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学科学污水的过滤实验
《水的过滤实验》课堂应用实录
1、提问:通过《水污染》一课的学习,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是怎样被污染的?污染的水是怎样危害人体健康的?
2、讲解:自然水域的水由于种种原因,混入了各种杂质,其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如泥沙、石块……,有溶解于水的杂质,如食盐、各种矿物质……,还有细菌、病毒等。自然水域的水必须经过处理、除去部分或全部的杂质,才能饮用。把不干净的水变成干净的水,叫做水的净化。(板书课题)
(1)观察:每组实验桌上有两杯混浊的水,观察水里有哪些杂质?
(2)学生汇报。(水里有泥沙、木屑、细菌等)
(3)讲解:怎样除去水中的这些杂质?要除去水中比水重的杂质,有一个单间的方法,把水放在容器中静置一会儿,一部分杂质就会沉到水底,这种方法叫沉淀。(板书:沉淀)为了加快沉淀,还可在水中加入明矾,明矾经过溶解后能把水中一些较小的颗粒粘在一起加快沉淀。我国农村,没有用上自来水的地区,就是在水中加入明矾沉淀,使水变得干净些。
(4)演示沉淀实验,边示范边讲解:①加入适量明矾。②用玻璃棒搅拌。③静置,过一会儿观察沉淀后的水有什么变化。
(5)学生实验。(由于静置时间较长,把观察沉淀后水的变化放在过滤实验后进行)
(6)学生观察、讨论:沉淀后的水发生什么变化?(沉淀后的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上面漂浮着比水轻的杂持质,下面有一层泥沙类杂质,中间的水比较清澈)
(7)小结:沉淀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家里的烧水壶、热水瓶等时间用长了,壁上会有水垢,这就是水中杂质长期沉淀的结果。
(1)讲述:沉淀能除去水中一部分杂质,但并不能完全除去不溶解的杂质。沉淀后的水还会有重量很轻的物体在水中,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2)讲解过滤操作方法:
①折:正方形滤纸两次对折成4层的小正方形。
②剪:把滤纸剪成圆形。
③展开:把滤纸展开成圆锥形,大小和漏斗一样。
④湿润滤纸:用滴管取清水,从下往上湿润,滤纸与漏斗之间不能有空隙。
⑤把漏斗放入铁圈,使漏斗玻璃管口尖端紧贴烧杯壁。
⑥玻璃棒顶在三层滤纸处,倾斜成600,把水沿着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倒入的污水不能超过滤纸边缘。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观察、比较并讨论:过滤后滤纸有什么变化?过滤能除去水中什么样的杂质?
(5)小结: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
(1)讲述:用沉淀、过滤的方法能除去水中不溶解于水的杂质,但不能除去细菌、病毒。要想杀死它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把水烧开,这种方法叫“煮沸”;也可以往水里加漂白粉或氯气等消毒药品。我们把煮沸和加消毒药品的方法统称为“消毒”,其中煮沸是既简单又可靠的消毒方法。
(2)总结水的净化方法。
(3)学生填写课本第23页中的结论。
课后感受大多数学生都能了解到一些最常见的、简便的消毒方法。
三、过滤
1.通过提问 7:如何将水与沉淀分开?进而引出净化方法三:过滤
2.老师讲解及演示滤纸的折叠,PPT强调实验注意点
3.学生自行实验2:过滤,老师指导过程中以不断提问的方式讲述 过滤的基本操作以及注意事项,重点以反复提问来进行强调。
4.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比较净化过滤后的水与最初的自然水
5.总结过滤作用
5.提问 8:滤液和未经处理的水有何区别?(由于做过实验,问题难度不大)。并通过提问9:有无其他的方法过滤?从而引出自制过滤器和沙滤
6.学生自行实验3:自制过滤器及沙滤净水
7.比较两者过滤效果
8.通过自制过滤器组成的分析,从而引出活性炭并进行实验4:活性炭净化污水
9.学生自行实验,老师指导,指导过程仍是以问题讲叙过程
10.总结以上滤纸、自制过滤器及活性炭均可过滤
❷ 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设计方法
1.传统的教师备课写教案与现代教学设计的比较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教师备课,是以教案为标志的,教案的编制又按照统一的模式突出“三备三写”,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和写“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始终捍卫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守着自己的传统经验不敢放手,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认为“我都给你讲了多次,你还不懂?”学生的知识是教师给予的,教师传授多少知识信息,学生就应该获得多少知识信息,完全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建构,没有意义的建构,不是有效的教学,有的学校更是将教案统一标准或模式,要求同年级同学科任课教师之间,要统一计划、统一内容、统一目的、统一方法、统一评价等,更是把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一学生放到了脑后,作为一种没有生命的知识容器,完全失缺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足够关注。
2.倡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其中,教学目标设计又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将要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才会成为可能。
三、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变
要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方面需要广大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精心设计出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以一册教材为内容单位,教师精心设计、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细化到每个单儿、每节课,它既包含知识与能力,也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制定出本学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在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长以及学生的情况,将教学目标更加细化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打下基础,在制定学期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防止不顾学生情况的“闭门造车”现象,也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学个性而由教师随意制定教学目标的“各自为政”的倾向。
另一方面,应该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结果或发生的变化。在过去,教学目的只有教师自己知道,教学、评估等主动权都操持在教师的手中,现在的教学目标制定出来后,也不能只有教师知道,如果教学目标只停留在教师的备课本上,只有教师知道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而学生本身处于盲目的状态,学生就不能够知道自己应该通过学习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就无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只有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切切实实明确自己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学生才会掌握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教师应该给学生讲明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跟踪调查访谈,进行个案研究,督促学生学会利用学习目标,检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使他们真正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如何展示,何时展示,既是一项教学技术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此处不在赘述,设计好评价程序和工具,是落实教学目标、检测学习目标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过去,我们将命制试题看成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缺乏科学的程序,更缺乏考试后的科学分析和反思性总结,不论是用什么试题来考试,我们都将学生的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排名的最主要依据,而很少有人去质疑试题本身是否科学,更没有人去研究这套试题的效度和信度如何。笔者认为,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评价工具或标准的科学化。
