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视频设计 > 信息与信息传播教学反思

信息与信息传播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1-02-05 15:46:49

Ⅰ 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同群体的力量内大于个体。容 2.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 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蚂蚁、猫和兔的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二)新授: 1.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2.放录像:蚂蚁的群体生活。 3.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三)探究蚂蚁的通讯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小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

Ⅱ 如何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如何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
一、教学叙事

关于优秀教学叙事论文的撰写:教学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教学的故事,再加一些在叙述具体事件时自己的看法和反思,即评析。由于它叙述的是教师自己身边真实的教学事件,且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能够直接形象地反映出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非常适合广大的教师撰写。

教学叙事的特点
与教学论文的区别:教学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附以论证;教学叙事是以叙事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说明和议论,也就是说,教学叙事是讲故事,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

与教学实录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是全过程的全部内容;而教学叙事则是视不同的主题有所选择,可以是过程的某一方面、某一情境或某一片断。
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表述,是预期,没有结果;教学叙事则是对已发生过的教学事件的反映,是写在教之后,有结果。与教学案例(研究)的区别:虽然它们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但教学叙事叙述的只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个案;而教学案例是教学的整合,可以是在教学叙事的基础上,以某个核心主题为对象,选取若干个有典型意义的、多种角度的教学故事来进行研究、反思和讨论,是宗案。

教学叙事的内容

教学叙事就是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评析。即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和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并加上自己的反思。依据不同的目的和主题,从范围上,可以大到介绍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教学的整体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情况等,但更多的是偏重于描述一堂课、一个实验、一个课题或一次探究、一次活动,甚至是一个学生、一个题目等;从时间安排上,可以是整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情境、一个片断,甚至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等;从侧重点上,可以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可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甚至是课堂纪律、学生管理等。所以,与教学论文相比,教学叙事更适合一般教师,因为它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传播交流容易。

二、教学反思

关于优秀教学反思论文的撰写:“反思”在认知心理学上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它是指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知的检验过程。教师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对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进行描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思想、心理感受与体验进行思考与总结。教学反思是引导教师超越日常繁琐的教育事务,去提升自己的教育情怀,去理解教育的本质,也理解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找到内心自尊、自信的基点和源泉。教学反思的内容:对教学理念的反思;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结构的反思;对教学设计创意的反思;对教学目标达成与教学效果的反思;对学生主体性发挥状态的反思;对教学活动成功与失败的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反思等。教学反思的角度: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从自我发展的角度;从教学要求的角度;从教育名家的角度;从教育理论的角度;从教育法规的角度和从教育制度的角度等等。

