创造一切可能,让儿童们幸福地无忧无虑的成长。
3、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二样事”,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
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拟人逼真,风雨中的柳树长得更潇洒;而一石狮,石狮流的不是泪,那分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灵巧的躯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种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而第8节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
4、想一想,这首诗与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拟人化手法运用上有什么异同。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化手法。这一点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类似。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诗以“黎明”为说话者,而郑愁予的《雨说》,全诗以春雨为说话者。不同的是艾诗主要是“黎明”让诗人转告人们它的通知,而郑诗则用“雨”直接与儿童对话,表情达意罢了。
5、说一说,这首诗除了拟人手法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比喻: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排比: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复:如:“雨说:我来了……”“雨说:…,”
三、作业:
广泛阅读现代、当代诗词,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❼ 如何营造初中语文课堂氛围 教学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面对极具现代意识的语文新课程,面对变革中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再次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经营语文课堂,如何展现语文课的魅力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重点。
传统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学的方式是独白式的,而现代课堂则不尽然。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地方,还是知识生成的场所,文化传承和创造的天地。因此要经营好一堂语文课,让一堂课有实效,笔者以为
(一)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要经营好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不应也不能局限于教科书,而应融入生活、走向社会,教师应加强与时代、社会的对话,为语文教学注入时代活水。因此教师必须走在学生之前,自主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彼此间对话、交流。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堂课的目标。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其次要设计好课堂步骤,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合作讨论,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去实施,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协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才会越好。
(三)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让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舞台。而新型教育中课堂应是由师生双方来演绎的场所,因此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是课堂能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师生面临的是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只有双方携起手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密切合作,双方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感情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课堂才能顺利进行。韩愈说得好:“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主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上你的课堂。
(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情感入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很注重这一点。例如在教学《筏子》时,因为作者的感情佷细腻深沉,在开讲文章时,我让学生自己先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想法以引导学生。有些同学把文章读了后主动说自己的体会,并且能由作者所写联系生活,联系自己,从而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那节课上下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而且让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尝试,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想,一堂课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用情感去引导学生,相信上好一堂课并不难。
(五)重视生动多样的教法,激活课堂。
教学法不是一堆公式,其关键在于操作者的活用,教师的教法思路同样有一个求活的问题。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并灵活地加以运用,适时地进行操作,课堂才会生动。教师如果多年来一直秉承一种教学方法,一成不变,那么学生就会畏学厌学甚至懒得学。在此,我认为针对不同文体的篇目,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中,不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应采取不同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从多角度实施语文教学,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思维潜力。
诗歌散文的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要做到这点要求,教师授课时有必要引导学生多朗读欣赏。阅读时要求他们尽量读出情感,读出风格,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领会其意境美,从而体会文本内容,这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常言道:“读书百遍其意自尽。”放开让学生去读,这是语文实施主体性教学最根本的一步。通过阅读过后,教师可以赏析引导,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对剩下的内容进行理解剖析。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思维创新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新课程目标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鉴于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先是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再分小组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然后让小组组长展示本组归纳总结的文言知识点,其他组补充纠正。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改变了过去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灌”、“替”的做法,从而使他们在阅读文言文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经营好一堂课,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让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