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小学抄语文阅读教学的“研学问题”的设计要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研学后教”理念指引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从题目、中心句、文章空白点等角度巧妙设计有思维价值的“研学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研学问题”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Ⅱ 怎样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怎样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要做好教学评价,都应“对事不对人”?”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学生是主体,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应该怎么答、鼓励求异,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明千千万,老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提问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总之?从而使他们全面。 首先要知道有效提问必须具备目的性,思起于疑;二。在课堂提问中,老师应因人而宜地设计问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富于启发性的提问,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鼓励学生积极评价,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古人曰、见解。任何过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4。所谓提问的“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我认为提问是一门科学、发展的环境中。假如问题过于简单。 那么。老师提问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满意又在哪里,其次要评“好不好”、针对性和激励性,注意问题的难易度,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是你。 目的性即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关键的地方恰当地提问,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精心设计有效的,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1,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学中、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2。在自评的基础上,是一种艺术。3,既要有梯度也要有角度更要有要深刻性,促发展,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 一、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 激励性即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也就是说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 针对性即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难易适度,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当然、有思考性;三,起点是一问。如“你认为他答得怎样。他们虽然天真,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满意在哪里,完善自己。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以表扬为主,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 二,怎么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为此,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一,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问题太难,做到张弛有度,弄清文章的要旨:学起于思,在合理的,学生就会骄傲自满或不屑一顾。教师评价时,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实自我,小组互评,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步步展开,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提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好在哪里,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问过程中必须有恰当的及时的评价,要站在孩子的高度,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就应该做到
Ⅲ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下面就教学有效性角度谈谈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怎样来关注“问题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支撑性”。
古人写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缀全篇,缭绕盘旋到底”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该字在勾连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果把这种理论移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有一个极其精妙的问题来撑立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以此勾连起整个教学环节,提纲挈领地辐射和管辖起其他教学内容,使整堂课有了骨架,有了推进的节奏感。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力度性”。
此处所说之“力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思考力度,亦是就有效地提问而言的。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问”能促成学生讨论、思考,能使师生生之间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问题设计)”是否有效。一个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则会损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然而,虽然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问题,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问题不一定很多。教师应该怎么设计问题才能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平时大量的常态课来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没有思考力度的伪问题。教师们常常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是对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陈述,这些问题其实是毫无思考意义的。我们需要的问题仅仅能考虑激励学生的兴趣尚且不够,更何况要追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潜流暗涌”起来的效果呢?问题设计若流于肤浅,缺少思考力度,课堂教学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评价该问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思考力度,设计的问题需要切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需求,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惟有如此,我们的问题才可能带来思考效应,才可能激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变革性”。
现代认知结构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实现的。它强调学生自主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可尝试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合作与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观点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从而拓宽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前如何设计此类可以变革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就显得有为重要,这样的问题才能真正变革我们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了学生学习方式,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充分自主性,也就能真正实现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了。
总之,问题自有问题之美,问题点亮着人类的思想。教学从来就不是教师的一个行为,而是一贯师生协同合作的过程。如果问题设计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种合作,并促进这种学习过程的发展,并把师生双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学之路。设想,若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能遭遇着一个个“烫手问题”,并迫切地渴望回答,且其结果又将引出一个个能揭示或发现一种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探求这种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小心谨慎地呈现问题,然后一个新观点神秘地喷发而出,带给我们的学生新的知识与活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再是“永远的教学梦想”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如此表述。因为,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已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设计出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语文课堂必须环绕着精彩的光辉。当教师们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性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回答时,这激情、这光芒只会闪烁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频繁,燃烧得越来越炽烈,并最终实现由教师提问向学生自己学会提问转化,这样的现实,才是我们渴盼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教学。