三、教学案例
关于优秀教学案例论文的撰写:
一、学习案例资料
(一)学习案例写作知识.主要学习书籍、报刊上关于案例写作的知识,明确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意义、原则、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二)学习案例写作样品。尽量收集案例,认真学习。最好学习教学案例原始样本,便于直接吸收,不需要太多的转化。当然,也可以学习教育案例、管理案例、医学案例、经济案例、司法案例等等。尽管这些案例的写作内容跟教学案例有所不同,但是写作的原则、思路、方法等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借鉴。 (三)学习相关教学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经验、教学体会、说课讲稿等资料,虽然不是教学案例,但跟教学案例非常相似,有很多资料可供写作教学案例参考,有些有特点的资料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写作的素材。 (四)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中外许多寓言故事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虽然不是案例,但对我们写好教学案例很有启发作用,也需要反复学习,深刻理解。
二、收集案例素材
(一)案例素材的特点.教学案例来自教学事例,但并不是任何教学事例都能作为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学案例的素材有几个特点:一是事例要典型。教学案例的素材要能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的教育背景,能隐含普遍存在、大家关心、比较重要的问题,能体现问题的深刻性,有无穷的回味,有实用的价值。二是要生动。教学案例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反映某个隐含观点的教育故事,要具体、生动,要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三是寓意要明确。教学案例能够启发大家思考,能够让教师看出“故事”揭示的某些规律和本质,对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 (二)收集素材的途径.一是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实地收集案例,便于获取真实信息。这些案例,可以是自身经历的,也可以是别人经历的。比如,可以从自己课堂教学、教育学生、教学研究的过程巾,从听课、评课的记录、观察和思考中,从教师、学生交谈的某些内容中,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中收集素材。二是在教学音像中寻觅。可以从电视、磁带、光盘的课堂教学录像、教学经验介绍的观看、收听中收集素材。三是在教育书刊中查找。可以从备课教案、说课讲稿、教学实录、教学经验等材料的阅读中收集素材。(三)收集素材的方法。一是要突出重点。每天发生的教学事实很多,有些事实太平淡,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不必都收集起来,只需要收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事实。二是要扩大视野。只要有典型意义,宏大的、微小的、粗略的、精巧的、正面的、反面的、成功的、失败的、发人警醒的、达成共识的、存在争议的,思想的火花、错误的行为……都可以收集起来。三是要经常注意。对于具体教学现象及其反映,要注意倾听,注意观察,注意思考,否则,就会对许多典型案例熟视无睹,让许多很有价值的案例从我们眼前滑过去。四是要坚持记录。因为案例要写得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单靠记忆,不可能记得那么完整、准确,必须及时记录。记录时,主要写出有关人员的特点,包括语言、行动、做法、效果和相互关系等,不必过于计较写作的语法、修辞与逻辑,可以在记录结束之后再规范地进行整理。
三、提炼案例主题
教师收集到的教学案例素材,仅仅是教育情景需要针对某个现象或某种情况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提炼出重要的、鲜明的、深刻的、有指导意义的主题。对于提炼主题,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主题紧扣案例.提炼主题必须以案例为基础,不能脱离案例随意确定。 (二)定题具有新意.提炼主题要有创新精神,确定主题的角度要新颖,确定的主题,往往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三)顺应时代发展.要与时俱进,要有利于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要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精神,要适合课程改革的需要。 (四)符合教育规律.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五)具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课堂教学中某些带倾向性的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不能局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件小事,但要能以小见大。

四、介绍案例事实
(一)目的要明确。教师撰写的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要能反映某一个问题,某一个疑难或某一项决策。教学案例不仅要描述人物语言和行为,而且要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需要、动机、态度等,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二)内容要真实.案例素材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因此,撰写的教学案例必须是真实情景,不能虚构,不能杜撰。对于事件原貌,不允许进行夸张,更不允许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 (三)情景要完整.教学案例要写出事件发生的背景,即写出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如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写出解决一个问题的全过程,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故事要具体,要真实感人。 (四)取舍要恰当.教学案例通常篇幅较短。要求文字简练。因此,情景介绍的主次要分明,在写作时要恰当取舍。要尽量写好主要事件,尽量精简那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 (五)叙述要客观。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对于所写的教学案例,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在案例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小能流露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
五、进行案例分析
通常情况下,在教学案例的后面,要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可以请他人写,也可以作者自己写。可以从一个当事者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理论实际紧密结合.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就事论理。对案例中描述的事实,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分析,力求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较好的措施。分析自始至终要紧扣案例,不能脱离案例本身去讲教育理论。 (二)体现先进教育思想.案例分析的立意要新,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作指导,要跟得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比如在当前,案例分析就要贯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精神。要引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分析务必实事求是.案例分析要有求实精神,不夸大,不缩小。分析要实在,要有针对性,要讲关于这个案例的具体的小道理,不要讲永远正确的空洞的大道理。不要热衷于抄录教育理论的条条,要将教育理论的观点自然地融会于分析之中。 (四)论述需要突出重点.对于已写成的教学案例,要反复阅读,找出案例的基本目的和主要问题,力求抓住要害,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论述时要画龙点睛,把问题点明,把道理说清,把主题揭示出来。 (五)观点要有充分依据.分析者要找出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分析案例时首先要认真思考:采用已选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某个特定问题,需要哪些事实?然后回过头来寻找所需事实。选材要严,挖掘要深。