测评工具和程序,应该包括课堂检测工具,单元检测工具、期中期末阶段检测工具以及这些工具所测出的结果各占什么地位、怎样进行测评、如何分析测评结果等内容,评估工具的设计应该严格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评价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在检测之后,要对检测工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标准差,看到分数分布的离散程度,对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根据试题中具体的题型、题目,进行科学的归因分析,找出自己教学的不足,以及今后的对策。
❸ 化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主要有哪些具体方法
如何开展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建构实验教学新模式,不断诱导学生建立新的目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并采取一定的辅助教学途径,实现初中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并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这一实践活动来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学生能力是最佳选择。一、让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唱主角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认识的错误做法。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寻找操作错误的原因,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明白了知识的结论重要,获取知识的过程、手段更重要。通过化学实验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分析现象的能力,让学生透过简单现象发现内在的本质。若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的意识,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素质教育最新要求。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能提高环保意识,节能降耗的意识。例如在实验结束时,对实验废弃物(包括用剩的药品,取药品用的纸槽等)的处理,以及实验室制氧气后对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能让学生懂得环保是每一个人的义务,节约是有理论依据的,通过实验可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科学习惯。利用好化学实验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素质,要使之落在实处。二、让化学实验贴近现实生活现行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典型性,实验现象也很吸引人,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课本中所列实验用品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没法在生活中得以亲身体验。所以学生往往把教师的演示实验看成一次精彩的魔术表演,而学生只不过是一名观众。为了避免化学实验脱离实际,使学生不仅喜欢看演示实验,更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品自己设计方案自己亲手做实验。例如在归纳物质的物理性质时,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人离不开的食醋、食盐、酱油的对比让学生自己总结三者的区别后,再归纳物理性质包括的范围;利用两张废纸,一张撕成碎片,另一张点燃,来推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利用废电池的金属外壳,水垢来制取氢气和二氧化碳;到学校附近的化工厂考察化学变化在工业上的应用;到大自然中采集土壤样品;利用植物来制取酸碱指示剂;通过调节水样的酸碱度现象观察牵牛花颜色的变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灭火比赛,教师制造出不同位置不同燃料的火灾,让学生自己寻找灭火的材料,设计灭火的方案,通过亲身的体验让学生明白灭火的原理。同时也增强消防意识,还可以让学生从家中自制一些溶液互换后通过简单的实验推出溶液的名称。指导学生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进行科技小发明,利用木炭的吸附制作净水装置。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创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实验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在实验中收获知识,得到乐趣。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关键在于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存在不足或者错误,然后在外界和内部的推动下形成完善和优化认知结构的意识,形成预期的认知目标,才能实现认知结构的转变。教师作为重要的外界因素,其引导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化学实验课堂上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通过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进行指引。首先,问题导入设置问题情境;其次,建构概念创设判断条件;再次,问题解决形成最近发展区,获得独立概念和结果;最后,归纳总结,通过获得的新概念和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许多实例进行有意识的应用和尝试。例如在进行下面的实验时,就可以进行尝试。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进行改进,用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氧气,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演示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3个问题:在介绍上面的问题后,继续向同学演示红磷燃烧的实验。先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然后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思考现象背后原因和规律。