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需小学语文S版第六册《和时间赛跑》的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13、和时间赛跑
一、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这一启示,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由于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教师: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二、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正是老师想提出的问题呢。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师: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一句化总结:这节课,你读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学生写,教师巡视,写完的站起来念给大家听。)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
2、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第三课时
一、回忆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把。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把生字词写在练习本上)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
(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师生补充)
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
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出示幻灯)
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四、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有哪些
有关于梳理知识的的。还有推理的
㈢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的区别
一节课总得确定一个教学方案,有很多教学策略可以运用进去,最终形成的就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㈣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五)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关于这三种教学策略教科书上已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谈,我只说点自己的理解。
所谓支架式教学策略俗称“搭脚手架”,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框架、线索、路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去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支架”不一定需要一次性提供,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依次提供,就像建房子时搭脚手架一样,要根据房屋建筑的高度来逐渐升高。
所谓抛锚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应该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个问题或案例开展自学、协作与探究。这个问题或案例就如同一个“锚”,起到固定学习活动(船)的中心和范围的作用,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锚”来逐渐展开。支架式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可以先利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启动一项学习活动,再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习活动深入开展。
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是指要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或以不同方式“随机”地进入同一个学习主题,从而加深对学习主题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理解。
上述三种教学策略只是提供了一种粗略的指导学习的思路,具体如何开展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由教师创造性地发挥。开展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要复杂得多,条件要求要高得多,效果也较难确定。当然,如果开展得好,学生的收获也较听课要大得多。所以我说这种活动式教学法是教学法中的“尖端技术”,只宜用于一些合适的课程、合适的内容。如果普遍推广,不仅成本极高,效果也未见得佳。
何克抗教授针对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策略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这一思想是很好的。但在教学中到底如何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拿捏起来比较困难。根据何教授提出的过程模式,我的理解是:双主模式实际上是在确定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并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后,加了一个选择的“枢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师应该决定下面的教学是选择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教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学为主。这个思路我也是比较赞成的。
一般来说,在大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教学内容属于结构严谨的学科、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条件不太充足、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强、评价体系以考试等传统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教为主;反之,在小班教学、目标比较灵活时间比较充裕、教学内容属于结构松散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优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强、评价以作品和论文等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学为主。
至于有些人还提出一种启发式教学策略,我以为无论是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都应该也可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没必要专门讨论。
㈤ 张秋雯.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马”“牛”“羊”“小”“少”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学会基本笔画竖折折钩.
2、初步知道“大、小”“多、少”是在比较中知道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会“马”“牛”“羊”3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会正确书写.学会基本笔画竖折折钩.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认读已教的汉字.
2、“开火车”边读边书空.
3、用卡片认读声母c、d、m、n,韵母ɑo、iu.
二、看图说话.
可以这样说:草原上有马、牛、羊.马儿奔跑,牛羊吃草.马多,牛少,牛大,羊小.
三、拼拼读读.
让学生自由看图,读音节认生字.
指名试读,共同正音.
五、字词教学.
鼓励学生自学字词.可读以下儿歌,帮助掌握学习方法:
读读音节认认字,
看看图画想意思,
说说笔画和笔顺,
字形结构牢牢记.
让学生学习“马”“牛”“羊”,说说用以上方法学会了哪些生字.
马: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先用彩色塑料电线折成,后拉直表示这是一画,再出示拼音shù zhé zhé ɡōu(竖折折钩),让学生先认识、书空新笔画竖折折钩,然后自己分析字形,指导学生看课堂作业 本上的笔顺分析.
教师还可以用象形法告诉学生:“马”上面部分就像马脸,应瘦长些;下面部分“丫’就像马身子,应写得宽些,这才像“马”.
牛、羊:可比较两个字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六、指导书写.
马:“¬”中的横应写得短些.竖折折钩中第一折拉长些,写在横中线上.
牛:撇应写在短横的左边,第二横长些,写在横中线上,竖应写在竖中线上.
七、复习巩固.
㈥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四)
有人将教学策略分为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大类,以教为主教学策略主要是先行组织者策略,以学为主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我的理解就是,在讲授新知识前,先抛出一个中介性内容,这个内容与学习者以前的知识体系比较接近,这样可以作为引入新知识前的一个铺垫,使新知识更容易与学习者前期知识发生联系,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这种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比喻、一个定义、一个故事、一个实例、一个框架,总之,任何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新知识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先行组织者。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用到这种策略,只不过不知道这个术语罢了。 我个人的体会是,教师不一定要知道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策略,只需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在讲授中最好不要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要多讲案例、多讲故事,通过具体的案例、故事来阐述抽象概念和理论,尽可能借助图形图像、视频动画来配合语言讲授(当然这要因内容而异,有些内容需要进行抽象思维,不宜借助过多的形象)。我曾经提出一句口号:教育就是讲故事,好的故事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对讲授内容理解得非常透彻,这种透彻不是字面上的,也不是理论上的,而是有自己切身体会的、有实践经验的那种。 以学为主教学策略强调教师要“导而不教”,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职责只是协助、引导学生去学,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条件。这种观念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互相作用的产物,而不是独立于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事物,因而不能够单纯通过教师的讲授而“传递”给学生,学习者是在自己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去自主建构知识的。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会因为此前各自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应该到真实情境中去探究,并与他人进行协作和交流,才能实现意义建构。一个著名的“鱼牛童话”让建构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专家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客观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建构主义夸大了知识的相对性,夸大了人类在认知上的个体差异,从而被一些专家学者推向了极端。例如,一些人试图全盘否定教师讲授的必要性,片面主张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主张一切知识都应该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才能获得,就是一个典型的错误,导致了教学改革中的种种失误。 举个例子,对于一些事实性知识,人类的认知其实差异很小,完全可以通过讲授来传递。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事件的经过、相关的数据,这些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递,并不需要协作、探究和意义建构;但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意义的解读却可以通过协作、探究来建构意义。又比如,酸与碱相遇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这样的科学事实完全可以通过讲授+示范法来传递,未必需要协作与探究。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时还需要通过背诵来强化对语言的感受和记忆能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有人对九九乘法口诀表也让小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去学习,简直是多此一举。事实上,人类从古到今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讲授、示范、练习来传承的,不可能都通过协作与探究式学习活动来获得。以医学教育为例,很多手术操作的原则、步骤、注意事项是前人通过大量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后学者只需牢牢记住和遵循就是了,难道还需要每个人都从头到尾探究一遍?人类比动物高明之处,就在于人类懂得把前人的知识抽象化、概念化,归纳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用以指导后人的实践,让后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探索,而不必重复前人走过的老路。 当然,不可否认建构主义理论所具有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关键是要把它放在恰当的位置。