Ⅲ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何谓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呢?难道就是我们在平常运用多媒体制作一些课件进行教学吗?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其实就是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在我们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可以说是已经开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变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围着教材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把教学学习资源整合转变为了有效的“资源”,从而助“教”和助“学”,引导和帮助教师借助与信息技术设计和实现优秀的教学过程。那么我们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究竟如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呢?我们可以立足于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而最直接的帮助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法和学法方面的借鉴和探究,使“资源”的助教和助学落实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同时也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
就拿我们英语教学来讲,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上的资源,诸如英语歌曲、故事、单词和游戏等。虽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做一些课件来辅助教学,但是这些课件常常是围绕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图片和单词、句子为主,在刚开始以课件代替传统图片教学时,学生或许还比较新奇,所以还能较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时间一长原先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有好多网站上都有较多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相一致的flash,而它们的生动、色彩鲜艳正好符合学生的兴趣,有了它们的帮忙就使我们教师在设计操练方法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给我们组织教学带来了便捷,在课堂中的运用也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兴趣去说、去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学科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譬如在家里他们可以在家长的从旁协助下,根据教师提供给他们的网站进行预复习,预听课文内容、听读网上故事等。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再以我们的校本课程—国际理解教育课来讲,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博的科学知识为友的学习环境。国际理解教育课就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书本以外知识为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但我们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还会把一些展示的机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学生,我们往往会在课上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的作业,让他们上网查阅下一节课所要讲授的有关内容,这样就可以在下一次讲课时教师可适当放手,让他们来谈谈他们所获得的一些资料,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不至于使他们被教师的观点框住,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的信息与知识;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其中的联系认真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是在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过程与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在成果的展示中获得了成就感。在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型"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然后,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或者分解,帮助学生分析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建立起自已的知识框架。在学生的自我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以帮助学生高效、高质地完成自已确认的主题,形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成果。

Ⅳ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拼音教学反思

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其实就是把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回更新与信息技术答的应用相结合,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改革。在我们现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可以说是已经开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创新,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变革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围着教材转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把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中心。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Ⅳ 怎样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这么说,是不断的反思,成就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持久性原则

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三)简约性原则

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则

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

(五)探究性原则

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

(六)发展性原则

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动研究式

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

(2)叙事式

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

(3)案例式

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第二,交代教学背景。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

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

(1)对比式

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参与互动式

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观摩式

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

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

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

(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事件的中心词是“事”;事的主体是人。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关于对教材教法的反思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疑用到各种知识,而且教师本身也无法描述和预测具体哪些知识。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学科及其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教什么”的知识与“怎么教”的知识在性质上还有所不同。“教什么”的知识在于掌握,在于知道“它是什么”,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而掌握。“怎么教的知识”不是教师被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的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是基于教师日常不断的反思实践而获得的,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又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教学反思应把握反思的广度和深度。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及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三)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将反思有效地融入评价机制中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校在评价教师过程中以弘扬教师的主体性,高度重视被评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

五、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形式

1、教后记

“教后记”又称“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在一节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的文字。“教后记”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师进行教学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改善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对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以求发现和纠正教学系统及系统目标偏差,通过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提议,备课笔记在最后留出空处撰写教后记,可以只字片语,可以洋洋洒洒,视这节课的情况而定,在第二轮该知识重新备课时,教师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是既应有课堂设计,又应有教学后记的。

2、反思性日记

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学习共同体能够把不同背景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共享问题解决的方案,将有助于教师认识到不同人个体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有助于他们自己的个体教育观念的确立。

教师的反思性日记主要是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之后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它可以在记录任何形式教育活动:与同行老师的交流、与学生的某次谈话、与家长的一次沟通、对一次公开课或讲座的点评和体会等等,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区别于单纯的教后记。养成教师撰写反思性日记的习惯有利于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并为教师经常性的反思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师将反思性日记进行经常性的集体交流与分享,将更有助于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成长。

3、听课。

听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年轻教师要多听年长教师的课,从中吸取上课的一些宝贵经验,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资深的或者年纪大一点教师也应放下架子,主动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将此与自己的教学做比较,通过这种反思来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作为反思型教师,还应主动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让他人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4、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策略是指导教师应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反馈是多样化的,有对教师上课的看法,有自己学习的总结,也有向教师倾诉自己最近不悦的事情,征求建议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然,教师要想从学生那里得到如实的反馈,平时须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5、专题反思