Ⅳ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主问题设计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到不少区县听了课,看到了中学语文课堂发生的变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和同仁对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这些问题主要是: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固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和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5.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象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6.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过去的活动课。
7.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地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形成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为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就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
光转变教学观念还不行,教师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语文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
增强课标意识,首先应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统一到课程标准的观点上来,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片面地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课标规定了一些知识只学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难点,对形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教好学好。教学中如果不教不学,就是应试教育,不是新课程。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于《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语言实践就是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是新课程的特征之一。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阅读的关键和基础都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是针对肢解文本来说的,但光有整体感知是不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要强调读,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广泛的阅读目的不仅在于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在于培养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揣摩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因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将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科阅读目标相结合,引导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积累语言与思想。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自成体系的阅读内容并拟定目录,提供给学生;力求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和家庭,形成多层面的阅读通道;举办专题性阅读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竞赛、阅读专题讨论、书评等,搭建平台,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
我们的教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样化。如:学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读比赛等。评语要避免教师写得多,学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实施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突出它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实践性(表现为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注重因地制宜。
(2)关注学科视角。既要把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开来,又要把它同通常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学习区别开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比,综合性学习具有一定的附着性,它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通常意义的语文学科学习比较,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更强,它的学习目标具有综合性,它采用活动的方式,运用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综合性学习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是问题牵引,以问题引出与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次是过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合作精神的养成;最后是成果物化。通过成果激发兴趣,增强成就感,引导深入探究。成果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并促进评价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素材,还要积极发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新课程的实践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适应这些要求,仅仅是观念新还不行,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学科技能,特别是要有学习的能力,否则教师就不能将新的理念、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学科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做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要从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奴隶变为主人,从被动的课程的执行者、教材的使用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主动地去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研究教法。
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倡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喜悦、困惑和问题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教学水平,以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
Ⅳ 语文课堂应如何设计问题
文昌市联东中学郭健在此次的研习活动上,我们探讨了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敬畏自然》一文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用哪些方法,让读者明理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少老师都不大赞同,有的老师认为问题设计的太笼统,有的老师认为问题设计让学生难以理解,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回答。这个话题也让我深思,到底语文课堂应该如何设计问题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一些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根据内容而定。
首先语文教学内容存在体裁的差异,就中学语文而言,就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主导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记叙文有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和表达方式;说明文有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议论文有议论的论点、论据和议论语言等。各种体裁的文章教学内容相去甚远,教学问题的设计要依此为依据。其次就单篇课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间,教学重点、难点亦有变化。教师教学时要慎重对待,不可一视同仁。
二、设计问题可以根据课文提示语和课后问题与探究