借助于这种方法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变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四、让化学实验成为探究性课题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最好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是关键,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所定实验用品从生活中能找到、实验操作简易无危险、实验目标比教材中要求略高、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实验内容融合相关学科,例如可以设置如下实验项目:(1)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2)验证白酒中含有水(3)收集一瓶你卧室里的空气样品(4)收集一些利用水生植物制得的氧气(5)测定苹果、桔子的酸碱度(7)证明纸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氢元素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让学生利用物理中学过的电学知识设计一套检验酸、碱、盐溶液导电性的装置。让学生利用实验中破损仪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药瓶、输液管、废笔杆等制作简单的仪器。例如可制作简易的启普发生器,洗气瓶,冲洗瓶,集气瓶等仪器。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养成科学态度的必由之路。在素质教育全面的今天,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独特的作用,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构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展示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化学实验中获取真知,收获乐趣。
❹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优秀教学设计
本课学习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探究活动中我重点说说对高锰酸钾的过滤,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面粉、沙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而高锰酸钾是不是也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呢?这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滤的方法,由于器材和时间的限制,我采取了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过滤实验。尽管他们过滤时显得很笨拙,少数还出现了失误。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觉得比较不足的是学生在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时,描述得不太清楚,有的学生在实验时,把一大勺高锰酸钾一下子就倒进水里,整杯水一下子就变紫了,导致这个过程观察不清楚。还有的学生没等看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就急于搅拌,在描述看到的现象时也不够准确。一些小组在观察完现象时没能及时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不够紧凑。但不管怎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素养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❺ 化学实验过滤具体步骤
用玻璃棒攒取蒸馏水将滤纸边沿润湿,使之紧贴漏斗壁
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专的固态物质属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
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
归纳出:
(1)步骤:
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
②过滤
(2)注意事项: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
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
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
(3)玻璃棒的作用
溶解——加速溶解
过滤——引流
过滤是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一种方法。
❻ 某学生进行过滤实验
A、过滤时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故错误;
B、漏斗用少量水湿润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留气泡,可以加快过滤的速度,正确;
C、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故错误;
D、用玻璃棒轻轻搅拌过滤液体,会使过滤液变浑浊,不易过滤,故错误;
故选:B.
❼ 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有何异同
一、演示实验(一)演示实验的优缺点 演示实验在生物学试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演示实验,能够紧扣课堂的教学环节,以它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试验方式有效地配合生物学的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对于其他实验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具备以下明显的优势:1、能够紧扣教学主题,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在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处,有效地利用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形象直观的理解这部分教学内容.2、现象明显、生动直观.这样便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便于学生进行理解.3便于教师操作示范,能够培养学生实验规范化的习惯,特别是教师能够边操作边进行讲解,更能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化.4、实验材料易于准备,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我设计的《心脏的结构》探究实验片段(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师:心脏有发达的肌肉,心脏分四个腔,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不一样,心脏内有瓣膜,心脏连接血管.分组观察新鲜猪心脏,分组讨论问题:如何分清心脏的前后左右?如何分清心房和心室的位置?(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演示实验——用不带针头的注射器依次向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肺静脉内注水,观察水从何处流出来,显示出对瓣膜的作用.(课堂分析)根据以上演示,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如果我们把水从心脏的肺静脉注入,水可能会从哪里流出?分别从连接心脏的不同血管注入水,水将从哪里流出?学生们将展开激烈的讨论:“会从主动脉流出”“我看不会,因为心脏只是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演示活动)由于新鲜心脏数量有限,只供课堂演示,在操作时,首先识别出相连的血管,预测活动结果,然后依次分别注水,观察是否和预想的结果一致,并分析其原因.有的学生向主动脉、肺动脉注水时,出现异常,就会问老师,可不直接回答,促其思考.师:为什么会有上述现象产生?(动动手)下面我们来解剖一个猪的新鲜心脏,看一看心脏的详细结构.首先观察心脏的外形,辨认出心房和心室的界限是房室沟,心室之间的界限是室间沟.然后解剖心脏,复习心脏的结构,仔细观察房室瓣、动脉瓣.辨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形状、开口方向等.注意:辅导学生正确进行解剖.