围绕教师个体在一个阶段(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这有利于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及其远距离的效果作冷静的分析,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是教师开展教学专题探讨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如果说每节课后的“教后记”,每一阶段的“反思性日记”零星地、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微观和琐碎的教学心得的话,那么专题反思这一行动研究就是有明确主题的教学反思,由于它联系的是更长周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从宏观着眼,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后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6、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增强,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关注情感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一旦上升到一个高度,就对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反之,教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当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与理论不相符时,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确信无误,也可对理论产生怀疑,并向理论的提出者挑战,共同探讨。这样,教师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反思性教学为广大教师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具有反思意识的优秀教师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围的学校“土壤”中,也是很难延续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政策、时间和经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年级科学《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回个体。2.认同成功的科答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二、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蚂蚁、猫和兔的取食行为都相同吗?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二)新授:1.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2.放录像:蚂蚁的群体生活。3.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三)探究蚂蚁的通讯提示:1.蚂蚁喜欢吃什么?2.怎样饲养蚂蚁?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小结请获得实验成功的

Ⅶ 国外对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作用的看法是什么

1、教师专业化发展关键在于积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教科研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它不再是教育专家和科研工作者的事情。除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提倡和要求外,教科研真正的动力应该是来自于学校,来自于广大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内在的需求是自我成长,自我成长的关键在于广大教师是否能够沿着一条比较正确的方向不断成长。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思考、不断记载自己成长的心历。教师专业成长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教师专业成长记录、教研交流平台的丰富性、交流的主动性和自发性。

2、网站、博客、即时交流软件、Moodle等不同形式的网络教研方式并呈,各有长处。网站适合于行政机构、教研管理机构为主体来使用,博客适合在个人为主体来使用。即时交流工具主要是QQ群,还有UC群和MSN。

3、博客及团队博客的功能可发挥独特的作用:A、博客为广大教师个人的加速成长提供了空间和可能,博客团体可以为学校团队、学科团队、小组团队的加速成长提供了空间和可能。个人博客、小组(教师、学生、家长)协作博客群组(群组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三个人直至更多)、学科博客群组、新项目(课程、校际之间项目联动、科研项目开发)开发群组、区域博客群组、联片博客群组、结对博客群组等都是不同形式的博客团队。成为我们新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成长方式。B、教师成长需要榜样也造就榜样,而发挥榜样作用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关注和提升榜样,二是宣传和展示榜样。博客是关注和提升、宣传和展示榜样的好平台。C、博客具有彰显个性的性质,与新课改提倡的精神完全符合。

4、浙江省教研室自上学期,力推携手博客群,并采取新建省教研网,扩充网站空间,设立专职教研员,召开各学段各学科的网络管理员,召开网络教研会议等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网络教研,博客的推广和使用是网络教研中的核心部分。

5、我市经济发达,网络普及程度较高,对于开展本课题研究有较好的硬件保障。

6、我市建立和使用网站等各种方式进行网络教研历史久,成绩显著。如:瑞安十中尹瑞文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堂资源网”在全国负有盛名,网站开办六年,点击数达4千万次。多次在全国、省级评比获奖。课题组组长李日舟老师的工作网站“瑞安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网”自01年开始建站,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将近三年的内容转到博客后,居成长博客全国技术群组第一,携手博客群组第二。我市现有11个以瑞安教师为成员的QQ群用于工作交流。

目前,我市安阳实验中学在网站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群平台,真正使用博客的近50多位教师,接近教师总数的1/3。另外至少有100位教师目前已经拥有博客。教师因工作使用网络,提高个人专业成长的数量大约在2000位左右,占所有教师总1/4多。

6、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可能会有更新、更好的形式出现。但在可预见将来,但不会淘汰或废止博客这种形式。

哈贝马斯曾经提出从工具理性走向“交往理性”,构通行为真正互动和理解的四条有效性原则:即表达的可领会性、陈述的真实性、表达的真诚性和言论的正当性。他还提出达到“交往理性”的社会标准是﹕

第一,理想的语言情境向每一个感兴趣的主体开放,使之可以参与话语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第二,它能摆脱强制、统治、权力游戏等纯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动机;

第三,它能把那些潜在于我们的断言中的认知性的、规范性的、表现性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区分出来,并且仅仅通过辩论达到这种区分;