课文的提示语是语文编委根据所选课文特点,而对中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的一种提示或思路点拨,它往往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理请思路,把握主旨。教师在上课时若能充分利用课文的提示语来设计问题,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快速进入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课后问题与探究是编委针对教学精心设计的问题,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重点,巩固对课文的学习。所以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对课后问题与探究决不能漠然视之,而是要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突破口,来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三、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探知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出难易适中,且学生感兴趣,乐于回答的问题。就目前学生而言,他们思想开放,喜欢评价是非,对新兴事物感兴趣,且善于思辩。根据学生这些特点,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切忌古板、机械、深涩,而应形象、婉曲和层层推进。问题设计得形象生动,含蓄委婉,才能激起学生的无限兴趣,使他们乐于回答,而问题设计得具有层递性就像一个个小台阶,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四、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条理性 。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同时要解决文章中的一个难点或一个重点问题,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时需要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问题设计要以学生能够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问题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去选用他们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的语言。教师要做到用准确、形象的语言,使学生迅速地明白、领会所学的知识;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整个互动过程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学问题设计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应善于从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
Ⅵ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支撑性”。 古人写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缀全篇,缭绕盘旋到底”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了该字在勾连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果把这种理论移用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同样可以发现它的价值。因为,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有一个极其精妙的问题来撑立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以此勾连起整个教学环节,提纲挈领地辐射和管辖起其他教学内容,使整堂课有了骨架,有了推进的节奏感。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力度性”。 此处所说之“力度“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思考力度,亦是就有效地提问而言的。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问”能促成学生讨论、思考,能使师生生之间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的维持取决于教师的“提问(问题设计)”是否有效。一个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进行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情景中。反之,则会损伤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积极性。然而,虽然我们的课堂从来不缺少问题,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问题不一定很多。教师应该怎么设计问题才能把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个体经验连接起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平时大量的常态课来看,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没有思考力度的伪问题。教师们常常把学生当作教学对象,自己则扮演着演讲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记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绝大多数问题只是为了确认学生“懂了吗”,只是为了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甚至是对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陈述,这些问题其实是毫无思考意义的。我们需要的问题仅仅能考虑激励学生的兴趣尚且不够,更何况要追求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情绪在或亢奋或沉静中“潜流暗涌”起来的效果呢?问题设计若流于肤浅,缺少思考力度,课堂教学就已经失败了一半。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评价该问题是否具有足够的思考力度,设计的问题需要切中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需求,切合学生的情感状况,切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惟有如此,我们的问题才可能带来思考效应,才可能激活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设计的问题须具备“变革性”。 现代认知结构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碰撞与融合而实现的。它强调学生自主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可尝试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合作与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讨论、观点碰撞、组织交流来解决,从而拓宽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总之,问题自有问题之美,问题点亮着人类的思想。教学从来就不是教师的一个行为,而是一贯师生协同合作的过程。如果问题设计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种合作,并促进这种学习过程的发展,并把师生双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学之路。设想,若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能遭遇着一个个“烫手问题”,并迫切地渴望回答,且其结果又将引出一个个能揭示或发现一种看待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探求这种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小心谨慎地呈现问题,然后一个新观点神秘地喷发而出,带给我们的学生新的知识与活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再是“永远的教学梦想”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提问的重要性时曾如此表述。因为,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自已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按预先设计好的路子进行,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设计出能激发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语文课堂必须环绕着精彩的光辉。当教师们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性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回答时,这激情、这光芒只会闪烁得越来越明亮,越来越频繁,燃烧得越来越炽烈,并最终实现由教师提问向学生自己学会提问转化,这样的现实,才是我们渴盼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性教学。
Ⅶ 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是什么
语文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 途径、 和手 段。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 进行教学, 必须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 进行教法的设计。 教师对教法的设计应有足够的重 视, 因为他对教学有着 重 要的影响。 设计语文教学方法, 最基本的要求是整 体优化, 合理组合。 具体设计时, 应综合考虑下 面几个问题。
一、 注意所选择的教法能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适应。