师:我们把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叫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房室瓣开口向心室方向.动脉瓣开口向动脉方向.这样的结构,保证了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心脏是由心肌组成的,心肌的特点是能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心肌收缩时,推动血液进入动脉,并流向全身.心肌舒张时,血液由静脉回流到心脏.所以才有了上面的血液流动现象.(动画出示)放映动画,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血液流动情况.提醒学生观察,当心脏舒缩时,各腔的体积如何变化,瓣膜如何开、关,进一步熟悉血液流动的方向,使学生领悟心脏结构是如何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是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在全身循环,心脏是血液运动的动力器官. 在这节课当中,主要是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同时也进行了观察实验,学生由于没有经验,在心脏被解剖之后,仍然不能识别和分辨出各个结构,教师出示了心脏模型,由于新鲜心脏数量有限,只供课堂演示,在操作时,教师演示让学生首先识别出相连的血管,预测活动结果,然后依次分别注水,观察是否和预想的结果一致,并分析其原因.其实这也是模拟实验了.最后放映动画,展示心脏收缩和舒张时的血液流动情况.提醒学生观察,当心脏舒缩时,各腔的体积如何变化,瓣膜如何开、关,进一步熟悉血液流动的方向,使学生领悟心脏结构是如何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的.是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在全身循环,心脏是血液运动的动力器官.经过演示,就使得微观变成了宏观,并且突出了各个部分的结构特点和位置关系. (二)教师演示实验时如何扬长避短 1.要在演示前认真备课.要明确这个演示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设要求,并且围绕目的和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设计好演示的程序,选择好材料,并且选择好实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确定实验的时机,以及对学生提出的观察要求和思考的问题.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时机来进行演示. 2.在演示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指导学生正确的试验方法,同时还要注意实验的科学性,要通过实验突出教学重点.教师还要交代清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这就要求在演示的过程当中,教师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述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3.注意发挥演示教学的示范作用.演示实验的现象必须要明显,以体现“示”的作用.而“范”则主要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是指教师的操作一定要规范,这对培养学生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能够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为此,教师的备课要充分准备、仔细操作,掌握好演示的实验条件,要熟悉仪器的性能,做好演示实验前的预习工作,通过预习,我们要确保演示实验的成功,一次不成功,我们要实验多次,以确保实验成功. 4.演示实验必须要目的明确,能够说明问题.教师安排的任何一个演示实验,都应该对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达成具有直接的作用,要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并且有助于突出教学难点.所以,不仅教师要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也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演示实验的目的和演示实验的必要性,并且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达到实验的目的,充分发挥演示教学的作用.2.演示实验必须要现象明显,可见度要高.演示实验我们要让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能看的清楚,不仅包括颜色区分要明显,还包括很微小的物体,我们要把它放大到学生都能可见.因此,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实验现象是否显著,并且要合理地使用投影设备,采取多种方法使观察的主体对比强烈,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如果演示实验的材料太小,就应该借助语言的解说,并借助实物投影把它放大,想办法让学生看清楚.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演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表面繁荣;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高兴,而是应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活动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地达到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模拟实验(一)模拟实验的优缺点 模拟实验在生物课程标准和各个版本的生物教材当中涉及了不少,例如:模拟血型鉴定、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模拟练习老年突发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急救)、模拟自然选择、模拟碱基DNA的配对. 1.由于种种原因,直接用于研究对象,也就是原型是非常困难的,或者简直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模型来代替研究对象进行实验,模型必须和原型有某种相似性,这样才有可能把模型的研究结果外推到研究客体.因此,模拟实验的第一个作用和特点就是模型可以将宏观或微观、抽象或复杂的事物直观化、形象化.模型通常是把某一大事物缩小的复制品,比如说:某一地区绿化的模型,或者是把小的事物放大的复制品,比如说:细胞模型,还有我们在讲课的时候经常用到的花的模型、草履虫的结构模型等等.模型可以是物质形式的,也可以是思维形式的.物质形式的,如在物质学和医学当中常常用动物模型代替人体试验.另外,人们为了研究生命的起源,由于生命的起源是在时间上极为遥远的事情,地球上的物质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可能再现当时的情形.因此,在1953年的时候,有叫做米勒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模拟40多亿年前的自然条件,证明了生物化学进化过程在40多亿年前是可能存在的.这些都是物质形式的模型.当然,模型也可以是思维形式的,像现在我们在自然科学当中常常用到的语言、符号、数学方程、化学方程以及图表等等手段,可以表示一个实体的内部功能或者是特性,因此像这种符号,还有数学方程、图表等等也可以称为模型.像这种模型就是思维形式的模型.例如,我们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运用的光合作用的公式,这就是思维形式的模型. 2.模型强化和突出了生物体某部位的主要结构特点.我们可以用模型进行实验,探究简化了的系统中的一般原理;或者是施加一些条件进行操作,研究小的看不见的或者是在活体上很难研究的过程.构建模型,这是科学研究当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段.模型能够帮助人们研究和理解那些需要搞清楚,而又没有办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运用巧妙的构思、简单易得的素材构建模型是自然科学教学当中常用的教学设计方法,利用模型,常常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