第四,它能使人们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连续的基础达成共识;

第五,它的结果是一项合理的同意,这项同意可以根据进一步的协商进行修正。博客正是基于这一需求标准而产生的形式。

到目前为止,以“教育博客”为主题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中已有部分涉及,只是尚待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美国创造网络探究教学WebQuest之父Doge倡导在WebQuest的设计中加入Blog的新元素,促进师生在网络上的思想交流,而且自己亲自建立了一个Blog(),在上面记录了自己平日的所思所想。这应该是教育博客的最初形式。

在博客者群体中,我们最为关注的是教师。尽管至今还没有中国教师博客的准确统计,但从GOOGLE关键词检索“教师博客”记录条数高达807万条,与“课程改革”(1240万条)、“基础教育信息化”(1200万条)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搜索信息量最大的三个关键词。中国中小学教师博客的特点是﹕

l 教育博客者压倒多数是“草根”的普通教师,也有少量教育研究工作者。教师用博客记载着他们的思想和成长轨迹,最为关注的两个话题是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

l 教师博客者对博客有强烈的归属感,期待将自己的声音传播于社会之中,用非主流的“话语”和网络传播方式来确立教师的社会地位。

l 教师博客功利性相对较少,至少在目前学校和地区的博客群中很少有庸俗的名人效应和眼球经济。

3、教师专业发展相关定义及理论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过程。简单的说就是教师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专业道德素养等方面。
国内林崇德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可分为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有四个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的历史,又掌握该学科的新进展;三是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四是能够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一种学科(学术)造诣,并能清楚表达出来。教师扎实的本体性知识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文化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它能满足每个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学科知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如学习教育哲学就需要思维哲学、伦理学、社会学、认识论、社会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基础。提高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实践性知识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关于教学的传统研究常把教学看成是一种程式化的过程,忽视了实践知识与教师的个人特点。实践性知识的积累需要教师有反思型思维和教学能力的具备。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这种知识是广大教师所普遍缺乏的。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是不够的,教师要注意研究和更新教师知识的性质、范式、组织和内容,以保证教师这“一桶水”不是“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流水,给学生的“一杯水”也是长流不息的“新水”。
教师的专业技能由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构成。教学能力由一般教学能力和具体学科教学能力构成。一般教学能力指各种各样教学活动所涉及的能力,主要有: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
(1)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学诸能力中最高级的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对学生学习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判断的能力等。在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能力。
(3)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从手段看,表现为:第一,言语表达能力,如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连贯性等;第二,非言语表达能力,如言语的感染力、表情、手势等;第三,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如运用教具的恰当性。从内容看,表现为:第一,呈现教材的能力,如恰当地编排呈现内容、次序、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等;第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教学活动形式的组织等;第三,教学评价能力,如,及时获得反馈信息的能力,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等。
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1)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3)使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与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的能力

4、国际教育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西方沿着教师群体专业化——教师个人被动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以获得教师自主为核心,在教师专业化策略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20世纪60年代,斯腾豪斯提出了关于教师在课程开发的作用的观点,即“教师即研究者”。后来这一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20世纪70年代,英国开展了“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此运动反对的是外来的研究成果、观念对于教师的控制,它重视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教育、个人的实践或自我能力。这次运动中,教师开展研究成为教师解放自己、张扬自身主体性的职业生活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将教师的成长及专业发展等课程开发融为统一的过程。教师的培养发展遵循“反思实践者”范式。教师在以“参与”和“反思”为主要特征的行动研究中不断获得对实践的反感能力,使自己获得专业发展。

埃利奥特在斯腾豪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师即行动研究”教师不再把可能带有偏见的专家思想视为当然,而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评价,在此过程中获得专业自主和发展。

凯米斯在斯腾豪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教师即解放性行动研究者”。是在教师自己的共同体指导下展开研究,专家只是帮助形成共同体。这种情形保障了教师对研究过程的充分介入,使得教师“解放”自己及其专业,从而获得专业自主和专业发展。