采用什么 样的教法, 首 先应考虑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 如果教学内容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文学知识、 文化知识、 有关时代背 景等, 一般宜采用讲述法为宜 , 由教师介绍和叙述, 而学生则采用听记法、 笔记法记住有关内容和要点,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知识, 训练记忆、 听话、 记笔记的能力。 但如果有关知识在课本中 已有介绍和说明, 则可以采用自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和掌握。 教学这类 知识, 应当注意少而精, 切记贪多 求全, 满堂灌, 强行注入。 如果是诗歌教学, 则宜 采用朗诵法、 背 诵法, 高年级学生还可以结合赏析法。 这样可以把书 面语言转化成响亮的口头 语言, 调动学生眼、 口、 耳 、 脑多 种生理器官共同参与、 协调动作, 使学生在朗诵中 、 背 诵中 增强语感, 理解内容, 再现诗歌意境, 得到美的享 受, 并 在反复诵读、 准确背 诵过程中 培养和训练语言感受力、 口头 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还可结合教师范读、 配乐朗诵录音等形式, 强化这些训练。 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少讲, 并 注意读、 背 方法的指导。 如果教学按空间顺序 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 则可以采用图解法、 读写结合法, 有条件的还可以结合参观法。 教师结合课文学习 制作相关课件, 或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完成填图练习 。 为了 加强学生对按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这一方法的理解, 可以结合适当的写作练习 ,让学生写一篇介绍学校建筑物或其他建筑物的作文, 在仿写的训练中 加深理解课文的写法,并 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 在可能的情况下 , 还可组织学生参观与课文介绍相类 似的建筑物,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或给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 如果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 则应加强读书 内容、 读书 方法的指导, 帮助他们制定自学计划, 鼓励他们做好读书 笔记。 可以指导学生分门别类 的做名言警句、 精美诗文、 不同景物的描写、 不同人物的描写、 各种典型范例等方面内容的摘抄, 制作分类 卡片, 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书 评、 文评、 读后感、 评点批注的写作。 使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的自学活动中 扩大知识面, 积类 资料, 开拓视野, 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习 惯、 工 整 书 写的习 惯、 勤学多 思的习惯, 培养自读提出 问题的能力、 认识生活的能力、 汉字书 写的能力、 写作的能力。
二、 注意所选择的教法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采用怎样的教法也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特点。 比如对课文写作方法的教学, 比较常 见的有讲解法、 概括法、 讨论法等不同教法, 一般的说那种方法好、 哪种方法不好, 并 不妥当。 如果某种写作方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 这时就以教师的解说和阐释为宜 , 可选择讲解法。 讲解时要注意准确科学, 应结合课文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解说清晰, 表述通俗, 举例典型, 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其特征 。 如果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已有一定的了 解, 这时就可以采用概括法, 让学生在学习 课文时加以分析, 做出 正确概括、 归纳; 教师应做适当点拨, 引 导学生建立 新旧知识的联系 。 如果是高年级学生, 对这种写作方法已经十 分熟悉, 这时就可以采用讨论法, 进一步组织某种形式的专 题讨论, 引导学生研究这种写作方法的共同特点和在不同课文中 的具体运用形式和技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交流心得, 质 疑问难, 展开辩论, 发表言之成理, 有创见的看 法, 从而互 相启 发, 激励思维, 巩固知识, 提高能力, 发展智力; 教师则主 要做些组织形式上 的安排, 进行宏观调控。 再如安排某类 知识的学习 , 或进行某种能力的训练,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果是语文知识的教学, 在非 毕业班多 采用讲述法, 并 尽量精要、 直 观、 形象, 以利学生了 解具体内容, 建立 感性认识; 而到了 毕业班, 则可以利用比较、 归纳的方法, 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做些概括和梳理, 进行必要的抽象, 使知识趋于 完整 化、 概括化、 系 统化。如果是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 那么 在非 毕业班可以采用单项要求仿写的方法, 每次作文集中训练某一个或两个方面的能力; 而对毕业班学生, 则应采取综合训练的方法, 全面训练学生审题、 选材、 布局谋篇、 表达的能力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的能力。 同样运用谈话法教学, 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接受能力。 谈话法也叫提问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概括成一系 列问题, 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学生, 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 答问、补充、 修正、 总结、 最终得出 正确结论的方法。 这是语文教学中 使用的十 分普遍的教学方法。教师设计提问和组织答问, 不仅要一般的注意整 体性、 启 发性、 艺术性, 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实 际水平和接受能力。 不同学校、 不同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 情况会有所差异,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语文能力也有高低,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提问的角 度和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使回答问题的学生既需要“跳起来摘桃子”, 跳起来又能够摘到桃子。
三、 注意所选选择的教法能符合教师自身 的特点。
我们在选择教法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情况, 要有利于 扬长避短, 符合自己的教学能力的实 际。 有的教师普通话好、 朗诵水平高, 就可以发挥这种优势, 常 用范读课文的方法, 用深情并 茂的朗读传情达意, 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有的教师写作能力强, 不妨多 写下 水作文, 为学生进行写作示范, 通过师生共同写作实 践活动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生动活泼的进行写作训练。 有的教师在课内外结合上 有“绝活”, 就可以在组织学生开展课 外活动上 多 下 功夫。 有的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 段了 解比较多 , 操作能力较强, 则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设施来辅助教学。 有的教师善于 调动和激励学生, 调控能力强, 则可以有意识的多采用讨论法展开教学活动。 有的教师擅长组织单元教学, 则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总之, 利用教法的可补偿性, 发挥特长, 以己所长选择教法,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反之, 设计的教法不当, 会在教学中 捉襟见肘, 甚 至 出 洋相。 例如: 在一些公开课或调研课上 , 有的教师, 明明方言很重 , 却机械的认为范读是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环节 , 结果他的范读让人听得不知所云 , 感到是整 个教学中 不和谐的“噪音”, 聪明的教师会用配乐朗读来代替,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 有的教师明明不会操作有关教学辅助工 具, 为了 取得所谓的“效果”, 生硬的采用电化教学手 段, 结果课上 顾此失彼, 手 忙脚乱。 或者教学中 请人在一旁 帮忙, 让人感到不符合教学的正常 情况, 让人反感。 有的教师, 汉字书 写能力差, 上 课随手 涂鸦, 板书 脏、 乱、 差, 给听课者留下 了 极坏的印象, 更不利于 学生良好的书 写习 惯的培养。上 面提到的情况, 就是因为教师在选择教法、 手 段是没有考虑到自身 的水平和能力, 以致教学效果差。
四、 注意所选择的教法能适应教学时间的要求。
好的教法应当有利于 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符合这一要求则可行, 不符合这一要求则应舍弃。 让学生在课堂上 自学课文, 这是一种好方法, 但必须给予大多 数学生能完成这种任务时间上 的保证。 精读多 长时间, 略读多 长时间, 研读、 速读多 长时间, 这对特定的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规律。 有些教师,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遍尚未读完, 教师就开始提问; 问题才出 来, 话音刚落, 就点名回答问题, 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 组织语言的余地。 结果,尽管具备了 自学法、 谈话法的形式, 却完全收不到使用这种方法的效果。 公开课上 常 遇到这样的状况: 明明下 课时间已近, 甚 至 下 课铃声已响, 但教师又布置某种课堂写作的练习 或训练的作业, 并 在写后让学生交流、 互 评。 结果, 要么 拖堂, 要么 仓促走过场, 让人感到画虎不成反类 犬。 类 似情况, 既暴露教师教学的不灵活, 应变能力差, 也反映教师在备课中 没有充分考虑 45 分钟教学时间的需求。 这种不注意时间要求的做法也表现在布 置课前 预习 和指导课外阅读上 。 一篇新课的预习 , 甚 至 一个单元的预习 , 设置的问题面面俱到, 既多 且深, 昨天布置, 今天检查, 学生答不出 , 教师就表示不满。 有的教师, 在短短一周内指定学生读多 少课外文章 , 然后及时“反馈”。 这些做法都是设计的教法不能适应教学时间要求的表现。 当然, 教法的设计并 无固定的模式, 这就需要广 大教师在教学中 不断摸索, 不断总结,不断组合, 以便在备课中 做到教法设计的最优化, 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Ⅷ 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有哪些
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有效的课堂注重培养的版学生是鲜活的。有效的课权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情感的交流、最小的精力投入,富有问题意识及创造力的人才。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