5、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我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当时有一种很鲜明的观点:“教师不独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性质与医生、律师、工程师相类。”目前,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两大问题之一。钟启泉提出了我国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①教师教育理念尚待进一步到位;②教师教育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③教育科学尚待进一步改造和发展。这三点基本概括了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钟启泉从理念层面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两点策略:①确立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理想的“教师形象”;②确立相应于理想的“教师形象”的教师教育体制。刘芳则指出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做到:①教师成为研究者,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使教师工作重新获得“生命力和尊严”,显示出不可替代性;②教师积极反思,使教师对自己、自己的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问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③使教师任教的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二)教育博客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

教育博客可以利用“零障碍”的社会性软件,用心灵书写属于自己的网络日志的方式。教师可以方便地将教学、研究、生活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成果上传发表,形成教师个人的资源积淀。博客可以跨越时空形成网上头脑风暴,成为支持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

黎加厚、庄秀丽总结了教育博课发展的现状及其展望,指出如果抓住了新课程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博客建设,就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且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进入了高级阶段:教师主体意识觉醒和主动发展的阶段。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蒋鸣和教授最近通过对教育BLOG的研究,提出教育博客不仅是信息呈现的平台,而且由于它连接着人们的思维,因而它是教师群体思维互动的平台,是师生学习实践共同体的环境或载体。教育学理论工作者应顺应技术支持社会发展的现实,参与其中,以理论引领教育博客的发展。同时指出教育博客的兴起,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特的现象——教育博客还为师生提供了发表自己思想的传播媒体,让公共话语权回归到每一个教师自己手中,因而重构了社会的话语结构。人们在相互传播沟通的过程中,反思、互动,进行思想的复制与创新交融。博客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将导致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从群体的影响和社会长远的历史演进来看,将导致一种教育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

教师博客的兴起是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这几年来教育部门和专家一直全力推进的“校校通”工程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倒是博客“无心裁柳柳成荫”,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自发的、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能简单归之于青年人赶时髦,背后蕴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成因。

长期以来,教师话语权的缺失是中国的教育的一大弊端。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后,教育部负责人首次提出“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主体地位:一是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二是办学要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这一观点至少至今似乎并未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的共识,在中国教师教育协会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调查(2004-2005年)中,65位县(市)教育局长和1180位校长对加强民主管理列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议程认同度不高,仅20%左右,与调查的38000名教师对扩大学校民主管理的强烈愿望(31%的教师把它列为学校发展第一位任务)形成鲜明反差。

这种教师话语权的缺失特别表现在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初期,专家主导的推进方式造成话语权几乎为“教育家”们所独占,教师仅仅是受众,是“洗脑”的对象,大量奔波在教育一线的教师是“沉默的大多数”,同时又产生表述危机,“建构主义”、“双主体”、“主体一主导”一时充斥于各种会议、杂志、发言中,成为千遍一律的“套话、空话和废话”,尽管不少人对充斥一时的标签口号式的教育话语有很大程度的不认可感,但在权力话语下只能处于失语状态。教师博客开创了一个个性独立、民主的话语空间,技术的发展又使个人信息在网上传播几乎达到了“零成本”的地步,于是真实、鲜活的话语喷薄而出,教师博客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教师话语权的回归。

(1)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理论的指引。如何解释网络环境下人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从“工具理性”走向“交互理性”的方向和途径是什么?如何分析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内在的互动关系?教育学应当对这些问题做出不仅仅是哲学意义上的回答。

(2)反对“工具理性”不应成为漠视科学技术的借口,鄙薄科学技术是历史的倒退。在社会信息化的浪潮中,一个完全置身于网络之外的人至少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育理论工作者。

(3)教育理论研究者只有投入“交往行动”才能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研究者的角色必须进一步转换,不仅仅是指导者,更应首先是“同伴”﹔不仅仅是开个人博客,更要融入社群的交往之中,可惜这样的研究工作者目前太少。

(三)博客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运用情况

教育BLOG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学习工具,的确给走进它的教师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深度思考等等诸多方便带来益处。

目前教育博客主要有以下一些存在形式:

1.个人教育博客

教育博客以创建写作者的身份又可以分为教师博客、校长博客、教育管理者博客、学生博客等,根据其内容主题的权重大致可以做以下分类:

(1)教学反思类。透过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对学生教育方式的反思,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品格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教育教学事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学科教学类。学科的教案设计、课堂实践、教学后记、学科资源等,探讨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类似于学科教研网站,更侧重于教学的实践经验与反思。

(3)教育管理类。许多校长、教育管理者用博客来记录自己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思考和研究,在不断的实践和积累中,提高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时也对一线教师开展校本教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知识管理类。将博客作为知识、信息的积累和管理工具,如教育理论的前沿观点,教育科学的最新发展,对自身工作学习有益的信息资源,分门别类按照自己的体系进行集中储存,身处信息社会,这个结构化的知识仓库就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加油站。

(5)成长档案类。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建立更加人性化的新型师生交流互动平台。

(6)家校沟通类。以教师的班级管理为主,记录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建立起家长与教师沟通交流的桥梁。

(7)课题研究类。以课题研究的实时档案和重要成果为主要内容

(8)文学创作类:以教师的文学作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日记、作文习作为主。

2、校园网站

随着一部分校长、教育管理者参与博客的创建和写作,教育博客开始从自发组织形式向有组织、有管理、有评价的方式过渡,出现了一部分以博客技术构建的校园网站和校园博客群。

以博客技术构建校园网站,将教师的教育叙事、校园新闻、学生作品、学校论坛搭建在一个平台上,而教育叙事成为网站的主体,充分发挥每一个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并且学校也建立了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对于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3、校园博客群在常见的以asp技术构建的校园网站上,增添博客功能模块,教师的博客在校园网上发布,形成校园博客群。学校鼓励老师用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映自己的教科研心得、收获和成果,写成教育叙事报告。这种研究更实在,更切合教学实际,更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而且大多数教师觉得写自己的教育故事与论文相比,更易下手,更有东西可写。

Ⅷ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及专家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实验验证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难点是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来解释影子的形成。
学生根据前面两课的学习,可以理解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挡住了光源的缘故。如何让学生理解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理解阴影部分为什么没有光线进去呢?
首先我让学生作出了猜测,学生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再播放光照射物体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光是沿直线的形式传播吗?
接下来,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我安排了两个实验,实验由简到难,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做书本上介绍的这个实验——光穿小孔。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都发现只有让三个小孔对齐,才能使光通过在最后的纸屏上产生光斑,这就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再引导学生,移动小孔纸板进行观察,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移动后,在最后的纸屏上不能出现光斑了,光斑出现在移动的那块小孔纸板上了,从而验证了光只沿直线传播。为了使学生能清楚的看见光的直线传播路径,我为学生再演示了第二个实验:烟箱实验。在一个透明的长方体盒子中喷入少许的烟后,用一直激光笔对着烟箱照射,学生可以清晰的看见一条笔直的光,又进一步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拿出一根直管、一根弯管和学生玩了一个小游戏。在6小组中各选一位学生上来分别用直管和弯管来看教室的白炽灯灯光,最后,6位学生得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直管能看见灯光,弯管看不见灯光。这样就从反面验证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光的这一特性就能合理的解释影子的形成其实就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整堂课,其实内容都很简单,就是如何一步步加深验证,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兴趣更大,因为这堂课注重更多的是探究的过程。
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运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等策略;

2. 将学生带入生活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

3. 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进行归纳。

4. 要给学生阅读课本和记忆基本概念的过程,给点时间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和规律;讲例子耗的时间太多,我觉得课后思考的方式更好。

阅读全文

与信息与信息传播教学反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有趣的水语言教案反思 浏览:926
苏教版高中语文pdf 浏览:49
幼儿观察能力教案反思 浏览:927
托班音乐教案红灯笼教学反思 浏览:232
怎样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训心得 浏览:404
山西统考2017语文试卷 浏览:805
三年级下册语文半期考试jian参考答案 浏览:455
舞蹈课教学计划表模板 浏览:682
2013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浏览:393
快速波尔卡音乐教案 浏览:430
初高中语文语法 浏览:942
县域课堂教学改革 浏览: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学设计 浏览:832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研究 浏览:795
朝阳区20152016期末语文 浏览:521
天勤教育教学点 浏览:534
语文九全课时特训答案 浏览:679
户外活动教案跑 浏览:977
2016重庆语文中考答案 浏览:885
大班音乐活动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